〈译者按〉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dita),一九二一年生於缅甸仰光市近郊,目前
负责「清净智禅修道场」(Panditarama),为缅甸当代僧人中,颇富国际声望的禅修大
德。他在二十九岁的时侯,首度接受马哈希法师(Sayadaw Mahasi)的直观禅修训练,此
後,便长期依止马哈希法师,并担任马哈希法师座下的亲教师,负责指导国内外的修行人
,从事密集的禅修训练;一九八二年,马哈希法师过世,他被推选为「马哈希禅修道场」
院长,一九九○年,离开马哈希道场,另行在仰光市巴罕区,创立「清净智禅修道场」,
随即又在庇古森林设立森林分院。此道场风格,延续了马哈希法师的精神,采用全年无休
的密集禅修活动。班迪达法师,目前共有三本英文作品:《就在今生》、《自由解脱的道
路》、《炎炎夏日的雨水》(已由译者中译)。本文系译自《就在今生》的附录之三,为
该书的浓缩篇,言简意赅,可视为班迪达法师修行体验的结晶。
○直观的历程
在合格老师的引导下修持直观法门,修行人会觉知到异於日常生活意识的真理。这些在
修行中生起的直观,与个人的状态或智力程度没有关系,而是经由适切的修行,按特别的
次序生起,并伴随著心灵的禅定与净化而成功地深化。以下所列举的直观历程,是要提出
警告:如果你已经踏上修行的道路,就不要去思索这些历程,即使对非常有经验的修行人
,都很难评断自己的修行状况。只有经过密集的训练之後,一位老师才能从其它修行人的
口头报告中,认识到直观开展的特殊、微妙的徵兆。
○对於心与物的直观
觉知到观察中的心(意识)与物(意识的对象)两者之间的区别。
澈见到一个人的经验全部是由心与物所构成。这种直观能够暂时将「自我是独立於
心与物之外」的错误观念移开。只要正念持续下去,对於「法」的质疑就会停止。
○对於因与果的直观
直接去摄受心与物的因果关系。
举例而言,一旦意念生起,一连串生理的知觉也会生起,修行人会刹那之间直观到彼此
的因果关系。或者,痛苦的知觉出现了,就会想要移动身体。
澈见到只有心与物存在,而且心与物就是促成彼此存在的因素,这种直观可以摒除
「外力对我们的经验是可以产生影响力」的错误观念。澈见到只有一连串的因与果,这种
直观可以摒除「事件是偶然、无因果」的错误观念。
○对於无常、苦、无我的直观
「无常随观智」(Aniccanupassananana):从意识对像不可避免的毁坏中,澈见无
常。摒除常见的错误观点,减轻傲与慢。
「苦随观智」(Dukkhanupassananana):观察对像(尤其是痛苦的知觉)的解体,
修行人就可以理解到无常的不舒适与压迫,并且证知到对像之内,没有避难所,无常是可
怕的,不可欲的。摒弃「持续性的舒适感可以在无常中达成」的错误观念。
「无我随观智」(Anattanupassana-nana):接著,在对象的无常与苦中,澈见不可执
著,并摒除「自我或其它媒介可以制止对象的消逝」的幻想,又清除「内在本质在自我、
心、物中呈现」的错误观念。
上述三种直观是属於第一阶段的「直观禅定」(vipassana jhana),并且是针对无常、
苦、无我的普遍性反省而来的。当对像呈现三法印,修行人就会反省到,并没有所谓的时
间,也从来没有时间存在。
「思惟智」(Sammasananana):经由综合观察可以证知到:无常、苦、无我的三法
印是清晰地一起观察到的。修行人会确信「法」是真实的,正如以前所听到的一样。
这种思惟智的直观与前面的「无常随观智」、「苦随观智」、「无我随观智」,就
是第一阶段「直观禅定」的全面开展,并且是正见直观的诞生,举凡观察任何对象,都能
在无常、苦、无我的三种角度下,加以证知。
○对於生起与消逝的直观
心灵清晰地澈见任何对像刹那之间的生起与消逝,也就是证知任何心物现象快速的
出现与终结。
这种直观是属於第二阶段的「直观禅定」,在这个阶段,概念的思想弱化了,极端
强烈的狂喜与舒适感生起了。由於正念的一些层次还没有开展,而会执取这些快乐的经验
(直观的染著)。在这个阶段,修行人信仰坚定,弘法的愿力深厚,并且可能相信他们已
经开悟了。
○对於道与非道的直观
由於修行人有勇气正视他们所经验的信心与狂喜,因而对於这些经验的执著逐渐淡
化,修行人确定,简简单单的觉知,远比狂喜境界,更是真实的实栈道路。从这个角度来
看,他们信心坚固,往前超越。
直观的历程中,第三阶段的「直观禅定」居於优势,其关键因素是快乐或舒适感,
而且,平衡是一切「直观禅定」的基础,此时明显地呈现出来。修行人现在可以长时间禅
坐,不会产生痛苦的感觉。
○对於分解的直观
心灵不再集中在任何对象的生起与中间过程,而是专注在对像消逝的阶段。因此,觉知
只专注在一切事物止息的分解上,而不会去注意其馀的事物。身体的概念形象会变得非常
不明确。
一旦对於分解的直观圆熟了,一种中道的感觉会在身体与心灵中,发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中道的感觉,并不是舒适感,也非不舒适感。修行人的内心能够,清澈地观察一切现
象的分解。这种直观是第四阶段「直观禅定」的开端。快乐与舒适的情境消失了,舍离主
导一切。在任何一次直观或直接觉察的刹那,不再生起概念性的思想。
○对於畏怖的直观
澈见一切现象的畏怖性质。
○对於厌恶的直观
由於一切现象都会败坏、崩溃,修行人澈见了一切现象的可厌性质。
○对於希求解脱的直观
生起持续修行的深沉动力,前进至一切痛苦经验止息的地方。
○对於一切对像平衡的直观
中道平衡感确立了,这是由於内心被快乐或不快乐淆乱之前,正念非常灵敏,迅速将这
些对像提起来观照,这是一种不会产生反击的详和、稳定的感觉。
在这种直观的过程中,修行人经验到平和的内心状态,类似阿罗汉的境界,或者是已经
完美净化、开悟的众生。从这种平稳的状态中,心灵有能力契入涅盘的平和寂静境界。
○对於涅盘、平和之乐的直观
身心现象已经止息了。道与果的意识;涅盘;审察的意识。
这种经验通常被认为是「开悟」,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倒退的转变。依佛陀之言,共有四
种层次的开悟阶段。每个开悟阶段,都是循序达成,并依照上述的直观系列,达到极致而
契入。
第一阶段是「预流果道」,这种道的意识已经根除了自我、疑及固守错误修行的邪见。
再者,根除了导致修行人堕入地狱道或畜生道的烦恼,其馀的烦恼也已经弱化了。「预流
果道」的圣人,仍会轮回七次於不同的存在境界。不过,堕入低层境界的道路,已经由第
一阶段的道的意识封闭了,这七次轮回只会在人界或其它更高的存在境界中受生。
果的意识,就好像将水撒在营队生火的灰烬上,恼热被根除而冷却土地。
审察的意识审视了道与果的意识,涅盘为意识的对象,一并眺望了前头的道路。
修行人证知到这点,他的净化工作才算开始,这是因为还存在许多令人痛苦的烦恼。
○进一步的开悟境界
「一来果道」、「不还果道」、「阿罗汉果道」。直观的开发分别导致三种道与果
的意识。
「预流果道」的圣人只有局部的开悟。其馀的三种净化境界,尚有待努力,愈是契
入涅盘的寂静境界中,愈享有快乐与丰盛。拥有纯粹的内心喜乐是每一个人天生真切的权
利。每一位修行者应该力求进入阿罗汉境界,完美的寂静,并且根绝一切内在的痛苦。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优质连线服务隆/重/□/场!!
│ bbs.kkcity.com.tw │┴ └—□ KKADSL 带你环游全世界
└——《From:218.162.131.136 》——┘ KKADSL ┴ http://adsl.kkcit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