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文件]龚鹏程:陈兴武《廿四史对勘述评》序 北大往复论坛转载
#1
竹风
发信站: 师大附中 BBS 站 (bbs.hs.ntnu.edu.tw )
 龚鹏程:陈兴武《廿四史对勘述评》序  北大往复论坛转载

http://www.wangf.net/vbb/showthread.php?s=529b30f13d080bf8ab278caa2a0eca53&threadid=22495

  一九八三年,我担任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主任时,偶过学校图书馆,看见工
人正在清理杂物,以版车将一些废置不用的桌椅文具拉走,其中有一大堆破旧杂
志弃纸。我跑去把那些废纸翻出来,大大吃了一惊:竟有一大套商务印书馆的百
衲本《廿四史》。我问馆员为什麽要扔掉这套书,馆员说这样大的套书占地方,
且既已有了新校标点本《廿四史》,谁也不会再看这种刻本书了,它放在馆里多
年,原本就几乎没人查考过,今後更成了废物,不清理掉干什麽呢?我不知该跟
他说啥,便道:「我替你代劳,把它清理了吧!」他大为感谢,遂让我另雇了人
用版车把书拉了回来,在系办公室专做一柜子贮存之。我每天去上班,看见这套
书,都是既欣慰又感慨。

  陈兴武作的《廿四史对勘述评》,跟这个故事有奇妙的呼应关系。

  中华书局的点校本,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大陆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据称也
是最正确、最有用的版本,汇聚当时一流之人才,历时二十载,才克告成。因此
刊行以後,迅速取代了各种史籍的旧刻本。除了版本专家或为了特殊的版本研
究,学者所读所用之廿四史,都是中华版。包括现今各种电子资料库的文本,大
体也迳采中华本,连台湾亦不例外。

  在此情况下,旧椠如系古籍善本,尚可收入善本书室当成古董供奉,聊发思
古之幽情;像百衲本这样只是影刊旧本的,在图书馆员眼中,自属废物无疑。何
况,点校本在校勘时本来就大多采用百衲本为底本,或以百衲本为主要版本依
据,再予加工,因此百衲本之精华尽萃於点校本。犹如人□伏苓,既经提炼,旧
躯骸便与药渣无异,不倾弃了还要干什麽?

  我把这批药渣拿回来珍什藏之,除用以充我系所之门面外,乃是知道它还有
些点校本不能取代的价值。但我学殖不足,又无暇将之与点校本一一覆核,故亦
仅能抢救保存之,无法对它做更多的事。

  兴武就不同。他认为当年点校廿四史,编校未得其时、取据未得其本、领事
未得其人、任人未尽其才、举错不得其法。是故体例不一,用舍无恒;多取近体,
乱废古字;且随意改窜,颇失本真。取与百衲本往复对勘,更可发现许多百衲本
不误而点校本错了的现象,因此发愤撰成这一部《廿四史对勘述评》。
 
  廿四史卷帙浩繁,常人要浏览一过都很困难,兴武却要通体核校,其难可知。
其进学之勇以及精力之盛,也可以想见。他本是工科出身,自修文史。诗文尔雅,
乃我素知,初不谓其版本校雠之业、训诂名义之学亦竟精邃至此,观之颇为感叹。

  他的做法,是以百衲本和点校本对校,发现点校本存在著各式各样的问题。
我把他发现的问题归纳为两大类,一是体例可商者,一是文字错谬者。前者如点
校本《史记》把《集解》《索隐》《正义》之序及《正义》论例全部移到书末,而
且把小司马的〈补史记序〉删掉了,内文又把小司马所补〈三皇本纪〉也给删了。
此外,《索隐》中商榷体例、考证异说之处,也动辄删去。这些涉及体例的问题,
不只《史记》如此,其他各史亦多有之。文字错谬者,则是说点校本以博采善本、
精校标点著称,而其实校勘不精,且喜改窜,故反而不若百衲本可信可据。

  由於他对勘出来的异处,也就是点校本的误谬之处极多(光是《晋书》就达
二千四百馀条),逐条考辨,不免支离,因此我想替他把他工作的几个重点综合
起来说说:

  一是存古体。点校本喜欢以今体俗体字代替古字,陈兴武则认同颜师古所
说:「旧文多有古字……後人……以意刊改,……弥更浅俗」,因此一一核检,以
存古体。这或许有人要以为是佞古,其实不然,改易俗体,往往致误。例如《梁
书》卷一武帝本纪:「负粮景从」,点校本把景改成影。一般来说,影为景的今体
是不错的,二字同义,但此处却不能如此改。云集景从之景,只能写作景,犹如
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能讲成影行那样。又,某些字,是那个时代通用常用
的,例如□,汉魏南北朝时多用之,今一律改为酬,就令人不知语言的时代性了,
丧失了让人知古今之变的作用。

  二是明本字。《晋书》武帝纪:「淮南王允镇守要害,以□帝室」,点校本改
□为强。强本是虫名,借为□。此类音近假借字,兴武亦以为当依本字。又《後
汉书》文苑传:「伯牙鼓琴,淫鱼出听」,点校本改成游鱼,兴武考证淫鱼指沉潜
深渊之鱼,不可改为游鱼,则是本来该是某字,不可以意近之字替代。


  三是审辞例。《南齐书》陆慧晓传:「会稽旧称沃壤,今犹若此;吴兴本是□
亡,事在可循」,点校本作「事在可知因循」,兴武以为不通,因不合骈文的文例,
只有事在可循,才能与「今犹若此」对得起来。文例之外,又有书例,如同书豫
章文献王传:「性泛爱」,点校本增一字,「嶷性泛爱」,兴武谓史书於传主之名例
多从省,故不需补。又《梁书》侯景传:「破掠吴中,多所?#123;发」,点校本改
所为自,其实「多所」经书中常见,不应改。此外还有时代的辞例,如《陈书》
宣帝纪:「民天所资,岁取无记」,点校本改天为失,不知「民天」乃食之代称,
流行於汉魏南北朝隋唐五代间,凡此,皆辞例不审而致误者。

  四是辨典制。校勘之学,不仅是雠校异同,且须藉以明典章制度、名物度数。
如《魏书》韩茂传:「赠齐州刺史,□曰成侯」,点校本作泾州。兴武考证北魏人
臣多於卒後赠齐州刺史,无赠泾州者;泾州刺史多为生前实授。《南齐书》虞玩
之传:「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人在而反托死版」,点校本改版为叛,兴武考证指
版籍即今之户籍,故不应改。又吕安国传,点校本校勘记说:「安国前封锺武县
男,进爵则为侯」,兴武亦以为此乃不明典制之误,男进爵为伯,伯再进爵才是
侯。《北史》魏本纪:「车?#123;始於藉田於都南」,点校本藉作籍,亦是不知藉
田制度之误。

  五是考史实。《三国志》虞翻传:「大司农刘基」,点校本改为大农,其实三
国时统称大司农,不作大农。吕蒙传:「赐寻阳屯田六百户」,点校本户作人,实
则赐田应以户计。《晋书》齐王□传:「居宰衡之任」,点校本改作宰相,不知宰
衡之名始於王莽,此乃借王莽事以讥齐王□。《北齐书》文宣帝纪:「梁主萧绎即
帝位於江陵」,点校本作梁主,不知该年已诏进梁王萧绎为梁主,故再由主进而
为帝,今改作王字,即乖於史实。

  六是定义理。《梁书》文学传:「乃出大心寺」,点校本改大为天,不知大心
为佛教语,指菩提心。同卷:「通生万物」,点校本通作道,这又是不明白「通生」
也是道家习用语。这些,都是义理不明造成的错误。其他因点校者不明文化义理
而误者甚多,兴武於此等处,语多谐嘲,慨义理之不彰、悲文化之沦胥,故出语
不免激伉,与寻常雠校家「诗中无我」者迥异,可见藉校勘以定义理,乃是他所
极重视的。

  其他还有许多值得讨论之处,但我恐怕不能如此一一叙列下去,读者披览其
文,自行考索,当会比我继续饶舌好些。兴武这本对勘,似乎处处在为百衲本辩
护,但其意义并不仅在这儿,因为此非争一二版本之是非,而是讨论一些校勘学
上的原则,例如可不可以依类书而改古本、可不可以随便删窜旧书之类,笔锋所
向,还隐隐然要批判一种从事文化工作的态度,觉得近人处理古籍、对待文化,
处处显得矜张、轻率、无知而妄作。关於这一部分,我不好多说,也只能请大家
观文玩辞,从容体会。

  我本想写一篇古文,以与兴武此书文体相呼应。但落笔既成今体,亦不烦改
作,即以此序其端可也。丙戌寒露,序於燕京小西天如来藏。

--
历史如此遥远却转瞬现身眼前  令人措手不及而迷人..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    史记.历史与文化
http://140.111.161.146/historyweb/ 佛光历史系
bbs://bbs.hkday.net                香港的另一扇窗
http://tw.myblog.yahoo.com/htycy   史家.书缘.世事之际
Sat Nov 11 20:11:4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