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七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

童子迦叶比丘八岁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佛陀曾称赞他“善解美语而能谈论”。这天他与比丘们游行到一个婆罗门聚落,村长是知名的断灭论学者,迦叶比丘用种种善巧譬喻及举例说服婆罗门村长放下成见,归依三宝。

(七)第二分弊宿经第三

尔时,童女迦叶与五百比丘游行拘萨罗国,渐诣斯婆酰婆罗门村,时,童女迦叶在斯婆酰[*]村北尸舍婆林止。时,有婆罗门名曰弊宿,止斯婆酰[*]村。此村丰乐,民人众多,树木繁茂,波斯匿王别封此村与婆罗门弊宿[*],以为梵分。弊宿[*]婆罗门常怀异见,为人说言:“无有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

时,斯婆酰[*]村人闻童女迦叶与五百比丘,从拘萨罗国渐至此尸舍婆林,自相谓言:“此童女迦叶有大名闻,已得罗汉,耆旧长宿,多闻广博,聪明智,辩才应机,善于谈论,今得见者,不亦善哉!”时,彼村人日日次第迦叶。尔时,弊宿[*]在高楼上,见其村人队队相随,不知所趣,即问左右持者言:“彼人何故群队[*]相随?”

侍者答曰:“我闻童女迦叶五百比丘游拘萨罗国,至尸舍婆林,又闻其人有大名称,已得罗汉,耆旧长宿,多闻广博,聪明叡智,辩才应机,善于谈论;彼诸人等,群队[*]相随,欲诣迦叶共相见耳。”

时,弊宿[*]婆罗门即侍者:“汝速往语诸人:‘且住!当共俱行,往与相见。’所以者何?彼人愚惑,欺诳世间,说有他世,言有更生,言有善恶报,而实无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

时,使者受教已,即往语彼斯婆酰[*]村人言:“婆罗门语:‘汝等且住!当共俱诣,往与相见。’”

村人答曰“善哉,善哉,若能来者,当共俱行。”

使还寻白:“彼人已住,可行者行。”

时,婆罗门即下高楼,敕侍者严驾,与彼村人前后围遶,诣尸舍婆林,到已下车,步进诣迦叶所,问讯讫,一面坐;其彼村人婆罗门、居士,有礼拜迦叶然后坐者,有问讯已而坐者,有自称名已而坐者,又有叉手已而坐者,有默而坐者。时,弊宿[*]婆罗门语童女迦叶言:“今我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听许不?”

迦叶报曰:“随汝所问,闻已当知。”

婆罗门言:“今我论者,无有他世,亦无更生,无罪福报,汝论云何?”

迦叶答曰:“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今上日月,为此世耶?为他世耶?为人、为天耶?”

婆罗门答曰:“日月是他世,非此世也。是天,非人也。”

迦叶答曰:“以此可知,必有他世,亦有更生,有善恶报。”

婆罗门言:“汝虽云有他世,有更生及善恶报,如我意者,皆悉无有。”

迦叶问曰:“颇有因缘,可知无有他世,无有更生,无善恶报耶?”

婆罗门答曰:“有缘!”

迦叶问曰:“以何因缘,言无他世?”

婆罗门用自己的想像及推论来臆测有无来生

婆罗门言:“迦叶!我有亲族知识,遇患困病,我往问言:‘诸沙门、婆罗门各怀异见,言诸有杀生、盗窃、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悭贪、嫉妒、邪见者,身坏命终,皆入地狱。我初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见死已来,说所堕处。若有人来说所堕处,我必信受。汝今是我所亲,十恶亦备,若如沙门语者,汝死必入大地狱中,今我相信,从汝取定,若有地狱者,汝当还来,语我使知,然后当信。’迦叶!彼命终已,至今不来,彼是我亲,不应欺我,许而不来,必无后世。”

迦叶报曰:“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今当为汝引喻解之。譬如盗贼,常怀姧诈,犯王禁法,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王即敕左右,收系其人,遍令街巷,然后载之,出城付刑人者;时,左右人即将彼贼,付刑人者,彼贼以柔软言,语守卫者:‘汝可放我,见诸亲里,言语辞别,然后当还。’云何?婆罗门!彼守卫者宁肯放不?”

婆罗门答曰:“不可!”

迦叶又言:“彼同人类,俱存现世,而犹不放,况汝所亲,十恶备足,身死命终,必入地狱,狱鬼无慈,又非人类,死生异世,彼若以软言求于狱鬼:‘汝暂放我,还到世间,见亲族言语辞别,然后当还。’宁得放不?”

婆罗门答曰:“不可!”

迦叶又言:“以此相方,自足可知,何为守迷,自生邪见耶?”

婆罗门言:“汝虽引喻,谓有他世,我犹言无。”

迦叶复言:“汝颇更有余缘,可知无他世耶?”

婆罗门报言:“我更有余缘,知无他世。”

迦叶问曰:“以何缘知?”

答曰:“迦叶!我有亲族,遇患重,我往语言:‘诸沙门、婆罗门各怀异见,说有他世,言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悭贪[*]、嫉妒、邪见者,身坏命终,皆生天上;我初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见死已来还,说所堕处。若有人来说所堕生,我必信耳;今汝是我所亲,十善亦备,若如沙门语者,汝今命终,必生天上,今我相信,从汝取定,若审有天报者,汝当必来语我使知,然后当信。’迦叶!彼命终已,至今不来,彼是我亲,不应欺我,许而不来,必无他世。”

从粪坑被捞出来,梳洗干净后怎么愿意再回去 迦叶又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当复为汝说喻。譬如有人,堕于深厕,身首没溺,王左右:‘挽出此人,以竹为,三刮其身,澡豆净灰,次如洗之,后以香汤,沐浴其体,细末众香,其身上,敕除发师,净其须发。’又敕左右,重将洗沐,如是至三,洗以香汤,坌以香末,名衣上服,庄严其身,百味甘膳,以其口,将诣高堂,五欲娱乐,其人复能还入厕不?”

答曰[*]:“不能!彼处臭恶,何可还入?”

迦叶言:“诸天亦尔。此阎浮利地,臭秽不净,诸天在上,去此百由旬,遥闻人臭,甚于厕。婆罗门!汝亲族知识,十善具足,然必生天,五欲自娱,快乐无极,宁当复肯还来,入此阎浮厕不?”

答曰:“不也!”

迦叶又言:“以此相方,自足可知,何为守迷,自生邪见?”

婆罗门言:“汝虽引喻,言有他世,我犹言无。”

迦叶复言:“汝颇更有余缘,可知无他世耶?”

婆罗门报言:“我更有余缘,知无他世。”

迦叶问曰:“以何缘知?”

答曰:“迦叶!我有亲族,遇患笃重,我往语言:‘沙门、婆罗门各怀异见,说有后世,言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者,身坏命终,皆生忉利天上;我亦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见死已来还,说所堕处;若有人来说所堕生,我必信耳。今汝是我所亲,五戒具足,身坏命终,必生忉利天上,今我相信,从汝取定,若审有天福者,汝当还来,语我使知,然后当信。’迦叶!彼命终已,至今不来,彼是我亲,不应有欺,许而不来,必无他世。”

迦叶答言:“此间百岁,正当忉利天上一日一夜耳,如是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是彼天寿千岁。云何?婆罗门!汝亲族五戒具足,身坏命终,必生忉利天上。彼生天已,作是念言:‘我初生此,当二三日中,娱乐游,然后来下报汝言。’者,宁得见不?”

答曰:“不也!我死久矣,何由相见?”

婆罗门言:“我不信也,谁来告汝有忉利天,寿命如是?”

迦叶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更当为汝引喻。譬如有人,从生而盲,不识五色,青、黄、赤、白,麤、细、长、短,亦不见日、月、星象、丘陵、沟壑。有人问言:‘青、黄、赤、白五色云何?’盲人答曰:‘无有五色。’如是麤、细、长、短、日、月、星象、山陵、沟壑,皆言无有。云何?婆罗门!彼盲人言,是正答不?”

答曰:“不也!”

不能因为自己不见就认为天界长寿不存在 “所以者何?世间现有五色,青、黄、赤、白,麤、细、长、短,日、月、星象、山陵、沟壑,而彼言无。婆罗门!汝亦如是。忉利天寿,实有不虚,汝自不见,便言其无。”

婆罗门言:“汝虽言有,我犹不信。”

迦叶又言:“汝复作何缘,而知其无?”

婆罗门想实验证明没有灵魂 答曰:“迦叶!我所封村人有作贼者,伺察所得,将诣我所,语我言:‘此人为贼,唯愿治之。’我答言:‘收缚此人,著大中,围厚泥,使其牢密,勿令有泄,遣人围遶,以火煮之。’我时欲观知其精神所出之处,诸侍从,遶釜而观,都不见其神去来处,又发釜看,亦不见神有往来之处。以此缘故,知无他世。”

迦叶又言:“我今问汝,若能答者随意报之。婆罗门!汝在高楼,寝息卧时,颇曾梦见山林、江河、园观、浴池、国邑、街巷不?”

答曰:“梦见!”

又问:“婆罗门!汝当梦时,居家眷属侍卫汝不?”

答曰:“侍卫!”

又问:“婆罗门!汝诸眷属见汝识神有出入不?”

答曰:“不见!”

精勤修行得天眼能彻见众生死生来去 迦叶又言:“汝今生存,识神出入,尚不可见,况于死者乎?汝不可以目现事观于众生。婆罗门!有比丘初夜、后夜睡眠,精勤不懈,专念道品,以三昧力,修净天眼;以天眼力,观于众生。死此生彼,从彼生此,寿命长短,颜色好丑,随行受报,善恶之趣,皆悉知见。汝不可以秽浊肉眼,不能彻见众生所,便言无也。婆罗门!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罗门言:“汝虽引喻说有他世,如我所见,犹无有也。”

迦叶又言:“汝颇更有因缘,知无他世耶?”

婆罗门言:“有!”

迦叶言:“以何缘知?”

婆罗门言:“我所封村人有作贼者,伺察所得,将诣我所,语我言:‘此人为贼,唯愿治之。’我敕左右收缚此人,生剥其皮,求其识神,而都不见;又敕左右脔割其肉,以求识神,又复不见;又敕左右截其筋、、骨间求神,又复不见;又敕左右打骨出,髓中求神,又复不见。迦叶!我以此缘,知无他世。”

迦叶复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复当为汝引喻。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一国坏,荒毁未复,时,有商贾五百乘车经过其土,有一梵志奉事火神,常止一林。时,诸商人皆往投宿,清旦别去,时,事火梵志作是念言:‘向诸商人宿此林中,今者已去,傥有遗漏可试往看。’寻诣彼所,都无所见,唯有一小儿始年一岁,独在彼坐。梵志复念:‘我今何忍见此小儿于我前死?今者宁可将此小儿至吾所止,养活之耶!’即抱小儿往所住处而养育之,其儿转大,至十余岁。

“时,此梵志以少因缘欲游人间,语小儿曰:‘我有少缘,欲暂出行,汝善守护此火,慎勿使灭。若火灭者,当以钻钻木,取火燃之。’具诫敕已,出林游行。梵志去后,小儿贪戏,不数视火,火遂便灭;小儿戏还,见火已灭,懊恼而言:‘我所为非,我父去时,具约敕我,守护此火,慎勿令灭,而我贪戏,致使火灭,当如之何?’时,彼小儿吹灰求火,不能得已,便以斧劈薪求火,复不能得,又复斩薪置于中,捣以求火,又不能得。

“尔时,梵志于人间还,诣彼林所,问小儿曰:‘吾先敕汝使守护火,火不灭耶?’小儿对曰:‘我出戏,不时护视,火今已灭。’复问小儿:‘汝以何方便更求火耶?’小儿报曰:‘火出于木,我以斧破木求火,不得;复斩之令碎,置于臼中,杵捣求火,复不能得。’时,彼梵志以钻钻木出火,积薪而燃,告小儿曰:‘夫欲求火,法应如此,不应破薪杵碎而求。’

想亲见众生死后所趣,必须用正确的方法,精进修行如同钻木取火 “婆罗门!汝亦如是无有方便,剥死人而求识神,汝不可以目前现事观于众生。婆罗门!有比丘初夜后夜捐[*]除睡眠,精勤不懈,专念道品,以三昧力,修净天眼,以天眼力,观于众生,死此生彼,从彼生此,寿命长短,颜色好丑,随行受报,善恶之趣,皆悉知见;汝不可以秽浊肉眼,不能彻见众生所趣,便言无也。婆罗门!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罗门言:“汝虽引喻说有他世,如我所见,犹无有也。”

迦叶复言:“汝颇更有因缘,知无他世耶?”

婆罗门言:“有!”

迦叶言:“以何缘知?”

身体在活着与死后的差别 婆罗门言:“我所封村人有作贼者,伺察所得,将诣我所,语我言:‘此人为贼,唯愿治之。’我敕左右:‘将此人以秤之。’侍者受命,即以秤[*]称。又告侍者:‘汝将此人安徐杀之,勿损皮肉。’即受我教,杀之无损。我复敕左右:‘更重称之。’乃重于本。迦叶!生称彼人,识神犹在,颜色悦豫,犹能言语,其身乃轻;死已重称,识神已灭,无有颜色,不能言语,其身更重,我以此缘,知无他世。”

迦叶语婆罗门:“吾今问汝,随意答我。如人称铁,先冷称已,然后热称,何有光色柔软而轻?何无光色坚䩕而重?”

婆罗门言:“热铁有色,柔软而轻,冷铁无色,刚强而重。”

迦叶语言:“人亦如是,生有颜色,柔软而轻;死无颜色,刚强而重。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罗门言:“汝虽引喻说有他世,如我所见,必无有也。”

迦叶言:“汝复有何缘,知无他世?”

婆罗门答言:“我有亲族,遇患笃重。时,我到彼语言:‘扶此病人,令右胁卧。’视瞻、屈伸、言语如常;又使左卧,反复宛转,屈伸、视瞻、言语如常,寻即命终。吾复使人扶转,左卧右卧,反复谛观不复屈伸、视瞻、言语,吾以是知,必无他世。”

寿命、心识、呼吸三者具备才能生存 迦叶复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今当为汝引喻。昔有一国不闻贝声,时,有一人善能吹贝,往到彼国,入一村中,执贝三吹,然后置地。时,村人男女闻声惊动,皆就往问:‘此是何声,哀和清彻乃如是耶?’彼人指贝曰:‘此物声也。’时,彼村人以手触贝曰:‘汝可作声!汝可作声!’贝都不鸣,其主即取贝三吹置地。时,村人言:‘向者,美声非是贝力,有手有口,有气吹之,然后乃鸣。’人亦如是,有寿有识,有息出入,则能屈伸、视瞻、言语[*];无寿无识,无出入息,则不能屈伸、视瞻、语言。”

又语婆罗门:“汝今宜舍此恶邪见,勿为长夜自增苦恼。”

婆罗门言:“我不能舍,所以然者?我自生来长夜讽诵玩习坚固,何可舍耶?”

迦叶复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当更为汝引喻。乃往久远有一国土,其土边,人民荒坏。彼国有二人,一智一愚,自相谓言:‘我是汝亲,共汝出城,采求财。’即寻相随,诣一空聚,见地有麻即语愚者:‘共取持归。’时,彼二人各取一担,复过前村,见有麻,其一智者言:‘麻缕成功,轻细可取。’其一人言:‘我已取麻,系缚牢固,不能舍也。’其一智者即取麻缕,重担而去;复共前进,见有麻布,其一智者言:‘麻布成功,轻细可取。’彼一人言:‘我已取麻,系缚牢固,不能复舍。’其一智者即舍麻缕取布自重;复共前行,见有劫贝,其一智者言:‘劫贝价贵,轻细可取。’彼一人言:‘我已取麻,系缚牢固,来道远,不能舍也。’时,一智者即舍麻布而取劫贝。

“如是前行,见劫贝缕,次见白,次见白铜,次见白银,次见黄金,其一智者言:‘若无金者,当取白银,若无白银,当取白铜,乃至麻缕,若无麻缕,当取麻耳。今者此村大有黄金,众宝之上,汝宜舍麻,我当舍银,共取黄金,自重而归。’彼一人言:‘我取此麻,系缚牢固,赍来道远,不能舍也。汝欲取者,自随汝意。’其一智者舍银取金,重担而归其家,亲族遥见彼人大得金宝,欢喜奉迎。时,得金者见亲族迎,复大欢喜。其无智人负麻而归居家,亲族见之,不悦亦不起迎,其负麻者倍增忧愧。婆罗门!执著邪见,就像固执地背负不值钱的重担,徒增苦恼汝今宜舍恶习邪见,勿为长夜自增苦恼,如负麻人执意坚固,不取金宝,负麻而归,空自疲劳,亲族不悦,长夜贫穷,自增忧苦也。”

断灭论学者怕舍弃原先见解后失去原先的名闻利养 婆罗门言:“我终不能舍此见也,所以者何?我以此见多所教授,多所饶益,四方诸王皆闻我名,亦尽知我是断灭学者。”

迦叶复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当更为汝引喻。乃往久远有一国土,其土边壃,人民荒坏。时,有商人,有千乘车,经过其土,水谷、薪草不自供足,时商主念言:‘我等伴多,水谷、薪草不自供足,今者宁可分为二部,其一分者于前发引。’其前发导师见有一人,身体麤大,目赤面黑,泥涂其身,遥见远来,即问:‘汝从何来?’报言:‘我从前村来。’又问彼言:‘汝所来处,多有水谷、薪草不耶?’其人报言:‘我所来处,丰有水谷,薪草无乏,我于中路逢天暴雨,其处多水,亦丰薪草。’又语商主:‘汝曹车上若有谷草,尽可,彼自丰有,不须重车。’

“时,彼商主语众商言:‘吾向前行,见有一人,目赤面黑,泥涂其身,我遥问言:“汝从何来?”即答我言:“我从前村来。”我寻复问:“汝所来处,丰有水谷、薪草不也?”答我言:“彼大丰耳。”又语我言:“向于中路,逢天暴雨,此处多水,大丰薪草。”复语我言:“君等车上若有谷草,尽可捐[*]弃,彼自丰有,不须重车。”汝等宜各弃诸谷草,轻车速进。’即如其言,各共捐[*]弃谷草,轻车速进。

“如是一日不见水草,二日、三日,乃至七日,又复不见。时,商人穷于旷泽,为鬼所食。其后一部,次复进路,商主时前复见一人,目赤面黑,泥涂其身,遥见问言:‘汝从何来?’彼人答言:‘吾从前村来。’又问:‘汝所来处,丰有水谷、薪草不耶?’彼人答曰:‘大丰有耳。’又语商主:‘吾于中路,逢天暴雨,其处多水,亦丰薪草。’又语商主:‘君等车上若有谷草,便可捐[*]弃,彼自丰有,不须重车。’

“时,商主还语诸商人言:‘吾向前行,见有一人,道如此事:君等车上若有谷草,可尽捐弃,彼自丰有,不须重车。’时,有更好的食粮,才舍弃原先的食粮商主言:‘汝等谷草慎勿捐弃,须得新者然后当弃,所以者何?新陈相接,然后当得度此旷野。’时,彼商人重车而行,如是一日不见水草,二日、三日至于七日,又亦不见。但见前人为鬼所食,骸骨狼藉

“婆罗门!彼赤眼黑面者,是罗刹鬼也。诸有随汝教者,长夜受苦,亦当如彼。前部商人无智慧故,随导师语,自没其身。婆罗门!诸有沙门、婆罗门,精进智慧,有所言说,承用其教者,则长夜获安,如彼后部商人有智慧故,得免危难。婆罗门!汝今宁可舍此恶见,勿为长夜自增苦恼。”

被人指正会生气,而不肯改正见解 婆罗门言:“我终不能舍所见也,设有人来强我者,生我忿耳,终不舍见。”

迦叶又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当复为汝引喻。乃昔久远有一国土,其土边壃,人民荒坏。时,有一人好喜养猪,诣他空村,见有干粪,寻自念言:‘此处粪,我猪饥,今当取草裹此干[*]粪,头戴而归。’即寻取草,裹粪而戴,于其中路,逢天大雨,粪汁流下,至于足跟,众人见已,皆言:‘狂人!粪涂🄐臭处,正使天阴🄑,尚不应🄒戴,况于雨中戴之而行!’其人方怒,逆骂言:‘汝等自痴,不🄓知我家猪豚饥饿;汝若知者,不言我痴。’婆罗门!汝今宁可舍此恶见,勿守迷惑,长夜受苦。如彼痴子戴粪而行,众人,逆更瞋骂,谓他不知🄔。”

婆罗门语迦叶言:“汝等若谓行善生天,死胜生者,汝等则当以刀自刎,饮毒而死,或五缚其身,自投高岸,而今贪生不能自杀者,则知死不胜生。”

迦叶复言:“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当更为汝引喻。昔者,此斯婆酰[*]村有一梵志,耆旧长宿,年百二十。彼有二妻,一先有子,一始有。时,彼梵志未久命终,其大母子语小母言:‘所有财宝,尽应与我,汝无分也。’时小母言:‘汝为小待,须我分娠🄕,若生男者,应有财分;若生女者,汝自嫁娶,当得财物。’彼子殷勤再三索财,小母答如初;其子又逼不已,时,彼小母即以利刀自决其腹,知为男女。”

语婆罗门言:“母🄖今自杀,复害胎子,汝婆罗门,亦复如是;既自杀身,复欲杀人。若沙门、婆罗门,精勤修善,戒德具足,久存世者,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吾今末后为汝引喻,当使汝知恶见之。昔者,此斯婆酰[*]村有二技🄗人,善于弄丸,二人🄘技[*],一人得胜。时,不如者语🄙胜者言🄚:‘今日且停,明当更共试。’其不如者即归家中,取其戯丸,涂以毒药,曝🄛之使干[*],明持此丸诣胜者所,语言:‘更可捔[*]技[*]。’即前共戯,先以毒丸授彼胜者:‘胜者即吞。’其不如者复授毒丸,得已随吞,其毒转行,举身动。时,不如者以偈骂曰:

“‘吾以药涂丸,  而汝吞不觉;
  小技[*]汝为吞,  久后自当知。’”

迦叶语婆罗门言:“汝今当速舍此恶见,勿为专迷,自增苦毒,如彼技[*]人,吞毒不觉。”

时,婆罗门白迦叶言:“尊者初说🄜月喻,我时已解,所以往返,不时受者,欲见迦叶辩才智慧,生牢固信耳。我今信受,归依迦叶。”

迦叶报言:“不皈依个人,要皈依佛汝勿归我,如我所归无上尊者,汝当归依。

婆罗门言:“不审所归无上尊者,今为所在?”

迦叶报言:“今我师世尊,灭度未久。”

婆罗门言:“世尊若在,不避远近,其当亲见,归依礼拜。今闻迦叶言:‘如来灭度!’今即归依灭度如来及法、众僧。迦叶!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我今当为一切大施。”

迦叶语言:“若汝宰杀众生,🄝,而为会者,此非净福。又如硗确薄地,多生荆棘,于中种植,必无所获。汝若宰杀众生,挝打僮仆,而为大施🄞,施邪见众,此非净福。若汝大施,不害众生,不以杖楚加于僮仆,欢喜设会,施清净众,则获大福。犹如良田,随时种植🄟,必获果实”。

“迦叶!自今已后,常净施众僧,不令断绝。”

时,有一年少梵志,名曰摩头在弊宿[*]后立,弊宿[*]语曰:“吾今🄠欲设一切大施,汝当为我经营🄡处分。”

时,年少梵志闻弊宿🄢语已,即为经营,为大施已,而作是言:“愿使弊宿[*]今世、后世不获福报。”

时,弊宿[*]闻彼梵志经营施已,有如是言:“愿使弊宿[*]今世、后世不获果报。”即命梵志而告之曰:“汝当🄣有是言耶?”

答曰:“如是!实有是言。所以然者?今所设食,麤涩弊恶,以此施僧,若以示王,王尚不能以手暂向,况当食之?现在所设,不可喜乐,何由后世得净果报?王施僧衣纯以麻布,若以示王,王尚不能以足暂向,况能自著?现在所施,不可喜乐,何由后世得净果报?”

时,婆罗门又告梵志:“自今已后,汝以我所食、我所着衣以施众僧。”

用心执行净施的少年比出资的老板往生更高的天界 时,梵志即承教旨,以王所食、王所着衣供养众僧。时,婆罗门设此净施,身坏命终,生一下劣天中,梵志经营会者,身坏命终,生忉利天。

尔时,弊宿[*]婆罗门、年少梵志及斯婆酰[*]婆罗门、居士等,闻童女迦叶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七🄥

[校勘]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圣本无“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十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弊宿经”,元、圣二本作“蔽宿经”。

大正藏在“经”字之后有一“卷”字,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删去。

“童女迦叶”,巴利本作 Kumāra-Kassapa。

“拘萨罗”,巴利本作 Kosalā。

“斯婆酰”,大正藏原为“斯波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斯婆酰”。[*]

“斯婆酰”,巴利本作 Setanyā。

“尸舍婆”,巴利本作 Siṁsapā。

“弊宿”,元、圣二本作“蔽宿”。[*]

“弊宿”,巴利本作 Pāyāsi。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梵分”,巴利本作 Brahmadeyya。

“队队”,圣本作“𬯎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大正藏无“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又”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悭贪”,大正藏原为“贪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悭贪”。[*]

“即”,宋、元、明三本作“即时”。

“人”,大正藏原为“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人”。

“来”,圣本作“者”。

“出此人”,大正藏原为“此人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出此人”。

“复”,宋、元、明三本作“后”。

“彼”,宋、元、明三本作“此”。

“足”,大正藏原为“具”,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圣本三本改作“足”。

“言”,宋、元、明三本作“谓”。

“遇”,圣本作“过”。

“坏”,大正藏原为“怀”,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坏”。

“今”,大正藏原为“令”,今依据圣本改作“今”。

“象”,圣本作“像”。

“围”,大正藏原为“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围”。

“有”,宋、元、明三本作“得”。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寝息”,大正藏原为“息寝”,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寝息”。

“目”,圣本作“自”。

“捐”,圣本作“损”。[*]

“修净”,宋、元、明三本作“净修”。

“如”,大正藏原为“知”,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圣本三本改作“如”。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诫”,宋、元、明、圣四本作“戒”。

“时彼”,大正藏原为“彼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时彼”。(标点符号更动:“彼时,”→“时,彼”)

大正藏在“得”字之后有一“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薪”,大正藏原为“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薪”。

“㓟”,大正藏原为“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㓟”。

“目”,元本作“自”。

“何”,宋、元、明三本作“何因”。

“右”,宋、元、明三本作“右汝”。

“秤”,大正藏原为“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秤”。[*]

“称”,宋、元、明三本作“神”。

宋、元、明三本无“人”字。

“在”,宋、元、明三本作“存”。

“言语”,大正藏原为“语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语”。[*]

圣本无“此”字。

“䩕”,宋、元、明三本作“鞭”。

“热”,大正藏原为“熟”,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热”。

“遇”,圣本作“过”。

“不能”,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能”。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稆”,大正藏原为“侣”,宋本作“梠”,元、明二本作“稆”,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稆”。

“担而”,宋、元、明三本作“而还”。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碛砂藏、宋、元、明四本改作“已”。

“贝”,圣本作“钵”。

“㲲”,大正藏原为“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㲲”。

“众”,大正藏原为“集”,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众”。

“愧”,宋、元、明三本作“恼”。

“部”,大正藏原为“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部”。

“师”,宋、元、明三本作“师言”。

“捐”,圣本作“损”。[*]

圣本无“所”字。

“我言”,宋、元、明三本作“言我”。

“大”,大正藏原为“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大正藏无“吾”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主”,宋、元、明三本作“人”。

“道”,圣本作“导”。

“谷草”,宋、元、明三本作“草谷”。

“捐弃”,圣本作“损舍”。

“危”,宋、元、明三本作“厄”。

“干”,圣本作“干”。[*]

🄐 “涂”,大正藏原为“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涂”。

🄑 “阴”,大正藏原为“晴”,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阴”。

🄒 “应”,宋、元、明三本作“可”。

🄓 圣本无“不”字。

🄔 “不知”,宋、元、明三本作“无智”。

🄕 “娠”,宋、元、明三本作“身”。

🄖 “母”,宋、元、明、圣四本作“汝”。

🄗 “技”,大正藏原为“伎”,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技”。[*]

🄘 “捔”,大正藏原为“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捔”。[*]

🄙 “语”,圣本作“诣”。

🄚 圣本无“言”字。

🄛 “曝”,大正藏原为“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曝”。

🄜 “说”,大正藏原为“设”,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说”。

🄝 “僮”,明本作“童”。

🄞 “施”,大正藏原为“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施”。

🄟 “植”,圣本作“殖”。

🄠 大正藏无“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营”,圣本作“荣”。

🄢 “弊宿”,宋、元、明三本作“此”。

🄣 “当”,宋、元、明三本作“审”。

🄤 宋、元、圣三本无“佛说”二字。

🄥 圣本在“七”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注解]

童女迦叶:比丘名,又译为“童子伽叶”、“鸠摩罗迦叶”。八岁出家,得阿罗汉果。佛陀曾称赞他“善解美语而能谈论”。

尸舍婆:印度黄檀,为豆科黄檀属的落叶大乔木,原产于印度。又译为“尸摄惒”、“申恕”、“身恕”。

梵分:国王册封给婆罗门的领地。

异见:异于正法的见解。

无有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没有来生,也没有轮回转世,善没有善报、恶没有恶报。这是外道六师之一“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主张的唯物论、断灭论。认为人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造成,死后还归地、水、火、风,全部败坏,一了百了,没有来生。作善作恶都没有报应,所以不须布施乃至祭祀,只管追求快乐,而否定道德。可说是顺世派、唯物快乐主义者。

名闻:名声。

叡:明智、聪明的。

辩才应机:具有说法的才智,并且能掌握合适的时机。

次第:照次序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去拜访)

欺诳:诈欺、诳骗。

今上日月,为此世耶?为他世耶?为人、为天耶:天上的日月,在我们生活的空间,还是其他的空间呢?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呢?按:“此世”通常指今生,“他世”通常指未来生或过去生,本经这里取“世”的时空的意思,而引申将“此世”指我们生活的空间,“他世”指别的空间。

以此可知,必有他世,亦有更生,有善恶报:由此可以知道,当然有其他的时空,也有轮回再生,有善恶业的果报。按:我们并没有亲自去过日月的所在,但我们却确定有日月的存在,不能因为我们没去过日月,就说日月不存在。比喻虽然我们还没到后世,却不能就否定后世的存在。

异见:各种不同的见解。

还:返回、回来。

审:知道;清楚。

引喻:援引例证。

姧诈:虚伪诡诈。“姧”是“奸”与“奸”的异体字。

柔软言:柔和、令人喜悦适意的言语。“软”是“软”的异体字。

亲里:亲戚乡里。

没溺:沉溺。

篦:用竹片、牛骨或金属等制成的细齿梳子,用以除去发垢,或插在头上当发饰。读音同“必”。

澡豆:洗涤身体、衣服等污秽所用的豆粉。

坌:读音同“笨”。尘土撒落在物体上,这边指将香末撒在身体上。

阎浮利地: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们居住于此。另译为“南赡部洲”、“阎浮洲”、“阎浮提”。

溷:厕所。读音同“混”。

戯:“戏”的异体字。

星象:星体的明、暗、薄、蚀等现象,古人往往据此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沟壑:溪谷、山沟。

山陵:山岳冈陵。

釜: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即今之铁锅。

葢:“盖”的异体字。

精神:心识。

识神:心识。

现事:现在、眼前的事物。

捐除:抛弃、消除。

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

三昧: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又译为“三摩地”、“三摩提”,义译为“等持”。

知见:知道、见到。

彻见:通透、清楚地见到。

脔割:分割。

脉:血管。“脉”的异体字。

髓:骨头中的胶状物质。

臼:中间下凹的舂米器具。如:“石臼”、“磨臼”。

向:之前。

㓟:以刀割剥,将皮、肉析离。读音同“皮”。

称:用秤计量轻重。

安徐:稳定、缓慢。

右胁卧:向右侧躺。“胁”是胸部两侧,由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

视瞻:向前或向上看。

不复屈伸、视瞻、言语:按:这段是说人本来是活的,后来就死了,完全没有生机。纵使当事人的肉体重现一模一样的姿势与动作,也没有生机、没有消息,死透了。由于外道婆罗门是唯物论者,认为肉体即一切,假使有灵魂一类也会是肉体的副产品,因此如果有来世、有灵魂,只要重现肉体的状态,死人的灵魂应该会从来世回到肉体上。但婆罗门重现肉体的状态后,并没有灵魂回到肉体上,因此他断定没有灵魂、没有来世。

有寿有识,有息出入:具备寿命(业力造成的生命持续期间)、心识(精神)、呼吸(肉体)。按:经中通常描述为寿、暖、识,这三者须互相依持,生命才得以持续。

壃:“疆”的异体字。

稆:自生、野生的稻禾,通“稆”。读音同“旅”。

成功:收获、成效。

空自疲劳:徒劳无功、白费力气。

断灭学者:主张死后断灭,归于无有的学派。

汝曹:你们。

狼藉:传说狼群在草地上卧息,离去时常将草地弄得一片凌乱以消灭痕迹。后来以此形容凌乱不堪。

罗刹:食人血肉的恶鬼。

忿:愤怒、怨恨。如:“忿怒”、“忿恨难平”。

饶:丰厚、富足。如:“富饶”、“丰饶”。

豚:小猪。也泛指猪。

詈:责骂。读音同“厉”。

诃:大声斥责、怒骂。通“呵”。

自刎:自杀,割喉咙结束自己的生命。

高岸:水边高地。

贪生:对生命过于眷恋,而不肯牺牲就死。

娠:身孕、胎儿。读音同“身”。

自决:自杀、自尽。

戒德:戒律之功德。

殃:灾祸。如:“遭殃”、“池鱼之殃”。

弄丸:一种民俗杂技。表演者把几个球抛上空中,再用手接住,弄出各种花样。

捔:竞争。读音同“决”。

战:害怕、发抖。通“颤”。

辩才:善于说法的才智。

大施:大规模的布施供养。

挝:鞭打、敲击。如:“挝鼓”。读音同“抓”。

僮仆:家僮与仆役,泛指仆人。也作“童仆”。

硗确:多砂石、不宜种植的贫瘠土地。读音同“敲确”。

杖楚:以棍棒拷打。楚,荆条做成的棒。

顾:回首、回头看。

麤涩:即“粗涩”。

弊恶:恶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增壹阿含经》卷37第九经提到八种有功德的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以财物惠施,获八功德。云何为八?一者随时惠施,非为非时;二者鲜洁惠施,非为秽浊;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CBETA 2022.Q1, T02, no. 125, p. 755b19-22)“鲜洁惠施,非为秽浊”是说布施好的、清洁的东西,而不是坏的、不清洁的东西。“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则是亲手办理布施,而不是役使他人。

梵志少年虽然是受村长吩咐经营办理,但用心在做事,劝谏村长不该布施自己都不愿意使用的衣物食品,让布施的善行更加圆满,死后反而投生到比村长更高的天界。

 
agama3/長阿含經第七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3/09 16:07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87209987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