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中华」—「中国」与「华夏」的原始意涵
东岐明
所谓「中华」一词,乃是「中国」与「华夏」的融合词,大约始
於汉末魏晋时期;《晋书.列传第三十一.刘乔传》就记载了西晋时
刘弘上表,已使用「中华」一词。至於「中国」与「华夏」两词,在
先秦古籍早就已经出现;例如《诗经.小雅》「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尚书.周书.
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中国」一词,乃是先秦古人用以意谓“文明中心之国度”,用
以相对於当时四方文明落後的地域。根据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研究《
汉字的故事.第十二章》;「中」字的甲骨文与金文,乃是代表“军
队指挥中枢的旗鼓形像”。商周时期甲骨文与金文的文字图像□,「
中」字是一根附有大鼓的旗□,□上有著旗帜飘扬;所以《说文解字
》□,「中」字的古篆文,中间并非平直一竖,而是有著弯曲,正反
映了旗帜飘扬的形象;後来旗帜形象被删去,只剩下旗□与大鼓,就
是现今「中」字的形象。在商周时期的青铜雕饰□也有类似图像:在
指挥旗鼓旁有著执戈兵士在击鼓,旗□底部旁边还附有金属圆锣;正
符合了中国古代「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传统指挥信号。所以「中
」字原义,乃是源於「军队的指挥中枢」;指挥中枢必然是在大军内
部,受到重重保卫,所以字义引申成为《说文解字》所述:「中,内
也」。因此,「中国」此词在上古时代,乃是对应著四方蛮族包围下
的文明国度而言,而且还有军武守卫与号令天下的意涵,正如《汉书
.传第十三.陆贾传》记载陆贾所言:「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
理中国」。
「华夏」一词,乃是古人用以意谓“礼仪服章之盛美”,正如孔
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卷五十六.传十年》注疏说:「中国有
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夏」字的《说文解字
》篆文,乃是刻画“一人身形端正的头首、两手、两足”,并下画“
□行”之篆字,结合代表了“姿仪端正、曳步缓行之人”;这就是中
国上古时代,身著宽袍大袖的冠服衣裳(传说为黄帝所制),而参与典
礼仪式的人物步行形象;正对应了孔颖达所释:「有礼仪之大,故称
夏」,所以《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因而「夏」字的
上古原义,就相当於现代所谓的「文明人」;而中国最早建立的朝代
—「夏朝」—上古当时以「夏」为国号,其当时意义也就相当於现代
所谓的「文明之邦」。「华」字的甲骨文图像,乃是一棵长满花果的
大树,引申意义是指“丰盛美丽”。古人用「华」字,来形容中国服
章文物之盛美,正对应了孔颖达所释:「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
以融会了「中国」与「华夏」的「中华」一词,乃是意谓“美丽辉煌
的文明中心”。若以儒家理想意涵而言,「中华」此词就是代表“道
德美善而号令天下的文明中心”。
所谓「文明」一词,最早乃是《易经》用以形容八卦之〈乾〉〈
离〉两卦的阳健光明之象。《周易.彖传》〈贲〉所谓:「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正展示了现代中文的「文明」、「文化」两词之《易
经》来源:「文化」引申源自「人文化成」,翻译对应了英文‘cultu
re’一词;「文明」引申意谓「人文昭明」,翻译对应了英文‘civil
ization’一词。《周易.彖传》〈同人〉更言:「文明以健,中正而
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