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1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天、阿修罗对阵欲战。释提桓因语三十三天众言:‘今日诸天与阿修罗军战,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者,当生擒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以五系缚,将①还天宫。’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告阿修罗众:‘今日诸天、阿修罗共战,若阿修罗胜,诸天不如者,当生擒释提桓因,以五系缚,将还阿修罗宫。’当其战时,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
“时,彼诸天捉得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以五系缚,将还天宫,缚在帝释断法殿前门下。帝释从此门入出之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缚在门侧瞋恚骂詈。
“时,帝释御者②见阿修罗王,身被五缚,在于门侧,帝释出入之时辄瞋恚骂詈。见已即便说偈,白帝释言:
“‘释今为畏彼, 为力不足耶,
能忍阿修罗, 面前而骂辱。’
“帝ⓐ释即答言:
“‘不以畏故忍, 亦非力不足,
何有黠慧人, 而与愚夫对。’
“御者复白言:
“‘若但行忍者, 于事则有阙③,
愚痴者当言, 畏怖故行忍。
是故当苦治④, 以智制愚痴。’
“帝释答言:
“‘我常观察彼, 制彼愚夫者,
见愚者瞋盛, 智以静默伏。
非力而为力, 是彼愚痴力,
愚痴违远法, 于道则无有⑤。
若使有大力, 能忍于劣者,
是则为上忍。 无力何有忍?
于他极骂辱, 大力者能忍,
是则为上忍。 无力何所忍?
于己及他人, 善护大恐怖,
知彼瞋恚盛, 还自守静默,
于二义俱备, 自利亦利他ⓑ⑥。
谓言愚夫者, 以不见法故,
愚夫谓胜忍, 重增其恶口,
未知忍彼骂, 于彼常得胜⑦。
于胜己行忍, 是名恐怖忍⑧;
于等者行忍, 是名忍诤忍;
于劣者行忍, 是则为上忍。’”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赞叹于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行忍,赞叹于忍,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无“帝”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宋、元、明、圣四本在“他”字之后重复“知彼瞋恚盛,还自守静默,于二义俱备,自利亦利他”四句二十字。
ⓒ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① 将:拿、持。读音同“江”。
② 御者:驾驭车马的人。
③ 阙:缺少。
④ 苦治:尽全力地惩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一再强制惩治”。
⑤ 非力而为力,是彼愚痴力,愚痴违远法,于道则无有:把不是真正的力量当作是力量,这是愚痴的人所认为的力量;愚痴的人违背、远离正法,在正道上则不会这样。
⑥ 于己及他人,善护大恐怖,知彼瞋恚盛,还自守静默,于二义俱备,自利亦利他:为了妥善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免于恐惧之苦,知道对方正在气头上时,要守护自心,平静下来,而能自利利他,让双方都得益。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除己并与他,灭除诸难畏,见他瞋恚盛,但能行默忍,彼瞋自然灭,不烦刀杖力,彼此得大利,自利亦利他”,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行两者的利益:自己的与对方的,知道对方被激怒后,凡具念地平静下来。对两者的治疗者:自己的与对方的”。
⑦ 谓言愚夫者,以不见法故,愚夫谓胜忍,重增其恶口,未知忍彼骂,于彼常得胜:所谓愚痴的人,因为不知正法的缘故,自以为不需要忍耐,而加重自己的口出恶言,却不知道能忍耐他辱骂的人,才是常得胜利的一方。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愚者谓忍怯,贤智之所赞”,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人们认为‘是愚者’:凡法的不熟知者”。
⑧ 于胜己行忍,是名恐怖忍:对于胜过自己的人行忍辱,叫做怕对方而忍辱。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忍于胜己者,怖畏患害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弱者常忍耐”。
[对应经典]
- 《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39经。
- 《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34〉第8经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帝释相应11〉第4经吠波质底经。
- 《杂阿含经》梵文残卷 SF 265。
[读经拾得]
有同学提问:“帝释天贵为三十三天主,又称为自在王,为什么常行忍辱、赞叹于忍?”
这就跟为什么要守五戒一般,是为了避免之后的苦果:杀生折损寿命,偷盗削减福报,邪淫毁坏亲属,妄语丧失信用,饮酒降低智慧,至于不忍辱地姿意妄为,则会让对方的瞋心愈烧愈旺,最终烧到自己身上。
忍耐比自己强的人,是不得已,没有更好的选择,不忍就吃大亏;忍耐跟自己一样强弱的人,可避免冤冤相报,两败俱伤;忍耐比自己弱的人,是智慧的选择,可避免对方未来的报复,让双方皆能安乐。所以本经说:“于己及他人,善护大恐怖,知彼瞋恚盛,还自守静默,于二义俱备,自利亦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