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大爱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 导读ⓔ(一)[0821b26]闻如是: 尔时,大爱道游于毘舍离城高台寺①中,与大比丘尼众五百人俱,皆是罗汉,诸漏已尽。尔时,大爱道闻诸比丘说:“如来不久当取灭度,不过三月,当在拘夷那竭②ⓕ娑罗双树间。”尔时,大爱道便作是念:“我不堪任见如来取灭度,亦复不堪任见阿难取灭度,我今宜可先取灭度。” 尔时,大爱道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大爱道前白佛言:“我闻世尊不久当取灭度,却后不过三月,在拘夷那竭ⓖ娑罗双树间;我今不堪见世尊及阿难取灭度也,唯愿世尊听我先取灭度。”尔时,世尊默然可之。 尔时,大爱道重白佛言:“自今ⓗ已后,唯愿世尊与诸比丘尼说戒。” 佛告之曰:“我今听比丘尼,还与比丘尼[禁>说]禁戒,如我本所施行禁戒,无令差错。” 尔时,大爱道前礼佛足,在佛前立。尔时,大爱道复白佛言:“我今更不见如来颜色,ⓘ亦不见将来诸佛,不受胞胎,永处无为,今日违离圣颜,永更不睹。” 时大爱道绕佛七匝,亦复绕阿难七匝,尽绕诸比丘众,ⓙ却退而去。还ⓚ诸比丘尼众中,告诸比丘尼曰:“我今欲入无为涅槃界。所以然者,如来不久当取灭度,汝等各宜ⓛ随所行。” 尔时,差摩比丘尼、优钵色比丘尼、基利施比丘尼、舍仇梨比丘尼、奢摩比丘尼、钵陀ⓜ阑ⓝ柘比丘尼、婆罗[*]柘罗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阇耶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往至世尊所,在一面立。尔时,五百比丘尼,差摩比丘尼最为上首,而白佛言:“我等诸人闻如来不久当取灭度,我等不忍见世尊及阿难先取灭度。唯愿世尊听我等先取灭度,我等今取涅槃,正是其宜。”尔时,世尊默然可之。时差摩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见世尊默然可之,前礼佛足,绕三匝便退而去。还诣本房。 时,大爱道闭讲堂门,击ⓞ干ⓟ椎③,于露地④敷坐具,腾在虚空,于虚空中坐卧经行,或出火焰,身下出烟,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烟;举身放焰,举身放烟;左胁出水,右胁出火;右胁出水,左胁出ⓠ烟;前出火,后出水;前出水,后出火;举身出火,举身出水。 尔时,大爱道作若干变化,还在本座,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而入初禅;从初禅起而入ⓢ二禅;从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想知灭;从想知灭起还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还入识处;从识处起还入空处;从空处起还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还入三禅;从三禅起ⓨ入二禅ⓩ中;从二禅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二禅;从二禅起还入三禅;从三禅起还入四禅;已入四禅便取灭度。 尔时,天地大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四边都[*]踊中央没,又四面凉风起,诸天在空作倡Ⓑ伎乐,欲界诸天涕零悲泣,犹如春月天降甘雨,神妙之天杂碎优钵华香,又杂碎栴檀⑤而散其上。 尔时,差摩比丘尼、优钵色比丘尼、基梨施瞿昙弥比丘尼、舍瞿离比丘尼、奢摩比丘尼、Ⓒ波陀兰遮Ⓓ罗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阇耶比丘尼,如此上首五百比丘尼等,各ⓑ各于露ⓒ地敷坐,飞在虚空,于虚空ⓓ之中坐卧经行,作十八变,乃至入想知灭,各取灭度。 尔时,毘舍离城内有大将名曰耶输提,将五百童子集普会讲堂有所讲说。时,耶输提及五百童子ⓔ遥见五百比丘尼作十八变,见已,欢喜踊跃无量,各共叉手而向彼所。尔时,世尊而告阿难曰:“汝往至耶输提大将所,而告之曰:‘速办五百床具,五百坐具,五百瓶ⓕ酥,五百瓶油,五百舆花,五百裹香,五百车薪。’” 尔时,阿难前白佛言:“不审世尊欲何施为?” 佛告之曰:“大爱道已取灭度,及五百比丘尼泥洹,我等欲供养舍利。” 尔时,阿难悲泣交集,不能自胜:“大爱道取灭度何其速哉。” 尔时,阿难以手挥泪,便往至耶输提大将所。 尔时,耶输提遥见阿难来,皆起前迎,并作是说:“善来,阿难!欲ⓖ何告敕,又行非常。” 尔时,阿难报曰:“我是佛使,欲有所告敕。” 时,大将咸共问曰:“欲何所告敕?” 阿难报曰:“世尊告大将曰:‘当办五百ⓗ床,五百坐具,五百瓶[*]酥,五百瓶油,五百舆花,五百裹香,五百车薪,大爱道及五百比丘尼皆取灭度,我等ⓘ往供养舍利。’” 尔时,大将悲泣交集,而作是说:“大爱道取灭度何其速哉!及五百比丘尼取灭度甚为速哉!谁当教ⓙ授我等,教化分檀布施⑥?” 尔时,耶输提大将即办五百[*]床,五百坐具,五百瓶油、[*]酥、薪,及诸耶维⑦之具,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耶输提大将白世尊言:“如来所约敕供养之具,今日已办。” 佛ⓚ告曰:“汝今各取大爱道身及五百比丘尼身,出毘舍离到旷野之处,吾欲于彼供养舍利。” 耶输提大将白佛言:“唯然,世尊!” 是时,长者即往至大爱道ⓛ等所,告一人曰:“汝今施梯,ⓜ登墙入内,ⓝ徐开门,无令有声。” 是时,彼人如彼教敕,即入开门,复敕五百人各Ⓔ举舍利著于床上。尔时,有Ⓕ二沙弥尼在,一名难陀,二名优般难陀。是时,二沙弥尼语大将曰:“止!止!大将!勿触扰诸师。” 耶输提大将报曰:“汝师不为睡眠,皆取灭度。” 尔时,二沙弥Ⓖ闻诸师皆取灭度,心怀恐怖,即自思惟,观有Ⓗ习之法皆是尽法,即于坐处得三明六通。尔时,二沙弥尼即飞在虚空中,先至旷野之中作十八变,坐卧经行,身出水火,变化无量,即于无余涅槃界而取般涅槃。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僧,前后围遶,往至大爱道比丘尼寺Ⓘ中。尔时,世尊告阿难、难陀、罗云:“汝等舆Ⓙ大爱道身,我当躬自供养。” 是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从三十三天上,譬如力士Ⓛ屈伸臂顷来至毘舍离,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其中漏尽比丘皆见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其不漏尽有欲比丘,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未漏尽者,亦不见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 尔时,梵天王遥知如来心中所念,将诸梵天从梵天上没,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毘沙门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将诸Ⓝ阅叉、鬼神,到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提Ⓞ地赖吒天王将诸乾沓和,从东方来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毘娄勒ⓞ叉天王将诸无数拘槃ⓟ荼,从南方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毘娄ⓠ波叉ⓡ天王将诸龙神来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及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各各知如来心中所念,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释提[*]桓因、毘沙门天王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舍利。” ⓢ佛告诸天:“止!止!天王!如来自ⓣ当知时。此是如来所应修行,非是天、龙、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然诸天当知,过去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灭度,然后诸ⓥ佛世尊皆自供养耶维ⓦ舍利。正使将来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灭度,然后诸佛ⓧ皆自供养。以此方便,知如来应自供养,非天、龙、鬼神所及也。” 尔时,毘沙门天王告五百鬼曰:“汝等往至栴檀林中,取ⓨ香薪来,当供养耶维[*]。”时,五百鬼闻天王语已,即往至栴檀林中,取栴檀薪来至旷野之间。 是时,世尊躬自举床一脚,难陀举一脚,罗云举一脚,阿难举一脚,飞在虚空,往至彼冢间;其中[>四]部之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举五百比丘尼舍利至ⓩ于冢间。尔时,世尊告耶输提大将曰:“汝今更办二Ⓐ床,二坐具,二车薪、香花供养二沙弥尼身。” 耶输提大将白佛言:“唯然,世尊!”寻时,即办供养之具。 尔时,世尊以栴檀木各传与诸天。是时,世尊复告大将曰:“汝今各取五百舍利,Ⓑ各分别而供养之,二沙Ⓒ弥亦复使然。” 时,大将受佛教已,各各分别而取供养,即取耶维[*]。尔时,世尊复以[旃>栴]檀木著大爱道身上。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一切行无常, 生者必有尽, 尔时,诸天、人民皆悉云集在于冢间;天、人大众十亿姟那术⑧。Ⓓ时大将ⓐ火灭已,复取舍利而起偷婆。 佛告大将曰:“汝今取五百比丘尼舍利与起偷婆,长夜之中受福无量!所以然者,世间有四人起于偷婆。云何为四?若有人与如来.至真.等正觉起于偷婆,ⓑ转轮圣王,与ⓒ声闻、辟支ⓓ佛起偷婆者,受福无量。”尔时,世尊与诸天、人民说微妙之法,劝令欢喜。尔时,天与人有一亿,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诸天、人民、乾沓和、阿须ⓔ轮、四部之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 五十=四十九【宋】【元】【明】【圣】 “五十”,宋、元、明、圣四本作“四十九”。 “四十九”,大正藏原为“五十”,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四十九”。 ⓒ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东晋…译〕-【圣】 ???? ⓓ 五十二=五十【丽】,=五十二之一【明】,=五十一【圣】 ???? ⓔ [Nos. 144. 145] ??? ⓕ 娑=摩【宋】 “娑”,宋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为“娑”,今依据宋本改作“摩”。 ⓖ 娑=摩【宋】【圣】 “娑”,宋、圣二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为“娑”,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摩”。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亦+(复)【宋】【元】【明】【圣】 “亦”,宋、元、明、圣四本作“亦复”。 大正藏无“复”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却=便【宋】【元】【明】,=各【圣】 ???? ⓚ 诸=诣【宋】*【元】*【明】* “诸”,宋、元、明三本作“诣”。 “诣”,大正藏原为“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诣”。 ⓛ 随+(时)【宋】【元】【明】 “随”,宋、元、明三本作“随时”。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阑=兰【宋】【元】【明】【圣】 “阑”,宋、元、明、圣四本作“兰”。 “兰”,大正藏原为“阑”,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兰”。 ⓝ 柘=遮【元】【明】* “柘”,元、明二本作“遮”。 “遮”,大正藏原为“柘”,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遮”。 ⓞ 干=揵【宋】【元】【明】【圣】 “干”,宋、元、明、圣四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为“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揵”。 ⓟ 椎=稚【圣】 “椎”,圣本作“稚”。 “稚”,大正藏原为“椎”,今依据圣本改作“稚”。 ⓠ 烟=火【宋】【元】【明】 “烟”,宋、元、明三本作“火”。 “火”,大正藏原为“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火”。 ⓡ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跏”。* ⓢ (第)+二【宋】【元】【明】 “二”,宋、元、明三本作“第二”。 大正藏无“第”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三=二【元】 “三”,元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三”,今依据元本改作“二”。 ⓤ (第)+三【宋】【元】【明】 “三”,宋、元、明三本作“第三”。 大正藏无“第”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想+(处)【宋】【元】【明】 “想”,宋、元、明三本作“想处”。 大正藏无“处”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还)+入【宋】*【元】*【明】* “入”,宋、元、明三本作“还入”。 大正藏无“还”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第〕-【宋】【元】 宋、元二本无“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第”字,今依据宋、元二本删去。 ⓨ (还)+入【宋】*【元】*【明】*【圣】 “入”,宋、元、明、圣四本作“还入”。 大正藏无“还”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踊=涌【明】* “踊”,明本作“涌”。 “涌”,大正藏原为“踊”,今依据明本改作“涌”。 Ⓑ 伎=妓【宋】【元】【明】 “伎”,宋、元、明三本作“妓”。 “妓”,大正藏原为“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妓”。 Ⓒ 波=钵【宋】【元】【明】 “波”,宋、元、明三本作“钵”。 “钵”,大正藏原为“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钵”。 Ⓓ 〔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罗”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婆罗遮罗比丘尼)七字+迦【宋】【元】【明】 ??? ⓑ 〔各〕-【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各”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各”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地〕-【圣】 圣本无“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地”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遥=逢【宋】【元】【明】 “遥”,宋、元、明三本作“逢”。 “逢”,大正藏原为“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逢”。 ⓕ 酥=苏【圣】* “酥”,圣本作“苏”。 “苏”,大正藏原为“酥”,今依据圣本改作“苏”。 ⓖ 何+(所)【宋】【元】【明】 “何”,宋、元、明三本作“何所”。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床+(具)【宋】*【元】*【明】* “床”,宋、元、明三本作“床具”。 大正藏无“具”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欲)+往【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欲往”。 大正藏无“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授=将【圣】 “授”,圣本作“将”。 “将”,大正藏原为“授”,今依据圣本改作“将”。 ⓚ 告+(之)【宋】【元】【明】 “告”,宋、元、明三本作“告之”。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等=寺【宋】【元】【明】 “等”,宋、元、明三本作“寺”。 “寺”,大正藏原为“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寺”。 ⓜ 登=撜【圣】 “登”,圣本作“撜”。 “撜”,大正藏原为“登”,今依据圣本改作“撜”。 ⓝ 徐+(徐)【宋】【元】【明】 “徐”,宋、元、明三本作“徐徐”。 大正藏无“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举+(舆)【宋】【元】【明】 “举”,宋、元、明三本作“举舆”。 大正藏无“舆”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二〕-【圣】 圣本无“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尼)+闻【宋】*【元】*【明】*【圣】 “闻”,宋、元、明、圣四本作“尼闻”。 大正藏无“尼”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习=集【圣】 “习”,圣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圣本改作“集”。 Ⓘ 〔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舆”,大正藏原为“举”,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舆”。 Ⓚ 桓=洹【圣】* “桓”,圣本作“洹”。 “洹”,大正藏原为“桓”,今依据圣本改作“洹”。 Ⓛ “士”,宋、元、明、圣四本作“人”。 Ⓜ 〔比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比丘”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地=头【圣】 “地”,圣本作“头”。 “头”,大正藏原为“地”,今依据圣本改作“头”。 ⓞ 〔叉〕-【圣】 圣本无“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叉”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荼=茶【宋】【元】【明】 “荼”,宋、元、明三本作“茶”。 “茶”,大正藏原为“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茶”。 ⓠ 波=博【圣】 “波”,圣本作“博”。 “博”,大正藏原为“波”,今依据圣本改作“博”。 ⓡ (大)+天【圣】 “天”,圣本作“大天”。 大正藏无“大”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佛=弗【明】 “佛”,明本作“弗”。 “弗”,大正藏原为“佛”,今依据明本改作“弗”。 ⓣ 当知=知斯【宋】 “当知”,宋本作“知斯”。 “知斯”,大正藏原为“当知”,今依据宋本改作“知斯”。 ⓤ 哺=𫗦【圣】 “哺”,圣本作“𫗦”。 “𫗦”,大正藏原为“哺”,今依据圣本改作“𫗦”。 ⓥ 佛+(又诸佛)【宋】 “佛”,宋本作“佛又诸佛”。 大正藏无“又诸佛”三字,今依据宋本补上。 ⓦ “耶维”,大正藏原为“蛇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耶维”。* ⓧ 〔皆自供养〕-【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皆自供养”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皆自供养”四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香=栴檀【宋】【元】【明】 “香”,宋、元、明三本作“栴檀”。 “栴檀”,大正藏原为“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栴檀”。 ⓩ 于=大【宋】【元】【明】 “于”,宋、元、明三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 床+(具)【宋】【元】【明】 “床”,宋、元、明三本作“床具”。 大正藏无“具”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各〕-【圣】 圣本无“各”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各”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弥+(尼)【宋】【元】【明】【圣】 “弥”,宋、元、明、圣四本作“弥尼”。 大正藏无“尼”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他)+时【元】【明】 “时”,元、明二本作“他时”。 大正藏无“他”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火灭…婆)十一字=复取火灭【宋】 “(火灭…婆)十一字”,宋本作“复取火灭”。 “复取火灭”,大正藏原为“(火灭…婆)十一字”,今依据宋本改作“复取火灭”。 ⓑ (与)+转【宋】【元】【明】 “转”,宋、元、明三本作“与转”。 大正藏无“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声闻〕-【宋】【元】【明】,声闻=辟【圣】 ???? ⓓ 佛+(及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与)十一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 轮=伦【宋】【元】【明】 “轮”,宋、元、明三本作“伦”。 “伦”,大正藏原为“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伦”。 [注解]① 高台寺:佛陀的道场之一,在毘舍离城北边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讲堂。又译为“高楼台观”、“重阁讲堂”、“大林精舍”。 ② 拘夷那竭:古代印度末罗国的城名,在中印度的东北方,佛陀在这城的娑罗园双树间圆寂,详见《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79经、卷四十四第1197经、《中阿含经》卷十四〈王相应品 1〉第68经大善见王经、《长阿含经》卷四第2经游行经。又作拘尸那竭、拘尸城、鸠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③ 干椎:也作“揵椎”、“犍槌”,梵语的音译。意为“声鸣”。指寺院中的木鱼、钟、磬之类。 ④ 露地:户外没有遮蔽物的地方。 ⑤ 栴檀:檀香,为檀香科檀香属的常绿小乔木,有白檀、赤檀等种类。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二米,心材黄褐色,有强烈香味,可作香料、药用、或雕刻材料。 ⑥ 分檀布施:分送物资而布施。 ⑦ 耶维:火化。又译为阇维、蛇旬、荼毘。 ⑧ 姟那术:相当大的数目字。“姟”读音同“该”。 [对应经典]
(二)[0823b18]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舍卫城内有比丘尼名曰婆陀①,将五百比丘尼于彼游化。时,婆陀比丘尼在闲静之处,而自思惟,结[*]加趺坐,系念在前,自忆无数宿命之事,复自笑。有比丘尼遥见婆陀比丘尼笑,见已,便往至比丘尼所:“今婆陀比丘尼独在树下而笑,将有何缘?” 时,五百比丘尼即相将至婆陀比丘尼所,头面礼足。尔时,五百比丘尼白婆陀曰:“有何因缘独坐树下而笑耶?” 尔时,婆陀比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我向者在此树下,自忆无数宿命之事,复见昔日所经历身,死此生彼,皆悉观见。” 时,五百比丘尼复白言:“唯愿当说曩昔之缘。” 时,婆陀比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曰毘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现于世。尔时,世界名槃头摩,人民炽盛不可称计。尔时,如来游彼国界,将十六万八千比丘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时佛名号流布四远:‘毘婆尸佛者众相具足,是一切人良祐福田。’ “尔时,彼国界中有童子名曰梵天,颜貌端ⓐ正,世之希有。时,彼童子手执宝盖而行[*]诸街巷中。时有居士妇亦复端[*]正,亦从此道行,众人皆共观看。时童子便作是念:‘我今亦复端[*]正,手执宝盖,众人皆不观视我身,此诸人民皆共观此女人。我今要当作方便,使人观视我。’时彼童子即出彼城,往至毘ⓑ婆尸佛所,手执宝华,供养七日七夜,亦作誓愿:‘设当毘婆尸佛有此神足,有此神力,是世间、ⓒ天上福田,持此功德,使我将来之世作女人身,人民见之莫不喜踊。’ “尔时,彼童子七日七夜供养彼佛已,随命长短,后便生三十三天,于ⓓ彼作女ⓔ人身,极为端[*]正,玉女中第一,以五事功德胜彼天女。云何为五?所谓天寿、天色、天乐、天威福、天自在。时三十三天见已,各自说曰:‘此天女者,极为殊妙,无与等者。’其中或有天子作是说:‘此天女我应得以为ⓕ天后。’各相竞ⓖ争。时大天王说曰:‘汝等勿共ⓗ斗讼,其中能说极妙ⓘ法者,便以此天女与之作妇。’ “尔时,有一天子便说斯偈:
“‘若起若复坐, 寤寐无有欢, “尔时,复有天子而说斯偈:
“‘汝今故为乐, 于眠无念想, “尔时,复有天子而说斯偈:
“‘设ⓙ复打战鼓, 犹有休息时, “尔时,复有天子而说斯偈:
“‘如水ⓚ漂大木, 犹有休息时, “尔时,诸天中最尊天子与诸天人而说斯偈:
“‘汝等犹闲暇, 各能说斯偈, “尔时,诸天人白彼天子曰:‘善哉!天子!所说偈者极为清妙。今ⓜ日此天女奉贡天王。’尔时,天女即入天王宫。汝等诸妹ⓝ勿有犹豫。所以然者,尔时童子供养佛上宝盖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尔时童子身者,即我身是也。 “过去三十一ⓞ劫有式诘如来,出现于世,游化于野马世界,与大比丘众十六万人俱。尔时,彼天女后便命终而生人中,受女人身,极为端[*]正,世之希有。时式诘如来到时,着衣持钵,入野马城乞食。时彼天女人复为长者妇,以好饮食,奉上式诘如来,ⓟ普作誓愿:‘持此功德之业,所生之处莫堕三恶趣,颜貌端[*]正,与人殊异。’ “尔时,彼女人后便命终生三十三天,于彼复作女人身,极为端[*]正,有五事功德胜彼诸天。尔时天女,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彼女人者,则我身是。 “即于彼劫毘舍罗婆如来出现于世,尔时天女随寿长短,命终之后来生人中,受女人身,颜貌端[*]正,世之希有。复与长者居士作妇。尔时,长者妇复以妙衣好服奉上如来,发此誓愿:‘使我将来之世得作ⓡ女身。’时彼妇ⓢ女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颜貌端[*]正,胜彼天女。尔时彼女人者,岂异人乎?莫作斯观。所以然者,尔时女人者,则我身是。 “时彼女人随寿长短,命终之后,来生人中,在波罗㮈大城,与月光长者作婢ⓣ,颜貌麤丑,人所恶见。自毘舍罗婆去世,更无ⓤ佛。尔时,辟支ⓥ佛游化。时月光长者妇告其婢曰:‘汝在外游行,求觅沙门!颜貌端[*]正,入吾意者,将来在家,吾欲供养。’尔时,彼婢即出家中,在外求觅沙门!遇见辟支[*]佛城内游乞,ⓦ然颜貌麤恶,姿色丑弊。时彼婢使语辟支[*]佛曰:‘大家⑤欲见,愿屈至家。’即入白ⓧ主:‘沙门已至,可往相见。’ “时长者妇见沙门已,心不欢乐,即语其婢:‘此还发遣,吾不布施。所以然者,由其颜貌麤弊故。’尔时,其婢语夫人ⓨ曰:‘设ⓩ夫人不惠施沙门者,我今日所应食分,尽用惠施。’时彼夫人即出食分,细𪎊一Ⓐ升。时彼婢Ⓑ便授与Ⓒ沙门,辟支[*]佛受此食已,飞在虚空作十八变。时长者婢复作Ⓓ誓愿:‘持此功德,所生之处莫堕三恶趣,使我将来之世,得作女ⓐ人,极为端[*]正。’ “时彼辟支[*]佛手擎钵饭,遶城三匝,ⓑ月光长者将五百商人ⓒ集普会讲堂。时彼城中男女大小,见辟支[*]佛擎钵饭,飞在虚空,ⓓ见已,ⓔ相谓言:‘斯是何人功德乃尔ⓕ乎?ⓖ遇此辟支[*]佛ⓗ饭食惠施?’ “时长者婢ⓘ语夫人曰:‘Ⓔ出观Ⓕ向沙门神德,飞在虚空作十八变,神德无量。’时长者妇告其婢曰:‘Ⓖ今所惠施沙门之食,设获福者,尽持与我,我当与汝二日食直。’其婢报曰:‘Ⓗ不堪任以福相与。’夫人告曰:‘与汝四日食直,乃至十日食直。’其婢报曰:‘我不堪任以福相与。’夫人告曰:‘我今与汝百枚金钱。’其婢报曰:‘Ⓘ我不须。’夫人复告:‘与汝二百,乃至千枚金钱。’其婢报曰:‘我亦不须。’夫人告曰:‘我Ⓙ免汝身,使不作婢。’Ⓚ婢报曰:‘我亦不须求为良人。’夫人复告:‘汝Ⓛ作夫人,我为婢使。’其婢报曰:‘我亦不须求为Ⓜ夫人。’夫人告曰:‘我今当取汝挝打,毁Ⓝ兀耳鼻,截汝手足,当断汝头。’其婢报曰:‘如斯之痛,尽堪任受,终不Ⓞ以福而相惠施;身属大家,心善各异。’尔时,长者妇即Ⓟ挝其婢。 “时五百商人各作斯论:‘此神人者今来乞食,必当是我家施与。’时月光长者发遣诸人,还来入家,见夫人取婢鞭打,即问之曰:‘以何因缘而鞭此婢。’时婢便以斯因缘具白。时月光长者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摄夫人Ⓠ以为婢使,使其Ⓡ婢代夫人处。 “尔时,波罗捺城有王治化,名梵摩达。时彼大王闻月光长者饭辟支佛,甚怀喜悦,乃遇真人,随时惠施。梵摩达王即遣人召月光长者,而告之曰:‘汝实饭神仙真人乎?’长者白王:‘实遇真人,以食惠施。’时梵摩达王寻时赏赐,更增职位。时长者婢随寿长短,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颜貌殊妙,世之希有,ⓙ五事功德胜彼诸天。诸妹莫作是观,尔时长者婢者ⓚ,即我身是也。 “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楼孙如来。时彼天女随寿长短,命终之后生于人中。尔时,与ⓜ耶若达梵志作女。时此女人复饭如来,ⓝ发誓愿,求作女人身。后命终生三十三天,颜貌端[*]正,胜诸天女。复从彼命终,生于人中。 “尔时,拘那[*]含牟尼佛出现于世。时彼天女为长者女,复以金华供养拘那[*]含牟尼佛:‘持此功德,所生之处,莫堕三恶趣,使我后身得作女人身。’时此女人随寿长短,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彼端[*]正,出众天女上,有五事功德而不可及。尔时长者女供养拘那[*]含牟尼佛,岂异人乎?莫作斯观,尔时ⓞ长者女人,则我身是。 “时彼天女随寿长短,来生人中,复与长者作妇,颜貌殊特,世ⓟ间希有。 “尔时,迦叶如来出现于世。时ⓠ长者妇七日七夜,供养迦叶佛,[*]发誓愿言:‘使我将来世得作女[*]人身。’时长者妇随寿长短,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有五事功德胜彼天女。尔时长者妇供养迦叶佛者,岂异人乎?莫作斯观,尔时长者妇,则我身是。 “于此贤劫释迦ⓡ文出现于世,时彼天女命终之后生罗阅城中,与劫毘罗婆罗门作女,颜貌端正,出诸女[*]人表。劫ⓢ毘婆罗门女正ⓣ以紫ⓤ磨金像,至彼女人所,ⓥ黮如似墨,意不贪五欲。诸妹莫作斯观,此女人身岂异人乎?尔时婆罗门女者,则我身是ⓦ也。诸妹当知,缘昔日功报,与比钵罗摩纳⑥作妇,所谓摩诃迦叶是。尊大迦叶先自出家,后日我方出家,自忆昔日所经历女人之身,是以今故自笑耳。我以无智自蔽,供养六如来,求作女人身,以此因缘,故笑昔日所经历。” 尔时,众多比丘闻婆陀比丘尼自忆宿命无数世ⓧ时事,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如来。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声闻之中比丘尼,自忆无数世事如斯人乎?” ⓨ比丘白佛:“不ⓩ见。世尊!” 佛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自忆宿命无数世事,劫毘罗比丘尼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正=政【圣】 “正”,圣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圣本改作“政”。 ⓑ 婆=波【圣】 “婆”,圣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圣本改作“波”。 ⓒ 天=无【宋】【元】【明】 “天”,宋、元、明三本作“无”。 “无”,大正藏原为“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无”。 ⓓ 彼+(复)【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彼复”。 大正藏无“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天后=夫妇【圣】 “天后”,圣本作“夫妇”。 “夫妇”,大正藏原为“天后”,今依据圣本改作“夫妇”。 ⓖ 争=诤【圣】 “争”,圣本作“诤”。 “诤”,大正藏原为“争”,今依据圣本改作“诤”。 ⓗ 斗=闻【元】 “斗”,元本作“闻”。 “闻”,大正藏原为“斗”,今依据元本改作“闻”。 ⓘ 法=偈【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偈”。 “偈”,大正藏原为“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偈”。 ⓙ 复=有【圣】 “复”,圣本作“有”。 “有”,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圣本改作“有”。 ⓚ 漂=漂【圣】 “漂”,圣本作“漂”。 “漂”,大正藏原为“漂”,今依据圣本改作“漂”。 ⓛ 象=鸟【宋】【圣】 “象”,宋、圣二本作“鸟”。 “鸟”,大正藏原为“象”,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鸟”。 ⓜ 日=以【宋】【元】【明】 “日”,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妹”,大正藏原为“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妹”。 ⓞ 劫+(中)【宋】【元】【明】 “劫”,宋、元、明三本作“劫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普=亦【宋】【元】【明】【圣】 “普”,宋、元、明、圣四本作“亦”。 “亦”,大正藏原为“普”,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亦”。 ⓠ 彼=时【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时”。 “时”,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时”。 ⓡ 女+(人)【宋】【元】【明】 “女”,宋、元、明三本作“女人”。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女=人【宋】【元】【明】 “女”,宋、元、明三本作“人”。 “人”,大正藏原为“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人”。 ⓣ 大正藏在“婢”字之前有一“妇”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佛+(出)【宋】【元】【明】 “佛”,宋、元、明三本作“佛出”。 大正藏无“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辟支”,大正藏原为“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辟支”。* ⓦ 然+(彼)【宋】【元】【明】 “然”,宋、元、明三本作“然彼”。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主=王【圣】 “主”,圣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为“主”,今依据圣本改作“王”。 ⓨ 〔曰设夫人〕-【宋】 宋本无“曰设夫人”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曰设夫人”四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 〔夫人〕-【元】【明】 元、明二本无“夫人”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夫人”二字,今依据元、明二本删去。 Ⓐ 升=斗【宋】【元】【明】 “升”,宋、元、明三本作“斗”。 “斗”,大正藏原为“升”,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斗”。 Ⓑ 便=使【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 沙门+(时)【宋】【元】【明】 “沙门”,宋、元、明三本作“沙门时”。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誓=是【明】 “誓”,明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誓”,今依据明本改作“是”。 ⓐ 人=身【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身”。 “身”,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身”。 ⓑ (时)+月【宋】【元】【明】 “月”,宋、元、明三本作“时月”。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集+(会)【宋】【元】【明】 “集”,宋、元、明三本作“集会”。 大正藏无“会”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坐)+见【圣】 “见”,圣本作“坐见”。 大正藏无“坐”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自)+相【宋】【元】【明】 “相”,宋、元、明三本作“自相”。 大正藏无“自”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乎=于【圣】 “乎”,圣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为“乎”,今依据圣本改作“于”。 ⓖ (谁)+遇【宋】【元】【明】 “遇”,宋、元、明三本作“谁遇”。 大正藏无“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饭=饮【宋】【元】【明】 “饭”,宋、元、明三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 ⓘ 语=白【宋】【元】【明】 “语”,宋、元、明三本作“白”。 “白”,大正藏原为“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白”。 Ⓔ (愿)+出【宋】【元】【明】 “出”,宋、元、明三本作“愿出”。 大正藏无“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向=看【宋】【元】【明】,向+(者)【圣】 ???? Ⓖ (汝)+今【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汝今”。 大正藏无“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我)+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我不”。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我+(亦)【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亦”。 大正藏无“亦”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免=勉【圣】* “免”,圣本作“勉”。 “勉”,大正藏原为“免”,今依据圣本改作“勉”。 Ⓚ (其)+婢【宋】【元】【明】 “婢”,宋、元、明三本作“其婢”。 大正藏无“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作=为【宋】【元】【明】 “作”,宋、元、明三本作“为”。 “为”,大正藏原为“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 Ⓜ 夫=良【宋】【元】【明】 “夫”,宋、元、明三本作“良”。 “良”,大正藏原为“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良”。 Ⓝ 兀=[杌>杌]【宋】【元】【明】 “兀”,宋、元、明三本作“[杌>杌]”。 “[杌>杌]”,大正藏原为“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杌>杌]”。 Ⓞ 以=已【圣】 “以”,圣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圣本改作“已”。 Ⓟ 挝+(打)【宋】【元】【明】 “挝”,宋、元、明三本作“挝打”。 大正藏无“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婢+(身)【宋】【元】【明】 “婢”,宋、元、明三本作“婢身”。 大正藏无“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有)+五【宋】【元】【明】【圣】 “五”,宋、元、明、圣四本作“有五”。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楼=屡【圣】 “楼”,圣本作“屡”。 “屡”,大正藏原为“楼”,今依据圣本改作“屡”。 ⓜ 大正藏无“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发+(此)【宋】*【元】*【明】* “发”,宋、元、明三本作“发此”。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长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长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长者”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间=之【宋】【元】【明】 “间”,宋、元、明三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之”。 ⓠ (彼)+长【宋】【元】【明】 “长”,宋、元、明三本作“彼长”。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文+(佛)【宋】【元】【明】 “文”,宋、元、明三本作“文佛”。 大正藏无“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毘+(罗)【宋】【元】【明】 “毘”,宋、元、明三本作“毘罗”。 大正藏无“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以=似【元】【明】【圣】 “以”,元、明、圣三本作“似”。 “似”,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似”。 ⓤ 磨=摩【圣】 “磨”,圣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为“磨”,今依据圣本改作“摩”。 ⓥ (黤)+黮【宋】【元】【明】 “黮”,宋、元、明三本作“黤黮”。 大正藏无“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诸)+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诸比”。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见+(也)【宋】【元】【明】 “见”,宋、元、明三本作“见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① 婆陀:比丘尼名,出家前是大迦叶尊者出家前的妻子,两人奉父母之命结婚但各自修梵行,后来两人都出家得阿罗汉。佛陀称赞他“自识宿命无数劫事”第一。又译为“拔陀迦毘离”。 ② 设我眠睡时,然后乃无欲:我只有在睡眠时才不会爱你;我除了睡觉外都在爱你。 ③ 如杀象不眴:有如杀大象的时候,眼睛一眨也不眨(以免被大象践踏而死)。“眴”为眼动,读音同“眩”。 ④ 我今不自知,为存为亡乎:我不知道自己现在是死是活;我爱你爱到死去活来。 ⑤ 大家:世家望族,此处指奴婢所事奉的主人家。 ⑥ 比钵罗摩纳:“比钵罗”是大迦叶尊者出家前的名字。“摩纳”是“青年”的音译。 [对应经典]
ⓐ(三)[0825b16]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前白佛言:“ⓑ劫为长短、为有限乎?” 佛告比丘:“劫极长远,我今与汝引譬,专意听之,吾今当说。”尔时,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犹如铁城纵广一由ⓒ旬,芥子①满其中,无空缺处,设有人来百岁取一芥子,其铁城芥子犹有减尽,然后乃ⓓ为一劫,不可称计。所以然者,生死长远无有边际,众生恩爱缚著,流转生死,死此生彼,无有穷已,我于其中厌患生死。如是,比丘!当求巧便,免此爱着之想。”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 [校勘]ⓐ ~S. 15. 6. Sāsapā. ??? ⓑ 劫~Kappa. ??? ⓒ 旬+(高一由旬)【宋】【元】【明】 “旬”,宋、元、明三本作“旬高一由旬”。 大正藏无“高一由旬”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大正藏在“乃”字之后有一“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五十=四十九【宋】【元】【明】【圣】 “五十”,宋、元、明、圣四本作“四十九”。 “四十九”,大正藏原为“五十”,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四十九”。 ⓕ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① 芥子:芥菜的种子,体积微小,常用来比喻极小的东西。 [对应经典]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大爱道般涅槃ⓓ分品第ⓔ五十二 ⓕ(四)[0825c07]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劫为长远。” 佛告比丘:“劫极ⓗ远,不可以筭①筹量。我今当与汝引譬喻,善思念之,吾今当为汝说。”尔时,彼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犹如大石山纵广一ⓙ由旬,高一由旬,设有人来手执天衣,百岁一拂,石犹ⓚ磨灭,劫数难限。所以然者,劫数长远,无有边际。如此非一劫、百劫。所以然者,生死长远,不可限量,无有边际。众生之类,无明所ⓛ弊,流浪生死,无有出ⓜ期,死此生彼,无有穷已,我于其中厌患生死。如是,比丘!当求巧便,免此爱着之想。”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 五十一=五十【宋】【元】【明】【圣】 “五十一”,宋、元、明、圣四本作“五十”。 “五十”,大正藏原为“五十一”,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五十”。 ⓒ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东晋…译〕-【圣】 ???? ⓓ 〔分〕-【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分”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分”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五十二=五十【丽】,=五十二之二【明】,=五十二品分之余【圣】 ???? ⓕ ~S. 15. 5. Pabbata. ??? ⓖ 佛言世尊=世尊曰【宋】【元】【明】 “佛言世尊”,宋、元、明三本作“世尊曰”。 “世尊曰”,大正藏原为“佛言世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世尊曰”。 ⓗ (长)+远【宋】【元】【明】 “远”,宋、元、明三本作“长远”。 大正藏无“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犹=譬【宋】【元】【明】 “犹”,宋、元、明三本作“譬”。 “譬”,大正藏原为“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譬”。 ⓙ 由旬~Yojana. ??? ⓚ 磨=摩【宋】【元】【明】 “磨”,宋、元、明三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为“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摩”。 ⓛ 弊=蔽【宋】【元】【明】 “弊”,宋、元、明三本作“蔽”。 “蔽”,大正藏原为“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蔽”。 ⓜ 期=其【圣】 “期”,圣本作“其”。 “其”,大正藏原为“期”,今依据圣本改作“其”。 [注解]① 筭:古代用来计数的器具。读音同“算”。 [对应经典]
(五)[0825c22]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时闻法有五功德,恒不失时①。云何为五?未曾闻法便闻之,已闻便ⓐ持,除去狐疑,亦无邪见,解甚深之法,是谓,比丘!随时闻法有此五功德。是故,比丘!ⓑ当念常听甚深之法,此是我之教ⓒ诫。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受)+持【宋】【元】【明】 “持”,宋、元、明三本作“受持”。 大正藏无“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当念常=常当念【宋】【元】【明】【圣】 “当念常”,宋、元、明、圣四本作“常当念”。 “常当念”,大正藏原为“当念常”,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常当念”。 ⓒ 诫=戒【圣】 “诫”,圣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为“诫”,今依据圣本改作“戒”。 [注解]① 恒不失时:都不会失去可以听法的时间。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六)[0826a01]闻如是: 一时,佛在ⓑ毘舍离摩诃婆那园①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师子大将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如来告大将曰:“施主檀越有五功德。云何为五? “于是,施主名闻远布,某甲村中有此好施之人,周穷济乏,无ⓓ有爱惜,是谓,师子大将,第一功德ⓔ施主所致。 “复次,师子大将!施主檀越若至ⓕ刹利众、婆罗门众、沙门众中,皆无所畏,亦无疑难,是谓,师子!第二功德。 “复次,施主檀越多为人所爱念,普来宗仰,如子爱母,其心不相离,施主亦复如是,多为人ⓖ所爱。 “复次,师子!施主檀越布施之时,发欢喜心,以有欢ⓗ喜即有悦豫②,意性坚固,是时便自觉有乐有苦,亦ⓘ变悔,如实ⓙ而自知。云何自知,知有苦谛、苦ⓚ习、苦尽、ⓛ出要谛,如实知之。”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施为众福具, 而逮第一义, “复次,师子长者!施主檀越布施之时,身坏命终,生三十三天,又有五事胜彼诸天。云何为五?一者颜貌豪贵,威神光明;二者所欲自在,无事不果;三者若檀越施主生人中者,值富贵家;四者饶财多宝;五者言从语用③。是谓,师子!檀越有此五功德引入善道。” 尔时,师子大将闻佛所说,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当受我请。”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时,师子大将ⓞ以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家中,办具种种饮食,敷好坐具,即白:“时至,今正是时,唯愿大圣垂愍临顾。” 尔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将ⓟ诸比丘众,前后围遶,至大将家,各次第坐。ⓠ尔时,师子将军见佛及比丘僧已次第坐,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尔时,大将行食之时,诸天在虚空中而告之曰:“此是阿罗汉,斯人向阿罗汉,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此是阿那含,此人向阿那[*]含,此人是斯陀[*]含,斯人向斯陀[*]含道,此人是须陀洹,斯人向须陀洹道,是人七生往返,此人一生,ⓡ是持信,此人奉法,此是利根,此是钝根,此人下卑,此人精进持戒,此人犯戒,施此人得福多,施此ⓢ人得福少。” ⓣ尔时,师子大将闻诸天语已,亦不经怀,见如来食已讫,除去钵器,更取小座,ⓤ如来前坐。尔时,师子大将白世尊言:“我向者有诸天来至我所,而告ⓥ之曰:‘从罗汉,至犯戒。’皆具白如来。虽闻斯言,亦不经怀,ⓦ亦不生此念:‘我当舍此施彼,舍彼施此。’然我复生斯念:‘应施一切众生,有形之类,由食而存,无食则丧,我躬自从如来闻说斯偈,恒在心怀而不忘失。云何ⓧ名为ⓨ偈:
“‘“施当普平等, 终不有所逆, “‘是谓,世尊!斯偈所说。’我躬从如来闻之,恒念奉行。” 佛告大将:“善Ⓐ哉!斯名菩萨之心,平等惠施。若菩萨布施之时,亦不生此念:‘我当与此,置此。’恒有平等而惠施,亦复有此念:‘一切众生有食则存,无食则Ⓑ亡。’菩萨行施之时,亦复思惟此业。”便说斯偈:
“夫人修其行, 行恶及其善, “师子大将!当以此方便,知善Ⓓ恶各有其行。所以然者,从初发意至于成道,心无增减,不Ⓔ选择人,亦不观其地④。是故,师子!若欲惠施之时,恒念平等,勿兴是非之心。如是,师子!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复说嚫曰:
“施欢人所爱⑤, 众人所称叹, 尔时,世尊说斯语已,便从坐起而去。 尔时,师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 34. Sīha. ??? ⓑ [毗>毘]舍离摩诃婆那园~Vesālī, Mahāvana. ??? ⓒ 师…将~Sīha senāpati. ??? ⓓ 有=所【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所”。 “所”,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所”。 ⓔ (由)+施【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由施”。 大正藏无“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刹利众~Khattiya-parisa. ??? ⓖ 〔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喜=心【宋】【元】【明】 “喜”,宋、元、明三本作“心”。 “心”,大正藏原为“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心”。 ⓘ (不)+变【宋】【元】【明】,(无)+变【圣】 ???? ⓙ 〔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习=集【元】【明】【圣】 “习”,元、明、圣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集”。 ⓛ (苦)+出【宋】【元】【明】 “出”,宋、元、明三本作“苦出”。 大正藏无“苦”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忆=亿【圣】 “忆”,圣本作“亿”。 “亿”,大正藏原为“忆”,今依据圣本改作“亿”。 ⓝ 喜=悦【宋】【元】【明】【圣】 “喜”,宋、元、明、圣四本作“悦”。 “悦”,大正藏原为“喜”,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悦”。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尔时…次第坐〕十六字-【宋】 宋本无“尔时…次第坐”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尔时…次第坐”六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 (此)+是【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是”。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尔〕-【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在)+如【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在如”。 大正藏无“在”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之=我【宋】【元】【明】 “之”,宋、元、明三本作“我”。 “我”,大正藏原为“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我”。 ⓦ 亦+(复)【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亦复”。 大正藏无“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名为=为一【宋】【元】【明】 “名为”,宋、元、明三本作“为一”。 “为一”,大正藏原为“名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一”。 ⓨ (一)+偈【圣】 “偈”,圣本作“一偈”。 大正藏无“一”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圣贤=贤圣【宋】【元】【明】 “圣贤”,宋、元、明三本作“贤圣”。 “贤圣”,大正藏原为“圣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贤圣”。 Ⓐ 哉+(善哉)【宋】【元】【明】 “哉”,宋、元、明三本作“哉善哉”。 大正藏无“善哉”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亡=丧【宋】【元】【明】 “亡”,宋、元、明三本作“丧”。 “丧”,大正藏原为“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丧”。 Ⓒ 其=不【明】 “其”,明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其”,今依据明本改作“不”。 Ⓓ 恶+(故)【宋】【元】【明】 “恶”,宋、元、明三本作“恶故”。 大正藏无“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选=撰【圣】 “选”,圣本作“撰”。 “撰”,大正藏原为“选”,今依据圣本改作“撰”。 [注解]① 摩诃婆那园:佛陀的道场之一,在毘舍离城北边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讲堂。又译为“重阁讲堂”、“大林精舍”。“摩诃婆那”为“大林”的音译。 ② 悦豫:欢悦。 ③ 言从语用:能让人言听计从,说的话起作用;讲话有分量。 ④ 不选择人,亦不观其地:不计较布施给谁,也不因环境而改变布施的心意。 ⑤ 施欢人所爱:布施能给予别人欢喜,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提到:“施主檀越布施之时,发欢喜心,以有欢喜即有悦豫,意性坚固,[……],如实而自知”,这段话所表达的可能是由布施完成念施,念施即念觉支,而可渐次圆满择法觉支(择布施等善法)、精进觉支(精进于善法)、喜觉支(欢喜),乃至完成七觉支,而领悟佛法。 关于七觉支的修行次第,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二十七“觉支相应”的内容。 (七)[0826c19]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夫施之家当ⓑ施何处?” ⓒ世尊告王:“随心所欢,便于彼施。” 王复白佛:“为施何处,得大功德?” 佛告王曰:“ⓓ汝所问当施何处,今复问获福功德。” 王白佛言:“我今问如来为施何处,获其功德?” 佛告王曰:“吾今还问,王随所乐,还报吾。云何?大王!若有刹利子来,婆罗门子来,然愚惑无所知,心意错乱,恒不一定,来至王所,而问王言:‘我等当恭奉圣ⓔ王,随时所须。’云何?大王!须此人在左右ⓕ乎?” 王白佛言:“不须也。世尊!所以然者,由彼人无有黠慧,心识不定,不堪ⓖ候外敌之所致也。” 佛告王曰:“云何?大王!若刹利、婆罗门种多诸方便,无有恐难,亦不畏惧,能ⓗ除外敌,来至王所,而白王言:‘我等随时瞻奉圣王,唯愿ⓘ恩垂当见纳受。’云何?大王!当受斯人ⓙ不。” 王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当纳受斯人,所以然者,由彼人堪任[*]候外敌,无有畏难,[*]亦不恐惧。” 佛告王曰:“今比丘亦复如是,诸根完具,舍五成六,护一降四,施ⓚ此之人,获福最多。” 王白佛言:“云何比丘舍五成六,护一降四?” 佛告王曰:“ⓛ于是,比丘ⓜ舍贪欲盖、瞋恚盖、睡ⓝ眠、ⓞ调、疑,如是,比丘!名为舍五。云何比丘成就六?王当知之,若比丘见色已,不起色想,缘此ⓟ护眼根,除去恶不善念而[*]护眼根,若耳、鼻、ⓠ口、身、意不起意识而[*]护意根,如是,比丘成就六。云何比丘而[*]护一,于是,比丘系念在前,如是,比丘而[*]护一。云何比丘而降四?于是,比丘降身魔、欲魔、死魔、天魔,皆悉降伏,如是,比丘降伏于四。如是,大王!ⓡ舍五ⓢ就六,[*]护一降四,施如此之人,[*]获福难量。ⓣ大王!邪见与边见①相应,如斯之人施盖无益②。” 时,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施斯之人其福难量,若比丘成就一法,福尚难量,何况余者。云何为一法?所谓身念是也。所以然者,尼ⓤ干子恒计身行、ⓥ意行,不计口行。” 佛告王曰:“尼[*]干子者愚惑,意常错乱,心识不定,是彼师法故,致斯言耳。彼受身行ⓦ之报,ⓧ盖不足言,意行无形而不可见。” 王白佛言:“此三行中何者最重?ⓨ身行耶?口行耶?意ⓩ行?” 佛告王曰:“此三行Ⓐ中意行最重,口行、身行盖不足言。” 王白佛言:“复何因缘故,说念Ⓑ意最为第一?” 佛告王曰:“夫人所行,先意念,然后口发,口Ⓒ已发,便身行杀、盗、淫,舌根不定,亦无端绪,正使彼人命终,身根、舌根在。大王!彼人何以故身、口不有所Ⓓ设耶?” 王白佛言:“彼人以无意根Ⓔ故,致斯变耳③。” 佛告王曰:“当以此方便,知意根最为重,余二者轻。”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心之念恶,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如是,如来!为恶之人,身行恶,随行堕恶趣。” 佛告王言:“汝为观何等义,而来问我为施何人,获福益多?” 王白佛言:“我昔至尼[*]干子所,问尼Ⓖ揵子曰:‘当于何处惠施?’尼[*]干子闻我所问已,更论余事,亦不见报。时尼[*]干子语我言:‘沙门瞿昙作是说,施我得福多,余者无福,当施我弟子,不应施余人,其有人民施我弟子者,其福不可量也。’” 佛告王曰:“尔时,为云何报之?” 王白佛言:“时我便作是念:‘或有斯理,惠施如来,其福难量。’今故问佛:‘为与何处,其福难量?’然今世尊不自称誉,亦不毁人。” 佛告王曰:“我Ⓗ口不作是说,施我得福多,余者不得福。但我今日所说,钵中遗余,持与人者,其福难量,以清净之心,著净水中,普生斯念,斯中有形之类,蒙祐无量,何况人形。但,大王!我今所说施持戒人,其福难量,与犯戒人者,盖不足言。 “大王当知,如田家子善治其地,除去秽恶,以好谷子著良田中,于中获子无有限量;亦如Ⓘ彼田家子不修治地,亦不除去秽恶而下谷子,ⓐ所收盖不足言。今比丘亦复如是,若比丘舍五[*]就六,护一降四,如斯之人,其施惠者,其福无量;与邪见之人,盖不足言。犹如,大王!刹利种、婆罗门种,意无疑难,能降外敌,当观亦如罗汉之人,彼婆罗门种意不专定者,ⓑ观当如邪见之人。” 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施持戒之人,其福难量。自今已后,其ⓒ有来求索者,终不违逆。若复四部之众,有所求索者,亦不逆之。随时给与衣被、饮食、床卧ⓓ具,亦复施与诸梵行者。” 佛告之曰:“勿作是说。所以然者,施畜生之类,其福难量,况复人身乎。但我今日所说者,施持戒人难计,非犯戒人。” 波斯匿王白佛言:“我今重复自归,然世尊殷勤,乃至于斯外道异学Ⓙ传诽世尊,又且世尊恒叹誉彼人,外道异学贪著利养,又复如来不贪利养。国事Ⓚ多猥,欲还所止④。” 佛告王曰:“宜知是时。”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至=到【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到”。 “到”,大正藏原为“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到”。 ⓑ 施=于【宋】【元】【明】【圣】 “施”,宋、元、明、圣四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为“施”,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于”。 ⓒ (施)+世【宋】【元】【明】【圣】 “世”,宋、元、明、圣四本作“施世”。 大正藏无“施”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汝+(前)【宋】【元】【明】 “汝”,宋、元、明三本作“汝前”。 大正藏无“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王=众【圣】 “王”,圣本作“众”。 “众”,大正藏原为“王”,今依据圣本改作“众”。 ⓕ 乎=于【圣】 “乎”,圣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为“乎”,今依据圣本改作“于”。 ⓖ 候=俟【宋】【元】【明】【圣】* “候”,宋、元、明、圣四本作“俟”。 “俟”,大正藏原为“候”,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俟”。 ⓗ 除=降【宋】【元】【明】【圣】 “除”,宋、元、明、圣四本作“降”。 “降”,大正藏原为“除”,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降”。 ⓘ 恩垂=垂恩【宋】【元】【明】 “恩垂”,宋、元、明三本作“垂恩”。 “垂恩”,大正藏原为“恩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垂恩”。 ⓙ 不+(乎)【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不乎”。 大正藏无“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此=是【圣】 “此”,圣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圣本改作“是”。 ⓛ 于=施【圣】 “于”,圣本作“施”。 “施”,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圣本改作“施”。 ⓜ 〔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眠+(盖)【宋】【元】【明】 “眠”,宋、元、明三本作“眠盖”。 大正藏无“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调疑=调戏盖疑盖【宋】,=掉戏盖疑盖【元】【明】 ???? ⓟ 护=获【圣】[>*] “护”,圣本作“获”。 “获”,大正藏原为“护”,今依据圣本改作“获”。 ⓠ 口=舌【宋】【元】【明】【圣】 “口”,宋、元、明、圣四本作“舌”。 “舌”,大正藏原为“口”,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舌”。 ⓡ 舍=诣【明】 “舍”,明本作“诣”。 “诣”,大正藏原为“舍”,今依据明本改作“诣”。 ⓢ (成)+就【宋】*【元】*【明】* “就”,宋、元、明三本作“成就”。 大正藏无“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大王=夫为【宋】【元】【明】【圣】 “大王”,宋、元、明、圣四本作“夫为”。 “夫为”,大正藏原为“大王”,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夫为”。 ⓤ 干=揵【宋】*【元】*【明】*,=健【圣】* ???? ⓥ 意行不计口行=不计口行意行【宋】【元】【明】,〔意行〕-【圣】 ???? ⓦ 〔之〕-【宋】 宋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 (口行之报)+盖【宋】【元】【明】 “盖”,宋、元、明三本作“口行之报盖”。 大正藏无“口行之报”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身行…最重〕二十字-【圣】 圣本无“身行…最重”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身行…最重”五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行+(耶)【宋】【元】【明】 “行”,宋、元、明三本作“行耶”。 大正藏无“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之)+中【宋】【元】【明】 “中”,宋、元、明三本作“之中”。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意=身【圣】 “意”,圣本作“身”。 “身”,大正藏原为“意”,今依据圣本改作“身”。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设=说【宋】【元】【明】 “设”,宋、元、明三本作“说”。 “说”,大正藏原为“设”,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说”。 Ⓔ 故+(故)【圣】 “故”,圣本作“故故”。 大正藏无“故”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辙=傲【圣】 “辙”,圣本作“傲”。 “傲”,大正藏原为“辙”,今依据圣本改作“傲”。 Ⓖ 揵=健【圣】 “揵”,圣本作“健”。 “健”,大正藏原为“揵”,今依据圣本改作“健”。 Ⓗ 口=亦【宋】【元】【明】 “口”,宋、元、明三本作“亦”。 “亦”,大正藏原为“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亦”。 Ⓘ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后)+所【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后所”。 大正藏无“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观当=当观【宋】【元】【明】 “观当”,宋、元、明三本作“当观”。 “当观”,大正藏原为“观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当观”。 ⓒ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敷)+具【圣】 “具”,圣本作“敷具”。 大正藏无“敷”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传=恒【宋】【元】【明】 “传”,宋、元、明三本作“恒”。 “恒”,大正藏原为“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恒”。 Ⓚ 多猥=猥多【宋】【元】【明】 “多猥”,宋、元、明三本作“猥多”。 “猥多”,大正藏原为“多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猥多”。 [注解]① 边见:偏于一边的见解,包括常见(认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变的见解,又称为“有见”)及断见(断灭的见解,又称为“无见”)。 ② 如斯之人施盖无益:布施给这样的人实在没有好处。 ③ 彼人以无意根故,致斯变耳:这个人因为意根失效,造成变成这样(一动也不动)。 ④ 欲还所止:便请辞回去了。 [对应经典]
(八)[0827c28]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杀庶母①百子,即怀变悔:“我造恶源ⓐ,极为甚多,复用此为?由王位故,杀此百人,谁能堪任除我愁忧?”ⓑ波斯匿王复作是念:“唯有世尊能去我忧耳。”时复作斯念:“我今不宜怀此愁忧,默然至世尊所,当驾王威至世尊所。”时波斯匿王告群臣曰:“汝等ⓒ催驾ⓓ宝羽之车,如前王法,欲出舍卫城,亲近如来。” 群臣闻王教已,即时严驾羽ⓔ宝之车,即来白王言:“严驾已讫,王知是时。” 时,波斯匿王即乘羽[*]宝ⓕ车,ⓖ椎ⓗ锺鸣鼓,悬缯ⓘ幡盖,人ⓙ从皆著铠器,诸臣围遶出舍卫城,往至祇ⓚ洹,步入祇[*]洹精舍,如前王法,除五威仪,盖、天冠、拂、剑、履屣,尽舍之。至世尊所,头面布地,复以手摩如来足,ⓛ普自陈启:“我今悔过,改往修来,愚惑不别真伪,杀庶母百子,ⓜ王威力故。今来自悔,唯愿纳受。” 佛告王曰:“善哉,大王!还就本位,今当说法。” ⓝ波斯匿王即从坐起,礼世尊足,还诣本位。 佛告王曰:“命极危脆,极寿不过百年,所出无几。人寿百年,计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计彼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三十三天正寿千岁,计人中寿寿ⓞ十万岁,复计还活地狱中一日一夜。复计彼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还活地狱中五千岁,或寿半劫,或寿一劫,随人所作行,或有中夭者,计人中之寿百亿之岁。智者恒念普修此行,ⓟ复用此恶为?乐ⓠ少苦多,其殃难计。是故,大王!莫由己身、父母、妻子、国土、人民,施行罪业,亦莫为王身故而作罪本。犹如石蜜②为初甜后苦,此亦如是。于短寿之中何为作恶?大王当知,有四大畏恒逼人身,终不可制ⓡ约,亦复不可咒术、战斗、药草所能抑折,ⓢ生、老、病、死,亦如四大山从四方来,各各相就,摧坏树木,皆悉磨灭,此四事ⓣ者亦复如是。大王当知,若生来时,使父母怀忧、愁、苦、恼,不可称计,若老来至无复少壮,坏败形貌,支节渐缓,若病来至丁壮之年,无复气力,转转命促,若死来至断于命根,恩爱别离,五阴各散。是谓,大王!有此四大,皆不得自在。 “十恶的报应若复有人亲近杀生,受诸恶原,若生人中,寿命极短。若人习盗,后生贫困,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所以然者,皆由取他财物故,ⓤ故致斯变,若生人中受苦无量。若人ⓥ淫ⓦ他,后生人中,妻不贞良。 “若人妄语,后生人中,言不信用,为人轻慢,皆由前世诈称虚伪故。若人恶言,受地狱罪,若生人中,颜色丑陋,皆由前世恶言,故ⓧ致斯报。若人ⓨ䛴语,受地狱罪,ⓩ若生人中,家中不和,恒被斗乱。所以然者,皆由前身所造之报。若人两舌,斗乱彼此,受地狱罪,若生人中,Ⓐ家Ⓑ不和,恒有诤讼。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斗乱彼此之所致Ⓒ也。 “若人憙憎嫉Ⓓ他,受地狱罪,若生人中,为人所憎,皆由前世行本之所致也。若人兴谋害之心,受地狱罪,若生人中,意不专定。所以然者,皆由前世兴斯心故。若复有人习于邪见,受地狱罪,若生人中,聋盲喑哑,人所恶见。所由尔者,皆因前世行本所致也。 “是谓,大王!由此十恶之报,致斯殃舋Ⓔ③,Ⓔ受无量Ⓕ苦,况复外者乎。是故,大王!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以理治民,亦莫非理。大王!诸以正法治民者,命终之后皆生天上,正使Ⓖ大王,命终之后,人民追忆,终不忘Ⓗ失,名称远布。 “大王当知,诸以非法治化人民,死后皆生地狱中,是时,狱卒以五缚系之,其中受苦不可称量,或鞭,或缚,或捶,或解诸支节,或取火炙,或以Ⓘ镕铜灌其身,或剥其皮,或以Ⓙ草Ⓚ著腹,Ⓛ或拔其舌,或刺其体,或锯解其身,或铁臼中𢭏,或轮坏其形,使走刀山剑树,不令停息,抱热铜柱,或挑其眼,或坏Ⓜ耳根,Ⓝ截手足、Ⓞ耳鼻,Ⓟ已截复生,复举身形著大镬中,复以铁叉扰动其身,不令Ⓠ息住,复从镬④中出,生拔脊筋,持用治车,复使入热Ⓡ炙地狱中,复入热屎地狱中,复入刺地狱中,复入Ⓢ灰地狱中,复入刀树地狱中,复令仰卧以热铁丸Ⓣ使食之,肠胃五藏皆悉烂尽,从下而过,复以[*]镕铜而灌其口,从下而过,于中受苦恼;要当罪毕,然后乃出。如是,大王!众生入地狱,其事如是,皆由前世治法不Ⓤ整之所致也。”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百年习Ⓥ放Ⓦ逸, 后故入地狱, “大王!以法Ⓨ治,自济其身,父母、妻子、奴婢、亲族将护国事。是故,大王!常当以法治化,Ⓩ勿以非法。人命极短,在世须臾间耳,生死长远,多诸畏难,若死来至,于中ⓐ呼哭,骨节离解,身体烦疼。尔时,无有救者。非有父母、妻子、奴婢、仆从、国土、人民所能救也。有此之难,谁堪代者?唯有布施、持戒,语常和悦,不伤人意,作众功德,行诸善本。”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智者当惠施, 诸佛所嘉叹, “是故,大王!当求方便,施行福业,今不为者,后悔无益。”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如来由福力, 降伏魔官属, “是故,大王!当念作福,为恶寻当ⓗ悔,更莫复犯。”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虽为极恶原, 悔过渐复薄, “是故,大王!莫由己身,修行其恶,莫为父母、妻子、沙门、婆罗门,施行于恶,习其恶行。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非父母兄弟, 亦非诸亲族, “是故,大王!自今ⓚ已后,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源”,宋、元、明、圣四本作“原”。 ⓑ (时)+波【宋】【元】【明】【圣】 “波”,宋、元、明、圣四本作“时波”。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催=摧【圣】 “催”,圣本作“摧”。 “摧”,大正藏原为“催”,今依据圣本改作“摧”。 ⓓ 宝羽=羽宝【宋】,=羽葆【元】【明】 ???? ⓔ 宝=葆【元】【明】 “宝”,元、明二本作“葆”。 “葆”,大正藏原为“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葆”。 ⓕ (之)+车【宋】【元】【明】 “车”,宋、元、明三本作“之车”。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椎=推【圣】 “椎”,圣本作“推”。 “推”,大正藏原为“椎”,今依据圣本改作“推”。 ⓗ 锺=钟【明】 “锺”,明本作“钟”。 “钟”,大正藏原为“锺”,今依据明本改作“钟”。 ⓘ 幡=旛【明】,=憧【圣】 ???? ⓙ 从=民之徒【宋】【元】【明】,=徒【圣】 ???? ⓚ 洹=桓【宋】*【元】*【明】* “洹”,宋、元、明三本作“桓”。 “桓”,大正藏原为“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桓”。 ⓛ 普=并【元】【明】【圣】 “普”,元、明、圣三本作“并”。 “并”,大正藏原为“普”,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并”。 ⓜ (由)+王【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由王”。 大正藏无“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时)+波【宋】【元】【明】 “波”,宋、元、明三本作“时波”。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十+(二)【宋】【元】【明】 “十”,宋、元、明三本作“十二”。 大正藏无“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我)+复【宋】【元】【明】 “复”,宋、元、明三本作“我复”。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少=小【圣】 “少”,圣本作“小”。 “小”,大正藏原为“少”,今依据圣本改作“小”。 ⓡ 约=却【宋】【元】【明】【圣】 “约”,宋、元、明、圣四本作“却”。 “却”,大正藏原为“约”,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却”。 ⓢ (所谓)+生【宋】【元】【明】 “生”,宋、元、明三本作“所谓生”。 大正藏无“所谓”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淫他=他淫【宋】 “淫他”,宋本作“他淫”。 “他淫”,大正藏原为“淫他”,今依据宋本改作“他淫”。 ⓦ 他+(妻)【元】【明】 “他”,元、明二本作“他妻”。 大正藏无“妻”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致=获【宋】【元】【明】 “致”,宋、元、明三本作“获”。 “获”,大正藏原为“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获”。 ⓨ 䛴=绮【宋】【元】【明】 “䛴”,宋、元、明三本作“绮”。 “绮”,大正藏原为“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绮”。 ⓩ 〔若生人中〕-【圣】 圣本无“若生人中”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若生人中”四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室)+家【宋】【元】【明】 “家”,宋、元、明三本作“室家”。 大正藏无“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不和〕-【圣】 圣本无“不和”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不和”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舋”,大正藏原为“亹”,今依据高丽藏改作“舋”。 Ⓔ 受+(罪)【宋】【元】【明】 “受”,宋、元、明三本作“受罪”。 大正藏无“罪”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苦”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大〕-【圣】 圣本无“大”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大”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失=矣【宋】【元】【明】 “失”,宋、元、明三本作“矣”。 “矣”,大正藏原为“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矣”。 Ⓘ 镕=融【宋】【元】【明】【圣】* “镕”,宋、元、明、圣四本作“融”。 “融”,大正藏原为“镕”,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融”。 Ⓙ 草=革【元】【明】 “草”,元、明二本作“革”。 “革”,大正藏原为“草”,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革”。 Ⓚ 著=擆【元】 “著”,元本作“擆”。 “擆”,大正藏原为“著”,今依据元本改作“擆”。 Ⓛ 〔或〕-【宋】 宋本无“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或”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 (其)+耳【圣】 “耳”,圣本作“其耳”。 大正藏无“其”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或)+截【宋】【元】【明】 “截”,宋、元、明三本作“或截”。 大正藏无“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耳=取【明】 “耳”,明本作“取”。 “取”,大正藏原为“耳”,今依据明本改作“取”。 Ⓟ 已=以【宋】【元】【明】【圣】* “已”,宋、元、明、圣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以”。 Ⓠ 息=止【宋】【元】【明】【圣】 “息”,宋、元、明、圣四本作“止”。 “止”,大正藏原为“息”,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止”。 Ⓡ 炙=灰【宋】【元】【明】 “炙”,宋、元、明三本作“灰”。 “灰”,大正藏原为“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灰”。 Ⓢ 灰+(河)【宋】【元】【明】 “灰”,宋、元、明三本作“灰河”。 大正藏无“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使+(令)[>【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 整=正【元】【明】 “整”,元、明二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为“整”,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正”。 Ⓥ 放逸=于欲【宋】【元】【明】 “放逸”,宋、元、明三本作“于欲”。 “于欲”,大正藏原为“放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欲”。 Ⓦ 逸=欲【圣】 “逸”,圣本作“欲”。 “欲”,大正藏原为“逸”,今依据圣本改作“欲”。 Ⓧ 竟=意【宋】 “竟”,宋本作“意”。 “意”,大正藏原为“竟”,今依据宋本改作“意”。 Ⓨ 治+(化)【宋】【元】【明】 “治”,宋、元、明三本作“治化”。 大正藏无“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勿=莫【宋】【元】【明】 “勿”,宋、元、明三本作“莫”。 “莫”,大正藏原为“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莫”。 ⓐ 呼=啼【宋】【元】【明】 “呼”,宋、元、明三本作“啼”。 “啼”,大正藏原为“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啼”。 ⓑ 货=化【圣】 “货”,圣本作“化”。 “化”,大正藏原为“货”,今依据圣本改作“化”。 ⓒ 命=冷【宋】【元】【明】 “命”,宋、元、明三本作“冷”。 “冷”,大正藏原为“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冷”。 ⓓ 尸=尸【圣】 “尸”,圣本作“尸”。 “尸”,大正藏原为“尸”,今依据圣本改作“尸”。 ⓔ 持=恃【宋】【元】【明】 “持”,宋、元、明三本作“恃”。 “恃”,大正藏原为“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恃”。 ⓕ 偈+(夫为作福者常当离苦患造福受其报今世亦后世是故大王当念作福尔时世尊便说斯偈)三十六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 还=逮【宋】【元】【明】 “还”,宋、元、明三本作“逮”。 “逮”,大正藏原为“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逮”。 ⓗ 悔+(过)【宋】【元】【明】 “悔”,宋、元、明三本作“悔过”。 大正藏无“过”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时=照【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照”。 “照”,大正藏原为“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照”。 ⓙ “患”,大正藏原为“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患”。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注解]① 庶母:父亲的妾。 ② 石蜜:以蔗糖和牛奶为主成分的坚硬糖块。 ③ 殃舋:灾祸、争端。“殃”意指灾祸。“舋”意指争端、过错,读音为“ㄒㄧㄣˋ”。 ④ 镬: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锅。 ⑤ 由恶无休息:由于恶(报)而不能休息。 ⑥ 非父母兄弟,亦非诸亲族,能免此患者,皆舍归于死:任何人不论是父母兄弟或亲友,都不能免去当事人的这些苦患,最后都得舍离而死去。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记载造十恶业的恶报,整理如下表:
[进阶辨正]ⓐ(九)[0829b11]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国王波斯匿夜梦见十事,王即觉ⓑ悟,大用愁怖,惧畏亡国及身、妻、子。明日即召公卿、大臣、明智道士、婆罗门能解梦相者,悉来集会,王即为说夜梦十事,谁能解者。 婆罗门言:“我能解之,恐王闻之,即当不乐。” 王言:“便说之。” 婆罗门言:“当亡国王及王太子、王妻。” 王ⓒ言:“ⓓ云何,诸人!宁可ⓔ禳ⓕ①厌不耶?” 婆罗门言:“斯事可[*]禳[*]厌之,当杀太子及王所重大夫人、边傍侍者、仆从、奴婢,并所贵大臣,以用祠天王;所有卧具、珍ⓖ琦宝物,皆当火烧,以祠于天。如是,王身及国可尽无他。” 王闻婆罗门言,大用愁忧不乐,却入斋室,思念此事。王有夫人名曰摩利②,就到王所,问王:“意故何以愁忧不乐,妾身将有过于王耶?” 王言:“卿无过于我,但莫问是事,卿傥③闻之,令汝愁怖?” 夫人答王:“不敢愁怖。” 王言:“不须问也,闻者愁怖。” 夫人言:“我是王身之半,有急ⓗ缓当杀妾一人,ⓘ王安隐不以为怖,愿王说之。” 王即为夫人说:“昨夜梦见十事,一者见三釜罗④,两边釜满,ⓙ中釜空,两边釜沸气相交往,不入中央空釜中;二者梦见马口亦食、尻⑤亦食;三者梦见大树生华;四者梦见小树生果;五者梦见一人索绳,然后有羊,羊主食绳⑥;六者梦见狐坐金床上,食以金器;七者梦见大牛还从犊子ⓚ嗽乳;八者梦见黑牛群,从四面ⓛ吼鸣来,相趣欲斗,当合未合,不知牛处;九者梦见大陂池水,中央浊,四边清;十者梦见大溪水波流正赤。梦见已,即寤,大用惶怖,恐亡国及身、妻、子、人民。今召公卿、大臣、道人、婆罗门能解ⓜ梦者,时有一婆罗门言:‘当杀王太子、所重夫人、大臣、奴婢,以祠于天。’以故致愁耳。” 夫人报言:“大王!莫愁ⓝ梦。如人行买金,又以火烧,兼石上ⓞ磨,好恶自现。今佛近在祇[*]洹精舍,可往问佛,佛解说者可随佛说。云何信此狂痴婆罗门语,以自愁苦,乃至于斯。” 王方喜寤,即召左右傍臣,速严驾车骑,王乘高盖之车,乘骑ⓟ侍从数千万人,出舍卫城到祇[*]洹精舍,ⓠ下步到佛所,头面礼足,长跪叉手,前白佛言:“昨夜梦见十事,愿佛哀我,事事解说。” 佛告王曰:“善哉,大王!王所梦者,乃为将来后世现瑞应⑦耳。后世人民不畏禁法⑧,普当ⓡ淫泆,贪ⓢ有妻息,放情淫嫟,无有厌足,ⓣ妒忌愚痴,不知惭,ⓤ不知愧,贞ⓥ洁见弃,佞谄乱国。王梦见三釜罗,两边釜满,中央釜空,两边釜沸气相交往,不入中央空釜中者,后世人民皆当不给足养亲贫穷,同生不亲近,ⓦ反亲他人,富贵相从,共相馈遗。王梦见一事,正为此耳。 [正>“王]梦见马口亦食,尻亦食,后世人民、大臣、百官、长吏、公卿,ⓧ廪⑨食于官,复食于民,赋ⓨ敛不息,下吏作奸,民不得宁,不安旧土。王梦见二事,正为此耳。 “王梦见大树生华,后世人民多逢驱役,心ⓩ焦意恼,常有愁怖,年Ⓐ满三十,头Ⓑ发皓白。王梦见三事正为Ⓒ此耳。 “王梦见小树生果,后世女人年未满十五,便行求嫁,抱儿来归,不知惭愧。王梦见四事,正为是耳。 “王梦见一人索绳后有羊,羊主食绳,末后世人夫婿行贾,或入军征,游Ⓓ洋街里,朋党交戏,不Ⓔ肖之妻在家Ⓕ与男子私通Ⓖ栖宿⑩,食ⓐ饮夫财,快情恣欲,无有愧陋,夫亦知之,效人佯愚。王梦见五事,正为是耳。 “王梦见狐上金床,食用金器,后世人贱者当贵,在金床上,坐食饮重味,贵族大姓当给走使,良人作奴婢,奴婢为良人。王梦见六事,正谓此耳。 “王梦见大牛还从犊子下[*]嗽乳,后世人母,当为女作媒,将他男子ⓑ与房室,母住守门,从得财物,ⓒ持用自给活,父亦同情,佯聋不知。王梦见七事,正谓是耳。 “王梦见黑牛从四面群来,相趣鸣吼欲斗,当合ⓓ未合,不知牛处,后世人国ⓔ王、大臣、长吏、人民,皆当不畏大禁,贪淫嗜欲,畜财贮产,妻ⓕ子大小皆不廉洁,淫侄饕[餐>餮]⑪,无有厌极,嫉妒、愚痴,不知惭愧,忠孝不行,ⓖ佞谄破国,不畏上下,雨不时节,气不和适,风尘暴起,飞沙折木,蝗虫啖稼,使兹不熟,帝王人民施行如此,故ⓗ天使ⓘ然。又现四边起云,帝王人民皆喜,各言:‘云以四合,今必当雨。’须臾之间云各自散,故现此怪,欲使ⓙ万民改行,守善持戒,畏惧天地,不入恶道,贞廉自守,一妻一妇,慈心不怒。王梦见八事,正谓此耳。 “王梦见大陂水,中央浊、四边清,后世人在阎浮地内,臣当不忠,子当不孝,不敬长老,不信佛道,不敬明经道士,臣贪官赐,子贪父财,无有[*]反复,不顾义理;边国当忠孝,尊敬长老,信乐佛道,给施明经道士,念报[*]反复。王梦见九事,正谓此耳。 “王梦见大溪水流波正赤,后世人诸帝王、国[*]王,当不厌其国,兴师共斗,当作车兵、马兵,当相攻伐,还相杀害,流血正赤。王梦见十事,正谓是耳。尽皆为后世人之事耳,后世人若能心存佛道,奉事明经道人者,死皆生天上,若作愚行,更共相残者,死入三恶道,不可复陈。” 王即长跪,叉手受佛教,心中欢喜,得定慧,无复恐怖,王便稽首作礼,头面著佛足。还宫,重赐夫人,拜为正后,多给财宝,ⓚ资令施人,国遂丰乐;皆夺诸公卿、大臣、婆罗门ⓛ俸禄,悉逐出国,不复信用。一切人民皆发无上正真之道,王及夫人礼佛而去。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一ⓞ [校勘]ⓐ [Nos. 146-148] ??? ⓑ 悟=寤【宋】【元】【明】 “悟”,宋、元、明三本作“寤”。 “寤”,大正藏原为“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寤”。 ⓒ 言=语【圣】 “言”,圣本作“语”。 “语”,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圣本改作“语”。 ⓓ 〔云何〕-【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云何”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云何”二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禳=攘【圣】* “禳”,圣本作“攘”。 “攘”,大正藏原为“禳”,今依据圣本改作“攘”。 ⓕ 厌=𧞣【宋】*【元】*【明】* “厌”,宋、元、明三本作“𧞣”。 “𧞣”,大正藏原为“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𧞣”。 ⓖ 琦=奇【明】 “琦”,明本作“奇”。 “奇”,大正藏原为“琦”,今依据明本改作“奇”。 ⓗ 缓+(以告我就当)五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 (大)+王【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大王”。 大正藏无“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中+(央)【宋】【元】【明】 “中”,宋、元、明三本作“中央”。 大正藏无“央”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嗽=𡂡【宋】*【元】*【明】* “嗽”,宋、元、明三本作“𡂡”。 “𡂡”,大正藏原为“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𡂡”。 ⓛ 吼鸣=鸣吼【宋】【元】【明】 “吼鸣”,宋、元、明三本作“鸣吼”。 “鸣吼”,大正藏原为“吼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鸣吼”。 ⓜ 梦=说【宋】【元】【明】 “梦”,宋、元、明三本作“说”。 “说”,大正藏原为“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说”。 ⓝ 梦+(义)【宋】【元】【明】 “梦”,宋、元、明三本作“梦义”。 大正藏无“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磨=摩【圣】 “磨”,圣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为“磨”,今依据圣本改作“摩”。 ⓟ 〔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自)+下【圣】 “下”,圣本作“自下”。 大正藏无“自”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淫=淫【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淫”。 ⓢ 有=著【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著”。 “著”,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著”。 ⓣ 妒=姤【圣】 “妒”,圣本作“姤”。 “姤”,大正藏原为“妒”,今依据圣本改作“姤”。 ⓤ 〔不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不知”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不知”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洁=廉【宋】【元】【明】 “洁”,宋、元、明三本作“廉”。 “廉”,大正藏原为“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廉”。 ⓦ 反=返【圣】* “反”,圣本作“返”。 “返”,大正藏原为“反”,今依据圣本改作“返”。 ⓧ 廪=禀【宋】【元】【明】,=禀【圣】 ???? ⓨ 敛=捡【圣】 “敛”,圣本作“捡”。 “捡”,大正藏原为“敛”,今依据圣本改作“捡”。 ⓩ 焦=憔【宋】【元】【明】 “焦”,宋、元、明三本作“憔”。 “憔”,大正藏原为“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憔”。 Ⓐ (未)+满【宋】【元】【明】 “满”,宋、元、明三本作“未满”。 大正藏无“未”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发=须【宋】【元】【明】 “发”,宋、元、明三本作“须”。 “须”,大正藏原为“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须”。 Ⓒ 此=是【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 洋=佯【宋】【元】【明】 “洋”,宋、元、明三本作“佯”。 “佯”,大正藏原为“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佯”。 Ⓔ 肖=消【圣】 “肖”,圣本作“消”。 “消”,大正藏原为“肖”,今依据圣本改作“消”。 Ⓕ 与+(他)【宋】【元】【明】 “与”,宋、元、明三本作“与他”。 大正藏无“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栖=栖【宋】【元】【明】【圣】 “栖”,宋、元、明、圣四本作“栖”。 “栖”,大正藏原为“栖”,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栖”。 ⓐ 饮=啖【宋】【元】【明】,=啖【圣】 ???? ⓑ 与+(共)【宋】【元】【明】 “与”,宋、元、明三本作“与共”。 大正藏无“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未合〕-【圣】 圣本无“未合”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未合”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王=主【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主”。 “主”,大正藏原为“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主”。 ⓕ 子=女【宋】【元】【明】 “子”,宋、元、明三本作“女”。 “女”,大正藏原为“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女”。 ⓖ [佞>佞]=谀【宋】【元】【明】 “[佞>佞]”,宋、元、明三本作“谀”。 “谀”,大正藏原为“[佞>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谀”。 ⓗ 〔天〕-【圣】 圣本无“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天”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然+(也)【圣】 “然”,圣本作“然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万=下【宋】【元】【明】 “万”,宋、元、明三本作“下”。 “下”,大正藏原为“万”,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下”。 ⓚ 资=恣【宋】【元】【明】【圣】 “资”,宋、元、明、圣四本作“恣”。 “恣”,大正藏原为“资”,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恣”。 ⓛ 俸=奉【圣】 “俸”,圣本作“奉”。 “奉”,大正藏原为“俸”,今依据圣本改作“奉”。 ⓜ 前行+(增壹阿含十一法竟,二十五万首卢其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五闻如是一时也)三十一字,但明无增壹阿含四字【宋】【元】【明】 ???? ⓝ 〔一〕-【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一”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① 禳:祭神祈求消除灾变。读音ㄖㄤˊ。 ② 摩利:优婆夷名,即“末利夫人”,是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王后。她原为贵族,父亲过世后沦为舍卫城内释迦族人摩呵男的婢女,名为黄头,常守末利园,一天见到佛陀入城乞食,即供养佛陀,并且发愿回向能脱离婢女的身分而成为王妃。一次波斯匿王出外游猎,为避暑而至末利园,受到她接待到荫凉的地方,让波斯匿王很欢喜,最后并娶她为王妃。因为是从末利园请来的,而称为末利夫人。义译为“胜鬘”,她的女儿也同名,后世为方便区分,常称呼此位王后为“末利夫人”、女儿为“胜鬘夫人”。她接引波斯匿王信佛,让原先暴恶无信的波斯匿王变成虔诚的佛弟子,佛陀称赞她“笃信牢固”第一,参见《增壹阿含经》卷六〈利养品 13〉第3经。另外,《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 34〉第2经记载,她儿子之一的流离太子小时候曾受释迦族人怒骂称为婢子,因此立誓报仇,继位后灭了释迦族。 ③ 傥:如果、倘若。同“倘”。 ④ 釜罗:装东西的锅子。 ⑤ 尻:臀部。读音ㄎㄠ。 ⑥ 一人索绳,然后有羊,羊主食绳:一个人拿绳子牵着后面的羊,羊以绳子为主食。按,羊应吃草,这里却以草绳为主食,有如妻子破坏能引领自己的规矩,而跑出去乱来。 ⑦ 瑞应:征兆。 ⑧ 禁法:指戒律。 ⑨ 廪:储藏、积聚。读音同“凛”。 ⑩ 栖宿:停留、居住。“栖”音、义同“栖”。 ⑪ 饕餮:饕为贪财,餮为贪食,比喻凶恶贪婪的人。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