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璎珞经》中说
#1
@Facebook


《璎珞经》中说,有戒可犯是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胜过无戒而不犯;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业虽重,并要遭报,但其必将由於他曾受过菩萨戒,而可决定得度成为真实的菩萨,乃至证得无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家弟子们,均能发最上心,求受菩萨戒。信仰大乘佛教,修学成佛之道,必须通过菩萨的阶段。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是从菩萨行开始,如果不受菩萨戒,则是非常矛盾的事。 ---------------------------------------------------------- 摘录自《圣严法师学思历程》戒律学并不难 文/圣严法师 图/常豫 我在一九六一年秋天,受了三坛大戒之後,十月的下旬,回到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的东初老人座前,只住了不到一个星期,就辞去了《人生》月刊的编务,便向东初老人告假,准备到台湾的南部山中,阅读藏经,他老人家虽然不希望我走,可是,也没有办法留下我,当我向他顶礼告假之时,他却非常地愉快,做了简短的开示,同时赐了我一叠钞票,以备我在山中零用。 我所去的地方,是一个交通非常不便,物质条件相当落後,而却又是风光绮丽的地方,那就是高雄县美浓镇广林里。那座山的名称,俗称「尖山」,寺院大众则称它为「大雄山」。寺的名称叫「大雄山朝元寺」。那儿只有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和尚,以及几位比丘尼和优婆夷。因为交通不便,不是香火的地方,也不是经忏道场,而是靠寺院住众种植麻竹和荔枝,正是一个农禅的家风,所以非常安静,不过现在已经成了高雄观光的重点之一,叫作「黄蝶翠谷」。当时一个月之中,难得有几个人上山去拜佛,这是我的大福报,虽然曾有一段时间,我没有钱买牙刷、牙膏、肥皂,乃至写信向外联络的邮票都没有一张。好在,山中冬暖夏凉,而春秋的时间相当长,所以日子过得很快,也非常安乐,真所谓「山中无岁月」,但又是夜夜是满月,日日是好日。那一段时日,使我直到现在都非常地怀念,在我的生命史上,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我在那儿,修养身心,调整身心。我先拜大悲忏,後拜弥陀忏,再拜《法华经》,除了早、晚的课诵,也有早、晚的禅坐,而打坐的时间比较多。 不过,我没有中止阅读,也没有停止写作,由於在戒场的感受,所以发愿先看律藏,「朝元寺」正好也向中华佛教文化馆请购了一部影印的《大藏经》,它的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三大册都是属於律部,又由我的几位戒兄陆续地寄给我好几种难於求得的单行本律学的著作,全为《大藏经》律部未收者。特别是净空戒兄借我看了《弘一大师三十三种律学合刊》,使我在浩瀚的律藏之中,痛快地游泳了一番。 首先我就写了两篇文章,就是後来收入《佛教文化与文学》之中的1.〈优婆塞戒经读後——如何成为理想的在家菩萨〉,这是写於一九六一年的六月;2.〈弘一大师三十三种律学合刊读後〉,写於一九六二年的三月,当时我对於菩萨戒就有这样的看法:「《璎珞经》中说,有戒可犯是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胜过无戒而不犯;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业虽重,并要遭报,但其必将由於他曾受过菩萨戒,而可决定得度成为真实的菩萨,乃至证得无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家弟子们,均能发最上心,求受菩萨戒。」 这样的思想,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改变。中国的佛教号称大乘,也就是菩萨乘。信仰大乘佛教,修学成佛之道,必须通过菩萨的阶段。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是从菩萨行开始,如果不受菩萨戒,则是非常矛盾的事。 对於弘一大师的律学思想,我也有看法:「自古高德立言,往往都是述而不作,这是表示对於立言态度的谨严,也是对於圣教的尊重,所以弘一大师的著述中,每以整理为主,说明为辅,而未达到弘扬介绍的目的……在万不得已时,才略添自己的意见,予以说明。但他治律,虽以遵古为本,但又不落泥古的迂腐,这是最最难能做到,也是最最难能可贵的事。」 我读任何书,非常重视对於资料的运用和正确的说明,但也留心文章的作者,对於他所表达的意见,能否温故知新,指出同异,又能导入一个使人有合理遵循的原则和方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既不是食古不化,也不是自说自话。 任何学问,都是熟能成巧,否则就是隔行如隔山,我并不是对於戒律有那麽大的兴趣,因为人人都说它难懂,所以我才尝试著去懂它。当我最初打开大部的律藏,先读律论,然後看诸部广律,而所谓诸部广律是指:《五分律》、《四分律》、《摩诃僧□律》、《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等。它们都动辄是三十卷、四十卷、五十卷、六十卷,部帙浩繁、内容繁杂、名词陌生、叙事琐碎,可是当我看律的时候已先把一本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的戒相、条文背熟,然後一部律一部律,对读下去。我是以《四分律》为基准,然後把其他的诸部来相互对照,就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多少出入。 当时,我虽不懂梵文,那些由梵文音译的戒律名相,经过对读,和通盘地考察、过滤之後,就知道那些名相是在表达什麽,代表著什麽,有什麽作用。无非是人名、地名、物名和事相名。当然也有为了表达一语多义而用音译,可是并没有像密教所传的那样,因为□密不可说而用音译。至於律中看来非常繁琐的规定和轨则,如果把它归纳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从个人的到团体的、从寺内的到寺外的、从观念的到行动的,贯串起来看,也只不过是我们僧团的日常生活中,身边和手边发生的事而已。不过,要具备一种心态,那就是不要以生活在现代环境的我们来看律藏,而要把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从历史上倒退两千五百多年,也生活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僧团之中,每次都跟他们起居作息,那你就觉得是很平常的事了。就像一个从来没有经过世面的乡下少年,一旦送入一所非常现代化的学府求学一样,最初是不习惯,渐渐自然而然地也被同化。所以我说戒律学不难。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