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於第一义而不动
#1
scwei
深受"想断烦恼但却断不了"的烦恼,看到这篇文章,有提起信心。提供大家参考:


於第一义而不动<果如法师/启动自性DNA p.106页>

有一位出家人向惠能转述卧轮禅师的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
日日长。意思是,卧轮禅师有很好的修行技巧,可以断除千百种的思绪和妄想,面对人事
万物,一切境界时,完全不会起心动念,所以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长。

惠能听了,说:这个偈子表达的境界,还没有明心见性。照这个方法修行,只会更加束缚
,不得解脱。

惠能於是做了一个偈子,教诫大众: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麽长
?意思是,惠能没有什麽修行的技巧,也没有断除千百种的思想,面对人事万物,一切境
界时,心念数起,智慧又怎麽能增长?

这,究竟怎麽了?既然因为妄想执著,我们才不太能启动自性DNA,那麽,不就是应该要
断除妄想执著吗?

为什麽卧轮「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是束缚、慧能「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才是
解脱?

对境心不起,叫做死人,只要是没有丧失器官功能的人,本来就会有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
界的种种妄想,以为需要断除这些境界妄想,其实是住著在「有」妄想的形相上面了。「
有」妄想这个想法的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妄想。如果执著在「一定要断除妄想」的这个想
法上,那就更加束缚了。

惠能说他自己「对境心数起」,意思是说,在面对万物境界的时候,他不停第生起空寂的
清净心(无念),以清净心观照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界的种种妄想,明白「妄想」的真实
本性是「空」,所以就不会住著在妄想执著的境界(无住),就能离开妄想执著的境界(
无相)。这样,就不会停留在妄想执著上分别取舍,这样,就是在解脱的道路上前进。

惠能藉由这个偈子教导我们,不要担心,也不要想尽方法去断除耳鼻舌身意的见闻知觉。
在面对人事万物,一切境界时,只要生起我们的清净心,清楚觉知、分辨种种感官境界和
妄想,而能於相离相,不住著不染境,不被动摇,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在。这也正是佛陀在
所说的: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

换句话说,祖师禅不是教你远离世间、断除喜怒哀乐爱恶欲,而是在生活的当下,当你面
临这些境界的时候,你历历分明每一个境界和身心感受,同时,你清楚明白,这些境界和
感受,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所以不会住著在这些境界,不会被这些身心现象局困或束缚
。

而且,你清楚明白,你所遭遇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无数个「前一个当下」最完美的和合展
现,都是妙有。既然是妙有,就不必断除妙有的境界和感受,你依然如实的保有这些妙有
,该怎麽做(第一义),就怎麽做,不为万物境界或身心现象所局困或动摇(不动),善
尽这些妙有的最大妙用。

就像我们在前面章节所提到的棒球投手王建民一样,在球场上,他当然清楚对方球队的实
力强弱、打击手的火力、听得到球迷的欢呼或叫嚣,但只要站上投手板,他眼里看到的,
只有捕手和捕手的手套,这一球该怎麽投、他就怎麽投,他就是这样,一球一球投。

一球一球投-你是什麽样身份的人,就在每一个当下,去做符合你当下身份该做的事。人
事万物,各就其位,各司其事,这就叫做「世间相常住」。

所以,不要害怕,你不必没有知觉、变成死人才叫做解脱,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善分别诸
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依此应用,遍及一切,修行就不再只是空洞的励志言语或想像
的空灵境界,而是落实在你的穿衣吃饭之间。我们在祖师语录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教诫。
Fri Aug 26 14:16:02 2011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於第一义而不动
#2
行者
※ 引述《scwei (scwei)》之铭言:
> 深受"想断烦恼但却断不了"的烦恼,看到这篇文章,有提起信心。提供大家参考:
> 於第一义而不动<果如法师/启动自性DNA p.106页>
> 有一位出家人向惠能转述卧轮禅师的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
> 日日长。意思是,卧轮禅师有很好的修行技巧,可以断除千百种的思绪和妄想,面对人事
> 万物,一切境界时,完全不会起心动念,所以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长。
> 惠能听了,说:这个偈子表达的境界,还没有明心见性。照这个方法修行,只会更加束缚
> ,不得解脱。
> 惠能於是做了一个偈子,教诫大众: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麽长
> ?意思是,惠能没有什麽修行的技巧,也没有断除千百种的思想,面对人事万物,一切境
> 界时,心念数起,智慧又怎麽能增长?
> 这,究竟怎麽了?既然因为妄想执著,我们才不太能启动自性DNA,那麽,不就是应该要
> 断除妄想执著吗?
> 为什麽卧轮「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是束缚、慧能「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才是
> 解脱?
> 对境心不起,叫做死人,只要是没有丧失器官功能的人,本来就会有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
> 界的种种妄想,以为需要断除这些境界妄想,其实是住著在「有」妄想的形相上面了。「
> 有」妄想这个想法的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妄想。如果执著在「一定要断除妄想」的这个想
> 法上,那就更加束缚了。
> 惠能说他自己「对境心数起」,意思是说,在面对万物境界的时候,他不停第生起空寂的
> 清净心(无念),以清净心观照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界的种种妄想,明白「妄想」的真实
> 本性是「空」,所以就不会住著在妄想执著的境界(无住),就能离开妄想执著的境界(
> 无相)。这样,就不会停留在妄想执著上分别取舍,这样,就是在解脱的道路上前进。
> 惠能藉由这个偈子教导我们,不要担心,也不要想尽方法去断除耳鼻舌身意的见闻知觉。
> 在面对人事万物,一切境界时,只要生起我们的清净心,清楚觉知、分辨种种感官境界和
> 妄想,而能於相离相,不住著不染境,不被动摇,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在。这也正是佛陀在
> 所说的: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
佛不是说人有二十难:第十九难 睹境不动难
> 换句话说,祖师禅不是教你远离世间、断除喜怒哀乐爱恶欲,而是在生活的当下,当你面
> 临这些境界的时候,你历历分明每一个境界和身心感受,同时,你清楚明白,这些境界和
> 感受,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所以不会住著在这些境界,不会被这些身心现象局困或束缚
> 。
人在世间不离世间法 所以要善巧方便
> 而且,你清楚明白,你所遭遇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无数个「前一个当下」最完美的和合展
> 现,都是妙有。既然是妙有,就不必断除妙有的境界和感受,你依然如实的保有这些妙有
> ,该怎麽做(第一义),就怎麽做,不为万物境界或身心现象所局困或动摇(不动),善
> 尽这些妙有的最大妙用。
> 就像我们在前面章节所提到的棒球投手王建民一样,在球场上,他当然清楚对方球队的实
> 力强弱、打击手的火力、听得到球迷的欢呼或叫嚣,但只要站上投手板,他眼里看到的,
> 只有捕手和捕手的手套,这一球该怎麽投、他就怎麽投,他就是这样,一球一球投。
> 一球一球投-你是什麽样身份的人,就在每一个当下,去做符合你当下身份该做的事。人
> 事万物,各就其位,各司其事,这就叫做「世间相常住」。
> 所以,不要害怕,你不必没有知觉、变成死人才叫做解脱,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善分别诸
> 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依此应用,遍及一切,修行就不再只是空洞的励志言语或想像
> 的空灵境界,而是落实在你的穿衣吃饭之间。我们在祖师语录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教诫。
补充 劣者愚见
2011年 8月27日 19:01:16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於第一义而不动
#3
rlai000
※ 引述《scwei (scwei)》之铭言:
> 深受"想断烦恼但却断不了"的烦恼,看到这篇文章,有提起信心。提供大家参考:
> 於第一义而不动<果如法师/启动自性DNA p.106页>
> 有一位出家人向惠能转述卧轮禅师的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
> 日日长。意思是,卧轮禅师有很好的修行技巧,可以断除千百种的思绪和妄想,面对人事
> 万物,一切境界时,完全不会起心动念,所以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长。
> 惠能听了,说:这个偈子表达的境界,还没有明心见性。照这个方法修行,只会更加束缚
> ,不得解脱。
> 惠能於是做了一个偈子,教诫大众: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麽长
> ?意思是,惠能没有什麽修行的技巧,也没有断除千百种的思想,面对人事万物,一切境
> 界时,心念数起,智慧又怎麽能增长?
> 这,究竟怎麽了?既然因为妄想执著,我们才不太能启动自性DNA,那麽,不就是应该要
> 断除妄想执著吗?
> 为什麽卧轮「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是束缚、慧能「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才是
> 解脱?
> 对境心不起,叫做死人,只要是没有丧失器官功能的人,本来就会有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
> 界的种种妄想,以为需要断除这些境界妄想,其实是住著在「有」妄想的形相上面了。「
> 有」妄想这个想法的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妄想。如果执著在「一定要断除妄想」的这个想
> 法上,那就更加束缚了。
是呀,对境心不起就是死人。
> 惠能说他自己「对境心数起」,意思是说,在面对万物境界的时候,他不停第生起空寂的
> 清净心(无念),以清净心观照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境界的种种妄想,明白「妄想」的真实
> 本性是「空」,所以就不会住著在妄想执著的境界(无住),就能离开妄想执著的境界(
> 无相)。这样,就不会停留在妄想执著上分别取舍,这样,就是在解脱的道路上前进。
而「对境心数起」也应是自然不过的事,要麽著「不停第生起空寂的清净心(无念)」。这
「清净心」、「无念」、「空」也和「妄想」一样是「妄想执著上分别取舍」。
> 惠能藉由这个偈子教导我们,不要担心,也不要想尽方法去断除耳鼻舌身意的见闻知觉。
> 在面对人事万物,一切境界时,只要生起我们的清净心,清楚觉知、分辨种种感官境界和
> 妄想,而能於相离相,不住著不染境,不被动摇,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在。这也正是佛陀在
> 所说的: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
就是因为无论「清净心」、「妄想」、「清净」、「杂染」,於第一义如如不动,这才是「善
分别」诸法相。这即惠能所说的「菩提作麽长」。
> 换句话说,祖师禅不是教你远离世间、断除喜怒哀乐爱恶欲,而是在生活的当下,当你面
> 临这些境界的时候,你历历分明每一个境界和身心感受,同时,你清楚明白,这些境界和
> 感受,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所以不会住著在这些境界,不会被这些身心现象局困或束缚
> 。
「因缘和合」、「空」、「有」也是妄想。
> 而且,你清楚明白,你所遭遇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无数个「前一个当下」最完美的和合展
> 现,都是妙有。既然是妙有,就不必断除妙有的境界和感受,你依然如实的保有这些妙有
> ,该怎麽做(第一义),就怎麽做,不为万物境界或身心现象所局困或动摇(不动),善
> 尽这些妙有的最大妙用。
> 就像我们在前面章节所提到的棒球投手王建民一样,在球场上,他当然清楚对方球队的实
> 力强弱、打击手的火力、听得到球迷的欢呼或叫嚣,但只要站上投手板,他眼里看到的,
> 只有捕手和捕手的手套,这一球该怎麽投、他就怎麽投,他就是这样,一球一球投。
> 一球一球投-你是什麽样身份的人,就在每一个当下,去做符合你当下身份该做的事。人
> 事万物,各就其位,各司其事,这就叫做「世间相常住」。
> 所以,不要害怕,你不必没有知觉、变成死人才叫做解脱,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善分别诸
> 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依此应用,遍及一切,修行就不再只是空洞的励志言语或想像
> 的空灵境界,而是落实在你的穿衣吃饭之间。我们在祖师语录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教诫。
2011年 8月29日 13:48:34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於第一义而不动
#4
rlai000
有些补充。

要留意禅宗所指的「第一义」(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就是不落妄想、分别、束
缚、概念等等。

第一义就是第一义,若加上任何言说,就&#57392;是他们所希望诠达的第一义。若更把第一义阅读成
「形容词」就更去之远矣。(如第一义「空」)
2011年 9月10日 4:17:15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