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三ⓐ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增上品第三十一 导读ⓑ(一)[0665b17]闻如是: 尔时,ⓒ生漏①婆罗门②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婆罗门白世尊曰:“在闲居穴处,甚为苦哉!独处只步,用心甚难。”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③!如汝所言:‘闲居穴处,甚为苦哉!独处只步,用心甚难!’所以然者,我曩昔未成佛道时,为菩萨行,恒作是念:‘在闲ⓓ静穴处,甚为苦哉,独处只步,用心甚难。’” 婆罗门白佛言:“若有族姓子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今沙门瞿昙最为上首,多所饶益,为彼萌类⑤而作奖导⑥。” 世尊告曰:“如是。婆罗门!如汝所言:‘诸有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我最为上首,多所饶益,与彼萌类而作奖导。’设彼见我皆起惭愧,诣山泽之中闲[*]静穴处,我尔时便作是念:‘诸有沙门、婆罗门⑦身行不净,亲近闲居无人之处;身行不净, 唐劳其功⑧,不是真行,畏恶不善法;然我今日身行非为不净,亲近闲ⓔ居之处;诸有身行不净,亲近闲静之处者,此非我之所有。所以然者,我今身行清净,诸阿罗汉身行清净者,乐闲居穴处,我最为上首。’如是,婆罗门!我自观身所行清净,乐闲居之处,倍复喜悦。 “我尔时便作是念:‘诸有沙门、婆罗门,意行不清净,命⑨不清净,亲近闲居无人之处,彼虽有此行,犹不真正,恶不善法彼皆悉备具,此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净。ⓕ有沙门、婆罗门,身、口、意、命清净,乐在闲居清净之处,彼则我所有。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净,诸有阿罗汉身、口、意、命清净者,乐ⓖ在闲静之处,我最为上首。’如是,婆罗门!当我身、口、意、命清净,在闲静之处时,倍增喜悦。 “尔时,我便作是念:‘是谓沙门、婆罗门多所畏惧,处在闲静之处,尔时便畏惧恶不善法;然我今日永无所畏,在无人闲静之处,谓诸沙门、婆罗门有畏惧之心,在闲静处,ⓗ谓彼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永无畏惧,在闲静之处而自游戏;诸有畏惧之心在闲居者,此非ⓘ我也。所以然者,我今ⓙ以离苦患,不与此同也。’如是,婆罗门!我观此义已,无有恐怖,增于喜悦。 “‘诸有沙门、婆罗门毁彼自誉,虽在闲居之处,犹有不净之想。然我,梵志!亦非毁他,复非自誉;诸有自叹复毁他者,此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无有慢故,诸贤圣无有慢者,我最为上首。’我观此义已,倍复ⓚ喜悦。 “‘诸有沙门求于利养,不能自休,然我今日无有利养之求。所以然者,我今无求于人,亦ⓛ同知足;然我知足之中,我最为上首。’我观此义已,倍复欢喜。 “‘诸有沙门、婆罗门心怀懈怠,不勤精进亲近闲静之处,彼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有勇猛之心,故中不懈ⓜ惓,诸有贤圣勇猛之心者,我最为上首也。’我自观此义已,倍增欢喜。 “我尔时复作是念:‘诸有沙门、婆罗门多诸忘失⑩,居在闲ⓝ处,虽有此行,犹有恶不善法;然我今日无有诸忘失。设复,梵志!有忘失之人者,彼非我有,ⓞ诸有贤圣之人不忘失者,我最为上首。’我今观此义已,在闲居处,倍增欢喜。 “尔时,我复作是念:‘诸有沙门、婆罗门意乱不定,彼便有恶不善法,与恶行共并。然我今日意终不乱,恒若一心;诸有乱意心不定者,彼非我有。所以然者,我恒一心,设有贤圣心一定者,我最为上首。’我今观ⓟ此已,虽居闲静之处,倍增欢喜。 “我尔时复作是念:‘诸有沙门、婆罗门,愚痴暗冥亦如群羊,彼人便有ⓠ恶不善法,彼非我有;然我今日恒有智慧,无有愚痴,处在闲居。设有如此行者,彼ⓡ是我有,ⓢ我今智慧成就,诸有贤圣智慧成就者,我最为上首。’我今观此义已,虽在闲居,倍增欢喜。 “ⓣ我当在闲居之中时,设使树木摧折、鸟ⓤ兽驰走,尔时我作是念:‘此是大畏之ⓥ林。’尔时复作是念:‘设使畏怖来者,当求方便⑪,不复使来。’若我经行有畏怖来者,尔时我亦不坐ⓐ卧,要ⓑ除ⓒ畏怖,然后乃坐⑫。设我住时有畏怖来者,尔时我亦ⓓ非经行,亦复不坐,要使除其畏怖,然后乃坐。设我坐时有畏怖来者,ⓔ我不经行,要除[*]畏怖,然后乃ⓕ坐。若我卧时有畏怖来者,尔时我ⓖ亦[*]非经行,亦复不坐,要ⓗ使除ⓘ其畏怖,然后乃ⓙ卧。 “梵志当知,诸有沙门、婆罗门,日夜之中不解道法,我今说彼人极为愚惑。然我,梵志!日夜之中解于道法,加有勇猛之心,亦不虚妄,意不ⓦ错乱,恒若一心,无贪欲ⓧ想,有觉、有观,念ⓨ持喜、乐,游于初禅。是谓,梵志!是我初心于现法中而自娱乐⑬。若除有觉、有观,内ⓩ有欢喜,兼有一心,无觉、无观,定念Ⓐ喜,游于二禅;是谓,梵志!第二之心于现法中而得欢乐。我自观知内无念欲,觉身快乐,诸贤圣所希望,护念欢乐,游Ⓑ于三禅;是谓,梵志!第三之心。若复苦乐Ⓒ已除,无复忧喜,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是谓,梵志!第四增上之心,而自觉知游于心意。 “当我在闲居之时,有此四增上之心,我以此三昧之心,清净无瑕秽,亦无结使,得无所畏,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尔时,我忆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败之劫,皆悉分别:我曾生彼,字某、名某,食如是之食,受如是苦乐,从彼终而此间生,死此生彼。因缘本末,皆悉明了。 “梵志当知,我初夜时而得初明,除其无明,无复暗冥,心乐闲居而自觉知。复以三昧心无瑕秽,亦无结使,心意在定,得无所畏。复知众生生者、死者,我复以天眼观众生类,生者、死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行善恶,皆悉分别。诸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恒怀邪见,与邪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诸有众生身行善行,口修善行,意修善行,不诽谤贤圣,恒修Ⓔ正见,与[*]正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死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其行本⑭,皆悉知之。 “梵志当知,若中夜时得第二明,无复暗冥,而自觉知乐于闲居。我复以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结使,心意得定,得无所畏,得尽漏心,亦知此苦如实不虚,当我尔时得此心时,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以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是谓,梵志!我后夜时得第三明,无复暗冥。云何,梵志!颇有此心:如来有欲心、瞋恚心、Ⓖ愚心,未尽在闲居之处?梵志!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如来今日诸漏永除,恒乐闲居,不在人间,然我今日观Ⓗ此义已,乐闲居之处。云何为二?又自游闲居之处,兼度众生,不可称计。” 尔时,生漏梵志白佛言:“以为众生愍度一切。”Ⓘ梵志复Ⓙ白佛言:“止!止!世尊!所说过多,犹如Ⓚ偻者得伸Ⓛ,迷者得道,盲者得眼目,在暗见明。如是,沙门瞿昙无数方便而为说法,我今归佛、法、众,自今[*]以后受持五戒,不复杀生,为优婆塞。” 尔时,生漏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 ~M. 4. Bhayabherava. ??? ⓒ 生漏~Jāṇussoni. ??? ⓓ 静=居【元】【明】[>*] “静”,元、明二本作“居”。 “居”,大正藏原为“静”,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居”。 ⓔ 居=静【宋】*【元】*【明】* “居”,宋、元、明三本作“静”。 “静”,大正藏原为“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静”。 ⓕ (诸)+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诸有”。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在=非【宋】【圣】 “在”,宋、圣二本作“非”。 “非”,大正藏原为“在”,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非”。 ⓗ 谓=者【宋】【元】【明】 “谓”,宋、元、明三本作“者”。 “者”,大正藏原为“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者”。 ⓘ 我+(有)【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有”。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喜悦=欢喜【宋】【元】【明】 “喜悦”,宋、元、明三本作“欢喜”。 “欢喜”,大正藏原为“喜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欢喜”。 ⓛ 同=自【宋】【元】【明】 “同”,宋、元、明三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为“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 惓=倦【宋】【元】【明】[>*] “惓”,宋、元、明三本作“倦”。 “倦”,大正藏原为“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倦”。 ⓝ 处=居【宋】【元】【明】【圣】 “处”,宋、元、明、圣四本作“居”。 “居”,大正藏原为“处”,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居”。 ⓞ 诸=设【宋】【元】【明】 “诸”,宋、元、明三本作“设”。 “设”,大正藏原为“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设”。 ⓟ 此+(义)【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义”。 大正藏无“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恶=怨【圣】 “恶”,圣本作“怨”。 “怨”,大正藏原为“恶”,今依据圣本改作“怨”。 ⓡ 是=非【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非”。 “非”,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非”。 ⓢ 〔我〕-【圣】 圣本无“我”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我”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我当=当我【宋】【元】【明】 “我当”,宋、元、明三本作“当我”。 “当我”,大正藏原为“我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当我”。 ⓤ 兽=狩【圣】 “兽”,圣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为“兽”,今依据圣本改作“狩”。 ⓥ 林=[爿*丈]【宋】【元】【明】【圣】 “林”,宋、元、明、圣四本作“[爿*丈]”。 “[爿*丈]”,大正藏原为“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爿*丈]”。 ⓐ (不)+卧【宋】【元】【明】 “卧”,宋、元、明三本作“不卧”。 大正藏无“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使)+除【宋】【元】【明】 “除”,宋、元、明三本作“使除”。 大正藏无“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其)+畏【宋】*【元】*【明】* “畏”,宋、元、明三本作“其畏”。 大正藏无“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非=不【宋】*【元】*【明】* “非”,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尔时)+我【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尔时我”。 大正藏无“尔时”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坐=行【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 〔亦非…要〕九字-【圣】 圣本无“亦非…要”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亦非…要”四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使〕-【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使”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其〕-【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其”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卧=坐【宋】 “卧”,宋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卧”,今依据宋本改作“坐”。 ⓦ 错乱=乱错【宋】【元】【明】 “错乱”,宋、元、明三本作“乱错”。 “乱错”,大正藏原为“错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乱错”。 ⓧ 〔想〕-【圣】 圣本无“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想”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持=待【宋】【元】 “持”,宋、元二本作“待”。 “待”,大正藏原为“持”,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待”。 ⓩ 〔有〕-【圣】 圣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喜+(安)【明】~Pītisukham. “喜”,明本作“喜安”。 大正藏无“安”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 〔于〕-【圣】 圣本无“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贤圣=圣贤【宋】【元】【明】 “贤圣”,宋、元、明三本作“圣贤”。 “圣贤”,大正藏原为“贤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圣贤”。 Ⓔ 正=等【宋】【元】【明】【圣】* “正”,宋、元、明、圣四本作“等”。 “等”,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等”。 Ⓕ 〔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愚+(痴)【宋】【元】【明】 “愚”,宋、元、明三本作“愚痴”。 大正藏无“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此+(二)【宋】【元】【明】,此+(人)【圣】 ???? Ⓘ (时)+梵【宋】【元】【明】 “梵”,宋、元、明三本作“时梵”。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白=向【元】 “白”,元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为“白”,今依据元本改作“向”。 Ⓚ 偻=伛【宋】【元】【明】,=瘘【圣】 ???? Ⓛ “伸”,大正藏原为“申”,今依据明本改作“伸”。 [注解]① 生漏:不曾听过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闻”指听过。又译为“生闻”。 ② 婆罗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级。 ③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净的修行)的人,音译为“婆罗门”。 ④ 族姓子:原义为婆罗门大族的子弟,引申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译为“善男子”。 ⑤ 萌类:众生。“萌”是以草木刚发芽来比喻众生智慧还未开。 ⑥ 奖导:劝勉鼓励、教育启发。 ⑦ 沙门、婆罗门:修行人的统称。 ⑧ 唐劳其功:徒劳无功;白费功夫。 ⑨ 命:这里指“正命”,即正当的谋生。 ⑩ 忘失:失去正念。 ⑪ 方便:可达成目标的方法;努力。 ⑫ 若我经行有畏怖来者,尔时我亦不坐卧,要除畏怖,然后乃坐:如果我经行时生起了恐惧的心,那时我不改变经行的动作,不坐、躺,而要等除去恐惧的心后才坐。这段都在说明佛陀在生起恐惧的心时,维持在当时的动作,找出并看破恐惧的原因,然后才改变动作。 ⑬ 自娱乐: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又译为“具足住”、“成就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进入后住于”。 ⑭ 随其行本:根据他原本所造的业。 [对应经典]
(二)[0667a04]闻如是: 尔时,王优填及五百女人、舍弥夫人等,欲诣园观游戏。当于尔时,舍卫城中有一比丘,便作是念:“与世尊别久,欲往礼敬、承受、问讯。”尔时,彼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后,除去衣钵坐具,又以神足③飞在虚空,往诣拘深园中。尔时,彼比丘还舍神足,往诣林中,在ⓑ一闲静之处,结ⓒ加趺坐④,正身正意⑤,系念在前⑥。 尔时,舍弥夫人将五百女人等,往到此林。是时,舍弥夫人ⓓ遥见比丘以道神足在树下坐,见已,往至比丘前,头面礼足,在前叉手而住,及五百夫人皆悉头面礼足,亦复叉手而围遶之。 尔时,优填王遥见五百女人叉手,遶此比丘而住,见已,ⓔ便作是念:“此中必当有群鹿。若当有杂ⓕ兽,必然不疑。”尔时,王乘马急走,往诣女人聚中。 是时,舍弥夫人遥见王来,便作是念:“此优填王极为ⓖ凶恶备,能取此比丘害之。”是时,夫人举右手白王曰:“大王当知,此是比丘,勿复惊怖。” 是时,王即下马舍弓,来至比丘所,ⓗ谓比丘言:“比丘!与我说法。” 是时,彼比丘即举眼仰观王,默然不语。 尔时,王复语比丘曰:“速与我说法。” 尔时,比丘复举眼仰观王已,默然不语。 是时,王复作是念:“我今可问禅中间事⑦,若当与我说者,当供养之,尽其形寿,施与衣被、饮食、床敷卧具⑧、病瘦医药;设不与我说者,当取杀之!”尔时,王复语比丘言:“比丘!与我说法。”尔时,彼比丘亦默然不对。 尔时,树神即知其心,便遥化作鹿群,欲乱王耳目,使起异想。是时,王遥见鹿已,便作是念:“今且舍此沙门!沙门竟当何所至凑!”即乘马往射群鹿。 是时,夫人白道人曰:“比丘!今为所诣?” 比丘曰:“欲至四佛ⓘ住处往[观>觐]世尊!” 夫人白言:“比丘!今正是时,速往所在,勿复住此,ⓙ为王所害者,罪王甚重。” 是时,彼比丘即从ⓚ坐起,收摄衣钵,飞在虚空,远逝而去。是时,夫人ⓛ见道人在虚空中高飞而去,便遥语王曰:“唯愿大王观此比丘有大神足,今在虚空踊没⑨自在。今此比丘尚有此力,何况释迦文佛而可及乎?” 是时,彼比丘到瞿师园中,还舍神足,以常凡法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比丘曰:“云何,比丘!在舍卫城劳于夏坐⑩乎?随时乞食不亦[*]惓耶?” 比丘曰:“ⓜ我在舍卫城实无所[*]惓。” 佛语比丘:“今日何故来至此间?” 比丘白佛:“故来觐ⓝ尊,问讯ⓞ起居。” 世尊告曰:“汝今见我及ⓟ见此四佛住处耶?汝今得脱王ⓠ手甚为大奇,汝何为不与王说法?又ⓡ复优填王作是言:‘比丘!今当为我说法。ⓢ汝今何故不ⓣ为我说法?’若当比丘与王说法者,优填王极怀欢喜,ⓤ已有欢喜,尽其形寿供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是时,比丘白佛言:“时,王欲问禅中间事,是故不报此义耳。” 世尊告曰:“汝比丘!何故不与王说禅中间事?” 比丘报曰:“优填王用此禅为?本怀[*]凶暴无有慈心,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与欲相应,三毒炽盛,没在深ⓦ渊,不睹正法,ⓧ习惑无知,诸ⓨ恶普集,行于憍慢,依王力势,贪著财宝,轻慢世人,盲无有眼,此人复用禅为?夫禅ⓩ定法,诸法中妙,难可觉知,无有形相,非心所测,此非常人所及,乃是智者所知。以是之故,不与王说法。” 是时,世尊告曰:“若有朽故之衣,要须浣之乃净。极盛欲心,要当观不净之想,然后乃除。若瞋Ⓐ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痴之暗,以十二缘法然后除尽。比丘!何故不与优填王说法?设当与说法者,王极欢喜,正使极盛之火犹可灭之,何况人哉?”尔时,彼比丘默然不语。 尔时,佛告比丘:“如来处世,甚奇!甚特!设天、龙、鬼神、乾沓和问如来义者,吾当与说之;若使国王、大臣、人民之类问如来义者,亦当与说之;若刹利四Ⓑ姓来问义者,亦当与说之。所以然者,今日如来得四无所畏⑪,说法无有怯弱;亦得四禅,于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称计,行四等心,是故如来说法无有怯弱,非罗汉、辟支佛⑫所能及也;是故如来说法亦无有难。汝今,诸比丘!当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护。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所[>以]然者,若比丘所为众生善知识Ⓒ遇,及一切父母知亲,尽当以四事教令知法。云何为四?一者当恭敬于佛,是时如来者,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度人无量。当求于法,修行正真之法,ⓐ除秽恶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复当方便供养众僧,如来众者,恒共和合,无有诤讼,ⓑ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所谓四双八辈⑬、十二贤士,此是如来圣众,可尊、可贵,世间无上福田。复当劝助使行贤圣法、律⑭,无染无ⓓ污,寂静无为。若有比丘欲行道者,ⓔ普共行此四事之法。所以然者,法之ⓕ供养三尊,最尊、最上,无能及者。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是)+过【宋】【元】【明】 “过”,宋、元、明三本作“是过”。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一〕-【元】【明】 元、明二本无“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一”字,今依据元、明二本删去。 ⓒ 加=跏【宋】【元】【明】【圣】 “加”,宋、元、明、圣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跏”。 ⓓ 遥=逢【圣】 “遥”,圣本作“逢”。 “逢”,大正藏原为“遥”,今依据圣本改作“逢”。 ⓔ 便=更【元】 “便”,元本作“更”。 “更”,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元本改作“更”。 ⓕ 兽=狩【圣】 “兽”,圣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为“兽”,今依据圣本改作“狩”。 ⓖ 凶=殃【圣】* “凶”,圣本作“殃”。 “殃”,大正藏原为“凶”,今依据圣本改作“殃”。 ⓗ 谓=语【宋】【元】【明】,=咨【圣】 ???? ⓘ 住=治【宋】【元】【明】【圣】 “住”,宋、元、明、圣四本作“治”。 “治”,大正藏原为“住”,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治”。 ⓙ (备)+为【宋】【元】【明】【圣】 “为”,宋、元、明、圣四本作“备为”。 大正藏无“备”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已)+见【宋】【元】【明】 “见”,宋、元、明三本作“已见”。 大正藏无“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我=飞【圣】,〔我〕-【宋】【元】【明】 ???? ⓝ (世)+尊【宋】【元】【明】【圣】 “尊”,宋、元、明、圣四本作“世尊”。 大正藏无“世”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起=兴【宋】【元】【明】【圣】 “起”,宋、元、明、圣四本作“兴”。 “兴”,大正藏原为“起”,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兴”。 ⓟ 〔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手=乎【宋】【元】【明】【圣】 “手”,宋、元、明、圣四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为“手”,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乎”。 ⓡ 〔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汝〕-【圣】 圣本无“汝”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汝”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为我=与【宋】【元】【明】 “为我”,宋、元、明三本作“与”。 “与”,大正藏原为“为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与”。 ⓤ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敷〕-【圣】 圣本无“敷”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敷”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渊=溟【宋】【元】【明】 “渊”,宋、元、明三本作“溟”。 “溟”,大正藏原为“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溟”。 ⓧ (皆)+习【圣】 “习”,圣本作“皆习”。 大正藏无“皆”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恶=怨【圣】 “恶”,圣本作“怨”。 “怨”,大正藏原为“恶”,今依据圣本改作“怨”。 ⓩ 定=之【圣】 “定”,圣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定”,今依据圣本改作“之”。 Ⓐ 恚=意【宋】【元】【明】 “恚”,宋、元、明三本作“意”。 “意”,大正藏原为“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意”。 Ⓑ 姓=性【圣】 “姓”,圣本作“性”。 “性”,大正藏原为“姓”,今依据圣本改作“性”。 Ⓒ 遇=过【圣】 “遇”,圣本作“过”。 “过”,大正藏原为“遇”,今依据圣本改作“过”。 ⓐ 除+(去)【宋】【元】【明】 “除”,宋、元、明三本作“除去”。 大正藏无“去”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法)+法【元】【明】 “法”,元、明二本作“法法”。 大正藏无“法”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知=智【宋】【元】【明】 “知”,宋、元、明三本作“智”。 “智”,大正藏原为“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智”。 ⓓ 污=沽【宋】,=玷【元】【明】,=治【圣】 ???? ⓔ 普=著【圣】 “普”,圣本作“著”。 “著”,大正藏原为“普”,今依据圣本改作“著”。 ⓕ 恭养=恭敬【宋】【元】【明】,=供养【圣】【丽-CB】【CB】 ???? ⓖ 〔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宋】 宋本无“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十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注解]① 拘深:古代印度都市名,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蹉国(拔沙国)的首都,相当于现今的 Kosam,位于恒河支流 Yamunā 河沿岸。另译为“拘舍弥”、“拘睒弥”、“俱睒弥”。 ② 瞿师园:佛陀的道场之一,由瞿师罗长者所布施。另译为“瞿师罗园”、“瞿沙罗园”。 ③ 神足:能依意念飞行、前往不论远近的地方、或转变物质的神通。又译为“神足通”、“如意足”。 ④ 结跏趺坐:禅坐时,将两脚盘于大腿上的坐法。 ⑤ 正身正意:挺直身体,端正心念。 ⑥ 系念在前:专注于当下。 ⑦ 禅中间事:禅定相关的议题。 ⑧ 卧具:坐、卧时的资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⑨ 踊没:跃出、沉没。 ⑩ 夏坐:在印度夏季三个月的雨季中,出家众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又译为“结夏安居”、“结夏坐”、“夏安居”。 ⑪ 四无所畏: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畏惧的自信,而勇猛安稳:(1)正等觉无畏、(2)漏永尽无畏、(3)说障法无畏、(4)说出道无畏。又译为“四无畏”。 ⑫ 辟支佛:没有老师教导而自己觉悟解脱,且不为大众说法的圣者。又译为“独觉”、“缘觉”。 ⑬ 四双八辈:四组共八种圣人,即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⑭ 律:佛陀为比丘、比丘尼所制定应遵守的禁戒。音译为毘尼、毘奈耶。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提到的比丘,因为优填王是个三毒炽盛的人,而不愿意在优填王向他求法时回答。 佛陀则表示优填王的三毒也是可对治的,例如可用不净想对治贪欲,慈心对治瞋恚,因缘观对治愚痴,而能化导优填王。不管谁向佛陀求法,佛陀都会给他适当的回答。 [进阶辨正](三)[0668a12]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事行迹。云何为四?有乐行迹所行愚惑,此名初行迹;复有乐行迹所行速疾;复有苦行迹所行愚惑;复有苦行迹所行速疾。 “彼云何名为乐行迹所行愚惑?或有一人贪欲炽盛,瞋恚、愚痴炽盛,所行甚苦,不与行本相应,彼人五根①愚暗亦不ⓐ捷疾。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慧根、定根。若以愚意求三昧尽有漏者,是谓名为乐行迹钝根得道者也。 “彼云何名为乐根行迹速疾?或有一人无欲、无淫;然于贪欲,恒自偏少不殷勤,为瞋恚、愚痴极为减少,五根捷疾无有放逸。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谓五根。然得五根成于三昧,尽有漏成无漏,是谓名为利根行于道迹也。 “彼云何名为苦行迹行于愚惑?ⓒ或有一人淫意偏多,瞋恚、愚痴炽盛。彼以此法而自娱乐,尽有漏成无漏,是谓名为苦行迹钝根者也。 “云何苦行迹行于速疾?于是,或有一人少欲少淫,无有瞋恚,亦不起想,行此三ⓓ法。尔时,有此五根,无有缺漏。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谓为五。彼以此法得三昧,尽有漏成无漏,是谓苦行迹利根者也。 “是谓比丘有此四行迹,当求方便,舍前三行迹,后一行者当共奉行。所以然者,苦行迹三昧者难得,[*]以得便成道,久存于世。所以然者,不可以乐求乐,由苦然后成道。是故,诸比丘!恒以方便,成此行迹。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捷=速【宋】【元】【明】,=楗【圣】* ???? ⓑ 慧根定=定根慧【宋】【元】【明】 “慧根定”,宋、元、明三本作“定根慧”。 “定根慧”,大正藏原为“慧根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定根慧”。 ⓒ 或=二【圣】 “或”,圣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或”,今依据圣本改作“二”。 ⓓ 法=三【元】【明】 “法”,元、明二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为“法”,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三”。 [注解][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本经经文意义难解,相当的南传经文较清楚,四种行道列表如下:
若依南传经文的逻辑,则:
ⓐ(四)[0668b14]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四梵志皆得五通①,修行善法,普集一处,作ⓒ是论ⓓ议:“此伺命②来时不避豪强,各共隐藏,使伺命不知来处。” 尔时,一梵志飞在空中,欲得免死,然不免其死,即在空中而命终。第二梵志复入大海水底,欲得免死,即于彼命终。彼第三梵志欲得免死,入须弥山腹中,复于中死。彼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刚ⓔ际③,欲得免死,复即彼而命终。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见四梵志,各各避死,普共命终。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比丘!有梵志四人集在一处,欲得免死,各归所奔,故不免死。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是故,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本。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初法本,当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谓第二法本,当共思惟。一切法无我,此第三法本,当共思惟。灭尽为涅槃,是谓第四法本,当共思惟。如是,诸比丘!当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此是苦之元本。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No. 131] ??? ⓑ 阅=越【明】 “阅”,明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阅”,今依据明本改作“越”。 ⓒ 是=此【宋】【元】【明】【圣】 “是”,宋、元、明、圣四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此”。 ⓓ 议=义【圣】 “议”,圣本作“义”。 “义”,大正藏原为“议”,今依据圣本改作“义”。 ⓔ “际”,宋、元、明、圣四本作“刹”。 ⓕ “之”,大正藏原为“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之”。 [注解]① 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② 伺命:司掌人命数的神。 ③ 金刚际:可能为地壳的底层。古印度认为这个世界的构成是在虚空(太空)轮上有风(移动性)轮,风轮上有水(湿润性;黏聚性)轮,水轮上有地(坚固性)轮,地轮的基础称为金刚际。又译为“金刚刹”。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修定得到神通之后,虽然在定中暂时不会死,但不论躲到天涯海角,出定之后终究免不了一死。 若要超脱生死,需要思维四法义:
(五)[0668c12]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三十三天有四园观,诸天于中而自娱乐,五乐自娱。云何为ⓐ四?难檀槃那园观①、麤ⓑ涩园观②、昼夜ⓒ园观③、杂种园观④。ⓓ然四园之内有四浴池;ⓔ极冷浴池、香味浴池、轻便浴池、清ⓕ彻浴池。云何为四?一ⓖ者难陀⑤浴池,二名难陀顶浴池,三名苏摩浴池,四名欢悦浴池。 “比丘当知,四园之内有此四浴池,令人身体香洁无有尘垢。何以故名ⓗ为难檀槃那园?若三十三天入难檀槃那园已,心性喜悦,不能自胜,于中而自娱乐,故名为难檀槃那园。 “复以何故名为麤[*]涩园观?若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身体极麤,犹如冬时以香涂身,身体极麤,此亦如是。若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身体极麤不与常同,以是之故,名为麤[*]涩园观。 “复以何故名为昼[*]夜之园?若使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尔时诸天颜色各异,作若干种形体,犹如妇女著种种衣裳,不与本形同。此亦如是,若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作若干种色不与本同,以ⓘ是故名为昼[*]夜之园。 “复以何故名为杂种之园?尔时,最尊之天及中天、下天,入此ⓙ园已,皆同一类,设复最下之天ⓚ大不得入余三园中,犹如转轮圣王⑥所入之园,余王不复得入园中浴洗,人民之类正可得遥见耳。此亦如是,若最尊神天所入园中浴洗,余小天不复得入,是故名为杂种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难陀浴池?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极怀欢ⓛ悦,是故名为难陀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难陀顶浴池?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两两捉手摩其顶而浴洗,正使天女亦复如是,以是之故,名为难陀顶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苏摩浴池?ⓜ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尔时诸天颜貌,尽同人色,无有若干,是故名为苏摩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欢悦浴池?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尽无憍慢上下之想,ⓞ望意⑦偏少,尔时尽同一心而浴洗,故名为欢悦浴池。是谓,比丘!有此因缘,便有此之名。 “今如来正法之中亦复如是,有四园之名。云何为四?一者慈园,二者悲园,三者喜园,四者护园。是谓,比丘!如来正法之中有此四园。 “复以何故名为慈园?比丘当知,由此慈园生梵天上,从梵天终,当生豪尊之家,饶财多宝,恒有五乐自娱,未曾离目,以是之故,名为慈园。 “复以何故名为悲园?比丘当知,若能亲近悲解脱心,生梵光音天。若来生人中,生豪族家,无有瞋恚,亦饶财多宝,故名为悲园。 “复以何故名为喜园?若能亲近喜园者,生光音天。若来生人间,ⓟ国王家ⓠ生,恒怀欢喜,故名为喜园。 “复以何故名为护园?若有人亲近护者,生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若复来生ⓡ人中,当生中国⑧家,亦无瞋恚,恒护一切非法之行,以是ⓢ故名为护园。 “比丘当知,如来正法之中有此四园,使诸声闻得游戏其中,然如来此四园之中有ⓣ四浴池,使我声闻于中洗浴而自游戏,尽有漏成无漏,无复尘垢。云何为四?一名有觉有观浴池,二名无觉无观浴池,三名护念浴池,四名ⓤ无苦无乐浴池。 “以何等故名为有觉有观浴池?若有比丘得初禅已,于诸法中恒有觉、观,思惟诸法,除去结缠,永无有余,以是之故,名为有觉有观。 “复以何故名为无觉无观浴池?若有比丘得二禅已,灭有觉、有观,以禅为食,以ⓥ是故名之为无觉无观。 “复以何故名为护念浴池?ⓦ若比丘得三禅已,灭有觉、有观,ⓧ无觉、无观,恒护念ⓨ三禅,以是之故,名为护念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不苦不乐浴池?若有比丘得四禅已,亦不念乐,复ⓑ非念苦,亦不念过去当来之法,恒ⓒ用心于现在法中,以是之故,名为不苦不乐浴池。 “是故,诸比丘!如来正法ⓓ之中有此四浴池,使我声闻于中洗浴,灭二十一结,度生死海,入涅槃城。ⓔ是诸比丘!若欲度此生死海者,当求方便,灭二十一结,入涅槃城。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四+(园观)【圣】 “四”,圣本作“四园观”。 大正藏无“园观”二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涩=忽【圣】* “涩”,圣本作“忽”。 “忽”,大正藏原为“涩”,今依据圣本改作“忽”。 ⓒ “夜”,元、明二本作“度”。 ⓓ (三十三天有此四园观)+然【宋】【元】【明】 “然”,宋、元、明三本作“三十三天有此四园观然”。 大正藏无“三十三天有此四园观”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极=及【明】 “极”,明本作“及”。 “及”,大正藏原为“极”,今依据明本改作“及”。 ⓕ 彻=澈【宋】【元】【明】【圣】 “彻”,宋、元、明、圣四本作“澈”。 “澈”,大正藏原为“彻”,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澈”。 ⓖ 者=名【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名”。 “名”,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名”。 ⓗ 〔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是+(之)【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之”。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园+(中)【宋】【元】【明】 “园”,宋、元、明三本作“园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大〕-【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大”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悦=喜【宋】【元】【明】 “悦”,宋、元、明三本作“喜”。 “喜”,大正藏原为“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喜”。 ⓜ (若)+三【宋】【元】【明】【圣】 “三”,宋、元、明、圣四本作“若三”。 大正藏无“若”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以=次【圣】 “以”,圣本作“次”。 “次”,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圣本改作“次”。 ⓞ 望=媱【宋】【元】【明】【圣】 “望”,宋、元、明、圣四本作“媱”。 “媱”,大正藏原为“望”,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媱”。 ⓟ 国王家生=生国王家【宋】【元】【明】 “国王家生”,宋、元、明三本作“生国王家”。 “生国王家”,大正藏原为“国王家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生国王家”。 ⓠ 〔生〕-【圣】 圣本无“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生”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比)+人【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比人”。 大正藏无“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之)+故【宋】【元】【明】 “故”,宋、元、明三本作“之故”。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四〕-【圣】 圣本无“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四”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无苦无=不苦不【宋】【元】【明】 “无苦无”,宋、元、明三本作“不苦不”。 “不苦不”,大正藏原为“无苦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苦不”。 ⓥ 是故名之=是之故名【宋】【元】【明】 “是故名之”,宋、元、明三本作“是之故名”。 “是之故名”,大正藏原为“是故名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之故名”。 ⓦ 若+(有)【宋】【元】【明】 “若”,宋、元、明三本作“若有”。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灭)+无【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灭无”。 大正藏无“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三=二【圣】 “三”,圣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三”,今依据圣本改作“二”。 ⓐ 池+(也)【宋】【元】【明】 “池”,宋、元、明三本作“池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非=不【宋】【元】【明】 “非”,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恒”,大正藏原为“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恒”。 ⓓ 〔之〕-【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是+(故)【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故”。 大正藏无“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① 难檀槃那园观:忉利天王天帝释的四大园林之一,提供各种娱乐及美妙的境界。又译为“难陀园”、“难陀林”、“欢喜园”、“大喜园”。 ② 麁涩园观:忉利天王天帝释的四大园林之一,天人入园时身体自然粗涩,以作和阿修罗军战斗的准备。 ③ 昼夜园观:忉利天王天帝释的四大园林之一,天人入园时身体自然显现种种画色以娱乐。又译为“画乐园”。 ④ 杂种园观:忉利天王天帝释的四大园林之一,是天人男女杂处游戏的地方。又译为“杂园”。 ⑤ 难陀:难陀为梵语 Nanda 的音译,意译为欢喜。 ⑥ 转轮圣王: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王。又译为“转轮王”。 ⑦ 望意:欲望。 ⑧ 中国:文化的中心,指佛陀游行教化的地区。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所说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天界的浴池,由良好的环境让内心快乐;第二个层次是四无量心,以广大的心量打破内、外的界限;第三个层次是四禅的定力,以内心的锻炼为主。因此是从向外界看,提升到内心观照的层次。 ⓐ(六)[0669c02]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四大毒蛇极为凶暴,举著一函①中。若有人从ⓑ四方ⓒ来,欲令活、不求死,欲求乐、不求苦,不愚不暗,心意不乱,无所系属。 “是时,若王、若王大臣唤此人而告之曰:‘今有四大毒蛇极为凶暴,汝今当随时将养沐浴令净,随时饮食无令使乏,ⓓ今正是时,可往ⓔ施ⓕ行。’是时,彼人心怀恐ⓖ惧,不敢ⓗ直前,便舍,驰走莫知所凑②ⓘⓙ。复重告彼人作是语:‘今使五人皆持刀剑而随汝后,其有获汝者,当断其命,不足稽迟③。’ “是时,彼人畏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捉持刀剑者,驰走东西,不知如ⓚ何?复告彼人曰:‘今复使六怨家ⓛ使随汝后,其有得者当断其命;欲所为者可时[辨>办]之。’是时,彼人畏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持刀ⓜ杖者,复畏六怨家,便驰走东西,彼人ⓝ若见空墟④之中,欲入中藏。若值空舍,若破墙间无坚牢处,ⓞ若见空器,尽无所有。若复有人与此人亲友,欲令免济⑤,便告之曰:‘此间空闲之处多诸贼寇,欲所为者今可随意。’ “是时,彼人复畏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持刀[*]杖者,复畏六怨家,复畏空墟村中,便驰走东西。彼人前行,若见大水极深且广,亦无人民及桥梁可度得至彼岸,然复彼人所立之处多诸ⓟ恶贼。是时,彼人作是思惟:‘此水极为深广,饶诸贼寇,当云何得ⓠ度彼岸?我今可集聚材木草ⓡ蘘⑥作筏⑦,依此筏从此岸得至彼岸。’是时,彼人便集薪草作筏已,即得至彼岸,志不移动。 “诸比丘当知,我今作喻,当念解之。说此义时,为有何义?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云何为四大?所谓地种、水种、火种、风种,是谓四大。五人持刀剑者,此是五盛阴也。云何为五?所谓色阴、痛阴、想阴、行阴、识阴是也。六怨家者,欲爱是也。空村者,内六入是也。云何为六?所谓六入者,眼入、耳入、鼻入、口入、身入、意入。 “若有智ⓢ慧者而观眼时,尽空无所有⑧,亦不牢固;若复观耳、鼻、口、身、意时,尽空无所有,皆虚、皆寂,亦不牢固。云水者,四流是也。云何为四?所谓欲流⑨、有流⑩、ⓣ无明流⑪、见流⑫。大筏者,贤圣八品道是也。云何为八?正见、正治、正语、正方便、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是谓贤圣八品道也。水中求度者,善权方便精进之力也。此岸者,身邪也;彼岸者,灭身邪也。此岸者,阿阇世⑬国界也:彼岸者,毘沙⑭王国界也。此岸者,波旬国界也;彼岸者,如来之境界也。” 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S. 35. 197. Āsīvisa. ??? ⓑ 四=西【圣】 “四”,圣本作“西”。 “西”,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圣本改作“西”。 ⓒ 来=求【元】【明】 “来”,元、明二本作“求”。 “求”,大正藏原为“来”,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求”。 ⓓ 今=王命【圣】 “今”,圣本作“王命”。 “王命”,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圣本改作“王命”。 ⓔ 施行=蛇所【元】【明】 “施行”,元、明二本作“蛇所”。 “蛇所”,大正藏原为“施行”,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蛇所”。 ⓕ 〔行〕-【圣】 圣本无“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惧=怖【宋】【元】【明】 “惧”,宋、元、明三本作“怖”。 “怖”,大正藏原为“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怖”。 ⓗ 直=前【宋】【元】【明】 “直”,宋、元、明三本作“前”。 “前”,大正藏原为“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前”。 ⓘ “凑”,圣本作“奏”。 ⓙ 大正藏在“凑”字之后有一“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何=向【宋】【元】【明】【圣】 “何”,宋、元、明、圣四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为“何”,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向”。 ⓛ 使=而【明】 “使”,明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明本改作“而”。 ⓜ 杖=仗【宋】*【元】*【明】* “杖”,宋、元、明三本作“仗”。 “仗”,大正藏原为“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仗”。 ⓝ 若=便【元】【明】 “若”,元、明二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为“若”,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便”。 ⓞ (彼)+若【宋】【元】【明】 “若”,宋、元、明三本作“彼若”。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恶=怨【圣】 “恶”,圣本作“怨”。 “怨”,大正藏原为“恶”,今依据圣本改作“怨”。 ⓠ 度=渡【宋】【元】【明】 “度”,宋、元、明三本作“渡”。 “渡”,大正藏原为“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渡”。 ⓡ 蘘=壤【宋】 “蘘”,宋本作“壤”。 “壤”,大正藏原为“蘘”,今依据宋本改作“壤”。 ⓢ 〔慧〕-【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慧”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无明流见流=见流无明流【宋】【元】【明】 “无明流见流”,宋、元、明三本作“见流无明流”。 “见流无明流”,大正藏原为“无明流见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见流无明流”。 [注解]① 函:盒子。 ② 凑:挨近;就。例如“凑热闹”的“凑”即是这个意思。 ③ 稽迟:耽误、拖延。 ④ 空墟:有人住过现已荒废的地方。 ⑤ 免济:脱苦渡难。免,意为免脱。济,意为济渡。 ⑥ 蘘: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叶呈长椭圆形。 ⑦ 筏: 同“筏”字,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⑧ 尽空无所有:全都是空虚,什么都没有。 ⑨ 欲流:感官之欲的烦恼。“流”是以洪流比喻能让人流转生死的烦恼。 ⑩ 有流:生命的存在的烦恼。“有”即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⑪ 无明流:无明的烦恼。 ⑫ 见流:邪见的烦恼。 ⑬ 阿阇世:优婆塞名,摩竭陀国的国王,父亲是频婆娑罗王,母亲是韦提希(毘提希)夫人,在怀胎时命相师都说此儿会害其父,因此名为阿阇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结怨”。长大后被立为太子,却结交恶友提婆达多,囚禁父母,自立为王,并吞诸小国,建立统一印度的基础,并与波斯匿王交战数次。后因杀害父亲频婆娑罗王的业报而全身长疮,在佛前忏悔后得痊愈,并皈依于佛陀,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并在佛灭后护持五百罗汉的结集经典。 ⑭ 毘沙:毘舍(毘沙)离城的城主,佛陀称赞他“好喜惠施”第一。毘舍离城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佛世时此种族实施共和制,颇为富强。本经讲说时,阿阇世王应仍为众所周知的大恶王,而毘沙门王则是乐善好施的大善王。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可见 本卷第九经参照: “‘ⓙ云ⓚ何名为欲流?所谓五欲是也。云何为五?所谓若眼见色起眼ⓛ色想;若耳闻声起识想;若鼻嗅香起识想;若舌知味起识想;若身知细滑起识想,是谓名为欲流。 “‘云何名为有流?所谓有者,三有是也。云何为三?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①,是谓名为有流也。 “‘云何名为见流?所谓见流者:世有常、ⓜ无常;世有边见、无边见;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来死、无如来死、若有如来死ⓝ无如来死、亦非有如来死亦非无如来死;是谓名为见流。 “‘彼云何无明流?所谓无明者,无知、无信、无见,心意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若复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是谓名为无明流。天子当知,如来说此四流。若有人没在此者,亦不能得道。’ (七)[0670a21]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舍卫城中有一优婆塞,而命终还生舍卫城中大长者家,最大夫人ⓐ妊身①。尔时,世尊以天眼观,清净无瑕秽②,见此优婆塞生舍卫城中最富长者家。即于其日,复有梵志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尔时世尊亦以天眼观。ⓑ复即以其日,阿那邠邸长者命终,生善处天上,是时世尊亦以天眼观。ⓒ即其日,有一比丘而取灭度③,世尊亦以天眼观见。 ⓓ尔时,世尊见此四事已,便说斯偈:
“若人受胞胎, 恶行入地狱, 是时,世尊从静ⓔ室起,诣普集讲堂⑤而就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事。若人能修行者,身坏命终,得生人中。云何为四?所谓身、口、意、命⑥清净无瑕秽者。若命终时得生人中。 “若复,比丘!更有四法,有人习行⑦者,入地狱中。云何为四?所谓身、口、意、命不清净。是谓,比丘!有此四法。若有人亲近者,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复次,比丘!复有四法,习修行者,生善处天上。云何为四?惠施、仁爱、利人、等利⑧。是谓,比丘!ⓕ有人行此法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复次,比丘!更有四法,若有人ⓖ修行者,身坏命终,尽有漏⑨,成无漏⑩心解脱⑪、智慧解脱⑫:生死已尽,梵行ⓗ已立⑬,所作已[辨>办]⑭,更不复受胎⑮,如实知之。云何为四?有觉有观禅⑯、无觉无观禅⑰、ⓘ护念禅⑱、苦乐灭禅⑲,是[为>谓]比丘有四事法。若有人习行者,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是故,诸比丘!若有族姓子、四部之众⑳,欲生人中者,当求方便,行身、口、意、命清净;若得生天上者,亦当求方便,行四恩㉑;若得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亦当求方便,行四禅。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妊=任【圣】 “妊”,圣本作“任”。 “任”,大正藏原为“妊”,今依据圣本改作“任”。 ⓑ 复=彼【宋】【元】【明】 “复”,宋、元、明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 即+(以)【宋】【元】【明】 “即”,宋、元、明三本作“即以”。 大正藏无“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尔时世尊见〕-【宋】【元】【明】,〔尔〕-【圣】 ???? ⓔ 〔室〕-【圣】 圣本无“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室”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有人行此法=行此四【宋】【元】【明】 “有人行此法”,宋、元、明三本作“行此四”。 “行此四”,大正藏原为“有人行此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行此四”。 ⓖ 修行=行此法【宋】【元】【明】 “修行”,宋、元、明三本作“行此法”。 “行此法”,大正藏原为“修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行此法”。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护念=念护【宋】【元】【明】 “护念”,宋、元、明三本作“念护”。 “念护”,大正藏原为“护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念护”。 [注解]① 妊身:怀孕。 ② 瑕秽:原指玉的斑痕,杂质。比喻事物的缺点;人的过失或恶行。 ③ 灭度:又作般涅槃,与寂灭、入灭同义,意指命终。 ④ 无漏:断尽烦恼。 ⑤ 普集讲堂:大众集会用的讲堂。又译为“普会讲堂”。 ⑥ 命:这里指谋生的方法。 ⑦ 习行:常行;习惯做。 ⑧ 惠施、仁爱、利人、等利:施福利与人、说亲切好听的话、做利他的行为、与他人共事,这四种能摄引他人、让大众和谐相处的方法,即“四摄法”。 ⑨ 有漏:有烦恼的。 ⑩ 无漏:断尽烦恼。 ⑪ 心解脱:心自由了,解脱于贪爱等束缚。 ⑫ 智慧解脱:以智慧断除烦恼而解脱。 ⑬ 梵行已立:已经完成清净的修行。 ⑭ 所作已办:该做的修学都已办到。 ⑮ 不复受胎:不会再因为业力而再入轮回之中。 ⑯ 有觉有观禅:为色界初禅之定。 ⑰ 无觉无观禅:觉与观均止息,指由初禅进入二禅。 ⑱ 护念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其中“护念”即指舍心住正念。圣说及舍指圣人所说的舍离。 ⑲ 苦乐灭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 ⑳ 四部之众:比丘(受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比丘尼(受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优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优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 ㉑ 四恩:即“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对应经典]
ⓐ(八)[0670c02]闻如是: 一时,佛在ⓑ毘舍离城外林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未成佛道时,尔时依彼大畏山而住。是时彼山,其有欲心、无欲心入中者衣毛皆竖。若复极盛热时,野马①纵横,露其形体而坐,夜便入深林中。若复极寒之日,风ⓒ雨交流,昼便入林中,夜便露坐。 “我尔时,正能诵一偈,昔所未闻,昔所未见也。
“澹ⓓ淡夜安, 大畏山中, “若我至冢间,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体。尔时,若案吒村人来取木ⓔ支,着我耳中,或著鼻中,或有唾者,或有ⓕ溺者,或以土坌其身上;然我尔时,终不起意,向彼人民。尔时,有此护心。尔时,有牛畜ⓖ之处,设见犊子屎,便取食之;若无犊子屎者,便取大牛屎食之。尔时,食此之食,我复作是念:‘今用食为?乃可终日不食。’时我[*]以生此念,诸天便来到我所,而作是言:‘汝今勿复断食。若当断食者,我当以甘露精气相益,使存其命。’尔时,我复作是念:‘今[*]以断食,何缘复使诸天送甘露与我?今身将有虚诈。’是时,我复作是念:‘今可食麻米之余。’ “尔时,日食一麻一米,形体劣弱,骸骨相连,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犹如败坏瓠ⓘ卢,亦不成就我头。尔时亦复如是,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皆由不食故也。亦如深水之中星宿现中,尔时,我眼亦复如是,皆由不食故。犹如故车败坏,我身亦复如是,皆悉败ⓙ毁不可承顺。亦如骆驼脚迹,两尻亦复如是。若我以手ⓚ按摩腹时,便值脊骨,若按脊时,复值腹皮,ⓛ身体羸弱者,皆由不食故。 “我尔时,复以一麻一米,以此为食,竟无所益,亦复不得上尊之法。若我意中欲大小便者,即便倒地不能自起居。是时,诸天见已,便作ⓜ是说:‘此沙门瞿昙ⓝ以取灭度。’或复有诸天,而作是说:‘此沙门未命终,今必命终。’或复有诸天,而作是说:‘此沙门亦非命终,此沙门实是阿罗汉,夫罗汉之法有此苦行。’ “我尔时,犹有神识,知外来机趣。时,我复作是念:‘今可入无息禅②中。’便入无息禅中,数出入息,我ⓞ今以数出入ⓟ息,觉知有气从耳中出,是时风声如似雷鸣。尔时,ⓠ复作是念:‘我今ⓡ闭口塞耳,使息不出。’息[*]以不出,是时内气便从手脚中出,正使气不ⓢ得从耳、鼻、口出,尔时内声如似雷吼,我尔时亦复如是。是时神识犹随身回。 “是时,复作是念:‘我宜更入无息禅中。’是时,尽塞诸孔之息。我[*]以塞诸出入息,是时便患头额痛,如似有人以钻钻头,我亦如是极苦头痛。尔时,我故有神识,尔时我复作是念:‘我今更可坐禅,息气不得出入。’尔时,我便塞出入息,是时诸息尽集腹中。尔时,息转时极为少ⓣ类,犹如屠牛之家,以刀杀牛;我亦如是,极患苦痛。亦如两健人共执一ⓐ劣人于火上ⓑ炙,极ⓒ患疼痛不可堪忍;我亦如是,此苦疼ⓓ痛不可具陈。尔时,我犹有神识存,当我尔时坐禅之日,形体不作人色;其中有人见已,而作是说:‘此沙门颜色极黑。’ⓔ有人见已,而作是说:‘此沙门颜色似ⓕ终。’比丘当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 “尔时,我作是念:‘今日可食ⓖ一果。’尔时我便食一果。当我食一果之日,身形萎弱不能自起居,如年百二十,骨节离散不能ⓗ扶持。比丘当知,尔时一果者,如似今日小枣耳。尔时,我复作是念:‘ⓘ非我成道之本,故当更有余道。’尔时,我复作是念:‘我自忆昔ⓤ日,在父王树下无淫、无欲,除去ⓥ恶不善法,游于初禅;无觉、无观,游于二禅;ⓦ念清净无有众想,游于三禅;无复苦乐,意念清净,游于四禅。此或能是道,我今当求此道。’ “我六年之中勤苦求道而不克获;或卧荆棘之上;或卧板木铁钉之上,或悬ⓧ鸟身体远地,两脚在上而头首向地;或交脚蹲踞;或养长ⓨ须发未曾ⓩ揃除;或日Ⓐ暴火炙;或盛冬坐冰;身体没水;或寂寞不语;或时一食;或时二食;Ⓑ或时三食、四食,乃至七食;或食菜果;或食稻麻;或食草根;或食木实;或食花香;或食种种果蓏③;或时裸形;或时著弊坏之衣;或著莎草之衣;或著毛毳之衣;或时以人发覆形;或时养发;或时取他发益戴。如是,比丘!吾昔苦行乃至于斯,然不获四法之本。云何为四?所谓贤圣戒律难晓难知;贤圣智慧难晓难知;贤圣Ⓒ解脱难晓难知;贤圣Ⓓ三昧难晓难知。是谓,比丘!有此四法,吾昔苦行不获此要。 “尔时,我复作是念:‘吾今要当求无上之道。’何者是无上之道?所谓向四法是也:贤圣戒律、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贤圣解脱。尔时,我复作是念:‘不可以此羸劣之体,求于上尊之道,Ⓔ多少食精微之气,长育身体,气力炽盛,然后得修行道。’当食精微之气,时五比丘舍我还退:‘此沙门瞿昙性行错乱,以舍真法而就邪业。’ “当我尔时,即从Ⓕ坐起,东向经行。是时,我复作是念:‘过去久远恒沙诸佛,成道之处为在何所?’是时,虚空神天住在上,而语我曰:‘贤士当知,过去恒沙诸佛世尊,坐于道树清凉Ⓖ荫下而得成佛。’时,我复作是念:‘为坐何处得成佛道?坐耶?立耶?’是时,诸天复来告我,而作是说:‘过去恒沙诸佛世尊,坐于草蓐,然后成佛。’ “是时,去我不远,有吉祥梵志在侧刈草,即往至彼,Ⓗ问:‘汝是何人,为名何等,为有姓耶?’梵志报曰:‘我名吉祥,其姓弗星。’我尔时语彼人曰:‘善哉!善哉!如是姓字,世之希有;姓名不虚,必成其号,当使现世吉无不利,生、老、病、死,永使除尽。汝姓弗星,与我Ⓘ共同。吾今Ⓙ欲所求,见惠少草。’吉祥Ⓚ问曰:‘瞿昙!今日用斯草为?’尔时,我报吉祥曰:‘吾欲敷树王下求于四法。云何为四?所谓贤圣戒律、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贤圣解脱。’ “比丘当知,尔时,吉祥躬自执草诣树王所。吾即坐其上,正身正意,结Ⓛ加趺坐,Ⓜ计念在前。尔时,贪欲意解,除诸恶法,有觉、有观,游志初禅;有觉、有观除尽,游Ⓝ志二、Ⓞ三禅;护念清Ⓟ净,忧喜除尽,游志四禅。我尔时以清净之心,除诸结使,得无所畏,自识宿命无数来变。我便自忆无数世事,或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百千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无数成败之劫,我曾死此生彼,从彼命终而来生此,ⓚ无其本末因缘所从,忆如此无数世事。 “我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终者,善趣、ⓛ善色,恶趣、恶色,若好、若丑,随其行本,皆悉知之。或有众生身修恶行,口修恶行,意修恶行,诽谤贤圣,造邪业本,与邪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或有众生之类,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与ⓜ正见相应,身坏命终,生于人间,是谓此众生身、口、意行无有邪业。我以三昧之心清净无瑕秽,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即ⓝ成无上正真之道。 “若使比丘!或有沙门、婆罗门明了诸趣,然此趣ⓞ无本,吾昔未始不行,除一净居天④上不来此世;或复沙门、婆罗门当可所生之处,然我不生者,则非其宜,已生净居天,不复来此ⓟ世间。卿等[*]以得贤圣戒律,我亦得之;贤圣三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贤圣智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贤圣解脱,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贤圣解脱ⓢ知见,卿等亦得,我亦得之;以断胞胎之根,生死永尽,更不复受ⓣ胞胎。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就四法。所以然者。若ⓐ比丘得此四法者,成道不难,如我今日成无上正真之道,皆由四法而得成果。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M. 12. Sīhanāda. (pp. 79 f.) ??? ⓑ 毘舍离~Vesālī. ??? ⓒ 雨=雪【宋】【元】【明】 “雨”,宋、元、明三本作“雪”。 “雪”,大正藏原为“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雪”。 ⓓ 淡=怕【元】【明】 “淡”,元、明二本作“怕”。 “怕”,大正藏原为“淡”,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怕”。 ⓔ 支=枝【宋】【元】【明】 “支”,宋、元、明三本作“枝”。 “枝”,大正藏原为“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枝”。 ⓕ 溺=尿【明】 “溺”,明本作“尿”。 “尿”,大正藏原为“溺”,今依据明本改作“尿”。 ⓖ “牛畜”,大正藏原为“𤚐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牛畜”。 ⓗ 肉=皮【宋】*【元】*【明】* “肉”,宋、元、明三本作“皮”。 “皮”,大正藏原为“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皮”。 ⓘ 卢=芦【明】 “卢”,明本作“芦”。 “芦”,大正藏原为“卢”,今依据明本改作“芦”。 ⓙ 毁=坏【宋】【元】【明】 “毁”,宋、元、明三本作“坏”。 “坏”,大正藏原为“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坏”。 ⓚ 按=楼【圣】 “按”,圣本作“楼”。 “楼”,大正藏原为“按”,今依据圣本改作“楼”。 ⓛ 身=形【宋】【元】【明】 “身”,宋、元、明三本作“形”。 “形”,大正藏原为“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形”。 ⓜ 是+(念)【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念”。 大正藏无“念”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以=可【圣】 “以”,圣本作“可”。 “可”,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圣本改作“可”。 ⓞ 〔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息=自【圣】 “息”,圣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为“息”,今依据圣本改作“自”。 ⓠ (我)+复【宋】【元】【明】 “复”,宋、元、明三本作“我复”。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可)+闭【宋】【元】【明】 “闭”,宋、元、明三本作“可闭”。 大正藏无“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得”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类=赖【宋】【元】【明】【圣】 “类”,宋、元、明、圣四本作“赖”。 “赖”,大正藏原为“类”,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赖”。 ⓐ 劣人=雀【圣】 “劣人”,圣本作“雀”。 “雀”,大正藏原为“劣人”,今依据圣本改作“雀”。 ⓑ 炙=灰【圣】 “炙”,圣本作“灰”。 “灰”,大正藏原为“炙”,今依据圣本改作“灰”。 ⓒ 患疼痛=获疼患【宋】【元】【明】,=获疼痛【圣】 ???? ⓓ 痛=患【元】【明】 “痛”,元、明二本作“患”。 “患”,大正藏原为“痛”,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患”。 ⓔ (或)+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或有”。 大正藏无“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终=绿【宋】【元】【明】【圣】 “终”,宋、元、明、圣四本作“绿”。 “绿”,大正藏原为“终”,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绿”。 ⓖ 一+(小)【宋】【元】【明】 “一”,宋、元、明三本作“一小”。 大正藏无“小”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扶持=自扶【宋】【元】【明】,=扶侍【圣】 ???? ⓘ 非我=此非【宋】【元】【明】 “非我”,宋、元、明三本作“此非”。 “此非”,大正藏原为“非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非”。 ⓤ 〔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恶=怨【圣】 “恶”,圣本作“怨”。 “怨”,大正藏原为“恶”,今依据圣本改作“怨”。 ⓦ (护)+念【元】【明】 “念”,元、明二本作“护念”。 大正藏无“护”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鸟=钩【圣】 “鸟”,圣本作“钩”。 “钩”,大正藏原为“鸟”,今依据圣本改作“钩”。 ⓨ 须发=发须【宋】【元】【明】 “须发”,宋、元、明三本作“发须”。 “发须”,大正藏原为“须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发须”。 ⓩ 揃=剪【宋】【元】【明】 “揃”,宋、元、明三本作“剪”。 “剪”,大正藏原为“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剪”。 Ⓐ 暴=曝【宋】【元】【明】 “暴”,宋、元、明三本作“曝”。 “曝”,大正藏原为“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曝”。 Ⓑ 〔或时三食四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或时三食四食”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或时三食四食”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解脱=三昧【宋】【元】【明】 “解脱”,宋、元、明三本作“三昧”。 “三昧”,大正藏原为“解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三昧”。 Ⓓ 三昧=解脱【宋】【元】【明】 “三昧”,宋、元、明三本作“解脱”。 “解脱”,大正藏原为“三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解脱”。 Ⓔ 多少=少多【宋】【元】【明】【圣】 “多少”,宋、元、明、圣四本作“少多”。 “少多”,大正藏原为“多少”,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少多”。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荫=阴【圣】 “荫”,圣本作“阴”。 “阴”,大正藏原为“荫”,今依据圣本改作“阴”。 Ⓗ 问=所【宋】【元】【明】 “问”,宋、元、明三本作“所”。 “所”,大正藏原为“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所”。 Ⓘ 共=昔【宋】【元】【明】 “共”,宋、元、明三本作“昔”。 “昔”,大正藏原为“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昔”。 Ⓙ 欲+(有)【宋】【元】【明】 “欲”,宋、元、明三本作“欲有”。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问=报【宋】【元】【明】【圣】 “问”,宋、元、明、圣四本作“报”。 “报”,大正藏原为“问”,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报”。 Ⓛ 加=跏【宋】【元】【明】 “加”,宋、元、明三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 计=系【宋】【元】【明】 “计”,宋、元、明三本作“系”。 “系”,大正藏原为“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系”。 Ⓝ 志=心【元】【明】* “志”,元、明二本作“心”。 “心”,大正藏原为“志”,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心”。 Ⓞ 〔三〕-【圣】【明】 圣、明二本无“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三”字,今依据圣、明二本删去。 Ⓟ 净+(游心三禅)【元】【明】 “净”,元、明二本作“净游心三禅”。 大正藏无“游心三禅”四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劫+(成败之劫)【宋】【元】【明】 “劫”,宋、元、明三本作“劫成败之劫”。 大正藏无“成败之劫”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无=原【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 善色恶趣=恶趣善色【宋】【元】【明】 “善色恶趣”,宋、元、明三本作“恶趣善色”。 “恶趣善色”,大正藏原为“善色恶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恶趣善色”。 ⓜ 正=等【宋】【元】【明】【圣】 “正”,宋、元、明、圣四本作“等”。 “等”,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等”。 ⓝ 〔成〕-【圣】 圣本无“成”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成”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无=原【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 世间=间世【圣】 “世间”,圣本作“间世”。 “间世”,大正藏原为“世间”,今依据圣本改作“间世”。 ⓠ 〔之〕-【圣】 圣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贤圣…之〕十四字-【圣】 圣本无“贤圣…之”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贤圣…之”四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知见〕-【圣】 圣本无“知见”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知见”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胞〕-【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胞”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胞”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有)+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有比”。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尔=是【宋】【元】【明】 “尔”,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注解]① 野马:太阳照射地面,空气受热而产生对流,或是火焰周围空气受热而扰动的现象,远看像奔腾不停的野马或波动的水面(海市蜃楼之类),走近时即不见了。又译为“阳焰”。 ② 无息禅:这里指外道闭气的气功修法。 ③ 果蓏:瓜果。“蓏”读音同“裸”,草本或蔓生植物所结的果实。 ④ 净居天:位于色界第四禅天之中,是三果圣者才能往生的五个天界。又译为“五净居天”、“五不还天”、“首陀会天”。 [对应经典]
(对应经典内容似乎仅有部分符合。改列参考??? ywliu) [读经拾得]本经中佛陀曾修到极致却发现只会伤身的闭气修法,至今日仍有类似的气功法,甚至冒称为佛教法门,殊不知佛陀早已说过这种修法“不得上尊之法”。 ⓐ(九)[0672b03]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久远,三十三天释提桓因ⓑ及将诸玉女,ⓒ诣难檀槃那园ⓓ游。 “是时,有一天人便说此偈:
“‘不见难檀园, 则不知有乐, “是ⓔ时,有天语彼天言:‘汝今无智不能分别正理,忧苦之物,ⓕ反言是乐;无牢①之物,而言是牢;无常之物,反言是常;不坚ⓖ要之物,复言坚要。所以然者,汝ⓗ竟不闻如来说偈乎?
“‘一切行无常, 生者必有死, “‘ⓘ彼有此义,又有此偈,云何方言此处最为乐耶?汝今当知,如来亦说有四流法。若一切众生没在此流者,终不得道。云何为四?所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云ⓚ何名为欲流?所谓五欲是也。云何为五?所谓若眼见色起眼ⓛ色想;若耳闻声起识想;若鼻嗅香起识想;若舌知味起识想;若身知细滑起识想,是谓名为欲流。 “‘云何名为有流?所谓有者,三有是也。云何为三?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②,是谓名为有流也。 “‘云何名为见流?所谓见流者:世有常、ⓜ无常;世有边见、无边见;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来死、无如来死、若有如来死ⓝ无如来死、亦非有如来死亦非无如来死;是谓名为见流。 “‘彼云何无明流?所谓无明者,无知、无信、无见,心意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若复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是谓名为无明流。天子当知,如来说此四流。若有人没在此者,亦不能得道。’ “是时,彼天闻此语已,犹如力ⓟ士屈ⓠ申臂顷,从三十三天没,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彼天而白我言:‘善哉!世尊!快说此ⓡ语!如来乃说四流。若凡夫之人不闻此四流者,则不获四乐。云何为四?所谓[伏>休]息乐、正觉乐、沙门乐③、涅槃乐。若凡夫之人不知此四流者,不获此四乐。’作是语已,我复告曰:‘如是,天子!如汝所言,若不觉此四流,则不觉此四乐。’ “我时与彼天人渐渐共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出要为乐。尔时,天人[*]以发欢喜之心;是时,我便广演说四流之法,及说四乐。尔时,彼天ⓢ专心一意,思惟此法已,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我今亦说此四法、四乐,便得四谛④之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S. 1. 2. ??? ⓑ 〔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诣=在【宋】【元】【明】 “诣”,宋、元、明三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为“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在”。 ⓓ 游+(戏)【宋】【元】【明】【圣】 “游”,宋、元、明、圣四本作“游戏”。 大正藏无“戏”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时+(更)【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时更”。 大正藏无“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反=及【圣】 “反”,圣本作“及”。 “及”,大正藏原为“反”,今依据圣本改作“及”。 ⓖ 〔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彼=然【宋】【元】【明】【圣】 “彼”,宋、元、明、圣四本作“然”。 “然”,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然”。 ⓙ (彼)+云【宋】【元】【明】 “云”,宋、元、明三本作“彼云”。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何=欲【元】 “何”,元本作“欲”。 “欲”,大正藏原为“何”,今依据元本改作“欲”。 ⓛ 色=识【明】 “色”,明本作“识”。 “识”,大正藏原为“色”,今依据明本改作“识”。 ⓜ 无常世=世无常【宋】【元】【明】,〔无常〕-【圣】 ???? ⓝ (若)+无【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若无”。 大正藏无“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 士=人【宋】【圣】 “士”,宋、圣二本作“人”。 “人”,大正藏原为“士”,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人”。 ⓠ 申=伸【宋】【元】【明】 “申”,宋、元、明三本作“伸”。 “伸”,大正藏原为“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 语=义【宋】【元】【明】 “语”,宋、元、明三本作“义”。 “义”,大正藏原为“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义”。 ⓢ 专=寿【圣】 “专”,圣本作“寿”。 “寿”,大正藏原为“专”,今依据圣本改作“寿”。 [注解]① 无牢:不坚固。 ② 欲有、色有、无色有:欲界的存在、色界的存在、无色界的存在。“有”表示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 ③ 沙门乐:出家身心清净的快乐。 ④ 四谛:即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苦、集、灭、道。又译为“四圣谛”。 [对应经典]
(一〇)[0672c22]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无常想,当广布①无常想,已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断欲界爱、ⓐ色爱②、无ⓑ色爱③,尽断无明,尽断憍慢,犹如燎烧草木,皆悉除尽。此ⓒ亦如是,若修无常想,尽除断一切诸结④。所以然者,往昔久远有一天子,将五百玉女前后导从,出游难檀槃那⑤ⓓ园中戏ⓔ庐;转诣迦尼树下五欲自娱乐。时,彼天子登树游戏,心意错乱,并复采华,即便堕树而命终,生此舍卫城中大长者家。是时,五百玉女ⓕ椎胸唤呼⑥,不能自胜。 “我尔时,以天眼观见天子,而ⓖ命终生舍卫城中大长者家,经八、九月便生男儿,端ⓗ正无双,如桃华色。是时,长者子渐渐长大,父母便求妇处。ⓘ取妇未久便复命终,生大海中,作龙蛇形。是时,彼长者居门大小⑦,追慕号哭,痛毒伤心。是时,彼龙复为金翅鸟所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是时,诸龙女追慕情切,实不可言。”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彼天采华时, 心意乱不宁, “是故,诸比丘!常当修行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便断色爱、无色爱,亦断憍慢,无明永尽无余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色+(界)【宋】*【元】*【明】* “色”,宋、元、明三本作“色界”。 大正藏无“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色爱〕-【圣】 圣本无“色爱”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色爱”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亦〕-【圣】 圣本无“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亦”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园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园中”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园中”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庐=卢【明】,〔庐〕-【圣】 ???? ⓕ 推=椎【宋】【元】【明】【CB】,=推【丽-CB】 ???? ⓖ (取)+命【圣】 “命”,圣本作“取命”。 大正藏无“取”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正=政【圣】* “正”,圣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圣本改作“政”。 ⓘ 取=娶【宋】【元】【明】 “取”,宋、元、明三本作“娶”。 “娶”,大正藏原为“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娶”。 ⓙ 飘=漂【宋】【元】【明】 “飘”,宋、元、明三本作“漂”。 “漂”,大正藏原为“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漂”。 ⓚ 极勇=皆勇【明】,=极踊【圣】 ???? [注解]① 广布:多作;多修行。 ② 色爱:(断除淫欲的)色界众生的渴爱。 ③ 无色爱:(断除淫欲与物质欲的)无色界众生的渴爱,例如对于无色界的受、想、行、识的渴爱。 ④ 结:结使,指烦恼。 ⑤ 难檀槃那:忉利天中帝释四园之一,又称欢喜园。诸天入此苑时,心皆柔软,欢乐和悦,粗心不生;若阿修罗起兵至此,则无斗心,故称欢喜园。 ⑥ 椎胸唤呼:捶胸号哭,表非常哀痛。 ⑦ 居门大小:全家大小。 ⑧ 永尽无余:永远除尽没有剩余。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杂阿含经》卷10:“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CBETA, T02, no. 99, p. 70, c25-p. 71, a2) (一一)[0673b01]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目连弟子、阿难弟子二人共谈:“我等二人同声经呗①,谁者为胜?” 是时,众多比丘闻此二人各各共论,闻已,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今有二人共论:‘我等二人共诵经呗,何者为妙?’”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呼此二比丘使来。” 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比丘从佛受教。即往至彼二人所,语彼二人曰:“世尊唤卿。” 是时,二人闻比丘语已,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尔时,世尊告二人曰:“汝等愚人实有此语:‘我等共诵经呗,何者为妙?’” 二人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汝等颇闻我说此法共ⓐ竞诤②乎?如此之法,何异梵志③?” 诸比丘对曰:“不闻如来而说此法。” 世尊告曰:“我由来不与诸比丘而说此法,当诤胜负耶?然我今日ⓑ所说法,欲有降伏,有所教化。若有比丘受法之时,当念思惟四缘之法,ⓒ意与契经④、阿毘昙⑤、律共相应不?设共相应者,当念奉行。”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多ⓓ诵无益事, 此法非为妙, “是故,诸比丘!自今[*]以后,未复诤讼有胜负心。所以然者,ⓚ念当降伏一切人民。若复比丘有胜负心,共诤讼心而共竞者,即以法、律治彼。比丘!以是之故,当自修行。” 是ⓛ故,二比丘闻佛此语已,即从[*]坐起,礼世尊足,而求ⓜ悔过:“自今已后,更不复为,唯愿世尊受其[*]悔过。” 世尊告曰:“大法之中快得ⓝ改过,自知有ⓞ诤竞之心,听汝[*]悔过。诸比丘!更莫复尔。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上.坐.行迹 无常.园观ⓟ池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三ⓠ [校勘]ⓐ 竞诤=诤竞【明】 “竞诤”,明本作“诤竞”。 “诤竞”,大正藏原为“竞诤”,今依据明本改作“诤竞”。 ⓑ 所+(以)【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所以”。 大正藏无“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意=竟【圣】,=此法竟【宋】【元】【明】 ???? ⓓ 诵=调【圣】 “诵”,圣本作“调”。 “调”,大正藏原为“诵”,今依据圣本改作“调”。 ⓔ 算=等【元】 “算”,元本作“等”。 “等”,大正藏原为“算”,今依据元本改作“等”。 ⓕ 牛头数=计牛头【宋】【元】【明】 “牛头数”,宋、元、明三本作“计牛头”。 “计牛头”,大正藏原为“牛头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计牛头”。 ⓖ 非此=此非【宋】【元】【明】 “非此”,宋、元、明三本作“此非”。 “此非”,大正藏原为“非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非”。 ⓗ 句=义【宋】【元】【明】 “句”,宋、元、明三本作“义”。 “义”,大正藏原为“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义”。 ⓘ 敌=摘【圣】 “敌”,圣本作“摘”。 “摘”,大正藏原为“敌”,今依据圣本改作“摘”。 ⓙ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念当=当念【宋】【元】【明】 “念当”,宋、元、明三本作“当念”。 “当念”,大正藏原为“念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当念”。 ⓛ 故=时【宋】【元】【明】,故+(时)【圣】 ???? ⓜ 悔=诲【圣】* “悔”,圣本作“诲”。 “诲”,大正藏原为“悔”,今依据圣本改作“诲”。 ⓝ 改=愍【圣】 “改”,圣本作“愍”。 “愍”,大正藏原为“改”,今依据圣本改作“愍”。 ⓞ 诤=争【圣】 “诤”,圣本作“争”。 “争”,大正藏原为“诤”,今依据圣本改作“争”。 ⓟ 池=地【宋】【元】【明】【圣】 “池”,宋、元、明、圣四本作“地”。 “地”,大正藏原为“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地”。 ⓠ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① 经呗:歌咏经文之声。即梵呗也。慧琳音义六十五曰:“经呗,僧尼法事梵呗声也。” ② 竞诤:竞争;争论。诤,通“争”。 ③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净的修行)的人,音译为“婆罗门”,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级。 ④ 契经:佛经。音译为“修多罗”。 ⑤ 阿毘昙:为音译,义译为“论”,指为阐明法义的问答论议,后来也指佛弟子对经的论述,和经、律合称三藏。又译作“阿毘达磨”。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不应以经文作竞诤之工具] <增一、四十八、五十、八> 若有愚人习于法行。所谓契经.祇夜.偈.授决.因缘.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说.广普。虽诵斯法。不解其义。以不观察其义。亦不顺从其法。所应顺法终不从其行。 所以诵斯法者。从欲与人共竞诤。意计胜负。亦不自为己有所济及。彼诵法已。则犯制限。犹如有人出彼村落欲求恶蛇。彼若见极大之蛇。到已。以左手摩抆其尾。然彼蛇回头螫蜇其手。由此缘报。便致命终。此亦如是。 若有愚人玩习其法。十二部经靡不斟酌。亦不观察其义。所以然者。由不究竟正法义故 注:常见外道对经文断章取义以作竞诤之具,佛子应避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