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acebook.com/notes/tzung-kuen-wen/%E6%AD%A3%E5%BF%B5%E5%AD%B8%E4%BD%
9B%E6%95%99%E5%BF%83%E8%A6%81%E7%9A%84%E7%8F%BE%E4%BB%A3%E7%90%86%E8%A7%A3%E8%8
8%87%E6%87%89%E7%94%A8/250109635033363
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
Satiology (Mindfulness Science): Modern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Heart of Buddhism
温宗?
(本文将发表於「戒幢论坛:佛教与心理治疗」研讨会,2011年11月11-13日,苏州西园寺
戒幢佛学研究所。)
摘要:
本文旨在阐述,当今西方医学、心理治疗、脑神经科学、教育学界,对佛教「正念禅
修」的研究与应用,连同当代佛教学本有的对「正念禅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
的研究,已累积相当的资料,足以形成一门跨学科领域的「正念学」(satiology)。由於
「正念禅修」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并能广泛地应用在医学、心理治疗与各级学校教育,是
自利利他不可或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著重培养佛教人才的学术单位、寺院与僧团,实有
必要积极学习、发展「正念学」这门与当代科学及社会密切相关的整合学科。
§1. 前言
慎莫忆过去,亦勿期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处处当观察;不坏不动者,智者应修习。~《中部》[ii]
於过去无忧,未来不企求,依现在而活,肤色常鲜明。~《相应部》[iii]
今日在西方医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教育学界,正兴起一股研究或应用佛教「正
念禅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潮流。这个潮流的开端始於上个世纪七○年代,
而在二十一世纪初形成风潮。这在西方欧美国家逐渐受到重视的「正念禅修」,不外乎源
自主要由二十世纪东南亚上座部佛教,尤其是缅甸佛教「乾观」(sukkha-vipassaka)禅
修传统所弘扬,而根植於初期佛教圣典的「四念住」(satipa??h?na)(温宗?,2006)
。
四念住,在二十世纪的佛教学界,被学者称为「佛教禅修心要」乃至「佛教的心要」
。在初期佛典中,只有在与四念住相关的资料中,才能找到比丘如何进行禅修的详细指导
,因而被赋予极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通往「涅盘」即贪□痴永灭的「唯一之道」或「直
接之道」(温宗?,2011)。虽然佛教能够提供关於正念禅修的丰富资料与实作指导,然
而,现代科学对正念的研究,实能开拓佛教学与佛教内部的视界,从不同的角度开显佛教
「正念」丰富内涵。就此,笔者认为,结合佛教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和教
育学的研究资料,发展出一门科际整合的「正念学」(satiology, mindfulness science
),势必能帮助吾人对作为佛教心要的「正念」有更全面性的了解,同时能强化吾人将正
念禅修广泛应用於社会各阶层的技巧与能力。
§2. 正念学的内容
学习正念学的目的,在於吸收佛教学、医学、心理治疗、脑神经科学、教育学领域关
於「正念」之研究,并将这些知识落实为自我成长的功课,进一步培养能够设计并带领契
理契机的正念教学课程之能力。正念学的内容可包括下列五项:1.佛教学的正念、2.医学
的正念、3.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的正念、4.神经科学的正念、5.教育学的正念。
§2.1. 佛教学的正念
主要目的是从佛教学(和佛教内部)的角度了解「正念」。此佛教学的研究进路,应
该包括文献学、哲学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进路。藉此了解(1)佛教典籍与佛教
古德如何描述正念禅修(以及与之同类的禅修)的实践方法与身心利益;(2)正念禅修
及其他的佛教教义(如四圣谛、慈悲、缘起、中道等)、佛教禅修方法(如慈心禅、死随
念等)之间的关系如何;(3)当代佛教正念禅修传统(如马哈希尊者、葛印卡、一行禅
师等)如何诠解及实践佛典中与正念禅修相关的记载;(4)现代以正念禅修为核心的重
要组识、团体有哪些,各有何特色。
§2.2. 医学的正念
主要目的是从医学的角度了解「正念」的利益与可能应用的□围。此项目的资料,帮
助我们了解以正念禅修为主的课程,如「正念减压课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iv]和以它为基础发展出的其他课程,如「正念分娩与育儿课程」(
mindfulness-based childbirth and parenting)[v]如何被设计,运用在各种身理疾病
的病患,又其在身心健康上所产生的具体成效如何。例如,正念减压的课程至今运用在下
列疾病患者身上:牛皮癣(psoriasis)、多重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纤维肌
痛症(fibromyalgia)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高血压(hypertension
)、大肠急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慢性疼痛(chronic pain)、癌症(
cancer)、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AIDS)、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热潮红(
hot flash)、偏头病(migraine)等等。相关的利益,例如,免疫力的提升、血压降低
、疼痛适应、各类症状的减轻、幸福感的提升、疾病引起的压力与焦虑症状减低等等。
[vi]
§2.3. 心理学、心理治疗的正念
主要目的是从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的角度了解「正
念」的利益与可能运用的□围。此项目的资料帮助我们了解以正念禅修为主的课程,如何
被设计、运用於帮助具有精神失调、心理疾病的人们身上,并从「正向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的观点,指出一般无身心疾患的人如何透过正念禅修,发展种种
正向的心理特质,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完整的领导力。
现有的相关课程,如「正念灭压课程」被运用於如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等焦虑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ency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创伤後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失
眠(insomnia)、恐慌(panic)与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等。
「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vii]主要用於预防
忧郁症(depression)的复发,亦能作为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的辅助治疗与自杀
倾向的预防。
「正念复发预防」(mindfulness-based relapse prevention, MBRP)[viii]用於防止药
物滥用及其他上瘾行为的复发。
「正念饮食觉察训练」(mindfulness-based eating awareness training)[ix]用於帮
助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贪食症(bulimia)、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等与饮食相关的心理疾病之患者。
§2.4. 神经科学的正念
主要目的是从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的视角,了解「正念禅修」如何在大脑神经
系统产生正面的改变与影响,从而解释正念禅修有助於强化身心健康与学习能力背後的神
经机制。[x]例如,有研究指出,八周「正念减压」的课程能够活化负责积极正向的左脑
前额叶的活动(Davidson et al., 2003)。神经科学也告诉我们,以正念觉照当下身心
的正念禅修所产生的神经回路(直验回路direct experience circuitry)如何不同於平
常「思惟过去、未来」时的神经回路(叙事回路narrative circuitry)(Farb et al.,
2007)。另外的研究指出,八周的「正念减压」便能改变大脑的结构,增加了与记忆、学
习相关的海马回的灰质,和其他与自觉、悲悯、内省相关的结构,同时与压力、焦虑相关
的杏仁核灰质也变得减少(Holzel et al., 2011)。还有研究显示,正念禅修的「标记
」技巧能够启动右脑内侧前额叶皮质,同时降低与情绪相关的杏仁核的活动(Creswell
et al., 2007)。
§2.5教育学的正念
主要目的是从教育(education)的领域了解「正念」的利益与可能运用的□围。此
项目的资料,帮助我们了解欧美的教育界如何立足於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将
培养正念的训练,融入到各级的学校教育,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成人教育,
乃至特殊教育的领域。[xi]
例如,「正念减压课程」运用於医师、谘商师、心理治疗师、护理师、律师[xii]的
养成教育。由美国Hawn Foundation开发的「心升课程」(mindup program),运用於三
个学龄层:幼稚园学龄前至二年级、三年级至五年级、六年级至八年级。[xiii]「正念的
学校」(mindful schools program)提供一套课程教导学校的教师、学童培养正念,课
程分「全校」的课程和以「班级」为单位的课程。[xiv]「正念在学校」(mindfulness
in schools project)提供共八堂课用於中学的正念教育课程和师资培育课程。[xv]「教
室里的健康工作」(wellness works in the classroom)针对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设
计了不同的正念训练课程。此外,许多大学的「学生服务中心」也为学生和教职员提供「
正念禅修」的课程。除了一般教育外,在美国、印度的监狱、矫正机构也为收容人提供正
念禅修或「内观」(vipassan?)的课程。
§3. 关於正念禅修的世俗化与去宗教化
佛教徒对於佛典和佛教僧团,具有相对强烈的信心,因此容易信受正念禅修是获得现
当二利,达至佛教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对於一般非佛教徒而言,佛典与佛教僧团
并非他们知识与行为的指导者。若能融入医学等现代科学的诠释,有助於正念禅修在非佛
教徒的群众与医院、学校等机构之中推广,令这「佛教心要」得以利益、造福更多的人群
。
在西方医疗机构、中小学校推行的正念禅修,是一种去宗教化而注重现世利益,可谓
世俗化的正念禅修。这种世俗化的正念禅修之教导,不涉及佛教仪式(如归依、礼佛)和
正念以外的佛教教义(如业果轮回、三世二重缘起),而仅关注正念禅修所带来的现世身
心利益。因此,西方的佛教人士亦曾有人担心正念禅修被过度世俗化、现世化(
secularization),会导致人们忽略了佛教寻求解脱轮回与最终开悟的目标。
笔者以为,「正念学」吸收医学、神经科学、心理治疗、教育等学科的知识,自然也
认同并鼓励「将正念禅修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非宗教场合」的理念。毕竟佛教重视世俗与
出世的双重利益,而二者常是相互关联的:能带来真正现世、来世的世俗利益的,必然会
是产生出世利益的基础;而能引生出世利益的,必定会带来现当二世的利益。至於去宗教
化的正念禅修,也就是非佛教徒亦得实践正念禅修并获得其利益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完全
符合初期佛教经典的教导。因为在尼柯耶/阿含经等早期佛典中,不难发现许多非佛教徒
是在证得第一阶的圣果,成为「预流者」之後,方才归依三宝成为佛教徒。此外,《长部
》的《优昙婆逻师子吼经》(Udumbarika-sutta)[xvi]记载,佛陀亦曾允许非佛教徒在
修习佛法时,保持其原本的信仰,尊敬原来的老师、过著原本的生活。由此可见,初期佛
教亦认为:以非佛教徒的身分学习正念禅修,仍然可以获得正念禅修的完整利益。
笔者认为,从佛教整体的发展来看,佛教将来更应忧心的反而是「被边缘化」的问题
。情意神经科学家理查.大卫森(Richard Davidson)在今(2011)年七月提及佛教禅修
在西方风行的情况时曾说:「我们正见证我认为是『心运动』的发展。从现在起二十年後
,人们将以我们现在视『身运动』为理所当然的方式做著『心运动』。」「人们将会以完
全非宗教的方式来做,他们不会知道这些练习的源头来自传统的佛教。」[xvii]人们普遍
修习正念,却不知正念禅修的源头来自佛法,这显然不是佛教界所乐见的。因应「边缘化
」的可能性,佛教应从两方面著手:一是培养「能从理论与实践皆深入正念禅修」的师资
,使其具备指导一般世俗正念禅修课程的老师的能力;二是为非佛教徒提供非宗教性的多
元的正念禅修课程,作为一种利他与接引的方便。「正念学」的发展,正能为这两种因应
策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石。当佛教寺院或僧团在世俗化的正念教学上获得和医疗教育体系
同等甚至更高的权威时,非佛教徒的人们,将不会忽略正念禅修的源头来自於古老佛教传
统的事实。
§4. 结论
正念禅修是佛教禅修乃至整体佛教的心要。因应利他弘化的需要与避免被边缘化的危
机,佛教内部实有必要学习与正念相关的医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与教育知识,建立一
门整合性的「正念学」。「正念学」基於佛教本有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来自医学、心理治
疗、脑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的现代诠释,能够充分开显正念各层面的深度以及广泛的应用方
式,理当是现代佛教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此,谨以记载於《相应部》的巴利经文作为本文的结语,希望「正念学」能够在汉
地佛教发扬光大,成为二十一世纪汉地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
比丘们啊!那些你所怜愍的,那些认为你〔的话〕应被聆听注意的□□无论是朋友、同事
、亲人或家人,你应该劝诱、敦促、安顿他们於四念住的修行。哪四个呢?
比丘们啊!在此,比丘於身随观身而住…;於受…;於心…;於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正
知、具念,灭除对世间的贪爱与忧伤。
比丘们啊!那些你所怜愍的,那些认为你〔的话〕应被聆听注意的□□无论是朋友、同事
、亲人或家人,你应该劝诱、敦促、安顿他们於这四念住的修行。[xviii]
~《相应部》
相关书目:
Creswell, D., Way, B., Eisenberger, N. et al. (2007). Neural correlates of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during affect labeling.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9(6), 560-565.
Davidson, R. J., Kabat-Zinn, J., Schumacher, J., Rosenkranz, M., Muller, D.,
Santorelli, S. K., et al. (2003). Alterations in brain and immune function
produced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 564-570.
Farb, N.A.S., Segal, Z., Mayberg, H., Bean, J., McKeon, D., Fatima, Z. &
Anderson, A.K. (2007). Attending to the present: mindfulness meditation
reveals distinct neural modes of selfreference. Social, Cognitive &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 313-322.
Holzel, B.K., Carmody, J., Vangel, M., Congleton, C., Yerramsetti, S.M., et
al. (2011). Mindfulness Practice Leads to 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Density Matter.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ing, 191, 36-43.
Ronald D. Siegel著,李迎潮、李孟潮译,《正念之道:每天解脱一点点》,北京: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
丹尼尔.席格(Daniel J. Siegel)著,李淑□译,2011,《喜悦的脑:大脑神经学与冥
想的整合运用》,台北:心灵工坊。
瑞克.韩森&理查.曼度斯著,雷叔云译,2011,《像佛陀一样快乐:爱和智慧的大脑奥
秘》,台北:心灵工坊。
温宗?,2006,〈佛教禅修与身心医学:正念修行的疗愈力量〉,《普门学报》,33,页
9-47。
温宗?,2011,〈四念住如何是唯一之道〉,《福严佛学研究》,6,页1-22。
注脚:
[ii] MN II: At?ta? n?nv?gameyya, nappa?ika?khe an?gata?; yadat?ta? pah?na?
ta?, appattanca an?gata?. “Paccuppannanca yo dhamma?, tattha tattha
vipassati; asa?h?ra? asa?kuppa?, ta? vidv? manubr?haye.《中部》的四部经(MN
131、132、133、144)皆以阐明此「一夜贤善」 (bhaddekaratta) 为经文的重点。
Bhikkhu N???nanda (1973)认为:bhaddekaratta的题名,除了有巴利注书所说的「具贤
善一夜者」(因彻夜修习□婆舍那而拥有美好的一夜之人)的意思外,也可解读作「典型的
好乐独住者(ideal (lit. good) lover of solitude)。与巴利本相对应的《中阿含经
》将此偈名为「跋地罗帝偈」,对应的汉译文为「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
,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CBETA, T01,
no. 26, p. 697, a18-21)。《佛说尊上经》译此偈为「贤善偈」,对应的汉译文作「过
去当不忆,当来无求念;过去已尽灭,当来无所得。谓现在之法,彼彼当思惟;所念非牢
固,智者能自觉。」(CBETA, T01, no. 77, p. 886, b14-17)《瑜伽师地论》称为「造贤
善颂」:「於过去无恋,不□求未来;现在诸法中,处处遍观察;智者所增长,无夺亦无
动。」(CBETA, T30, no. 1579, p. 387, c28-p. 388, a1)
[iii] SN I 5: At?ta? n?nusocanti, nappajappanti n?gata?; paccuppannena
y?penti, tena va??o pas?dati。对应的《杂阿含经》(S? 995)作「於过去无忧,未来
不欣乐,现在随所得,正智系念持,饭食系念故,颜色常鲜泽。」(CBETA, T02, no.
99, p. 261, a3-5)《别译杂阿含经》(S? 132),作「不愁念过去,亦不求未来,现在正
智食,□欲为存身…六情皆怡悦,是以颜色和。」(CBETA, T02, no. 100, p. 426,
a14-17)
[iv] 参考http://www.umassmed.edu/cfm/index.aspx。
[v] 参考http://cme.ucsd.edu/mindfulness/。
[vi] 最新的正念研究与资源,参考http://www.mindfulexperience.org/。
[vii] 参考http://www.mbct.com/Index.htm。
[viii] 参考http://www.mindfulrp.com/。
[ix] 参考http://www.tcme.org/。
[x] 参考丹尼尔.席格(2011)、理查.韩森(2011)。
[xi] 推广正念的单位与资源,参考http://www.mindfuled.org/;
http://www.mindfuleducation.org/;http://www.mindfulnet.org/。
[xii] 参考http://mindfulnessinlaw.com/;
http://www.themindfullawstudent.com/Home.html。
[xiii] 参考 http://www.thehawnfoundation.org/。
[xiv] 参考http://www.mindfulschools.org/。
[xv] 参考http://www.mindfulnessinschools.org/。
[xvi] DN III 56-57.
[xvii] “We’re witnessing the growth of what I think of as mental exercises.
Twenty years from now the way we now take for granted physical exercise,
people will do mental exercises.” “And it will be done in a completely
secular way, people won’t know the origin of these practices was in
traditional Buddhism.””Michelle Boorstein, ‘Is meditation a religion?’ 网
址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under-god/post/is-meditation-a-religion/20
11/07/14/gIQA5cksEI_blog.html
(2011/08/28).
[xviii] 译自SN 47:48(V 189),无汉译对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