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非常品第五十一降神

导读

(一)[0814a27]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流转生死,经历苦恼,于中悲号涕泣,泪出为多耶?为恒水多乎?”

尔时,比丘前白佛言:“我等观察如来所说义,经历生死,涕泣之泪,多于恒水。”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诸比丘!如汝所说无有异,汝等在生死,泪多于恒水。所以然者,于生死中亦更父母终亡,于中堕泪不可称计。长夜之中父兄、姊妹、妻子五亲,及诸恩爱,追慕悲泣不可称计。是故,比丘!当厌患生死,去离此法。如是,比丘!当作此学。”当说此法时,六十余比丘漏尽意解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九=八【宋】【元】【明】【圣】

  “九”,宋、元、明、圣四本作“八”。
  “八”,大正藏原为“九”,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八”。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东晋…译〕-【圣】

  ????

五十一=四十九【丽】,=五十【圣】

  ????

~S. 15. 3. Assu.,[Nos. 99(938), 100(331)]

  ????

(诸)+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诸比”。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泣=㘁【圣】

  “泣”,圣本作“㘁”。
  “㘁”,大正藏原为“泣”,今依据圣本改作“㘁”。

此=是【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注解]

亦更父母终亡:“更”为“再、复”之义。再次经历父母终亡。

漏尽意解:断尽烦恼而心得解脱。

[对应经典]

 

(二)[0814b1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在生死中,身体毁坏,流血多耶?为恒水多乎?”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如我等观察如来所说者,流血多于恒水。”

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如汝所言,流血多于恒水。所以然者,在生死中,或作牛、羊、猪、犬、鹿、马、鸟兽,及余无数所经历苦恼,实可厌患,当念舍离。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六十余比丘漏尽意解。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S. 13. Tiṃsamattā.,[Nos. 99(937), 100(330)]

  ????

兽=狩【宋】

  “兽”,宋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为“兽”,今依据宋本改作“狩”。

〔尔时世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尔时世尊”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尔时世尊”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对应经典]

 

(三)[0814b2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思惟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以思惟、广布无常想,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无明、憍慢皆悉除尽。犹如以火焚烧草木,永尽无余。比丘当知,若思惟无常想,广布无常想,尽断三界爱着。

“昔有国王名曰清净音响,统领阎浮地,有八万四千城郭,有八万四千大臣,有八万四千宫人婇女,一一婇女各有四侍人。尔时,音[*]响圣王无有子息。时,彼大王便作是念:‘吾今领此国界,以法治化,无有枉理,然我今日亦无继嗣,设我终后,门族断灭。’时,彼国王以息因缘故,自归诸天、龙、神、日、月、星辰,自归释、梵、四天王、山神、树神,下及药草果神,愿求福,使我生

“尔时,三十三天有一天子,名曰须菩提,命将欲终,有应瑞自然逼己。云何为五?又此诸天华终不萎,此天子华冠自萎;是时,诸天衣无垢,尔时[>此]天子衣生垢[*]坋;且三十三天身体香洁,光明彻照,尔时彼天子身体臭处,不可亲近;又且三十三天恒有玉女,前后围绕作倡伎乐,五欲自恣,尔时彼天子命将欲终,玉女离散;又且三十三天有自然之座,四尺入地,设天子起[*]座,离地四尺,然此天子命将欲终,不乐本座。是谓五瑞应自然逼己。

“时,须菩提天子以有此瑞应,尔时释提桓因告一天子曰:‘汝今往至阎浮地,语音响王曰:“释提桓因致敬无量,兴居轻利,游步康强。阎浮地无有德之人与王作息,但今三十三天有天子,名曰须菩提,今有五瑞应自然逼己,必当降神[兴>与]王作息。虽尔,年壮盛时必当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诸天对曰:‘如是,天王,受天王教。’犹如力士屈申臂顷,从三十三天没,来至阎浮地。

“尔时,音[*]响大王在高楼上,及持盖一人。是时,彼天在楼上虚空中,告王曰:‘释提桓因致敬无量,游步康强,兴居轻利。阎浮地无有德之人与王作息,今三十三天有天子名须菩提,今有五瑞应[*]以逼于己,当降神下应与王作息。但年[*]壮盛时必当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时,音[*]响王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报天曰:‘今来所告,甚过大幸,但降神与我作息,欲求出家,终不违逆。’是时,彼天还至释提桓因所,即白天王:‘音[*]响王者甚爱所白,音[*]响王言:“但使降神,欲出家者终不违逆。”’

“时,释提桓因便往至须菩提天子所,语须菩提天子言:‘汝今发誓愿生音[*]响人王宫中。所以然者,音[*]响人王无有子息,恒以正法治化,汝昔有福,造众功德,今应降神生彼宫中。’须菩提天子曰:‘止!止!天王!我不乐愿生人王宫中,意欲出家学道,在王宫者学道甚难。’释提桓因告曰:‘汝但发愿生彼王宫中。我当将护,令汝出家学道。’比丘当知,尔时,须菩提天子即发誓愿生王宫中。

“是时,音[*]响人王与第一夫人,共相交接,觉身怀妊。是时,夫人白音[*]响王曰:‘大王当知,我今觉身怀[*]妊。’时王闻已,踊跃欢喜,不能自胜,更以殊特布好坐具,食以甘美如王无异。是时,夫人经八、九月生一男儿,极为端正,颜貌奇特,世之希有。时,音[*]响王召诸外道梵志群臣使令占相,以此因缘本末,具向诸相师说。诸婆罗门报曰:‘唯愿大王当察此理!今生太子世之殊特,昔为天子名须菩提,今寻前号名须菩提。’时诸相师立姓号已,各从座起而去。

“时,王子须菩提为王所敬重,未曾离目前。是时,音[*]响王便作是念:‘我昔日已来无有子息,缘子息故,祷谢诸天,使有一子,经历尔许时,今方生子;然天帝所记,当出家学道。我今要设巧便,使不出家学道。’是时,音[*]响王为太子故,设三时宫殿;寒时设温殿,热时设凉殿,不寒不热时设适时宫殿。与设四种宫女居处,第一宫有六万婇女,第二有六万婇女,第三有六万婇女,第四有六万婇女,各有侍从四人,作转关坐具,令彼太子于上而卧。若须菩提王子意欲在前游戏,是时诸婇女辄在前立,是时彼座具随身回转,前有六万婇女及侍者有四;若彼意欲在后游戏,是时[*]座床辄随身回转;若复欲与诸婇女共相娱乐,是时[*]座具随身回转,使王子须菩提意在五欲,不乐出家。

“是时,释提桓因夜半非人之时,便往至王子须菩提所,在虚空中告须菩提王子曰:‘王子!昔日岂不作是念乎:“若我在家年[*]壮盛时,当出家学道。”今日何故在五欲中而自娱乐?意不复愿出家学道乎?然我亦有斯言:“劝乐王子使出家学道。”今正是时,设不出家学道者,后悔无益!’释提桓因说斯语已,便退而去。

“时,王子须菩提在宫人中便生此念:‘音[*]响王者,[*]已与我作爱欲罗网,因缘此爱欲罗网故,不得出家学道。我今可断此罗网,不与秽浊所拘牵,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在空静之处,学经业,使令日新。’

“是时,王子须菩提重作是念:‘音[*]响父王有此六万婇女前后围绕,我今当观察颇有斯理在世永存乎?’尔时,王子须菩提遍观宫里,无有女人久存世者。

时须菩提复作是念:‘我今何故观于外物?当观身内因缘所起。今此身中颇有发、毛、爪、齿、骨、髓之属,久存于世乎?’从头至足观三十六物污露不净。然自观察无一可贪,亦无真实,幻伪非真,皆归于空,不久存于世。

“是时,王子须菩提复作是念:‘我今当断此罗网,出家学道。’是时,须菩提观此五受阴身,所谓此色苦,此色习,此色灭,此色出要;痛、想、行、识苦,识[*]习,识灭,识出要。尔时,观此五阴身已,所谓[*]习法皆是尽法,即于座上得辟支佛。

“时,须菩提辟支佛[*]以觉成佛,便说斯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则汝而不有。’

“是时,辟支佛说此偈已,飞在虚空而去。在一山中,独在树下,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尔时,音[*]响王告傍臣曰:‘汝往观须菩提宫内,王子为寤寐安隐乎?’尔时,大臣受王教令,即往至王子宫内,然所寝内室门户牢固。时彼大臣还至王所,前白王言:‘王子寤寐安隐,门户牢固。’时王再三问:‘汝往看王子为善眠乎?’尔时,彼臣复至宫门,然门户牢固。复往白王:‘王子在宫眠寐不觉,门户牢固,至今不开。’时音响王复作是念:‘我息王子少时犹不眠寐,何况今日年壮盛时有眠寐乎?宜自往看知子吉凶,我子将不得疾病也?’

“是时,音响王即往至须菩提宫内,至门外立告一人曰:‘汝今施梯逾墙入内与吾开门。’彼人受王教敕,即施梯逾墙入内与王开门。时王入内观内宫中,所卧床空,不见王子;不见已,告婇女曰:‘王子须菩提今为所在?’诸婇女曰:‘我等亦不知王子所在。’时音响王闻斯语已,自投乎地,良久乃稣。是时,音响王告群臣曰:‘我息小时犹生斯念:“设我长大,当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然今王子必当舍我出家学道,汝等各各四面求索王子竟为所在?’即时,群臣乘驾流驰,处处求索。

“尔时,有臣迳往至彼山中,中道复作是念:‘若王子须菩提出家学道者,必当在此学道。’尔时,大臣遥见王子须菩提在一树下,结加趺坐。时臣便生斯念:‘此是王子须菩提。’熟视察之,还诣王所,前白王言:‘王子须菩提近在山中树下,结[*]加趺坐。’时音响王闻斯语已,即往至彼山中,遥见须菩提在山树下,结[*]加趺坐,复自投于地:‘我息昔日自誓愿曰:“设我向二十,当出家学道。”今将不误。又且天告我言:“汝子必当学道。”’时音响王直前语须菩提曰:‘汝今何故舍我出家学道。’时辟支佛默然不对。王复告曰:‘汝母极怀愁忧,须见汝乃食。时起诣宫。’时辟支佛不言不语默然而住。

“时音响王即前捉手,亦不动摇。王复告群臣曰:‘王子今日[*]已取命终,释提桓因先来告我:“汝应得息,但当出家学道。”然今王子[*]已出家学道,今此舍利,诣王国界,当蛇旬时。’

“彼山中诸神祇,现半身白王曰:‘此是辟支佛,非是王子;[*]蛇旬舍利法,不如王子法。所以然者,我是过去诸佛弟子,诸佛亦有此教。世有四人应与起偷婆。云何为四?如来.至真.等正觉应起偷婆;辟支佛应起偷婆;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应起偷婆,当蛇旬转轮圣王身时,[*]蛇旬如来、辟支佛身,亦复如是。’

“尔时,音响王复语天曰:‘当云何供养[*]蛇旬转轮王身?’树神报曰:‘转轮圣王与作铁椁,盛满香油,沐浴转轮圣王身,以白净劫波育衣,缠裹其身,复以彩画之衣而覆其上,而著椁中,复以铁盖而盖其上,处处施钉,复以百张白叠而裹其椁,以种种杂香积在乎地,以铁椁安著其中,七日七夜之中,华香供养,悬缯、幡盖,作倡伎乐。过七日后,复取王身而[*]蛇旬之,[*]以取舍利,蛇旬复经七日七夜不绝,于徼道中而起偷婆,复以香华、幡盖种种供养。大王当知,供养转轮圣王舍利,其事如是;诸佛如来、辟支佛、阿罗汉亦复如是。’

“时音响王语彼天曰:‘以何因缘供养转轮圣王身?以何因缘供养佛、辟支佛、阿罗汉身?’天报王曰:‘转轮圣王以法王治,自不杀生,复教他人使不行杀;自不与不取,复教他人使不窃盗;己不淫侄,复教他人不犯他妻;己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斗乱彼此、嫉妒、恚、痴,己意专正,恒行正见,亦使他人习其正见。是谓,大王!由此因缘,转轮圣王应起偷婆。’

“王问天曰:‘复以何因缘漏尽阿罗汉应起偷婆?’天报王曰:‘漏尽阿罗汉比丘欲爱[*]已尽,瞋恚、愚痴已除,[*]已度有至无为,是世间良祐福田,由此因缘,漏尽阿罗汉应起偷婆。’

“王复问曰:‘以何因缘辟支佛应起偷婆?’天报王曰:‘辟支佛者无师自觉,出世甚难,得现法报,脱于恶趣,令人生天上,由此因缘,辟支佛应起偷婆。’

“王复问曰:‘以何因缘如来应起偷婆?’天报王曰:‘如来十力具足,此十力者非声闻、辟支佛所能及逮,转轮圣王所不能及,世间群萌所不能及也。如来四无所畏在大众中,能师子吼转于梵轮。如来不度者度,不脱者脱,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无救护者与作覆荫,盲者作眼目,与诸疾病作大医王,天及世人、魔、若魔天,靡不宗奉,可敬可贵,回于恶趣令至善处。是谓,大王!由此因缘,如来应起偷婆。是谓,大王!由此因缘本末,四种之人应起偷婆。’尔时,音响王语彼天曰:‘善哉!善哉!神天!我今受汝教,令供养此舍利,当如供养辟支佛。’

“尔时,音响王告诸人曰:‘汝等各舆须菩提辟支佛舍利往王国界。’群臣闻王教已,卧著金床,[*]舆诣国界。是时,音响王即敕使作铁椁,盛满香油,沐浴辟支佛身,以劫波育衣缠裹其身,复以杂[*]彩好衣,而覆其上,安处铁椁中,复以铁盖而盖其上,处处安钉,极令牢固,以百张白[*]叠而覆其上,取种种好香以辟支佛身而著其中,七日七夜香华供养;过七日后,[*]蛇旬辟支佛舍利,复供养七日作倡伎乐,于四衢道头起一偷婆,后以香华、缯彩、幡盖,作倡伎乐而供养之。

“比丘当知,其有众生恭敬供养辟支佛舍利者,命终之后即生三十三天上,其有众生思惟无常之想,回三恶趣,生天人中。诸比丘!汝等莫作斯观。尔时音响王者,岂异人乎?则我身是。其思惟无常想者,多所饶益。我今观此义已,告诸比丘,当思惟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以思惟无常想,便欲爱、色爱、无色爱尽断,无明、憍慢永无遗余,犹如以火焚烧草木、高好讲堂窗牖门阈永尽无余。比丘!思惟无常想亦复如是,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永无遗余。是故,比丘!当尽心意,无令违失。”当说斯法时,于彼座上六十余比丘漏尽意解。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无常想)+广【宋】【元】【明】

  “广”,宋、元、明三本作“无常想广”。
  大正藏无“无常想”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响=向【圣】*

  “响”,圣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为“响”,今依据圣本改作“向”。

婇=妓【宋】【元】【明】

  “婇”,宋、元、明三本作“妓”。
  “妓”,大正藏原为“婇”,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妓”。

果=果【宋】【元】

  “果”,宋、元二本作“果”。
  “果”,大正藏原为“果”,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果”。

天=太【圣】

  “天”,圣本作“太”。
  “太”,大正藏原为“天”,今依据圣本改作“太”。

应瑞=瑞应【宋】【元】【明】

  “应瑞”,宋、元、明三本作“瑞应”。
  “瑞应”,大正藏原为“应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瑞应”。

(冠)+终【宋】【元】【明】

  “终”,宋、元、明三本作“冠终”。
  大正藏无“冠”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坋”,元、明二本作“圿”。

(又)+且【宋】【元】【明】【圣】

  “且”,宋、元、明、圣四本作“又且”。
  大正藏无“又”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座=坐【圣】*

  “座”,圣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圣本改作“坐”。

敬=问【宋】【元】【明】

  “敬”,宋、元、明三本作“问”。
  “问”,大正藏原为“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问”。

壮=在【宋】*【元】*【明】*

  “壮”,宋、元、明三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为“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在”。

诸=彼【宋】【元】【明】

  “诸”,宋、元、明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为“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申=伸【宋】【元】【明】

  “申”,宋、元、明三本作“伸”。
  “伸”,大正藏原为“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而)+告【宋】【元】【明】

  “告”,宋、元、明三本作“而告”。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有天〕-【圣】

  圣本无“有天”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有天”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过=适【圣】

  “过”,圣本作“适”。
  “适”,大正藏原为“过”,今依据圣本改作“适”。

爱=庆【宋】【元】【明】

  “爱”,宋、元、明三本作“庆”。
  “庆”,大正藏原为“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庆”。

妊=任【圣】*

  “妊”,圣本作“任”。
  “任”,大正藏原为“妊”,今依据圣本改作“任”。

(味)+如【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味如”。
  大正藏无“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正=政【圣】

  “正”,圣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圣本改作“政”。

座=坐【宋】【圣】

  “座”,宋、圣二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坐”。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有=生【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生”。

(宫)+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宫有”。
  大正藏无“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侍从=给侍【圣】

  “侍从”,圣本作“给侍”。
  “给侍”,大正藏原为“侍从”,今依据圣本改作“给侍”。

(坐)+卧【宋】【元】【明】

  “卧”,宋、元、明三本作“坐卧”。
  大正藏无“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座=坐【宋】【元】【明】【圣】*

  “座”,宋、元、明、圣四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坐”。

(离)+爱【圣】

  “爱”,圣本作“离爱”。
  大正藏无“离”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因〕-【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因”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因”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勤=懃【圣】

  “勤”,圣本作“懃”。
  “懃”,大正藏原为“勤”,今依据圣本改作“懃”。

学经=经学【宋】【元】【明】【圣】

  “学经”,宋、元、明、圣四本作“经学”。
  “经学”,大正藏原为“学经”,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经学”。

六=数【宋】【元】【明】

  “六”,宋、元、明三本作“数”。
  “数”,大正藏原为“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数”。

(是)+时【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是时”。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爪=抓【圣】

  “爪”,圣本作“抓”。
  “抓”,大正藏原为“爪”,今依据圣本改作“抓”。

污=恶【元】【明】

  “污”,元、明二本作“恶”。
  “恶”,大正藏原为“污”,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恶”。

〔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习=集【元】【明】【圣】*

  “习”,元、明、圣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集”。

法+(灭)【圣】

  “法”,圣本作“法灭”。
  大正藏无“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座=坐【宋】【圣】

  “座”,宋、圣二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坐”。

(为)+安【宋】【元】【明】

  “安”,宋、元、明三本作“为安”。
  大正藏无“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寝=侵【圣】

  “寝”,圣本作“侵”。
  “侵”,大正藏原为“寝”,今依据圣本改作“侵”。

宫=室【宋】【元】【明】

  “宫”,宋、元、明三本作“室”。
  “室”,大正藏原为“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室”。

固=闭【宋】【元】【明】

  “固”,宋、元、明三本作“闭”。
  “闭”,大正藏原为“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闭”。

壮=在【宋】【元】【明】【圣】

  “壮”,宋、元、明、圣四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为“壮”,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在”。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为“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即+(时)【圣】

  “即”,圣本作“即时”。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不见〕-【圣】,〔不〕-【宋】【元】【明】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乎=于【宋】*【元】*【明】*

  “乎”,宋、元、明三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为“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稣=苏【圣】

  “稣”,圣本作“苏”。
  “苏”,大正藏原为“稣”,今依据圣本改作“苏”。

有=大【圣】

  “有”,圣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圣本改作“大”。

〔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加=跏【宋】【元】【明】【圣】*

  “加”,宋、元、明、圣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跏”。

至=诣【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诣”。
  “诣”,大正藏原为“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诣”。

于=乎【圣】

  “于”,圣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圣本改作“乎”。

息=自【宋】【元】【明】

  “息”,宋、元、明三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为“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我+(年)【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年”。
  大正藏无“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蛇旬=旬蛇【圣】*

  “蛇旬”,圣本作“旬蛇”。
  “旬蛇”,大正藏原为“蛇旬”,今依据圣本改作“旬蛇”。

时彼=彼时【宋】【元】【明】

  “时彼”,宋、元、明三本作“彼时”。
  “彼时”,大正藏原为“时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彼时”。

(转轮圣王应起偷婆)八字+当【宋】【元】【明】

  ???

(圣)+王【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圣王”。
  大正藏无“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彩=采【圣】*

  “彩”,圣本作“采”。
  “采”,大正藏原为“彩”,今依据圣本改作“采”。

而=举【宋】【元】【明】

  “而”,宋、元、明三本作“举”。
  “举”,大正藏原为“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举”。

叠=㲲【宋】*【元】*【明】*

  “叠”,宋、元、明三本作“㲲”。
  “㲲”,大正藏原为“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㲲”。

积=移【圣】

  “积”,圣本作“移”。
  “移”,大正藏原为“积”,今依据圣本改作“移”。

伎=妓【宋】【元】【明】

  “伎”,宋、元、明三本作“妓”。
  “妓”,大正藏原为“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妓”。

〔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王+(子)【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王子”。
  大正藏无“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蛇旬〕-【宋】【元】【明】,=旬蛇【圣】

  ????

(供养)+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供养不”。
  大正藏无“供养”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徼=衢【宋】【元】【明】,=激【圣】

  ????

佛=如来【宋】【元】【明】

  “佛”,宋、元、明三本作“如来”。
  “如来”,大正藏原为“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来”。

〔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侄=佚【元】【明】

  “侄”,元、明二本作“佚”。
  “佚”,大正藏原为“侄”,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佚”。

绮=䛴【圣】

  “绮”,圣本作“䛴”。
  “䛴”,大正藏原为“绮”,今依据圣本改作“䛴”。

〔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能〕-【宋】

  宋本无“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能”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逮+(非)【宋】【元】【明】

  “逮”,宋、元、明三本作“逮非”。
  大正藏无“非”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所不能及=非【宋】【元】【明】,=所及非【圣】

  ????

不能及=能及逮【宋】【元】【明】【圣】

  “不能及”,宋、元、明、圣四本作“能及逮”。
  “能及逮”,大正藏原为“不能及”,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能及逮”。

舆=舁【宋】*【元】*【明】*

  “舆”,宋、元、明三本作“舁”。
  “舁”,大正藏原为“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舁”。

牢=坚【圣】

  “牢”,圣本作“坚”。
  “坚”,大正藏原为“牢”,今依据圣本改作“坚”。

后=复【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乎+(尔时音响王者)六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想+(广布无常想)五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便=使【元】【明】

  “便”,元、明二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使”。

尽+(尽)【宋】【元】【明】

  “尽”,宋、元、明三本作“尽尽”。
  大正藏无“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焚=焚【圣】

  “焚”,圣本作“焚”。
  “焚”,大正藏原为“焚”,今依据圣本改作“焚”。

“阈永尽无余”五字,大正藏原为“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阈永尽无余”五字。

尽=建【宋】【元】【明】

  “尽”,宋、元、明三本作“建”。
  “建”,大正藏原为“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建”。

[注解]

无常想:作无常的观想。

息:子息。

五应瑞:即“天人五衰”。天人将要死亡前的五个现象,华冠枯萎、天衣垢坋、身体发臭、天女离散、不乐本座。

不乐本座:不能安坐于自己的座位上,而焦虑踱步。

作息:生子。

降神:从天界转生人间。

非人之时:天人拜访人间的时段,特指“后夜”(夜晚的最后四分之一,约凌晨三点至六点)。

出要:出离;离欲。

所谓习法皆是尽法:凡是因缘而生的事物,都会因缘而灭;有生就有灭。

寤寐:寤,睡醒。寐,就寝。寤寐表示无时无刻。

逾墙:翻墙。

舆:扛抬。读音同“余”。

蛇旬:火化。又译为耶维、阇维、荼毘。

蛇旬舍利法,不如王子法:火化辟支弗不能比照火化王子的方法。

偷婆:供奉舍利(遗骸)的塔,另译为𨱎婆、塔婆、窣睹波、浮屠。

转轮圣王: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王。又译为“转轮王”。

四徼道:十字路口。“徼”读音同“较”。又作“四衢道”。

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种智力:(1)处、非处智力:完全了知什么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处”),什么是没道理、不可能的(“无有是处”)。(2)业异熟智力:完全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因果业报。(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完全了知各种禅定境界,这些定境要怎么入手、有哪些深浅的层次、有哪些因缘能阻碍或成就这些定境。(4)根上下智力:完全了知众生的根器好坏。(5)种种意解智力:完全了知众生的各种意向。(6)种种界智力:完全了知世间与众生的各种差别、分类。(7)遍趣行智力:完全了知有什么途径能通往什么结果。(8)宿住随念智力:完全了知而能忆念自己及众生的过去世。(9)死生智力:完全了知众生未来世的往生去处,以及导致往生这些去处的善恶因缘。(10)漏尽智力:完全自知自证得漏尽,断尽烦恼。详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84经。

四无所畏: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畏惧的自信,而勇猛安稳:(1)正等觉无畏、(2)漏永尽无畏、(3)说障法无畏、(4)说出道无畏。又译为“四无畏”。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四)[0817a1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心五弊而不断,不除心五结,彼比丘、比丘尼日夜于善法减而无增益。云何心五弊而不断?于是,比丘!有狐疑心于如来所,亦不解脱,亦不入其正法,彼人心不在讽诵,是谓斯比丘心弊不断。

“复次,比丘!有疑心于正法,亦不解脱,亦不入其正法,彼人亦不讽诵,是谓斯人心弊不[*]断。

“复次,比丘!有疑心于圣众,亦不解脱,亦不施意向和合众,亦复不在道品法中,是谓[*]斯比丘心弊不[*]断。

“复次,比丘!犯于禁戒,不自悔过,彼比丘[*]已犯禁戒,不自改悔,亦不施心在道品之中,是谓斯比丘心弊不[*]断。

“复次,比丘!心意不定而修梵行:‘我以此梵行之德,生于天上,若诸神祇。’然彼比丘以此心行修于梵行,心不专在道品之中;心已不在道品之中,是谓心弊不[*]断。如是比丘心五弊不[*]断。

“云何比丘五结不断?于是,比丘!懈怠不求方便,彼比丘[*]已有懈怠,不求方便,是谓[*]斯比丘心结不断。

“复次,比丘!恒喜多妄,贪在眠寐;彼比丘[*]以喜多[*]妄,贪在眠寐,是谓[*]斯比丘第二心结不断。

“复次,比丘!意不定,恒喜多乱;彼比丘心已乱不定,是谓比丘第三心结不断。

“复次,比丘!根门不定;彼比丘已根门不定,是谓比丘第四心结不断。

“复次,比丘!恒喜在市,不在静处,是谓比丘第五心结不断。

“若比丘、比丘尼,有此五心弊、五心结不断,彼比丘、比丘尼昼夜之中善法断绝,无有增益。犹如鸡子若八、若十二,不随时覆荫,不随,不随时将护,彼鸡虽生此念:‘使我鸡子得全无他。’然此鸡子终不安隐。所以然者,皆由不随时将护之所致,后复断坏不成其子。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五心结不断、五心弊不除,昼夜之中于善法减,无有增益。

“若复比丘、比丘尼,五心结断、五心弊除,昼夜之中善法增益,无有损减。犹如鸡子若八、[*]若十二,随时将护,随时育养,随时荫覆,彼鸡虽生斯念:‘使我鸡子全不成就。’然彼鸡子自然成就,安隐无为。所以然者,随时长养,令得无为,时诸鸡子寻得出外。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五心弊断、五心结除,彼比丘、比丘尼于长夜之中善法增益,无有损减。

“是故,比丘、若比丘尼、当施设心无有犹豫狐疑于佛、犹豫狐疑于众。具足于戒律,心意专正,无有错乱,亦不兴意希望余法,亦不侥幸修梵行:‘我当以此行法作天、人身,神妙尊豪。’

“若复有比丘、比丘尼无有狐疑犹豫于佛、法、圣众,亦无犯戒,无所漏失。我今告汝,重嘱累汝,彼比丘当趣二处:若生天上、若在人中。犹如人处极热之中,兼复饥渴,遇得阴凉之处,得冷泉水饮。彼人虽生斯念:‘我虽遇阴凉冷水饮之,犹不断饥渴。’但彼人暑热已尽,饥渴已除。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无狐疑犹豫于如来所者,彼比丘便趣二处:若生天上、若处人中。若比丘、比丘尼,当求方便,[*]断心五弊,除心五结。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M. 16. Cetokhila.,[No. 26(206)]

  ????

〔而不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而不断”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而不断”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不断)+彼【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不断彼”。
  大正藏无“不断”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于)+日【宋】【元】【明】

  “日”,宋、元、明三本作“于日”。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于=中【宋】【元】【明】

  “于”,宋、元、明三本作“中”。
  “中”,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中”。

(损)+减【宋】【元】【明】

  “减”,宋、元、明三本作“损减”。
  大正藏无“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比丘)+心【宋】【元】【明】

  “心”,宋、元、明三本作“比丘心”。
  大正藏无“比丘”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而不断=不除【宋】【元】【明】

  “而不断”,宋、元、明三本作“不除”。
  “不除”,大正藏原为“而不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除”。

〔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断=除【宋】*【元】*【明】*

  “断”,宋、元、明三本作“除”。
  “除”,大正藏原为“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除”。

亦=心【宋】【元】【明】,(心)+亦【圣】

  ????

斯人=比丘【宋】【元】【明】

  “斯人”,宋、元、明三本作“比丘”。
  “比丘”,大正藏原为“斯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比丘”。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谓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谓斯”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谓斯”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德=法得【圣】

  “德”,圣本作“法得”。
  “法得”,大正藏原为“德”,今依据圣本改作“法得”。

(比丘)+心【宋】【元】【明】

  “心”,宋、元、明三本作“比丘心”。
  大正藏无“比丘”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心)+五【宋】【元】【明】

  “五”,宋、元、明三本作“心五”。
  大正藏无“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妄=忘【宋】*【元】*【明】*

  “妄”,宋、元、明三本作“忘”。
  “忘”,大正藏原为“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忘”。

〔第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第二”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第二”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心)+意【宋】【元】【明】

  “意”,宋、元、明三本作“心意”。
  大正藏无“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第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第三”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第三”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第四〕-【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第四”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第四”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市=闹【宋】【元】【明】

  “市”,宋、元、明三本作“闹”。
  “闹”,大正藏原为“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闹”。

〔第五〕-【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第五”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第五”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不除)+五【宋】【元】【明】

  “五”,宋、元、明三本作“不除五”。
  大正藏无“不除”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若十)+若【宋】*【元】*【明】*

  “若”,宋、元、明三本作“若十若”。
  大正藏无“若十”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菢=时育养【宋】【元】【明】,(时)+菢【圣】

  ????

全=令【宋】【元】【明】

  “全”,宋、元、明三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为“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增=长【宋】【元】【明】

  “增”,宋、元、明三本作“长”。
  “长”,大正藏原为“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长”。

佛+(犹豫狐疑于法)六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修+(行)【宋】【元】【明】

  “修”,宋、元、明三本作“修行”。
  大正藏无“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无=不【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瞩=属【圣】,=嘱【丽-CB】【CB】

  ????

暑=煮【圣】

  “暑”,圣本作“煮”。
  “煮”,大正藏原为“暑”,今依据圣本改作“煮”。

除=断【宋】【元】【明】

  “除”,宋、元、明三本作“断”。
  “断”,大正藏原为“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断”。

[注解]

五弊:怀疑佛陀、怀疑正法、怀疑圣众、犯戒不忏悔不修行、心意不定而修梵行。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译为“五秽”,差异处是第五项为对世尊称誉的梵行者找麻烦、嫌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种心荒芜”,差异处是第五项为对同梵行者不悦、起瞋心。

心不在讽诵:这里特指心中无意诵戒、持戒。

有疑心于正法:对佛陀所说的教法心存怀疑。

有疑心于圣众:对证果的贤圣僧众心存怀疑。

五结:懒惰放逸、贪睡爱做白日梦、胡思乱想、不守护根门、迷恋世俗。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译为“五缚”,为对身体未离贪、对欲未离贪、不喜欢解脱法、与在家人混杂而不学无术、有点进展就自满不再进修。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种心系缚”,为对欲未离贪、对身体未离贪、对色未离贪、尽情吃饱躺卧、为升天而修梵行。

方便:努力;可达成目标的方法。

根门不定:不守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心念追逐外境乱跑。

菢:禽鸟孵卵。读音同“抱”。

施设:安立;使安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所说的“五弊”是心无法安住于应该安住的地方,“五结”是心攀缘于不应该攀缘的地方,因此难以进入修行的状态,更不能证得正定及果位。

(五)[0817c1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或有是时,王威不普,盗贼竞兴;贼[*]已竞兴,村家、城廓、人民之类皆悉败亡,或遭遇饥馑,取命终者;设彼众生于饥馑取命终者,皆堕三恶趣。今此精进比丘亦复如是,若持戒减少,尔时恶比丘兢起;恶比丘已竞起恶,正法渐衰,增益非法;非法已增益,其中众生皆堕三恶趣。

“若复是时,王威远接,贼便隐藏;王已远接,城廓、村落、人民炽盛。今此精进比丘亦复如是,若持戒完具,尔时犯戒比丘渐衰耗,正法兴隆,非法衰[*]耗,其中众生命终之后皆生天上、人中。是故,比丘!当念具足戒律,威仪礼节,无令缺减。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家=落【宋】【元】【明】【圣】

  “家”,宋、元、明、圣四本作“落”。
  “落”,大正藏原为“家”,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落”。

〔者〕-【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已)+兢【宋】【元】【明】

  “兢”,宋、元、明三本作“已兢”。
  大正藏无“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恶比丘已竞起恶〕七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恶比丘已竞起恶”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恶比丘已竞起恶”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渐+(渐)【宋】【元】【明】

  “渐”,宋、元、明三本作“渐渐”。
  大正藏无“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耗=秏【圣】*

  “耗”,圣本作“秏”。
  “秏”,大正藏原为“耗”,今依据圣本改作“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以国王衰弱、盗贼横行,造成饿死堕三恶道,比喻出家人不持戒、正法败坏,造成堕三恶道。

(六)[0818a0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宁常眠寐,不于觉寤之中思惟乱想,身坏命终,生于恶趣。宁以火烧铁锥而于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兴想比丘为识所败;比丘已为识所败,必当趣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

今我所以说者何?彼人宁睡眠,不于觉寤之中思惟乱想;宁以利锥刺坏其耳;不以听声兴起乱想。兴想比丘为识所败,宁恒睡眠,不于觉寤起于乱想。

宁热钳坏其鼻根,不以闻香兴起乱想。兴想比丘为识所败;[*]已为识所败,便堕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宁以利剑截断其舌,不以恶言、麤语堕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宁常睡眠,不于觉[*]寤兴起乱想。

“宁以热铜叶缠裹其身,不共长者、居士、婆罗门女共相交接;设与交接言语往返者,必堕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宁恒睡眠,不以觉[*]寤意有所念,欲坏圣众;[*]已坏圣众,堕五逆罪,亿千诸佛终不疗救。夫斗乱众者,必当堕不救之罪。是故,我今说宁常睡眠,不于觉[*]寤意有所念,欲坏圣众,受无救之罪。是故,比丘!当将护六情,无令漏失。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烙=铄【宋】,=乐【圣】

  ????

于=乎【圣】

  “于”,圣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圣本改作“乎”。

已=以【宋】【元】【明】【圣】*

  “已”,宋、元、明、圣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以”。

〔今〕-【圣】

  圣本无“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今”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何〕-【圣】

  圣本无“何”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何”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当=常【宋】【元】【明】

  “当”,宋、元、明三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常”。

睡眠=眠睡【宋】【元】【明】

  “睡眠”,宋、元、明三本作“眠睡”。
  “眠睡”,大正藏原为“睡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眠睡”。

寤=悟【圣】

  “寤”,圣本作“悟”。
  “悟”,大正藏原为“寤”,今依据圣本改作“悟”。

寤=悟【宋】【圣】*

  “寤”,宋、圣二本作“悟”。
  “悟”,大正藏原为“寤”,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悟”。

宁+(以)【宋】【元】【明】【圣】

  “宁”,宋、元、明、圣四本作“宁以”。
  大正藏无“以”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叶=鍱【宋】【元】【明】【圣】

  “叶”,宋、元、明、圣四本作“鍱”。
  “鍱”,大正藏原为“叶”,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鍱”。

诸=姟【宋】【元】【明】

  “诸”,宋、元、明三本作“姟”。
  “姟”,大正藏原为“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姟”。

[注解]

觉寤:睡醒。

[对应经典]

  • 要加上《杂阿含经》卷九第241经

[读经拾得]

  • 本经提到的内容与《杂阿含经》卷九第241经颇为类似,不过在《杂阿含》中世尊除了说“诸比丘宁当睡眠,不于彼色而起觉想”外,更有进一步补充“睡眠者是愚痴活、痴命,无果、无利、无福,我当不眠,亦不起觉想,起想者生于缠缚诤讼,令多人非义饶益,不得安乐。 ”亦即重点不在于以睡眠来逃避思惟乱想,而在于要好好的守护六根。

[导读:给孤独长者]

《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41经记载给孤独长者表示,只要在他家的人,都是净信三宝的人,只要在他家命终的人,都能升天,因为他用各种方法让到他家的人都皈敬三宝。

这是给孤独长者推广佛法的成果,然而在这成果背后,也是需要很多努力,以下第7至9经都记载给孤独长者为了接引儿子及媳妇所作的一些努力。

(七)[0818b05]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祁长者有四儿,不事佛、法、圣众,亦复不自归命佛、法、圣众。是时,阿那邠祁长者告四儿曰:“汝等各各自归佛、法、圣众,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诸儿白父:“我等诸子不堪自归佛、法、圣众。”

阿那邠祁长者告曰:“我今各赐卿等纯金千两,随我教敕,自归命佛、法、圣众。”

诸子白言:“我等不堪任自归佛、法、圣众。”

父复告曰:“加赐汝二千、三千、四千、五千两纯金,宜当自归佛、法、圣众,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尔时,诸子闻斯语已,默然受之。是时,诸子白阿那邠祁长者曰:“我等当云何自归佛、法、圣众?”

阿那邠祁长者报曰:“汝等尽来,随吾至世尊所。若世尊有所说者,汝等当念奉行。”

诸子白父:“如来今为所在?去此远近?”

其父报曰:“今如来.至真.等正觉近在舍卫国,止吾园中。”

时阿那邠祁将四儿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长者白世尊言:“我今四子不自归佛、法、圣众,近昨各赐五千两金,劝令事佛、法、圣众,唯愿世尊各与说法,使长夜之中受福无量。”

尔时,世尊与长者四子渐渐说法,劝令欢喜。长者诸子闻佛说法,踊跃欢喜,不能自胜,前自长跪,白世尊言:“我等各各自归世尊、正法、圣众,自今已后,不复杀生,乃至不饮酒。”如是再三。

时阿那邠祁长者白世尊言:“若使有人出物雇人使事佛者,其福云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长者!乃致斯问,天、人得安,乃能问如来斯义,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说。”时长者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有四大藏。云何为四?有伊罗钵龙在乾陀卫国,此名一藏,无数珍宝积满其宫。复有班稠大藏在蜜𫄨罗国,珍宝积聚不可称计。复有宾伽罗大藏在须赖吒国,珍宝积聚不可称计。复有蠰佉大藏在波罗㮈国,珍宝积聚不可称计。设阎浮地男女大小,各各担抱四年四月四日取伊罗钵藏者,终不减少;班[*]稠藏,四年四月四日各来取者,不知减少;宾伽罗藏,四年四月四日各各取者,不知减少;蠰[*]佉大藏在波[*]罗㮈国,四年四月四日取者,不知减少。是谓,长者!四大宝藏。若阎浮提地男女大小,各各担[*]抱经四年四月四日不知减少。

“将来之世有佛名弥勒,出现于世。尔时,国界名鸡头,王所治处,东西十二由延,南北七由延,人民炽盛,谷米丰登。鸡头王治处,绕城七匝有四池水,各纵广一由延,金沙在下;优钵莲华、拘勿头花、分陀利华各生其中,水像金色、银色、水精色、琉璃色,设银色水冻化成为银,若金色水冻化成为金,若琉璃水冻化为琉[*]璃,若水精水冻化为水精。

“长者当知,尔时,有四城门,银池水中金作门阈,金池水中银作门阈,琉璃池中水精作门阈,水精池中琉[*]璃作门阈。

“长者当知,尔时,鸡头城中周匝悬铃。是时,铃声皆出五乐之音。尔时,城中恒有七种之声。云何为七?贝声、鼓声、琴声、小鼓声、员鼓声、鞞鼓声,歌舞声为七。尔时,鸡头城中生自然粳米,皆长三寸,极为香美,出众味上,寻取寻生,皆不见所取之处。尔时,有王名蠰[*]佉,以法化,七宝具足。

“长者当知,尔时,典藏人名为善宝,高德智慧天眼第一,皆能知宝藏处所。有主之藏自然拥护,无主之藏便奉上王。尔时,伊罗钵龙王、般稠龙王、宾伽罗龙王、蠰[*]佉龙王,是时四龙王主典宝藏,皆往至善宝典藏所,而语之曰:‘欲所须者,我等相给。’时四龙王:‘唯愿奉上四藏之宝,以自营己。’时,善宝典主即取四藏之宝,奉上蠰[*]佉王金宝羽车。”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伊罗在乾陀,  𫄨在般稠,
 宾伽须赖国,  蠰[*]佉婆罗国。
 此是四宝藏,  种种藏充满,
 尔时常出现,  功德之所至。
 奉上彼圣王,  金银[*]宝羽车,
 诸神皆拥护,  长者受其福。

“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教化人民。长者当知,尔时,善宝典藏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藏主者,今长者是也。

“时,蠰[*]佉王以金车广作福德,将八万四千大臣,前后围绕,往至弥勒所,出家学道。尔时,典藏亦复广作福德,亦当出家学道,尽于苦际,皆由长者将道四子,使自归于佛、法、比丘僧。缘是功德,不堕三恶趣,复缘此德得四大藏,亦缘此报与蠰[*]佉作典藏主,即于彼世尽于苦际。所以然者,归佛、法、僧,其德不可量。其有自归佛、法、众者,其福如是。是故,长者!当慈愍有形之类,求其方便,向佛、法、众。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阿那邠祁长者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从坐起,绕佛三匝,作礼而去,及其四子亦复如是。

尔时,阿那邠祁长者及四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已”,圣本作“以”。

宋、元、明三本无“乃至不饮酒”五字。

“雇”,元、明、圣三本作“顾”。

大正藏无“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班”,大正藏原为“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班”。*

“𫄨”,大正藏原为“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𫄨”。*

“蠰”,宋、元、明三本作“儴”。*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担”,大正藏原为“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担”。*

大正藏无“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水”,大正藏原为“外”,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水”。

“色水”,大正藏原为“水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色水”。

“化”,圣本作“便化”。

大正藏无“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琉”,圣本作“流”。*

大正藏无“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在“四”字之后有一“大”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大正藏在“”字之后有一“闻”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贝=螺【宋】【元】【明】

  “贝”,宋、元、明三本作“螺”。
  “螺”,大正藏原为“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螺”。

琴=笒【圣】

  “琴”,圣本作“笒”。
  “笒”,大正藏原为“琴”,今依据圣本改作“笒”。

员=圆【元】【明】

  “员”,元、明二本作“圆”。
  “圆”,大正藏原为“员”,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圆”。

鼓+(鼓)【圣】

  “鼓”,圣本作“鼓鼓”。
  大正藏无“鼓”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治)+化【宋】【元】【明】

  “化”,宋、元、明三本作“治化”。
  大正藏无“治”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般=班【明】

  “般”,明本作“班”。
  “班”,大正藏原为“般”,今依据明本改作“班”。

宝=葆【元】【明】

  “宝”,元、明二本作“葆”。
  “葆”,大正藏原为“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葆”。

蜜=般【宋】【元】,=班【明】

  ????

𫄨在般稠=稠在蜜𫄨【宋】【元】【明】

  “𫄨在般稠”,宋、元、明三本作“稠在蜜𫄨”。
  “稠在蜜𫄨”,大正藏原为“𫄨在般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稠在蜜𫄨”。

常=当【宋】【元】【明】【圣】

  “常”,宋、元、明、圣四本作“当”。
  “当”,大正藏原为“常”,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当”。

至=致【宋】【元】【明】【圣】

  “至”,宋、元、明、圣四本作“致”。
  “致”,大正藏原为“至”,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致”。

〔尔〕-【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身)+是【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身是”。
  大正藏无“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车=银【宋】【元】【明】

  “车”,宋、元、明三本作“银”。
  “银”,大正藏原为“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银”。

当=常【圣】

  “当”,圣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圣本改作“常”。

道=导【宋】【元】【明】

  “道”,宋、元、明三本作“导”。
  “导”,大正藏原为“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导”。

作礼=礼足【宋】【元】【明】

  “作礼”,宋、元、明三本作“礼足”。
  “礼足”,大正藏原为“作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礼足”。

[注解]

阿那邠祁:优婆塞名,是舍卫城的长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帮助孤苦无依的人,人誉为“给孤独”,“阿那邠祁”是音译,又译为“阿那邠邸”、“须达多”。曾和波斯匿王长子祇陀太子共同捐献园林给僧团,即祇树给孤独园。“邠”读音同“宾”。

出物雇人使事佛:出资请人,让人听从佛陀。例如给孤独长者出钱说服他的儿子们听从佛陀的教导。

由延:长度单位,帝王一天行军的里程,约七、八公里。另译作“由旬”。

门阈:门槛。“阈”读音同“遇”。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出资让人信佛,如同发掘三宝示人,因此而报得成为转轮圣王的典藏人,能够轻易认出各种宝藏。

(八)[0819b1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祁长者身抱重患。时,舍利弗以天眼观清净无瑕秽,见阿那邠祁长者身抱重患,寻告阿难曰:“汝来共至阿那邠祁长者所问讯。”

时,阿难报曰:“宜知是时。”

尔时,阿难到时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以次渐渐至阿那邠祁长者家,即便就座。时舍利弗即于座上,语阿那邠祁长者曰:“汝今所疾有增有损乎?觉知苦痛渐渐除,不至增剧耶?”

长者报曰:“我今所患极为少赖,觉增不觉减。”

舍利弗报曰:“如今,长者当忆佛,是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亦当追忆念法,如来法者,极为甚深,可尊可贵,无与等者,贤圣之所修行;亦当念僧,如来众者,上下和顺无有诤讼,法法成就。圣众者,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见慧成就。所谓僧者,四双八辈,此名如来圣众,可尊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长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德不可称计,获甘露、灭尽之处。

“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圣众,堕三恶趣者,终无此事!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修念三尊,必至善处天上、人中。然后,长者!不起于色,亦不依色而起于识;不起于声,不依声而起于识;不起香,不依香而起于识;不起于味,不依味而起于识;不起细滑,不依细滑而起于识;不起意,不依意而起于识;不起今世、后世,不依今世、后世而起于识;不起于爱,莫依爱而起于识。所以然者,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死、愁、忧、苦、恼,不可称计。是谓有此五苦盛阴,无有我、人、寿、命、士夫、萌兆、有形之类。若眼起时则起,亦不知来处;若眼灭时则灭,亦不知去处。无有而眼生,已有而眼灭,皆由合会诸法因缘。所谓因缘法者,缘是有是,无是则无。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愁、忧、苦、恼、不可称计。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无有而生,[*]已有而灭,亦复不知来处,亦不知去处,皆由合会诸法因缘。是谓,长者!名为空行第一之法。”

是时,阿那邠祁长者悲泣涕零不能自止。

时,舍利弗语阿那邠祁曰:“以何因缘悲感乃尔乎?”

长者报曰:“我不悲感。所以然者,我昔日来数承事佛,亦复尊敬诸长老比丘,亦不闻如斯尊重之法,如舍利弗之所演说。”

是时,阿难语阿那邠祁曰:“长者当知,世间有二种之人,如来之所说。云何为二?一者知乐,二者知苦。彼习乐之人,所谓尊者耶输提族姓子是。彼习苦之人,婆伽梨比丘是。又复,长者!耶输提比丘空行第一;信解脱者,婆伽梨比丘。又复,长者!知苦之人、知乐之人,二人心俱解脱,二俱如来弟子无与等者,由其不没不生,二人勤受佛教,亦无懈废,但心有增减故。人有知者,有不知者,如长者之所说:‘我昔已来承事诸佛,恭敬长老比丘,初不闻如斯尊重之法,如舍利弗之所说。’耶输提比丘观视于地,而心得解脱;婆伽梨比丘观视于刀,即时心得解脱。是故,长者!当作如婆伽梨比丘之比。”

是时,舍利弗广与说法,劝令欢喜,使发无上之心,即从坐起而去。

舍利弗、阿难去未久,须臾之顷阿那邠祁长者命终,便生三十三天。尔时,阿那邠祁天子有五事功德,胜彼诸天。云何为五?所谓天寿、天色、天乐、天威神、天光明。尔时,阿那邠祁天子便作是念:“我今获此天身,皆由如来之恩。今我不宜于五欲自娱乐,先应至世尊所,拜跪问讯。”

时,阿那邠祁天子将诸天人,前后围绕,持诸天花散如来身上。时如来在舍卫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在虚空中,叉手向世尊,便说斯偈:

“此是洹界,  仙人众娱戏,
 法王所治处,  当发欢悦心。”

尔时,阿那邠祁天子说斯偈已,如来默然可之。时,彼天子即生此念:“如来已然可我。”即舍神足,在一面立。

时,阿那邠祁天子白世尊言:“我是须达,又名阿那邠祁,人所明了,亦是如来弟子受圣尊教。今取命终,生三十三天。”

世尊告曰:“汝由何恩今获此天身?”

天子白佛:“蒙世尊之力,得受天身。”时,阿那邠祁天子复以天华散如来身上,亦散阿难及舍利弗身上,遍遶祇[*]洹七匝还没不现。

是时,世尊告阿难曰:“昨夜有天子来至我所,便说斯偈:

“‘此是祇[*]洹界,  仙人众娱戏,
  法王所治处,  当发欢悦心。’

“是时,彼天子绕祇[*]洹七匝便退而去。汝今阿难!汝颇识彼天子乎?”

阿难白佛言:“必当是阿那邠祁长者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善哉!乃能以未知智而识彼天子。所以然者,彼是阿那邠祁天子。”

阿难白佛言:“阿那邠祁!今生天上为名何等?”

世尊告曰:“即名阿那邠祁。所以然者,彼天即生之日,诸天各各有此言:‘此天子在人中时,是如来弟子,恒等心普施一切,周穷济乏,作此功德已,此是三十三天,今故续名阿那邠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大功德智慧成就,阿难比丘今在学地,智慧无与等者。所以然者,阿罗汉所应知者,阿难便知之。过去诸佛世尊所应学者,阿难皆明了知。过去时亦有斯人,闻便了[*]知,如我今日阿难比丘瞻望方知之:‘如来须是;如来不须是。’过去诸佛弟子入三昧方知未然之事,如我今日阿难比丘睹便晓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博有所知,有勇猛精进,念不错乱,多闻第一,堪任执事,所谓阿难比丘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M. 143. Anāthapiṇḍikovāda.,[No. 26(28)].

  ????

阿那[>邠]祁~Anāthapiṇḍika.

  ???

瑕=斑【圣】

  “瑕”,圣本作“斑”。
  “斑”,大正藏原为“瑕”,今依据圣本改作“斑”。

(着衣)+持【宋】【元】【明】

  “持”,宋、元、明三本作“着衣持”。
  大正藏无“着衣”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不+(不)【元】【明】【圣】

  “不”,元、明、圣三本作“不不”。
  大正藏无“不”字,今依据元、明、圣三本补上。

众=僧【宋】【元】【明】

  “众”,宋、元、明三本作“僧”。
  “僧”,大正藏原为“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僧”。

(解脱)+见【宋】【元】【明】

  “见”,宋、元、明三本作“解脱见”。
  大正藏无“解脱”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其德=及得【圣】

  “其德”,圣本作“及得”。
  “及得”,大正藏原为“其德”,今依据圣本改作“及得”。

(味)+灭【宋】【元】【明】

  “灭”,宋、元、明三本作“味灭”。
  大正藏无“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堕=入【宋】【元】【明】

  “堕”,宋、元、明三本作“入”。
  “入”,大正藏原为“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入”。

善=三【宋】

  “善”,宋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为“善”,今依据宋本改作“三”。

后=复【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大正藏无“缘生有”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则起”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受=取【圣】

  “受”,圣本作“取”。
  “取”,大正藏原为“受”,今依据圣本改作“取”。

恼=乐【宋】【元】【明】【圣】

  “恼”,宋、元、明、圣四本作“乐”。
  “乐”,大正藏原为“恼”,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乐”。

法+(也)【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法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老=者【圣】

  “老”,圣本作“者”。
  “者”,大正藏原为“老”,今依据圣本改作“者”。

“空行”,大正藏原为“解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空行”。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大正藏无“观”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于=如【圣】

  “于”,圣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圣本改作“如”。

乐=颜【宋】,=额【圣】

  ????

人=子【圣】

  “人”,圣本作“子”。
  “子”,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圣本改作“子”。

祇洹界~Jetavanam.

  ???

洹=桓【宋】【元】*

  “洹”,宋、元二本作“桓”。
  “桓”,大正藏原为“洹”,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桓”。

〔之〕-【圣】

  圣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子〕-【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子”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便说斯=而说此【宋】【元】【明】,〔便〕-【圣】

  ????

戏=乐【圣】

  “戏”,圣本作“乐”。
  “乐”,大正藏原为“戏”,今依据圣本改作“乐”。

悦=喜【宋】【元】【明】

  “悦”,宋、元、明三本作“喜”。
  “喜”,大正藏原为“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喜”。

今=令【圣】

  “今”,圣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圣本改作“令”。

(阿难比丘)+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阿难比丘有”。
  大正藏无“阿难比丘”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智〕-【圣】

  圣本无“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智”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知=智【圣】*

  “知”,圣本作“智”。
  “智”,大正藏原为“知”,今依据圣本改作“智”。

是+(尔)【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尔”。
  大正藏无“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萌兆:预兆,指无益解脱的吉凶禁忌。又译为“世间吉凶”、“忌讳吉庆”。or 众生。“萌”是以草木刚发芽来比喻众生智慧还未开,“兆”即“众”,许多。又作“兆萌”。

若眼起时则起,亦不知来处;若眼灭时则灭,亦不知去处。无有而眼生,已有而眼灭:眼生起的时候就生起了,并不是从别的地方过来;眼灭去的时候就灭去了,并不是到别的地方去了。眼并不是永恒实存的,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生起之后灭去。

耶输提:疑为“尊者须菩提”在传抄时的讹误,比丘名,以“解空第一”闻名,他曾在乞食时专找富人家而不找穷人家,以免造成穷人家的负担,后来佛陀指正他应次第乞食,不挑贫富。也有解为优婆塞名,是毘舍离城内的大将,带领五百童子学佛,曾承办大爱道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的火化,参见《增壹阿含经》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 52〉第1经。

婆伽梨: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得信解脱,意无犹豫”第一,后来他身患重病,久病厌世,举刀自杀时以四圣谛思惟五受阴而得涅槃,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九〈四意断品 26〉、《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65经。又译作“婆迦梨”、“婆迦利”、“薄迦梨”、“跋迦梨”、“跋迦利”。

初不闻:从来没听过。“初”指从来、始终,这种用法用于否定句,

未知智:由推论类比而得的智慧。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不应住色生心

本经教导:“不起于色,亦不依色而起于识;不起于声,不依声而起于识;不起香,不依香而起于识;不起于味,不依味而起于识;不起细滑,不依细滑而起于识;不起意,不依意而起于识;不起今世、后世,不依今世、后世而起于识;不起于爱,莫依爱而起于识。”简化来说,就是不因六境而起心动念。

这段经文能让人联想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CBETA, T08, no. 235, p. 749, c20-22)

本经记载给孤独长者听到这样的教导后“悲泣涕零不能自止”,《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则记载须菩提尊者听到教导后“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12经还有南传《小部尼柯耶.优陀那》〈觉品1〉第10经巴希亚经中,佛陀也都曾开示过:“
每当你看到影像的时候,只看到就好了;
每当你听到声音的时候,只听到就好了;
每当你五官感知的时候,只感知就好了……
每当你脑中认知的时候,只认知就好了。
那么,巴希亚,在这当中没有‘我’的存在。这当中没有‘我’的时候,你既不在这里、也不在远处、也不在中间。这就是苦的熄灭。”

  • 若眼起时则起,亦不知来处;若眼灭时则灭,亦不知去处

视网膜、光线等条件都具足,我们才有视觉、才能看到东西;当条件不具足时,例如没有光线,自然就没有视觉、看不到东西。(为简化讨论,姑且不将没有光线时看到一片漆黑的情况称为有视觉。)

那没有视觉、看不到东西时,视觉跑去哪儿了?视觉没有跑去哪边,单纯就是因为条件不具足,视觉就灭去了。

同理,有视觉、看得到东西时,视觉也不是从哪个地方跑过来,单纯就是因为条件具足,视觉就升起了。

这个道理,在本经中描述为:(视觉升起时不是从哪个地方跑过来),(视觉没有跑去哪边)[……])

这个道理,在本经中描述为:

经文 白话举例
若眼起时则起,亦不知来处 视觉升起时不是从哪个地方跑过来。
若眼灭时则灭,亦不知去处 视觉灭去时没有跑去哪边。
皆由合会诸法因缘 视觉只是由于各项条件具足而发生。


(“眼”通常指“眼根”,不过在六入处相关的进阶经文中,也会把眼所缘生的身心运作都用“眼”一言以蔽之。以上为了方便理解,以视觉作为例子来说明,但若要用“眼根”说明也可。)

  • “空行第一之法”对应经文

舍利弗尊者教阿那邠祁长者的“空行第一之法”,佛陀也曾教导比丘们,若在文字上仍有疑义,可以对读参考:

《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35经:“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CBETA, T02, no. 99, p. 92, c16-19)

《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六重品37〉第7经:“云何名为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时则起,亦不见来处,灭时则灭,亦不见灭处;除假号法、因缘法。”(CBETA, T02, no. 125, p. 713, c15-18)

《佛说胜义空经》:“云何名胜义空?谓:眼生时而无少法有所从来;又眼灭时亦无少法离散可去。诸苾刍!其眼无实,离于实法。以要而言:有业有报,作者不可得,此蕴既终,复他蕴摄;别法合集,因缘所生。”(CBETA, T15, no. 655, p. 807, a1-5)

(九)[0820c0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祁长者有儿妇名曰善生,颜貌端正,面如桃华色,王波斯匿大臣之女,凭姓望恃其豪族,亦不恭敬姑嫜及其夫婿,亦不事佛、法及比丘僧,亦不敬奉三尊

是时,阿那邠祁长者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长者白世尊言:“近与儿取妇,是波斯匿王第一大臣之女,自恃其姓望,不承事三尊、长老尊卑,唯愿世尊当与说法,使发欢喜,心开意解。”

尔时,如来默然许可长者所说。

时,长者复白佛言:“唯愿世尊当受我请及比丘僧。”

尔时,长者[*]以见如来默然受请,即从座起,礼佛三匝而去。还至家中,办具种种饮食,敷好坐具,寻白:“时至,唯愿世尊当受我请,饮食[*]已具。”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众,前后围绕,至长者家,就座而坐。尔时,长者更取小座,在如来前坐。

尔时,世尊告善生女人曰:“长者女当知,夫为妇人有四事。云何为四?有妇如似母,有妇似亲亲,有妇似贼,有妇似婢。

“汝今当知,妇似母者,随时瞻视夫主,不令有乏,承事供养。尔时,诸天便复将护,若人、非人不得其便,死便生天。是谓,长者!此名妇人似母者也。

“彼云何有妇似亲亲?于是,长者妇见夫已,无有增减之心,同其苦乐,是谓其人似亲亲者也。

“彼云何名为妇如似贼?于是,女人若见夫已,便怀瞋恚,憎疾夫主,亦不承事恭敬礼拜,见辄欲害,心在他所。夫不亲妇,妇不亲夫,不为人所爱敬,诸天不拥护,恶鬼侵害,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是谓斯人如似贼也。

“彼云何名妇人如似婢也?于是,贤良之妇见夫主随时瞻视,忍其言语,终不还报;忍其寒苦,恒有慈心,于三尊所,亦生斯念:‘此存我在,此衰我耗。’以此之事,诸天拥护,若人、非人皆悉爱念,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长者女!有此四妇,汝今为在何条?”

时,彼女人[间>闻]世尊说此语已,前礼佛足,白世尊言:“唯愿世尊,我今改往修来,更不敢为,自今[*]已后,常行礼法,如似婢也。”

是时,善生女人还至夫所,头面礼足:“唯愿瞻视,当如婢也。”

是时,善生女人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渐与说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想,淫为大秽。是时,世尊已知女人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尔时世尊尽与女人说之,即于座上得法眼净,犹如新衣易染为色。此亦如是,分别诸法,善解深妙之义,自归三尊,而受五戒。

尔时,善生女人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II. 59. Sattabhariyā.,[Nos. 141-143].

  ????

善生~Sujātā.

  ???

正=政【圣】

  “正”,圣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圣本改作“政”。

其=具【宋】

  “其”,宋本作“具”。
  “具”,大正藏原为“其”,今依据宋本改作“具”。

恃=依【宋】【元】【明】

  “恃”,宋、元、明三本作“依”。
  “依”,大正藏原为“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依”。

(遶)+三【圣】

  “三”,圣本作“遶三”。
  大正藏无“遶”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大正藏无“亲”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女)+此【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女此”。
  大正藏无“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亲+(者)【宋】【元】【明】

  “亲”,宋、元、明三本作“亲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疾=嫉【宋】【元】【明】

  “疾”,宋、元、明三本作“嫉”。
  “嫉”,大正藏原为“疾”,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嫉”。

名+(为)【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名为”。
  大正藏无“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耗=秏【圣】

  “耗”,圣本作“秏”。
  “秏”,大正藏原为“耗”,今依据圣本改作“秏”。

〔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常=当【宋】【元】【明】【圣】

  “常”,宋、元、明、圣四本作“当”。
  “当”,大正藏原为“常”,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当”。

已=以【宋】【元】【明】【圣】

  “已”,宋、元、明、圣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以”。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注解]

姓望:种姓的声望;家族的地位。

姑嫜:丈夫的父母。

夫婿:丈夫。

亲亲:亲属。

瞻视:照顾。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有同学问:“有妇似母、似亲亲、似贼、似婢,应该只有‘似贼’是不好的。为何媳妇后来只要‘似婢’自己作贱自己呢?”

印度当时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妻子在家要相夫教子,类似中国所谓的三从四德。另一方面,许多结婚几十年的老夫妻,先生说长久维系情感的秘诀是:“太太永远是对的”,“似婢”而不起争执,除了修习忍辱,或许也算是一种智慧。

(一〇)[0821a2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言:“尊恒称誉豪尊高位,不说卑贱,然我,世尊!不叹豪尊,不说卑贱。处中而说,使得出家学道。”

佛告舍利弗:“汝等自称言:‘不叹豪尊,不说卑贱,处中而说,得出家学道。’然我今日亦不说上、中、下及受生分。所以然者,夫生甚苦,不足愿乐,如彼粪除,少尚极臭,何况积多!今受生分亦复如是,一生、二生犹尚苦难,何况流转终始而可甘处?由有有生,由生有老,由老有病,有死、愁、忧、苦、恼,何可贪乐,便成五盛阴身。吾今观此义已,而作是说:‘一生、二生犹尚苦难,何况流转终始而可甘处?’

不必为修行而发愿生卑贱家若当舍利弗意欲生者,便当发愿生豪贵家,不生卑贱。所以然者,舍利弗!众生长夜为心所缚,不为豪族所缚。然我,舍利弗!处豪贵家,是刹利种,出转轮圣王。设我不出家学道者,应为转轮圣王,今舍转轮圣王位,出家学道,成无上道。夫生卑贱家者,不得出家学道,反堕恶趣。是故,舍利弗!当求方便,降伏于心。如是,舍利弗!当作是学。”

尔时,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

[校勘]

“便往至世尊”,圣本作“与诸比丘大众围遶俱诸佛”。

(世)+尊【宋】【元】【明】【圣】

  “尊”,宋、元、明、圣四本作“世尊”。
  大正藏无“世”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由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由生”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由生”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由老有病=有病由病【宋】【元】【明】

  “由老有病”,宋、元、明三本作“有病由病”。
  “有病由病”,大正藏原为“由老有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有病由病”。

尚=常【圣】

  “尚”,圣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为“尚”,今依据圣本改作“常”。

九=八【宋】【元】【明】【圣】

  “九”,宋、元、明、圣四本作“八”。
  “八”,大正藏原为“九”,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八”。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表示在修行还不能得解脱之前,可发愿生在良好的家境,而不要发愿生于卑贱的家境,因为人是由于心而被缠缚,而不是由良好的家境所缠缚。更进一步来看,行善、布施才能有良好的家境,因此可说本经鼓励行善、布施。《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一〈力品38〉第5经即记载:“世尊告曰:‘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CBETA, T02, no. 125, p. 719, b2-6)

《中阿含经》卷34〈大品 1〉这则经文也相关:“莫畏于福,爱乐意所念。所以者何?福者是说乐。畏于福,不爱乐意所念。所以者何?非福者,是说苦。”(CBETA, T01, no. 26, p. 645, c17-19)

也不应误解以为本经轻视卑贱的家境,因为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境遇都是无常,《杂阿含经》卷七第149经说众生跟别人相比认为“我胜、我等、我卑”的看法,都是因为执著五阴为我。唯有把握现在积极修行,才能有未来的善果甚至解脱。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二则记载舍利弗尊者在过去世曾经生为王子,不管他多想出家,父亲都要他接下王位,坚决不让他出家,因此他只能赞助别人出家。在他见到所赞助出家的人证得了辟支佛、六通具足后,发愿未来世不要出生在尊贵的家中,也不要出生在卑贱的家中,而要出生在中等的家庭中,出家没有障碍,由于这样的誓愿,舍利弗出生在中等的家庭而且顺利出家。这是舍利弗尊者前世的选择,不代表就是最好的或是唯一的选择,本经中佛陀也提出不同的选择。

另一方面,《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二则记载佛陀从兜率天下生人间时,会依所造善业的力量选择在尊贵的家庭出生,以避免若出生在卑贱的家中,众生轻视其家境而毁谤造业。

* * * *

待整合:

印度有苦行的风气,或许因此某些修行人有畏福的想法。

对于有正见的佛弟子,福报能协助修行 c.f. 增壹阿含10品7经:“快哉福报,所愿者得,速至灭尽,到无为处。”

[进阶辨正]

 
agama1/增壹阿含經非常品第五十一.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21 17:0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50598621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