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09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释氏石主释氏聚落。时,有众多比丘集供养堂,为作衣事。

时,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门瞿昙住于释氏石主释氏聚落,众多比丘集供养堂,为作衣故,我今当往,为作留难。”化作少壮婆罗门像,作大萦髻,著兽皮衣,手执曲杖,诣供养堂,于众多比丘前默然而住。须臾,语诸比丘言:“汝等年少出家,肤白发黑,年在盛时,应受五欲庄严自娱,如何违亲背族,悲泣别离,信于非家,出家学道?何为舍现世乐,而求他世非时之乐?”

诸比丘语婆罗门:“我不舍现世乐求他世非时之乐,乃是舍非时乐就现世乐。”

波旬复问:“云何舍非时之乐就现世乐?”

比丘答言:“如世尊说,他世乐少味多苦,少利多患;世尊说现世乐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能自通达,于此观察,缘自觉知。婆罗门!是名现世乐。”

时,婆罗门三反、掉头、喑痖,以杖地,即没不现。

时,诸比丘即生恐怖,身毛皆竖,此是何等婆罗门像,来此作变?即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集供养堂,为作衣故。有一盛壮婆罗门,萦发大髻,来诣我所,作是言:‘汝等年少出家……’”如上广说,乃至三反、掉头、喑痖,以杖筑地,即没不现。“我等即生恐怖,身毛皆竖,是何婆罗门像,来作此变?”

佛告诸比丘:“此非婆罗门,是魔波旬来至汝所,欲作娆乱。”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凡生诸苦恼,  皆由于爱欲,
 知[*]世皆剑刺,  何人乐于欲?
 觉世间有余,  皆悉为剑刺,
 是故黠慧者,  当勤自调伏。
 巨积真金聚,  犹如雪山王,
 一切受用者,  意犹不知足。
 是故黠慧者,  当修平等观。”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释氏”,巴利本作 Sakka。

“石主”,巴利本作 Silāvatī。

“髻”,大正藏原为“发”,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髻”。

“悲”,大正藏原为“悉”,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悲”。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切”,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切”。

[注解]

离诸炽然,不待时节,能自通达,于此观察,缘自觉知:灭除如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不须等待时令季节,能亲自正确地趣向(涅槃),就在这里当下看到,亲自能体证。(这形容佛法特质的定型句在经中常出现,详见卷二十第550经的“读经拾得”中的比对。)

三反、掉头、喑痖:皱眉、垂头丧气、说不出话来。“三反”为“三条皱纹”之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摇头、吐舌、额头上蹙出三条沟使不愉快的神情出现”。

pic.pimg.tw_deyipresent_1321803975-1074756393.jpg

筑:触、击。

[对应经典]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