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无著比丘「四念住」访谈记录 2014/10/24 (Part II)
#1
邱大刚
刚才第一节是探讨学术上的背景,接下来则说明如何修习四念住。

=========================================================
【身念住练习的简介】
.  身念住
 1.    三十一身分:
  1.  皮肤
  2.  肌肉
  3.  骨头
 2.    四界分别观
  1.  地
  2.  水
  3.  火
  4.  风
3.  腐□观
  1.  吸:念死
  2.  呼:放下
=========================================================

首先,我做了二个调整:

一、「三十一身分」的完整版本要观察三十一个身体的部份,而我将之先简
化为三个部份:皮肤、肌肉、骨头。在《长部尼柯耶》有以这三部份来解释
三十一身分,因此我先以这三个来作区分,若有人在观察这三部份後,想要
进一步的细观,则可观察三十一身分。

二、「腐□观」的完整版本,经典中有清楚地描述和区别□体腐烂的不同阶
段:一开始是浮肿,然後一些肌肉开始脱落,之後剩下肌腱维系著骨头,接
著一支支骨头乱落一地,最後骨头也分解为尘土。

对於很多禅修的人来说,要做这样的观想是有挑战性的,可能会太过激烈,
而我建议最好能保持平衡,因此我将「腐□观」中的一个画面,和「观呼吸
」结合,有二个原因:

1.  因为这很激烈,《杂阿含经》、《相应部尼柯耶》等经典都有记载许多
出家众在修行「三十一身分」(不净观)时,没有做好平衡,因为太过讨厌
自身而自杀。当年佛陀还没有详细的说明,只说不净观很好,新进的比丘并
没有深入的了解或是受到指导,就一头栽进不净观,而开始讨厌身体,导致
了自杀。这是错误的!因为有这样的事件,佛陀才开始教导「观呼吸」,作
为较为平和、安定的修行方法。因此像在修行身念处这三个方法时,如果有
太过激烈、不平衡的状况时,尤其在不净观时若有负面情绪,则可以转修观
呼吸。

2.  这是关於了解「我会死」。有经文记载佛陀如何将「念死」和「观呼吸」
结合。佛陀曾问比丘:「你们是怎麽练习念死?」一个比丘说:「我想说我只
剩一个星期可活了,那我就会很精进。」佛陀回:「你太懒堕了。」另一个
比丘说:「我想说我只剩一天可活了。」佛陀回:「这也不对。」佛陀唯一
能接受的说法是在立刻就会死了,而不是多少天之後。因此我在吃东西时,
就要有警觉这可能是我的最後一口;当我在呼吸时,就要有警觉这可能是我
的最後一口气。因此观呼吸也可以作一种念死的有效方法。

==================================================================
【身念住的练习:三十一身分的三部分】

一,坐下後,把觉知放在皮肤上,先从觉知头部的皮肤开始……然後到脸部的
皮肤……脖子……肩膀……两手……身体……腿……脚……
这是对於身体的扫瞄。有时我们能很清晰地觉知,有时没有那麽清晰地觉知
,这没有关系,我们知道皮肤在哪边,因此只是简单地知道皮肤的位置。

二,接著我们觉知脚,这里有脚的肌肉,从觉知脚的肌肉开始……然後觉知腿
的肌肉……上半身的肌肉……手和手臂的肌肉……脖子肌肉……头部各处的肌肉。

三,接著觉知头骨,观察头部的骨头……牙齿……肩胛骨……臂骨……胸部肋骨……脊
椎……骨盆……腿骨……脚骨。

这样做了三次的身体扫瞄,我们觉知了皮肤、肌肉、和骨头。皮肤包含了头
发和指甲,肌肉包含了所有的内脏,骨头包含了牙齿,这三部份包含了所有
的身体。

随著三次扫瞄的完成,我们觉知了整个身体,了解这身体是不净的。
之後,就可以作四界分别观。

==================================================================
【身念住的练习:四界分别观】

四大的第一个是「地大」,坚固性。整个身体的坚固的成份,尤其在骨头是
特别明显的。

我们来进行一次「地大」的扫瞄。在刚才「三十一身分」的阶段我们只做了
「骨头」的扫瞄,而现在我们则对整个身体都觉知,但特别著重在骨头上,
因为骨头是特别坚实、特别能彰显地大的。

四大的第二个是「水大」,液体性、湿润性。

在这个阶段,我们进行「水大」的扫瞄,但特别著重在肌肉上,因为血肉是
特别多液体的。在刚才「三十一身分」的阶段我们只觉知「肌肉」,现在则
要觉知「肌肉」加上整个身体。

四大的第三个是「火大」,温热性。整个身体都有温热,但最明显的是皮肤
,皮肤能感觉到冷热。

在这个阶段,我们进行「火大」的扫瞄。在刚才「三十一身分」的阶段我们
只觉知「皮肤」,现在则要觉知「皮肤」还有整个身体。

剩下的第四个是什麽元素?

风大。

风大是移动性,任何形式的移动性。我们开始观察身体任何的移动性,就生
物学来讲我们知道身体是一直在移动的,每一个细胞、组织都在一直移动。
但在打坐时,最容易观察到的移动性是什麽?呼吸。

因此我们觉知整个身体的移动性,特别是呼吸。觉知吸……呼……吸……呼……气息
的进出。

一边这样观察时,同时了解这四大并不是「我的」。例如(敲头壳)这边的
地大和(敲桌子)这边的地大是一样的,和别人身上的地大也是一样的,不
是「我的」。

当觉知了风大後,就可以接著做腐□观。

==================================================================
【身念住的练习:腐□观】

为了作腐□观,很多人都是用一个骷髅的照片或形象来作观察,可以想一个
骷髅的形象来提醒自己死亡,而我们可将这个点子与呼吸作个结合,而有个
理解:这次的吸气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吸气,而在呼气的时候放下;每一次的
吸气时就「念死」,而每一次的呼气时则「放下」。

这也是为了我们即将死亡时所作的练习,我们在将死时也应该这样的应对,
而懂得放下。这样子也能训练著能好好地活著,因为当认知到死亡是我生命
的一部份时,才能完全地活著。死亡必须要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我们才能接
受它。

在呼吸当中的感受,就是「受念住」的□畴,而自然进展到「受念住」。

==================================================================
【受念住的练习:苦、乐、不苦不乐】

我们继续地觉知身体还有呼吸,觉知此时感受到苦、乐、还是不苦不乐。

在受念住的练习时,要能分明地区别受是苦、乐、还是不苦不乐的。当我们
一边在练习时,要一边分明地知道现在我是快乐的、现在我是苦的、现在我
是中性的不苦不乐。这些感受是一直在变化的、持续在变化的,因此不须要
太在意不同的感受,不须要「啊!我真是快乐呀!」或是「啊!我真伤心呀
!」感受就只是感受。

有篇经文是说人的受就像是风一样,风有的时候是冷的、有的时候是热的,
有的时候是乾、有的时候是湿的,有的时候是强的、有的时候是弱的。一般
不会因为风而心烦意乱吧?会不会「因为这风太强了,我不想要强风,所以
很生气!风应该要停掉!」「今天为什麽要下雨?不对!雨停下!」这是没
有意义的事。「受」也是如此,苦、乐、不苦不乐的感觉是来来去去的,不
须要执著。

在《念住经》将受的苦、乐、不苦不乐另外区分成两类:世俗的、非世俗的
(《阿含经》译为食、无食),可参见《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这本
书的第190页:
http://0rz.tw/V6NiS

这个「世俗的、非世俗的受」的区别在我们练习「心念住」时会变得清晰。
这个区别是伦理的层面的,因为有「乐受」是关於不善的内心状态,也有的
「乐受」是关於善的内心状态。例如性行为时的感受是乐受,但是不善的乐
受;当在听法时有乐受(法喜),是善的感受,而这种「非世俗」的受正是
我们应该练习的,这样的区别能帮助「心念住」。

==================================================================
【心念住的练习:贪、□、痴等】

心念住的练习须要辨别贪、□、痴等八种类别的内心状态,可参见《念住:
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这本书的第209页:
http://0rz.tw/fq1cx

例如有贪的、有□的、有痴的是前三个,我建议开始练习「心念住」时先从
这三个开始,之後也可以进行全部八个的观察。

「心念住」的分析在於「我现在的内心状态是什麽?」

我已在禅修、我已练习身念住了、我已知道我的感受,那麽「心」是什麽?
「心」是「知道」感受的那个东西。

感受的是身体(身念住),心则是知道感受的那个东西。这样清楚吗?
(听众表示希望多加讲解。)

我们先是练习身念住,用上述的方法,在练习好身念住时,要到更细致的层
面,当我们在知觉身体时、知觉呼吸时,会感受到身体、感受到呼吸,这就
是「受」。这就是由「身念住」渐渐转换到「受念住」的过程。

当我们知觉三种受(苦、乐、不苦不乐)时,知道苦、乐、不苦不乐的,就
是「心」。这是更加细致的层面。

(无著比丘此时拍手。)

拍手作声,是谁听到这声音?声音、耳朵、「心」。

这心可以有贪、有□、有痴,也可以无贪、无□、无痴,这就是我们想要知
道的。

例如我们在打坐禅修时、觉得修行得很好时,此时有了些想法:「昨天Ken
来时,说了什麽话……其实我不喜欢他说的话……那麽下次我要跟他说什麽……如
果他现在就在我前面,我现在就要跟他说!」这时正是有「□」心!在觉知
有「□」的当下,就观察这个□心。藉由认知到□心,就是在修行念住了。

当觉知有贪、□、痴心时,还不须要立刻就先把它否定掉,第一步要做的是
认知到它。例如如果我觉得我是很棒的禅修者、很棒的老师,或者是我对
Ken生气了、虽然他甚至不在我旁边,我只须要认知到这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心」。目前的心里面发生了什麽?

如果贪、□、痴变少了,我们也要认知到这点。在书上第207页,就说了要
知道这三毒是「有」的还是「无」的:
http://0rz.tw/ZNjgF

因此在念住时,不只要知道我什麽时候做错了,也要知道我什麽时候做对了,
两者对心念住都一样重要。

当我持续地观察内心时,觉知现在是有念住的、然後对Ken起了□心、然後
又有念住了……哦,原来心是一直在变化的,心是持续在改变的。然後如果我
发现对Ken一次又一次地起了□心,这就是觉知到了五盖。这时就要开始探
讨「为什麽?」「为什麽我生气了?」Ken已做过了那些事,但是为什麽我
要生气?是有一个方法能使得不管别人做什麽,我都不会生气,这就是从「
法念住」,尤其是五盖的观察上,所能达成的。

==================================================================
【法念住的练习:五盖、七觉支】

五盖是:贪、□、睡眠、掉悔、疑,如书上第231页所示:
http://0rz.tw/BYLX9

其中,「昏沈」和「嗜睡」的差别是,「昏沈」是没有兴趣因此心沈下去,
「睡眠」是因为累了所以心沈下去。

「贪」和「□」是非常粗糙的,接下来二个是比较微细的,第三个的「昏沈
」是心在没有兴趣的状况、「嗜睡」是心在累的状态,第四个的「掉举」是
心在高亢的状态,「忧悔」是担忧、後悔该怎麽做的状态。第五个「疑」是
不明、不清楚的状态。

要认知到这五盖,也要认知到其相反,也就是没有五盖。

如果当这五盖都没有时,自然就会有喜悦。「喜」是一个觉支(觉悟的一个
部份),这「喜觉支」可在我们念住时升起。

我们来看这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
觉支、舍觉支。

我们在修习念住时,就是「念觉支」;我们在念住时判断在哪种状态,什麽
法有益、什麽法无益,就是「择法觉支」;择有益的法,努力修行念住,就
是「精进觉支」;发现没有五盖时,就会有「喜觉支」生起;这喜能让身心
都轻安,是「轻安觉支」,并不是很兴奋、粗暴的喜悦,而是没有了烦恼的
喜悦;自然内心就能定了下来,而是「定觉支」,心理越来越专注,在平等
的状态,成就「舍觉支」。这些就是七觉支,觉悟的七个部份。

同样的,我们要认知到这七觉支,或是没有这七觉支。我们要知道这七觉支
的条件、因缘。

以上所说包含了全部四个念住的修行,一堂课要吸收这些或许太复杂了点,
通常是在十天的禅修当中一步步地教导,所以先不必担心细节,这堂课的用
意只是让大家了解到这四个念住是可连结在一起修行的:先修行身念住,然
後感受身体而有受念住;知道感受的是心,而有心念住;在心中希望没有五
盖、希望培育七觉支,就是法念住。

谢谢!

==================================================================
【「四念住」练习的问与答】

听众:「刚才说的四念住的修习法,是在打坐当中完成的,还是日常生活中
完成的?」

无著比丘:「是在打坐、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我所教
的方法是根据全身的觉知来作基础,也是经中所教的方法。这是我对於来禅
修的人坐上蒲团後第一个教的方法,坐上蒲团後要能够觉知全身,才进行後
续的四念住。」

「身念住的修行是在进阶到受念住、心念住时,仍然持续进行的,就像是依
靠在墙上,靠著的墙就是身念住。有这样全身的念住,自然在整天的行住坐
卧时都可继续进行。例如当我在说话时,我觉知身体;你在听的时候,你也
可觉知身体;并没有冲突,不像先前提过的观呼吸会有冲突、较困难。」

「在这里分享一个故事:当我住在斯里兰卡时,每天早上乞食,赤脚地拖钵
乞食,这是一个很有禅修效用的过程。有一天我决定:『一定要好好地观呼
吸,不要错过任何一次的呼吸』,因而非常专注在呼吸上,一边走路、一边
观呼吸,过了好一阵子才发现走错路了,这是我住在那边八年中,唯一一次
走错路。为什麽?因为太专注了。也就是先前说的切换起来会较困难。所以
当在作很细致的念住时,须要很专注时,还是以坐姿练习是比较适合的,因
为在坐姿时才能全神贯注在修行上。」

「而当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家里煮东西时、在帮太太买东西时、带小孩到学
校时、开车时,随时都可以知觉全身,只要总是回到念住身体即可,全身的
觉知,这就像是一个参考点,能让我们不管是行住坐卧,在家里或外面,都
持续地修行。」

==================================================================
听众:「我想问一个自己实修上的问题:刚才法师讲到三十一身分的修行,
观察骨头时,跟白骨观蛮像的。我在修白骨观的过程中,曾感觉眼前自己就
是一副骷髅坐在那里,而且白白的非常亮。这样是有观到吗?这是正确的吗
?」

无著比丘:「这要看你是想修行『止』还是『观』,并没有所谓的对、错可
言,而要看你要达成什麽的目的。觉知骨头时,是可以在视觉上造成看到骨
头,这是意根看到的,而不是眼根看到的,虽然看起来非常真实。这也可以
当作专注的所缘,如果你想用这来修『止』,你应该注意这影像的中心,不
去看骷髅的各个不同地方,而只看统一的象徵,这样子骨头会变得很白、很
亮,当这光变得非常亮时,我们专注在其中心点,心和光就会合而为一,这
是深入专注的方法。但这种修『止』的方法如果没有老师指导会比较困难,
因为当我们用这种心里的相来修习时,可能有其他的相也会发生,这相可能
是恐怖的,让我们心神不宁。因此须要我们能够信赖的、有经验的老师,来
帮助我们调整这个经验,从恐怖的相中解脱出来,回到原先的方法上。」

「不过如果你想要修『观』,那麽这相就不太重要,不须要放太多的注意力
在这相上,而是要将注意力放在了解这相上,了解无常、死上,只是用这相
来了解『我会死亡』,这是『观』的修法。」

听众:「因为这次的经验,我感觉对色身的执著及对死亡的恐惧都消失了很
多,我以前很害怕骷髅,从有这次的经验後我对它不害怕了。」

无著比丘:「这是正确的。」

==================================================================
听众:「一般我们都是从观呼吸开始进入四念住的修行,而今天又上到三十
一身分还有刚刚法师教导的四念住。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也应该要在禅修的
阶段有老师指导呢?在家里是否适合像刚才法师所教的,从皮肤、肌肉、骨
头这样一路修行四念住?在家里静坐适合这样子觉察的吗?还是必须要在禅
修营由法师指导?」

无著比丘:「练习观呼吸或是我刚才所教的四念住,比较不须要老师从旁指
导;刚才说要老师指导的是关於修『止』、专注。当然,有老师总是好的,
只是当我们修四念住时,我们是跟现实打交道的,而不是跟想像的、心中冒
出来的影像打交道,而且因为我们四个念住都会练习到,因此总是会有现实
上的反馈而知道修行的实际状况。当我们有点不平衡时,会觉察而回复平衡
。」

「在刚才谈过的四念住修法中,通常是在『念死』时比较容易不平衡,因为
一直在想『我要死了』、『我要死了』而被吓到了。因此我们可以决定是让
吸气重要些、还是让呼气重要些,如果觉察到恐惧心了,则多专注在呼气、
放松、放下;如果边修边打瞌睡,须要比较警醒,就要著重在吸气、『我要
死了』,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如何调整方法。」

「而修习『止』时,到了一定的程度会有完全是在心中的所缘,而心会和这
心中的相合而为一,如果没有和这些心相互动的经验,这过程可能会出错,
也可能会有非常吓人的影像,因此很须要有个老师在旁安抚说:『嘿,这只
是幻相。』所以在初期练习这些方法时,最好有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但当我
们已有入定的经验时,自然就可自己练习了。至於念住则通常自己就可在家
练习了。」

「另一方面,对於想要修『止』的人,我建议修习『四无量心』:慈、悲、
喜、舍。像我教『止』时通常教四无量心,这是可以在没有老师的情况自修
的,不会有危险。」

==================================================================
听众:「我们在读《阿含经》时,经常会读到『厌离』这个词,请问『厌离
』在四念住中是怎麽样的意思?」

无著比丘:「『厌离』是指看到一切都在变化、一切无常,因此执著消失了
。」

听众:「不是指讨厌、令人作呕的吗?」

无著比丘:「不是的,翻成『讨厌』是错误的,只是离开执著。就像一朵花
,花逐渐地凋谢,这就是『厌离』。而不是用憎恨心把花摘掉、丢掉。」

==================================================================
听众:「七觉支的『舍觉支』是什麽?」

无著比丘:「平等、中舍。这不是喜,心中还是有喜,但这是平等、是中舍
。藉由放下,而达到平等;因为达到平等,所以能够放下。『舍觉支』在巴
利文或梵文中是Upekkha,这字的来源是『朝向看』,同时是客观地看、不
参与其中。不会喜欢、讨厌,单纯地、平等地看。」

==================================================================
听众:「修观时,观呼吸跟观腹部的方法一样吗?」

无著比丘:「观呼吸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专注在鼻尖,有的专注在气管、
有的专注在腹部,有的不用特定参考点,只要有效果的,对你就是好方法。
」

==================================================================
听众:「观呼吸是身念住还是受念住?」

无著比丘:「观呼吸有十六个步骤,是从身念住开始,而可进阶到受、心、
法念住。可参考书上第161页。」
http://0rz.tw/8F8uP

「观呼吸的十六步骤是我们明年十月再见面时可以讨论的题目。」

==================================================================
听众:「您的第一本书:『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和第二本书『Pers
pectives of Satipatthana(暂译:『念住的各种观点』)』有何差异?」
无著比丘:「第二本书是藉由汉译《阿含经》来作进一步的分析,而且主要
在讲解实修。对於和我学禅修的人,第二本书是必修,第一本书较学术性,
只是选修。」

(在场有同学表示第二本书的英文版已出书,而中文版正由法鼓山翻译中,
希望2015年会出版。)

==================================================================
听众:「请问一下,如果在用功的过程当中,有白色的光,是OK的,但绿色
的光让身体不平衡,有时生病,用慈心观来对照的话,慈心观会比较柔和,
这样的方法是正确的吗?」

无著比丘:「光的颜色不重要,当我们藉由白骨来修观时,通常光是白色的
,通常不会从白骨看到绿光。」

听众:「可以用慈心观来对治恐惧或生病吗?」

无著比丘:「用慈心观来对治恐惧或生病是正确的,慈心观是永远不会出错
的方法。因为有慈心,我们会祥和,慈心也自然会保护我们。每当我们禅修
时有什麽状况,例如有恐惧感,通常可以用慈心观对治,因此慈心观也是我
的最爱。至於如何修行慈心观?我们明年再讨论,因为今天再深入的讨论的
话,过了今天大家可能都忘光了。」

==================================================================
观众:「对於躺在床上的病人,要他观呼吸,对他的身体会有帮助吗?」

无著比丘:「要看是得什麽病?」

观众:「是重病者,无法起床。」

无著比丘:「他可以正常地呼吸吗?因为如果有人得气喘,观呼吸不一定有
帮助,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听众:「他是清醒的,可以正常呼吸。」

无著比丘:「是末期疾病吗?」

听众:「不是,只是无法起床。」

无著比丘:「一般我会建议用『慈心观』,甚至你要的话,可以和观呼吸结
合。在吸气时,增强慈心,在呼气时,将慈心散布到外界,诸如此类。因为
在无法起床的状况下,病人是很依赖他人的,有时病人要上洗手间却没有人
帮忙,想要做什麽事别人却不顺我的心来做,有很多的情境下容易被触恼、
生气,但当病人生气时,照顾他的人也更难照顾他了。在这种情况下,首先
要练习『慈心观』,要有爱心及仁慈,放下对他人的期待,了解其他人是在
试著帮助我们,虽然他们不是照我们期待、想要的方法来做,但他们起码是
试著在帮忙了。要感恩这好事,而不要因坏事而生气。」

「而且有爱心及仁慈的人是会吸引人的,因此慈无量心解脱又称为『向於清
净(梵住)的解脱』。有慈心的人自然每个人都会喜欢亲近他,因此当我们
在须要别人帮助的情境时,修习『慈心观』,能让别人自然而然地帮助我们
。因此这种情况适合用『慈心观』,可以说是『双赢』。」

==================================================================
听众:「在刚修行身念住时,在还没体会佛法的好处时,总会有无力感,也
不知道应该怎麽再往前、让动力出来。有什麽方法能让我们有动力精进?」
无著比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必须要确定让自己能享受修
行,要能说:『我爱修行』、『没有比禅修更让我喜欢的东西了』。因此当
我们对禅修还没有这种喜爱时,就要培养它。例如当在修心念住时,觉知贪
、□、痴时,最少有些时候没有贪、没有□,就要重视、认知这种没有贪、
没有□的状态,多於认知有贪、□,因为若我们修行都没有进展,就会感到
无聊,像是在服役一般,产生五盖的『昏沈及嗜睡』。」

「当发现有『昏沈』时,要分析『昏沈』的起因,或许对自己的期许太高了
?或许只看到自己的负面?或许是因永远只用一模一样的方法?像有的禅修
方法只有一招,同一招连续练习十二个小时,那可能会感觉到无聊。但在我
们教的四念住中,这不是个问题,因为我们教了不同的方法,有许多的变化
可以使用。如果『昏沈』是因为对自己有太高的期待,则可以用『持咒』的
修法。我建议持的咒是『不管我是怎样的,It’s OK!
没问题啦!』哈哈,开玩笑的 :- )

『我目前是怎麽样,就好了啦!』这是现实,不管未来我想要怎麽样,目前
就是OK的。目前我有什麽好的素质,我有权感到喜悦。这也是修行的一部份。」

==================================================================
听众:「在家居士跟出家法师不一样,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想修行的在家居士
,应该少做什麽?多做什麽?甚至断除什麽?」

无著比丘:「任何增加执著的事,是应该少做的;任何增进解脱的事,是应
该多做的;而你修行念住的功课,就是找出什麽是应该少做的?什麽是应该
多做的?这是你的训练、你的机会去自己发展出智慧,如果是我告诉你该做
什麽、不该做什麽,那就很无聊了。」

听众:「在坐禅的过程中,常常念头炽盛,在念头炽盛时我们仍是坐在那边
拉扯,这时我们是要继续坐下去,还是起来经行?在经行、行禅时,时间上
是要多於坐禅还是少於坐禅?」

无著比丘:「如果是照先前谈的念住方法来修行的话,尤其在身念住照次第
的来修,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会让念头炽盛,因为你是很忙的。在忙碌的一天
後、杂念很多的状态下,我们通常较著重在身念住,身念住能让我们沈淀下
来,拉回到身体上。例如说我在觉知手臂时突然起了杂念,这时就要将心念
拉回到觉知身体。」

「如果另一天,我们心思不杂乱,那麽就不须要在身念住花太多时间,可以
直接进阶到受、心、法念住上,因此就可以自己调整。就像自己在开车,要
打牌档,上坡时要用一、二档,但在高速公路时就不能用一、二档,这是自
己可以根据状态来调整的。」

==================================================================
听众:「无著比丘的著作中提到深入禅定是非世俗的受,是不会造成贪、□
、痴的,还请多加解说。」

无著比丘:「我之前试著解释过『世俗』、『非世俗』的受以及三种心的状
态的关联。例如当我在禅修时,却对Ken生气了,这时有世俗的苦受;当我
在禅修时,想到之前吃过的好吃食物,则是世俗的乐受;而当念头跑来跑去
,在幻想或一些愚蠢的想法中,这时是世俗的不苦不乐受。」

「当我因为禅修专注而有了愉悦的感受,这是非世俗的乐受;当我因为『念
死』而有苦的感受,例如『啊,我要死了』,或是『不净观』因此发现身体
是不净的而苦,这是非世俗的苦受;或是当我到了『舍觉支』的程度,没有
了苦乐,那就是非世俗的不苦不乐受。」

听众:「那『非世俗的乐受』是否会产生执著?」

无著比丘:「是能产生执著,因为我们可能执著在禅定。但这层次还是比起
执著好吃的食物来得高。我们终究是希望没有执著,但没办法一步登天,因
此可一步一步地将粗的执著以较细的执著取代,目标则是最终将微细的执著
也放下,这是一个渐进的方式。但深定当中的喜悦是很有力量的,可让身体
的感官欲望没有了力量,因此纵使我们对於禅悦有点执著,暂时这还是OK的
,因为它可以帮助我去除其它的执著。」

==================================================================
(大众没有其它的问题了,法喜充满,感谢法师开示。)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Nov 23 11:54:41 201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