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缘起用语中的有与生
#1
净心
◎缘起用语中的有与生

    现在,我们谈到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关於缘起用语的涵意。

    这个用语的涵意是从法的语言而来,也就是「见法」的人所使用的语言,而
非根据一般不懂佛法的人所使用的日常用语来解释。我已经说明过这两种语言的
不同:日常用语是不懂佛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而缘起的语言则是法
的语言。接下来我会依序说明清楚。

    如果我们以日常用语来说明缘起,就会产生许多混淆不清且无法理解的情况
。就以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为例,他的觉悟就在摧毁无明,也就是无明的止息。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那麽为什麽佛陀却未死?想想看,
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时,无明就止息了,随著无明的止息,则造作的能量—
—行( sankhara )——也灭了。然而当时佛陀为什麽没有死於菩提树下?因为
缘起的用语是法的语言,所以「生」和「灭」这两个字不是表示肉体的生或死。

    当这些名词被误解时,一次缘起的流转就被认为与两个生有关:一是名色的
生(父精母血和合),一是来世的生。如果有两个生,那麽缘起就被认为是贯通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这时一次完整的缘起就被拆散搅乱了,而不符
合缘起的说法。可笑的是,虽说有两个「生」,却不敢说两个「死」,因为人们
还不了解如何死两次的缘故。


    有和生这两个字,在缘起中并不是指从母亲的子宫生出来,而是指从执取中
生出,且发展出「我」的感觉,这才是生。在巴利经典中有清楚的记载可以证明
。

    经中记录佛陀的一段话:「於受欢喜者,即取也。」【译注六】意思就是当
触使受发生时,无论它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有喜【译注七】在其中,
这就是取。任何「喜」就是取,因为「喜」是执取的所依,有「喜」的地方就一
定有执取。

    「喜」指的是著迷或满足。根据佛陀所说,「喜」就是取,当我们满足於某
种事物时,就表示我们执著那件事物。在受中一定有「喜」,所以「喜」即是取
。因此当我们有了受,当下就有「喜」,也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
,有生就有老死,就是苦。」

    这表示有和生来自於受、爱、取,并不需要等到死後投生才产生。有和生随
时随地都会发生,在一天之中,不知会发生多少次:一旦存有与无明相应的受,
就会产生某种著迷的「喜」,这就是执著,接著发展出当下的有和生。因此当下
就有所谓的有和生,一天当中不知产生多少次。

    有和生这两个字必须以法的语言来解释,法的语言就是「见法」的人使用的
语言,而不是以日常用语来解释。在日常用语中,必须要等到死後才能再生,再
一次出现有和生,也就是说人类肉体只能生一次,然後死去入棺,才有新的有和
生。但就法的语言而言,一个人可能在一天中出生好多次,每一次产生「我」、
「我所有」,就称为一次的有和生,一个月内可能是数以百计,一年中数以千计
,一生中则可能是成千上万的有和生。因此我们必须认识生活中的有和生,每天
就有好几回合的有和生。

    我们可以马上看出,缘起是此时此地的事,而不是等死後或贯通三世,才算
一次运行。事实上,在一天之内,它将可能运作许多次,每当有受、爱、取,就
会产生有和生,而完成一次缘起的流转。缘起不断地在每人每天的生活中运作,
就像前面所提的落榜考生,或因男朋友而烦恼的年轻女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
司空见惯的例子。

    剩下的问题是,我应该如何解释,才能让你们了解在受出现之前,就已具足
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和触。

    这并不算困难,罪魁祸首就是受。我们都已经很明白受是怎麽回事——它在
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生。但如果你想知道更详细的受,就得往回推溯:受来
自触,触来自与境相应的六入(专为该境而造作的六入),六入来自名色(专为
该境而造作的名色),名色来自某一识(专为该境而造作的识),识来自行(专
为该境而造作的行),行来自无明。无明则为这一轮转的开端,只要去除无明,
其馀就不会发生,也就是那将要受苦的名色、六入、触、受都不会发生,反而只
是无苦的现象。因此只要有无明,就制造出受苦的名色、六入、触和受。

    我再一次强调并且提醒各位,要仔细了解日常用语和法的语言二者之间的不
同。生这个字在日常用语中的定义,是从母亲子宫内生出,但在法的语言中,生
是指某种事物的生起,它的作用是会产生苦,也就是说以无明为基本原因。就如
此刻名色还未生,因为「我」、「我所有」还未发生作用,虽然你坐著,很专心
地听经,但并没有产生爱和取,所以缘起尚未发生,只是处於自然的状态罢了。
至目前为止,所有我提到的都是为了让各位先了解,缘起使用的是法的语言,它
是有特别意义的,不要与日常用语混淆了,否则就会产生误解,尤其是生这个字
。


【译注六】记载於《中部》双大品爱尽大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9  册,
         359 页), 及《中阿含经》第二○一经後品□帝经(《大正藏》第 1
         册, 767 页~ 768 页中)

【译注七】喜( nandi )意指耽著、欢喜,以贪心耽著於乐受, 以□心耽著於
         苦受,以痴心耽著於不苦不乐受。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Wed May 18 18:31:18 2011
回覆 | 转寄 | 返回

◎缘起用语中的有与生
#2
净心
◎缘起用语中的有与生

    现在,我们谈到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关於缘起用语的涵意。

    这个用语的涵意是从法的语言而来,也就是「见法」的人所使用的语言,而
非根据一般不懂佛法的人所使用的日常用语来解释。我已经说明过这两种语言的
不同:日常用语是不懂佛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而缘起的语言则是法
的语言。接下来我会依序说明清楚。

    如果我们以日常用语来说明缘起,就会产生许多混淆不清且无法理解的情况
。就以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为例,他的觉悟就在摧毁无明,也就是无明的止息。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那麽为什麽佛陀却未死?想想看,
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时,无明就止息了,随著无明的止息,则造作的能量—
—行( sankhara )——也灭了。然而当时佛陀为什麽没有死於菩提树下?因为
缘起的用语是法的语言,所以「生」和「灭」这两个字不是表示肉体的生或死。

    当这些名词被误解时,一次缘起的流转就被认为与两个生有关:一是名色的
生(父精母血和合),一是来世的生。如果有两个生,那麽缘起就被认为是贯通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这时一次完整的缘起就被拆散搅乱了,而不符
合缘起的说法。可笑的是,虽说有两个「生」,却不敢说两个「死」,因为人们
还不了解如何死两次的缘故。


    有和生这两个字,在缘起中并不是指从母亲的子宫生出来,而是指从执取中
生出,且发展出「我」的感觉,这才是生。在巴利经典中有清楚的记载可以证明
。

    经中记录佛陀的一段话:「於受欢喜者,即取也。」【译注六】意思就是当
触使受发生时,无论它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有喜【译注七】在其中,
这就是取。任何「喜」就是取,因为「喜」是执取的所依,有「喜」的地方就一
定有执取。

    「喜」指的是著迷或满足。根据佛陀所说,「喜」就是取,当我们满足於某
种事物时,就表示我们执著那件事物。在受中一定有「喜」,所以「喜」即是取
。因此当我们有了受,当下就有「喜」,也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
,有生就有老死,就是苦。」

    这表示有和生来自於受、爱、取,并不需要等到死後投生才产生。有和生随
时随地都会发生,在一天之中,不知会发生多少次:一旦存有与无明相应的受,
就会产生某种著迷的「喜」,这就是执著,接著发展出当下的有和生。因此当下
就有所谓的有和生,一天当中不知产生多少次。

    有和生这两个字必须以法的语言来解释,法的语言就是「见法」的人使用的
语言,而不是以日常用语来解释。在日常用语中,必须要等到死後才能再生,再
一次出现有和生,也就是说人类肉体只能生一次,然後死去入棺,才有新的有和
生。但就法的语言而言,一个人可能在一天中出生好多次,每一次产生「我」、
「我所有」,就称为一次的有和生,一个月内可能是数以百计,一年中数以千计
,一生中则可能是成千上万的有和生。因此我们必须认识生活中的有和生,每天
就有好几回合的有和生。

    我们可以马上看出,缘起是此时此地的事,而不是等死後或贯通三世,才算
一次运行。事实上,在一天之内,它将可能运作许多次,每当有受、爱、取,就
会产生有和生,而完成一次缘起的流转。缘起不断地在每人每天的生活中运作,
就像前面所提的落榜考生,或因男朋友而烦恼的年轻女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
司空见惯的例子。

    剩下的问题是,我应该如何解释,才能让你们了解在受出现之前,就已具足
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和触。

    这并不算困难,罪魁祸首就是受。我们都已经很明白受是怎麽回事——它在
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生。但如果你想知道更详细的受,就得往回推溯:受来
自触,触来自与境相应的六入(专为该境而造作的六入),六入来自名色(专为
该境而造作的名色),名色来自某一识(专为该境而造作的识),识来自行(专
为该境而造作的行),行来自无明。无明则为这一轮转的开端,只要去除无明,
其馀就不会发生,也就是那将要受苦的名色、六入、触、受都不会发生,反而只
是无苦的现象。因此只要有无明,就制造出受苦的名色、六入、触和受。

    我再一次强调并且提醒各位,要仔细了解日常用语和法的语言二者之间的不
同。生这个字在日常用语中的定义,是从母亲子宫内生出,但在法的语言中,生
是指某种事物的生起,它的作用是会产生苦,也就是说以无明为基本原因。就如
此刻名色还未生,因为「我」、「我所有」还未发生作用,虽然你坐著,很专心
地听经,但并没有产生爱和取,所以缘起尚未发生,只是处於自然的状态罢了。
至目前为止,所有我提到的都是为了让各位先了解,缘起使用的是法的语言,它
是有特别意义的,不要与日常用语混淆了,否则就会产生误解,尤其是生这个字
。


【译注六】记载於《中部》双大品爱尽大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9  册,
         359 页), 及《中阿含经》第二○一经後品□帝经(《大正藏》第 1
         册, 767 页~ 768 页中)

【译注七】喜( nandi )意指耽著、欢喜,以贪心耽著於乐受, 以□心耽著於
         苦受,以痴心耽著於不苦不乐受。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Mon Jun 9 16:23:39 201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