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三世所有诸如来
#1
@Facebook
三世所有诸如来,一切独觉及声闻,欲知其法尽无馀,菩萨以此初发心。

就是菩萨要了解所有佛菩萨的智慧、声闻缘觉的智慧,怎麽样是佛菩萨的心路历程、
声闻缘觉是怎麽样修才能断除无馀,菩萨以此初发心。

作为初发心的菩萨,不是单单学菩萨法,还要学独觉法。什麽叫做独觉?就是辟支弗
,这种佛很少说法,都是现神通而已,他不讲经不说法。那麽阿罗汉呢?悲心不足,
他认为人修到无我的时候,不再出现轮回,生命不再出现,因为我执我见断了,招感
生命的动力没有了,从此不再出现生命,他以这个为究竟。所以阿罗汉翻成无生,或
者应供。

阿罗汉认为生命的出现简直非常多的问题,只要出现生命就生老病死,然後跟人家发
生关系、恩爱仇离,这些种种实在是太麻烦了。所以他觉得出现生命是件很麻烦的事
情,那麽不想出现生命,又不可以自杀,佛法是绝对反对自杀的,所以就去修无我观
,不管众生的死活,不管众生的一切一切,只要自己打破了我执我见,就不会再出现
生命,这个是厌离心非常浓厚的。

佛陀当时为什麽说这种法?因为当时整个印度弥漫著对生命的厌倦,当时的修行方法
就是要修到无我,谁修到无我、不再出现生命,谁就是最高明。当时整个印度弥漫著
这种厌离心的修行方法,佛的弟子也有许多是外道来出家的,所以佛陀才说这个声闻
罗汉的法门,那就是观世间苦。菩萨观世间苦是发大悲心,那在声闻法里面是观世间
苦发厌离心—世间这麽苦,不值得我们再活下去,不值得我们再出现生命。

观无我,我执我见破了,就叫做证到初果。然後这个思惑再断的话,就证到二果、三
果。那阿罗汉的话,思惑全部断掉了,绝对不会再招感生死。初果证到了以後,还要
七次来往天上人间,到三果的时候才不来人间,那麽到阿罗汉的时候就无生。

这是从历史上来看,佛陀当时的世间是充满著悲观厌世的思想,那後来慢慢慢慢的发
现众生的苦我们不能够置之不闻,必须报众生恩,所以就有六波罗蜜的

法门产生,来激发我们大悲心,叫做留惑润生。把大烦恼压制住、化掉了,小烦恼留
一点,就是不急急的把我断除,这个我来发大悲心、来投胎来转世,叫留惑润生—留
有一个我见的惑,再去招感生死,因为必须修两个学分才能圆满,一个是智慧的学分
、断烦恼的学分;一个是慈悲的学分、关怀众生的学分。这两个学分就像我们两只脚
,左脚右脚相互的才能前进,如果单单一只脚跳不了多远。所以,如果缺乏大悲心,
急於了生死,叫做小乘;如果是悲智双运,同时增长智慧增长悲心,叫做大乘。

就像骑脚踏车,我只能最多载一个人,那麽如果我开汽车的话,十个、二十几个、四
十几个,那如果你开飞机的话,可以载四百多个人,这个就是你的心有多大,发的心
有多大,就是能感化多少的众生。这是菩萨必须学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成佛之
法,欲知其法尽无馀,菩萨以此初发心。所以菩萨是法门无量学。

在四弘誓愿里面,我们看到苦集灭道。见到众生苦,所以我们发一个愿:众生无边誓
愿度;苦集灭道的「集」是招感的意思,就是有烦恼才招感生死,那我们就发第二个
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灭」是圣者证到涅盘的境界,烦恼断尽的境界,所以我们发
一个愿:佛道无量誓愿成;那麽要证到这个灭的境界就必须修道,我们修道修那些道
呢?三十七道品、六波罗密,所以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以,见众生苦发菩提心,这个就是菩萨成佛之道必修的学分。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