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须陀品第三十

导读

(一)[0659a06]

闻如是:

一时,佛在摩竭国波沙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清旦从静室起,在外经行。是时,须陀沙弥在世尊后而经行。尔时,世尊还顾,谓沙弥曰:“我今欲问卿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须陀沙弥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世尊告曰:“有常色及无常色,为是一义?为有若干之貌?”

须陀沙弥白佛言:“有常色及与无常色者,此义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有常色者是内,无常色者是外,以是之故,义有若干,非有一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快说此义,有常色、无常色,此义若干,非一义也。云何,须陀!有漏义、无漏义,为是一义?为若干义乎?”

须陀沙弥对曰:“有漏义、无漏义为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有漏义,是生死结使;无漏义者,是涅槃之法。以是之故,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漏是生死,无漏是涅槃。”世尊告曰:“聚法散法,为是一义?为是若干义乎?”

须陀沙弥白佛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此义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聚法之色者,四大形也;散法之色者,苦尽谛也。以是言之,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义有若干,非一义也。云何,须陀!义、义,为是一义?为有若干乎?”

须陀沙弥白佛言:“受与阴义,义有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受者,无形不可见;阴者,有色可见,以是之故,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受义阴义,事有若干,非一义也。”世尊告曰:“有字、无字,义有若干?为是一义?”

沙弥白佛言:“有字、无字,义有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也。以是言之,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无字者,是涅槃。”世尊告曰:“云何,须陀!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无字是涅槃?”

沙弥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无字者,是涅槃之法。”尔时,世尊告沙弥曰:“快说此言,今即听汝为大比丘。”

尔时,世尊还诣普集讲堂,告诸比丘:“摩竭国界快得善利,使须陀沙弥游此境界,其有以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持供养者,亦得善利;彼所生父母亦得善利,乃得生此须陀比丘。若须陀比丘所至之家,彼家便为获其大幸。我今告诸比丘,当学如须陀比丘。所以然者,此须陀比丘极为聪明,说法无滞碍,亦无怯弱。是故,诸比丘!当学如须陀比丘!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大正藏无“谛听”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为”,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

苦+(习)【宋】,(集)【元】【明】

  ????

大正藏无“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阴义”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床”,明本作“床敷”。

“至”,大正藏原为“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然者”,大正藏原为“者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然者”。

大正藏无“如”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须陀:沙弥名,七岁时即已相当聪明有智慧,和佛陀问答法义流利,因此佛陀破例让他受具足戒(完整的出家戒律),虽然他未满二十岁(受具足戒的最低岁数)。又译为“须陀耶”。

有常色:这里可能以“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作譬喻,法身是恒常的,而引喻为有常色。按“法身”的“身”原文kāya有“聚集”、“身体”双重意思,在“法身”这词中主要应取“聚集”的意思,但在此问答中譬喻作“身体”的意思。

为是一义?为有若干之貌:是同一个意思吗?还是不同件事?

聚法:相聚而成的。可对应到四圣谛的“集谛”。

散法:在这里特指一切消散后还留存的,也就是灭除烦恼、生死的“涅槃”,或是四圣谛的“灭谛”。

四大形: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所构成的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

受:“取”的另译,即执取、执著,是十二因缘的第九支,梵语及巴利语 upādāna 在《增壹阿含经》中译作“受”,也是“五取蕴”中的“取”。

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等积聚,也就是包含了一个人的身心。这段中“取”和“阴”的差别,或许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二第58经:“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白话翻译为:“五阴并不就是执著,也不是五阴之外有执著,而是哪里有欲贪,哪里就有五受阴(执著的五阴)。”

有字:有“名”,即有受、想、行、识的心理运作。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佛陀给须陀沙弥的考题,多围绕在轮回生死与解脱涅槃的对比。对于解脱涅槃的境界,要有一定的修证才能彻底明了。须陀沙弥能够对答如流,也可见其修行功夫,因此获得佛陀称赞。

佛陀和须陀沙弥的问答,有点机峰的意味,加上有譬喻的成分,不是标准制式的佛学问答,我们也只能由答案来反推问题的意思,原义如何恐怕要佛陀和须陀沙弥才能确知,同学们也可以有各自的解读。

[进阶辨正]

(二)[0659b29]

闻如是:

一时,佛在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之众,前后围遶而为说法。尔时,有长老比丘在彼众中,向世尊舒脚而睡;尔时,修摩那沙弥年始八岁,去世尊不远结跏趺坐念在前

尔时,世尊遥见长老比丘舒脚而眠,复见沙弥端坐思惟。世尊见已,便说此偈:

“所谓长老者,  未必剃须发
 虽复年齿长,  不免于愚行。
 若有见谛法,  无害于群萌
 舍诸秽恶行,  此名为长老。
 我今谓长老,  未必先出家,
 修其善本业,  分别于正行。
 设有年幼少,  诸根无漏缺,
 此谓名长老,  分别正法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此长老舒脚而睡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我等悉见。”

世尊告曰:“此长老比丘五百世中恒为龙身,今设当命终者,当生龙中。所以然者,无有恭敬之心于佛、法、众。不恭敬三宝,报得龙身若有众生无恭敬之心于佛、法、众者,身坏命终,皆当生龙中。汝等颇见修摩那沙弥年向八岁,去我不远,端坐思惟?”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分恭敬,一分利益此沙弥却后七日,当得四神足,及得四谛之法,于四禅而得自在,善修四意断。所以然者,此修摩那沙弥,有恭敬之心向佛、法、众。以是之故,诸比丘!恒当勤加恭敬佛、法、之众。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阅=越【明】*, 【明】

  ????

“始”,大正藏原为“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始”。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系”,大正藏原为“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系”。

“须发”,大正藏原为“发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须发”。

宋、元、明三本无“当”字。

[注解]

无央数:即“无数”,又译为“阿僧祇”。

长老:对出家年数较多者的尊称,又译为“上座”。按刚出家至出家九年称“下座”,出家十年至十九年称“中座”,二十年至四十九年称“上座”,五十年以上称“耆旧长老”。

舒脚而睡:伸腿睡觉(而不是盘腿坐着)。

修摩那:沙弥名,佛陀称赞他“善诲禁戒比丘尼僧”第一。又译为“须摩那”。

群萌:群生;众生。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作为长老的条件

佛陀表示剃发和年纪不能让人作为长老,见四圣谛、没有害心、舍秽恶行、六根清净,才能称得上是长老。

  •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

本经强调恭敬的重要性,是因为恭敬能因缘升起一连串的善法,如《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6经所说:“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CBETA, T02, no. 99, p. 96, b16-23)

(三)[0660a0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有长者名阿那邠邸,饶财多宝:金银、珍宝、车璩、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马、牛、羊、奴婢、仆使,不可称计。尔时,满富城中有长者名满财,亦饶财多宝:车璩、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马、牛、羊、奴婢、仆使,不可称量,复是阿那邠邸长者少小旧好,共相爱敬,未曾忘舍。然复阿那邠邸长者恒有数千万珍宝财货,在彼满富城中贩卖,使满财长者经纪将护;然满财长者亦有数千万珍宝财货,在舍卫城中贩卖,使阿那邠邸长者经纪将护。

是时,阿那邠邸有女名修摩提,颜貌端正,如桃华色,世之希有。尔时,满财长者有少事缘到舍卫城,往至阿那邠邸长者家,到已,就座而坐。是时,修摩提女从静室出,先拜跪父母,后拜跪满财长者,还入静室。

尔时,满财长者见修摩提女颜貌端正,如桃华色,世之希有,见已,问阿那邠邸长者曰:“此是谁家女?”

阿那邠邸报曰:“向者女者,是我所生。”

满财长者曰:“我有小,未有婚对,可得[贪>贫]家不?”

是时,阿那邠邸长者报曰:“事不宜尔。”

满财长者曰:“以何等故事不宜尔?为以姓望?为以财货耶?”

阿那邠邸长者报曰:“种姓、财货足相酬匹,但所事神祠与我不同,此女事佛释迦弟子,汝等事外道异学,以是之故不赴来意。”

时,满财长者曰:“我等所事自当别祀,此女所事别自供养。”

阿那邠邸长者曰:“我女设当适汝家者,所出财宝不可称计,长者亦当出财宝不可称计。”

满财长者曰:“汝今索我几许财宝?”

阿那邠邸长者曰:“我今须六万两金。”是时,长者即与六万两金。

时,阿那邠邸长者复作是念:“我以方便前却,犹不能使止。”语彼长者曰:“设我嫁女,当往问佛,若世尊有所教敕,当奉行。”

是时,阿那邠邸长者假设事务,如似小行,即出门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阿那邠邸长者白世尊曰:“修摩提女为满富城中满财长者所求,为可与?为不可与乎?”

世尊告曰:“若当修摩提女适彼国者,多所饶益,度脱人民不可称量。”是时,阿那邠邸长者复作是念:“世尊以方便智应适彼土。”

是时,长者头面礼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还至家中,供办种种甘馔饮食与满财长者。满财长者曰:“我用此食为?但嫁女与我不也?”

阿那邠邸曰:“意欲尔者便可相从。却后十五日,使儿至此。”作此语已,便退而去。

是时,满财长者办具所须,乘宝羽之车,从八十由延内来;阿那邠邸长者复庄严己女,沐浴香熏,乘宝羽之车,将此女往迎满财长者男,中道相遇。时,满财长者得女便至满富城中。

尔时,满富城中人民之类各作制限:“若此城中有女出适他国者,当重刑罚;若复他国取妇将入国者,亦重刑罚。”

尔时,彼国有六千梵志,国人所奉,制限有言:“设犯制者,当饭六千梵志。”尔时,长者自知犯制,即饭六千梵志。然梵志所食,均食肉,及䐗肉羹,重酿之酒。又梵志所着衣服,或被白,或披衣。然彼梵志之法,入国之时,以衣偏著右肩,半身露现

尔时,长者即白:“时到,饮食已具。”

是时,六千梵志皆偏着衣裳,半身露现[*],入长者家。

时,长者见梵志来,膝行前迎,恭敬作礼,最大梵志举手称善,前抱长者项,往诣坐所,余梵志者各随次而坐。

尔时,六千梵志坐已定讫。时,长者语修摩提女曰:“汝自庄严,向我等师作礼。”

修摩提女报曰:“止!止!大家,我不堪任向裸人礼。”

长者曰:“此非裸人,非不有惭;但所着衣者,是其法服。”

修摩提女曰:“此无惭愧之人,皆共露形体在外,有何法服之用?长者愿听!世尊亦说有二事因缘,世人所贵。所谓有惭、有愧。若当无此二事者,则父母、兄弟、宗族五亲,尊卑高下则不可分别。如今有鸡、犬、䐗、羊、驴、骡之属,皆共同类无有尊卑。以有此二法在世故,则知有尊卑之异。然此等之人离此二法,似鸡、犬、䐗、羊、驴、骡同群,实不堪任向作礼拜。”

时,修摩提夫语其妇曰:“汝今可起向我等师作礼,此诸人皆是我所事之天。”

修摩提女报曰:“且止!族姓子!我不堪任向此无惭愧裸人作礼;我今是人向驴犬作礼。”

夫复语曰:“止!止!贵女!勿作是言,自护汝口,勿有所犯。此亦非驴,复非诳惑,但所著之衣,正是法衣。”

是时,修摩提女涕零悲泣,颜色变异,并作是说:“我父母五亲宁形毁,五断其命根,终不堕此邪见之中。”

时,六千梵志各共高声而作是说:“止!止!长者!何故使此婢骂乃尔?若见请者,时供办饮食。”是时,长者及修摩提夫即办䐗肉、䐗肉羹、重酿之酒,食六千梵志,皆使充足。诸梵志食已,少多论议,便起而去。

是时,满财长者在高楼上,烦冤愁惋,独坐思惟:“我今取此来,便为破家,无异辱我门[尸>户。”]

是时,有梵志名修跋,得五通,亦得诸禅,然满财长者所见贵重。时,修跋梵志而作是念:“我与长者别来日久,今可往相见。”是时,梵志入满富城,往诣长者家,问守门者曰:“长者今为所在?”

守门人报曰:“长者在楼上,极为愁忧,大不可言。”

时,梵志径上楼上,与长者相见,梵志问长者曰:“何故愁忧乃至于斯,无县官、盗贼、水、火灾变所侵抂乎?又非家中不和顺耶?”

长者报曰:“无有县官、盗贼之变,但小家中事缘不遂。”

梵志问曰:“须闻其状,有何事缘?”

长者报曰:“昨日为儿娶妇,又犯国限;五亲被辱,请诸师在舍,将儿妇往礼拜而不从命。”

梵志修跋报曰:“此女家者,为在何国近远娉娶?”

长者曰:“此女舍卫城中阿那邠邸女。”

时,彼梵志修跋闻此语已,愕然惊怪,两手掩耳,而作是说:“咄!咄!长者!甚奇!甚特!此女乃能故在,又不自杀,不投楼下,甚是大幸。所以然者,此女所事之师,皆是梵行之人,今日现在,甚奇!甚特!”

长者曰:“我闻汝语,复欲嗤笑。所以然者,汝为外道异学,何故叹誉沙门释种子行?此女所事之师,有何威德?有何神变?”

梵志报言:“长者!欲闻此女师神德乎?我今粗说其原。”

长者曰:“愿闻其说。”

梵志报曰:“我昔日诣雪山北人间乞食,得食已,飞来诣阿耨达泉。时,彼天、龙、鬼神遥见我来,皆护持刀剑而来向我,并语我言:‘修跋仙士,莫来止此泉边,莫污辱此泉;设不随我语者,正尔命根断坏!’我闻此语,即离彼泉不远而食。

“长者当知,此女所事之师,最小弟子名均头沙弥,然此沙弥亦至雪山北乞食,飞来诣阿耨达泉,叉手执塜间死人之衣,血垢污染。是时,阿耨达大神天、龙、鬼神皆起前迎,恭敬问讯:‘善来,人师,可就此坐。’时,均头沙弥往至泉水之处。又复长者,当泉水中央有纯金之案。尔时,沙弥以此死人之衣,渍著水中;却后坐食,食竟,荡钵,在金案上结加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便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灭尽三昧;从灭尽三昧起,入炎光三昧;从炎光三昧起,入水汽三昧;从水汽三昧起,入炎光三昧,次复入灭尽三昧,次复入有想无想三昧,次复入不用处三昧,次复入识处三昧,次复入空处三昧,次复入四禅,次复入三禅,次复入二禅,次复入初禅,从初禅起而死人之衣。是时,天、龙、鬼神或与衣者,或以水浇者,或取水而饮者。尔时,浣衣已,举著空中而曝之。尔时,彼沙弥收摄衣已,便飞在空中,还归所在。

“长者当知,我尔时遥见而不得近。此女所事之师,最小弟子有此神力,况复最大弟子有何可及乎?何况彼师如来.至真.等正觉而可及乎?观此义已,而作是说:‘甚奇!甚特!此女乃能而不自杀,不断命根。’”

是时,长者语梵志曰:“我等可得见此女所事师乎?”

梵志报曰:“可还问此女。”

是时,长者问须摩提女曰:“吾今欲得见汝所事师,能使来不乎?”

时,女闻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而作是说:“愿时办具饮食,明日如来当来至此,及比丘僧。”

长者报曰:“汝今自请,吾不解法。”

是时,长者女沐浴身体,手执香炉,上高楼上,叉手向如来,而作是说:“唯愿世尊当善观察无能见顶者,然世尊无事不知,无事不察,女今在此困厄,唯愿世尊当善观察。”

又以此偈而叹曰:

“观世靡不周,  佛眼之所察,
 降鬼诸神王,  及[*]降鬼子母
 如彼啖人鬼,  取人指作鬘,
 后复欲害母,  然佛取降之

 又在罗阅城,  暴象欲来害,
 见如自归命,  诸天叹善哉

 复至马提国,  复值恶龙王,
 见密迹力士,  而龙自归命

 诸变不可计,  皆使立正道,
 我今复值厄,  唯愿尊屈神。”

 尔时香如云,  玄在虚空中,
 遍满祇洹舍,  住在如来前。
 诸释虚空中,  欢喜而作礼,
 又见香在前,  须摩提所请。
 雨诸种种花,  而不可计量,
 悉满祇[*]洹林,  如来笑放光。

尔时,阿难见祇洹中有此妙香。见已,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唯愿,世尊!此是何等香,遍满祇[*]洹精舍中?”

世尊告曰:“此香是佛使,满富城中须摩提女所请。汝今呼诸比丘!尽集一处而行筹,作是告敕:‘诸比丘有漏尽阿罗汉,得神足者,便取舍罗,明日当诣满富城中,受须摩提请。’”

阿难白佛:“如是。世尊!”是时,阿难受佛教已。即集诸比丘在普会讲堂,而作是念:“诸有得道罗汉者,便取舍罗。”当于尔时,众僧上坐,君头波,得须陀洹,结使未尽,不得神足。是时,上坐而作是念:“我今大众之中最是上坐,又结使未尽,未得神足,我明日不能得至满富城中食;然如来众中最下坐者,名均头沙弥,此有神足,有大威力,得至彼受请,我今亦当往受彼请。”尔时,上坐以心清净,居在学地而受舍罗。

尔时,世尊以天眼清净,见君头波[*]汉居学地而受舍罗,即得无学。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受舍罗者,君头波[*]汉比丘是也。”

尔时,世尊告诸神足比丘,大目连、大迦叶、阿那律、离越、须菩提、优毘迦叶摩诃迦匹那、尊者罗云、利般、均头沙弥:“汝等以神足先往至彼城中。”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众僧使人,名曰干荼,明日清旦,躬负大,飞在空中,往至彼城。

是时,彼长者及诸人民,上高楼上欲觐世尊,遥见使人负釜而来。时,长者与女便说此偈:

“白衣而长发,  露身如疾风,
 又复负大釜,  此是汝师耶?”

是时,女人复以偈报曰:

“此非尊弟子,  如来之使人,
 三道具五通,  此人名干荼。”

尔时,干荼使人,遶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均头沙弥化作五百华树,色若干种,皆悉敷茂,其色甚好优钵莲华;如是之华不可计限,往至彼城。

是时,长者遥见沙弥来,复以此偈问曰:

“此华若干种,  尽在虚空中,
 又有神足人,  为是汝师乎?”

是时,女复以偈报曰:

须跋前所说,  泉上沙弥者,
 师名舍利弗,  是彼之弟子。”

是时,均头沙弥遶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般特化作五百头牛,衣毛皆青;在牛上结跏趺坐,往诣彼城。

是时,长者遥见,复以此偈问女曰:

“此诸大群牛,  衣毛皆青色,
 在上而独坐,  此是汝师耶?”

女复以偈报曰:

“能化千比丘,  在耆域园中,
 心神极为朗,  此名为般特。”

尔时,尊者周利般特遶彼城三匝已,往诣长者家。

尔时,罗云复化作五百孔雀,色若干种;在上结加趺坐,往诣彼城。

长者见已,复以此偈问女曰:

“此五百孔雀,  其色甚为妙,
 如彼军大将,  此是汝师耶?”

时,女复以此偈报曰:

“如来说禁戒,  一切无所犯,
 于戒能护戒,  佛子罗云者。”

是时,罗云遶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迦匹那化作五百金翅鸟,极为勇猛;在上结加趺坐,往诣彼城。

时,长者遥见已,复以此偈问女曰:

“五百金翅鸟,  极为盛勇猛,
 在上无所畏,  此是汝师耶?”

时,女以偈报曰:

“能行出入息,  回转心善行,
 慧力🄐极勇盛,  此名迦匹那。”

时,尊者迦匹那遶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尔时,优毘迦叶化作五百龙,皆有七头;在上结加趺坐,往诣彼城。

长者遥见已,复以🄑偈问女曰:

“今此七头龙,  威颜甚可畏,
 来者不可计,  此是汝师耶?”

时女报曰:

“恒有千弟子,  神足化毘沙,
 优毘迦叶者,  可谓此人是。”

时,优毘迦叶遶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须菩提化作🄒琉璃山;入中结加趺坐,往诣彼城。

尔时,长者遥见已,以偈问女曰:

“此山🄓为极妙,  尽作[*]琉璃色,
 今在窟中坐,  此是汝师耶?”

时,女复以🄔此偈报曰:

“由本布施报,  今获此功德,
 🄕以成良福田,  解空须菩提。”

尔时,须菩提遶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时,尊者大迦🄖旃延复化作五百,色皆纯白,往诣彼城。

是时,长者遥见已,以此偈问女曰:

“今此五百鹄,  诸色皆纯白,
 尽满虚空中,  此是汝师耶?”

时,女复以此偈报曰:

“佛经之所说,  分别其义句,
 又演结使聚,  此名迦[*]旃延。”

是时,尊者大迦旃延遶彼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离越化作五百虎;在上坐,而往诣彼城。

长者见已,以此偈问女曰:

“今此五百虎,  衣毛甚悦泽,
 又在上坐者,  此是汝师耶?”

时,女以偈报曰:

🄗皆在祇洹寺,  六年不移动,
 坐禅最第一,  此名离越者。”

是时,尊者离越遶城三匝,🄘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阿那律化作五百师子,极为勇猛;在上坐,往诣彼城。

是时,长者见已,以偈问女曰:

“此五百师子,  勇猛甚可畏,
 在上而坐者,  此是汝师耶?”

时,女以偈报曰:

“生时🄙天地动,  珍宝出于地,
 清净眼无垢,  佛弟阿那律。”

是时,阿那律遶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大迦叶化作五百匹马,皆朱毛尾,金银🄚校饰;在上而坐,并雨天华,往诣彼城。

长者遥见,🄛以偈问女曰:

“金马朱毛尾,  其数有五百,
 为是转轮王,  为是汝师耶?”

🄜女复以偈报曰:

“头陀行第一,  恒愍贫穷者,
 如来与半坐,  最大迦叶是。”

是时,大迦叶遶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化作五百白象,皆有六牙,七处平整,金银[*]校饰;在上坐而来,放大光明悉满世界;诣城,在虚空之中,作倡伎乐,不可称计,雨种种杂华。又虚空之中,悬缯、幡盖,极为奇妙。

尔时,长者遥见已,以偈问女曰:

“白象有六牙,  在上如天王,
 🄞今闻伎乐音,  是释迦文耶?”

时,女以偈报曰:

在彼大山🄟上,  降伏难陀龙
 神足第一者,  名曰大目连。
 我师故未来,  此是弟子众,
 圣师今当来,  光明靡不照。”

是时,尊者大目🄠干连遶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世尊以知时到,被僧🄡伽梨,在虚空中,去地七🄢仞。是时,尊者阿若拘邻在如来右,舍利弗在如来左。尔时,阿难承佛威神,在如来后,而手执拂,千二百弟子前后围遶,如来最在中央,及诸神足弟子,阿若拘邻化作月天子,舍利弗化作日天子,诸余神足比丘,或化作释提桓因,或化作梵天者,或🄣有化作提头赖吒毘留勒形者,毘留博叉,或作毘沙门形者,领诸鬼神,或有作转轮圣王形者,或有入火光三昧,或有入水精三昧,或有放光者,或有放烟者,作种种神足。是时,梵天王在如来右,释提🄤桓因在如来左,手执拂,密迹金刚力士在如来后,手执金刚杵,毘沙门天王手执七宝之盖,处虚空中,在如来上,恐有尘土如来身。是时,般遮旬手执[*]琉璃🄥琴,叹如来功德,及诸天神悉在虚空之中,作倡伎乐数千万种,雨天杂华散如来上。

🄦是波斯匿王、阿那邠邸长者,及舍卫城内人民之类,皆见如来在虚空中,去地七[*]仞,见已,皆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是时,阿那邠邸长者便说此偈:

“如来实神妙,  爱民如赤子,
 快哉须摩提,  当受如来法。”

尔时,波斯匿王及阿那邠邸长者散种种名香杂华。是时,世尊将诸比丘众,前后围遶,及诸神天不可称计,如似🄧凤凰🄨王在虚空中,往🄩诣彼城。

是时,般遮旬以偈叹佛:

“诸生结永尽,  意念不错乱,
 以无尘垢碍,  入彼旧邦土。
 心性极清净,  断魔邪恶念,
 功德如大海,  今入彼邦土。
 颜貌甚殊特,  诸使永不起,
 为彼不自处,  今入彼邦土。
 以🄰渡四流渊,  脱于生老死,
 以断有根🄱原,  今入彼邦土。”

是时,满财长者遥见世尊从远来,诸根🄲🄳怕,世[尊>]之希有,净如天金,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犹须弥山出众山上,亦如金聚放大光明。

是时,长者以偈问须摩提曰:

“此是日光耶?  未曾见此容,
 数千万亿光,  未敢能熟视。”

是时,须摩提女长跪叉手向如来,以此偈报长者曰:

“非日非不日,  而放千种光,
 为一切众生,  亦复是我师。
 皆共叹如来,  如前之所说,
 今当获大果,  勤加供养之。”

是时,满财长者右膝着地,复以偈叹如来曰:

“自归十力尊,  圆光金色体,
 天人所叹敬,  今日自归命。
 尊今🄴是日王,  如月星中明,
 以度不度者,  今日自归命。
 尊如天帝像,  如梵行慈心,
 自脱脱众生,  今日自归命。
 天世人中尊,  诸鬼神王上,
 降伏诸外道,  今日自归命。”

是时,须摩提女长跪叉手,叹世尊曰:

“自降能降他,  自正🄵能正人,
 以度度人民,  已解复🄶脱人。
 度🄷垢使度垢,  自照照群萌,
 靡不有度者,  除斗无斗讼。
 极自净洁住,  心意不🄸倾动,
 十力哀愍世,  重自顶礼敬。

“有慈、悲、喜、护之心,具空,无🄹相、愿,于欲界中最尊第一,天中之上七财具足,🄺诸天人自然梵生,亦无与等,亦不可像貌,我今自归命。”

是时,六千梵志见世尊作如此神变,各各自相谓言:“我等可离此国,更适他土,此沙门瞿昙以降此国中人民。”🄻是六千梵志寻出国去,更不复入国。犹如师子🄼兽王,出于山谷,而观四方,复三鸣吼,方行所求,诸有🄽兽虫之类各奔所趣,莫知所如,飞逝沈伏。若复有力神象闻师子声,各奔所趣,不能自安。所以然者,由师子[*]兽王极有威神故。此亦如是,彼六千梵志闻世尊音🄾响之声,各各驰走,不得自🄿宁。所以然者,由沙门瞿昙有大威力故。

是时,世尊还舍神足,如常法则,入满富城中。是时,世尊足蹈门阈上,是时天地大动,诸尊神天散华供养。是时,人民见世尊容貌,诸根寂静,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自庄严。

人民之类便说此偈:

“二足尊极妙,  梵志不敢当,
 无故事梵志,  失此人中尊。”

是时,世尊往诣长者家,就座而坐。尔时,彼国人民极为炽盛。时,长者家有八万四千人民之类,皆悉🅀运集,欲坏长者房舍,见世尊及比丘僧。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此人民之类必有所损,可作神力,使举国人民尽见我身及比丘僧。”尔时,世尊化长者屋舍作[*]琉璃色,内外相视,如似观掌中珠。

尔时,须摩提女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悲喜交集,便说此偈:

“一切智慧具,  尽度一切法,
 复断欲爱🅂结,  我今🅃而自归。
 宁使我父母,  而毁我双目,
 不来适此间,  邪见五逆中。
 宿作何恶缘,  得来至此处,
 如鸟入罗网,  愿断此疑结。”

尔时,世尊复以偈报女曰:

“汝今快勿虑,  [*]惔怕自开意,
 亦莫起想着,  如来今当演。
 汝本无罪缘,  得来至此间,
 愿誓之果报,  欲度此众生。
 今当拔根🅄原,  不堕三恶趣,
 数千众生类,  汝前当得度。
 今日当净除,  使得智慧🅅明,
 使天人民类,  见汝如观珠。”

是时,须摩提女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是时,长者将己仆从,供给饮食,种种甘馔,见世尊食已讫,行清净水,更取一小座,在如来前坐;及诸营从及八万四千众各各次第坐,或有自称🅆姓名而坐。

尔时,世尊渐与彼长者及八万四千人民之类说于妙论,所谓论者:戒论、施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秽恶,出家为要。尔时,世尊以见长者及须摩提女,八万四千人民之类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普与此众生说之。彼各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犹如极净白🅈㲲易染为色。此亦如是,满🅉财长者、须摩提女,及八万四千人民之类,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无复狐疑,得无所畏,皆自归三尊,受持五戒。

是时,须摩提女即于佛前,而说此偈:

“如来耳清彻,  闻我遇此苦,
 降神至此🅐已,  诸人得法眼。”

尔时,世尊以说法讫,即从坐起,还诣所在。

是时,诸比丘白佛言:“须摩提女本作何因缘,生富贵家?复作何因缘,堕此邪见之家?复作何善功德,今得法眼净?复作何功德,使八万四千人皆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久远此贤劫中,有迦叶佛.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在🅑波罗🅒㮈国界于中游化,与大比丘众二万人俱。尔时,有王名曰哀愍,有女名须摩那。是时,此女极有敬心,向迦叶如来奉持禁戒,恒好布施,又四事供养。云何为四?四摄法一者布🅓施,二者爱敬,三者利人,四者等利。于迦叶如来所而诵法句,在高楼上高声诵习,🅔普作此愿:‘恒有此四爱🅕之法,又于如来前而诵法句,其中设有毫🅖[牦>釐]之福者,所生之处不堕三恶趣,亦莫堕贫家,当来之世亦当复值如此之尊,使我莫转女人🅗身,得法眼净。’

“是时,城中人民之类,闻王女作如此誓愿,皆共聚集,至王女所,而作是说:‘王女今日极为笃信,作诸功德,四事不🅘乏,布施、兼爱、利人、等利。复作誓愿:“使当来之世值如此之尊。若为我说法,寻得法眼净。今日王女以作🅙愿誓,并及我等国土人民同时得度。”’尔时,王女报曰:‘我持此功德,并施汝等,设值如来说法者,同时得度。’

“汝等比丘岂有疑乎?莫作是观。尔时哀愍王,今须达长者是;尔时王女者,今须摩提女是也;尔时国土人民之类,今八万四千众是。由彼誓愿,今值我身,闻法得道,及彼人民之类尽得法眼净,此是其义,当念奉行。所以然者,此四事者最是福田。若有比丘亲近四事者,便获四谛,当求方便,成四事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

[校勘]

[Nos. 128-130.]

  ???

使=从【宋】*【元】*【明】*

  “使”,宋、元、明三本作“从”。
  “从”,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从”。

后+(复)【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后复”。
  大正藏无“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者=见【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见”。
  “见”,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见”。

“嫡”,大正藏原为“适”,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嫡”。

“酬”,元、明二本作“俦”。

之=事【宋】【元】【明】

  “之”,宋、元、明三本作“事”。
  “事”,大正藏原为“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事”。

“索我”,大正藏原为“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索我”。

(满财)+长【宋】【元】【明】

  “长”,宋、元、明三本作“满财长”。
  大正藏无“满财”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行+(之)【宋】【元】【明】

  “行”,宋、元、明三本作“行之”。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适”,明本作“嫡”。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为“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宝羽=羽宝【宋】*【元】*【明】*

  “宝羽”,宋、元、明三本作“羽宝”。
  “羽宝”,大正藏原为“宝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羽宝”。

取=娶【宋】【元】【明】

  “取”,宋、元、明三本作“娶”。
  “娶”,大正藏原为“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娶”。

“现”,大正藏原为“见”,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现”。*

项=颈【元】【明】

  “项”,元、明二本作“颈”。
  “颈”,大正藏原为“项”,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颈”。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作)+礼【宋】【元】【明】

  “礼”,宋、元、明三本作“作礼”。
  大正藏无“作”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异=序【宋】【元】【明】

  “异”,宋、元、明三本作“序”。
  “序”,大正藏原为“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序”。

群=类【宋】【元】【明】

  “群”,宋、元、明三本作“类”。
  “类”,大正藏原为“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类”。

诳=狂【宋】【元】【明】

  “诳”,宋、元、明三本作“狂”。
  “狂”,大正藏原为“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狂”。

说=语【宋】【元】【明】

  “说”,宋、元、明三本作“语”。
  “语”,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语”。

“刓”,大正藏原为“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刓”。

食=饭【宋】【元】【明】

  “食”,宋、元、明三本作“饭”。
  “饭”,大正藏原为“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饭”。

此+(女)【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女”。
  大正藏无“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须=愿【宋】【元】【明】

  “须”,宋、元、明三本作“愿”。
  “愿”,大正藏原为“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愿”。

掩=揜【宋】【元】【明】

  “掩”,宋、元、明三本作“揜”。
  “揜”,大正藏原为“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揜”。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护=牙【元】,=手【明】

  ????

止=至【宋】【元】【明】

  “止”,宋、元、明三本作“至”。
  “至”,大正藏原为“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泉”,宋、元、明三本作“泉水”。

“叉”,圣本作“又”。

炎=焰【宋】*【元】*【明】*

  “炎”,宋、元、明三本作“焰”。
  “焰”,大正藏原为“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起+(还)【圣】

  “起”,圣本作“起还”。
  大正藏无“还”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想=相【宋】

  “想”,宋本作“相”。
  “相”,大正藏原为“想”,今依据宋本改作“相”。

“水浇”,大正藏原为“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水浇”。

曝=暴【圣】

  “曝”,圣本作“暴”。
  “暴”,大正藏原为“曝”,今依据圣本改作“暴”。

来=我见【宋】【元】【明】

  “来”,宋、元、明三本作“我见”。
  “我见”,大正藏原为“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我见”。

乎=干【圣】

  “乎”,圣本作“干”。
  “干”,大正藏原为“乎”,今依据圣本改作“干”。

炉=火【宋】【元】【明】【圣】

  “炉”,宋、元、明、圣四本作“火”。
  “火”,大正藏原为“炉”,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火”。

厄+(处)【元】【明】

  “厄”,元、明二本作“厄处”。
  大正藏无“处”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叹=颂【宋】【元】【明】

  “叹”,宋、元、明三本作“颂”。
  “颂”,大正藏原为“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颂”。

降=除【圣】*

  “降”,圣本作“除”。
  “除”,大正藏原为“降”,今依据圣本改作“除”。

“见”,大正藏原为“且”,今依据宋、明二本改作“见”。

马提=乌仗【元】【明】,=马持【圣】

  ????

厄=危【圣】

  “厄”,圣本作“危”。
  “危”,大正藏原为“厄”,今依据圣本改作“危”。

玄=悬【宋】【元】【明】

  “玄”,宋、元、明三本作“悬”。
  “悬”,大正藏原为“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悬”。

洹=桓【明】*

  “洹”,明本作“桓”。
  “桓”,大正藏原为“洹”,今依据明本改作“桓”。

作礼=礼佛【宋】【元】【明】

  “作礼”,宋、元、明三本作“礼佛”。
  “礼佛”,大正藏原为“作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礼佛”。

洹=桓【明】*【圣】

  “洹”,明、圣二本作“桓”。
  “桓”,大正藏原为“洹”,今依据明、圣二本改作“桓”。

比丘有=有比丘【宋】【元】【明】

  “比丘有”,宋、元、明三本作“有比丘”。
  “有比丘”,大正藏原为“比丘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有比丘”。

(阿)+罗【宋】【元】【明】

  “罗”,宋、元、明三本作“阿罗”。
  大正藏无“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明当往受须摩提请)八字+当【宋】【元】【明】

  ???

名+(曰)【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名曰”。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汉=叹【圣】*

  “汉”,圣本作“叹”。
  “叹”,大正藏原为“汉”,今依据圣本改作“叹”。

居+(在)【宋】【元】【明】

  “居”,宋、元、明三本作“居在”。
  大正藏无“在”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我=或【宋】【元】

  “我”,宋、元二本作“或”。
  “或”,大正藏原为“我”,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或”。

目+(揵)【宋】【元】【明】

  “目”,宋、元、明三本作“目揵”。
  大正藏无“揵”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匹=述【宋】

  “匹”,宋本作“述”。
  “述”,大正藏原为“匹”,今依据宋本改作“述”。

“周”,大正藏原为“均”,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周”。

“般”,圣本作“半”。

觐=观【明】

  “觐”,明本作“观”。
  “观”,大正藏原为“觐”,今依据明本改作“观”。

(彼)+使【宋】【元】【明】

  “使”,宋、元、明三本作“彼使”。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发=跪【圣】

  “发”,圣本作“跪”。
  “跪”,大正藏原为“发”,今依据圣本改作“跪”。

疾=而【明】

  “疾”,明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为“疾”,今依据明本改作“而”。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荼”,大正藏原为“茶”,元、明、圣三本作“𦲧”,今依据前后文及相当的《须摩提女经》经文改作“荼”。

“荼”,大正藏原为“茶”,宋、元、明、圣四本作“𦲧”,今依据前后文及相当的《须摩提女经》经文改作“荼”。

茂=折【宋】【元】【明】

  “茂”,宋、元、明三本作“折”。
  “折”,大正藏原为“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折”。

至=诣【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诣”。
  “诣”,大正藏原为“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诣”。

(女)+曰【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女曰”。
  大正藏无“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泉”,大正藏原为“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泉”。

青=清【圣】

  “青”,圣本作“清”。
  “清”,大正藏原为“青”,今依据圣本改作“清”。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跏”。*

往=彼【元】

  “往”,元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为“往”,今依据元本改作“彼”。

域=城【圣】

  “域”,圣本作“城”。
  “城”,大正藏原为“域”,今依据圣本改作“城”。

朗=明【宋】【元】【明】

  “朗”,宋、元、明三本作“明”。
  “明”,大正藏原为“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明”。

🄐 极勇=勇极【宋】【元】【明】

  “极勇”,宋、元、明三本作“勇极”。
  “勇极”,大正藏原为“极勇”,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勇极”。

🄑 (此)+偈【宋】【元】【明】

  “偈”,宋、元、明三本作“此偈”。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琉璃=流离【圣】*

  “琉璃”,圣本作“流离”。
  “流离”,大正藏原为“琉璃”,今依据圣本改作“流离”。

🄓 为极=极为【宋】【元】【明】

  “为极”,宋、元、明三本作“极为”。
  “极为”,大正藏原为“为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极为”。

🄔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旃=栴【圣】*

  “旃”,圣本作“栴”。
  “栴”,大正藏原为“旃”,今依据圣本改作“栴”。

🄗 皆=昔【宋】*【元】*【明】*

  “皆”,宋、元、明三本作“昔”。
  “昔”,大正藏原为“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昔”。

🄘 (往)+诣【宋】【元】【明】

  “诣”,宋、元、明三本作“往诣”。
  大正藏无“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天地=地大【宋】【元】【明】

  “天地”,宋、元、明三本作“地大”。
  “地大”,大正藏原为“天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地大”。

🄚 校=交【圣】*

  “校”,圣本作“交”。
  “交”,大正藏原为“校”,今依据圣本改作“交”。

🄛 (己)+以【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己以”。
  大正藏无“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女=时【圣】

  “女”,圣本作“时”。
  “时”,大正藏原为“女”,今依据圣本改作“时”。

🄝 犍=揵【宋】【元】【明】【圣】

  “犍”,宋、元、明、圣四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为“犍”,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揵”。

🄞 今闻=闻今【圣】

  “今闻”,圣本作“闻今”。
  “闻今”,大正藏原为“今闻”,今依据圣本改作“闻今”。

🄟 上=中【宋】【元】【明】

  “上”,宋、元、明三本作“中”。
  “中”,大正藏原为“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中”。

🄠 干=揵【宋】【元】【明】【圣】

  “干”,宋、元、明、圣四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为“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揵”。

🄡 伽=迦【圣】

  “伽”,圣本作“迦”。
  “迦”,大正藏原为“伽”,今依据圣本改作“迦”。

🄢 仞=刃【圣】[>*]

  “仞”,圣本作“刃”。
  “刃”,大正藏原为“仞”,今依据圣本改作“刃”。

🄣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桓=洹【圣】

  “桓”,圣本作“洹”。
  “洹”,大正藏原为“桓”,今依据圣本改作“洹”。

🄥 琴=笒【宋】【元】【圣】

  “琴”,宋、元、圣三本作“笒”。
  “笒”,大正藏原为“琴”,今依据宋、元、圣三本改作“笒”。

🄦 是+(时)【宋】【元】【明】【圣】

  “是”,宋、元、明、圣四本作“是时”。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凤凰=风【圣】

  “凤凰”,圣本作“风”。
  “风”,大正藏原为“凤凰”,今依据圣本改作“风”。

🄨 〔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诣=诸【元】

  “诣”,元本作“诸”。
  “诸”,大正藏原为“诣”,今依据元本改作“诸”。

🄰 渡=度【宋】【元】【明】【圣】

  “渡”,宋、元、明、圣四本作“度”。
  “度”,大正藏原为“渡”,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度”。

🄱 原=元【宋】【元】【明】【圣】

  “原”,宋、元、明、圣四本作“元”。
  “元”,大正藏原为“原”,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元”。

🄲 [憺>惔]=[惔>憺]【宋】*【元】*【明】*,=澹【圣】*

  ????

🄳 怕=薄【宋】*,=泊【圣】*

  ????

🄴 是=自【明】

  “是”,明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明本改作“自”。

🄵 能=复【宋】【元】【明】

  “能”,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 脱=解【圣】

  “脱”,圣本作“解”。
  “解”,大正藏原为“脱”,今依据圣本改作“解”。

🄷 垢=岸【宋】*【元】*【明】*【圣】

  “垢”,宋、元、明、圣四本作“岸”。
  “岸”,大正藏原为“垢”,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岸”。

🄸 倾=须【圣】

  “倾”,圣本作“须”。
  “须”,大正藏原为“倾”,今依据圣本改作“须”。

🄹 相=想【圣】

  “相”,圣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为“相”,今依据圣本改作“想”。

🄺 诸=拥护【宋】【元】【明】,=护【圣】

  ????

🄻 是+(时)【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时”。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兽=狩【宋】【元】【圣】

  “兽”,宋、元、圣三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为“兽”,今依据宋、元、圣三本改作“狩”。

🄽 兽=狩【宋】【圣】*

  “兽”,宋、圣二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为“兽”,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狩”。

🄾 响=向【圣】

  “响”,圣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为“响”,今依据圣本改作“向”。

🄿 宁=守【圣】

  “宁”,圣本作“守”。
  “守”,大正藏原为“宁”,今依据圣本改作“守”。

🅀 运=云【宋】【元】【明】

  “运”,宋、元、明三本作“云”。
  “云”,大正藏原为“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云”。

🅁 世尊=佛【宋】【元】【明】

  “世尊”,宋、元、明三本作“佛”。
  “佛”,大正藏原为“世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佛”。

🅂 结=网【宋】【元】【明】【圣】

  “结”,宋、元、明、圣四本作“网”。
  “网”,大正藏原为“结”,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网”。

🅃 而自归=自归命【宋】【元】【明】

  “而自归”,宋、元、明三本作“自归命”。
  “自归命”,大正藏原为“而自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自归命”。

🅄 原=元【宋】【元】【明】【圣】

  “原”,宋、元、明、圣四本作“元”。
  “元”,大正藏原为“原”,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元”。

🅅 明=眼【宋】【元】【明】

  “明”,宋、元、明三本作“眼”。
  “眼”,大正藏原为“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眼”。

🅆 姓=性【圣】

  “姓”,圣本作“性”。
  “性”,大正藏原为“姓”,今依据圣本改作“性”。

🅇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 㲲=叠【圣】

  “㲲”,圣本作“叠”。
  “叠”,大正藏原为“㲲”,今依据圣本改作“叠”。

🅉 财=富【圣】

  “财”,圣本作“富”。
  “富”,大正藏原为“财”,今依据圣本改作“富”。

🅐 已=化【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化”。
  “化”,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化”。

🅑 波=婆【圣】

  “波”,圣本作“婆”。
  “婆”,大正藏原为“波”,今依据圣本改作“婆”。

🅒 㮈=柰【宋】【元】【明】

  “㮈”,宋、元、明三本作“柰”。
  “柰”,大正藏原为“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柰”。

🅓 大正藏无“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普=并【圣】

  “普”,圣本作“并”。
  “并”,大正藏原为“普”,今依据圣本改作“并”。

🅕 “爱”,大正藏原为“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爱”。

🅖 “毫”,圣本作“豪”。

🅗 身+(即于女身)【宋】【元】【明】

  “身”,宋、元、明三本作“身即于女身”。
  大正藏无“即于女身”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乏=之【圣】

  “乏”,圣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乏”,今依据圣本改作“之”。

🅙 愿誓=誓愿【宋】【元】【明】

  “愿誓”,宋、元、明三本作“誓愿”。
  “誓愿”,大正藏原为“愿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誓愿”。

🅚 二=一【圣】

  “二”,圣本作“一”。
  “一”,大正藏原为“二”,今依据圣本改作“一”。

🅛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满富:古印度的城市名,在舍卫城东方一百六十由延(约一千二百公里)。

少小旧好:小时候即认识的老朋友。

经纪将护:经营管理,守卫保护。

息:子女、儿子。

嫡:正妻,这里作动词用,指嫁作大老婆。读音同“迪”。

姓望:种姓的声望;家族的地位。

酬匹:配得上。“酬”是古字,同“酬”。

以方便前却:用方法想让他打退堂鼓。

假设事务:代为处理事务。

小行:小跑步。

由延:长度单位,帝王一天行军的里程,约七、八公里。另译作“由延”。

将:率领。读音同“匠”。

制限:规定。

䐗:同“猪”。

毳:鸟兽的细毛。读音同“脆”。

刓:削刻。读音同“完”。

詈:责骂。读音同“厉”。

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均头:沙弥名,七岁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灭外道六十二见后证得阿罗汉果,参见《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三〈善恶品 47〉第9经。又译为“大均头”、“纯陀”、“大纯陀”、“周那”、“摩诃周那”。

浣:洗涤。读音同“缓”。

蹹:古字,同“踏”。

世尊当善观察无能见顶者:世间所尊重的觉者(佛陀)有极佳的观察力,没有人能知道佛陀观察力的极限。

鬼子母:护法神名,是五百位鬼的母亲,因此称为鬼子母。原先为恶神,由于过去世的恶愿而喜欢吃人小孩,后来被佛陀所渡化,受三皈五戒,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佛陀并让僧众施食,让鬼子母等鬼神不会饥渴。详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一。

如彼啖人鬼,取人指作鬘,后复欲害母,然佛取降之:即佛陀度化鸯掘魔(央掘魔罗)的事迹,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一〈力品38〉第6经。

又在罗阅城,暴象欲来害,见如自归命,诸天叹善哉:即提婆达兜教唆阿阇世王以醉象践踏杀佛,醉象最后却温驯地跪在佛前的事迹,详见《增壹阿含经》卷9〈惭愧品 18〉第5经。

复至马提国,复值恶龙王,见密迹力士,而龙自归命:即佛陀在摩竭提国(马提国)和金刚手药叉(密迹力士)降伏由过去世的恶愿而摧残摩竭提国的恶龙,让恶龙受三皈五戒、摩竭提国风调雨顺的事迹。详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九、《菩萨本行经》卷二。

行筹:分发计算人数用的竹片(以方便统计接受供养的僧众数目),又译为“行筹”。“筹”是计算人数的用具,以竹片制成。

舍罗:即“筹”的音译,计算人数的用具,以竹片制成。

普会讲堂:大众集会用的讲堂。又译为“普集讲堂”。

君头波汉: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堪任受筹,不违禁法”第一,他也是接受佛陀付嘱在法灭尽前不入涅槃的尊者之一,至今仍在人间行走。又译为“君屠钵汉”、“军头波汉”。

居学地而受舍罗,即得无学:以证初果但未证阿罗汉的身份,加入接受供餐的人数计算,然后立刻证得阿罗汉。按舍卫城和满富城相距约一千二百公里,没有神足通则无法第二天赶到,因此佛陀要求接受供餐的人得是有神足通的阿罗汉。君头波汉尊者是资深的长老,却尚未证阿罗汉,和其它阿罗汉看齐而以清净心加入人数计算,并立刻证得阿罗汉。

离越:比丘名,是舍利弗尊者俗家最年幼的弟弟,常乐坐禅,曾在一株树下坐禅六年,摩诃拘𫄨罗尊者拜访时问他为何坐枯树下?他才发现树枯了。佛陀称赞他“坐禅入定,心不错乱”第一。又译为“离越哆”、“离曰”、“离婆多”。

优毘迦叶:摩竭提国优毘(“木瓜”的音译)村的迦叶,和大迦叶尊者不同人,是最早随佛出家的外道大师。他带领五百位弟子在连若河旁修行,佛陀经过时借住附近有恶龙的石窟,收服了恶龙,让优毘迦叶惊讶,在一番较量后带着所有弟子随佛出家,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经。佛陀称赞他“将护圣众,四事供养”第一。又译为“优留毘迦叶”、“优楼频螺迦叶”、“郁鞞罗迦叶”、“郁毘逻迦叶”。

摩诃迦匹那:比丘名,以“言直无隐,警诫诸苾刍”闻名。又译为“摩诃劫宾那”、“罽宾那”。

周利般特:比丘名,佛陀称赞他“能化形体,作若干变”第一。他原来极为愚笨,后来在佛陀教导下扫地悟道。又译为“周利槃特”。

釜:锅。读音同“府”。

须跋:疑为“修跋”的讹误,即曾在阿耨达泉遇到均头沙弥的外道修行人。

大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经律,而能论义”闻名。又作“摩诃迦旃延”、“迦旃延”。

鹄:天鹅。

在彼大山上,降伏难陀龙:即大目犍连尊者降伏难陀、优般难陀两位龙王的事迹,这两位龙王在佛陀从人间启程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时试图干扰。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 36〉第5经。

提头赖吒: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东方提头赖吒天的天王。此天率领乾闼婆、毘舍阇等二神众护持国土,安抚众生,因此又称为“持国天”。又译为“帙栗帝罗色吒罗”。

毘留勒: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南方毘琉璃天(毘楼勒迦天)的天王。此天率领领鸠槃荼、薜荔多等二神众助人善根增长,因此又称为“增长天”。又译为“毘楼勒迦”。

毘留博叉: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西方毘楼匐叉天的天王。此天率领龙、富单那等二神众,常以净天眼观察护持阎浮提众生,因此又称为“广目天”。又译为“毘楼匐叉”。

毘沙门: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北方毘沙门天的天王。此天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守护道场、听闻佛法,因此又称为“多闻天”。

坋:洒灰尘。读音同“笨”,是“坌”的异体字。

般遮旬:在这里指天魔“波旬”,是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的一位天主。

门阈:门槛。“阈”读音同“遇”。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记载须摩提女焚香祝祷而感得三宝加被,有如后世烧香拜佛。另一方面,佛教强调心香远胜烧香,须摩提女是自迦叶佛时代就持戒修行并誓愿见佛,远胜一般民众烧香拜拜求保祐的层次,祝祷的功效自然不一样。
  • 本经中佛陀及僧众大阵仗出动并现神通的情节看似夸张,其实是因为须摩提女在迦叶佛时代就修行,并发愿要与民众一起得遇未来世的佛而共同证果,也算是佛陀的老同学,因缘特殊才能以这种方式渡化全城民众。
  • 太多民众来长者家见佛,差点挤爆长者家,因此佛陀“化长者屋舍作琉璃色,内外相视,如似观掌中珠”,让大众能共同与会,在其它经中也有类似的情节。
  • 迦叶佛时代的信佛人民,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得渡而证得法眼净(初果),犹如《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48〉第3经中说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还未解脱的,可在未来世弥勒菩萨成佛时解脱。
  • 有同学提问:“本经要比丘也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应该比较适合在家众吧?出家众也能四摄吗?”

答案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68经:“若最胜施者,谓法施。最胜爱语者,谓善男子乐闻,应时说法。行利最胜者,谓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立戒者以净戒,悭者以施,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胜者,谓阿罗汉以阿罗汉、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须陀洹以须陀洹、净戒者以净戒而授于彼。”(CBETA, T02, no. 99, p. 185, a4-10)

i1.read01.com_sig_35qhltl_304250674f783030.jpg

 
agama1/增壹阿含經須陀品第三十.txt · 上一次變更: 2021/06/26 20:07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54980373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