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念处相应”的前半段,多为谈四念处的福利、譬喻,详细的修行方法可参考《增壹阿含经》卷五〈壹入道品12〉第1经《中阿含经》卷二十四〈因品4〉第98经念处经,及南北传其余相关经典,以下列举这些经中最常提到的四念处修习法:

一、身念处:身念处有很多种方法,每个人最适合的方法不同,但都着重在觉知当下的身体状态以收摄心念,进一步则可以正念观察身体的本质。

  • 念身:随时觉知行、住、坐、卧时身体的姿势或动作,以收摄心念。例如走路时,觉知正在走路;站着时,觉知正在站着;改变姿势时,觉知正在改变姿势;这样能不被各种思绪或外境牵着走,将心定锚在身体,并进一步“正知”,而善摄根门
  • 不净观:观察身体是由皮肤、不同的血肉器官、乃至骨头组成的,而得知美丽的外表只是幻象,其实是不净的。
  • 四界分别观:分别观察身体的构成成分如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和构成外在物质的成分并没有不同,其实身体中无我。(有人会问道:“物理学证实宇宙是由夸克等粒子或是周期表上的元素所构成的,为什么要观四界?”这是因为禅修时,观察四界远比观察元素周期表的一百多个元素来得容易。)
  • 死尸观:观察尸体的腐化过程,了解身体是会死亡、崩解的,而能体会无常,并放下执著。
  • 观呼吸:将心念专注在呼吸上而不散乱,例如觉知目前是吸气或呼气,每一次吸气与呼气都了了分明。然后觉知目前的吸气和呼气是长的还是短的,每一次吸气与呼气都了了分明。驾轻就熟后,更敏锐地觉知呼吸与全身,最后可觉知全身平静轻松。


二、受念处

  • 觉知当下的受是苦、乐、还是不苦不乐,单纯地觉知是哪种受。长久观察之后,会发现受一直在生灭变化,没有一个“我”在里面。


三、心念处

  • 觉知当下的心念是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等等状态,客观地分析心念的变化。最后则会发现心是无常的。


四、法念处

  • 觉知诸法,例如首先可觉知障碍修行的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知道当下的心念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睡眠昏沉、无睡眠昏沉、有掉悔、无掉悔、有疑、无疑。
  • 觉知这五盖时,除了知道五盖的有或无,还可进一步了解其起因、条件,也就是因缘。例如当我对某人生气时,为什么生气?要如何不生气?如何避免再发作?这也是观察因缘,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体验的。
  • 当心中没有这五盖时,自然可以生起助于觉悟的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时还可进一步了解七觉支的起因、条件,也就是因缘。我有念住,是如何得到的?要如何保持?依此类推。
  • 法念住可说是觉悟、解脱的方法:借由四念住的修行,调伏五盖,培养七觉支,证知四圣谛,即是精简版的解脱公式。


以上所述的各方法、各步骤,皆一语带过,然而在实际修习时,通常反复再三练习一个步骤以至纯熟,初学时甚至需要以“天”计的较长久的时间,才进展到下一个步骤,不只是文义上的理解,而要清楚、现前地觉知。

已修习四念处纯熟的人,若因日常生活的烦忧而使心散乱掉了,可先回到身念处收摄身心,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三第1171经所述,心念较安定后才进阶到其余念处。

精勤修习四念处,能在行、住、坐、卧时都修行,并促成正定,终至成就道果。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