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
生病时更要在佛法上继续用功。用功的方式不拘泥於一天要念多少部经文、花多少时间拜佛打坐,能制心一处才叫止观、才叫正念相继於佛法。 就像有位佛友在生病前,总是忙著照顾家庭、协助先生的事业发展,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直到生了病,才警觉到她自己身心的压力,於是决定放下一切,在完成所有的治疗後, 每天清晨固定去爬山运动。 这样的行为和佛法是否相应?她心里对生死没有贪恋,尽心去做该做的事,身心常处於安宁的状态,就是与佛法相应,就是止观的修行。 止观修行的重点,在於放下对身心的执著,系心安住於法上。如何「系心安住於法」呢?就是眼根对色时不起分别、 不起贪爱,还能专注於当下。例如在瀑布前打坐,放下身心的压力,打开耳朵,专心聆听瀑布的声音,这时对声音不起分别贪爱,「身心」跟「境」融为一相,最後连瀑布的声音都没有了。 这样的状况就是:身心相了不可得、境相也不可得,也就是进入更深的定境里,这就叫修行。 摘自 《当下一念心:智者大师《小止观》禅释》 果如法师 著
您住哪里
高雄,怎了?
喔 没事 我有看他有开课
网路看得到,只是都没时间看啦 T_T ~
请问大大, 观的操作方法是什麽。 (藏传、南传,是否定义不同。最近跟人讨论在想这事)
我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要不把这个问题转回 BudaHelp(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help/) 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南传的方法,只在升起/灭去当下,觉照。 昨天听一个学藏传的朋友,跟我说,升起时,会再细看升起的背後原因。但我看大念 处经,比较偏向南传的操作法。
在阿含经中, 除了现观名色诸法, 也要观其集灭道味患离, 其中 "集" 就是生起的原 因. 南传的十六观智, 也有 "缘摄受智" , 也是观其缘起. 所以观缘起应该都是有的, 只是初期大概还不会观缘起, 尤其有些是要求要观到过去 , 未来, 没有强的观智大概观不到. ^^
老实说,我看不懂孝丞的问题,可以麻烦顺便说明一下孝丞的问题.....是什麽吗? 谢谢 ??
我中文表达有那麽差吗,XD [1] 观当下升起与灭去。 [2] 观当下升起,同时还观到这个升起的过去因缘。 譬如我看到某个人很喜欢,但其实背後还有因缘。可能是这个人的特质、长相,跟过 去贪爱的对象,有一定的重叠。 [1] 只观到升起喜欢的感受。 [2] 观到升起喜欢的感受,还清楚看到喜欢的背後因缘。
孝丞乖 ~ 不是你中文表达的问题,是我对这方面了解太少太差的问题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