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车逝》:角色鸦雀无声,电影声嘶力竭
#1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车逝》:角色鸦雀无声,电影声嘶力竭
文:Tzara

  本片开宗明义就宣示著导演书亚不信任语言,所以
这是一部完全没有对白,表演形式接近默片,甚至更为
空灵鬼魅漂浮的作品。

  导演所谓不相信语言,这「语言」除了指涉角色对
白外,还包括电影叙事语言。因此,《车逝》的叙事手
法走得是反叙事,反高潮,反结构,反形式的强硬作风
,它比默片更安静无声,又比任何剧情片更为多话絮叨
。然而,其形式感,符号的所指与能指,却始终保持疏
离,断裂,混乱,冷调,冷到让人无法靠近,完全排斥
与观众沟通传达任何明确的主题,主旨,而是自顾自的
以大量符号、意像、隐喻,似有若无地说了一则像是故
事,又不像是故事的故事,令人费解,令人恐慌。

  关於电影本身,故事为何,暂且不提,实际上,完
全没有提点的必要,因为这是一部完全实践德西达解构
主义,後结构主义,梅兹符号学,法国剧场诗意象徵,
强调作者论的实验电影。导演之所以要花将近2000万台
币的预算,以这样费解的方式拍摄这样难懂的电影,其
动机诚如导演在映後座谈所坦承:「透过这部处女座,
他极力探索电影语言还有什麽可能性,对他来讲,这是
这部电影最有意义之处」。如此自述,为自己,也为电
影辩护,很熟悉的论调,我经常在各大学生影展,或号
称实验片导演的口中听到。通常,我会嗤之以鼻,然而
当我听到导演又继续补充道:「透过这样的探索,排斥
接近观众,拍出一部让人看不懂的电影,我才能知道如
何拍出让人看的懂得电影」,听到此话,我决定不起身
发言质疑导演为何不多花点时,回头钻研巴赞,梅兹,
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从那个影像哲学反思批评盛行的
年代,作所谓的探索呢?

  整场映後座谈,导演书亚以极为自信的口气,有条
理的口条,捍卫其作者论、符号学、後解构主义等影像
哲学思维论述,不时还会反问当代电影有无给予观众任
何思考的机会?此外,其长篇大论背後,还涉及诠释学
,知识论等话题。前後听来,导演看待电影的反思与批
判,实在与大学时期的我极为相似,但由现在的我,来
思考导演的创作论述,我只能庆幸,幸亏他是活在对知
识探索的欲望,与80年代解严前後的台湾极为相似的大
陆文艺圈,容许它作这样的探索,这样的电影。否则,
在2009年的台湾,他这番言论,与其作品,肯定会被现
今台湾观众批的体无完肤。不相信,请看看蔡明亮现在
在多数台湾观众心中的评价吧。

  听过导演对探索影像符号意义的固执与坚持,在回
想电影本身,虽然我很能够理解导演到底想实验什麽,
操弄什麽,破坏什麽,指涉什麽,同时,也能在这部已
被大陆广电总局剪得乱七八糟,支离破碎,比预设的解
构还更解构,片长仅剩90分钟的《车逝》,用阅读意识
流小说的解码方式,拼凑解码出凌乱符号背後所依循的
规则与剧情。不过,就算我看出这是一则残酷爱情故事
的乱码,那又如何?《车逝》本来就不是来跟观众讨论
剧情与爱情的电影。

  值得一提,我在《车逝》里大量充满诗意、幻境与
疏离感的镜头中,彷佛看到某种岩井俊二早期电影分崩
离析的叙事风格与唯美至极的摄影美学。如果导演书亚
没吹牛的话,按照他的讲法,他的第二部,第三部电影
将会是「任谁都看的懂,且更为丰富直接的电影」,我
有种预感,只要他能坚持他的美学,从反动的怀疑论调
,转为积极的传递美学概念,这名导演很有机会成为大
陆的岩井俊二,值得注意。



--
http://blog.yam.com/tzaralin
http://blog.yam.com/flatclub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听音乐  
         bbs.kkcity.com.tw              想听什麽歌 通通不必等 
└——From:59.112.134.228     ——┘  http://www.kkbox.com.tw ■■
2009/11/27 Fri 02:42:1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