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经的结集与特色 - 因缘与开展
#1
净心
                   佛经的结集与特色 - 因缘与开展

□□□□□□□□□□□□□□□□□□□□□□□□□□□□□□□□□□
□                                □
□              佛经的结集与特色 (节录)                 □
□                                □
□                       宏印法师     □
□                                □
□□□□□□□□□□□□□□□□□□□□□□□□□□□□□□□□□□

  关於目前佛教界争议的一些事件,比如婴灵的存在与否、陀罗尼被的可信
度等,提倡者都说是根据佛经的记载,反对者却又大肆抨击。诸如此类的问题
,不禁教人怀疑,佛经可不可以尽信?又每部经的开头都冠上:如是我闻一时
佛在舍卫国或王舍城或……某某地点,说了这部经。然而,是否真的这些经都
是佛说的?佛又为何在这部经说这些法很重要,在那部经却教众生不要执著这
些法?如果各位常看佛经或常听弘扬佛法的演讲,就会发现这些问题。

┌————————————————————————————————┐
│          佛经结集的因缘与开展                        │
├————————————————————————————————┤
│阿育王时代,才有文字记录的佛经出现,在这之前有没有佛经?如何流传│
│下来?                                                          │
└————————————————————————————————┘

  为什麽每位法师对於自己所弘扬的佛法都说有佛经做根据,但是有时彼此
所说的法门又似乎有点不相容?遇到这些问题又该怎麽去处理呢?基於这样的
原因,我选择了『佛经的结集与特色』这个题目,就佛经的形成、由来以及产
生佛经的过程,向各位提出我个人的研究与看法。

  大家都知道,一些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如东方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
…;这些圣者都没有亲自写作流传,而後世的人所读到的,有关这些先哲的思
想作品,都是他们的弟子所记录结集而成的。佛教经典的产生也是如此,虽然
佛陀在世的时代,印度已有文字,但当时的佛陀并没有文字的著作,至於正式
以文字记录佛陀的一言一行并流传成为佛教典籍,是在佛陀入灭後一百五十年
,阿育王称帝时代产生的。阿育王登基的时间,有说是佛入灭後二百五十年,
有说是一百五十年,根据印度流传下来的碑文或者文字考证,阿育王时代为佛
陀入灭後一百五十年开始,此说法较为学术界所采信。

  那麽,是不是在阿育王时代之前,或者没有文字整理的时候,就没有佛经
呢?是否有了文字的记录、编辑才算有佛经?其实不是这样。佛陀在世时就有
佛经了,只不过那时候的佛经是口耳相传罢了;佛陀在某一个地方,对某一些
人讲某些法门,这个因缘的始未,以及讲一部经的来龙去脉的前後结集,就是
一部经了。也就是说,在佛陀住世时,以及佛陀刚入灭,而僧团尚末分裂成上
座部与大众部之前,佛经都是口耳相传的。僧团正式分裂成上座部与大众部也
是在佛陀入灭後一百五十年左右的阿育王时代,称为部派佛教。

  现在的学术界,南传佛教的学者与北传佛教的学者共同认定,最早期的佛
经确实是阿含经,其中又以杂阿含为最早。『阿含』两个字,按照佛经的解释
有二种意思,一种是理相上,一种是事相上的解释;譬如普门品说:『於大海
遇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就事相上,是在叙述事件;在理相上
,是说一个人遇到逆境而起了□恨心。从这两个观点来说,『阿含』的第一个
意思是『法归』--一切法之归趣;好像百川汇於大海一般,佛弟子将佛说的
法都归聚在一起,这叫做法归。

  阿含经依照性质与出现的前後不同,分成四种阿含。比如,讲感应、讲神
通或讲天人加持,这一类的在『增一阿含』说得多;讲无常、无我、涅盘等真
实观的,『杂阿含』说得多;记载佛弟子的故事,以及佛陀过去的故事与佛陀
一生的业力,『长阿含』说得多。

  总之,『阿含』的意思就是『法归』与『转诵』□□辗转传诵;也就是要
告诉各位,最初的佛经是口耳相传,转诵下来的。

  我们今天说佛经的结集,并不是文字的记录就是结集,比如佛陀刚入灭的
第一年夏天,佛经就开始结集了,这次的结集是由大迦叶尊者出来倡导的。

  因为佛陀在北印度拘尸那城的双树间入灭之後,弟子们把他放在金棺木中
准备火化,但是怎麽烧也烧不起来;有神通的人就说佛陀是要等大家到齐,等
大迦叶尊者来主持荼□大典。佛陀入灭的消息传开来之後,大迦叶尊者即由南
印度赶回北印度来参加荼□大典。在路上遇到很多的比丘,绝大多数的比丘都
伤心难过,一面痛哭一面赶路要回拘尸那城。但是就有一些恶性比丘听到佛入
灭的消息却很开心,他们说:『佛在世时实在很罗嗦,戒律一大堆,这也不能
做、那也不能做的,现在大沙门走了,我们可自由了。』迦叶尊者一听这话,
心里难过的想,佛陀刚入灭,就有这些恶劣的比丘如此嚣张,绝对不祝□W的解释;譬如普
门品说:『於大海
遇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就事相上,是在叙述事件;在理相上
,是说一个人遇到逆境而起了□恨心。从这两个观点来说,『阿含』的第一个
意思是『法归』--一切法之归趣;好像百川汇於大海一般,佛弟子将佛说的
法都归聚在一起,这叫做法归。

  阿含经依照性质与出现的前後不同,分成四种阿含。比如,讲感应、讲神
通或讲天人加持,这一类的在『增一阿含』说得多;讲无常、无我、涅盘等真
实观的,『杂阿含』说得多;记载佛弟子的故事,以及佛陀过去的故事与佛陀
一生的业力,『长阿含』说得多。

  总之,『阿含』的意思就是『法归』与『转诵』□□辗转传诵;也就是要
告诉各位,最初的佛经是口耳相传,转诵下来的。

  我们今天说佛经的结集,并不是文字的记录就是结集,比如佛陀刚入灭的
第一年夏天,佛经就开始结集了,这次的结集是由大迦叶尊者出来倡导的。

  因为佛陀在北印度拘尸那城的双树间入灭之後,弟子们把他放在金棺木中
准备火化,但是怎麽烧也烧不起来;有神通的人就说佛陀是要等大家到齐,等
大迦叶尊者来主持荼□大典。佛陀入灭的消息传开来之後,大迦叶尊者即由南
印度赶回北印度来参加荼□大典。在路上遇到很多的比丘,绝大多数的比丘都
伤心难过,一面痛哭一面赶路要回拘尸那城。但是就有一些恶性比丘听到佛入
灭的消息却很开心,他们说:『佛在世时实在很罗嗦,戒律一大堆,这也不能
做、那也不能做的,现在大沙门走了,我们可自由了。』迦叶尊者一听这话,
心里难过的想,佛陀刚入灭,就有这些恶劣的比丘如此嚣张,绝对不能因为佛
陀入灭而便得佛法也在人间消失。於是他徵求所有证阿罗汉果的长老上座同意
,号召起来立刻著手佛经的结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舍城结集。

  王舍城就在灵鹫山下,有一个洞窟叫『七叶窟』,是因为那个洞窟的峭壁
上有一棵树只剩下七片叶子而得名。就在洞窟里举行了结集的典礼,参加的人
一共有五百位,所以王舍城结集也称为五百结集或称七叶窟结集,这是第一次
的结集。

  第一次的结集,并没有用文字作记录,只是参加结集的这五百位长者阿罗
汉,共同默契承认结集了那些经典,公推阿难尊者结集『经』,公推优婆离尊
者结集『律』。第一次的结集只有经和律而已,经的梵语叫修多罗,律叫做波
罗提木叉或叫□奈耶。

  第三次结集,有说是在华氏城或说是在迦湿弥罗,迦湿弥罗就是西北印度
,古代叫做尉宾。第三次结集不是全面性的结集,是属於部派的结集,因为那
个时期是已经进入分裂後的部派佛教时期,当西北印度【迦湿弥罗】的部派在
举行大结集时,东南印度的人却不承认,也不参加结集。所以第三次的结集是
地区性的部派结集。

(待续)
--
勿因耳闻而轻信,道听涂说本无稽;不以传统而妄信,历代传说多谬奇;
众人谣言不可靠,毫□之差失千里;迷信教条未见安,经典所载非无疑;
师长训示固可贵,慑信权威非所宜;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复益人;
必俟体察分析後,始能虔信并奉行。                 ~《羯腊磨经》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Fri Dec 13 21:04:05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