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家居士的理财观念]

出家人以解脱为业,因此不赚钱、不蓄财;在家人则要有居家生活,需要赚钱谋生。

佛陀在《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表示:“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a26-28)

“方便具足”即努力工作以种种技能谋生,“守护具足”即管好财物以避免不必要的减损,“正命具足”即以正当的方法谋生,该花的钱就花、不该花的钱不花。四个能让在家人此生安乐的方法中,有三个都与理财有关,可见正确理财的重要性。

我们应如何正确地求财?取得财物后该如何分配?如何避免财物不必要的减损?对财物应避免怎样的心态?佛陀都曾向居士们一一开示,整理如下:

◎ 正确的求财方法

在家居士需要营生求财,才能照顾自己及他人,但该怎么求财呢?

《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说“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善生经也说:“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CBETA, T01, no. 26, p. 642, a2) 也就是要先有一技之长,努力工作。

最好以怎样的心态求财呢?《中阿含经》卷三十〈大品1〉第126经行欲经这么说:“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已,不染不着,不缚不缴,不缴已染著,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于诸行欲人为最第一。”(CBETA, T01, no. 26, p. 615, c9-15)

要如法求财、不能违法,得到财物后除了自养外,也要分享及供养,进而不染著于财物,知道财物的无常,而作妥善的运用。

若要追本溯缘,不作贪、瞋、怖、痴的行为,即能多福禄,如《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善生经所说:“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痴。”(CBETA, T01, no. 26, p. 639, b13-14)

举例而言,不贪而能投资进退有节,不瞋有慈心而和气生财,不怖才能积极进取做事,不痴则智慧清明,自然洞烛机先。经中也常提到清净布施、慈心、斋戒能成就后世的大福报。

◎ 适当的财物分配

如法获取财物后,该如何作资产配置呢?《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长阿含经》卷十一第16经善生经、《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中都有记载佛陀为善生童子开示的方向,将个人所得大致分为四份:一份供应生活所需(饮食)、一份要存起来,二份作赚钱的资本(例如一份投入工作所需、一份则可投资或借给他人)。第1283经也有相关的说明。详情可参考之前的讨论串 → http://0rz.tw/ofBe5 (本段待进一步整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提供过去久远时某一长者的财物分配法,也可作为参考。

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
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两者相较下,可以发觉无论怎么分配,日常生活的费用需保留,发展事业的费用亦需保留,剩下的则是看要存在地上的银行,或是天上的银行(布施),随个人所好。 ^_^

◎ 聪明地避免财物减损

获取并配置好财物后,也要减少财物不必要的损失。佛陀告诫我们有六种错误的行为会破财,见《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善生经:“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CBETA, T01, no. 26, p. 639, b18-23)

十赌九输,纵使赢了也不安稳。生活不正常,工作不稳且难以建立信用。放逸于灯红酒绿或混迹于狐群狗党,随时就会出事。纵欲或懒惰自然坐吃山空,累积不了财富。

《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4经提到了九个造成财物减损的原因:“王所逼、贼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减、抵债不还、怨憎残破、恶子费用、[……]无常。”(CBETA, T02, no. 99, p. 230, c6-9) 《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中佛陀也教我们“不付老子财,不寄边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诸悭悋者,亲附成事者,远离不成事”。

佛弟子并不会傻傻地让人将钱财偷走或抢走,而会适切地守护财物。

◎ 错误的贪着心态

虽然钱财是生活所需,但成为金钱的奴隶或因多财而放逸也会深受其害,如《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2经中说:“彼诸世人得胜财利,于财放逸,而起贪著,作邪行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CBETA, T02, no. 99, p. 336, c3-5)

无法节制自己而乱花钱,或是过于吝啬而不肯花钱,都不出贪及痴,《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即说:“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华,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b16-21)

《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2经即记载一位长者多财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钱而生活得像个穷人,也不帮助他人、施与他人,这就是因为太贪而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不到福报的利益,福报用完即堕三恶道。

了解财物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正确看待财富的因缘生灭,自然能妥善地运用及累积钱财,而得到现世的安乐。

(一六)佛说长阿含第二分善生经第十二

佛陀为善生长者子说远离恶行恶友,及敬礼六方的法门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罗阅祇城内有长者子,名曰善生,清旦出城,园游观,初沐浴,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皆悉周遍。

尔时,世尊见长者子善生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世尊见已,即诣其所,告善生言:“汝以何缘,清旦出城,于园林中,举身皆湿,向诸方礼?”

尔时,善生白佛言:“我父临命终时,遗我言:‘汝欲礼者,当先礼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我奉承父教不敢违背,故澡浴讫,先叉手东面,向东方礼;南、西、北方,上、下诸方,皆悉周遍。”

尔时,世尊告善生曰:“长者子!有此方名耳,非为不有;然我贤圣法中,非礼此六方以为恭敬。”

善生白佛言:“唯愿世尊善为我说贤圣法中礼六方法!”

佛告长者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善生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知四结业不于四处而作恶行,又复能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若长者、长者子离四恶行,礼敬六方。今世亦善,后获善报,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称,获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四结行者:一者杀生,二者盗窃,三者淫逸,四者妄语,是四结行。云何为四处?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痴。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而作恶者,则有损耗。”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欲瞋及怖痴,  有此四法者;
 名誉日损减,  如月向于。”

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不为恶者,则有增益。”尔时,世尊重作颂曰:

“于欲恚怖痴,  不为恶行者,
 名誉日增广,  如月向上满。”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戯,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善生!若长者、长者子解知四结行,不于四处而为恶行,复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于四处得离,供养六方,今善后善,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誉,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善生!博戯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戯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戯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善生!迷于伎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早,五者多罗槃,六者首呵那,是为伎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伎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懈堕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堕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堕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迷惑于酒者,  还有酒伴党
 财产正聚集,  随己复散尽。
 饮酒无节度,  常喜歌舞戯;
 昼则游他家,  因此自陷坠
 随恶友不改,  诽谤出家人;
 邪见世所嗤,  行秽人所
 好博著外色,  但论胜负事;
 亲恶无返复,  行秽人所黜。
 为酒所荒迷,  贫穷不自量;
 轻财好奢用,  破家致祸患。
 掷博群饮酒,  共伺他淫女;
 玩习卑鄙行,  如月向于晦。
 行恶能受恶,  与恶友同事;
 今世及后世,  终始无所获。
 昼则好睡眠,  夜觉多悕望
 独昏无善友,  不能修家务。
 朝夕不肯作,  寒暑复懈堕;
 所为事不究,  亦复毁成功。
 若不计寒暑,  朝夕勤修务;
 事业无不成,  至终无忧患。”

四类应当远离的坏朋友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遮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是为美言亲四事。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戯时为友,三者淫逸[*]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世尊说此已,复作颂曰:

“畏伏而强亲,  美言亲亦尔;
 敬顺虚诳亲,  恶友为恶亲。
 此亲不可恃,  智者当觉知;
 宜速远离之,  如避于道。”

四类应当亲近的善友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世尊说是已,复作颂曰:

“制非防恶亲,  慈愍存他亲;
 利人益彼亲,  同事齐己亲。
 此亲乃可亲,  智者所附近;
 亲中无等亲,  如慈母亲子。
 若欲亲可亲,  当亲坚固亲;
 亲者戒具足,  如火光照人。”

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义解,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授不。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亲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世尊说已,重说偈曰: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妻妇为西方,  亲族为北方,
 僮使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诸有长者子,  礼敬于诸方;
 敬顺不失时,  死皆得生天。
 惠施软言,  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  所有与人共。
 此四多负荷,  任重如车轮;
 世间无此四,  则无有孝养。
 此法在世间,  智者所选择;
 行则获大果,  名称流布
 严饰床座,  供设上饮食;
 供给所当得,  名称远流布。
 亲旧不相,  示以利益事;
 上下常和同,  于此得善誉。
 先当习技艺,  然后获财业;
 财业既已具,  宜当自守护。
 出财未至奢,  当选[*]择前人;
 欺诳者,  宁乞未举与
 积财从小起,  如蜂集众花;
 财宝日滋息,  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  二修业勿怠,
 三当先储积,  以拟于空乏,
 四耕田商贾,  择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  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  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  则家无损减;
 财宝日滋长,  如海吞众流。”

尔时,善生白世尊言:“甚善,世尊!实过本望我父教,能使覆者得仰,闭者得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有目得视。如来所说,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开悟愚冥,现清白法。所以者何?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故能开示,为世明导。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尔时,善生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一

[校勘]

明本无“佛说长阿含”五字。

“罗阅”,巴利本作 Rājagaha。

“时到”,宋、元、明三本作“到时”。

大正藏无“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上方下”,宋、元、明三本作“下方上”。

大正藏无“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世”,宋、元、明三本作“三十”。[*]

“逸”,元、明二本作“泆”。[*]

“谓”,大正藏原为“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谓”。

“常”,元、明二本作“当”。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早”,宋、元、明三本作“卑”。

“聚集”,大正藏原为“集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聚集”。

“则”,大正藏原为“出”,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则”。

“坠”,大正藏原为“隧”,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坠”。

“博”,大正藏原为“恶”,今依据宋、明二本改作“博”。

“恶”,大正藏原为“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恶”。

“返”,宋、元、明三本作“反”。

大正藏无“遮”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挤”,大正藏原为“济”,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挤”。

“当”,元、明二本作“常”。

元、明二本无“彼”字。

“天”,元、明二本作“大”。

“诫”,宋、元、明三本作“戒”。[*]

“存”,大正藏原为“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存”。

大正藏在“六”字之后有一“方”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视”,大正藏原为“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视”。

“问”,宋、元、明三本作“闻”。

“义解”,大正藏原为“解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义解”。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媟”,宋、元、明三本作“阙”。

“夫”,宋、元、明三本作“妻”。

“妻”,宋、元、明三本作“夫”。

大正藏在“怖”字之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亲”,大正藏原为“视”,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亲”。

“暇”,大正藏原为“假”,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暇”。

“为”,大正藏原为“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

“使”,大正藏原为“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选”,大正藏原为“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选”。[*]

“技”,大正藏原为“伎”,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技”。

“抵”,大正藏原为“抵”,宋本作“低”,元、明二本作“抵”,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抵”。

“择”,大正藏原为“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择”。

“逾”,明本作“喻”。

宋、元、明三本无“等”字。

“优”,大正藏原为“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优”。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注解]

四结业:四种造成烦恼的行为。“结”即结使、烦恼。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四种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四种污染业”。

根基:(培植)修道的基础。

世一果:??

耽湎:沉溺、沉迷。

博戯:古代一种赌博游戏,玩法是依照所掷骰子的点数,决定双方下棋的权力,后泛指一般的赌博游戏。“戯”是“戏”的异体字。

放荡:行为不加检束。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非时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致力不适合时间之街道行”。

相得:契合、投机。

恚怒暴生:突然瞋恨暴怒。

为人疏外:被众人疏远。

喜生虚妄:喜好搬弄虚妄不实的事情。??

求琴瑟:追求音乐演奏。其中“瑟”是一种弹拨弦乐器,形状似琴。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喜往作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何处有奏乐?”

波内早:一种以手摇铃的音乐。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喜见弄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何处有手铃乐?”

多罗槃:敲锣打鼓。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喜拍两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何处有鼓乐?”

首呵那:说唱的故事,例如西方吟游诗人的表演,或是中国的说书、讲古。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喜大聚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何处有讲古?”

屏处:隐密的地方;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人们通常会在隐密处行不可告人之事。

诱他家人:引诱他人妻子。??陷害友人家人,以此为条件从中得利?

财利自向:??与对方来往只为自身利益。

好发他过:喜欢检讨他人的过失。

作务:经营事业;劳动。

夜觉多悕望:??白天睡大觉,夜晚每每立下明日大愿但从不实现?

畏伏:让人畏惧而结交的朋友,例如以黑社会大哥为友。??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知事非亲似如亲”,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无论什么东西都取走的人应该被看作非朋友的假朋友”。

先与后夺:??先给予小小的利益,得到对方信任后即予以掠夺。例如赌场会故意让赌客赢点小钱,然后再让客人输大钱。

与少望多:贡献少而希求多。

畏故强亲:因为畏惧而勉强亲近。

为利故亲:因为利益而亲近。

美言:浮华的言词。

善恶斯顺:没有原则,对朋友善良、邪恶的行为都一概赞成。??

有难舍离:不能同甘共苦,一有急难困难就离开。

外有善来密遮止之:有作善事的机会,暗地里障碍破坏。

见有危事便排挤之:??一遇到危难就将朋友推出去,使自己免祸。

敬顺:恭敬顺服。这里引申为逢迎欺骗的坏朋友。

先诳:以过去的事情逢迎欺骗。

后诳:以未来的事情逢迎欺骗。

现诳:以现在的事情逢迎欺骗。

见有小过便加杖之:以棍杖责罚小过错,这里是指苛刻不宽容。

四亲可亲:四类可亲近的好朋友。

止非:遮止错误。

同事:与他人一起做事。又译为“等利”、“同利”。这里指同甘共苦的朋友。

正直:正确的方向。

示人天路:告知朋友通往(投生于)天界的道路。

见利代喜:见到幸福时替朋友欢喜。

见恶代忧:见到不幸时替朋友担忧。

称誉人德:称扬赞誉朋友的德行。

见人说恶便能抑制:见到人说朋友坏话时能制止。

护彼不令放逸:守护朋友不使放逸。

护彼放逸失财:守护放逸朋友的财产。

护彼使不恐怖:保护朋友免受恐惧。

屏相教诫:在私底下规劝告诫。“屏处”指隐密的地方、人们看不到的地方。

党:亲族、姻戚。如:“父党”、“母党”。

供奉:供养、侍奉。

顺法调御:依循正法教化弟子。

媟:轻侮、不尊重。如:“媟慢”。

庄严以时:在适当的时机让妻子打扮装饰。

委付家内:托付家务。

和言:温顺、安详的言辞。

先意承旨:不等丈夫表明意愿,就能事先顺应他的心意去做。

亲族:指家属及同宗族的人。

随能使役:依照能力分配任务。

赐劳随时:随时慰问。这里的“劳”是“慰劳”的意思。

纵其休暇:让僮仆有休息、闲暇的时间。

周密:周全细密。

作务以次:有顺序地执行任务。

以时:适当的时机。

门不制止:不阻挡沙门、婆罗门来拜访(或乞食)。

善解:妥善的理解。

开示天路:开示通往生天的道路。

软言:柔和温暖,使人欢喜的言语。通“软语”。

床座:古印度的床兼具座椅功能,可卧可坐故称床座。

遗:舍弃。

抵突:触犯;冲突。

宁乞未举与:??

实过本望:超过本来的期望。

覆者得仰:翻覆颠倒者得以回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agama3/長阿含經第十六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5/13 22:1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2162790298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