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缘有妄想,则见有大小乘
#1
@Facebook
这如太虚大师说:「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馀佛言,然既为劣机而
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 而学者
又谁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弃」。

虚大师深感於中国佛教末流的空疏贫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
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这与西藏宗喀巴大师,宗承印
度的中观与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综贯成佛的菩提
道次第,恰好相合。

所以对:「福德资粮,则人天具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
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体佛教,虚大师给以非常的赞仰。这样的圆满佛教 ,应
该是值得积极宏扬的佛教。

成佛之道 自序 释印顺

***********************

太虚大师对於学佛依据根器不同,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编次,将佛教义理重新演绎
归纳之後,整合成为三个阶段:

一、 五乘共法:修福(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世间法。发增上生心,希望
福报更大。然而,如果没有德行,福报越大则越容易造恶业,不可不慎。

二、 三乘共法: 修慧 (声闻、缘觉、菩萨);出世间法。发出离心,断绝三界六
道,从轮回中出离。「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

三、 大乘不共法: 福慧双修 (菩萨道):世出世间法。

太虚大师与印顺导师,大体接受宗喀巴所作「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三阶教学
分类法,并改作「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五乘共法,指的是人、天、
声闻、缘觉、菩萨等五种行人都须具足的善法(如布施、持戒、禅定之三端正法)。

印顺导师曾於解释人间佛教「依机设教」之特质时指出:人天乘,本不是佛法的宗要
,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间的。人天乘法是共世间的,显不出佛法的特殊。佛法的特质是
出世法,即是三乘法。

而人间乘的部份,则是佛教和外道各宗教相摄的共法;然要显示出佛教的殊胜,唯有
进入到三乘共法,也就是出世间法才能够彰显出来。而透过将出世间法能够用於度脱
众生的,称为「世出世间法」,则是大乘不共法。从这里也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菩
萨乘的关键,不能够舍去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若是没有解脱道,菩萨乘就不能成立,
而落入的人天乘。

进一步来说,参照「顿悟大乘政理决」当中的论述:

问曰:令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谨答:准佛顶经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据
金刚经及诸大乘经皆云:离一切妄想习气,则名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
习气。

问:所言大乘经者,何名大乘义?答:楞伽经曰:缘有妄想,则见有大小乘,若无妄
想,则离大小乘,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大乘。

若人学佛,能够通晓「依义不依语」,也就是从义谛来说,五乘有分,三乘无别。五
乘当中所专注的部份不同,人天乘专注於福德,声闻、缘觉专注於智慧的增长,而具
备福德智慧,能够行於人间就是菩萨道。所以,今人学佛,只想学大乘,以学大乘而
自骄矜,废弃人天乘故不能得福,废弃声闻缘觉乘,连智慧也都没有了。

既然看不起人天乘,又鄙夷声闻、缘觉,觉得这些都是下流的修行,看不上眼,心高
气傲,只剩下「我是大乘,我最棒」的「大小乘见」,那要如何行菩萨道?这种大乘
是空乏的,只剩下妄想习气而已。真正能够行大乘的,眼中并无三乘之差。以「无乘
」差别故,所以才能称为大乘。

雪卢老人(李炳南居士)亦说:

佛法虽有五乘、三乘、大小乘之分别,其实皆佛方便施设,终为导引众生入大乘佛果
。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成佛,佛度生本怀,亦为令众生究竟成佛;只因众生尚
有善根栽培不足,不堪直受大乘法者,故佛方便为说中小乘、人天乘,说三、说五,
无非作究竟成佛之梯航也。

须知人天乘虽最浅,却亦最为基础,喻如菩提路之起点,又如高楼之地基。声闻、缘
觉乘虽未究竟,却为究竟大乘之基础,喻如菩提路之中途休息站,又如高楼之一二层
。悖离了人天乘,尚不足以保人身,何况出三界?悖离了声闻、缘觉乘,尚不足以出
三界,何况成佛道?故真正大乘,必不悖离中小乘与人天乘,而是包含之,且超越之
。

以发心言之,人天乘但发持守戒善之心,未发出离三界生死之心,仍贪著人天果报,
故为世间法。声闻、缘觉乘不但发持守戒善之心,且发出离三界生死之菩提心,故为
出世间法。然出离心必以持守戒善为前提,未有纵情犯戒,而思出离者也。若菩萨乘
则不但自求出离,且发普度众生同出离之大心,故为大乘菩提心。然大乘菩提心必以
出离心为前提,未有贪著三界,不思出离,而能度众出离者也;若不恳切发起求出三
界苦海之心,则虽博施济众,仍只是世间善业(人天乘)而已,非是出世三乘法门也
。

由此可见,太虚大师、印顺导师,乃至於台中莲社创办人李老居士的理念是一致的。

而後假宗教专家知名,於中挑拨生事的江教授,发表「从解严前到解严後□□战後印
顺导师的人间净土思想在台湾的变革、争辩与分化发展」假借莲社名义打击印顺导师
发表之 写《念佛浅说》一书 ,杜撰烧书争议。随後於玄奘佛学研究. 2009/9, 第十
二期: 10. 同期也一并刊出李炳南居士在台中莲社几位主要追随者,所联合撰写的否
认烧书的声明稿,但是当时江灿腾拿不出证据,便以「为保护最先提供其内幕信息的
某位教内重要佛教学者,所以选择沉默而未作回应。」隐射烧书者为李炳南居士。此
一隐射当时更添莲社不满。

导师仅以华雨集第五册纪录此一事件,明确的为江教授无端造作李炳南老居士烧书之
谣言协助解释,开脱此一无稽之谈:传说『念佛浅说』被「少数教徒」焚毁,也就是
那个时候。江文以为:「少数教徒,即指大名鼎鼎的李炳南先生」,那是传说中的「
少数教徒」 ,又转而成为一人了(参阅网址: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9_06)。亦即,江教授挑
起此一门脉之争,实为虚妄、无端。佛教之间,实无需要这种争端来别苗头;好在印
顺导师与雪卢老人俱为明达有学之士,未受其拨弄,瞬尔及灭除谣言。

显见,在佛教当中,亦不乏求名之人。如此类「不以教说,而以人我是非之说,搬弄
是非,实为佛教所应弃」之非法行。

虽然在学理上,以及部派发展上,逐渐出现了二部十二派,然而也因为这样的「争」
,无论是大小乘相诤,或是渐顿之诤,乃至於南北传法脉之诤,在在无不显示出比个
高下的心态。然而这种「缘有妄想,则见有大小乘」,造就更多的亲近佛陀法身的门
槛。若能够「无妄想」,则「离大小乘」之别,才能真实入道。学佛切勿作茧自缚。

既然发心学佛,就要遍学一切法门,勿以成一门、一宗、一派之门徒为目标,甚或沾
沾自喜,才能够知识一切众生性欲无量,一一教导度脱离苦。


缘有妄想,则见有大小乘

这如太虚大师说:「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馀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 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弃」。 虚大师深感於中国佛教末流的空疏贫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这与西藏宗喀巴大师,宗承印度的中观与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综贯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 所以对:「福德资粮,则人天具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体佛教,虚大师给以非常的赞仰。这样的圆满佛教 ,应该是值得积极宏扬的佛教。 成佛之道 自序 释印顺 *********************** 太虚大师对於学佛依据根器不同,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编次,将佛教义理重新演绎归纳之後,整合成为三个阶段: 一、 五乘共法:修福(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世间法。发增上生心,希望福报更大。然而,如果没有德行,福报越大则越容易造恶业,不可不慎。 二、 三乘共法: 修慧 (声闻、缘觉、菩萨);出世间法。发出离心,断绝三界六道,从轮回中出离。「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 三、 大乘不共法: 福慧双修 (菩萨道):世出世间法。 太虚大师与印顺导师,大体接受宗喀巴所作「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三阶教学分类法,并改作「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五乘共法,指的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种行人都须具足的善法(如布施、持戒、禅定之三端正法)。 印顺导师曾於解释人间佛教「依机设教」之特质时指出:人天乘,本不是佛法的宗要,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间的。人天乘法是共世间的,显不出佛法的特殊。佛法的特质是出世法,即是三乘法。 而人间乘的部份,则是佛教和外道各宗教相摄的共法;然要显示出佛教的殊胜,唯有进入到三乘共法,也就是出世间法才能够彰显出来。而透过将出世间法能够用於度脱众生的,称为「世出世间法」,则是大乘不共法。从这里也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菩萨乘的关键,不能够舍去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若是没有解脱道,菩萨乘就不能成立,而落入的人天乘。 进一步来说,参照「顿悟大乘政理决」当中的论述: 问曰:令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谨答:准佛顶经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据金刚经及诸大乘经皆云:离一切妄想习气,则名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习气。 问:所言大乘经者,何名大乘义?答:楞伽经曰:缘有妄想,则见有大小乘,若无妄想,则离大小乘,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大乘。 若人学佛,能够通晓「依义不依语」,也就是从义谛来说,五乘有分,三乘无别。五乘当中所专注的部份不同,人天乘专注於福德,声闻、缘觉专注於智慧的增长,而具备福德智慧,能够行於人间就是菩萨道。所以,今人学佛,只想学大乘,以学大乘而自骄矜,废弃人天乘故不能得福,废弃声闻缘觉乘,连智慧也都没有了。 既然看不起人天乘,又鄙夷声闻、缘觉,觉得这些都是下流的修行,看不上眼,心高气傲,只剩下「我是大乘,我最棒」的「大小乘见」,那要如何行菩萨道?这种大乘是空乏的,只剩下妄想习气而已。真正能够行大乘的,眼中并无三乘之差。以「无乘」差别故,所以才能称为大乘。 雪卢老人(李炳南居士)亦说: 佛法虽有五乘、三乘、大小乘之分别,其实皆佛方便施设,终为导引众生入大乘佛果。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成佛,佛度生本怀,亦为令众生究竟成佛;只因众生尚有善根栽培不足,不堪直受大乘法者,故佛方便为说中小乘、人天乘,说三、说五,无非作究竟成佛之梯航也。 须知人天乘虽最浅,却亦最为基础,喻如菩提路之起点,又如高楼之地基。声闻、缘觉乘虽未究竟,却为究竟大乘之基础,喻如菩提路之中途休息站,又如高楼之一二层。悖离了人天乘,尚不足以保人身,何况出三界?悖离了声闻、缘觉乘,尚不足以出三界,何况成佛道?故真正大乘,必不悖离中小乘与人天乘,而是包含之,且超越之。 以发心言之,人天乘但发持守戒善之心,未发出离三界生死之心,仍贪著人天果报,故为世间法。声闻、缘觉乘不但发持守戒善之心,且发出离三界生死之菩提心,故为出世间法。然出离心必以持守戒善为前提,未有纵情犯戒,而思出离者也。若菩萨乘则不但自求出离,且发普度众生同出离之大心,故为大乘菩提心。然大乘菩提心必以出离心为前提,未有贪著三界,不思出离,而能度众出离者也;若不恳切发起求出三界苦海之心,则虽博施济众,仍只是世间善业(人天乘)而已,非是出世三乘法门也。 由此可见,太虚大师、印顺导师,乃至於台中莲社创办人李老居士的理念是一致的。 而後假宗教专家知名,於中挑拨生事的江教授,发表「从解严前到解严後□□战後印顺导师的人间净土思想在台湾的变革、争辩与分化发展」假借莲社名义打击印顺导师发表之 写《念佛浅说》一书 ,杜撰烧书争议。随後於玄奘佛学研究. 2009/9, 第十二期: 10. 同期也一并刊出李炳南居士在台中莲社几位主要追随者,所联合撰写的否认烧书的声明稿,但是当时江灿腾拿不出证据,便以「为保护最先提供其内幕信息的某位教内重要佛教学者,所以选择沉默而未作回应。」隐射烧书者为李炳南居士。此一隐射当时更添莲社不满。 导师仅以华雨集第五册纪录此一事件,明确的为江教授无端造作李炳南老居士烧书之谣言协助解释,开脱此一无稽之谈:传说『念佛浅说』被「少数教徒」焚毁,也就是那个时候。江文以为:「少数教徒,即指大名鼎鼎的李炳南先生」,那是传说中的「少数教徒」 ,又转而成为一人了。亦即,江教授挑起此一门脉之争,实为虚妄、无端。佛教之间,实无需要这种争端来别苗头;好在印顺导师与雪卢老人俱为明达有学之士,未受其拨弄,瞬尔及灭除谣言。 显见,在佛教当中,亦不乏求名之人。如此类「不以教说,而以人我是非之说,搬弄是非,实为佛教所应弃」之非法行。 虽然在学理上,以及部派发展上,逐渐出现了二部十二派,然而也因为这样的「争」,无论是大小乘相诤,或是渐顿之诤,乃至於南北传法脉之诤,在在无不显示出比个高下的心态。然而这种「缘有妄想,则见有大小乘」,造就更多的亲近佛陀法身的门槛。若能够「无妄想」,则「离大小乘」之别,才能真实入道。学佛切勿作茧自缚。 既然发心学佛,就要遍学一切法门,勿以成一门、一宗、一派之门徒为目标,甚或沾沾自喜,才能够知识一切众生性欲无量,一一教导度脱离苦。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