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02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尊者叵求那ⓐ住东园鹿母讲堂①,疾病困笃。
尊者阿难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住东园鹿母讲堂,疾病困笃,如是病比丘多有死者。善哉,世尊!愿至东园鹿母讲堂尊者叵求那所,以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至日晡时,从禅觉,往诣东园鹿母讲堂,至尊者叵求那房,敷座②而坐,为尊者叵求那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尊者叵求那,世尊去后,寻即命终。当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③。
时,尊者阿难供养尊者叵求那舍利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世尊来后,寻便命终,临命终时,诸根喜悦,肤色清净,鲜白光泽。不审世尊,彼当生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
佛告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若觉病起,其身苦患,心不调适,生分④微弱,得闻大师教授、教诫种种说法,彼闻法已,断五下分结。阿难!是则大师教授说ⓓ法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然后病起,身遭苦患,生分转微,不蒙大师教授、教诫说法,然遇诸余多闻大德修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得闻法已,断五下分结。阿难!是名教授、教诫听法福利。
“复次,阿难!若比丘先未病时,不断五下分结,乃至生分微弱,不闻大师教授、教诫说法,复不闻余多闻大德诸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然彼ⓔ先所受法,独静思惟,称量观察,得断五下分结。阿难!是名思惟观察先所闻法所得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断五下分结,不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心善解脱⑤,然后得病,身遭苦患,生分微弱,得闻大师教授、教诫说法,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阿难!是名大师说法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断五下分结,不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觉身病起,极遭苦患,不得大师教授、教诫说法,然得诸余多闻大德诸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阿难!是名教授教诫闻法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断五下分结,不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其身病起,极生苦患,不得大师教授、教诫说法,不得诸余多闻大德教授、教诫说法,然先所闻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阿难!是名思惟先所闻法所得福利。
“何缘叵求那比丘不得诸根欣悦,色貌清净,肤体鲜泽⑥?叵求那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彼亲从大师闻教授、教诫说法,断五下分结,世尊为彼尊者叵求那受阿那含记。”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 “叵求那”,巴利本作Phagguna。
ⓑ “示”,明本作“云”。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说”,大正藏原为“设”,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说”。
ⓔ “彼”,宋、元、明三本作“后”。
[注解]
① 东园鹿母讲堂:佛陀的道场之一,是由鹿母出资设立的大讲堂,在舍卫城。
② 敷座:铺设座位。
③ 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五官安祥,面容清净,肤色白亮。
④ 生分:生命的因素。
⑤ 心善解脱:心彻底地解脱。
⑥ 何缘叵求那比丘不得诸根欣悦,色貌清净,肤体鲜泽:哪有理由求那比丘不能够五官安祥,面容清净,肤色白亮?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善相圆寂
有同学问:“叵求那比丘‘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气色好像不错的样子,为何还会死呢?”
古印度认为人要活着必须具足煖(身)、寿(命)、识(心),也就是说除了身心正常运作外,由业而来的寿命还要够长。
叵求那比丘会死亡自然是因为寿命已尽,但由于佛法所以他身苦而心不苦,没有一般重病死者五官扭曲变形、痛苦挣扎的死相,而是安祥地圆寂,因此“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
卷九第252经也记载优波先那比丘中了蛇毒快死时,面容完全没有异状,即是因为:“眼非我、我所;乃至识阴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诸根无有变异。”(CBETA, T02, no. 99, p. 61, a3-4)
- 临终证果
佛陀表示临终时可由六种方式证果:
- 听闻佛亲自说法,先前没断五下分结者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
- 听闻佛弟子说法,先前没断五下分结者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
- 思维以前听过的佛法,先前没断五下分结者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
- 听闻佛亲自说法,先前断五下分结者漏尽解脱(证阿罗汉)。
- 听闻佛弟子说法,先前断五下分结者漏尽解脱(证阿罗汉)。
- 思维以前听过的佛法,先前断五下分结者漏尽解脱(证阿罗汉)。
本经也可说显示了临终的人听闻、思维佛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