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攀登佛法的高山 □ 一次与菩提长老的会晤
#1
@Facebook
我觉得这个不像佛教新消息,比较像个人觉得:这篇好啊!所以转贴到这里

这篇超赞的!!超推菩提比丘,理性、幽默,对於解与行的观点,我非常认同

因为很长,所以我摘录一点点个人觉得有兴趣的法语供学友参考:

我渴望的理解,并非学者所要求的客观理解,而是个人、主观的对佛法要义的领会。
我希望能从佛陀教授的佛法,了解自己如何做人和当一个佛弟子

「戒」 □持守佛教戒律,不仅当作教条规章来死守,而是专心致意,以彻底转换个
人性格与行为的努力

关於解、行这两个互补的因素,每个人很自然会作不同比重的分配。有些人强烈地想
理解经典所传达的教义,而渴望广泛扩充经典的知识,对这样的人来说,禅修在这阶
段的心灵发展只是次要的;相反地,他们会将重点放在深入研究与清楚地理解佛法。
另一些人,可能对研究经典或了解哲理兴趣不大,因而倾向禅修实践。我自己则认为
解行平衡发展,是最健康的学佛方式。

至於我的修学情况,由於受到早期引领入门的老师影响,想从横面的广度与垂直的深
度,这两方面详细地理解佛教。尽管原先企图直接投入禅修,但因缘似乎使我遇到的
老师,都(不是仅仅)专门强调禅修,而是重视研读、禅修和品格发展的整合。他们一
再引导我,缓慢渐次而有耐心地,运用广泛多元的方式来培养心灵,这正好十分契合
我的个性

不过,主流佛教传统的修学,与西方学术界所运用的大不相同,是将概念上的理解,
作为指点个人经验的跳板。传统佛教的修学次第开始於「闻法」 □去听闻那些「初
善、中善、後善」的教法;之後「忆持 □将所听到的教法保留在记忆中(请记得,
在书写经典不可得之前都要靠背诵,所以「忆持」是指将引导个人修行的教法记在心
中。);然後「诵持」教法 □为了能将之更深地铭记在心;下一步是「思惟」 □透
过理智思考、仔细审虑,以领悟文字所要传达的法义,并省思如何将佛法应用於个人
经验,而不只满足於对法义观念的理解;最後还须「直观」 □以禅修为基础的智慧
,直接通达法义。

而佛教提供的心灵指导正切合此需要。它是合理的,来自经验的,实际的和亲身可体
证的。它带来个人生活中得以实现的具体利益,宣导崇高的美德,提出理智上使人信
服的哲理

我所关切的是,现今教授佛法的普遍趋势,用大量心理学语词来改写佛陀教法的核心
义理,之後说这是佛法。然而这样,我们绝无法从佛教本身的结构,看出佛法的真正
目的 □并非导致心理上的疗愈、完整或自我接受,而是策励心灵朝向解脱 □对治所
有造成系缚与痛苦的心理因素,最後从中解脱。我们应谨记,佛陀并未将佛法教导成
「生活的艺术」,虽然它蕴含於内,但佛陀教导的是更超越、无上的「解脱道」 □
通往终极解脱和觉悟的道路。

然而,当把内观修行教导成只是一种醒觉的生活方式,在洗碗盘和换尿布时保持觉知
与平静,这目标便失落了。当佛法存在的理由 □出世间法被删除时,在我看来,剩
下的只是去除菁华、空洞无力的教导,不再是能导向解脱的工具了。

(有点酸,哈哈哈)

要达到这出世的目标,需要准确、详细且有系统的训练。而整个训谏过程的根本,便
是努力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心,从信、虔诚、持戒和布施这些基础开始;然後继续开展
「定」;然後才能成就直观与真实的智慧。

我认为「信」在此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让我们正信佛陀的开示,特别是和世俗世界
认知相反,或和世俗处世方式相冲突的教化。要记住,佛陀的教法是与个人成见与态
度相违的「逆生死流」。毕竟,大多数人的习性,环绕著趋乐避苦的欲望,和想坚持
个人为宇宙中心的错误认识。但当个人体验到足够强烈的苦,就会使他感到这些习性
的逼迫,而相信佛陀开显的实相,为个人解脱的指导方针。

在家生活仍有许多工作与责任,无法全心全意修行。虽然现今居士也能毫无困难地参
加长期禅修,但即使是很虔诚的居士的修行,与一位正见、正信出家而认真修行的僧
侣,两者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我希望这听起来不会像是「精英主义」(好吧!我
承认自己是精英主义)(法师真是幽默诚实)

但是在家居士指导禅修或教授较深奥的佛法,会产生这样的危险:容易弱化,甚至压
制那些要求完全断除一切执著的教法,而倾向将佛法折衷,微细地肯定我们对世俗生
活本能的执著,而非逐渐断除它。

(这个我在现实中看到有人这样做,我也觉得有危险的机率存在)

追随佛道而臻於圆满,眼光要长远,这表示要培养「安忍」和「精进」。「安忍」确
实使我们不会贪图快速的成果,不会有一点禅修体证就想加入个人资历表中。(哈哈
哈)

安忍使我们即使碰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或枯躁乏味的情况,也能持续到最後。虽然修
学佛道长远又艰辛,但因「精进」或「勤奋」,让我们不会□气,不会放弃或放逸,
而能保持坚决的意志。不论历经多少世,都要追随佛道。深信自己精进修学,一定会
有进步,即使进步不是立即显现。

要如法修行,谦逊的态度是必要的。不能因为快速研读经典,或只禅修几年,就宣称
自己能够正确理解与教授佛法。必须敬慎地,将佛法想像成非常雄伟的高山,把自己
视为仍在山脚下的登山者,还要走很长远的路,才能到达山顶。我们需要「信心」,
相信这殊胜的道路必然通达顶点;需要「安忍」,日复一日持续在道路上攀爬修行;
而且需要「精进」,让我们不会放弃,直达山巅。


攀登佛法的高山 □ 一次与菩提长老的会晤 | BAUS Wisdom Journal 美佛慧讯

菩提长老 1944年出生於美国纽约, 1967年完成哲学博士学位後,即赴斯里兰卡出家, 1967年受沙马内拉戒, 1973年受比库具足戒。自 1984年,菩提长老奉任斯里兰卡佛教出版社( Buddhist Publictaion Society)总编辑, 1988年又出任该社社长,其在著作、翻译、编辑上声誉卓著,出版过多部重要作品,包括《中部尼柯耶英译》、《相应部尼柯耶英译》等。法师以现代英文语法翻译并注释巴厘经论,对於南传巴厘藏的弘传,其贡献可谓兼具重要性与历史性。法师目前担任美国同净兰若僧团会议主席,及美国印顺导师基金会董事长。

Sun Dec 01 20:51:05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攀登佛法的高山 □ 一次与菩提长老的会晤
#2
@Facebook
的确,菩提比丘说得真好。

现代很多人都用自己的自认为科学、不迷信、智信的观点来重新解译佛法,以主观来
修改经典、去除迷信,而不是客观的依经、律修正自己的观念,某些人看这样的作法
好像很厉害、但我也觉得这种作法是有其危险性的,和古代一堆判教的论又有何不同
呢 :Q
Wed Dec 04 11:08:46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攀登佛法的高山 □ 一次与菩提长老的会晤
#3
@Facebook
我觉得这个不像佛教新消息,比较像个人觉得:这篇好啊!所以转贴到这里

这篇超赞的!!超推菩提比丘,理性、幽默,对於解与行的观点,我非常认同

因为很长,所以我摘录一点点个人觉得有兴趣的法语供学友参考:

我渴望的理解,并非学者所要求的客观理解,而是个人、主观的对佛法要义的领会。
我希望能从佛陀教授的佛法,了解自己如何做人和当一个佛弟子

「戒」 □持守佛教戒律,不仅当作教条规章来死守,而是专心致意,以彻底转换个
人性格与行为的努力

关於解、行这两个互补的因素,每个人很自然会作不同比重的分配。有些人强烈地想
理解经典所传达的教义,而渴望广泛扩充经典的知识,对这样的人来说,禅修在这阶
段的心灵发展只是次要的;相反地,他们会将重点放在深入研究与清楚地理解佛法。
另一些人,可能对研究经典或了解哲理兴趣不大,因而倾向禅修实践。我自己则认为
解行平衡发展,是最健康的学佛方式。

至於我的修学情况,由於受到早期引领入门的老师影响,想从横面的广度与垂直的深
度,这两方面详细地理解佛教。尽管原先企图直接投入禅修,但因缘似乎使我遇到的
老师,都(不是仅仅)专门强调禅修,而是重视研读、禅修和品格发展的整合。他们一
再引导我,缓慢渐次而有耐心地,运用广泛多元的方式来培养心灵,这正好十分契合
我的个性

不过,主流佛教传统的修学,与西方学术界所运用的大不相同,是将概念上的理解,
作为指点个人经验的跳板。传统佛教的修学次第开始於「闻法」 □去听闻那些「初
善、中善、後善」的教法;之後「忆持 □将所听到的教法保留在记忆中(请记得,
在书写经典不可得之前都要靠背诵,所以「忆持」是指将引导个人修行的教法记在心
中。);然後「诵持」教法 □为了能将之更深地铭记在心;下一步是「思惟」 □透
过理智思考、仔细审虑,以领悟文字所要传达的法义,并省思如何将佛法应用於个人
经验,而不只满足於对法义观念的理解;最後还须「直观」 □以禅修为基础的智慧
,直接通达法义。

而佛教提供的心灵指导正切合此需要。它是合理的,来自经验的,实际的和亲身可体
证的。它带来个人生活中得以实现的具体利益,宣导崇高的美德,提出理智上使人信
服的哲理

我所关切的是,现今教授佛法的普遍趋势,用大量心理学语词来改写佛陀教法的核心
义理,之後说这是佛法。然而这样,我们绝无法从佛教本身的结构,看出佛法的真正
目的 □并非导致心理上的疗愈、完整或自我接受,而是策励心灵朝向解脱 □对治所
有造成系缚与痛苦的心理因素,最後从中解脱。我们应谨记,佛陀并未将佛法教导成
「生活的艺术」,虽然它蕴含於内,但佛陀教导的是更超越、无上的「解脱道」 □
通往终极解脱和觉悟的道路。

然而,当把内观修行教导成只是一种醒觉的生活方式,在洗碗盘和换尿布时保持觉知
与平静,这目标便失落了。当佛法存在的理由 □出世间法被删除时,在我看来,剩
下的只是去除菁华、空洞无力的教导,不再是能导向解脱的工具了。

(有点酸,哈哈哈)

要达到这出世的目标,需要准确、详细且有系统的训练。而整个训谏过程的根本,便
是努力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心,从信、虔诚、持戒和布施这些基础开始;然後继续开展
「定」;然後才能成就直观与真实的智慧。

我认为「信」在此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让我们正信佛陀的开示,特别是和世俗世界
认知相反,或和世俗处世方式相冲突的教化。要记住,佛陀的教法是与个人成见与态
度相违的「逆生死流」。毕竟,大多数人的习性,环绕著趋乐避苦的欲望,和想坚持
个人为宇宙中心的错误认识。但当个人体验到足够强烈的苦,就会使他感到这些习性
的逼迫,而相信佛陀开显的实相,为个人解脱的指导方针。

在家生活仍有许多工作与责任,无法全心全意修行。虽然现今居士也能毫无困难地参
加长期禅修,但即使是很虔诚的居士的修行,与一位正见、正信出家而认真修行的僧
侣,两者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我希望这听起来不会像是「精英主义」(好吧!我
承认自己是精英主义)(法师真是幽默诚实)

但是在家居士指导禅修或教授较深奥的佛法,会产生这样的危险:容易弱化,甚至压
制那些要求完全断除一切执著的教法,而倾向将佛法折衷,微细地肯定我们对世俗生
活本能的执著,而非逐渐断除它。

(这个我在现实中看到有人这样做,我也觉得有危险的机率存在)

追随佛道而臻於圆满,眼光要长远,这表示要培养「安忍」和「精进」。「安忍」确
实使我们不会贪图快速的成果,不会有一点禅修体证就想加入个人资历表中。(哈哈
哈)

安忍使我们即使碰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或枯躁乏味的情况,也能持续到最後。虽然修
学佛道长远又艰辛,但因「精进」或「勤奋」,让我们不会□气,不会放弃或放逸,
而能保持坚决的意志。不论历经多少世,都要追随佛道。深信自己精进修学,一定会
有进步,即使进步不是立即显现。

要如法修行,谦逊的态度是必要的。不能因为快速研读经典,或只禅修几年,就宣称
自己能够正确理解与教授佛法。必须敬慎地,将佛法想像成非常雄伟的高山,把自己
视为仍在山脚下的登山者,还要走很长远的路,才能到达山顶。我们需要「信心」,
相信这殊胜的道路必然通达顶点;需要「安忍」,日复一日持续在道路上攀爬修行;
而且需要「精进」,让我们不会放弃,直达山巅。


攀登佛法的高山 □ 一次与菩提长老的会晤 | BAUS Wisdom Journal 美佛慧讯

菩提长老 1944年出生於美国纽约, 1967年完成哲学博士学位後,即赴斯里兰卡出家, 1967年受沙马内拉戒, 1973年受比库具足戒。自 1984年,菩提长老奉任斯里兰卡佛教出版社( Buddhist Publictaion Society)总编辑, 1988年又出任该社社长,其在著作、翻译、编辑上声誉卓著,出版过多部重要作品,包括《中部尼柯耶英译》、《相应部尼柯耶英译》等。法师以现代英文语法翻译并注释巴厘经论,对於南传巴厘藏的弘传,其贡献可谓兼具重要性与历史性。法师目前担任美国同净兰若僧团会议主席,及美国印顺导师基金会董事长。

Sun Dec 01 20:51:05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攀登佛法的高山 □ 一次与菩提长老的会晤
#4
@Facebook
的确,菩提比丘说得真好。

现代很多人都用自己的自认为科学、不迷信、智信的观点来重新解译佛法,以主观来
修改经典、去除迷信,而不是客观的依经、律修正自己的观念,某些人看这样的作法
好像很厉害、但我也觉得这种作法是有其危险性的,和古代一堆判教的论又有何不同
呢 :Q
Wed Dec 04 11:08:46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