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诸佛皆出人间 终不在天上成佛
#1
@Facebook
如来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布施,持戒,离欲升天(定)。然後对有出世可
能的,授以出世法门。由於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胜过世间一般的意思),所以
集经者,对於佛的「端正法」,总是略而不详。

古典阿□昙,还以五戒为首,而後起的阿□昙,也就不见了。这种以二乘法为本的倾
向,宗喀巴大师也不能免,所以他说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为入道的要门。

其实,不念死 ,未尝不能熏修人天善业。这样的下士道,虽顺於厌离的二乘,但不
一定顺於悲济的大乘道。对於这,虚大师深入佛乘,独具只眼,揭示了如来出世的真
实意趣 ——教导人类,由人生而直趣佛道。

成佛之道 自序 释印顺

*********************

在《中阿含经。未曾有法品》当中提到:

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
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欲为灾患,
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

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向心
、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说正法要。世尊即为彼说苦、习
、灭、道,彼时郁伽长者即於坐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
郁伽长者亦复如是,即於坐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

於是,郁伽长者已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馀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
,已住果证。

上述经文提到,佛陀也是先说端正法,端正法能够受持之後才讲正法要。

而在杂阿含二百经当中提到,关於罗?罗的修证:

尔时,罗?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
法一切皆顺趣涅盘、流注涅盘、後住涅盘。」尔时,罗?罗往诣佛所,??首礼足,退
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闻法、所说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
义,知此诸法皆顺趣涅盘、流注涅盘、後住涅盘。」

尔时,世尊观察罗?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罗言:「罗?罗!一切无
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尔时,罗?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尔时,罗?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
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
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总和以上经文可知,世尊教证之说法次第是端正法、正法要和增上法。如果没有先受
持端正法,就不教授正法要;如果对正法要不是透彻理解的,也不会直接教导增上法
。现在的学佛者,喝斥小乘、非难人天乘,对初机不理不睬,以为自己纯一大乘法器
而自恃,以显然背离佛教。

所以,印顺导师所提出的人间佛教,不是单纯的一种思想主义上的变革,而是回归到
原始佛教的教方式,从人格成而佛成的渐进增上的修行次弟。

诚然太虚大师与印顺导师虽然认同宗喀巴三士道的分法具有创新的见的,能够补汉传
佛教之疏漏,但依旧有所不足,所以才归本究缘之後,提出「五乘共法」建立人间佛
教的次第。

在继如法师(受学於传道法师),所归纳的相关重点提到可供进一步参考:

从端正法来说,一个人如果能听懂佛法,一定是善人,具备了向善的良心,愿意接受
端正品德的训练。因为端正的操守,必先有良心的启发,才能接受端正行为的表现,
要不然,是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佛陀当时教化行者的时候,首先便先观察是否具备
了端正向善的行为或基础。端正法的基础内容有戒有施,一个人如果不讲求生活道德
,心硬自私,是无法入道的,因为和正法不相应,只能与邪教相应。「五知」:正见
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凡有圣,有事有理,有三世因果,五知是用以判别确立「内
凡」(佛弟子)或「外凡」(人间贤圣)的条件。

「正法要」建立出世间的正见,我名之为「正见离生」,这是声闻圣者的见地。「正
法要」教人掌握染净因缘果报,从因缘中见到何者为染因果,何者为净因果。染净因
果,建立在三世因果的观念,因为苦集灭道四谛法中,苦集是流转三世,灭道是现前
还灭。

台湾佛教界表面上看起来很兴盛,发生了几件事件後,一些学者发表了观感:「佛教
是不问苍生问鬼神」。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确是谈鬼神的,但从佛弟子的表现来看,
与鬼神扯不上关系,不但不求龙天护法,有时还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弟子
要入法清净,正见离生,经中有句话:「世间一切行业属因缘」,我们所见的一切现
象,其流变过程中一切皆有因有缘,从其中抉择染净。「正法要」的掌握,除了对四
谛和缘起的认识外,还须明了其中的染净因果,是怎样的流转与还灭。

增上法:佛教的信仰,依「出离心」为增上,以远离恶法开始,即使快乐的事也不停
留。什麽是「出离心」?是远离是非、染著、斗争、烦恼,趋向烦恼究竟解除和开脱
,为修道的一个起因。道体和道支是有连贯性的,佛说「八正道」是一整体性,从正
见乃至正定,缺少任何一部份,都无法得到解脱,七觉支也是一样。「八正道」中第
一是「正见」,如果知见不清净或有偏失,就不能得整体,便与涅盘无缘,与解脱无
份。

再举一例说明八正道和七觉支的重要性,例如士兵在战场上杀敌,手足绝不可受伤,
只要手足尚在,就可继续战斗;佛说僧团以八正道为指标,以戒定慧为宗旨,僧团犹
如战场前线,军人在前线作战目标必须清楚、专一,因为没有时间多考虑;阿罗汉意
为「应供」、「杀贼」,说明了修道之人一定要善恶分明,不能以中国文化中的「以
和为贵」,如果手足长恶疮,危及生命,就非去除不可。西方医师兄於外科手术,反
映西方善恶分明的重法精神,不易滋生人情世故的流弊。所以,修道人修学佛法,要
以自己道义生命的增上为第一义;其次,要正法久住,推广佛法,二者都须重视体和
支。

从以上「端正法」、「正法要」、「增上法」三者来看,佛陀布教时的次第可见一斑
。

《增壹阿含经》所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之後我们开始进入成佛之道本文,这个「端正法」、「正法要」、「增上法」的次第
是要牢牢的谨记的。人间佛教主张,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间」,「以人类为本」的佛
法,此一核心思想即从此而发展出来。


诸佛皆出人间 终不在天上成佛

如来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布施,持戒,离欲升天(定)。然後对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门。由於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胜过世间一般的意思),所以集经者,对於佛的「端正法」,总是略而不详。 古典阿□昙,还以五戒为首,而後起的阿□昙,也就不见了。这种以二乘法为本的倾向,宗喀巴大师也不能免,所以他说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为入道的要门。 其实,不念死 ,未尝不能熏修人天善业。这样的下士道,虽顺於厌离的二乘,但不一定顺於悲济的大乘道。对於这,虚大师深入佛乘,独具只眼,揭示了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 ——教导人类,由人生而直趣佛道。 成佛之道 自序 释印顺 ********************* 在《中阿含经。未曾有法品》当中提到: 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 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说正法要。世尊即为彼说苦、习、灭、道,彼时郁伽长者即於坐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郁伽长者亦复如是,即於坐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 於是,郁伽长者已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馀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 上述经文提到,佛陀也是先说端正法,端正法能够受持之後才讲正法要。 而在杂阿含二百经当中提到,关於罗?罗的修证: 尔时,罗?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盘、流注涅盘、後住涅盘。」尔时,罗?罗往诣佛所,??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闻法、所说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义,知此诸法皆顺趣涅盘、流注涅盘、後住涅盘。」 尔时,世尊观察罗?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罗言:「罗?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尔时,罗?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尔时,罗?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总和以上经文可知,世尊教证之说法次第是端正法、正法要和增上法。如果没有先受持端正法,就不教授正法要;如果对正法要不是透彻理解的,也不会直接教导增上法。现在的学佛者,喝斥小乘、非难人天乘,对初机不理不睬,以为自己纯一大乘法器而自恃,以显然背离佛教。 所以,印顺导师所提出的人间佛教,不是单纯的一种思想主义上的变革,而是回归到原始佛教的教方式,从人格成而佛成的渐进增上的修行次弟。 诚然太虚大师与印顺导师虽然认同宗喀巴三士道的分法具有创新的见的,能够补汉传佛教之疏漏,但依旧有所不足,所以才归本究缘之後,提出「五乘共法」建立人间佛教的次第。 在继如法师(受学於传道法师),所归纳的相关重点提到可供进一步参考: 从端正法来说,一个人如果能听懂佛法,一定是善人,具备了向善的良心,愿意接受端正品德的训练。因为端正的操守,必先有良心的启发,才能接受端正行为的表现,要不然,是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佛陀当时教化行者的时候,首先便先观察是否具备了端正向善的行为或基础。端正法的基础内容有戒有施,一个人如果不讲求生活道德,心硬自私,是无法入道的,因为和正法不相应,只能与邪教相应。「五知」:正见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凡有圣,有事有理,有三世因果,五知是用以判别确立「内凡」(佛弟子)或「外凡」(人间贤圣)的条件。 「正法要」建立出世间的正见,我名之为「正见离生」,这是声闻圣者的见地。「正法要」教人掌握染净因缘果报,从因缘中见到何者为染因果,何者为净因果。染净因果,建立在三世因果的观念,因为苦集灭道四谛法中,苦集是流转三世,灭道是现前还灭。 台湾佛教界表面上看起来很兴盛,发生了几件事件後,一些学者发表了观感:「佛教是不问苍生问鬼神」。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确是谈鬼神的,但从佛弟子的表现来看,与鬼神扯不上关系,不但不求龙天护法,有时还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弟子要入法清净,正见离生,经中有句话:「世间一切行业属因缘」,我们所见的一切现象,其流变过程中一切皆有因有缘,从其中抉择染净。「正法要」的掌握,除了对四谛和缘起的认识外,还须明了其中的染净因果,是怎样的流转与还灭。 增上法:佛教的信仰,依「出离心」为增上,以远离恶法开始,即使快乐的事也不停留。什麽是「出离心」?是远离是非、染著、斗争、烦恼,趋向烦恼究竟解除和开脱,为修道的一个起因。道体和道支是有连贯性的,佛说「八正道」是一整体性,从正见乃至正定,缺少任何一部份,都无法得到解脱,七觉支也是一样。「八正道」中第一是「正见」,如果知见不清净或有偏失,就不能得整体,便与涅盘无缘,与解脱无份。 再举一例说明八正道和七觉支的重要性,例如士兵在战场上杀敌,手足绝不可受伤,只要手足尚在,就可继续战斗;佛说僧团以八正道为指标,以戒定慧为宗旨,僧团犹如战场前线,军人在前线作战目标必须清楚、专一,因为没有时间多考虑;阿罗汉意为「应供」、「杀贼」,说明了修道之人一定要善恶分明,不能以中国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如果手足长恶疮,危及生命,就非去除不可。西方医师兄於外科手术,反映西方善恶分明的重法精神,不易滋生人情世故的流弊。所以,修道人修学佛法,要以自己道义生命的增上为第一义;其次,要正法久住,推广佛法,二者都须重视体和支。 从以上「端正法」、「正法要」、「增上法」三者来看,佛陀布教时的次第可见一斑。 《增壹阿含经》所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之後我们开始进入成佛之道本文,这个「端正法」、「正法要」、「增上法」的次第是要牢牢的谨记的。人间佛教主张,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间」,「以人类为本」的佛法,此一核心思想即从此而发展出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