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业、苦与因缘心论释
Date: 10-05-95 Time: 05:39p Number: 3726
From: AB TSAI
DC> 今天我在整理论部时,再读了此部「因缘心论释」,有些问题请教您:
DC> 第一个问题:阿含经中先载到六因缘,再载到十二因缘。不知有何不同?
其实这是一个 LOOP, 从任何一点开始都是起点。
DC> > 问曰:「何者烦恼?何者是业?何者是苦?此差别之法,当於何摄?」
DC> 首先得问一下,「烦恼」、「业」、「苦」的意义为何?
「烦恼」、「业」、「苦」的意义为何? 其实应说是「现象如何」比较
具体一些。这些答案在论中就有了。不过这些也都是大论点, 哲学系的
可以因此搿出一篇博士论文来。不怕死的咱们就来弄墨一下..
DC>> 答曰「初、八、九烦恼:差别十二支法,初是无明;第八是爱;第九是取;
DC>>此三是烦恼所摄。何者是业?二及十是业:二是行;十是有;此二法是业所摄。
DC>> 馀七皆是苦:烦恼业之所摄之馀七种,是苦。所摄应知:所谓识、名色、六
DC>>入、触、受、生、老死。言皆者,是□□摄之辞,即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DC>>苦。
我们先来作个表解:
1.无明..............(烦恼)
2.行 ...................(业)
3.识 ........................(苦)
4.名色........................(苦)
5.六入处......................(苦)
6.触..........................(苦)
7.受..........................(苦)
8.爱................(烦恼)
9.取................(烦恼)
10.有.....................(业)
11.生..........................(苦)
12.老病死忧悲恼苦..............(苦)
DC> 为什麽烦恼摄「无明」、「爱」、「取」?
DC> 为什麽业摄「行」、「有」?
DC> 为什麽苦摄「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
DC> 为什麽是这样分? 这样子分又有何意义?
人生百态含於其中, 这十二支就是人命的分支, 也就是细分。人生的全部
便是由「烦恼」「业」「苦」三者所构成的, 因为无论过程如何, 最後所
回归的原点一定跑到这三项基本层面上。
DC> 为什麽烦恼摄「无明」、「爱」、「取」?
无明--不明白自己所面对的人、事、物。
爱 --只喜欢自己所指定的人、事、物。
取 --只选择自己所要有的人、事、物。
这些是烦恼的所在。不会要命, 但是令人不好受, 笑不出来。
DC> 为什麽业摄「行」、「有」?
业的解释一般简说为「善恶的各种行为」, 业的条件必须是有实质
上的行动。因此「行动」和「实有」才成为「业」。所以业的古名
译为「造作」, 在《阿含》中强调了这个特性( 实有之行为)。 但
在大乘中将之扩大为「有形业和无形业」之说法,这是另一说了。
DC> 为什麽苦摄「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
「苦」世尊的解说是「逼恼身心」故名为苦。这七样都是可以「逼
恼身心」的, 也就是会有实质上的痛感。
DC> 为什麽是这样分? 这样子分又有何意义?
这可能是为了让人们易於了解「人世」苦多於乐的真相。至於为何
这样分, 我认为是教学上的分类而已, 当初世尊就这样分, 所以咱
们就这样学。君不见其後的学者可以分成更多的分类。
DC> 此段怎麽讲?
您是要我教国文课?好吧,反正老小子除了怀胎不能之外,啥事没干过。
DC>> 是故此十二支法,於业、烦恼、苦中,并皆摄尽。言唯者,是其遮义:经中
DC>> 所说之法,此中摄尽,更无有馀。」
十二支的分类法在「业、烦恼、苦」三者已经全部涵盖,没有其他的了。
原经中用了「唯」字是表示「涵盖」的意思。(注:佛教常用「开」「遮」
这两字表示「含括」和「例外」,尤其戒律的讨论,开:表示可以作,意思
是不包含在内;遮表示不可以,意思是包含在戒律内。)
DC> >问曰:「此义已知。彼烦恼、业、苦,云何相生?请为解说!」
有人问:「这个哇哉啦,那个『烦恼、业、苦』系安怎会来生来生去□?
请你讲看觅啦。」
DC>> 答曰:「从三生於二:从三烦恼,生於二业。从二生於七:谓上所说苦法。
DC>> 七复生於三:所谓诸烦恼□。复从三烦恼,生於二业。此有轮数转:言有者,有
DC>> 其三种,所谓欲、色、无色。於中不息,而作流转;彼诸异生,世间而自流转浪
DC>> 。言此者,[险]不定义,非如流转,次第生於诸有,此不定也。」
由那三个烦恼生出二个业来。二个业生出七个苦。二个苦再生出三个恼。
┌ 1.无明.(烦恼)┐ ┌2. 行(业)┐┌ 3.识....(苦)┐
├ 8.爱...(烦恼)┼—┤ ├┼ 4.名色..(苦)┤
├ 9.取...(烦恼)┘ └10.有(业)┘├ 5.六入处(苦)┤
↑ ↑ ├ 6.触....(苦)┼┐
│ ?? ├ 7.受....(苦)┤│
│ ?? ├11.生....(苦)┤│
│ ?? └12.老病死(苦)┘│
└——←生——————?铟□他w——————————┘
这种轮转名叫「有轮转」, 所以叫「有轮」, 是因为有「欲、色、无色」的
存在而流转息不息。「此」者( 经中说『此有轮转』)并不是「一定如此」
的意思, 它是指这种相生的现象是「不一定」的, 也就是因果不一定如。
(注: 烦恼有时是业的因, 但有时业是恼的因..等, 有时是苦生业, 如双线
的部份)
DC> > 问曰:「何者是身之自在众生耶?彼之作用,其事云何?」
DC> > 答曰:「诸趣惟因果:惟除假名。此中无众生:此是真实义,非假立有;假
DC> > 立之境,不成实物。」
问:那麽身体中哪一部份是不受这些影响的呢, 它的作用又如何?
答:六道轮回(诸趣)都是因果, 这些轮回不因名称的不同而有差别,
这些轮回当中没有不受影响的部份(此中无众生)。这些都不是
用虚拟而成立的, 虚拟的境界不是实物。也就是说, 轮回的消
长中, 没有任何部份不受影响, 「真的」。
(注: 问的人提出唯识的问题, 先问这一题, 「有没有一样东东是
不受轮回消灭的, 再问下一问题: 如果没有, 那麽轮回中是
如何有前世後世的, 厉害吧? )
DC> > 问曰:「若如是者,谁从此世至於他世?」
DC> > 答曰:「无有极微等法,从於此世,移至他世。虽然;唯从於空法,
DC> > 还生於空法。从无我我所烦恼、业五种空因,还生空无我我所七种苦
DC> > 果之法。彼则无我我所,彼此手□无我我所。虽然; 从自性无我之法,
DC> > 还生自性无我之法。应如是知,作如是说!」
问:如果这样, 那谁还记得前世後世呢? (轮回不就没意义了)
答:身体中没有任何基本粒子(极微等法)保存到另一世。虽然由空法
生出的(恼业苦)空因最後还是回到空法(恼业苦灭),但是这些
恼业苦并非有质体上的粒子作怪,它们并无「自我性」,也就是说
这些恼业苦并无自体。它们是由「无自主性的现象」中生出的「无
自主性」的现象。应如是知,作如是说。
********************************
注:回答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前世今生的解。若不了解苦集灭的原理,
谈那些是无意义的, 这也是世尊指出的无记论的原意。这里只指
出:前世今生中所有的「恼业苦」并不是相同的恼业苦,每一世
的恼业苦都是「全新的老东东」。论中用很多的例子来讨论,同
学们可得好好K一K。
-- AB Tsai --
/End of line
===============================================================================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