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由孔子所创始,孔子之後,有孟子、的继承和发扬。但是荀子因为主张性恶,与孟子不同;
又提倡征服自然的戡天主张,与孔、孟的敬天、畏天思想不合,历来都不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正统。
现在稍微介绍一下荀子思想。
一、法先王与法後王
荀子,又称荀卿,比孟子稍晚。他的学问也尊重孔子,但是却极力地攻击孟子。
孟子效法先王(尧舜),荀子效法後王(禹汤)。
他说,孟子继承子思的思想,大略效法先王(尧舜),却不知正确的统绪。我主张效法後王(禹汤),因为社会是进步的。
因为要想观看圣王治理的成就,必须看那盛大美好的一面,就是後王。後王是天下之君,放弃後王而谈天下的君主,就等於放弃自己的君主而事奉别人的君主了。所以说,想观看千年,就要细看今日。想知道亿万,先搞清一二。想知道上世,就弄清周道;想弄清周道,就要看那人所贵重的是什麽王。
孟子骄傲自大、见解杂博,依循著过说去的说法 ,相信五行(迷信)。根本是胡说、毫无根据的东西,他却敬服得不得了。说:「这真是我们老子的言论呢!」
子思先提倡,孟轲後跟从,世俗糊涂的儒者,争著呼应又不知是非,就接受并传扬开来。以为孔子孔子思想真的就是如此,大错呢。
二、主张性恶
至於荀子主张性恶,孟子主张性善,
基本上是荀子看重的是人性中欲望的一部份,孟子看重的是人性中良知良能、理性的一部份。故荀子说:
现在人的性,有喜好利益,顺著这个,就产生了争夺、辞让也就消失了;生下就有恨恶的心,顺著这个,就产生了残贼、忠信也就消失了;
生下就有耳目的欲望,又喜欢声色呀,顺著这个,就产生了淫乱、而礼义文理也就消失了;
所以从人的性,顺人的情,一定会产生争夺,犯份乱理,造成天下的暴乱。所以必须要有师法来感化,礼义的引导,然後才会有辞让,合於文理,而归於治。由此看来,人性是恶的,能归向善,是要靠人为的努力。(见〈性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