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一点□聊
#1
@Facebook
无我在一般心中难以体会,我个人的感觉是,因为心把三个部分都统合起来了,难以
切割来看:

第一:造作者:物理学的自变项、因子

第二:承受造作并提供回馈的系统:系统、环境、作用平台

第三:回馈:依变项、果报

一 、二、三全部统合在我们的心中,而且若以十二因缘来观,我们的心也只是法则
的运作而已,而一颗心,就包含作者、观察者、回馈者、接受回馈者,这麽复杂
orz,没有学过佛法,把心、意、识当作我是常态也能理解了,而更容易的误会是:
我要心怎样,心就会怎样!心就是我!

举个例子:儒家思想的亚洲常常鼓励要用功读书,找好工作,但却看到一些可以调整
的例子是:

过度用功、在意结果,却读不下书。

过度工作求得升迁,却搞坏精神的稳定。

心,并不能想要怎样就怎样,要读书,还必须记忆力好、心态平稳、没吃太饱、甚至
是持戒,并不是我们想要心:喔好心你要读书喔,就读的来的。

但,也就是因为心的道理并没被揭露,所以有佛陀的出现。

我的感想比较偏向大乘起信论的说法,不过,把认知到的世界也当作心的一部分,也
通的过阿含经的说法了。
回覆 | 转寄 | 返回

一点□聊
#2
@Facebook
无我在一般心中难以体会,我个人的感觉是,因为心把三个部分都统合起来了,难以
切割来看:

第一:造作者:物理学的自变项、因子

第二:承受造作并提供回馈的系统:系统、环境、作用平台

第三:回馈:依变项、果报

一 、二、三全部统合在我们的心中,而且若以十二因缘来观,我们的心也只是法则
的运作而已,而一颗心,就包含作者、观察者、回馈者、接受回馈者,这麽复杂
orz,没有学过佛法,把心、意、识当作我是常态也能理解了,而更容易的误会是:
我要心怎样,心就会怎样!心就是我!

举个例子:儒家思想的亚洲常常鼓励要用功读书,找好工作,但却看到一些可以调整
的例子是:

过度用功、在意结果,却读不下书。

过度工作求得升迁,却搞坏精神的稳定。

心,并不能想要怎样就怎样,要读书,还必须记忆力好、心态平稳、没吃太饱、甚至
是持戒,并不是我们想要心:喔好心你要读书喔,就读的来的。

但,也就是因为心的道理并没被揭露,所以有佛陀的出现。

我的感想比较偏向大乘起信论的说法,不过,把认知到的世界也当作心的一部分,也
通的过阿含经的说法了。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