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台语与佛典: 《杂阿含715经》:分别法、无分别法
#1
@Facebook
《杂阿含667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力。何等为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复次四
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复次四力□□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此诸经如上三力说。差别者:『何等为觉力?於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
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
实知,是名觉力。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如前广说。『何等为无罪力?谓无
罪身、口、意,是名无罪力。何等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84,
c18-p. 185, a1)

这一问题不容易解决。翻捡手上的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佛光藏《杂阿含经
》、明法比丘《杂阿含经注》都没对「有分别法、无分别法」提出解释。《台大狮子
吼佛学专站》则解释「无分别法」为「无为法」,此一解释显然是「自由联想」,不
是「汉巴经文比较研究」的结论:

(http://cn.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7%84%A1%E5%88%86%
E5%88%A5%E6%B3%95)

简而言之,此段「何等为觉力?於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
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
力。」指的是「择法觉支」。

在七觉支之中,「择法觉支」的讲说在汉译经典里都过於简略,例如《杂阿含713经
》卷27:「有择善法、择不善法。彼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CBETA, T02, no. 99,
p. 191, b24-25)。大部分经文都只谈到「於善法、不善法思惟抉择」,著墨不多,
没有更详细的叙述。

一般《杂阿含经》读书会里,不是当作「有分别的」法与「没有分别的」法解释,就
是认为这是指「有为法」与「无为法」。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6/01/667.html


台语与佛典: 《杂阿含715经》:分别法、无分别法

王建伟、金晖的《杂阿含经校释》引《集异门足论》,《集异门足论》解「无分别法」为「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能尽黑黑异熟业思。若能尽白白异熟业思。若能尽黑白黑白异熟业思」。此乃解「无分别法」为「不善不恶」,或是「不思善不思恶」?貌似和 yifertw 之立场不同?

Wed Jan 20 22:44:31 201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台语与佛典: 《杂阿含715经》:分别法、无分别法
#2
@Facebook
http://cn.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4%BB%80%E9%BA%BC%E
6%98%AF_%E7%84%A1%E5%88%86%E5%88%A5%E6%B3%95
Thu Jan 21 14:35:29 201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台语与佛典: 《杂阿含715经》:分别法、无分别法
#3
@Facebook
个人试著针对该经,主要依照汉文佛典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观点,如果有误或缺失还请
同学指导:

——————————————————————————————

一.《杂阿含667经》『何等为觉力?

於善、不善法如实知,

有罪、无罪,

习近、不习近,

卑法、胜法,

黑法、白法,

有分别法、无分别法,

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南传该经对应经文并没有出现「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

(AN.9.5 )对应的经文

Katama?ca, bhikkhave, pa???bala?? 比丘们!什麽是慧力呢?

(1)Ye dhamm? kusal? kusalasa?kh?t? 凡善的、名为善的法;

ye dhamm? akusal? akusalasa?kh?t? 凡不善的、名为不善的法;

(2)ye dhamm? s?vajj? s?vajjasa?kh?t? 凡有罪过的、名为有罪过的法;ye dhamm?
anavajj? anavajjasa?kh?t? 凡无罪过的、名为无罪过的法;

(3)ye dhamm? ka?h? ka?hasa?kh?t? 凡黑的、名为黑的法;

ye dhamm? sukk? sukkasa?kh?t? 凡白的、名为白的法;

(4)ye dhamm? sevitabb? sevitabbasa?kh?t? 凡应实行的、名为应实行的法;ye
dhamm? asevitabb? asevitabbasa?kh?t? 凡不应实行的、名为不应实行的法;

(5)ye dhamm? n?lamariy? n?lamariyasa?kh?t? 凡对圣者不适当的、名为对圣者不
适当的法;ye dhamm? alamariy? alamariyasa?kh?t?, 凡对圣者适当的、名为对圣
者适当的法。

(庄春江居士译本)

——————————————————————————————

但在(SN.46.51)出现了相关的文句「

而,比丘们!对未生起之疑惑生起,已生起之疑惑增加、扩大来说,什麽是离食呢?
比丘们!

(1)有善、不善法,kusal?kusal? dhamm?

(2)有罪过、无罪过法,s?vajj?navajj? dhamm?

(3)下劣、胜妙法,h?napa??t? dhamm?

(4)黑白及其对照法,ka?hasukkasappa?ibh?g? dhamm?.

在那里,经常如理作意,对未生起之疑惑生起,已生起之疑惑增加、扩大来说,这是
离食。 」(庄春江居士译本)

——————————————————————————————

庄春江居士注解:

「黑白及其对照法」(ka?hasukkasappa?ibh?g? dhamm?),菩提丘长老英译为「黑白
状态及其相对」(dark and bright states with their counterparts),并引注释书
的解说,黑的状况有「对照」,因为其得到黑的结果,或者黑的状况有「白」为其对
立,或者「黑」必排斥「白」,一如「不善」排斥「善」而得到其自己的後果。按:
「对照」(pa?ibh?ga),另译为「类似;相似,对比,对抗」。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361.htm

※ ※ ※ ※ ※ ※ ※ ※ ※ ※ ※ ※ ※ ※ ※ ※ ※ ※ ※

二.这段文和《杂阿含298经》《杂阿含750经》叙述无明的文段是互相对应的,但是
有细微的不同,《杂阿含298经》没有分出「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
法」。

《杂阿含298经》:『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

(1)不知善、不善,

(2)有罪、无罪,

(3)习、不习,

(4)若劣、若胜,

(5)染污、清净

(6)分别

(7)缘起,

皆悉不知,

於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於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无明、大冥,是名无
明。』

——————————————————————————————

《阿□达磨法蕴足论》也可以发现双方<觉力如实了知的内容 和 无明无知的对象>具
有关连性。

《阿□达磨法蕴足论》<缘起品>在解释「无明」的地方是:

「复次,无明缘行者,云何无明?

谓於前际无知、後际无知、前後际无知,

...

(1)於善法无知、不善法无知,

(2)於有罪法无知、无罪法无知,

(3)於应□法无知、不应□法无知,

(4)於下劣法无知、胜妙法无知,

(5)於黑法无知、白法无知,

(6)於有敌对法无知,

(7)於缘生法无知,

於六触处如实无知,如是无知、......。」

——————————————————————————————

接下来在解释无明缘行的段落,引用了《杂阿含750经》,可以发现《阿□达磨法蕴
足论》所引经并没有分出「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

《阿□达磨法蕴足论》<缘起品>:「复次,如世尊说:

「□刍当知!起无?种?、?善法,一?皆以无明为根,无明为集,是无明?,从无明生
,堕无明趣者,

(1)?如实知善、?善法,

(2)有罪、无罪法,

(3)应□、?应□法,

(4)下?、胜妙法,

(5)黑、白法,

(6)有敌对法,

(7)缘生?法。」

不如实知此诸法故,便起邪见、邪思惟,乃至邪念、邪定,是名无明缘行。 」

————————————————————————————

而<觉支品>解释择法觉支时所引经则相似《杂阿含667经》的觉力段落,同样没有分
出「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

「云何择法觉支?

谓世尊说:『?圣弟子,能如实知善、?善法,有罪、无罪法,应□、?应□法,下?、
胜妙法,黑、白法,有敌对法、缘生法。』」

※ ※ ※ ※ ※ ※ ※ ※ ※ ※ ※ ※ ※ ※ ※ ※ ※ ※ ※
Thu Jan 21 21:27:04 201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台语与佛典: 《杂阿含715经》:分别法、无分别法
#4
@Facebook
三.由上可见,杂阿含经的「有分别、无分别」,对应於《法蕴足论》的「有敌对法
」。

再参照玄奘法师翻译的《缘起经》:「

...

(1)於善无知、於不善无知,

(2)於有罪无知、於无罪无知,

(3)於应修习无知於、不应修习无知,

(4)於下劣无知、於上妙无知,

(5)於黑无知、於白无知,

(6)於有异分无知,

(7)於缘已生,

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

《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解释《杂阿含298经》的段落:「又於杂染、清净品法,谓

(1)不善、善、

(2)有罪、无罪:

(3)过患、功德相应故。

(4)随顺黑白,谓无明、明分故。

(5)黑黑异熟;白白异熟;

(6)及有对分,谓即黑白黑白异熟。

(7)如是一切,皆从因缘之所生故,名为缘生。

於彼一切不了知故,名为无智。」

《瑜伽师地论》卷九:「於因无知云何?

谓起不如理分别,或计无因,或计自在世性士夫中间等不平等因,所有无知。

如於因无知,於从因所生诸行亦尔。

又彼无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

有利益故名应修习,无利益故名不应修习,

黑故名有罪,白故名无罪,杂故名有分。」

可以得到「有异分(缘起经)」=「有敌对法(法蕴足论)」=「分别(杂阿含298经
)」=「有对分(瑜伽师地论卷84)」=「有分(瑜伽师地论卷9)」的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四.《瑜伽师地论》卷84 对於《杂阿含298经》、《缘起经》的注释,将「分别(杂
阿含298经)」解释为「黑白黑白异熟」。

我们试著把注释套在 独独《杂阿含经667、750经》出现的「有分别法、无分别法」
解释

「有分别法」依论解释为「黑白黑白异熟」,

再依经(AN.4.234~238)将「无分别法」解释为「非黑非白业」。

●「非黑非白业」在(AN.4.234~237)解释为 「让黑业异熟、白业异熟和黑白黑白异
熟 止息 而造作 的 思业。(AN.4.234)」

●在(AN.4.238)解释为「七觉支」。

《杂阿含667、750经》「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两组相对的法被合起来
解释为「四业」:一黑黑?熟业、二白白?熟业、三黑白黑白?熟业、四非黑非白无?熟
业能尽?业。

会有两组相对法被解释成四业的问题,

四业本身也只能当做一组相对法:

「一黑黑?熟业、二白白?熟业、三黑白黑白?熟业、」相对

「四非黑非白无?熟业能尽?业。」

————————————————————————————

但是在《杂阿含667、750经》与《法蕴足论》相关对应经文,没有分出「有分别法、
无分别法」等,与《杂阿含298经》及异译经文互相呼应。

所以《瑜伽师地论》卷84对《杂阿含298经》与异译经文的 注释,或许仍可以套用到
《法蕴足论》对应《杂阿含667、750经》的经文上。

※ ※ ※ ※ ※ ※ ※ ※ ※ ※ ※ ※ ※ ※ ※ ※ ※ ※ ※

五.《阿□达磨法蕴足论》对「黑白法」理解成「黑白法」和《瑜伽师地论》不同,
或与和 庄春江居士的网站提供的注解看法 相同。

《法蕴足论》:「

能如实知黑白法者,云何黑白法?

谓不善法名黑,善法名白;

有罪法名黑,无罪法名白;

不应□法名黑,应□法名白;

下劣法名黑,胜妙法名白,是名黑白法。

彼於如是黑白法,以如实正慧,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审

谛伺察,是名能如实知黑白法。

-----------------------------------------------

能如实知有敌对法者,云何有敌对法?谓贪、无贪互相敌对,□、无□互相敌对,痴
、无痴互相敌对,是名有敌对法。

彼於如是有敌对法,以如实正慧,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是名
能如实知有敌对法。」

————————————————————————————

个人以为《法蕴足论》的 黑白法 是将

「(1)?如实知善、?善法,

(2)有罪、无罪法,

(3)应□、?应□法,

(4)下?、胜妙法」都分类成「坏的与好的」

我们要有智慧知道哪些黑的法要厌离,哪些是白的法要去欣乐。

-----------------------------------------------

《法蕴足论》 的敌对法则是说,当某一法增盛时,另一法会减弱了,这两法就是互
相敌对的关系。

比方说当五盖存在,则心理是染污的、智慧是发不起来、覆盖<对法不能如实了知>的
。

但当七觉支升起时,对一一法的是如实了知的,不会因不正思维生起五盖,

七觉支增盛,五盖就弱;反之亦然。他们的增盛或减弱情况可以用美国原住民的故事
说明:

「有两匹狼在心中打架,有一匹满心报复和愤怒,另一匹则智慧而仁慈。年轻人问祖
父哪一匹狼会打赢,祖父回答:「我选择□养哪一匹,哪一匹就会赢。」

这就是一组敌对法。

《法蕴足论》是以贪、无贪等互相敌对为例子。
Thu Jan 21 21:27:33 201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台语与佛典: 《杂阿含715经》:分别法、无分别法
#3
@Facebook
《杂阿含667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力。何等为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复次四
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复次四力□□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此诸经如上三力说。差别者:『何等为觉力?於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
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
实知,是名觉力。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如前广说。『何等为无罪力?谓无
罪身、口、意,是名无罪力。何等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84,
c18-p. 185, a1)

这一问题不容易解决。翻捡手上的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佛光藏《杂阿含经
》、明法比丘《杂阿含经注》都没对「有分别法、无分别法」提出解释。《台大狮子
吼佛学专站》则解释「无分别法」为「无为法」,此一解释显然是「自由联想」,不
是「汉巴经文比较研究」的结论:

(http://cn.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7%84%A1%E5%88%86%
E5%88%A5%E6%B3%95)

简而言之,此段「何等为觉力?於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
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
力。」指的是「择法觉支」。

在七觉支之中,「择法觉支」的讲说在汉译经典里都过於简略,例如《杂阿含713经
》卷27:「有择善法、择不善法。彼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CBETA, T02, no. 99,
p. 191, b24-25)。大部分经文都只谈到「於善法、不善法思惟抉择」,著墨不多,
没有更详细的叙述。

一般《杂阿含经》读书会里,不是当作「有分别的」法与「没有分别的」法解释,就
是认为这是指「有为法」与「无为法」。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6/01/667.html


台语与佛典: 《杂阿含715经》:分别法、无分别法

王建伟、金晖的《杂阿含经校释》引《集异门足论》,《集异门足论》解「无分别法」为「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能尽黑黑异熟业思。若能尽白白异熟业思。若能尽黑白黑白异熟业思」。此乃解「无分别法」为「不善不恶」,或是「不思善不思恶」?貌似和 yifertw 之立场不同?

Wed Jan 20 22:44:31 201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台语与佛典: 《杂阿含715经》:分别法、无分别法
#4
@Facebook
http://cn.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4%BB%80%E9%BA%BC%E
6%98%AF_%E7%84%A1%E5%88%86%E5%88%A5%E6%B3%95
Thu Jan 21 14:35:29 201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台语与佛典: 《杂阿含715经》:分别法、无分别法
#5
@Facebook
个人试著针对该经,主要依照汉文佛典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观点,如果有误或缺失还请
同学指导:

——————————————————————————————

一.《杂阿含667经》『何等为觉力?

於善、不善法如实知,

有罪、无罪,

习近、不习近,

卑法、胜法,

黑法、白法,

有分别法、无分别法,

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南传该经对应经文并没有出现「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

(AN.9.5 )对应的经文

Katama?ca, bhikkhave, pa???bala?? 比丘们!什麽是慧力呢?

(1)Ye dhamm? kusal? kusalasa?kh?t? 凡善的、名为善的法;

ye dhamm? akusal? akusalasa?kh?t? 凡不善的、名为不善的法;

(2)ye dhamm? s?vajj? s?vajjasa?kh?t? 凡有罪过的、名为有罪过的法;ye dhamm?
anavajj? anavajjasa?kh?t? 凡无罪过的、名为无罪过的法;

(3)ye dhamm? ka?h? ka?hasa?kh?t? 凡黑的、名为黑的法;

ye dhamm? sukk? sukkasa?kh?t? 凡白的、名为白的法;

(4)ye dhamm? sevitabb? sevitabbasa?kh?t? 凡应实行的、名为应实行的法;ye
dhamm? asevitabb? asevitabbasa?kh?t? 凡不应实行的、名为不应实行的法;

(5)ye dhamm? n?lamariy? n?lamariyasa?kh?t? 凡对圣者不适当的、名为对圣者不
适当的法;ye dhamm? alamariy? alamariyasa?kh?t?, 凡对圣者适当的、名为对圣
者适当的法。

(庄春江居士译本)

——————————————————————————————

但在(SN.46.51)出现了相关的文句「

而,比丘们!对未生起之疑惑生起,已生起之疑惑增加、扩大来说,什麽是离食呢?
比丘们!

(1)有善、不善法,kusal?kusal? dhamm?

(2)有罪过、无罪过法,s?vajj?navajj? dhamm?

(3)下劣、胜妙法,h?napa??t? dhamm?

(4)黑白及其对照法,ka?hasukkasappa?ibh?g? dhamm?.

在那里,经常如理作意,对未生起之疑惑生起,已生起之疑惑增加、扩大来说,这是
离食。 」(庄春江居士译本)

——————————————————————————————

庄春江居士注解:

「黑白及其对照法」(ka?hasukkasappa?ibh?g? dhamm?),菩提丘长老英译为「黑白
状态及其相对」(dark and bright states with their counterparts),并引注释书
的解说,黑的状况有「对照」,因为其得到黑的结果,或者黑的状况有「白」为其对
立,或者「黑」必排斥「白」,一如「不善」排斥「善」而得到其自己的後果。按:
「对照」(pa?ibh?ga),另译为「类似;相似,对比,对抗」。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361.htm

※ ※ ※ ※ ※ ※ ※ ※ ※ ※ ※ ※ ※ ※ ※ ※ ※ ※ ※

二.这段文和《杂阿含298经》《杂阿含750经》叙述无明的文段是互相对应的,但是
有细微的不同,《杂阿含298经》没有分出「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
法」。

《杂阿含298经》:『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

(1)不知善、不善,

(2)有罪、无罪,

(3)习、不习,

(4)若劣、若胜,

(5)染污、清净

(6)分别

(7)缘起,

皆悉不知,

於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於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无明、大冥,是名无
明。』

——————————————————————————————

《阿□达磨法蕴足论》也可以发现双方<觉力如实了知的内容 和 无明无知的对象>具
有关连性。

《阿□达磨法蕴足论》<缘起品>在解释「无明」的地方是:

「复次,无明缘行者,云何无明?

谓於前际无知、後际无知、前後际无知,

...

(1)於善法无知、不善法无知,

(2)於有罪法无知、无罪法无知,

(3)於应□法无知、不应□法无知,

(4)於下劣法无知、胜妙法无知,

(5)於黑法无知、白法无知,

(6)於有敌对法无知,

(7)於缘生法无知,

於六触处如实无知,如是无知、......。」

——————————————————————————————

接下来在解释无明缘行的段落,引用了《杂阿含750经》,可以发现《阿□达磨法蕴
足论》所引经并没有分出「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

《阿□达磨法蕴足论》<缘起品>:「复次,如世尊说:

「□刍当知!起无?种?、?善法,一?皆以无明为根,无明为集,是无明?,从无明生
,堕无明趣者,

(1)?如实知善、?善法,

(2)有罪、无罪法,

(3)应□、?应□法,

(4)下?、胜妙法,

(5)黑、白法,

(6)有敌对法,

(7)缘生?法。」

不如实知此诸法故,便起邪见、邪思惟,乃至邪念、邪定,是名无明缘行。 」

————————————————————————————

而<觉支品>解释择法觉支时所引经则相似《杂阿含667经》的觉力段落,同样没有分
出「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

「云何择法觉支?

谓世尊说:『?圣弟子,能如实知善、?善法,有罪、无罪法,应□、?应□法,下?、
胜妙法,黑、白法,有敌对法、缘生法。』」

※ ※ ※ ※ ※ ※ ※ ※ ※ ※ ※ ※ ※ ※ ※ ※ ※ ※ ※
Thu Jan 21 21:27:04 201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台语与佛典: 《杂阿含715经》:分别法、无分别法
#6
@Facebook
三.由上可见,杂阿含经的「有分别、无分别」,对应於《法蕴足论》的「有敌对法
」。

再参照玄奘法师翻译的《缘起经》:「

...

(1)於善无知、於不善无知,

(2)於有罪无知、於无罪无知,

(3)於应修习无知於、不应修习无知,

(4)於下劣无知、於上妙无知,

(5)於黑无知、於白无知,

(6)於有异分无知,

(7)於缘已生,

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

《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解释《杂阿含298经》的段落:「又於杂染、清净品法,谓

(1)不善、善、

(2)有罪、无罪:

(3)过患、功德相应故。

(4)随顺黑白,谓无明、明分故。

(5)黑黑异熟;白白异熟;

(6)及有对分,谓即黑白黑白异熟。

(7)如是一切,皆从因缘之所生故,名为缘生。

於彼一切不了知故,名为无智。」

《瑜伽师地论》卷九:「於因无知云何?

谓起不如理分别,或计无因,或计自在世性士夫中间等不平等因,所有无知。

如於因无知,於从因所生诸行亦尔。

又彼无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

有利益故名应修习,无利益故名不应修习,

黑故名有罪,白故名无罪,杂故名有分。」

可以得到「有异分(缘起经)」=「有敌对法(法蕴足论)」=「分别(杂阿含298经
)」=「有对分(瑜伽师地论卷84)」=「有分(瑜伽师地论卷9)」的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四.《瑜伽师地论》卷84 对於《杂阿含298经》、《缘起经》的注释,将「分别(杂
阿含298经)」解释为「黑白黑白异熟」。

我们试著把注释套在 独独《杂阿含经667、750经》出现的「有分别法、无分别法」
解释

「有分别法」依论解释为「黑白黑白异熟」,

再依经(AN.4.234~238)将「无分别法」解释为「非黑非白业」。

●「非黑非白业」在(AN.4.234~237)解释为 「让黑业异熟、白业异熟和黑白黑白异
熟 止息 而造作 的 思业。(AN.4.234)」

●在(AN.4.238)解释为「七觉支」。

《杂阿含667、750经》「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两组相对的法被合起来
解释为「四业」:一黑黑?熟业、二白白?熟业、三黑白黑白?熟业、四非黑非白无?熟
业能尽?业。

会有两组相对法被解释成四业的问题,

四业本身也只能当做一组相对法:

「一黑黑?熟业、二白白?熟业、三黑白黑白?熟业、」相对

「四非黑非白无?熟业能尽?业。」

————————————————————————————

但是在《杂阿含667、750经》与《法蕴足论》相关对应经文,没有分出「有分别法、
无分别法」等,与《杂阿含298经》及异译经文互相呼应。

所以《瑜伽师地论》卷84对《杂阿含298经》与异译经文的 注释,或许仍可以套用到
《法蕴足论》对应《杂阿含667、750经》的经文上。

※ ※ ※ ※ ※ ※ ※ ※ ※ ※ ※ ※ ※ ※ ※ ※ ※ ※ ※

五.《阿□达磨法蕴足论》对「黑白法」理解成「黑白法」和《瑜伽师地论》不同,
或与和 庄春江居士的网站提供的注解看法 相同。

《法蕴足论》:「

能如实知黑白法者,云何黑白法?

谓不善法名黑,善法名白;

有罪法名黑,无罪法名白;

不应□法名黑,应□法名白;

下劣法名黑,胜妙法名白,是名黑白法。

彼於如是黑白法,以如实正慧,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审

谛伺察,是名能如实知黑白法。

-----------------------------------------------

能如实知有敌对法者,云何有敌对法?谓贪、无贪互相敌对,□、无□互相敌对,痴
、无痴互相敌对,是名有敌对法。

彼於如是有敌对法,以如实正慧,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是名
能如实知有敌对法。」

————————————————————————————

个人以为《法蕴足论》的 黑白法 是将

「(1)?如实知善、?善法,

(2)有罪、无罪法,

(3)应□、?应□法,

(4)下?、胜妙法」都分类成「坏的与好的」

我们要有智慧知道哪些黑的法要厌离,哪些是白的法要去欣乐。

-----------------------------------------------

《法蕴足论》 的敌对法则是说,当某一法增盛时,另一法会减弱了,这两法就是互
相敌对的关系。

比方说当五盖存在,则心理是染污的、智慧是发不起来、覆盖<对法不能如实了知>的
。

但当七觉支升起时,对一一法的是如实了知的,不会因不正思维生起五盖,

七觉支增盛,五盖就弱;反之亦然。他们的增盛或减弱情况可以用美国原住民的故事
说明:

「有两匹狼在心中打架,有一匹满心报复和愤怒,另一匹则智慧而仁慈。年轻人问祖
父哪一匹狼会打赢,祖父回答:「我选择□养哪一匹,哪一匹就会赢。」

这就是一组敌对法。

《法蕴足论》是以贪、无贪等互相敌对为例子。
Thu Jan 21 21:27:33 201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