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结集与特色 - 共通之理
我们刚刚提到,由四阿含而立杂藏。为什麽有杂藏的产生呢?早在第一次
结集就出现杂藏这个称呼了。当时大迦叶尊者发起的王舍城五百罗汉结集,经
过三个月结集完成之後,富楼那才终於由南印度带了五百徒众赶回来。富楼那
请教迦叶尊者结集的结果,於是迦叶尊者向富楼那说明了这次的结集内容。富
楼那听完迦叶的说明,对於戒律方面有些部分认为佛不是这麽说的,并提出自
己所听到的佛说的内容,但是迦叶不赞同,於是两人意见产生分歧。
第一次结集时,没有参加结集的人当中也有很多是证圣果的,而只选了五
百位参加,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阿□世王发心供养五百位,太多人了他也负担不
起,因此很多人没有被选上。没被选上的人就在外面自己结集,人数比窟内更
多,称为『窟外结集』,富楼那尊者比较支持窟外结集的意见,於是渐渐的佛
教僧团由於意见不同而产生了分裂。
窟外结集在结集的态度上比较兼容并蓄,没有像窟内结集那麽拘泥。在第
一次王舍城窟内结集不承认的那些神通,或者是天神说、在家居士说,包括持
咒,不属於四阿含之内,也不属於律藏这一类的,就把它归在一起,所以称为
『杂藏』。由杂藏再引申出『摩诃衍藏』,摩诃就是大,摩诃衍藏就是大乘藏
□□大乘法、大乘经。由杂藏里面的本生、本事、因缘以及末曾有,很多都是
编入杂藏,後来编入摩诃衍藏。
修行一定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大小乘共同解脱的根本,修菩萨道同
样要与此三无漏学相应。
因此,我们对於佛法的选择与接受,以及如何弘扬佛法的真面目?都需要
从佛经结集的历史,去抉择何者才是真正了义的佛法。由於里面的细节太多,
我只能重点式的、简单扼要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各位,对这方面有多一点的认
识。
□□□□□□□□□□□□□□□□□□□□□□□□□□□□□□□□□□
□ □
□ 七十七年十一月九日讲 □
□ □
□□□□□□□□□□□□□□□□□□□□□□□□□□□□□□□□□□
输入者: kftseng.bbs@bbs.nchu.edu.tw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