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经典上的总总说明, 很好奇在实修上 有没有先进可以分享一下您修习四念处的经验跟诀窍?
http://www.buddhason.org/books/living_buddhist_masters/5
原则上四念处含括绝大多数的佛教修习法门,不管是数息、念佛、白骨观等等,都是 在四念处的□畴之中,以不同的方法实作,因此广义来说,可以说每个人修行的经验 都算是四念处的经验啦 :D 狭义来说,四念处的基础在於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单纯的觉 知而不加以干涉,不只是透过言语描述或概念上的了解,而是自己体验。从这角度来 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体验才是重点。 不过如果就基础的四念处方法,尤其是阿含经上所载的方法,则稍後贴上的访谈记录 有些问答,也可供参考 :)
无著比丘的分享: 《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Sati_index.htm
乔瑟夫分享的马哈希西亚多的内观禅修∶基本和进阶练习,有一个地方,请教一下: 『 当你走到放茶水的地方,看到饮水机或茶壶,记得要注意自己正在「看、看」。 停步时,注意「停、停」。 伸手时,注意「伸、伸」。 手碰到杯子时,注意「触、触」。 拿起杯子时,注意「拿、拿」。』 其中第一个动词和第二个动词有什麽不同? 为什麽需要重复注意 2 次?
to 陈兄:我也不知道,照理讲不是几次的问题,而是强调"观身如身",自己(只 )(only)了知现前身心(我的心得是这麽理解的)
再往後看到"进阶练习——内观阶段"这一段, 或许是指「所观的目标」与「对它的觉 察」成双出现的现象。 举例来说,「腹部升起」和「察觉腹部升起」,「坐著」和「察觉坐著」。
陈正哲 师兄所问的. 是缅甸马哈希尊者所教导的禅修方法~[标记]! 就我的个人经验. [标记]:是为了锁定当下所缘.使心专注於当下! 以念诵的方式在心里做标记,捕捉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使心保持在:[正念当下]! 若心里所念诵标记的事情.是将要发生的事,那这就是[预想将来]~心没有[正念在当 下]!~ ^_^ 若心里所念诵标记的事情.是刚才所发生的事,那这就是[回忆过去]~心没有[正念在 当下]!~ ^_^ 这两者.都不是对现实状况的觉知,不是[正念在当下]的禅修!~ ^_^ *** *** *** 您可参考: 【如何禅修-迎向平和的初学者手册】: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78118295542212/ .移动每一步时,应该如坐禅般在心里标记,以念诵的方式捕捉正在发生的动作的本 质。 在此例中,移动右脚时标记「右步」,移动左脚时标记「左步」。 .应该在每个移动的当下,在心里做标记,而不是移动发生前或发生後才标记。 若心里标记的「右步」是在脚步移动前发生,这是标记尚未发生的事情;若在脚步移 动之後才标记「右步」,这是标记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两者皆没有对现实的觉知,不 能视为禅修。 要清楚地观察移动的当下,我们应该在移动的开始,当脚离开地面时标记「右——— 」,脚步往前移,当脚再次著地时标记「步———」,左脚也是用相同的方法。从走 道的这一端直到另一端,我们的觉知应该要紧跟随著每个脚步的移动。 到了抵达走道的终点後,要回头往反方向走。以维持清楚的意识做回转的动作,首先 ,将後脚带到与前脚齐,同时默念「停、停、停」,停下来之後,觉知 站立的姿势,「站、站、站」。之後再开始回转,步骤如下: .提起右脚离开地面,转九十度,让脚著地,过程中默念一次「转」。重要的一点是 要将字延长念,从右脚开始移动到平贴地面,涵盖整个转的过程。 .举起左脚离开地面,转九十度,与右脚站齐,同样地标记「转」。 .再一次地重复上面步骤移动双脚,「转」(右脚),「转」(左脚),接著标记「 站、站、站」。 .接著往转好的方向继续行禅,标记「右步」、「左步」,如前所述。 在行禅期间,若有想法、感觉或是情绪生起,您可选择忽略它们,将心带回脚上,以 维持专注与连续性。 然而,若此目标开始让您分心,应该停止行进,将您的後脚带到与前脚站齐,默念「 停、停、停」,之後「站、站、站」,之後开始观照这个让您分心的目标,如同在坐 禅一般,根据所经验到的目标「想、想、想」、「痛、痛、痛」、「生气」、「伤心 」、「无聊」、「高兴」等等。一旦此目标消失,就继续开始行禅,「右步」、「左 步」。 照著这个方法来回地走,往一个方向抵达走道的末端,再转弯往回走。
应该是察觉腹部升起与起伏的"所有状况",这是个"连续"状态
这一次循环与下一次循环也不一样
走时要知道正在走,停住时知道停住,坐下知道正坐下,躺时 知道正在躺。这是一种很单纯的觉知,走时单纯知道正在走,过程中无妄念。一伸、 一举,每一动作皆要知道,只是单纯的觉知当下的状况。 我们在动的过程中,觉性就在里面。要使禅修结合生活很简 单,因为整天人们皆在活动,因此可以时时训练觉性。
第三是念,念就是觉知,在行、住、坐、卧中要觉知,选择一个部位的动作来觉知。
Murphy Chen 上面的理解是对的,这是就我从温老师那里学习来的了解来说。 看、看:前面是动作的感觉与觉察,後面是能够观看到前面的那份觉知。
补充一点作参考:《圆觉经》有一句佛答文殊师利菩萨的问话说:「彼知觉者犹如虚 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和这里的练习的理路可能有点相似。
个人的想法,仅供参考:《圆觉经》的层面可能是已到法念处的後期了。从「身念处 」以及入门的角度,可以标记来避免散乱。纵使像初禅也是「有觉有观」(有寻有伺 ),会特别投入所缘。但在进一步的层次这已经内化了、自然而然进行,不须再特别 标记,甚至在禅定时能进一步到「无觉无观」的层次。 《圆觉经》的法门似乎和标记的练习比较不一样,《圆觉经》是「知幻即离,不作方 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已在「觉」的层面,也就是可能最好要有(法念处的 )七觉支的底子才练得起来。根器特别好的人或许有机会直接跳到法念处,但一些心 还很散乱的人则较难跳跃式的前进 :)
大乘常常讲跳跃路线,做不做得到,就很难讲了XD
很多经典当机众是已证道的圣弟子还有入地菩萨,如果对佛法还没有基础的人去听, 一种是根器特别好、没上小学直接跳级大学,一种就是完全搞错了 :p 可惜能直接上 大学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佛法的闻、思、修还是要脚踏实地。
避免散乱不就是保持一定的"觉"知,意义不是相同吗?大乘没跳跃阿!
先确认一个禅定的业处,把这个业处的禅定练习到初禅或是近行定,要诀就是行住坐 卧心都保持80%的心力在业处上,只留20%的心力在日常生活上,这要有相当的决心与 决意,这时似相禅相会在心静时直接出现在眼前。然後训练开眼时,日常生活时也能 到接近近行定,这个时候心里很安静几乎没有对话式语言式的自我思考,如果你发现 有内在对话式的思考,也可以用决意刻意关闭这个功能,只留下较纯粹的观察。拿这 份定力功力来做四念住。没有培育一定的禅定力,要实作四念住很难获益。.....整 个心的境界,不是形而上的玄论,比较像是真实的体育活动来比喻,禅定其实是训练 心的肌肉,初禅是能举起100磅的心的肌肉,2禅是能举起200磅的心的肌肉,日常生 活中能够接管那个惯性身心来做纯粹的观察,至少需要80磅的心的肌肉,如果你没有 能举起80磅□的心的肌肉,讲来讲去都是空谈。所以有志之士,真心想实作的人,务 必锻□心的肌肉。也就是禅定。
周福福不愧是修定有经验的前辈,说这些经验谈都很生动 :) 补充一下,就佛法修行的入手而言,一种是像周福福说的,好好打坐,再将打坐所悟 带到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试著在日常生活中念住,不管行住坐卧都收摄身心(其实 应该是从「戒」来下手),这样打坐也比较容易有进步。两种方式都是相辅相乘的。 以佛世来说,当时很多佛弟子之前是外道的大弟子,定功了得,因此依於定力直接谛 观四圣谛,很快就悟道了。另一方面,经中最常见的四念住与修定的次第是: 身念住 -> 受念住 -> 心念住 -> 法念住 ? (调伏)五盖、(培育)七觉支 = 念觉 支 -> 择法觉支 -> 精进觉支 -> 喜觉支 -> 猗觉支 -> 定觉支(包初禅至四禅) -> 舍觉支 -> 证知四圣谛 因此定力强的人可以用定力应用到四念住,定力基础不够的人则也可以四念住而增进 定力,终至得到正定。至於什麽力都没有的人,或是打坐怎麽坐都无法入定的人,从 四念住、七觉支开始是一种较容易入手的方法。白话的解说也可参考前阵子分享的无 著比丘访谈喔 :)
邱大刚 让很多善友获益良多,小弟也从你这边得到很多助益,感谢你,真心的,对 於你的功德只能说。sadhu ! sadhu ! sadhu ! 定力比较够的情形下比较有办法接 受日常生活的冲击,而心定住观察,反之如果定力不够很常会被当下的情绪,逻辑思 考,偏好,平时的惯性身心带走,没办法坐较纯然的观察。..技巧上应该尽力在生活 中把 寻..伺..两个功能转向自己的业处,累了,也应该把寻伺放在身受心法上,转 向於内,不要放任寻求外在刺激,这应该就是守护根门,不过真的不容易!!因为惯性 的思考,惯性的身心情绪很强悍的
周福福的经验谈才是让人受益,谢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