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0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有外道出家名仙尼,来诣佛所,恭敬问讯,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先一日时,若沙门、若婆罗门、若遮罗迦、若出家,集于希有讲堂。如是义称,富兰那迦叶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遶。其中有极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命终,悉不记说其所往生处。复有末迦梨瞿舍利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遶。其诸弟子有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命终,悉不记说所往生处。如是先阇那毘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栴尼揵陀若提子等,各与五百弟子前后围遶,亦如前者。沙门瞿昙尔时亦在彼论中言。沙门瞿昙为大众主,其诸弟子,有命终者。即记说言:‘某生彼处、某生此处。’我先生疑:‘云何沙门瞿昙得如此法?’”

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则生疑。仙尼!当知有三种师。何等为三?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是名第一师出于世间。复次,仙尼!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见是我,如所知说。复次,仙尼!有一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亦复不见命终之后真实是我。

“仙尼!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名曰断见。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槃。”

仙尼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所说,遂更增疑。”

佛告仙尼:“正应增疑。所以者何?此甚深处,难见、难知,应须甚深照微妙至到,聪慧所了,凡众生类,未能辩知。所以者何?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故。”

仙尼白佛言:“世尊!我于世尊所,心得净信,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即于此座,慧眼清净。”

佛告仙尼:“今当为汝随所乐说。”

佛告仙尼:“色是常耶?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问:“云何,仙尼!色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仙尼!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仙尼!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仙尼!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仙尼!非色,非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世尊!”

有余慢的弟子,佛才记说生处佛告仙尼:“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非无间等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

无余慢的弟子得解脱,佛不记说生处“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

佛说此法时,仙尼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仙尼出家见法、得法,断诸疑惑,不由他知,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从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得于正法中出家修梵行不?”

佛告仙尼:“汝于正法得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分。”

尔时,仙尼得出家已,一静处不放逸,作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行梵行,见法自知,得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得阿罗汉。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利”,元、明二本作“梨”。

“栴”,宋、元、明三本作“旃”。

“仙”,大正藏原为“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仙”。

“涅”,宋、元、明三本作“得涅”。

“尼”,宋、元、明三本作“尼出家”。

“能辩”,宋本作“辩能”。

“诸”,宋、元、明三本作“学”。

“诸”,宋、元、明三本作“诸邪”。

“独”,宋、元、明三本作“独往”。

“作”,大正藏原为“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作”。

[注解]

遮罗迦:居无定所的游行僧。

富兰那迦叶:外道六师之一,否认善、恶的业报,认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种种恶事不会有罪报;作种种善事,也不会有好报。可说是无因果、无道德论者。又译为“不兰迦叶”。

记说:决定说;确定说。例如佛陀记说某弟子证得的果位或往生去处,即表示佛陀确知地说出此弟子证得的果位或往生去处。

末迦梨瞿舍利子:外道六师之一,认为人的际遇,不是由自己的意志、行为造成的,一切随命运摆布,努力是徒然的。无论愚智,都要轮回受诸苦乐,直到八万四千大劫后,就自然得到解脱。因此也否定因果论,认为人所作的善事恶事都是徒然。可说是宿命论者。又译为“末伽梨憍舍利”、“瞿耶楼”。

先阇那毘罗胝子:外道六师之一,认为所谓真理只不过是主观上以为是真的,要不陷于主观的执著,最稳当的做法是不肯定自己的立场。这一派没有自己固定的主张,而是仗着语言的技巧去驳倒对手,如同中国的“白马非马论”一般。可说是怀疑论、不可知论者。又译为“删阇耶毘罗胝子”、“删阇耶毘罗坻子”、“散阇耶毘罗胝子”、“散若夷毘罗梨沸”、“娑若鞞罗迟子”、“萨若毘耶梨弗”、“先比卢持”。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外道六师之一,认为人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造成,死后还归地、水、火、风,全部败坏,一了百了,没有来生。作善作恶都没有报应,所以不须布施乃至祭祀,只管追求快乐,而否定道德。可说是顺世派、唯物快乐主义者。又译为“阿浮陀翅舍金披罗”、“阿夷耑”。

迦罗拘陀迦栴延:外道六师之一,认为众生的存在有七种成分是真实的:地、水、火、风、苦、乐、命。这七种成分不必靠任何条件产生,而能安住不变。因此,纵使用刀砍头,也不会死,因为刀只是在七法之中穿过罢了。因此也没有挥刀的人,也没有被砍的人,否定善恶观念、道德观念。可说是无因论的实有论者。又译为“伽拘罗迦毡延”、“婆浮陀伽旃那”、“波休迦栴”。

尼揵陀若提子:外道六师之一,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须以苦行偿还,要脱离轮回,必须修苦行,等苦行成就、旧业消灭,新业不生时,生命就回复清净,舍离肉体、获得解脱。此派与其余五派相比,较类似佛教,但主张命与非命二元论,而不是因缘论,所主张的极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对的。又译为“尼揵子”、“尼揵连陀阇提弗多罗”、“尼乾陀若提子”、“尼干子”。

断见:断灭的见解。例如认为“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一无所有”的见解。又称为“断灭见”、“无见”。

常见:认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变的见解。例如认为有“真我”或“造物主”永恒不变的见解。又称为“有见”。

爱断:断除爱欲。

异见、异忍、异求、异欲:异于正法的见解、信仰、希求、喜好。

慧眼:智慧。智慧能洞察事物,因此称慧眼。

慢无间等:洞察而完全地破除我慢。又译为“正慢无间等”、“正无间等”。

与阴相续:疑为“异阴相续”或“余阴相续”的抄写讹误。

有结:后有(轮回、不得解脱)的束缚。

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

[读经拾得]

  • 从此经可见佛陀有记说轮回。不过轮回是未解脱者的现象,解脱者则不轮回。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