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等见品第三十四

导读

(一)[0689c14]

闻如是:

一时,尊者舍利弗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众多比丘到舍利弗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众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戒成就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戒成就比丘当思惟五盛阴无常、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云何为五?所谓色阴、痛阴、想阴、行阴、识阴。尔时,戒成就比丘思惟此五盛阴,便成须陀洹道。”

比丘白舍利弗言:“须陀洹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须陀洹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诸贤当知。若须陀[恒>洹]比丘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斯陀含果。”

诸比丘问曰:“斯陀含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斯陀含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尔时,斯陀含比丘当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阿那含果。”

诸比丘问曰:“阿那含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阿那含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阿罗汉。”

诸比丘问曰:“阿罗汉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汝等所问何其过乎罗汉比丘所作以过,更不造行,有漏心得解脱,不向五趣生死之海,更不受有、有所造作。是故,诸贤!持戒比丘、须陀[恒>洹]、斯陀含、阿那含,当思惟此五盛阴。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城=国【宋】【元】【明】

  “城”,宋、元、明三本作“国”。
  “国”,大正藏原为“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国”。

陀=沱【明】

  “陀”,明本作“沱”。
  “沱”,大正藏原为“陀”,今依据明本改作“沱”。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阴+(苦空无我尔时阿那含比丘当思惟此五盛阴)十八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其=甚【宋】【元】【明】

  “其”,宋、元、明三本作“甚”。
  “甚”,大正藏原为“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甚”。

(阿)+罗【宋】【元】【明】

  “罗”,宋、元、明三本作“阿罗”。
  大正藏无“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注解]

等见:正确的见解。即“正见”的另译。

汝等所问何其过乎:你们还须要问这个多余的问题吗?这整段回答,相当的《杂阿含经》经文作“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相关的南传经文作“阿罗汉比丘也应该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另一边的、败坏的、空的、非我的。学友!阿罗汉不再有更进一步应作的,或对已作的增加,但当这些法已修习、已多修习时,当生导向乐的住处,以及正念与正知”。

五趣:众生往生的五种去处,即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因为“六道”中阿修罗道散布于其余道中,因此经中有时说“六道”、有时说“五道”。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杂阿含259经 南传相应部22相应122经

(二)[0690a13]

佛世时主要王族人物关系图

闻如是:

一时,佛在波罗仙人鹿野苑中。

尔时,如来成道未久,世人称之为大沙门。尔时,波斯匿王新绍王位。是时,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我今新绍王位,先应取释家女。设与我者,乃适我心;若不见与,我今当以力往逼之。”尔时,波斯匿王即告一臣曰:“往至迦毘罗卫至释种家,持我名字,告彼释种云:‘波斯匿王问讯起居轻利,致问无量。’又语彼释:‘吾欲取释种女,设与我者,抱德永已;若见违者,当以力相逼。’”

尔时,大臣受王教敕,往至迦毘罗国。尔时,迦毘罗卫释种五百人,集在一处。是时,大臣即往至五百释种所,持波斯匿王名字,语彼释种言:“波斯匿王问讯殷勤,[*]起居轻利,致意无量。吾欲取释种之女,设与吾者,是其大幸;若不与者,当以力相逼。”

时,诸释种闻此语已,极怀瞋恚:“吾等大姓,何缘当与婢子结亲?”其众中或言当与,或言不可与。

尔时,有释集彼众中,名摩呵男,语众人言:“诸贤勿共瞋恚。所以然者,波斯匿王为人暴恶,设当波斯匿王来者,坏我国界。我今躬自当往与波斯匿王相见,说此事情。”

时,摩呵男家中婢生一女,面貌端正,世之希有。时,摩呵男沐浴此女,与着好衣,载宝羽车,送与波斯匿王,又白王言:“此是我女,可共成亲。”

时,波斯匿王得此女极怀欢喜,即立此女为第一夫人,未经数日,而身怀妊,复经八九月生一男儿,端正无双,世所殊特。时,波斯匿王集诸相师与此太子立字。

时,诸相师闻王语已,即白王言:“大王当知,求夫人时,诸释共诤,或言当与,或言不可与,使彼此流离;今当立名,名曰毘流勒。”相师立号已,各从坐起而去。

时,波斯匿王爱此流离太子,未曾离目前。然[*]流离太子年向八岁,王告之曰:“汝今已大,可诣迦毘罗卫学诸射术。”

是时,波斯匿王给诸使人,使乘大象往诣释种家,至摩呵男舍,语摩呵男言:“波斯匿王使我至此学诸射术,唯愿祖父母事事教授。”

时,摩呵男报曰:“欲学术者善可习之。”是时,摩呵男释种集五百童子,使共学术。时,[*]流离太子与五百童子共学射术。

尔时,迦毘罗卫城中新起一讲堂,天及人民、魔、若魔天在此讲堂中住。时,诸释种各各自相谓言:“今此讲堂成来未久,画彩已竟,犹如天宫而无有异。我等先应请如来于中供养及比丘僧,令我等受福无穷。”是时,释种即于堂上敷种种坐具,悬[绘>缯]幡盖,香汁洒地,烧众名香,复储好水,燃诸明灯。是时,[*]流离太子将五百童子往至讲堂所,即昇师子之座。时,诸释种见之,极怀瞋恚,即前捉臂逐出门外,各共骂之:“此是婢子,诸天、世人未有居中者,此婢生物敢入中坐?”复捉[*]流离太子扑之着地。是时,[*]流离太子即从地起,长叹息而视后。是时,有梵志子名好苦。是时,[*]流离太子语好苦梵志子曰:“此释种取我毁辱乃至于斯,设我后绍王位时,汝当告我此事。”

是时,好苦梵志子报曰:“如太子教。”时,彼梵志子日三时白太子曰:“忆释所辱。”便说此偈:

“一切归于尽,  果熟亦当堕,
 合集必当散,  有生必有死。”

是时,波斯匿王随寿在世,后取命终,便立[*]流离太子为王。是时,好苦梵志至王所,而作是说:“王当忆本释所毁辱。”

是时,[*]流离王报曰:“善哉!善哉!善忆本事。”是时,[*]流离王便起瞋恚,告群臣曰:“今人民主者为是何人?”

群臣报曰:“大王!今日之所统领。”[*]流离王时曰:“汝等速严驾,集四部兵,吾欲往征释种。”

诸臣对曰:“如是。大王!”是时,群臣受王教令,即运集四种之兵。是时,[*]流离王将四部之兵,往至迦毘罗越

尔时,众多比丘闻[*]流离王往征释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是时,世尊闻此语已,即往逆[*]流离王,便在一枯树下,无有枝叶,于中结加趺坐。是时,[*]流离王遥见世尊在树下坐,即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流离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树,枝叶繁茂,尼拘留之等,何故此枯树下坐?”

世尊告曰:“亲族之荫,故胜外人。”

是时,[*]流离王便作是念:“今日世尊故为亲族;然我今日应还本国,不应往征迦毘罗越。”是时,[*]流离王即辞还退。

是时,好苦梵志复白王言:“当忆本为释所辱。”

是时,[*]流离王闻此语已,复兴瞋恚:“汝等速严驾,集四部兵,吾欲往征迦毘罗越。”

是时,群臣即集四部之兵,出舍卫城,往诣迦毘罗越征伐释种。

是时,众多比丘闻已,往白世尊:“今[*]流离王兴兵众,往攻释种。”

尔时,世尊闻此语已,即以神足,往在道侧,在一树下坐。时,[*]流离王遥见世尊在树下坐,即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流离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树,不在彼坐,世尊今日何故在此枯树下坐?”

世尊告曰:“亲族之[*]荫,胜外人也。”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亲族之荫凉,  释种出于佛,
 尽是我枝叶,  故坐斯树下。”

是时,[*]流离王复作是念:“世尊今日出于释种;吾不应往征,宜可齐此还归本土。”是时,[*]流离王即还舍卫城。

是时,好苦梵志复语王曰:“王当忆本释种所辱。”

是时,[*]流离王闻此语已,复集四种兵出舍卫城,诣迦毘罗越。

是时,大目干连闻[*]流离王往征释种,闻已,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目连白世尊言:“今日[*]流离王集四种兵往攻释种,我今堪任使[*]流离王及四部兵,掷着他方世界。”

世尊告曰:“汝岂能取释种宿缘,着他方世界乎?”

时,目连白佛言:“实不堪任使宿命缘,着他方世界。”

尔时,世尊语目连曰:“汝还就坐。”

目连复白佛言:“我今堪任移此迦毘罗越,著虚空中。”

世尊告曰:“汝今堪能移释种宿缘,著虚空中乎?”

目连报曰:“不也,世尊!”

佛告目连:“汝今还就本位。”

尔时,目连复白佛言:“唯愿听许以铁笼疏覆迦毘罗越城上。”

世尊告曰:“云何,目连!能以铁笼疏覆宿缘乎?”

目连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目连:“汝今还就本位,释种今日宿缘已熟,今当受报。”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使空为地,  复使地为空,
 本缘之所系,  此缘不腐败
。”

是时,[*]流离王往诣迦毘罗越。时,诸释种闻流离王将四部之兵来攻我等,复集四部之众,一由旬中往逆[*]流离王。是时,诸释一由旬内遥射[*]流离王;或射耳孔,不伤其耳;或射头髻,不伤其头:或射弓坏;或射弓弦,不害其人;或射铠器,不伤其人;或射床座,不害其人,或射车轮坏,不伤其人;或坏幢麾,不害其人。是时,[*]流离王见此事已,便怀恐怖,告群臣曰:“汝等观此箭为从何来?”

群臣报曰:“此诸释种,去此一由旬中射箭使来。”

流离王报言:“彼设发心欲害我者,普当死尽,宜可于中还归舍卫。”

是时,好苦梵志前白王言:“大王勿惧,此诸释种皆持戒,虫尚不害,况害人乎!今宜前进,必坏释种。”

是时,[*]流离王渐渐前进向彼释种。是时,诸释退入城中。时,流离王在城外而告之曰:“汝等速开城门。若不尔者,尽当取汝杀之。”

尔时,迦毘罗越城有释童子,年向十五,名曰奢摩,闻[*]流离王今在门外,即著铠持仗至城上,独与[*]流离王共斗。是时,奢摩童子多杀害兵众,各各驰散,并作是说:“此是何人?为是天也?为是鬼神[*]也?遥见如似小儿。”

是时,[*]流离王便怀恐怖,即入地孔中而避之。

时,释种闻坏[*]流离王众。是时,诸释即呼[*]奢摩童子而告之曰:“汝年幼小,何故辱我等门户?岂不知诸释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虫,况复人命乎?我等能坏此军众,一人敌万人。然我等复作是念:‘然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世尊亦作是说:“夫人杀人命,死入地狱。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汝速去,不复住此。”

是时,[*]奢摩童子即出国去,更不入迦毘罗越。

是时,[*]流离王复至门中语彼人曰:“速开城门,不须稽留。”

是时,诸释自相谓言:“可与开门,为不可乎?”

尔时,弊魔波旬在释众中作一释形,告诸释言:“汝等速开城门,勿共受困于今日。”

是时,诸释即与开城门。是时,[*]流离王即告群臣曰:“今此释众人民极多,非刀剑所能害尽,尽取埋脚地中,然后使暴象蹈杀。”

尔时,群臣受王教敕,即以象蹈杀之。

时,[*]流离王敕群臣曰:“汝等速选面手释女五百人。”

时,诸臣受王教令,即选五百端正女人,将诣王所。

是时,摩呵男释至[*]流离王所,而作是说:“当从我愿。”

[*]流离王言:“欲何等愿?”

摩呵男曰:“我今没在水底,随我迟疾,使诸释种并得逃走。若我出水,随意杀之。”[*]流离王曰:“此事大佳。”

是时,摩呵男释即入水底,以头发系树根而取命终。

是时,迦毘罗越城中诸释,从东门出,复从南门入;或从南门出,还从北门入;或从西门出,而从北门入。是时,[*]流离王告群臣曰:“摩呵男父何故隐在水中,如今不出?”

尔时,诸臣闻王教令,即入水中出摩呵男,已取命终。尔时,[*]流离王以见摩呵男命终,时王方生悔心:“我今祖父已取命终,皆由爱亲族故。我先不知当取命终,设当知者,终不来攻伐此释。”

是时,[*]流离王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流血成河,烧迦毘罗越城,往诣尼拘留园中。是时,[*]流离王语五百释女言:“汝等慎莫愁忧,我是汝夫,汝是我妇,要当相接。”

是时,[*]流离王便舒手捉一释女而欲弄之。

时女问曰:“大王欲何所为?”

时王报言:“欲与汝情通。”

女报王曰:“我今何故与婢生种情通。”

是时,[*]流离王甚怀瞋恚,敕群臣曰:“速取此女,兀其手足,著深坑中。”

诸臣受王教令,兀其手足,掷著坑中。及五百女人皆骂王言:“谁持此身与婢生种共交通?”

时,王瞋恚尽取五百释女,[*]兀其手足,著深坑中。是时,[*]流离王悉坏迦毘罗越已,还诣舍卫城。

尔时,祇陀太子在深宫中与诸妓女共相娱乐,是时,[*]流离王闻作倡伎声,即便问之:“此是何音声乃至于斯?”

群臣报王言:“此是祇陀王子在深宫中,作[*]倡伎乐而自娱乐。”

时,[*]流离王即敕御者:“汝[回>回]此象诣祇陀王子所。”

是时,守门人遥见王来而白言:“王小徐行,祇陀王子今在宫中五乐自娱,勿相触娆。”是时,[*]流离王即时拔剑,取守门人杀之。

是时,祇陀王子闻[*]流离王在门外住,竟不辞诸妓女,便出在外与王相见:“善来,大王!可入小停驾。”

时,[*]流离王报言:“岂不知吾与诸释共斗乎?”

祇陀对曰:“闻之。”

[*]流离王报言:“汝今何故与妓女游戏而不佐我[*]也?”

祇陀王子报言:“我不堪任杀害众生之命。”

是时,[*]流离王极怀瞋恚,即复拔剑斫杀祇陀王子。是时,祇陀王子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中,与五百天女共相娱乐。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祇陀王子以取命终,生三十三天,即便说此偈:

“人天中受福,  祇陀王子德,
 为善后受报,  皆由现报故。
 此忧彼亦忧,  [*]流离二处忧,
 为恶后受恶,  皆由现报故。
 当依福祐功,  前作后亦然,
 或独而为者,  或复人不知。
 作恶有知恶,  前作后亦然,
 或独而为者,  或复人不知。
 人天中受福,  二处俱受福,
 为善后受报,  皆由现报故。
 此忧彼亦忧,  为恶二处忧,
 为恶后受报,  皆由现报故。”

是时,五百释女自归,称唤如来名号:“如来于此,亦从此间出家学道,而后成佛。然佛今日永不见忆,遭此苦恼,受此毒痛。世尊何故而不见忆?”

尔时,世尊以天耳清彻,闻诸释女称怨向佛。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尽来,共观迦毘罗越,及看诸亲命终。”

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出舍卫城,往至迦毘罗越。时,五百释女遥见世尊将诸比丘来,见已,皆怀惭愧。

尔时,释提桓因毘沙门王在世尊后而扇。尔时,世尊还顾语释提桓因言:“此诸释女皆怀惭愧。”

释提桓因报言:“如是,世尊!”是时,释提桓因即以天衣覆此五百女身体上。

尔时,世尊告毘沙门[*]王曰:“此诸女人饥渴日久,当作何方[宣>宜]?”

毘沙门王白佛言:“如是。世尊!”

是毘沙门天王即办自然天食,与诸释女皆悉充足。

是时,世尊渐与诸女说微妙法:“所谓诸法皆当离散,会有别离。诸女当知,此五盛阴皆当受此苦痛诸恼,堕五趣中。夫受五盛阴之身,必当受此行报;[*]以有行报,便当受胎;已受胎分,复当受苦乐之报。设当无五盛阴者,便不复受形;若不受形,则无有生;以无有生,则无有老;以无有老,则无有病;以无有病,则无有死;以无有死,则无合会别离之恼。是故,诸女!当念此五阴成败之变。所以然者,以知五阴,则知五欲;以知五欲,则知爱法;以知爱法,则知染著之法。知此众事已,则不复受胎;以不受胎,则无生、老、病、死。”

尔时,世尊与众释女渐说此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乐。尔时,世尊观此诸女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尔时世尊尽与彼说之。尔时,诸女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各于其所而取命终,皆生天上。

尔时,世尊诣城东门,见城中烟火洞然,即时而说此偈:

“一切行无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则不死,  此灭为最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尽来往诣尼拘留园中,就座而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尼拘留园,我昔在中与诸比丘广说其法,如今空虚无有人民。昔日之时,数千万众于中得道,使法眼净。自今以后,如来更不复至此间。”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说法已,各从[*]坐起而去,往舍卫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流离王及此兵众不久在世,却后七日尽当磨灭。”

是时,[*]流离王闻世尊所记:“[*]流离王及诸兵众,却后七日尽当消灭。”闻已恐怖,告群臣曰:“如来今[*]以记之云:‘[*]流离王不久在世,却后七日及兵众尽当没灭。’汝等观外境,无有盗贼、水火灾变来侵国者,何以故?诸佛如来语无有二,所言终不异。”

尔时,好苦梵志白王言:“王勿恐惧,今外境无有盗贼畏难,亦无水火灾变;今日大王快自娱乐。”

[*]流离王言:“梵志当知,诸佛世尊,言无有异。”

时,[*]流离王使人数日,至七日头,大王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将诸兵众及诸婇女,往阿脂罗河侧而自娱乐,即于彼宿。是时,夜半有非时云起,暴风疾雨,是时,[*]流离王及兵众尽为水所漂,皆悉[*]消灭,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中。复有天火烧内宫殿。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见[*]流离王及四种兵为水所[*]漂,皆悉命终,入地狱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作恶极为甚,  皆由身口行,
 今身亦受恼,  寿命亦短促。
 设在家中时,  为火之所烧,
 若其命终时,  必生地狱中。”

尔时,众中多比丘白世尊言:“[*]流离王及四部兵,今已命绝,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流离王者,今入阿鼻地狱中。”

诸比丘白世尊言:“今此诸释昔日作何因缘,今为[*]流离王所害?”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日之时,此罗阅城中有捕鱼村。时世极饥俭,人食草根,一升金一[*]升米。时,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复饶鱼。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往至池中而捕鱼食之。当于尔时,水中有二种鱼:一名拘璅,二名两舌。是时,二鱼各相谓言:‘我等于此众人,先无过失,我是水性之虫,不处平地,此人民之类,皆来食啖我等,设前世时,少多有福德者,其当用报怨。’

“尔时,村中有小儿年向八岁,亦不捕鱼,复非害命。然复彼鱼在岸上者,皆悉命终;小儿见已,极怀欢喜。

“比丘当知,汝等莫作是观。尔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岂异人乎?今释种是也。尔时拘璅鱼者,今[*]流离王是也。尔时两舌鱼者,今好苦梵志是也。尔时小儿见鱼在岸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尔时,释种坐取鱼食,由此因缘,无数劫中入地狱中,今受此对。我尔时,坐见而笑之,今患头痛,如似石押,犹如以头戴须弥山。所以然者,如来更不受形,[*]以舍众行,度诸厄难,是谓,比丘!由此因缘今受此报。诸比丘当护身、口、意行,当念恭敬、承事梵行人。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波=婆【宋】【元】【明】

  “波”,宋、元、明三本作“婆”。
  “婆”,大正藏原为“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婆”。

㮈=柰【宋】【元】【明】【圣】

  “㮈”,宋、元、明、圣四本作“柰”。
  “柰”,大正藏原为“㮈”,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柰”。

释+(种)【宋】【元】【明】

  “释”,宋、元、明三本作“释种”。
  大正藏无“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今=者【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者”。
  “者”,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者”。

起=兴【宋】【元】【明】【圣】*

  “起”,宋、元、明、圣四本作“兴”。
  “兴”,大正藏原为“起”,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兴”。

〔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卫)+国【宋】【元】【明】

  “国”,宋、元、明三本作“卫国”。
  大正藏无“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殷勤=殷勤【明】

  “殷勤”,明本作“殷勤”。
  “殷勤”,大正藏原为“殷勤”,今依据明本改作“殷勤”。

(一)+释【宋】【元】【明】

  “释”,宋、元、明三本作“一释”。
  大正藏无“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宝羽=羽葆【元】【明】

  “宝羽”,元、明二本作“羽葆”。
  “羽葆”,大正藏原为“宝羽”,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羽葆”。

人+(时此夫人)【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人时此夫人”。
  大正藏无“时此夫人”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妊=任【圣】

  “妊”,圣本作“任”。
  “任”,大正藏原为“妊”,今依据圣本改作“任”。

闻王语=问讯王【宋】【元】【明】

  “闻王语”,宋、元、明三本作“问讯王”。
  “问讯王”,大正藏原为“闻王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问讯王”。

勒=离【宋】【元】【明】

  “勒”,宋、元、明三本作“离”。
  “离”,大正藏原为“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离”。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流离”,圣本作“琉璃”。*

离=去【宋】【元】【明】

  “离”,宋、元、明三本作“去”。
  “去”,大正藏原为“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去”。

曰=言【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不)+在【宋】【元】【明】,(未有)+在【圣】

  ????

彩=彩【圣】

  “彩”,圣本作“彩”。
  “彩”,大正藏原为“彩”,今依据圣本改作“彩”。

穷+(然后我等当入此堂长夜之中受福无穷)十六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幡=憣【圣】

  “幡”,圣本作“憣”。
  “憣”,大正藏原为“幡”,今依据圣本改作“憣”。

座=坐【圣】

  “座”,圣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圣本改作“坐”。

名+(曰)【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名曰”。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此+(诸)【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诸”。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曰=日【宋】【元】【明】【CB】

  “曰”,宋、元、明、CB四本作“日”。
  “日”,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CB四本改作“日”。

集=会【宋】【元】【明】【圣】

  “集”,宋、元、明、圣四本作“会”。
  “会”,大正藏原为“集”,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会”。

(往)+至【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往至”。
  大正藏无“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便=兴【宋】【元】【明】【圣】

  “便”,宋、元、明、圣四本作“兴”。
  “兴”,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兴”。

时=报【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报”。
  “报”,大正藏原为“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报”。

运=云【宋】【元】【明】

  “运”,宋、元、明三本作“云”。
  “云”,大正藏原为“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云”。

加=跏【宋】【元】【明】【圣】

  “加”,宋、元、明、圣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跏”。

树枝叶=树树枝【宋】【元】【明】

  “树枝叶”,宋、元、明三本作“树树枝”。
  “树树枝”,大正藏原为“树枝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树树枝”。

(在)+此【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在此”。
  大正藏无“在”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荫=荫【宋】【元】【明】【圣】*

  “荫”,宋、元、明、圣四本作“荫”。
  “荫”,大正藏原为“荫”,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荫”。

(王)+当【宋】【元】【明】

  “当”,宋、元、明三本作“王当”。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攻=征【宋】

  “攻”,宋本作“征”。
  “征”,大正藏原为“攻”,今依据宋本改作“征”。

一+(枮)【宋】【元】【明】

  “一”,宋、元、明三本作“一枮”。
  大正藏无“枮”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干=揵【宋】【元】【明】【圣】

  “干”,宋、元、明、圣四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为“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揵”。

命=因【宋】【元】【明】

  “命”,宋、元、明三本作“因”。
  “因”,大正藏原为“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因”。

曰=言【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释)+宿【宋】【元】【明】

  “宿”,宋、元、明三本作“释宿”。
  大正藏无“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王〕-【圣】

  圣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王”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兵=众【宋】【元】【明】

  “兵”,宋、元、明三本作“众”。
  “众”,大正藏原为“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众”。

往=任【圣】

  “往”,圣本作“任”。
  “任”,大正藏原为“往”,今依据圣本改作“任”。

轮坏=坏轮【明】,轮坏=坏轮【宋】,=轮【宋】

  ????

皆+(共)【宋】【元】【明】

  “皆”,宋、元、明三本作“皆共”。
  大正藏无“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尽当=当尽【宋】【元】【明】

  “尽当”,宋、元、明三本作“当尽”。
  “当尽”,大正藏原为“尽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当尽”。

奢=舍【宋】*【元】*【明】*

  “奢”,宋、元、明三本作“舍”。
  “舍”,大正藏原为“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舍”。

王+(兵)【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王兵”。
  大正藏无“兵”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奢=舍【宋】【元】【明】【圣】*

  “奢”,宋、元、明、圣四本作“舍”。
  “舍”,大正藏原为“奢”,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舍”。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为“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为是=是为【圣】

  “为是”,圣本作“是为”。
  “是为”,大正藏原为“为是”,今依据圣本改作“是为”。

(亦)+能【宋】【元】【明】

  “能”,宋、元、明三本作“亦能”。
  大正藏无“亦”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杀+(害)【宋】【元】【明】

  “杀”,宋、元、明三本作“杀害”。
  大正藏无“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越+(城)【宋】【元】【明】

  “越”,宋、元、明三本作“越城”。
  大正藏无“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曰=日【宋】【元】【明】【圣】【CB】

  “曰”,宋、元、明、圣、CB五本作“日”。
  “日”,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圣、CB五本改作“日”。

埋=理【圣】

  “埋”,圣本作“理”。
  “理”,大正藏原为“埋”,今依据圣本改作“理”。

大正藏无“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城〕-【圣】

  圣本无“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城”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烧=绕【宋】【元】【明】

  “烧”,宋、元、明三本作“绕”。
  “绕”,大正藏原为“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绕”。

兀=刓【元】【明】*

  “兀”,元、明二本作“刓”。
  “刓”,大正藏原为“兀”,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刓”。

(深)+坑【圣】

  “坑”,圣本作“深坑”。
  大正藏无“深”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越+(城)【元】【明】

  “越”,元、明二本作“越城”。
  大正藏无“城”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诣〕-【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诣”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倡伎=妓【宋】【元】【明】,=倡妓【圣】*

  ????

〔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子+(王)【圣】

  “子”,圣本作“子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白+(王)【宋】【元】【明】

  “白”,宋、元、明三本作“白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不=今【圣】

  “不”,圣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圣本改作“今”。

后=复【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此+(生)【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生”。
  大正藏无“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天)+王【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天王”。
  大正藏无“天”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是=时【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时”。
  “时”,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时”。

诸=说【元】

  “诸”,元本作“说”。
  “说”,大正藏原为“诸”,今依据元本改作“说”。

〔盛〕-【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盛”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若不受形=以无形像【宋】【元】【明】

  “若不受形”,宋、元、明三本作“以无形像”。
  “以无形像”,大正藏原为“若不受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无形像”。

形+(像)【圣】

  “形”,圣本作“形像”。
  大正藏无“像”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有)+合【宋】【元】【明】

  “合”,宋、元、明三本作“有合”。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染=深【圣】

  “染”,圣本作“深”。
  “深”,大正藏原为“染”,今依据圣本改作“深”。

〔常〕-【圣】

  圣本无“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常”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烟=烟【圣】

  “烟”,圣本作“烟”。
  “烟”,大正藏原为“烟”,今依据圣本改作“烟”。

〔座而〕-【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座而”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座而”二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虚=墟【宋】【元】【明】

  “虚”,宋、元、明三本作“墟”。
  “墟”,大正藏原为“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墟”。

使=获【宋】【元】【明】

  “使”,宋、元、明三本作“获”。
  “获”,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获”。

以=已【宋】【元】【明】【圣】

  “以”,宋、元、明、圣四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已”。

在=存【宋】【圣】

  “在”,宋、圣二本作“存”。
  “存”,大正藏原为“在”,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存”。

磨=摩【圣】

  “磨”,圣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为“磨”,今依据圣本改作“摩”。

消=销【宋】*【元】*【明】*

  “消”,宋、元、明三本作“销”。
  “销”,大正藏原为“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销”。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火灾=灾火【圣】

  “火灾”,圣本作“灾火”。
  “灾火”,大正藏原为“火灾”,今依据圣本改作“灾火”。

大王=王大【宋】【元】【明】【圣】

  “大王”,宋、元、明、圣四本作“王大”。
  “王大”,大正藏原为“大王”,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王大”。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漂=漂【圣】*

  “漂”,圣本作“漂”。
  “漂”,大正藏原为“漂”,今依据圣本改作“漂”。

(城)+内【宋】【元】【明】

  “内”,宋、元、明三本作“城内”。
  大正藏无“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极为=为极【宋】【元】【明】

  “极为”,宋、元、明三本作“为极”。
  “为极”,大正藏原为“极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极”。

今=尔【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尔”。
  “尔”,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尔”。

短促=促短【宋】【元】【明】

  “短促”,宋、元、明三本作“促短”。
  “促短”,大正藏原为“短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促短”。

〔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绝=终【宋】【元】【明】【圣】

  “绝”,宋、元、明、圣四本作“终”。
  “终”,大正藏原为“绝”,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终”。

〔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阅=越【明】*

  “阅”,明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阅”,今依据明本改作“越”。

升=斗【宋】*【元】*【明】*

  “升”,宋、元、明三本作“斗”。
  “斗”,大正藏原为“升”,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斗”。

贸=买【明】

  “贸”,明本作“买”。
  “买”,大正藏原为“贸”,今依据明本改作“买”。

平=干【宋】【元】【明】,=乎【圣】

  ????

等+(我等)【圣】

  “等”,圣本作“等我等”。
  大正藏无“我等”二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多〕-【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多”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多”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复彼=后收【宋】【元】【明】

  “复彼”,宋、元、明三本作“后收”。
  “后收”,大正藏原为“复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后收”。

岸=岸【宋】【元】【明】【圣】

  “岸”,宋、元、明、圣四本作“岸”。
  “岸”,大正藏原为“岸”,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岸”。

押=[ [ ]>压]【宋】【元】【明】

  “押”,宋、元、明三本作“[ [ ]>压]”。
  “[ [ ]>压]”,大正藏原为“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 [ ]>压]”。

谓=诸【宋】【元】【明】

  “谓”,宋、元、明三本作“诸”。
  “诸”,大正藏原为“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

[注解]

波罗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恒河河畔,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迦尸国又称为波罗㮈国。另译为“波罗奈”。

仙人鹿野苑:中印度波罗㮈城的地名,当地林中有许多鹿,因此称鹿野苑。传说鹿野苑是远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鹿野苑”。佛陀成道后,在此地度化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证阿罗汉。又译为“鹿苑”、“鹿野园”、“鹿园”。

起居轻利:生活起居轻松便利。

摩呵男:优婆塞名,常布施汤药、衣食等予僧众,佛陀称赞他“心恒悲念一切之类”第一。《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中阿含经》卷二十五记载他与佛陀多次的问答。又译为“摩诃男”、“摩呵男释”、“释氏摩诃男”、“释摩男”、“摩诃纳释种”。按:经中有几位同名为“摩诃男”(摩呵男)的不同人,例如最初随佛出家的五位比丘之一为摩诃男尊者,或《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所提到舍卫国极富有但对自己及他人都极吝啬而堕地狱的摩诃男长者,因此对于这位释迦族的摩诃男,通常加上“释”、“释氏”或“释种”的描述。

迦毘罗越:古代中印度国名、城名,位于当今尼泊尔境内,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译为“迦毘罗卫”、“迦维罗卫”。

欲使空为地,复使地为空,本缘之所系,此缘不腐败:纵使虚空成为大地,然后大地又成为虚空(这么长的时间),过去因缘业力的束缚是不会凭空消失的。

好面手:有好看的面容和双手的。 or 面容姣好,体态婀娜的。

兀其手足:绑住手脚。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又称为“忉利天”。

以有行报,便当受胎:因为有业力的果报,就会受生为胎儿。

贸:交易;交换。

[对应经典]

  • Dhammapāda Aṭṭhakathā I. p.337。

[读经拾得]

  • 摩呵男舍己救人

《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30经记载佛陀说摩呵男因为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长夜熏习信、戒、施、闻、慧,所以纵使意外死亡、也会往生善处。

本经则记载摩呵男家中婢女的女儿嫁给波斯匿王,他们的儿子叫流离太子。流离太子在八岁时回到释迦族的迦毘罗卫城学习射箭,期间他带着五百位小朋友误闯刚落成的讲堂。不巧这新讲堂是释迦族人精心装潢得美轮美奂,准备在供养佛陀及僧团后才正式启用的,流离太子坐上的位子更是释迦族人预留给佛陀坐的大位,因此释迦族人气疯了,众人共同把流离太子撵出去摔到地上,并骂他是奴婢的小孩。这段经历被流离太子视为奇耻大辱,想着当上国王后就要报仇。

波斯匿王过世后,流离太子继任为王,为了报小时候的屈辱,挥兵到迦毘罗越以屠城。摩呵男请求流离王在他潜入水中的这段时间让释迦族人逃生,浮起后才继续杀戮。流离王答应后,他潜到水底,将头发绑在树根上而溺毙,不再浮起,帮许多释迦族人争取到逃命的时间。

或许,《杂阿含经》第930经所载多年前佛陀曾作的那番开示,也增进了摩诃男舍己救人的信心。

  • 神通不敌业力

佛陀曾经三次挡在流离王挥兵迦毘罗越城的路上,以“亲族之荫,胜外人也”的柔性劝导,试着点化流离王别大开杀戒,但流离王仍然放弃不了报仇的执念。

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试着以神通救释迦族人,却被佛陀告知神通不敌业力,后来的屠城也证实了佛陀所说。

【此段待完善。】

  • 沧海桑田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五记载,释迦族迦毘罗卫城遭流离王屠杀后,阿难进城见到大量的死者以及断垣残壁,极为难过,此时佛陀却如平日般沉静安详,此时:“佛知其念,告阿难言:‘由我多住空三摩地。汝起城邑想处,我起阿练若想;汝起亲属想处,我起中庸人想;汝起有情想处,我起圆满法想故,我安静不动如山。’”(CBETA, T27, no. 1545, p. 542, b13-17)

阿难尊者因为亲族遭难悲痛,佛陀则借由这件事情提醒阿难的城邑想、亲属想、有情想等,也是悲痛的来源。可以看到佛陀借由实际情境来让阿难尊者了解修学空三摩地的方便,空毕竟不是没有、绝情跟断灭见,而是在了解缘起后生起的正见。

(三)[0693c1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天子欲命终时,有五未曾有瑞应而现在前。云何为五?一者华冠自萎;二者衣裳垢;三者身体污臭;四者不乐本;五者天女星散。是谓天子当命终时有此五瑞应。尔时,天子极怀愁忧,椎胸唤叫。尔时,诸天子来至此天子所,语此天子言:‘汝今尔来可生善处,快得善处,快得善利;[*]以得善利,当念安处善业。’尔时,诸天而教授之。”

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处?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处善业?”

世尊告曰:“人间胜于天界的所在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得善利者,生正见家,与善知识从事,于如来法中得信根,是谓名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为安处善业?于如来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彼[*]以学道,戒性具足,诸根不缺,饭食知足,恒念经行,得三达明,是谓名为安处善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人为天善处,  良友为善利,
 出家为善业,  有漏尽无漏。

“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是故,比丘!于此命终当生天上。”

尔时,彼比丘白世尊:“云何比丘当生善趣?”

世尊告曰:“涅槃者,即[*]是比丘善趣。汝今,比丘!当求方便,得至涅槃。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当+(知)【元】【明】

  “当”,元、明二本作“当知”。
  大正藏无“知”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大正藏无“冠自”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坋”,元、明二本作“圿”。

污=汗【宋】【元】【明】【圣】

  “污”,宋、元、明、圣四本作“汗”。
  “汗”,大正藏原为“污”,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汗”。

座=生【圣】

  “座”,圣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圣本改作“生”。

椎=捶【明】,=推【圣】

  ????

尔=将【宋】【元】【明】

  “尔”,宋、元、明三本作“将”。
  “将”,大正藏原为“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将”。

快得=已生【宋】【元】【明】

  “快得”,宋、元、明三本作“已生”。
  “已生”,大正藏原为“快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生”。

大正藏在“得”字之前有“得善处”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饭=饮【宋】*【元】*【明】*

  “饭”,宋、元、明三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

来+(法)【宋】【元】【明】

  “来”,宋、元、明三本作“来法”。
  大正藏无“法”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天〕-【圣】

  圣本无“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天”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注解]

不乐本座:不能安坐于自己的座位上,而焦虑踱步。

快得善利:真是受益良多。(这是快得善利的解释吧???ywliu)

安处善业:安稳地作善行;安稳地修行。

从事:交往。

三达明: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尽明(漏尽神通)。又译为“三明”、“三达”。

[对应经典]

  • Itivuttaka 83。

[读经拾得]

此经中“于此命终当生天上”的意义似与前后文无法衔接,内容应该是“于此命终当生善趣”,但在传抄当中“善趣”与“天上”用词混淆了。而接下来佛陀也解释了对比丘而言“善趣”是指涅槃。

[进阶辨正]

(四)[0694a1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沙门出家有五毁辱之法。云何为五?一者头发长;二者爪长;三者衣裳垢[*]坋;四者不知时宜;五者多有所论。所以然者,言多必失多有论说比丘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人不信言;二者不受其教;三者人所不喜见;四者妄言;五者斗乱彼此。是谓多论说之人有此五事。比丘!当除此五,而无邪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爪=抓【圣】

  “爪”,圣本作“抓”。
  “抓”,大正藏原为“爪”,今依据圣本改作“抓”。

[注解]

毁辱:在这里特指为自己招来毁谤侮辱。

不知时宜:不会根据当下的时机作合适的行为。

多有所论:太多对人、事、物的议论。

邪想:错误的想法。

[对应经典]

 

(五)[0694a2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诸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频婆娑罗王敕诸群臣:“速严驾宝羽之车,至舍卫城亲觐世尊。”

是时,群臣闻王教敕,即驾宝羽之车,前白王言:“严驾已讫,王知是时。”

尔时,频婆[*]娑罗王乘[*]宝羽之车出罗[*]阅城,往诣舍卫城。渐至祇洹精舍,欲入祇洹精舍,夫水灌头王法有五威容,悉舍之一面,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渐与说微妙之法。尔时,王闻法已,白世尊言:“唯愿如来当在罗[*]阅城夏坐!亦当供给衣被、[*]饭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尔时,世尊默然受频婆娑罗王请。是王[*]以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绕三匝便退而去,还诣罗[*]阅城入于宫中。

尔时,频婆[*]娑罗王在闲静处,便生此念:“我亦堪任供养如来及比丘僧,尽其形寿,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但当愍其下劣。”是时,频婆[*]娑罗王寻其日告群臣曰:“我昨日而生此念:‘我能尽形寿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庾>瘦]医药,亦复当愍诸下劣。’汝等各各相率,次第饭如来诸贤,长夜受福无穷。”尔时,摩竭国王即于宫门前起大讲堂,复办种种食具。

尔时,世尊出舍卫国,及将五百比丘,渐渐人间游化,至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是时,频婆[*]娑罗王闻世尊来至迦兰陀竹园中,寻时乘羽宝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频婆娑罗王白世尊言:“我在闲静之处,便生此念:‘如我今日能供办衣被、[*]饭食、床卧[*]敷具、病瘦医药,便念下劣之家。’即告群臣:‘汝等各各供办饮食之具,次第饭佛。’云何,世尊!此是其宜?为非其宜?”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多所饶益,为天、世人而作福田。”

尔时,频婆[*]娑罗王白世尊言:“唯愿世尊明日就宫中食。”

尔时,频婆[*]娑罗王[*]以见世尊默然受请。时王寻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世尊明日清旦,着衣持钵,入城至王宫中各次第坐。尔时,王给以百味食,手自斟酌,欢喜不乱。尔时,频婆[*]娑罗王见世尊食讫,除去钵器,便取一卑座,在如来前坐。

尔时,世尊渐与王说微妙之法,令发欢喜之心。尔时,世尊与诸大王及群臣之类,说微妙之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淫为秽恶,出要为乐。

尔时,世尊[*]以知彼众生心开意解,无复狐疑,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尔时,世尊尽与说之。当于坐上六十余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六十大臣及五百天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即与频婆[*]娑罗王及诸人民说此颂偈:

“祠祀火为上,  书中颂为最,
 王为人中尊,  众流海为源,
 星中月照明,  光明日为上。
 上下及四方,  诸所有万物,
 天及世人民,  佛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  当供养于佛。”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坐起而去。尔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随其贵贱,从家多少,饭佛及比丘僧。

尔时,世尊在迦兰陀竹园中住,国界人民靡不供养者。尔时,罗[*]阅城中诸梵志等次应作食。是时,彼梵志集在一处,各作是论:“吾等各各出三两金钱,以供食具。”

尔时,罗[*]阅城中有梵志,名曰鸡头,极为贫匮,趣自存活,无金钱可,便为诸梵志所驱逐,使出众中。

是时,鸡头梵志还至家中,而告其妇:“卿今当知,诸梵志等所见驱逐,不听在众。所以然者,由无金钱故。”

时妇报言:“还入城中,随人举债,必当得之。”又语其主:“七日之后,当相报偿。设不偿者,我身及妇没为奴婢。”

是时,梵志随其妇言,即入城中,处处求索,了不能得。还至妇所,而告之曰:“吾所在求索了不能得,当如之何?”

时妇报曰:“罗[*]阅城东有大长者,名不奢蜜多罗,饶财多宝,可往至彼而求债之:‘见与[*]三两金钱,七日之后自当相还;设不还者,我身及妇没为奴婢。’”

是时,梵志从妇受语,往诣不奢蜜多罗,从求金钱:“不过七日自当相还;若不相还者,我与妇没身为奴婢。”是时,不奢蜜多罗即与金钱。

是时,鸡头梵志持此金钱还至妇所,而告之曰:“[*]以得金钱,当何方宜?”

时妇报言:“可持此钱,众中输之。”

时,彼梵志即持金钱,往众中输之,诸梵志等语此梵志曰:“我等办具已讫,可持此金钱还归所在,不须住此众中。”

时,彼梵志即还到舍,以此因缘,向妇说之,其妇报言:“我等二人共至世尊所,自宣微意。”

尔时,梵志即将其妇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又复,其妇礼如来足,在一面坐。尔时,梵志以此因缘,具白世尊。尔时,世尊告梵志曰:“如今可为如来及比丘僧办其饮食。”

尔时,梵志熟视其妇。时妇报曰:“但随佛教,不足疑难。”

尔时,梵志即从[*]坐起,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众当受我[ >请]。”

是时,世尊默然受梵志请。

尔时,释提桓因在世尊后,叉手侍焉。尔时,世尊回顾谓释提桓因:“汝可佐此梵志共办食具。”

释提桓因白佛言:“如是。世尊!”

尔时,毘沙门天王去如来不远,将诸鬼神众不可称计,遥扇世尊。是时,释提桓因语毘沙门天王曰:“汝亦可佐此梵志办此食具。”

毘沙门报曰:“甚善。天王!”

是时,毘沙门天王前至佛所,头面礼足,遶佛三匝,自隐其形,化作人像,领五百鬼神办食具。是时,毘沙门天王敕诸鬼神:“汝等速往至栴檀林中而取[*]栴檀。”铁厨中有五百鬼神于中作食。

[*]是时,释提桓因告自在天子曰:“毘沙门今日[*]以造铁厨,与佛、比丘僧作[*]饭食。汝今可化作讲堂,使佛、比丘僧于中得[*]饭食。”

自在天子报曰:“此事甚佳。”是时,自在天子闻释提桓因语,去罗[*]阅城不远,化作七宝讲堂。所谓七宝者:金、银、水精、琉璃、马瑙、赤珠、车璩。复化作四梯陛:金、银、水精、琉璃。金梯[*]陛上化作银树,银梯[*]陛上化作金树,金根、银茎、[*]银枝、[*]银叶。若复金梯[*]陛上化作银叶、银枝,水精梯上化作琉璃树,亦各杂种不可称计。复以杂宝而厕其间,复以七宝而覆其上,周匝四面悬好金铃,然彼铃声皆出八种之音。复化作好床座,敷以好褥,悬缯幡盖,世所希有。尔时,以牛头[*]栴檀然火作食,罗[*]阅城侧十二由旬,香熏遍满其中。

是时,摩竭国王告诸群臣:“我生长深宫,初不闻此香,罗[*]阅城侧何缘闻此好香。”

群臣白王:“此是鸡头梵志在食厨中,[*]然天[*]栴檀香,是其瑞应。”

是时,频婆[*]娑罗王敕诸群臣:“速严驾羽[*]宝之车,吾欲往至世尊所问讯此缘。”

是时,诸臣报王:“如是,大王!”

频婆[*]娑罗王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国王见此铁厨中有五百人作食,见已,便作是语:“此是何人所作饮食?”

时,诸鬼神以人形报曰:“鸡头梵志请佛及比丘僧而供养之。”

是时,诸国王复遥见高广讲堂,问侍人曰:“此是何人所造讲堂?昔所未有,为谁所造?”

群臣报曰:“不知此缘。”

是时,频婆娑罗王作是念:“我今至世尊所问此义,然佛世尊无事不知,无事不见。”

[*]是时,摩竭国频婆[*]娑罗王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频婆[*]娑罗王白世尊言:“昔日不见此高广讲堂,今日见之。昔日不见此铁厨,今日见之。将是何物?为是谁变?”

世尊告曰:“大王当知,此毘沙门天王所造,及自在天子造此讲堂。”

是时,摩竭国王即于坐上悲泣交集,不能自胜。世尊告曰:“大王!何故悲泣乃至于斯。”

时,频婆[*]娑罗王白佛言:“不敢悲泣,但念后生人民不睹圣兴,当来之人悭著财物,无有威德,尚不闻此奇宝之名,何况见乎!今蒙如来有奇特之变,出现于世,是故悲泣。”

世尊告曰:“当来之世,国王、人民实不睹此变。”

尔时,世尊即与国王说法,使发欢喜之心。王闻法已,即从[*]坐而去。

是时,毘沙门天王即其日语鸡头梵志曰:“汝舒右手。”是时,鸡头即舒右手,毘沙门天王即授与金铤,又告之曰:“自以此金铤于地上。”

是时,梵志即投[*]于地上,乃成百千两金。毘沙门天王报曰:“汝持此金铤入城中买种种[*]饮食,持来此间。”

是时,梵志受天王教,即持此金入城买种种[*]饮食,持来厨所。是时,毘沙门天王沐浴梵志,与着种种衣裳,手执香火,教白:“时到,今正是时,愿尊屈顾。”

是时,梵志即受其教,手执香炉而白:“时到,唯愿屈顾。”

尔时,世尊[*]以知时至,着衣持钵,将诸比丘众往至讲堂所,各次第坐,及比丘众亦次第坐。是时,鸡头梵志见饮食极多,然众僧复少,前白世尊言:“今日食饮极为丰多,然比丘僧少,不审云何?”

世尊告曰:“汝今,梵志!手执香炉,上高台上,向东、南、西、北,并作是说:‘诸释迦文佛弟子得六神通,漏尽阿罗汉者,尽集此讲堂。’”

梵志白言“如是,世尊!”是时,梵志从佛受教,即上楼上请诸漏尽阿罗汉。是时,东方有二十一千阿罗汉,从东方来诣此讲堂;南方二[*]十一千,西方二[*]十一千,北方二[*]十一千阿罗汉集此讲堂。尔时,讲堂上有八万四千阿罗汉集在一处。

是时,频婆[*]娑罗王将诸群臣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及礼比丘僧。是时,鸡头梵志见比丘僧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以饭食之具,饭佛及比丘僧,手自斟酌,欢喜不辞。然故有遗余之食,是时鸡头梵志前白佛言:“今饭佛及比丘僧,故有遗余[*]饭食在。”

世尊告曰:“汝今可请佛及比丘僧七日供养。”

梵志对曰:“如是,瞿昙!”是时,鸡头梵志即前长跪,白世尊言:“今请佛及比丘僧七日供养,自当供给衣被、[*]饭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尔时,大众之中有比丘尼名舍鸠利。是时,比丘尼白世尊言:“我今心中生念:‘颇有释迦文佛弟子漏尽阿罗汉不集此乎?’又以天眼观东方界,南方、西方、北方皆悉观之,靡不来者,皆悉运集。今此大会纯是罗汉真人[*]运集。”

世尊告曰:“如是,舍鸠利,如汝所言,此之大会纯是真人,东、西、南、北无不集者。”尔时,世尊以此因缘,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比丘尼中天眼彻睹,如此比丘尼等乎?”

诸比丘对曰:“不见也。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天眼第一者,所谓舍鸠利比丘尼是。”

时,鸡头梵志七日之中供养圣众衣被、饭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复以华香散如来上。是时,此华在虚空中化作七宝交露台。是时,梵志见交露台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听在道次,得作沙门。”

尔时,鸡头梵志即得为道,诸根寂静,自修其志,除去睡眠,设眼见色亦不起想念;其眼根亦无恶想流驰诸念而护眼根。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不起细滑之想,意知法亦然。是时,便灭五结盖,覆蔽人心者,令人无智慧;亦无杀害之意,而净其心,不杀,不念杀,不教人杀,手不执刀杖,起仁慈之心向一切众生;除去不与取,不起盗心,而净其意;恒有施心于一切众生,亦使不盗。已不侄,亦复教人使不淫;恒修梵行,清净无瑕秽,于梵行中而净其心。亦不妄语,亦不教人使行妄语;恒念至诚,无有虚诈诳惑世人,于中而净其心。复非两舌,亦不教人使两舌。若此间语不传至彼,设彼间语不传至此,于中而净其意。于食知足,不着气味,不著荣色,不着肥白,但欲支其形体,使全其命。欲除故痛,使新者不生,得修行道,长处无为之地,犹如有男女,以脂膏涂疮者,但欲除愈故也。此亦如是,所以于食知足者,欲使故痛除愈,新者不生。

或复是时,达晓行道,不失时节,不失三十七道品之行。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盖;或初夜时,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盖;或中夜时右胁着地,脚脚相累,系意在明。彼复以后夜时,或坐、或经行而净其意。是时,饮食知足,经行不失时节,除去欲不净想,无诸恶行,而游初禅,有觉、有观;息念、猗欢乐,而游二禅;无有乐;护念清净,自知身有乐,诸贤所求护念清净者而游三禅;彼苦乐[*]已灭,无有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彼以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得无所畏。复得三昧,自忆无数世事,彼便忆过去之事。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千万生、成劫、败劫、成败之劫,我曾生彼处,姓某、字某,食如此之食,受如是苦乐,寿命长短,彼死此生,死此生彼,因缘本末,皆悉知之。彼复以三昧心清净无瑕秽,得无所畏,观众生类生者、死者。彼复以天眼观众生类,生者、死者,善趣、恶趣,善色、恶色,若好、若丑,随行所种,皆悉知之。或有众生类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造邪业本,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或复有众生身、口行善,不诽谤贤圣,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复以清净天眼观众生类若好、若丑,善趣、恶趣,善色、恶色,皆悉知之,得无所畏,复施心尽漏,后观此苦,以实知之。此是苦,此是苦习、苦尽、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作是观已,欲漏心、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是时,鸡头梵志便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鸡头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No. 133]

  ???

“婆”,大正藏原为“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婆”。*

宝羽=羽宝【宋】*,=羽葆【元】【明】*

  ????

吾=欲【圣】

  “吾”,圣本作“欲”。
  “欲”,大正藏原为“吾”,今依据圣本改作“欲”。

(欲)+至【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欲至”。
  大正藏无“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洹=桓【圣】*

  “洹”,圣本作“桓”。
  “桓”,大正藏原为“洹”,今依据圣本改作“桓”。

欲=步【宋】【元】【明】,=出【圣】

  ????

夏=忧【圣】

  “夏”,圣本作“忧”。
  “忧”,大正藏原为“夏”,今依据圣本改作“忧”。

〔敷〕-【圣】*

  圣本无“敷”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敷”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婆”,大正藏原为“毘”,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婆”。*

是+(时)【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时”。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于〕-【圣】

  圣本无“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饮=饭【圣】*

  “饮”,圣本作“饭”。
  “饭”,大正藏原为“饮”,今依据圣本改作“饭”。

〔其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其日”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其日”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亦=然【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然”。
  “然”,大正藏原为“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然”。

兰=阑【圣】

  “兰”,圣本作“阑”。
  “阑”,大正藏原为“兰”,今依据圣本改作“阑”。

宝=葆【元】【明】*

  “宝”,元、明二本作“葆”。
  “葆”,大正藏原为“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葆”。

“婆”,大正藏原为“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婆”。*

卧敷=敷卧【宋】【元】【明】

  “卧敷”,宋、元、明三本作“敷卧”。
  “敷卧”,大正藏原为“卧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敷卧”。

便=但【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但”。
  “但”,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但”。

饮=饭【宋】*【元】*【明】*

  “饮”,宋、元、明三本作“饭”。
  “饭”,大正藏原为“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饭”。

便取一=更取【宋】【元】【明】【圣】

  “便取一”,宋、元、明、圣四本作“更取”。
  “更取”,大正藏原为“便取一”,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更取”。

淫=淫【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淫”。

开意=意开【宋】【元】【明】

  “开意”,宋、元、明三本作“意开”。
  “意开”,大正藏原为“开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意开”。

坐=座【宋】【元】【明】【圣】

  “坐”,宋、元、明、圣四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座”。

人=天【宋】

  “人”,宋本作“天”。
  “天”,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本改作“天”。

源=原【宋】【元】【明】【圣】

  “源”,宋、元、明、圣四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为“源”,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原”。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是=此【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三两=二两【宋】【元】【明】【圣】*

  “三两”,宋、元、明、圣四本作“二两”。
  “二两”,大正藏原为“三两”,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二两”。

债=请【圣】

  “债”,圣本作“请”。
  “请”,大正藏原为“债”,今依据圣本改作“请”。

主=王【元】

  “主”,元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为“主”,今依据元本改作“王”。

债=请【宋】【元】【明】【圣】

  “债”,宋、元、明、圣四本作“请”。
  “请”,大正藏原为“债”,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请”。

还=偿【宋】【元】【明】

  “还”,宋、元、明三本作“偿”。
  “偿”,大正藏原为“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偿”。

诣=语【宋】【元】【明】【圣】

  “诣”,宋、元、明、圣四本作“语”。
  “语”,大正藏原为“诣”,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语”。

至=诣【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诣”。
  “诣”,大正藏原为“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诣”。

〔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如=汝【宋】【元】【明】【圣】

  “如”,宋、元、明、圣四本作“汝”。
  “汝”,大正藏原为“如”,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汝”。

其=具【宋】【元】【明】【圣】

  “其”,宋、元、明、圣四本作“具”。
  “具”,大正藏原为“其”,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具”。

还+(顾)【宋】【元】【明】

  “还”,宋、元、明三本作“还顾”。
  大正藏无“顾”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回=回【圣】

  “回”,圣本作“回”。
  “回”,大正藏原为“回”,今依据圣本改作“回”。

共=供【宋】【元】【明】

  “共”,宋、元、明三本作“供”。
  “供”,大正藏原为“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供”。

办=辨【圣】

  “办”,圣本作“辨”。
  “辨”,大正藏原为“办”,今依据圣本改作“辨”。

栴=旃【圣】*

  “栴”,圣本作“旃”。
  “旃”,大正藏原为“栴”,今依据圣本改作“旃”。

(著)+铁【宋】【元】【明】

  “铁”,宋、元、明三本作“著铁”。
  大正藏无“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中+(尔时厨中)【宋】【元】【明】

  “中”,宋、元、明三本作“中尔时厨中”。
  大正藏无“尔时厨中”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以=已【宋】【元】【明】【圣】

  “以”,宋、元、明、圣四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已”。

使佛=佛使【圣】

  “使佛”,圣本作“佛使”。
  “佛使”,大正藏原为“使佛”,今依据圣本改作“佛使”。

陛=阶【圣】*

  “陛”,圣本作“阶”。
  “阶”,大正藏原为“陛”,今依据圣本改作“阶”。

〔根〕-【圣】

  圣本无“根”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根”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银=金【宋】*【元】*【明】*

  “银”,宋、元、明三本作“金”。
  “金”,大正藏原为“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金”。

〔上〕-【圣】

  圣本无“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上”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银=金【元】【明】

  “银”,元、明二本作“金”。
  “金”,大正藏原为“银”,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金”。

梯+(陛)【宋】【元】【明】

  “梯”,宋、元、明三本作“梯陛”。
  大正藏无“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座=坐【圣】

  “座”,圣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圣本改作“坐”。

褥=蓐【圣】

  “褥”,圣本作“蓐”。
  “蓐”,大正藏原为“褥”,今依据圣本改作“蓐”。

幡=憣【圣】

  “幡”,圣本作“憣”。
  “憣”,大正藏原为“幡”,今依据圣本改作“憣”。

然=燃【圣】*

  “然”,圣本作“燃”。
  “燃”,大正藏原为“然”,今依据圣本改作“燃”。

熏=勋【圣】

  “熏”,圣本作“勋”。
  “勋”,大正藏原为“熏”,今依据圣本改作“勋”。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婆”,大正藏原为“毘”,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婆”。*

(可)+至【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可至”。
  大正藏无“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此+(是)【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是”。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造+(铁厨)【宋】【元】【明】

  “造”,宋、元、明三本作“造铁厨”。
  大正藏无“铁厨”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造此=作是【宋】【元】【明】

  “造此”,宋、元、明三本作“作是”。
  “作是”,大正藏原为“造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作是”。

坐=座【宋】【元】【明】【圣】

  “坐”,宋、元、明、圣四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座”。

人民=民人【宋】【元】【明】

  “人民”,宋、元、明三本作“民人”。
  “民人”,大正藏原为“人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民人”。

尚=常【圣】

  “尚”,圣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为“尚”,今依据圣本改作“常”。

(于)+其【宋】【元】【明】

  “其”,宋、元、明三本作“于其”。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自〕-【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自”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自”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投=没【元】

  “投”,元本作“没”。
  “没”,大正藏原为“投”,今依据元本改作“没”。

于=乎【圣】*

  “于”,圣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圣本改作“乎”。

白=曰【圣】

  “白”,圣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白”,今依据圣本改作“曰”。

到=至【宋】【元】【明】【圣】

  “到”,宋、元、明、圣四本作“至”。
  “至”,大正藏原为“到”,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至”。

丘+(尼)【明】

  “丘”,明本作“丘尼”。
  大正藏无“尼”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食饮=饮食【宋】【元】【明】,=食饭【圣】

  ????

十=万【元】【明】*

  “十”,元、明二本作“万”。
  “万”,大正藏原为“十”,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万”。

在=此【明】

  “在”,明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在”,今依据明本改作“此”。

辞=乱【宋】【元】【明】【圣】

  “辞”,宋、元、明、圣四本作“乱”。
  “乱”,大正藏原为“辞”,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乱”。

日+(中)【宋】【元】【明】【圣】

  “日”,宋、元、明、圣四本作“日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尔=今【圣】

  “尔”,圣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为“尔”,今依据圣本改作“今”。

运=云【宋】*【元】*【明】*

  “运”,宋、元、明三本作“云”。
  “云”,大正藏原为“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云”。

饭=饮【宋】【元】【明】

  “饭”,宋、元、明三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

华香=香华【宋】【元】【明】

  “华香”,宋、元、明三本作“香华”。
  “香华”,大正藏原为“华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香华”。

〔虚〕-【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虚”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虚”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道+(已得为道)【宋】【元】【明】

  “道”,宋、元、明三本作“道已得为道”。
  大正藏无“已得为道”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蔽=弊【宋】【元】【明】

  “蔽”,宋、元、明三本作“弊”。
  “弊”,大正藏原为“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弊”。

杀=教【元】

  “杀”,元本作“教”。
  “教”,大正藏原为“杀”,今依据元本改作“教”。

淫侄=淫泆【圣】

  “淫侄”,圣本作“淫泆”。
  “淫泆”,大正藏原为“淫侄”,今依据圣本改作“淫泆”。

侄=泆【宋】【元】【明】

  “侄”,宋、元、明三本作“泆”。
  “泆”,大正藏原为“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泆”。

淫+(泆)【宋】【元】【明】,淫=淫【圣】

  ????

使=梵【元】

  “使”,元本作“梵”。
  “梵”,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元本改作“梵”。

非=不【宋】【元】【明】

  “非”,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若+(闻)【圣】

  “若”,圣本作“若闻”。
  大正藏无“闻”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间=问【宋】,=闻【明】*

  ????

间=闻【明】【圣】

  “间”,明、圣二本作“闻”。
  “闻”,大正藏原为“间”,今依据明、圣二本改作“闻”。

著荣=知禁【圣】

  “著荣”,圣本作“知禁”。
  “知禁”,大正藏原为“著荣”,今依据圣本改作“知禁”。

猗=待【宋】【元】【明】,=行【圣】

  ????

昧=明【宋】【元】【明】

  “昧”,宋、元、明三本作“明”。
  “明”,大正藏原为“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明”。

姓=性【宋】【元】

  “姓”,宋、元二本作“性”。
  “性”,大正藏原为“姓”,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性”。

死此生=生此死【宋】【元】【明】【圣】

  “死此生”,宋、元、明、圣四本作“生此死”。
  “生此死”,大正藏原为“死此生”,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生此死”。

者=有【元】

  “者”,元本作“有”。
  “有”,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元本改作“有”。

口+(意)【宋】【元】【明】

  “口”,宋、元、明三本作“口意”。
  大正藏无“意”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以=如【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已〕-【圣】

  圣本无“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已”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注解]

水灌头王法有五威容,悉舍之一面:已受灌顶而即位的国王,有五种装饰(盖、天冠、剑、履屣、金拂),都脱掉摆在一边。

亦复当愍诸下劣:也应怜愍而再供养贫贱的人。

输:捐献。

熟视:瞪着眼睛看。

栴檀:檀香,为檀香科檀香属的常绿小乔木,有白檀、赤檀等种类。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二米,心材黄褐色,有强烈香味,可做雕刻材料、香料、或药用。

初不闻:从来不曾闻过(这样的香味)。

金铤:金块。“铤”通“锭”。

听在道次:允许我加入修道的行列。“听”在这里是四声,允许的意思。

五结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这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烦恼。

不与取:没有经过允许即私自拿取。

若此间语不传至彼,设彼间语不传至此,于中而净其意:这人讲的话不传至别人,别人讲的话不传至这人,在这当中清净心意;不挑拨离间。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的最后三段为实修的次第,在《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75经段落较分明,例如:“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罪触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

(六)[0697a1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五事最不可得。云何为五?应丧之物欲使不丧者,此不可得;灭尽之法欲使不尽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夫病之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也;夫死之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是谓,比丘!有此五事最不可得。若如来出世,若如来不出,此法界恒住如故,而不朽败,有丧灭之声,生、老、病、死。若生、若逝,皆归于本。是谓,比丘!此五难得之物。

“当求方便,修行五根。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谓,比丘!行此五根已,便成须陀洹;家家一种,转进成斯陀含;转进灭五结使,成阿那含,于彼般涅槃不来此世;转进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化,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当求方便,除前五事,修后五根。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夫=天【元】

  “夫”,元本作“天”。
  “天”,大正藏原为“夫”,今依据元本改作“天”。

出+(世)【宋】【元】【明】

  “出”,宋、元、明三本作“出世”。
  大正藏无“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家家:“须陀洹果”的圣人中,只须天界及人间总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须陀洹在天界与人间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者。因为从人间的“家”生于天界的“家”、又从天界的“家”生于人间的“家”没几次就能涅槃,所以名为“家家”。

一种:“斯陀含果”的圣人中,只须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者,只剩出生一次的种子,因此名为“一种”。又译为“一种子道”。

五结使:在这里指五下分结:身见(执著于有恒常不变的自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贪欲、瞋恚。断除五下分结,即为第三果圣者。

[对应经典]

 

(七)[0697b0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五人不可疗治。云何为五?一者之人不可疗治;奸邪之人不可疗治;恶口之人不可疗治;嫉妒之人不可疗治;无反复之人不可疗治。是谓,比丘!有此五人不可疗治。”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奸邪恶口人,  嫉妒无反复,
 此人不可疗,  智者之所弃。

“是故,诸比丘!常当学正意,除去嫉妒;修行威仪,所说如法,当知反复,识其恩养,小恩常不忘,何况大者,勿怀悭贪,又不自誉,复不毁他人。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谀”,圣本作“论”。

圣本无“无反…疗治”九字。

“识”,圣本作“议识”。

“常”,大正藏原为“尚”,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常”。

[注解]

谀谄:阿谀谄媚。

奸邪:奸诈邪恶。

恶口:骂人;口出恶言。

无反复:不知感恩。

正意:正思惟。

威仪:行为的规矩、仪态。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以下五种个性的人,若不改的话是没救了:

个性 说明 分类
谀谄 阿谀谄媚 贪特别强
奸邪 奸诈邪恶 贪特别强
恶口 口出恶言 瞋特别强
嫉妒 见不得他人好 瞋特别强
无反复 不知感恩 贪、瞋都特别强


这些烦恼都必定有“痴”(无明)的成分,因此上表中不特别标注“痴”。

(八)[0697b1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释提桓因告三十三天曰:‘若诸贤与阿须伦共斗时,设阿须伦不如者,诸天得胜,汝等捉毘摩质多罗阿须伦,将来至此,身为五系。’是时,毘摩质多罗阿须伦,复告诸阿须伦曰:‘卿等!今日与诸天共斗,设得胜者,便捉释提桓因,缚送此间。’比丘当知,尔时,二家共斗,诸天得胜,阿须伦不如。是时,三十三天躬捉毘摩质多罗阿须伦王,束缚其身,将诣释提桓因所,著中门外,自观被五系。

“是时,毘摩质多罗阿须伦王便作是念:‘此诸天法正,阿须伦所行非法,我今不乐阿须伦,便当即住此诸天宫。’是时,以生此念言:‘诸天法正[*],阿须伦非法,我欲住此间。’作此念已。是时,毘摩质多罗阿须伦王便自觉知身无缚系,五欲而自娱乐。设毘摩质多罗阿须伦王生此念已,言:‘诸天非法,阿须伦法正[*],我不用此三十三天,还欲诣阿须伦宫。’是时,阿须伦王身被五系,五欲娱乐自然消灭。

“比丘当知,缠缚之急,莫过此事;魔之所缚,复甚于斯。设兴结使魔[*]以被缚,若不兴结使魔已得脱;毁人魔被缚,不毁人魔不被缚动魔被缚,不动魔不被缚。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使心不被缚,乐闲静之处。所以然者,此诸结使是魔境界。若有比丘在魔境界者,终不脱生、老、病、死,不脱愁、忧、苦、恼。我今说此苦际。若复比丘心不移动,不着结使,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我今说此苦际。是故,比丘!当学无有结使,越出魔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大正藏在“胜”字之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毘摩质多罗~Vepacitti.

“被”,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被”。

“正”,大正藏原为“整”,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正”。*

圣本无“欲”字。

“兴”,大正藏原为“与”,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兴”。

大正藏无“若不兴结使魔已得脱毁人魔被缚不毁人魔不被缚”二十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被缚”,圣本作“移”。

大正藏在“比”字之前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大正藏在“学”字之前有“作是”二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注解]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名,他的女儿舍脂为帝释天的第一天后。

诸天法正,阿须伦所行非法:天界的事物、法则才是正确的,阿修罗界的行为(多瞋、好战等)则是不正确的。

设兴结使魔以被缚:设兴结使,意为“假设兴起了烦恼”。全句意思是,“如果起了烦恼,那就已被魔所束缚”。相当的《长阿含经》经文作“计吾我人为魔所缚,不计吾我人魔缚得解”。

毁人:毁谤人。

动魔被缚:如果有起心动念,那就已被魔所束缚。

[对应经典]

 

(九)[0697c18]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是时,阿难白世尊言:“夫言尽者,名何等法言尽乎?”

世尊告曰:“阿难!色者无为因缘而有此名;无欲、无为,名灭之法。彼尽者,名曰灭尽。痛、想、行、识,无为、无作,皆是磨灭之法,无欲、无污,彼灭尽者,故名灭尽。阿难当知,此五盛阴无欲、无作,为磨[*]灭法;彼灭尽者,名为灭尽。此五盛阴永已灭尽,更不复生,故名灭尽。”

是时,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之”,大正藏原为“尽”,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之”。

“磨”,宋、元、圣三本作“摩”。宋、元二本*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圣本改作“已”。

[注解]

无为:无造作的。在这里指圣者对五阴已没有造作、不会被其动摇。

因缘而有此名:根据现象而这么称呼(为“色”)。

彼尽者,名曰灭尽:那(色)完结了,称作“灭尽”。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有同学提问:“五阴是缘生、缘灭的,为什么本经提到五阴是无为的?”

因为本经所说特指圣者的境界,圣者不执著五阴,才能对五阴没有造作。

(一〇)[0697c2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生漏梵志白世尊言:“云何,瞿昙!有何因缘,有何宿行,使此人民之类有尽、有灭、有减少者?本为城廓,今日已坏;本有人民,今日丘荒。”

世尊告曰:“梵志!欲知由此人民所行非法故,使本有城廓,今日磨[*]灭,本有人民,今日丘荒,皆由生民悭贪结缚习行,爱欲之所致故,使风雨不时,雨以不时,所种根栽,不得长大,其中人民死者盈路。梵志当知,由此因缘,使国毁坏,民不炽盛。复次,梵志!人民之类所行非法,便有雷电霹雳自然之应,天降雹雨,坏败生苗,尔时人民死者难计。

“复次,梵志!人民之类所行非法,共相,或以手拳相加,瓦石相掷,各各自丧其命。复次,梵志!彼人民之类已共诤竞,不安其所,国主不宁,各兴兵众共相攻伐,至大众中死者难计。或有被刀死者,或有箭死者。如是,梵志!由此因缘,使民减少不复炽盛。

“复次,梵志!人民之类所行非法故,使神祇不祐而得其便,或遭困厄,疾病着床,除降者少,疫死者多。是谓,梵志!由此因缘,使民减少不复炽盛。”

是时,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昙!所说甚为快哉!说此人本减少之义。实如来教,本有城廓,今日磨[*]灭;本有人民,今日丘荒。所以然者,以有非法,便生悭嫉;[*]以有悭嫉[*],便生邪业;以邪业故使天雨不时,五谷不熟,人民不炽,故使非法流行,天雨灾变,坏败生苗。彼以行非法,贪著悭嫉[*],是时国主不宁,各兴兵众,共相攻伐,死者,故使国土流荒,人民迸散。今日世尊所说甚善,快哉!由非法故致此灾患。正使为他所捉,便断其命:由非法故便生盗心;以生盗心,后为王杀;以生邪业,非人得其便。由此因缘,便取命终,人民减少,故使无有城廓之所居处。

“瞿昙!今日所话已自过多,犹如偻者得伸,盲者得眼目,冥中得明,无目者为作眼目。今沙门瞿昙无数方便而说法,我今重自归佛、法、众,愿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敢复杀。若沙门瞿昙见我,若乘象骑马,我由恭敬。所以然者,我为王波斯匿、频婆娑罗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受梵之福,我恐失此之德;设我偏露右肩时,唯愿世尊受我礼拜;设我步行时,见瞿昙来,我当去履,唯愿世尊受我礼拜。”

尔时,世尊顉头可之。是时,生漏梵志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前白佛言:“我今重自归沙门瞿昙!唯愿世尊听我为优婆塞。”

尔时,世尊渐与说法,使发欢喜之心。梵志闻法已,即从[*]坐起,便退而去。

尔时,生漏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校勘]

圣本无“结”字。

“雨”,明本作“以”。

“雳”,圣本作“礰”。

“诤”,明本作“争”。

“拳”,圣本作“搼”。

“伐”,宋、元二本作“罚”。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死”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祐”,圣本作“神”。

“嫉”,大正藏原为“疾”,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嫉”。*

“有”,大正藏原为“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大正藏在“邪”字之前有一“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使”,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雨”,大正藏原为“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雨”。

“贪著”,大正藏原为“著贪”,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贪著”。

“主”,宋本作“王”,元本作“生”。

“叵”,元本作“巨”,明本作“难”

“取”,圣本作“邪”。

“话已”,大正藏原为“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话已”。

“伸”,大正藏原为“申”,今依据明本改作“伸”。

“而”,元本作“时”。

圣本无“为”字。

宋、元、明、圣四本无“寿”字。

“婆”,大正藏原为“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婆”。

“礼拜”,大正藏原为“等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礼拜”。

“顉”,大正藏原为“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顉”。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含”,圣本作“鋡”。

“六”,圣本作“五”。

圣本在“六”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注解]

生漏:优婆塞名,佛陀称赞他“好问义趣”第一。

宿行:过去的业力。

丘荒:荒芜的土堆。

悭贪结缚习行:吝啬、贪心这些烦恼的习性业力。

死者盈路:路上满是死人;到处都是死人。

诤竞:各执一词地争论。

槊:一种长矛。读音同“硕”。

除降:疾病除却、消退。

叵计:难以计数。“叵”读音同“颇”,是“不可”二字的合音。

偻者:驼背的人。

若沙门瞿昙见我,若乘象骑马,我由恭敬。所以然者,我为王波斯匿、频婆娑罗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受梵之福,我恐失此之德:如果佛陀见到我时,我是乘象或骑马的,则我是因为恭敬而来。是这样的,我被波斯匿王、频婆娑罗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派遣来见佛陀,请佛陀说法,我自己也怕失去佛陀说法的利益(因此而请佛陀说法)。其中“受梵之福”是指请佛说法等能让人获得生梵天的大福报的行为,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一〈苦乐品 29〉第3经所举例的“四梵之福”。

偏露右肩:将袈裟挂于左肩,而露出右肩,是古代印度用以表示恭敬长者的方式之一,因这样子方便做杂务,代表当事人愿意为长者服务。又译为“偏袒右肩”。

去履:脱掉鞋子,以示恭敬。

顉头:点头;头左右摆动。按在印度将头向左右摆动相当于中国的点头。“顉”读音同“钦”。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人民强烈的贪吝及恶行会感召天候的异常,天候异常则造成农作物欠收。

强烈的瞋心及恶行,则会造成人类的争战和非人的作𥚢,非人的作𥚢也会造成疾疫难以控制。

近年来各种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极端气候,不外乎是由于人们自私自利、短视近利所造成,即为人民的贪吝造成天候异常的实例。而在瞋心之下,人与人间的冲突乃至国与国间的争战,则在历史上一再重演。恶劣的环境及战争的现场,疾疫自然更容易爆发。

[进阶辨正]

研讨:印度的点头(连结已失效 ywliu)

 
agama1/增壹阿含經等見品第三十四.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21 18:15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20539116859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