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骇客任务 - 台湾篇 (3)
#1
Life's so wonderful..!
发信站: 椰林风情 (bbs.ntu.edu.tw )
from : http://corgan.huang.googlepages.com/taiwanfaq

你我都是原住民


台湾人的祖先很多人都以为是来自福建的中国移民,此种自认中国汉人乃台湾人祖先的刻
板印象其实是透过有政治目的的教育所造成。如今,许多的历史、考古及医学研究都否定
了这个说法,底下将就各方面的研究及资料,说明台湾人大多数都是台湾原住民平埔族汉
化的後代。

台湾被列入历史记载的时间始於1582年,西班牙船长在船行经过台湾时高呼「Ilha
Formosa」,意思是美丽的岛屿,并纪录於航海日志中。然而,考古学上於台东"长滨文化
"的发现,证明了台湾早於据今五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居住,并不是荒芜之
岛,而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更是遍布台湾全岛。 早期居住台湾的原住民属於「南岛民族」
,使用的语言属於「南岛语系」,与南太平洋区域住民的语言同属一系。 约略分为20多
个族群,住在山区者称为「高山族」(约九族),住在平地的称为「平埔族」(约十族)。

1616年已经有日本人来到台湾从事贸易, 荷兰人於1624年占据台湾,期间为了开垦及农
耕需求,引进汉人从事耕作,然这些人力只是雇□性质,而非移民。 荷人的政、教措施
全不及汉人,未为汉人设置学校、教会, 荷人不视汉人为其属民,教会亦视汉人为异教
徒。因此所做的台湾「蕃社户口调查」,均不将汉人计算在内。 根据荷兰人的人口统计
,荷据时期(1624-1662)台湾各地就有约三十万人的平埔族 (注1), 而在荷兰驻台最後
一任长官揆一所写「被忽视的台湾」中有记载, 当时汉人庸工人数为2万五千人。 然而
荷兰势力□围只涵盖台湾西部,且主要统治地区为台南,高雄一带。 沈建德博士以1624
年为起点以日本学者(注1)及文献会资料建立人口模型以人口年增率0。7%估计(同时期清
国人口平均成长率为1。054%), 认为荷兰时期台湾平埔族约有38万人,非归附原住民(含
平埔族及高山族)有25万(注2)。

1662 年荷兰降於郑成功,郑家的东宁王国治理平埔族,态度与方法都比荷兰人严苛激烈
,对平埔族的剥削程度,更甚於荷兰人,驱使奴役、虐待刻薄的情况时有所闻,使平埔族
大为反感,并起来反抗。郑式高举反清复明大旗, 清帝国为消灭防堵郑家势力, 於1661
年起实施坚壁清野的战术对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实施海禁,禁止人民跑到
台湾,同时画界迁民,在沿海地区的住民强制要迁到界内,并□界□、立界石,派兵戌守
,若越界则杀无赦。 以福建为例, 一千零四十八公里的海岸线居民都要迁移到界内。
郑式王朝时期, 汉人为十一万左右(注3)。

1683年清帝国消灭郑氏王朝,实施驱汉政策,把郑式王朝的汉人通通驱离台湾。 1684年
施琅「诸罗减租赋疏」说得很清楚:「自臣去岁奉旨荡平伪藩,伪文武官员丁卒,与各省
难民,相率还籍,近有其半」。可见1683年满清入台後约仅一年,就将郑氏军民赶回约有
一半。到了1688年,「华夷变态」上记载:「以前台湾人口甚为繁盛,汉人民兵有数万人
,自隶清以後,居民年年返回泉州、漳州、厦门等地,现仅有数千汉人居住」。可见,从
1683年的数万赶到1688年,只剩几千汉人在台湾,而驱汉行动并未因而停止。

清帝国纳台湾入版图,常驻在台湾的官士兵约一万五千人,三年为一到就离开台湾轮调,
为防止反清复明或造反再发生(事实上还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官士兵选有家眷者,
但家眷不可携往台湾, 以其家眷为人质,这样官员到了台湾就不至造反。 於是海禁不但
不因此被撤消,而且再加上特别严格的禁令。从1661 年起超过两百年的时间采严格的海
禁政策,直到1875年「牡丹社事件」,日军出兵台湾,清廷在外强压境之下,采纳沈葆桢
之建言才废止。 期间此禁令只有在1732(注4),1748,1760年短暂开过三次给官士兵能携
带家眷一同前往台湾。

1724年蓝鼎元「论治台湾事宜书」:「若云番地,则全台皆疆番……。宜先出示,令各土
番自行垦辟,限一年之内,尽成田园,不垦者听民垦耕」,可见1724年清帝国据台时,全
台湾仍皆「番」地。

虽然清帝国严格禁止中国人民移民到台湾,然而犯罪者,逃犯,或是在中国生活不下去的
人仍想办法偷渡到台湾,这些人多为来自泉州漳州两地的男性,也就是俗称的"罗汉脚"。
他们冒者生命危险通过"10去6死3留1回头"的黑水沟到台湾谋生,罗汉脚到台湾後,因清
帝国法律的规定,汉人不得进入生番(未归附)及熟番(以归附)地界开垦或佃田。但因全台
非番地者非常少,兵律及户律的规定,令偷渡者在台无法生存。 於是透过结婚政策(入赘
),同化政策,武力及骗取土地等手段(注5),取得土地,在台湾定居下来。

有些人认为康熙40年以後因海禁令渐为松弛,汉移民偷渡接踵而至,然而根据《台湾府志
》记载,1691 (康熙30年) 至 1711(康熙50年) 二十年期间台湾汉移民户数并没有增加而
丁口亦仅成长1377人, 其中1691 (清康熙40年)至1711(康熙50年) 间丁口仅增加 755 人
。可见或许有罗汉脚偷渡到台湾, 然能落地生根者仍在少数, 而能落地生根著也多以娶
平埔族为妻。乾隆二年(1737)户律又规定,汉民不得擅娶番妇,番妇亦不得牵手汉民。违
者, 即行离异。 起因乃是因为罗汉脚藉入赘平埔族(母系社会)取得土地後,不但违反汉
人不可进入平埔族地界开垦的禁令,且常引起汉人跟平埔族人的纠纷。 因此"有唐山公、
无唐山妈"的情形在1737年户律规定之後必定减少甚至消失。

依照《台湾府志》的记载1711年时汉人户数为12727 户,丁口仅18834 人,以一户平均四
口人计算,汉人(含混血)约49088人,而此时的平埔族及非归附原住民从1661的38万及25
万以0。7%人口成长率计算, 则分别是54万及35万, 汉人(含混血)人口仅占全台湾住民
的5%。 这样的估算虽然不够精确, 然而汉人移民人口占台湾人口比例不高仍是正确的。


根据清帝国宫中奏摺提到的台湾府社番人口数(注6),1766年(乾隆三十年)为66万6380人
,1768为68万7290人,1769 年为69万1338人,1774年(乾隆三十八年)为76万5721人。这
些数据显现荷治时期平埔族人口以0。7%的人口成长率自然成长的结果跟清宫奏摺的数字
是很接近的。

从1732年开始至1760三次开放携眷只有三万人不到的眷属来台,因此汉人(含混血)人口占
全台湾住民比上升到7。6% 。 而最後一次开放则仅两百多人,显现台湾因为人口增加,
谋生不易,加上渡海风险,以及台湾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已经很少人愿意冒著危险
移民到台湾。

1778年(乾隆四十二年):明令官方户籍登记上,台湾平埔族人不再被记为「土番」或「社
番」,而登记为「民」,聚落称「民社」。而日据初期为管理方便,在户籍登记上又出现
「生番」与「熟番」登记,日据申报户口自动登记为「熟番」的应该是迁居近山区拒受汉
化不愿背祖的一群,但人口数已了了无几。至日昭和十年六月四日,台湾总督府公布「户
口调查」规定,改称「生蕃」为高砂族,原「熟蕃」改为平埔族,寓贱视意味的「蕃」或
「番」一名词这才从官方文书中消失,但也造成台湾平埔族後裔考证的困难。

那麽平埔族又是怎麽汉化的? 从郑家东宁王朝到清帝国,统治者的强势文化加上透过开设
学堂,教平埔族汉字,透过赐汉姓,赐汉人祖谱与平埔族人,以及利用税赋及劳役上的差
别让平埔族人不得不汉化。 於是平埔族虽然拥有多数人口,但聚落型态为主的社会,缺
乏大型社会组织,才会落入荷兰、郑家东宁王朝、清帝国等的统治。经过外来政权两百多
年的统治,因而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语言。而随著人口的增加, 生活空间变小,以
及不愿意被同化,平埔族展开了族群迁移,沿海的往内地迁移,内地的往山边迁移(注7)

1895 年清帝国割让台湾给日本,当时台湾人口约255万人,然当时清帝国的统治区域仍未
及全台,日清和平条约第五条里有规定宽限期间二年,给与台湾居民自由选择留在台湾取
得日本国藉成为日本国民,或把所有财产变卖而离开台湾,两者择取其一。实际上退离台
湾者,一说约四千五百人,另一说则为六千五百人。 国藉选择的期限过後,台湾总督府
开始严格限制台湾中国之间的往来,清国要在台湾设领事馆也加以拒绝,同时努力排除清
国对台湾居民的影响。

台湾史上第一次正式的户口调查是始於日治时代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当时的台湾人口
约312万人。其中平埔族人约46432人,高山族约11万人, 日本人约59618人,包括中国人
在内的外国人约8223人, 其他本岛人近290万人。(注8)

日本於1945年於二次大战中战败投降,当时台湾人口已经成长到约690万人,其中日本人
约42万人,外国人士 5万多人,平埔族约7万人,高山族约17万人,其他台湾本岛人士约
619万人。可见日本战败时仍有尚未汉化的平埔族人。而这些占人口比例低的清国移民经
过两百多年与台湾平埔族的通婚,平埔族血源的比重早就超过了汉人的血源。而且历经台
湾被割让後,这些人早认为自己是台湾人。

日治时代对台湾山地原住民仍采划红线封山围堵政策,但仍尊重他们的姓氏、风俗、习惯
,未强力干涉,甚至於实施土地居住权之保护;国民党政府来台後立即下令要求他们改汉
姓以达台湾全面汉化政策,目前原住民如果不是因面相轮廓更异於汉人及平埔人,尚可分
辨,否则再经五十年後原住民命运会与平埔族完全相同,就是所谓变成汉人了。

国民党政府於1949年为逃避中国共产党的追击,逃到台湾,跟据1956年「中华民国户口普
查报告书」逃到台湾的中国人不包括军队有六十四万(注9),这□面,女性只有二十一万
。而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数量根据驻台美援机构Foreign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的
1954年的调查报告约为50万人,而1956年台湾人口为939万(不含职业军人,1970年前户籍
与兵籍是分开的),所以这些中国移民在1956年只占台湾人口的 6。8%,即使加计军队也
不过占全台湾人口的11。5%。而这些中国移民,因女性人口不多,要通婚也势必与台湾人
通婚,经过几代的通婚,这些中国移民的後代平埔族的血源比重又超过原有的汉人血源。

台湾目前的族群被略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等四个族群。其中闽南人及客
家人都有「中原」祖籍。2001 年马偕医院检验科主任林玛利在国际组织抗原杂志发表一
篇研究报告,由基因等遗传标志分析,台湾的闽南人与客家人并不属中原汉人。很显然的
,族谱再度被证明并不可靠(注10)。 而且闽南人及客家人遗传特质上确属同源,无法分
别。然而在中国闽南人,聚居於平原,客家人则散居於边缘丘陵山区,两族之间的交往和
通婚并不频繁(注11),如此经过两、三千年的区隔,两族群的遗传特质会有分化,乃是生
物进化学上常见的现象。正如多数学者所主张,中国闽客两族分属不同遗传族群,这是不
难想像的。只是,中国闽客既属不同族群,为何台湾闽客却具有共同的遗传特质? 惟一合
理的解释的就是因为台湾的闽南人及客家人皆属平埔族汉化後被赐与汉姓及族谱, 加上
清帝国时为了方便统治刻意分化操弄族群的结果。而此一现象就遗留到现在。 时至今日
, 两者之分只是语言及习惯等可以经由後天习得的特质。  东宁王朝所使用的语言是河
洛语系中的泉州音系。因郑氏籍贯为泉州,追随者自然多闽南人尤其是泉州人。荷据时期
来台的汉人亦多泉漳之人,清帝国时期台湾在未设省之前属於福建省,而移民到台湾的罗
汉脚也是泉、漳居多。因此在平埔族汉化後形成一个以闽南语为主体的社会。

除此之外,林玛利医师发现所有高山原住民出现的抗原种类都很少,其基因的组合历经几
千年的岁月没有改变,成为全世界上最纯的族群,每一族所具有的不同的组合数不只有限
,且有很高频率,其中赛夏族最高,成了最纯的原住民。而林医师於2005年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Biology发表的论文证明台湾原住民与玻里尼西亚人母系血缘有直接
相关,显示台湾原住民与亚洲大陆的族群在冰河时期结束时即已分开, 除排玻里尼西亚
人与亚洲大陆的关系。加上 Jared Diamond 於Nature (Vol。 403, 709, 2000)以
"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发表的论文都在在证明了台湾原住民乃是目前南太平洋南
岛语系之源。

长久以来, 大多数的台湾人都以为自己的祖先乃是清帝国时期的闽南,广东移民。如果
真有此大规模的移民,史籍上必定会有所记载,然而,却完全没有这样的记载闽南广东曾
经有过大规模的移民移向台湾,而且千人万人之数对於族群遗传特质的改变而言仍是杯水
车薪,差之千里。族群的全部取代〈Total Replacement〉非同小可,并非短短的两、三
百年可以达成, 郑昭任博士即认为DNA渐次变异的方向所得的证据,语言的渊源关系,都
代表台湾原住民昔日在欧亚大陆的移动。其经由中国内到台湾的可能性几近於零。反之,
经过印支半岛中部或南部一带由西向东或由南向北移动的可能性最大。林玛利医师等HLA
的研究显示今日「台湾汉人」与古越南原住民的血缘最近,此一结论与由上述先民的移动
路径正好不谋而合。而其资料又显示「台湾汉人」与平地原住民Pazeh(可能是属於平埔族
邵族)的HLA遗传质十分相近,几至不能分别(注12)。

综上所述,目前的社会科学及医学上的研究,都指向台湾人大多数都是平埔族汉化的後代
,非来自清帝国时期的汉移民,而外来移民,只占了少数比例。 这些移民经过几代的通
婚後,也都含有平埔族的血统。这样的结果不仅颠覆了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也让台湾人
得重新思考族群的关系。因为不管是闽南人,客家人,现存的原住民,或是部分外省籍的
後代,全部都是台湾原来住民的後代,只是大多数已经汉化,因此,我们要特别珍惜与保
存目前原住民的传统文化,毕竟这是多麽宝贵的文化资产。 同时,闽客的分野应该从此
打破,虽然有著不同的生活习惯与语言,却有著相同的祖源。而从荷治时期到现在,短短
三百多年,台湾人从部落文化开始逐渐与现代文明接轨,强大的学习能力与环境适应力,
创造出全世界第十六大的经济体,台湾的竞争力在世界名列前矛,科技实力更是倍受推崇
,这样的成果,举世无双,身为台湾人岂能不自豪,岂能不向我们的原住民祖先致上崇高
的敬意。


注 1: 中村孝志著、吴密察等译〈荷兰时代的台湾番社户口表〉
注 2: 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7-4.htm
注 3: 陈绍馨纂修《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
注 4: 1732年(雍正十年 ) 广东巡府鄂尔达奏请准予渡台者携眷, 新的限制是知县以上的
文职人员必须要超过四十岁,而且没有儿子,方可携眷.
注 5: 中央研究院原始生产模式与历代经营策略贰、历代经营策略中第三节「有清时期之
土地竞争及番课租税」.
注 6:
http://www.sinica.edu.tw/~pingpu/library/fulltext/npmdatabase/piah037.htm
注 7: John Robert Shepherd (1995),《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Frontier
1600- 180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注 8: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50/POP/Mt49-2.xls
注 9: 中华民国户口普查报告书 第二卷第一册
注10: 宋代以前不准民间私修族谱,而由官方公布,为了统治或政治目的,其祖谱往往不
可靠。 明代之後,私修族谱才成风气。  据王世庆的「台湾公私收藏族谱目录」,1218
件现有族谱及93件功德榜之中,蒋介石在1951年後编印的有835件,占全数的63。7%;乾
隆23年赐姓以前编印的只有22件,占1。6%。 可见台湾人的族谱,至少98。4%可疑。
注11: 高木桂藏:客家:中国内的异邦人,讲谈社现代新书,1991
注12: http://www.wufi.org.tw/taiwan/n020729a.htm
注13: www.taiwannation.com.tw
Sat Jul 1 22:49:5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