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八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

佛世时各种五花八门的思想盛行,传统的婆罗门教认为有“恒常、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我”,而要追寻真我。另外还有六种主要的外道,是反对婆罗门思想的自由思想家,佛教称为“外道六师”。外道六师的见解,诸如上一卷中村长所持的断灭论,由于认为人死即一无所有,容易衍伸为在现世不负责任的纵欲态度;另一派则从事给自己身体带来痛苦的极端苦行,认为这样才清净、才能消业。

佛陀则在《中阿含经》卷四十三第169经中说:“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离此二边,则有中道。”佛弟子不纵欲、也不自讨苦吃。

(八)第二分散陀那经第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毗诃罗山七叶树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王舍城有一居士,名散陀那,好行游观,日日出城,至世尊所。时,彼居士仰观日时,默自念言:“今往佛,非是时也,今者世尊必在静室三昧思惟,诸比丘众亦当禅静,我今宁可往诣乌暂婆利梵志女林中,须日时到,当诣世尊,礼敬问讯,诣诸比丘所,致敬问讯。”

时,梵志女林中有一梵志,名尼俱陀,与五百梵志子俱止彼林。时,诸梵志众聚一处,高声大论,俱遮道浊乱之言,以此终日。或论国事,或论战斗兵仗之事,或论国家义和之事,或论大臣及庶民事,或论车马游园林事,或论坐席、衣服、饮食、妇女之事,或论山海龟鳖之事,但说如是遮道之论,以此终日。

苦行外道自夸胜过佛陀

时,彼梵志遥见散陀那居士来,即敕其众,令皆静默:“所以然者?彼沙门瞿昙弟子今从外来,沙门瞿昙白衣弟子中,此为最上,彼必来此,汝宜静默。”时,诸梵志各自默然。

散陀那居士至梵志所,问讯已,于一面坐,语梵志曰:“我师世尊常乐闲静,不好愦闹,不如汝等与诸弟子处在人中,高声大论,但说遮道无益之言。”

梵志又语居士言:“沙门瞿昙颇曾与人共言论不?众人何由得知沙门有大智慧。汝师常好独处边地,犹如瞎牛食草,偏遂所见,汝师瞿昙亦复如是,偏好独见,乐无人处;汝师若来,吾等当称以为瞎牛。彼常自言有大智慧,我以一言彼,能使默然如龟藏六,谓可无患,以一箭射,使无逃处。”

尔时,世尊在闲静室,以天耳闻梵志居士有如是论,即出七叶树窟,诣乌暂婆利梵志女林。时,彼梵志遥见佛来,敕诸弟子:“汝等皆默,瞿昙沙门欲来至此,汝等慎勿起迎、恭敬礼拜,亦勿请坐,取一别座,与之令坐;彼既坐已,卿等当问:‘沙门瞿昙!汝从本来,以何法教训于弟子,得安隐,净修梵行?’”

佛陀自然感化苦行外道

尔时,世尊渐至彼园,时,诸梵志不觉自起,渐迎世尊,而作是言:“善来,瞿昙!善来,沙门!久不相见,今以何缘而来至此?可前小坐。”尔时,世尊即就其坐,而笑,默自念言:“此诸愚人不能自专,先立要令,竟不能全。所以然者?是佛神力令彼恶心自然败坏。”

时,散陀那居士礼世尊足,于一面坐。尼俱陀梵志问讯佛已,亦一面坐,而白佛言:“沙门瞿昙!从本以来,以何法教训诲弟子,得安隐处[*],净修梵行?”

世尊告曰:“且止!梵志!吾法深广,从本以来,诲诸弟子,得安隐处,净修梵行,非汝所及。”

又告梵志:“正使汝师及汝弟子所行道法,有净不净,我尽能说。”

时,五百梵志弟子各各举声,自相谓言:“瞿昙沙门有大威势,有大神力,他问己义,乃开他义。”

时,尼俱陀梵志白佛言:“善哉,瞿昙!愿分别之。”

佛告梵志:“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梵志答曰:“愿乐欲闻!”

劳役身体的各种苦行

佛告梵志:“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以手障蔽,不受食,不受食,不受两臂中间食,不受二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盂中间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妊家食,见狗在门则不受其食,不受多蝇家食,不受请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不食鱼,不食肉,不饮酒,不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过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复食菜,或复食,或食饭汁,或食,或食,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食自落果。

“或披衣,或披衣,或衣树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头发,或被毛编,或著塜间衣,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发留须者,或有卧荆棘者,或有卧果蓏上者,或有裸[*]形卧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苦役此身。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净法不?”

梵志答曰:“此法净,非不净也。”

应清除各种内心污垢

佛告梵志:“汝谓为净,吾当于汝净法中说有垢秽。”

梵志曰:“善哉,瞿昙!便可说之,愿乐欲闻。”

佛告梵志:“彼苦行者,常自计念:‘我行如此,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即垢秽。彼苦行者,得供养已,乐着坚固,爱染不舍,不晓远离,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见人来,尽共坐禅,若无人时,随意坐卧,是为垢秽。

“彼苦行者,闻他正义,不肯印可,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他有正问,而不答,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则诃止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之物,就呵责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有不净食,不肯施人,若有净食,贪著自食,不见己过,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自称己善,毁呰他人,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为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颠倒,是为垢秽。

“彼苦行者,懈堕憙忘,不习禅定,无有智慧,犹如禽兽,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憍慢增上慢,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无有信义,亦无反复,不持净戒,不能精勤受人训诲,常与恶人以为伴党,为恶不已,是为垢秽;彼苦行者,多怀瞋恨,好为巧伪,自己见,求人长短,恒怀邪见,与边见俱,是为垢秽。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言净不?”

答曰:“是不净,非是净也。”

佛言:“今当于汝垢秽法中,更说清净无垢秽法。”

梵志言:“唯愿说之!”

佛言:“彼苦行者,不自计念:‘我行如是,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得供养已,心不贪著,晓了远离,知出要法,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不管有没有人看到都精进规律地修行禅有常法,有人、无人,不以为异,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闻他正义,欢喜印可,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他有正问,欢喜解说,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代其欢喜而不呵止,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之物,不呵责之,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有不净食,心不吝惜,若有净食,则不染著,能见己过,知出要法,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自称誉,不毁他人,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精勤不忘,好习禅行,多修智慧,不愚如兽,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为贡高、憍慢、自大,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常怀信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而为伴党,积善不已,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怀瞋恨,不为巧伪,不怙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亦无边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云何?梵志!如是苦行,为是清净离垢法耶?”

答曰:“如是!实是清净离垢法也。”

梵志白佛言:“此苦行,名为第一坚固行耶?”

佛言:“未也,始是皮耳。”

梵志言:“愿说树节!”

佛告梵志:“汝当善听!吾今当说。”

梵志言:“唯然!愿乐欲闻。”

进一步修行四无量心

“梵志!彼苦行者,自不杀生,不教人杀,自不偷盗,不教人盗,自不邪淫,不教人淫,自不妄语,亦不教人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舍心,亦复如是,齐此苦行,名为树节。”

梵志白佛言:“愿说苦行坚固之义!”

佛告梵志:“谛听,谛听,吾当说之。”

梵志曰:“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彼苦行者,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不偷盗,教人不盗,自不邪淫,教人不淫,自不妄语,教人不妄语;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舍心,亦复如是。宿命明彼苦行者,自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见知,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所受苦乐,从彼生此,从此生彼,如是尽忆无数劫事,是为梵志彼苦行者牢固无坏。”

梵志白佛言:“云何为第一?”

佛言:“梵志!谛听,谛听,吾当说之。”

梵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彼苦行者,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不偷盗,教人不盗,自不邪淫,教人不淫,自不妄语,教人不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舍心,亦复如是。彼苦行者,自识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见知,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饮食、寿命,如是所经苦乐,从彼生此,从此生彼,如是尽忆无数劫事。天眼明彼天眼净观众生类,死此生彼,颜色好丑、善恶所,随行所堕,尽见尽知。又知众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诽谤贤圣,信邪倒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或有众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行者天眼清净,观见众生,乃至随行所堕,无不见知,是为苦行第一胜也。”

佛告梵志:“于此法中复有胜者,我常以此法化诸声闻,彼以此法得修梵行。”

时,五百梵志弟子各大举声,自相谓言:“今观世尊为最尊上,我师不及。”

时,彼散陀那居士语梵志曰:“汝自言:‘瞿昙若来,吾等当称以为瞎牛。’世尊今来,汝何不称?又汝向言:‘当以一言穷彼瞿昙,能使默然,如龟藏六,谓可无患,以一箭射,使无逃处。’汝今何不以汝一言穷如来耶?”

佛问梵志:“汝忆先时有是言不?”

答曰:“实有!”

佛告梵志:“汝岂不从先宿梵志闻诸佛、如来独处山林,乐闲静处,如我今日乐于闲居;不如汝法,乐于愦闹,说无益事,以终日耶?”

梵志曰:“闻过去诸佛乐于闲静,独处山林,如今世尊;不如我法,乐于愦闹,说无益事,以终日耶!”

佛告梵志:“汝岂不念:漏尽明‘瞿昙沙门能说菩提。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脱,能解脱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

时,彼梵志即从座起,头面作礼,手佛足,自称己名曰:“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今者自归,礼世尊足。”

佛告梵志:“止!止!且起!但汝心解,便为礼敬。”

时,彼梵志重礼佛足,在一面坐。

佛陀说法不为名闻利养,而为止恶生善

佛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为利养而说法耶?勿起是心!若有利养,尽以施汝。吾所说法,微妙第一,为灭不善,增益善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为名称,为尊重故,为导首故,为眷属故,为大众故,而说法耶?勿起此心!今汝眷属尽属于汝。我所说法,为灭不善,增长善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以汝置不善聚、黑冥聚中耶?勿生是心!诸不善聚及黑冥聚汝但舍去,吾自为汝说善净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汝于善法聚、清白聚耶?勿起是心!汝但于善法聚、清白聚中精勤修行,吾自为汝说善净法,灭不善行,增益善法。”

尔时,五百梵志弟子皆端心正意,听佛所说。时,魔波旬作此念言:“此五百梵志弟子端心正意,从佛听法,我今宁可往坏其意。”尔时,恶魔即以己力坏乱其意。尔时,世尊告散陀那曰:“此五百梵志子端心正意,从我听法,天魔波旬坏乱其意,今吾欲还,汝可俱去。”尔时,世尊以右手接散陀那居士置掌中,乘虚而归。

时,散陀那居士、尼俱陀梵志及五百梵志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圣本无“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十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罗阅祇”,巴利本作 Rājagaha。

“散陀那”,巴利本作 Sandhāna。

“乌暂婆利”,巴利本作 Udumbarikā。

“尼俱陀”,巴利本作 Nigrodha。

“俱”,明本作“但”。

“仗”,大正藏原为“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仗”。

“问”,明本作“门”。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逐”,大正藏原为“遂”,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逐”。

“处”,大正藏原为“定”,今依据圣本改作“处”。[*]

“诸”,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

“坐熙”,大正藏原为“座嬉”,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坐熙”。

大正藏在“瞿”字之前有一“汝”字,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删去。

“开”,宋、元、明三本作“问”。

“曰”,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裸”,宋、元、明三本作“倮”。[*]

“盂”,圣本作“朽”。[*]

“臂”,大正藏原为“壁”,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臂”。

“菜”,大正藏原为“果”,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菜”。

“糜”,大正藏原为“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糜”。

“稴”,宋、元、明三本作“𥠆”。

“披”,大正藏原为“被”,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披”。

“留”,宋、元、明三本作“露”。

“床席”,宋本作“末席”。

“髭”,大正藏原为“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髭”。

“恭”,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补上。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呰”,大正藏原为“訾”,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呰”。

“忘”,宋本作“妄”。

“贡”,大正藏原为“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贡”。

“贡高”,大正藏原为“高贵”,宋、元、明三本作“贡高”,圣本作“贵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贡高”。

“怙”,大正藏原为“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怙”。

“法”,宋、元、明三本作“行”。

“白”,宋本作“曰”。

大正藏在“齐”字之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皮”,宋本作“彼”。

“盗”,圣本作“偷”。

“见知”,大正藏原为“知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见知”。

“起但”,大正藏原为“住使”,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起但”。

“属”,宋、元、明三本作“归”。

“黜”,宋、元、明三本作“默”。

大正藏无“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王舍城周边地图

毗诃罗山: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周围的五座山之一,位于王舍城的东部,和耆阇崛山、广普山、白善山、仙人掘山环绕王舍城。又译为“毘婆罗山”、“鞞哆逻山”。

七叶树窟:王舍城毗诃罗山上的一个石窟,因窟前的七叶树而得名。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贤圣在此结集三藏。又译为“七叶窟”、“七叶屋”、“七叶树林石室”。

非是时也:不是适当的时候。

遮道:障碍、阻挡修行正道。

白衣:在家人。古印度的在家人多穿白色衣服,因此以“白衣”称之。

穷:详细追究。

能使默然如龟藏六:能使他无言以对,如同乌龟把头尾及四肢藏进壳里。

善来:欢迎来人的客套话,意指来得正好。

熙怡:和悦的样子。

不能自专,先立要令,竟不能全:不能一心一意,先前已交待的指令(外道要弟子不迎接佛陀),竟然不能完整做到。

他问己义,乃开他义:外道问难佛教的教义,佛陀则竟然能基于外道的教义来开展论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搁置自己之论而邀请他人之论”。

裸形:裸体;不穿衣服。

瓨:长颈容器;瓶。

盂:盛食物或浆汤的容器。如:“水盂”、“钵盂”。读音同“鱼”。

两臂中间食:(末伽梨·拘舍利 正命论者,是裸形托钵教派)胸前进食,不尊贵地饮食。

不受请食:不接受邀请供养。

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不接受先前认识的人的食物。

不两器食:一餐只用一个容器来盛装所有的食物。

莠:狗尾草,长于原野及低山地。读音同“又”。

糜米:即稷米,俗称糜子、稷子、黄米,为一年生禾本科作物,其谷粒为粮食。

稴稻:不黏的稻。

莎: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读音同“缩”。

草襜身:用草围在身前遮蔽。“襜”读音同“搀”。

塜间衣:坟场中弃置的衣物。

髭:嘴唇上边的短须。读音同“资”。

果蓏:瓜果。“蓏”读音同“裸”,草本或蔓生植物所结的果实。

爱染:贪爱、染著。

远离:远离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遥:远。如:“遥远”、“遥不可及”。

正义:正确的义理。

吝:“吝”的异体字。

诃止:责骂阻止。诃是斥责、怒骂。

更生之物:植物能繁殖的部分,例如种子、块根、块茎等。

毁呰他人:诋毁;说人短处,毁谤他人。“呰”读音同“紫”。

懈堕:懈怠。

憙忘:健忘。

贡高:自认为高人一等。

增上慢:【待卷六定案】

无反复:不知感恩。

巧伪:奸巧诡诈。

怙:凭恃、倚靠。如:“无所依怙”。

边见:偏于一边的见解,包括常见(认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变的见解,又称为“有见”)及断见(断灭的见解,又称为“无见”)。

邪: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同“耶”。

计念:设想、思量。

禅有常法,有人、无人,不以为异:固定规律地修禅打坐,不因有没有人看到而有差异。

齐:达到。

结恨:烦恼;仇恨。

识:知道;了解。

诽谤:散布不实言论而损坏他人名誉。

邪倒见:邪僻颠倒的恶见。

菩提:为音译,义译为“觉”,即觉悟、证悟。

灭度:与般涅槃、寂灭同义。

自归:自己归依。

导首:领导。又作导师。

不善聚:不善法的类聚;不善的一类。

黜:摈除、排斥。读音同“处”。

端心正意,听佛所说:严肃地坐着,听佛陀所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沉默地、羞愧地、垂肩地、低头地、郁闷地、无言以对地坐着”。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清净心意后,可以修行四无量心,进阶而言则可渐次获得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这三者合称“三明”:

宿命明能让人了解“因”,知道过去苦而厌离;天眼明能让人了解“果”,知道未来苦而厌离;漏尽明则能让人断尽烦恼而解脱。再者,宿命明可破除常见,天眼明可破除断见,漏尽明则远离这二边而安住于中道。

这三种神通修到透彻时能让人了知过去、现在、未来的集起及灭去,而帮助人解脱,因此称为“三明”。

关于三明的解说,也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第884至887经

 
agama3/長阿含經第八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9/01 11:4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5698099136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