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能够平静,才能够当下映出一切」
心就算是追寻好的目标,也有可能因为好的目标而心自己骗自己
故事:
今天早上我在准备 一些学分事项,下午的时候,放逸跑去看漫画,但还是没有忘记
去森林走走独处的时间,走著走著突然想到:
早上算有进度
下午吃饱饭1430,1430看漫画到1800,共花了3.5 hr
虽然说,我是已经预计下午进度大概会差而自己放逸的
但是若就以往来看,以往就会想:哎呀,赶快补上进度,一天至少要4~6小时工作时
数,晚上就会很赶很赶,但下午没休息+看漫画用掉的精神力=>晚上再怎麽赶,必然
会被很差的身心状态吃掉可以用功工作的时间,但是以前的自欺欺人理想模式会告诉
自己:
「没关系,晚上可以暴气努力从1930努力到2330整整四小时」
但实际上是根本做不到完整4hr一直做事的,工作时数是怎麽样都唤不回了
对比理想状态:
早上算1.5hr,下午理想是:
1430-1530 走森林
1530-1600 睡觉
1600-1730 工作时数
1730-1900 吃饭兼弹性时数
晚上只要再做1.5~2.5hr即可
表面上来看,晚上暴气4小时似乎可以赶上理想状态的晚上2.5hr加上下午的1.5hr,
但这是大大大的「错误」,也是我今天走森林时直观所察觉的
理想状态下的下午 1.5hr 是精神好、放松的做事,而理想状态下的晚上1.5~2.5hr
,更是有著下午已经调查完学分事项,可以好好阅读 认知矫正、作帐领钱的□暇并
且高效能时段
比对 很赶的晚上 4hr:要一直看学分事项,而且失去方向,虽说做久了还是会有方
向,但毕竟心情紧张(人心很奇怪,越能放松沉淀,越能产出东西),会变成忙碌的一
头做,作完学分事项想做帐,已经累了,这时候大概才过1.5~2hr而已,之後不太可
能再继续做,效能降的更快,大概近11点了,也就是现在的我
因此可以发现,因为投入某事物而造成的时间的流逝,不只带来事件之後的认知、外
界的反馈(果报)。
不同事物上的时间投入,也要去考虑投入後对自己身心状态的影响,已经那样的身心
状态是否能够再做接下来的事,是一种动态的思考,而不是把自己当作超人,认为自
己何时都能够做事(不过,这样自欺欺人的认知,我也持续很久了)
因此,符合佛法思考以及生活观察的是,一念之差往往导致:
正确的时间点做对的事、提早面对问题的正面效应:
趁胜追击、势如破竹、锦上添花
正确的时间放逸的失去,时间流逝而问题依旧:屋漏偏逢连夜雨
差别只在一开始的一念:我要去看漫画 or 回研究室
以往因为过度执著要达到每天工作时数的目标,反而看不到这样的循环,今天虽然下
午放逸了,但去森林独自行走时,这样的模式却浮现在意识中,也代表过度想要达成
某目标,其实也会让心欺骗自己,让心不带批判、不带追求、纯粹的观察,反而比较
会看到真相
而这样案例的思考,佛经中只用短短的两个名词就囊括了
等流因果、异熟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