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劝请品第十九

导读

(一)[0593a24]

闻如是:

一时,佛在摩竭道场树下。

尔时,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念:“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不可思惟,休息微妙,智者所觉知,能分别义理,习之不厌,即得欢喜。设吾与人说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劳,则有所损。我今宜可默然,何须说法!”

尔时,梵天在梵天上,遥知如来所念,犹如士夫屈伸臂顷,从梵天上没不现,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尔时,梵天白世尊曰:“此阎浮提必当坏败,三界丧目。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应演法宝,然今复不畅演法味,唯愿如来普为众生广说深法!又此众生根原易度。若不闻者,永失法眼。此应为法之遗子,犹如优钵莲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虽出于地,未出水上,亦未开敷。是时,彼华渐渐欲生,故未出水,或时此华以出水上,或时此华不为水所著。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所见逼促,诸根应熟,然不闻法而便丧者,不亦苦哉!今正是时,唯愿世尊当为说法。”

尔时,世尊知梵天心中所念,又慈愍一切众生故,说此偈曰:

“梵天今来劝,  如来开法门;
 闻者得笃信,  分别深法要。
 犹在高山顶,  普观众生类;
 我今有此法,  昇堂现法眼。”

尔时,梵天便作是念:“如来必为众生说深妙法。”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头面礼足已,即还天上。

尔时,梵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东晋…译)=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S. 6. 1. 1. Brahma-āyācana.

  ???

〔国〕-【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是=此【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唯=惟【宋】【元】【明】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为“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惟”。

原=源【宋】【元】【明】

  “原”,宋、元、明三本作“源”。
  “源”,大正藏原为“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源”。

优…华~Uppala.

  ???

分…华~Puṇḍarīka.

  ???

在=住【宋】【元】【明】

  “在”,宋、元、明三本作“住”。
  “住”,大正藏原为“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住”。

[注解]

道场树:即菩提树,桑科榕属的大乔木,株高二十米以上,因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打坐时悟道,而称为菩提树、道树、觉树、道场树,原名钵多树、义译吉祥树。

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佛本行集经》等相当经文作“又彼诸人是欣阿赖耶、著阿赖耶、乐阿赖耶、喜阿赖耶”。

梵天:色界的初禅天之一,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

法眼:能够透彻观察因缘所生法 (现象) 之眼。

优钵莲华:青莲华,另译为优钵罗华。

拘牟头华:白莲华。

分陀利华:白色睡莲。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Heawen Chou:

佛陀经历了多劫菩萨道成佛,目的就是度化众生,为什么成道后却生起放弃度化众生的想法?

先不论这是不是故事,若依经典来谈,我想到的是会不会因为阿罗汉是所作已办,所以世尊成佛时,等于也证阿罗汉,因此不会刻意生起要去做什么的心,只是随缘应机而行?

David Chiou:

从经典中整体来看,佛陀及阿罗汉说法,一般都是有人请法或是有适当的因缘,而佛陀即随缘回应。本经中的梵天也算是一种因缘,不过我想若是路人甲请法,佛陀也是会说法的 :-)

我蛮认同 Heawen Chou 所说的。经中提到灭受想定(灭尽定)出定时,不是像其他的定境是有“我”想出定,而是以先前所作的方便而出定:

《杂阿含经》卷21:“出灭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当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CBETA, T02, no. 99, p. 150, b22-24)

我觉得这个“梵天劝请”也是佛陀过去已作好的方便,或是已作方便心的一种具像化 :-)

很多人刚学佛时都曾经幻想可以打坐一入定就不动了,一坐太久的话,可能得先安排家人敲引磬叫醒。功力这么高的话,是得安排人来叫醒。可惜这个幻想很快就破灭了 :D

另外,以前 Heawen Chou 和我也算过各天界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在较高级的天界来看,人间很快就又出了一尊佛,因此现今的梵天大概已经很习惯看到佛就来劝请一下,成了一种习惯? :D 那么 Yap Pak Choong 提到的讲师所说的诸佛的传统,就蛮可行的,并不见得每次都换个梵天福至心灵刚好来劝请,而是有位梵天有这种习惯。

Heawen Chou:

大梵天的寿命是一中劫。而一大劫是成住坏空四中劫。贤劫有千佛出世,若都是在住劫这一个中劫,则大梵天就有机会看到千佛出世了。

用人类的时间来换算,一生百岁看到千佛,等于平均一年可以看到十位佛陀出世,所以大梵天一个多月下来劝请,似乎真的蛮可行的。

Murphy Chen:

本经说明世尊得道后,原本认为悟得之法甚深难解,因此没有必要说法。梵天知道世尊的心念后,劝请世尊说法。因此世尊才决定要说法。

反思:

梵天的智慧难道高于世尊,使得世尊原本不明白人类的根器及说法的效用,而听了梵天的劝请之后,才明白人类的根器及说法的效用,而决定开始说法?

比较合理的情况是世尊原本就有慈悲心,也了解人类的根器,在得道后,原本就会为众生说法,并不需要等待梵天的劝请。

经文提到梵天的劝请,可能是为了契合当时的宗教信仰,以收纳信仰梵天的信徒。

[进阶辨正]

(二)[0593b24]

闻如是:

一时,佛在波罗㮈仙人鹿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事,学道者不应亲近。云何为二事?所谓著欲及乐之法,此是下卑凡贱之法,又此诸苦众恼百端,是谓二事学道者不应亲近。如是,舍此二事已,我自有至要之道得成正觉,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诸神通,成沙门果,至于涅槃。

云何为至要之道得成正觉,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诸神通,成沙门果,至于涅槃?所谓此贤圣八品道是。所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此名至要之道。今我得成正觉,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诸神通,成沙门果,至于涅槃。如是,诸比丘!当学舍上二事,习于至要之道。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罗云.迦叶.龙  二难.大爱道
 诽谤.非梵法  二事最在后

[校勘]

~S. 56. 11. Dhammacakka.

“波罗㮈国仙人鹿苑”,宋、元、明三本作“波罗奈国仙人鹿苑”。

下卑=卑下【宋】【元】【明】

  “下卑”,宋、元、明三本作“卑下”。
  “卑下”,大正藏原为“下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卑下”。

今=令【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梵法=梵请【宋】【元】【明】

  “梵法”,宋、元、明三本作“梵请”。
  “梵请”,大正藏原为“梵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梵请”。

[注解]

波罗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恒河河畔,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迦尸国又称为波罗㮈国。另译为“波罗奈”。

仙人鹿苑:中印度波罗㮈城的地名,当地林中有许多鹿,因此称鹿苑。传说鹿苑是远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鹿苑”。佛陀成道后,在此地度化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证阿罗汉。又译为“鹿野苑”、“鹿野园”。

著欲及乐之法:染著于五欲,以及乐在其中。“法”在这边是广义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无形、真实、虚妄的事物或道理。

[对应经典]

 

(三)[0593c1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释提桓因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断于爱欲,心得解脱,乃至究竟安隐之处,无有诸患,天、人所敬?”

尔时,世尊告释提桓因曰:“于是,拘翼!若是比丘闻此空法无所有,则得解了一切诸法,如实知之。身所觉知苦乐之法,若不苦不乐之法,即于此身观悉无常,皆归于空。彼已观此不苦不乐之变,亦不起想,以无有想,则无恐怖;[*]以无恐怖,则般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释提桓因!比丘断于爱欲,心得解脱,乃至究竟安隐之处,无有灾患,天、人所敬。”

尔时,释提桓因礼世尊足已,绕三匝而退。

当于尔时,尊者大目犍连去世尊不远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便作是念:“向者,帝释得道迹而问事耶?为不得道迹而问义耶?我今当试之。”尔时,尊者大目犍连即以神足,如屈伸臂顷,便至三十三天。

尔时,释提桓因遥见大目犍连远来,即起奉迎,并作是语:“善来!尊者大目犍连!尊自不至此,亦大久矣!愿欲与尊论说法义,愿在此处坐。”

是时,目犍连问释提桓因曰:“世尊与汝说断爱欲之法,我欲闻之,今正是时,可与我说之。”

释提桓因白言:“我今诸天事猥多,或自有事,或复有诸天事,我所闻者即时而忘。昔者,目连,与诸阿须伦共斗,当斗之日,诸天得胜,阿须伦退。尔时,我身躬往自战,寻复领诸天还上天宫,坐最胜讲堂。因斗胜故,故名为最胜讲堂,阶巷成行,陌陌相值,一一阶头,七百楼阁,一一楼阁上,各七玉女,一一玉女各有七使人,愿尊目连在彼观看。”

尔时,释提桓因及毘沙门天王在尊者目连后,往至最胜讲堂所。是时,释提桓因及毘沙门天王,白大目犍连曰:“此是最胜讲堂,悉可游看。”

犍连曰:“天王!此处极为微妙,皆由前身所作福祐故,致此自然宝堂,犹如人间小有乐处,各自庆贺,如天宫无异,皆由前身作福所致。”

尔时,释提桓因左右玉女,各各驰走,莫知所如,犹如人间有所禁忌,皆怀惭愧。是时,释提桓因所将玉女亦复如是。遥见大目犍连来,各各驰走,莫知所凑。

时,大目[*]犍连便作是念:“此释提桓因意甚放逸,我今宜可使怀恐怖。”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即以右脚指案地,彼宫殿六变震动。是时,释提桓因及毘沙门天王皆怀恐怖,衣毛皆竖,而作是念:“此大目犍连有大神足,乃能使此宫殿六返震动,甚奇!甚特!未曾有是!”

是时,大目犍连便作是念:“今此释身以怀恐怖,我今宜可问其深义。”“云何,拘翼!如来所说除爱欲经者,今正是时,唯愿与我等说。”

释提桓因报言:“目连!我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是时,我即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断于爱欲,心得解脱,乃至究竟至无为处,无有患苦,天、人所敬?’尔时,世尊便告我言:‘于是,拘翼!诸比丘闻法已,都无所著,亦不着色,尽解一切诸法,了无所有。以知一切诸法已,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观了无常,灭尽无余,亦无断坏。彼[*]以观此,已都无所著,已不起世间想,复无恐怖;以无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释提桓因!比丘断欲,心得解脱,乃至究竟无为之处,无有患苦,天、人所敬。’尔时,我闻此语已,便礼世尊足,遶三匝,即退而去,还归天上。”

是时,尊者大目犍连以深法之语,向释提桓因及向毘沙门具分别之。尔时,目[*]犍连具说法已,犹如士夫屈伸臂顷,从三十三天没不现,便来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目犍连即于座上白世尊曰:“如来前与释提桓因说除欲之法,唯愿世尊当与我说之。”

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曰:“汝当知之,释提桓因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释提桓因问我此义:‘云何,世尊!比丘断爱欲,心得解脱?’尔时,我告释提桓因曰:‘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诸法空无所有,亦无所著,尽解一切诸法了无所有,[*]以知一切诸法无常,灭尽无余,亦无断坏。彼已观此,已都无所著,已不起世间想,复无恐怖;已无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释提桓因,比丘断欲,心得解脱。’尔时,释提桓因即从[*]坐起,头面礼我足,便退而去。还归天上。”

尔时,大目犍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M. 37. Taṇhāsaṅkhaya.,[No. 99(505)]

  ????

是=诸【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诸”。
  “诸”,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般涅槃~Parinibbānam.

  ???

(此)+帝释【宋】【元】【明】

  “帝释”,宋、元、明三本作“此帝释”。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而=为【宋】【元】【明】

  “而”,宋、元、明三本作“为”。
  “为”,大正藏原为“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

(人)+屈【宋】【元】【明】

  “屈”,宋、元、明三本作“人屈”。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远来=从远而来【宋】【元】【明】

  “远来”,宋、元、明三本作“从远而来”。
  “从远而来”,大正藏原为“远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从远而来”。

闻=问【明】

  “闻”,明本作“问”。
  “问”,大正藏原为“闻”,今依据明本改作“问”。

阶=街【宋】【元】【明】

  “阶”,宋、元、明三本作“街”。
  “街”,大正藏原为“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街”。

毘沙门天王~Vessavaṇa-mahārājā.

  ???

〔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如=若【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为“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若”。

右=左【宋】【元】【明】

  “右”,宋、元、明三本作“左”。
  “左”,大正藏原为“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左”。

六变=六反【宋】【元】【明】

  “六变”,宋、元、明三本作“六反”。
  “六反”,大正藏原为“六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六反”。

六返=六反【宋】【元】【明】

  “六返”,宋、元、明三本作“六反”。
  “六反”,大正藏原为“六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六反”。

〔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问我此=而问我【宋】【元】【明】

  “问我此”,宋、元、明三本作“而问我”。
  “而问我”,大正藏原为“问我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而问我”。

〔已〕-【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我”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释提桓因:欲界六天当中第二天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的天主。又称为“天帝释”。

拘翼:天帝释过去世身为人时的姓,清净布施而得到成为天主的果报。又译为“憍尸迦”。

空法:一切现象皆由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

无所有:断除贪瞋痴、没有任何造作。又译为“无作”。

大目犍连:比丘名,以“神通第一”闻名。又译为“大目犍连”、“目揵连”。

使人:仆人。

毘沙门: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即多闻天王。

亦无断坏:也不是断灭,什么都没有了。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佛陀曾为天帝释讲解爱尽解脱的意义: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灭没有实体,无所有而不造作。例如如实知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无常、都归于空,因此对这些无常的变化也不起想、无恐怖,而得解脱。

之后大目揵连尊者想要考天帝释对佛陀之前所说爱尽解脱的理解,然而天帝释忙于俗事,已忘了,因此大目揵连尊者用足趾触地震动天宫,以警醒天帝释。

天界太乐而难以修行,地狱太苦而难以修行,因此诸佛都出于人间,如《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34〉第3经所述:“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CBETA, T02, no. 125, p. 694, a2-5)

这次的事件在不同的经中有记载,例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88经相当于本经的前半段,记载佛陀回答天帝释什么是爱尽解脱,《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05经则相当于本经的后半段,记载大目揵连尊者上三十三天考天帝释,乃至尊者以足趾触地震动天宫,警醒天帝释。

本经中解说:“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诸法空无所有,亦无所著,尽解一切诸法了无所有,以知一切诸法无常,灭尽无余,亦无断坏。彼已观此,已都无所著,已不起世间想,复无恐怖;已无恐怖,便般涅槃”呼应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进阶辨正]

(四)[0594c1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有此二人,若见雷电霹雳,无有恐怖。云何为二人?兽王师子、漏尽阿罗汉。是谓,比丘!有此二人在于世间,若见雷电霹雳,不怀恐怖。是故,诸比丘!当学漏尽阿罗汉。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对应经典]

 

(五)[0594c2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无有智慧。云何为二法?不喜问胜人,但贪睡眠无精进意。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令人无有智慧。复有二法,令人成大智慧。云何为二法,好问他义,不贪睡眠有精进意。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令人有智慧,当学远离恶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学”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胜人:智慧超群的人。

[]

[]

[对应经典]

 

(六)[0594c2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贫贱,无有财货。云何为二法?若见施时便禁制之,又自不肯布施。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令人贫贱,无有财宝。比丘!有二法,令人富贵。云何为二法?若见人与他物时助其欢喜,己好布施。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令人富贵。如是,诸比丘!当学惠施,勿有贪心。”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人与)+他【宋】【元】【明】

  “他”,宋、元、明三本作“人与他”。
  大正藏无“人与”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施=物【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物”。
  “物”,大正藏原为“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物”。

(当知)+复【宋】【元】【明】

  “复”,宋、元、明三本作“当知复”。
  大正藏无“当知”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七)[0595a0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生贫贱家。云何为二法?不孝父母、诸尊师长,亦不承事己者。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生贫贱家。比丘当知,复有二法生豪族家。云何为二?恭敬父母、兄弟、宗族,至己家,惠施所有。是谓,比丘,有此二法,生豪族家。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于)+己【宋】【元】【明】

  “己”,宋、元、明三本作“于己”。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比丘当知”,大正藏原为“诸比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比丘当知”。

[注解]

将:率领。读音同“匠”。

(似乎应为“供养、奉养”之义。见:https://www.zdic.net/hant/%E5%B0%87 中详细解译及康熙字典部分。ywliu)

[对应经典]

 

(八)[0595a18]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梵志女名须深,往至尊者大拘𫄨罗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梵志女须深白拘𫄨罗曰:“优蹋蓝弗、罗勒迦蓝,此深法中,竟不受化,各取命终,世尊记此二人曰:‘一人生不用处,一人生有想无想处。此二人尽其寿命,各复命终,一人当为边地国王,伤害人民,不可称计;一人当为着翅恶狸,飞行走兽无得脱者;命终之后各生地狱中。’然复世尊不记彼人何时当尽苦际,何故世尊不记彼人当尽苦际?”

尔时,尊者拘𫄨罗语须深女人曰:“所以世尊不说者,皆由无人问此义故,是故,世尊不记彼人何时当尽苦际。”

须深女人曰:“于是如来以取涅槃,是故不得问之;若当在世者,往问其义。如今尊者拘𫄨罗与我说之,彼人何时当尽苦际?”

尔时,尊者拘𫄨罗便说此偈:

“种种果不同,  众生趣亦然,
 自觉觉人者,  我无此辩说。
 禅智解脱辩,  忆本天眼通,
 能尽苦原本,  我无此辩说。”

尔时,须深女人便说此偈:

善逝有此智,  质直无瑕秽,
 勇猛有所伏,  求于大乘行。”

是时,尊者拘𫄨罗复说此偈:

“是意甚难得,  能获异法要;
 难为能办之,  向于奇特事。”

尔时,尊者与彼须深女人具说法要,便发喜心。时,彼女人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时,须深女人闻尊者拘𫄨罗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说=记【元】【明】

  “说”,元、明二本作“记”。
  “记”,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记”。

以取=已趣【宋】【元】【明】

  “以取”,宋、元、明三本作“已趣”。
  “已趣”,大正藏原为“以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趣”。

(便)+往【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便往”。
  大正藏无“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原=元【宋】【元】【明】

  “原”,宋、元、明三本作“元”。
  “元”,大正藏原为“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元”。

办=辩【元】【明】

  “办”,元、明二本作“辩”。
  “辩”,大正藏原为“办”,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辩”。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注解]

大拘𫄨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从佛出家前又被称为“长爪梵志”。“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称,例如用以和资历较浅的同姓名人士区分。

善逝:指佛陀。“善逝”是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十号)之一,意思是彻底地到达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此处以这个称号来代表佛陀。

勇猛有所伏,求于大乘行:(称赞佛陀)精进勇猛而能调伏,求于佛道而(如大的车乘)广度众生。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的问答发生时,佛陀已涅槃了,但经中一开始却说“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佛世时经典是由僧人一一背诵,事件发生的详细地点有时即会遗忘或错置,有这种状况时,因为不影响法义,背诵者被允许以佛陀常说法的地点来补上,以免经典没头没尾。这也是为何不同传承的同本经典,在事件地点的记录上不时有所出入。

(九)[0595b21]

闻如是:

一时,尊者摩诃迦遮延婆那国深池水侧,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迦遮延有此名闻,流闻四远。尊者长老奸荼婆罗门在此游化。尔时,婆罗门闻尊者迦遮延在此池侧游化,将五百比丘,尊者长老功德具足,“我今可往问讯彼人。”是时,上色婆罗门将五百弟子,往至尊者迦遮延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彼婆罗门问尊者迦遮延曰:“如迦遮延所行,此非法、律,年少比丘不向我等诸高德婆罗门作礼。”

迦遮延曰:“婆罗门当知,彼如来.至真.等正觉,说此二地。云何为二地?一名老地,二名壮地。”

行为比年纪重要婆罗门问曰:“何者为老地?何者[*]为壮地?”

迦遮延曰:“正使婆罗门年在八十、九十,彼人不止淫欲,作诸恶行,是谓婆罗门虽可言老,今在壮地。”

婆罗门曰:“何者年壮住在老地?”

迦遮延曰:“婆罗门!若有比丘年在二十,或三十、四十、五十,彼亦不习淫欲,亦不作恶行,是谓婆罗门年壮在老地。”

婆罗门曰:“此大众中颇有一比丘不行淫法,不作恶行乎?”

迦遮延曰:“我大众中无有一比丘习欲作恶者。”

时,婆罗门即从[*]坐起,礼诸比丘足,并作是语:“汝今年少住于老地,我今年老住于少地。”尔时,彼婆罗门复往至迦遮延所,头面礼足,而自陈说:“我今自归迦遮延及比丘僧,尽形寿不杀。”

迦遮延曰:“汝今莫自归我,我所自归者汝可趣向之。

婆罗门曰:“尊者迦遮延,为自归谁?”

时,尊者迦遮延便长跪向如来所般涅槃处:“有释种子出家学道,我恒自归彼,然彼人即是我师。”

婆罗门曰:“此沙门瞿昙为在何处?我今欲见之。”

迦遮延曰:“彼如来已取涅槃。”

婆罗门言:“若如来在世者,我乃可百千由旬往问讯之。彼如来虽[*]取涅槃,我今重自归作礼及佛、法、众,尽其形寿,不复杀生。”

尔时,上色婆罗门闻尊者迦遮延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II. 4. 7.

  ???

摩诃迦遮延~Mahākaccāna.

  ???

婆那~Gundāvana.

  ???

闻=问【宋】

  “闻”,宋本作“问”。
  “问”,大正藏原为“闻”,今依据宋本改作“问”。

“奸荼”,大正藏原为“奸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奸荼”。

为=是【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言=年【明】

  “言”,明本作“年”。
  “年”,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明本改作“年”。

淫法=淫欲【宋】【元】【明】

  “淫法”,宋、元、明三本作“淫欲”。
  “淫欲”,大正藏原为“淫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淫欲”。

(彼)+婆【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彼婆”。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于=在【明】

  “于”,明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明本改作“在”。

取=趣【宋】*【元】*【明】*

  “取”,宋、元、明三本作“趣”。
  “趣”,大正藏原为“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趣”。

重自=自重【宋】

  “重自”,宋本作“自重”。
  “自重”,大正藏原为“重自”,今依据宋本改作“自重”。

[注解]

摩诃迦遮延:比丘名,以“善解经律,而能论义”闻名。又作“大迦旃延”、“摩诃迦旃延”。

奸荼婆罗门:“奸荼”为音义,义译为“根”(生殖器)。此位婆罗门可能修习外道的男女和合修法,所以在本经后段其弟子只受“不杀生”戒,其余“不邪淫”等戒一时难以持守。

释种子:释迦族血统的人,这里特指佛陀。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迦遮延尊者指出“不贪淫作恶”才是真正的资深。

此时佛陀已灭度了,然而迦遮延尊者仍指出是皈依佛而不是他个人。在佛教中,授皈依的师父是作证,佛弟子所皈依的是佛陀及广大的圣众。

[进阶辨正]

(一〇)[0595c2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人出现世间,甚难得遇。云何为二人?能说法人出现于世,甚难得值;能闻法人受持奉行,甚难得值。是谓,比丘!有此二人出现世间,甚难得遇。是故,诸比丘!当学说法,当学闻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对应经典]

 

(一一)[0596a08]

闻如是:

一时,佛游摩竭国界,渐来至毘舍离城。尔时,在毘舍离菴婆婆利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菴婆婆利女闻世尊来在园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尔时,彼女驾乘羽宝之车,便往出毘舍离城,至侠道口,即到世尊所,自下车往至世尊所。

尔时,世尊遥见彼女来,便告诸比丘:“皆悉专精,勿起邪想。”

是时,女人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说极妙之法。

说极妙[*]之法已,女白佛言:“唯然世尊!当受我请,及比丘僧。”尔时,世尊默然受女请。女见世尊默然受请已,即从[*]坐起,头面礼足,复道而归。

尔时,毘舍离城男女大小,闻世尊在[*]菴婆婆利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时,城中有五百童子,乘种种[*]羽宝之车——其中或乘白车白马,衣盖、幢幡、侍从皆白;其中或乘赤马赤车,衣盖、幢幡、侍从皆赤;或乘青车青马,衣盖、幢幡、侍从皆青;或乘黄车黄马,衣盖、幢幡、侍从皆黄——威容严饰,如诸王法,出毘舍离城,往至世尊所,未到之顷,道逢彼女,走打车牛,驰向城内。

是时,诸童子问女曰:“汝是女人,应当羞辱,何以打牛走车,驰向城内?”

时女报曰:“诸贤当知,我明日请佛及比丘僧,是故走车耳。”

童子报曰:“我亦欲饭佛及比丘僧,今与汝千两纯金,可限明日,使我等饭。”

时女报曰:“止!止!族姓子!我不听许。”

童子复报:“与汝二千两、三千、四[*]千、五[*]千,乃至百千两金,是非听许,明日使我等饭佛及比丘僧。”

女报言:“我不听许。所以然者,世尊恒说:‘有二希望,世人不能舍离。云何为二?利望、命望。’谁能保我至明日者?我[*]以先请如来,今当办具。”

时,诸童子各振其手:“我等尔许人不如女人也。”作是语已,各自别去。

时,诸童子往至世尊所,头面作礼,在一面住。尔时,世尊见童子来,告诸比丘:“汝等比丘,观诸童子威容服饰,如天帝释出游观时,等无差别。”

尔时,世尊告童子曰:“世间有二事,最不可得。云何为二?有之人,作小恩常不忘,况复大者?是谓,诸童子!有此二事,最不可得。童子当知,念有返[*]复,亦识使小恩不忘,况复大者。”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知恩识返[*]复,  恒念教授人;
 智者所敬侍,  名闻天世人。

“如是。诸童子!当知作是学。”

尔时,世尊具与诸童子说微妙法。闻已,各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是时,女人即其夜,办种种甘馔饮食,敷诸坐具,清旦便白:“时到,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临顾鄙舍。”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将诸比丘前后围遶,往至毘舍离城,到女舍。是时,女见世尊坐定,手自擎食上佛及比丘僧。饭佛及比丘僧已,行清净水已,更取小金镂座,在佛前坐。

尔时,女白世尊曰:“此[*]菴婆婆利园用奉上如来及比丘僧,使当来、过去、现在众僧,得止住中,愿世尊受此园。”

尔时,世尊为彼女故,便受此园。世尊便说此咒愿:

“园果施清凉,  桥梁渡人民;
 近道作圊厕,  人民得休息。
 昼夜获安隐,  其福不可计;
 诸法戒成就,  死必生天上。”

尔时,世尊说此记已,即起而去。

尔时,[*]女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断爱及师子  无智.少于财
 家贫.须深女  迦旃.法说.女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

[校勘]

~D. 16. 2. 12-25.

  ???

北=比【元】

  “北”,元本作“比”。
  “比”,大正藏原为“北”,今依据元本改作“比”。

“菴婆婆利”,大正藏原为“暗婆婆利”,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菴婆婆利”。*

羽宝=羽葆【元】【明】*

  “羽宝”,元、明二本作“羽葆”。
  “羽葆”,大正藏原为“羽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羽葆”。

侠=挟【元】

  “侠”,元本作“挟”。
  “挟”,大正藏原为“侠”,今依据元本改作“挟”。

〔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即)+自【宋】【元】【明】

  “自”,宋、元、明三本作“即自”。
  大正藏无“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然=愿【宋】【元】【明】

  “然”,宋、元、明三本作“愿”。
  “愿”,大正藏原为“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愿”。

(是)+时【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是时”。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在“百”字之后有一“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赤马赤车”,大正藏原为“赤车赤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赤马赤车”。

打车=车打【宋】【元】【明】

  “打车”,宋、元、明三本作“车打”。
  “车打”,大正藏原为“打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车打”。

千+(两)【宋】*【元】*【明】*

  “千”,宋、元、明三本作“千两”。
  大正藏无“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返”,大正藏原为“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返”。*

〔谓〕-【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谓”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识使=使识【宋】【元】【明】

  “识使”,宋、元、明三本作“使识”。
  “使识”,大正藏原为“识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使识”。

〔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彼)+女【宋】*【元】*【明】*

  “女”,宋、元、明三本作“彼女”。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即)+便【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即便”。
  大正藏无“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梁渡=梁度【宋】【元】【明】

  “梁渡”,宋、元、明三本作“梁度”。
  “梁度”,大正藏原为“梁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梁度”。

记=语【宋】【元】【明】

  “记”,宋、元、明三本作“语”。
  “语”,大正藏原为“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语”。

[注解]

毘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译为“毘耶离”、“鞞舍离”、“广严城”。

菴婆婆利女:优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名,跋耆国的绝世美女,多位王子曾争夺她,后来成为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的妃子。在佛陀晚年经过鞞舍离城时,她听佛说法而皈依佛,并将自己的园林布施给三宝,即为鞞舍离国的菴婆婆利园(菴罗园)。菴罗女的儿子包括良医耆婆和证阿罗汉的无垢尊者,后来她听了无垢尊者说法后也出家,证得阿罗汉。“菴婆婆利”又译为“菴罗”,是“芒果”的音译。

利望、命望:对于利益的期望、对于活命的期望。

谁能保我至明日者:有谁能够保证我必定活到明天?

返复:报答;知恩图报。

[对应经典]

  • Mahāvagga VI.30。
  • 加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 卷三十六
  • 加上:参考 《杂阿含经》第622经

[读经拾得]

[进阶辨正]

 
agama1/增壹阿含經勸請品第十九.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21 14:0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508919715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