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转载:暑期大自然力量学习营(7)
#1
putisato
「有人问说什麽是大自然力量学习营?」范雨农先生缓缓地说:「现在让我慢慢地告诉
你!」

「人类生活在天地间,有智慧的人开始注意到一些有趣的事实。经过长时间观察结果的累
积,发现人体和大自然的运行变化似乎有很明显的相同性。但真正把种种真相和原理归纳
出来的书是出现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在这里有一本现在看来真是神奇的书诞生了。」

「这本书把人和天地的关系全盘说出来,这本书的出现像是在蛮荒而古老的偏远部落中忽
然出现一台现代超级电脑一样突兀。这本书把人类的视野和成就忽然向上拔高到最高。这
本书…」范雨农先生顿了一下。

「就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听过啊,只是没读过这本书)
(好像是一本中医的书嘛,有空该去看看,有那麽神奇吗?)

范雨农先生接著说:「我们常说科学进歩日新月异,一切学术都是不断发展壮大而趋於完
美。从马车而火车而汽车,再到天上飞的飞机,再到探索太空的火箭和太空梭。这是交通
工具的衍化。这一切都是随著时间的前进由简而繁,由粗陋而精密。这是一般学问的发展
方式。

但是也有例外的,就好像我们看这本黄帝内经。
很多人读了之後在对照现实的情形,很惊讶地发现在上古的人可以写下这样一本经典。对
於医学,黄帝内经一开始就己经全然完备而到了最成熟圆满的境界。相较於西方医学在这
两百年来慢慢探索累积才有今天的结果,你会发现它像是一开始就到位的学问。往後的中
医研究者的一切研究就都不能出其□围。因为它一开始就是对的。这令很多学者百思不
解。」

「有位中国的学者叫梁濑溟的,他曾说古中国、古印度的文化实在是世界人类未来文化之
早熟品。一般说来,学术文化总是愈来愈发展,愈进到高深的层度,也会愈来愈普及。但
是在早熟的文化如中华文化者则是正好相反,往往愈传久愈失真,最後有很多部分反而是
失传的。」

不知如何,王大卫觉得范雨农先生的身形似乎更高大了,他的眼神充满了一种无奈的沧
凉。

「伟大的智者释迦牟尼佛也体认到这种一开始就登上最高境界而就渐渐失落正是人类最高
级文化的普遍形态。
他曾经说佛教这个他体认证悟而为众生说出的伟大教法是会渐渐变质而终於消失。他以
『正法、像法、末法』三个阶段来说明这个宗教由盛而衰的情形。
也就是说会有五百年完全合於佛的教法而在世间传承,接下来的五百年只有部份的『形』
而无『神』的佛教会流传於世。
再过来的岁月中就进入末法时期,佛教就在渐次衰败中慢慢消失於世间。」

「佛法如此,黄帝内经中的学问在世上的传承也是如此!」

「有人会问说,人类在对抗大自然上已经很有成就了。人类的力量可和大自然抗衡了!
人类创造了不可思议的现代文明,『人定胜天』似乎是是一句普世皆准的话。但说这话的
人对於大自然的力量了解很有限啊!
其实连人类自己的身体这个小宇宙,人类的了解都还很有限。连自己身体这个小□围的认
知都还有限,怎麽说人类的力量可和大自然抗衡了呢?」

(这说得很有道理,不知道小杰听得懂吗?)

王大卫再看了看小杰,发现他听得很入神,而其它的孩子也都很专注。

「其实黄帝内经已经给了很多答案。只是识者日少罢了」范雨农先生说:「大家有没有注
意到,为什麽会有早熟的高度文明突然出现?
为什麽古代有很多文明的遗迹今日看来仍然不知道古代的人怎麽做到的?就好像埃及的金
字塔和南美的马雅文化遗迹。
这且不说,今天我想和大家先来探讨另一本在黄帝内经之後,在大约二千年前出现中国大
地上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其中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方剂可以神奇地治病。
没有现代的仪器备或化学分析,却可在草木金石中找到解开人体错误运作的停止开关。这
是等神奇啊!
」

「这是谁找到的,为什麽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可以故如此多复杂的思考和测试?」
「如果不是在一个人的有限生命中找答案的,又有谁来告诉了第一个写下这些资料的人
呢?」

王大卫举手说:「也许是历来的医生的经验代代相传来的。」

范雨农先生点了一下头说:「也有可能,但从写伤寒杂病论这本书的作者来看,至少在他
的上半生这些知识还没有出现。他在书中序有提到他的家族两百人有三分之二死於温疫。
如果是历来流传下来的,他为什麽到後半生才忽然知道这一切呢? 而且有一种功力忽然大
进的感觉!有人说他是看了很多病例累积出来的,但是这麽多精密的方剂和治法在一个人
有限的生命,而且是下半生就累积起来,那是只能说他是奇才了。」

「有没有人知道为什麽他可以写出这本书?」

现场一片沈默。

「今天告诉大家为什麽? 因为他掌握了如何运用大自然的力量。」
范雨农先生停了一下,以一种慈和的声音说: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这位写伤寒杂病论的张机先生,参加了那时的一场大自然力量学习
营。」

(待续) (by 矽谷绝缘生)
2009年 8月 9日 17:32:22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