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维摩诘所说经》【一、二品】注释 -3
#1
净心
《维摩诘所说经》【一、二品】注释 -3

    【经文】
        毁誉不动如须弥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为盖          於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          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见世间诸所有          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睹希有皆叹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圣法王众所归          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          斯则神力不共法
    【注释】这叹佛的身密不可思议。佛为圣中之圣,是一切众生所归仰的,佛的法身
            是十分普应的,假使众生以清静的心去观想他,没有不看见佛的一切相好
            庄严,而得大欣喜的。这就是佛陀的不可思议威神之力,所感得的大乘不
            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          斯则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进          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导师
        稽首能断众结缚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          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          善於诸法得解脱
        不著世间如莲华          常善入於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挂碍          稽首如空无所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於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
为汝说。」
    於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
    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
    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所以者何?菩萨取於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宫室,随
意无碍。若於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
非於空也。宝积当知,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於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自行守戒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
属不离,善和争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易调伏
。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
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
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是故宝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注释】
    □偈颂:梵语迦陀,是阿迦陀的略称,译作颂,也有译作良药的,如六十华严云:
            『誉喻迦陀药,消灭一切毒』。颂有通颂和别颂的不同;不管他是长行或
            偈颂,文字具足三十二个字以上的,叫做通迦陀,以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八
            言组织而成的文句,以四句作一偈,叫做别颂。依照华严大疏,立颂有八
            意:□用少字摄多义。□赞叹多用偈颂。□佛为钝根的人重说。□为随众
            生的根性所喜乐而说。□为迟来的听众重说。□说颂的文字简单,容易受
            持。□为增明前说,恐怕前面说了的还欠清楚。□长行未说,别说偈颂。
            亦叫做孤起颂,是突然孤起的意思。这里的颂属□。

    □一切的众生,就是菩萨净土,菩萨离开了众生,就无行可修,无净土可证了。这
      因为菩萨能化度众生的缘故,众生化度的功行圆满,也就是菩萨的净土圆成。所
      以菩萨是随著他过去、现在、未来所已化、所今化、所当化的众生是什麽众生,
      就建立他是什麽样的净土,完全是随一切众生之类的机缘所宜而产生,正所谓『
      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随所化』是指人天众生,『随所调伏』是指二乘众生,『入佛智』是指发大心
       的众生,『起菩萨根』是指修大行的众生。

    □菩萨得到净土只管自己受用就好了,何必说漂亮话,说是为众生而取净土呢?『
      为饶益众生故』,就是解答这个问题。因为菩萨之所以取求净土,完全以利益众
      生为大前提,这就是一种大悲心,所谓佛法的精警处,是『以菩提心为因,以大
      悲心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

    □菩萨以观空破相的智慧,能对治贪著染污的过失,可以说得净土是为众生,但既
      有为众生而得净土的『取之有心』,如何能得到净土呢?这里是以空地起宫室的
      譬喻,来解答这个问题。答的大意是:净土是菩萨的功德之果,光是有空慧是不
      成的,必须要为众生,方能庄严他的净土。另外,二乘沈空滞寂的空,不能教化
      众生和在空中不能建立宫室一样,而空下有地,正如菩萨的真空不空,而有妙有
      ,所以能从空出假,教化众生,成就众生,所以能庄严他的净土。

    □发这直心、深心、菩提心,是修学佛法的根本。起信论中说:『一者直心,正念
      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誓拔一切众生苦故』。
      直心是不纡曲的心,因为直心是我们证道的根本,所以楞严经说:『十方如来,
      ,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依照涅盘经,直心有两种解释:□自行直
      ,是自己起行真直,不虚伪。□化他直,是菩萨教化众生,利物不曲。『直心』
      和『不谄』是因,『净土』和『成佛』是果。又以菩萨因修直心,果得『不谄众
      生来生其国』,也就是菩萨所得净土。深心是信佛法的心达於极点,有了这深心
      的『因』,所以『果』上具足功德。菩提心,僧肇法师说即是大乘心,乘是载运
      之意,菩萨发此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方能载运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盘
      彼岸。

    □下面分别解释六度,後面经文中重复出现了好几次,可见六度是如何的重要了。
      □布施:梵语檀那。□财施:舍财济贫也。□法施:说法度他也。□无畏施:以
              无畏施於他人,谓救人之厄难也。
      □持戒:受持戒律而不犯触也。
      □忍辱:梵语羼提。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
      □精进: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
              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又有□被甲精进:被菩萨大势心之甲,不
              怖种种难行也。□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倦也。□利乐精进:勤化众
              生而不倦也。
      □禅定: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思维所对之境
              ,而研习之意。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意。定者,为梵语三昧之
              意,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
      □智慧:梵语若那,译曰智;般若,译曰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又知俗谛曰
              智,照真谛曰慧。

    □四无量心: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
                也。□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
                悦之心也。□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也。又怨亲平等,舍
                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
                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
                天,故云四梵行。

    □四摄法:□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
              之心,依我受道也。□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
              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
              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也。□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
              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

    □三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之义,到涅盘道路之资粮。现分七类:
        □四念处:□身念处:观身不净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
                  充满,无些净处。
                  □受命处:观受为苦也。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
                  生苦乐,世间无实乐。
                  □心念处:观心为无常也。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
                  住之时。
                  □法念处:观法为无我也。法为除上三者所馀之一切,法无自主
                  自在之性。
        □四正勤:又名四意断、四正断、四正胜。次於四念处所修之行品也。
                  □对已生之恶为除断而勤精进。
                  □对未生之恶,更为使不生而勤精进。
                  □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
                  □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
                  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名四正勤。能断懈怠,故名四正断。於
                  正策励身语意中,此为最胜,故名四正胜。意中决定,而断行之
                  故名四意断。
        □四神足:集定断行具神足。心定断行具神足。
                  精进断行四神足。我定断行四神足。
        □五根:□信根,信三宝四谛者。
                □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
                □念根,忆念正法者。
                □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
                □慧根,思维真理者。
                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
        □五力:五根增长後有治五障之势力者。
                □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
                □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
                □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
                □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
                □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
        □七觉支:又曰七菩提分。觉法分七种,故曰支。
                  □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轻安觉支:断绝身心□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定觉支: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乱。
                  □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
                              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若行者之心浮动时,可用除舍定三觉支摄之。若心沈没时,可
                  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是故
                  除念觉支外,其他六觉行人之要而用之。以此七事证得无学果。
        □八正道:□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是八正道之
                  主体也。
                  □正思维:既见四谛之理,尚思维而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
                  心所为体。
                  □正语: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
                  体。
                  □正业:以真智除身一切之邪业,住於清静之身业也。以无漏
                  之戒为体。
                  □正命:清静身口意之三业,顺於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
                  法也。以无漏之戒为体。
                  □正精进:发用真智,而强修涅盘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
                  □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
                  □正定:以真智入於无漏清静之禅定也。以无漏之定为体。
                  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盘彼岸,故谓之道。总为
                  无漏,不取有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

    □回向心:觉明保持,则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又有:□菩提
              回向:用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求大菩提。□众生回向:用自己的善根
              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实际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真如实际
              。

    □八难:□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盲聋□哑难。□世智辩聪难:他们因
            为有点世间的小聪明,就怀著心先为主的成见戴著有色眼镜来看一切东西
            ,那麽即使他们见闻佛法,也不能恭敬接受。□佛前佛後难,所谓:『佛
            在世时我沈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可见遇不到佛的苦恼。□北俱卢洲难:因该洲人福报极大,只贪图快乐,
            不肯学佛,所以连韦驮菩萨,也只能作三洲感应的护法。□无想天难。

    □十善: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嗔、痴。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
,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而告之曰:「於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 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
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
尼佛土清静,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砂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於
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静,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静。」
    於是佛以足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
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此众恶不净土耳,譬
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於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
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Fri Apr 26 20:10:51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