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八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

未曾有法品第四(有十经)(初一日诵)

 未曾有.侍者  薄拘.阿修
 地动.及瞻波  郁伽.手各二

导读

(三二)中阿含未曾有法品未曾有法经第一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闻世尊迦叶佛时始愿佛道,行梵行,若世尊迦叶佛时始愿佛道,行梵行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迦叶佛时始愿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若世尊迦叶佛时始愿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天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迦叶佛时始愿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天,世尊后生以三事胜于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寿、天色、天誉,以此故,诸兜率哆[*]天欢喜踊跃,叹此天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彼后来生以三事胜于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寿、天色、天誉。若世尊迦叶佛时始愿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天,世尊后生以三事胜于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寿、天色、天誉。以此故,诸兜率哆[*]天欢喜踊跃,叹此天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彼后来生以三事胜于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寿、天色、天誉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在兜率哆[*]天,于彼命终,知入母胎,是时震动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间,乃至幽隐诸暗冥处无有障蔽,谓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尽蒙耀,彼众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众生生,有奇特众生生。若世尊在兜率哆[*]天,于彼命终,知入母胎,是时震动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间,乃至幽隐诸暗冥处无有障蔽,谓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尽蒙耀,彼众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众生生,有奇特众生生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知住母胎,依倚右胁,若世尊知住母胎依倚右胁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闻世尊舒体住母胎,若世尊舒体住母胎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闻世尊覆藏住母胎,不为血所污,亦不为精及诸不净所污,若世尊覆藏住母胎,不为血所污,亦不为精及诸不净所污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知出母胎,是时震动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间,乃至幽隐诸暗冥处无有障蔽,谓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尽蒙耀[*],彼众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众生生,有奇特众生生。若世尊知出母胎,是时震动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间,乃至幽隐诸暗冥处无有障蔽,谓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尽蒙耀[*],彼众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众生生,有奇特众生生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舒体出母胎,若世尊舒体出母胎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闻世尊覆藏出母胎,不为血所污,亦不为精及诸不净所污,若世尊覆藏出母胎,不为血所污,亦不为精及诸不净所污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初生之时,有四天子手执极细衣,住于母前,令母欢喜,叹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若世尊初生之时,有四天子手执细衣,住于母前,令母欢喜,叹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初生之时,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惧,观察诸方,若世尊初生之时,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惧,观察诸方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初生之时,则于母前而生大池,其水满岸,令母于此得用清净,若世尊初生之时,则于母前而生大池,其水满岸,令母于此得用清净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初生之时,上虚空中雨水注下,一冷一暖,灌世尊身,若世尊初生之时,上虚空中雨水注下,一冷一暖,灌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初生之时,诸天于上鼓天妓乐,天青莲华、红莲华、赤莲华、白莲华、天文陀罗花及细末栴檀香散世尊上。若世尊初生之时,诸天于上鼓天妓乐,天青莲华、红莲华、赤莲华、白莲华、天文陀罗华及细末栴檀香散世尊上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一时在父白净王家,昼监田作,坐阎浮树下,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尔时中后,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阎浮树其影不移,荫世尊身,于是释白净往观田作,至作人所,问曰:‘作人!童子何处?’作人答曰:‘天童子今在阎浮树下。’于是释白净往诣阎浮树。时,释白净日中后,见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阎浮树其影不移,荫世尊身,便作是念:‘今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后,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阎浮树其影不移,荫童子身。’若世尊日中之后,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阎浮树其影不移,荫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一时游鞞舍离大林之中。于是,世尊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鞞舍离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收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往入林中,至一哆罗树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是时中后,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哆罗树其影不移,荫世尊身。于是释摩诃男中后仿佯,往至大林,释摩诃男日中后,见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哆罗树其影不移,荫世尊身,便作是念:‘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后,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哆罗树其影不移,荫沙门瞿昙身。’若世尊日中之后,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哆罗树其影不移,荫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一时游鞞舍离大林之中,尔时,诸比丘置钵露地。时,世尊钵亦在其中,有一猕猴持佛钵去,诸比丘诃:‘恐破佛钵。’佛告诸比丘:‘止!止!莫诃!不破钵也。’时,彼猕猴持佛钵去,至一娑罗树,徐徐上树,于娑罗树上取蜜满钵,徐徐下树,还诣佛所,即以蜜钵奉上世尊,世尊不受。时,彼猕猴却在一面,取𣚰去虫,既去虫已,还持上佛,佛复不受。猕猴复却在于一面,取水著蜜中,持还上佛,世尊便受。猕猴见佛取蜜钵已,欢喜踊跃,却行弄舞,回旋而去。若世尊令彼猕猴见世尊取蜜钵已,欢喜踊跃,却行弄舞,回旋去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一时游鞞舍离猕猴水边高楼台观,尔时,世尊曝晒坐具,抖擞拂拭。是时,大非时云来,普覆虚空,欲雨而住,须待世尊。世尊曝晒坐具,抖擞拂拭,举著一处已,摄持扫帚住屋基上。于是大云已见世尊收举坐具,便下大雨,于卑、高地滂沛平满。若世尊令彼大云已见世尊收举坐具,便下大雨,于卑、高地滂沛[*]满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一时游跋耆中,在温泉林娑罗树王下坐。尔时中后,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娑罗树王其影不移,荫世尊身。于是罗摩园主行视园时,日中后,见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娑罗树王其影不移,荫世尊身,便作是念:‘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后,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娑罗树王其影不移,荫沙门瞿昙身。’若世尊日中之后,一切余树影皆转移,唯娑罗树王其影不移,荫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一时在阿浮神室中。尔时,世尊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阿浮村而行乞食,乞食已竟,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入神室宴[*]坐。尔时,天大雷雨雹,杀四牛、耕者二人,彼送葬时,大众喧闹,其声高大,音响震动。于是,世尊则于晡时宴[*]坐而起,从神室出,露地经行。时,彼大众中,有一人见世尊则于晡时宴[*]坐而起,从神室出,露地经行,即往诣佛,稽首作礼,随佛经行。佛见在后,问彼人曰:‘以何等故,大众喧闹,其声高大,音响震动耶?’彼人白曰:‘世尊!今日天大雷雨雹,杀四牛、耕者二人,彼送葬时,大众喧闹,其声高大,音响震动。世尊!向者不闻声耶?’世尊答曰:‘我不闻声。’复问:‘世尊!向为眠耶?’答曰:‘不也。’复问:‘世尊!时不闻此大声耶?’答曰:‘如是。’尔时,彼人便作是念:‘甚奇!甚特!极息至寂,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之所行。所以者何?寤而不闻此大音声。’若世尊寤[*]而不闻此大音声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一时在郁鞞罗尼连然河边,阿阇和罗尼拘类树下初得佛道。尔时大雨,至于七日,高下悉满,潢涝横流,世尊于中露地经行,其处尘起。若世尊潢涝横流,世尊于中露地经行,其处尘起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魔王六年逐佛,求其长短,不能得便,厌已而还。若世尊魔王六年随逐世尊,求其长短,不能得便,厌已而还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闻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断。若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断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于是,世尊告曰:“阿难!汝从如来更受持此未曾有法。阿难!如来知觉生,知住、知灭,常知,无不知时。阿难!如来知思想生,知住、知灭,常知,无不知时。是故,阿难!汝从如来更受持此未曾有法。”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未曾有法经第一竟(二千九百十七字)

[校勘]

“提婆”,大正藏原为“婆提”,今依据前后经改作“提婆”。

“修”,宋、元、明三本作“脩”。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宋、元、明三本无“法”字。

“宴”,大正藏原为“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大正藏原为“兜瑟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兜率哆”。[*]

“兜率哆”,巴利本作 Tusita。

“哆”,大正藏原为“多”,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哆”。

“耀”,宋、元、明三本作“曜”。[*]

“住”,大正藏原为“出”,今依据高丽藏改作“住”。

“檀”,宋、元、明三本作“坛”。[*]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仿佯”,宋、元、明三本作“彷徉”。

“𣚰”,宋、元、明三本作“筋”。

宋、元、明三本无“世尊”二字。

“沛”,大正藏原为“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沛”。

“寤”,宋、元、明三本作“觉”。[*]

“逐”,大正藏原为“遂”,今依据后面经文改作“逐”。

明本无“未曾有法经第一竟”八字。

宋、元、明三本无“二千九百十七字”七字。

[注解]

迦叶佛:过去七佛中,第六位的佛名,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一位佛。

受持:领受于心,忆而不忘。

未曾有法:希有而值得赞叹的事。

兜率哆天: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又译为“兜率陀天” 。贝叶经。照片连结自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依倚右胁:向右侧躺。“胁”是胸部两侧,由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

离生喜乐:由舍离而生起喜与乐。

作人:仆人、工人。

哆罗树:扇椰子,为棕榈科乔木,此树的树干截断后即无法再发芽生长。在纸发明前,东南亚国家的人民将佛经刻写于此树的叶子保存,称为贝叶经。又译为“多罗树”、“贝多罗树”。

娑罗树。照片连结自wikipedia

释摩诃男:优婆塞名,常布施汤药、衣食等予僧众,佛陀称赞他“心恒悲念一切之类”第一。又译为“释氏摩诃男”、“摩诃男”、“释摩男”、“摩呵男释”、“摩诃纳释种”。经中通常描述他是释种,以与其他同名为“摩诃男”的人区别,例如最初随佛出家的五位比丘之一为摩诃男尊者,《杂阿含经》卷四十六则记载一位舍卫国极富有但对自己及他人都极吝啬而堕地狱的摩诃男长者。

仿佯:游荡;遨游。

娑罗树:南亚常见的龙脑香科娑罗属高大乔木。

𣚰:以刀斧砍削。读音同“浊”。

滂沛:雨势盛大的样子。

跋耆: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陀国的北方,当今印度东北部,是由八个种族组成的联邦共和国,又称为“金刚国”,首都是毘舍离。又译为拔耆、跋祇、跋阇。

阿浮神室:

寤:清醒。

郁鞞罗:摩揭提国的村名,佛陀曾苦行六年的地方,今日印度比哈尔邦的 Urel 村,义译为“苦行林”,又译为“郁毘罗”、“优楼频螺”。

尼连然河:恒河支流。位于中印度摩竭陀国伽耶城的东方,相当于今日印度比哈尔邦的帕尔古河。又译为“尼连禅河”。

潢涝: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为何世尊要猕猴加水才接受供养?

有同学提问为何世尊要猕猴加水才接受供养?详情可参考《贤愚经》上的记载,因为加水之后可以分给其他的僧众,让猕猴的福报更大。

《贤愚经》卷12〈师质子摩头罗世质品47〉:“有一猕猴,来从阿难,求索其钵,阿难恐破,不欲与之。佛告阿难:“速与勿忧。”奉教便与。猕猴得钵,持至蜜树,盛满钵来,奉上世尊。世尊告曰:“去中不净。”猕猴即时,拾去蜂虫,极令洁净。佛便告言:“以水和之。”如语着水,和调已竟,奉授世尊。世尊受已,分布与僧,咸共饮之,皆悉周遍。”(CBETA, T04, no. 202, p. 430, a8-15)

  • 七年念身是指哪一事件?

经中提到“我闻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断”,经文上说的七年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指过去佛陀七年修行慈心一事:

《杂阿含经》卷10:“佛告比丘:“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CBETA, T02, no. 99, p. 67, c16-19)

另一则是指佛陀以七年修行念身为目标,用来鼓励比丘只要如此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

《中阿含经》卷24〈因品4〉:“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CBETA, T01, no. 26, p. 584, b16-18)

[进阶辨正]

(三三)中阿含未曾有法品侍者经第二(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

尔时,多识名德、上尊长老比丘、大弟子等,谓尊者拘邻若、尊者阿摄贝、尊者跋提释迦王、尊者摩诃男拘隶、尊者惒破、尊者耶舍、尊者邠耨、尊者维摩罗、尊者伽和波提、尊者须陀耶、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毘罗、尊者隶婆哆、尊者大目干、尊者大迦叶、尊者大拘𫄨罗、尊者大周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邠耨加㝹写长老、尊者耶舍行筹长老,如是比余多识名德、上尊、长老比丘、大弟子等,亦游王舍城,并皆近佛叶屋边住。

是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宜须侍者,汝等见为举一侍者,令瞻视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说,不失其义。”

于是,尊者拘邻若即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愿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

世尊告曰:“拘邻若!汝自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汝亦自应须瞻视者。拘邻若!汝还本坐。”于是,尊者拘邻若即礼佛足,便还复坐。

如是尊者阿摄贝、尊者跋提释迦王、尊者摩诃男拘隶、尊者惒破、尊者耶舍、尊者邠耨、尊者维摩罗、尊者伽和波提、尊者须陀耶、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毘罗、尊者隶婆哆、尊者大目干[*]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拘𫄨罗、尊者大周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邠耨加㝹写长老。

尊者耶舍行筹长老即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愿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

世尊告曰:“耶舍!汝自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汝亦自应须瞻视者。耶舍!汝还本坐。”于是,尊者耶舍即礼佛足,便还复坐。

尔时,尊者大目干[*]连在彼众中,便作是念:“世尊欲求谁为侍者?意在何比丘,欲令瞻视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我宁可入如其像定,观众比丘心。”于是,尊者大目干[*]连即入如其像定,观众比丘心。尊者大目干[*]连即知世尊欲得贤者阿难以为侍者,意在阿难,欲令瞻视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于是,尊者大目干[*]连即从定起,白众比丘曰:“诸贤知不?世尊欲得贤者阿难以为侍者,意在阿难,欲令瞻视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诸贤!我等今应共至贤者阿难所,劝喻令为世尊侍者。”

于是,尊者大目干[*]连及诸比丘共至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是时,尊者大目干[*]连坐已,语曰:“贤者阿难!汝今知不?佛欲得汝以为侍者,意在阿难,令瞻视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说,不失其义。阿难!犹村外不远有楼阁台观,向东开窗,日出光照在于西壁,贤者阿难!世尊亦然,欲得贤者阿难以为侍者,意在阿难,令瞻视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说,不失其义。贤者阿难!汝今可为世尊侍者。”

尊者阿难白曰:“尊者大目干[*]连!我不堪任奉侍世尊。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难可难侍谓为侍者。尊者大目干[*]连!犹如王有大雄象,年满六十,憍傲力盛,牙足体具,难可难近谓为看视也。尊者大目干[*]连!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复如是,难可难近谓为侍者。尊者大目干[*]连!我以是故,不任侍者。”

尊者大目干[*]连复语曰:“贤者阿难!听我说喻,智者闻喻,即解其义。贤者阿难!犹如优昙钵华,时生于世,贤者阿难!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复如是,时时出世。贤者阿难!汝可速为世尊侍者,瞿昙当得大果。”

尊者阿难复白曰:“尊者大目干[*]连!若世尊与我三愿者,我便然可为佛侍者。云何为三?我愿不着佛新故衣愿不食别请佛食愿不非时见佛。尊者大目干[*]连!若世尊与我此三愿者,如是我便为佛侍者。”

于是,尊者大目干[*]连劝尊者阿难为侍者已,即从座起,绕尊者阿难,而便还去,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已劝喻贤者阿难为佛侍者。世尊!贤者阿难从佛求三愿。云何为三?愿不着佛新故衣,愿不食别请佛食,愿不非时见佛。‘尊者大目干[*]连!若世尊与我此三愿者,如是我便为佛侍者。’”

世尊告曰:“大目干[*]连!阿难比丘聪明智慧,豫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衣故奉侍世尊。’大目干[*]连!若阿难比丘聪明智慧,豫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衣故奉侍世尊。’者,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大目干[*]连!阿难比丘聪明智慧,豫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食故奉侍世尊。’大目干[*]连!若阿难比丘聪明智慧,豫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食故奉侍世尊。’者,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大目干[*]连!阿难比丘善知时,善别时,知我是往见如来时,知我非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是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非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是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非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是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非往见如来时。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能与如来共论,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不能与如来共论。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安隐饶益,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安隐饶益。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得辩才说法,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辩才说法。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

“大目干[*]连!阿难比丘虽无他心智,而善知如来晡时从宴坐起,豫为人说,今日如来行如是,如是现法乐居,审如所说,谛无有异。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作是说:‘诸贤!我奉侍佛来二十五年,若以此心起贡高者,无有是相。’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奉侍佛来二十五年,初不非时见佛。’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奉侍佛来二十五年,未曾为佛所见诃责,除其一过,此亦为他故。’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从如来受八万法聚,受持不忘,若以此起贡高者,无有此相。’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从如来受八万法聚,初不再问,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从如来受持八万法聚,初不见从他人受法。’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从如来受持八万法聚,初无是心:“我受此法,为教语他。”诸贤!但欲自御自息,自般涅槃故。’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此甚奇!甚特!谓四部众来诣我所而听法,若我因此起贡高者,都无此相,亦不豫作意,有来问者,我当如是如是答。诸贤!但在座时,随其义应。’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此甚奇!甚特!谓众多异学沙门、梵志来问我事,我若以此有恐怖,有畏惧,身毛竖者,都无此相,亦不豫作意,有来问者,我当如是如是答。诸贤!但在坐时,随其义应。’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复次,一时,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干[*]连、尊者阿难在舍卫国婆逻山中。是时,尊者舍梨子问曰:‘贤者阿难!汝奉侍佛来二十五年,颇忆有时起欲心耶?’尊者阿难白曰:‘尊者舍梨子!我是学人,而不离欲。’尊者舍梨子复语曰:‘贤者阿难!我不问汝学以无学,我但问汝奉侍佛来二十五年,汝颇忆有起欲心耶?’尊者舍梨子复再三问曰:‘贤者阿难!汝奉侍佛来二十五年,颇忆有时起欲心耶?’尊者阿难亦至再三白曰:‘尊者舍梨子!我是学人,而不离欲。’尊者舍梨子复语曰:‘贤者阿难!我不问汝学以无学,我但问汝奉侍佛来二十五年,汝颇忆有起欲心耶?’于是,尊者大目干[*]连语曰:‘贤者阿难!速答,速答。阿难!汝莫触娆上尊长老。’于是,尊者阿难答曰:‘尊者舍梨子!我奉侍佛来二十五年,我初不忆曾起欲心。所以者何?我常向佛有惭愧心,及诸智梵行人。’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复次,一时,世尊游王舍城,在岩山中。是时,世尊告曰:‘阿难!汝卧当如师子卧法。’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兽王师子卧法云何?’世尊答曰:‘阿难!兽王师子昼为食行,行已入窟,若欲眠时,足足相累,伸尾在后,右胁而卧,过夜平旦,回顾视身。若兽王师子身体不正,见已不喜,若兽王师子其身周正,见已便喜。彼若卧起,从窟而出,出已频呻,频呻已自观身体,自观身已四顾而望,四顾望已便再三吼,再三吼已便行求食,兽王师子卧法如是。’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兽王师子卧法如是,比丘卧法当复云何?’

“世尊答曰:‘阿难!若比丘依村邑,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持身,守摄诸根,立于正念。彼从村邑乞食已竟,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至无事处,或至树下,或空室中,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昼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已,复于初夜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于初夜时,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已,于中夜时,入室欲卧,四叠哆罗僧敷着床上,僧伽梨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意系明想,正念正智,恒念起想。彼后夜时速从卧起,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如是比丘师子卧法。’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如是比丘师子卧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世尊教我师子喻卧法,从是已来,初不复以左胁而卧。’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复次,一时,世尊游拘尸那竭,住和跋单力士娑罗林中。尔时,世尊最后欲取般涅槃时告曰:‘阿难!汝往至双娑罗树间,可为如来北首敷床,如来中夜当般涅槃。’

“尊者阿难受如来教,即诣双树,于双树间而为如来北首敷床,敷床已讫,还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已为如来于双树间北首敷床,唯愿世尊自当知时。’

“于是,世尊将尊者阿难至双树间,四叠优[*]哆罗[*]僧以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最后般涅槃时,尊者阿难执拂侍佛,以手抆泪而作是念:‘本有诸方比丘众,来欲见世尊供养礼事,皆得随时奉见世尊供养礼事,若闻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复来奉见世尊供养礼事,我亦不得随时见佛供养礼事。’

“于是,世尊问诸比丘:‘阿难比丘今在何处?’时,诸比丘白曰:‘世尊!尊者阿难执拂侍佛,以手抆泪而作是念:“本有诸方比丘众,来欲见世尊供养礼事,皆得随时奉见世尊供养礼事,若闻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复来奉见世尊供养礼事,我亦不得随时见佛供养礼事。”’

“于是,世尊告曰:‘阿难!汝勿啼泣,亦莫忧戚。所以者何?阿难!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无二心,安乐无量,无边无限。阿难!若过去时,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奉侍者,无胜于汝。阿难!若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奉侍者,亦无胜汝。阿难!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若有侍者,亦无胜汝。所以者何?阿难善知时,善别时,知我是往见如来时,知我非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是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非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是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非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是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非往见如来时。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能与如来共论。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不能与如来共论。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得安隐饶益。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安隐饶益。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得辩才说法。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辩才说法。复次,阿难!汝虽无他心智,而逆知如来晡时从宴[*]坐起,预为人说,今日如来行如是,如是现法乐居,审如所说,谛无有异。’

“于是,世尊欲令尊者阿难喜,告诸比丘:‘转轮圣王得四未曾有法。云何为四?刹利众往见转轮王,若默然时,见已欢喜,若所说时,闻已欢喜。梵志众、居士众、沙门众往见转轮王,若默然时,见已欢喜,若所说时,闻已欢喜。阿难比丘亦复如是,得四未曾有法。云何为四?比丘众往见阿难,若默然时,见已欢喜,若所说时,闻已欢喜。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往见阿难,若默然时,见已欢喜,若所说时,闻已欢喜。’

“复次,阿难为众说法,有四未曾有法。云何为四?阿难比丘为比丘众至心说法,非不至心。彼比丘众亦作是念:‘愿尊者阿难常说法,莫令中止。’彼比丘众闻尊者阿难说法,终无厌足,然阿难比丘自默然住。为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至心说法,非不至心。优婆夷[*]众亦作是念:‘愿尊者阿难常说法,莫令中止。’优婆夷[*]众闻尊者阿难说法,终无厌足,然阿难比丘自默然住。

“复次,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尊者阿难游于金刚,住金刚村中。是时,尊者阿难无量百千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于是,尊者金刚子亦在众中,尊者金刚子心作是念:‘此尊者阿难,故是学人,未离欲耶?我宁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观尊者阿难心。’于是,尊者金刚子便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观尊者阿难心,尊者金刚子即知尊者阿难,故是学人而未离欲。

“于是,尊者金刚子从三昧起,向尊者阿难而说颂曰:

“‘山林静思惟,  涅槃令入心,
  瞿昙禅无乱,  不久息迹证。’

“于是,尊者阿难受尊者金刚子教,离众独行,精进无乱,彼离众独行,精进无乱,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彼即于现法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尊者阿难知法已,乃至得阿罗诃,尊者阿难作是说:‘诸贤!我坐床上,下头未至枕顷,便断一切漏,得心解脱。’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当结跏趺坐而般涅槃。’尊者阿难便结跏[*]趺坐而般涅槃。若尊者阿难结跏[*]趺坐而般涅槃,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侍者经第二竟(四千三百九十九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干”,宋、元、明三本作“揵”。[*]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明本改作“座”。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傲”,大正藏原为“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傲”。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告”,大正藏原为“白”,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告”。

“众”,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宴”,大正藏原为“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婆”,宋、元、明三本作“娑”。

宋、元、明三本无“逻”字。

宋、元、明三本无“曰”字。

“檀”,宋、元、明三本作“坛”。

“叠”,元、明二本作“褺”。

“优”,宋、元、明三本作“忧”。[*]

“罗”,大正藏原为“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罗”。[*]

“想”,大正藏原为“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想”。

“叠”,宋本作“揲”,元、明二本作“褺”。

“夷”,大正藏原为“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夷”。[*]

大正藏无“法”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明本无“趺”字。

明本无“侍者经第二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四千三百九十九字”八字。

[注解]

拘邻若: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当中第一位证果的,佛陀称赞他“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第一。又译为“阿若拘邻”、“憍陈如”。

阿摄贝: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佛陀称赞他“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舍利弗尊者原先为外道大弟子,有次见到阿摄贝尊者的威仪端正、行步稳重,就问他的老师是谁?学什么法?阿摄贝尊者回答说他的老师是佛陀,佛陀教他诸法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舍利弗尊者听完就证得初果,接着从佛出家证阿罗汉。又译为“阿湿波誓”、“马胜”、“马师”。

跋提释迦王:比丘名,是佛陀俗家的堂弟,佛陀出家后曾为迦毘罗越国的国王,在佛陀回迦毘罗越国时和五百人一同出家,佛陀称赞他“豪族富贵,天性柔和”第一。又译为“释王”、“婆提唎迦”。这里也可能是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中“拔提”的误译。

摩诃男拘隶: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出家后悟性高,且较其他人都早得神通,佛陀称赞他“速成神通,中不有悔”第一。又译作“摩诃男”。

惒破: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精于神足通,常腾空飞行,相传他飞行时有音爆声,可震慑外道,不像一般的神足通没有声音,佛陀称赞他“乘虚教化,意无荣冀”第一。又译为“婆破”。

耶舍:比丘名,是随佛出家的第六人。出生自波罗奈国的巨富世家,一天歌舞娱乐过后,半夜醒来,见到睡着的美女,睡相难看有如死人,边睡边流口水,美女口中的白齿也是白骨,因此生厌离心,心神不宁地跑出城外,在河岸边遇到佛陀,听佛说法后随佛出家。

须陀耶:比丘名,佛陀称赞他“极为聪明,说法无滞碍,亦无怯弱”,七岁时即已相当聪明有智慧,和佛陀问答法义流利,因此佛陀破例让他受具足戒(完整的出家戒律),虽然他未满二十岁(受具足戒的最低岁数)。又译为“须陀”。

阿那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闻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译为“阿那律”。

难提:比丘名,佛陀称赞他“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

金毘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第一。

大目干连:比丘名,以“神通第一”闻名。又译为“目揵连”、“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揵连”。

大迦叶:比丘名,在佛成道后第三年随佛出家,八天后即证得阿罗汉。佛陀称赞他“十二头陀,难得之行”第一,并曾在轻视大迦叶尊者衣服破烂的比丘前,让半座给他坐。又译为“摩诃迦叶”。

大周那:比丘名,七岁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灭外道六十二见后证得阿罗汉果,参见《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三〈善恶品 47〉第9经。又译为“均头”、“大均头”、“纯陀”、“大纯陀”、“周那”、“摩诃周那”。

大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经律,而能论义”闻名。又作“摩诃迦旃延”、“迦旃延”。

耶舍行筹:比丘名。又译为“耶舍舍罗迦毘诃利”、“耶舍赊罗俱毘诃”。

垂讫:老得不能再老了。“垂”是“渐渐”的意思,“讫”是终止的意思。

可非不可:“可”与“非不可”为同义复词,“可”的加强语气。

如其像定:如雕像般不动而入禅定。

难可难侍:服侍的难度很高。

憍傲:即“骄傲”,“憍”同“骄”。

瞿昙:通常指佛陀,在这里特指阿难尊者,因为阿难尊者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古代的族姓也是瞿昙。

不着佛新故衣:请求不穿佛陀的新旧衣服。

愿不食别请佛食:请求不吃特别供养佛陀的食物。

愿不非时见佛:请求不在不适当的时间见佛。阿难说这三个条件,表示自己不要因为是佛陀的侍者而有特权。

豫知当有讥论:事先知道会有闲言闲语。“豫”是先的意思。

优婆私: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又译为“优婆夷”。

食啖含消:指各种食物。“食啖”是较硬的、需咀嚼的食物,“含消”是液态或入口即化的食物。“啖”同“啖”,吃的意思,读音同“淡”。

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辩才说法:知道佛陀吃了这食物后,说法的口才会受到影响。例如吃了会拉肚子,而影响说法。

初不:从来不。“初”指从来、始终,这种用法用于否定句。

除其一过:指乌陀夷尊者杯葛舍利弗尊者时,阿难尊者没出面声援舍利弗尊者一事,参看《中阿含经》卷五第22经。

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指释迦族迦毘罗卫城遭琉璃王屠城后,尊者阿难随佛陀入城,见族人被屠杀之惨状极生愁恼,但世尊诸根无异,其心安住,世尊告尊者阿难:“我多住空三昧故。”后时尊者阿难愁恼转灭,于此生疑,复问世尊:“世尊!昔于一时,世尊住于释种弥周吒村,我从世尊闻如是义:‘我今多住空三昧。’我为善受持忆念如是说不?”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善受持忆念如我所说,而无有异。”(《阿毘昙毘婆沙论》) 庄春江

初不见从他人受法:从来不曾学习其他人的法(只从佛陀学法)。

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为“四众”、“四部弟子”。

不豫作意:不事先准备好(答案)。指对法义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不须要在问答前事先准备。??

学人:佛弟子中尚未证阿罗汉的圣者,还有法须修学,因此称为“学人”或“有学”。这段对话显示了阿难的谦虚,因为完全不起欲望是阿罗汉的程度,阿难在作为佛陀侍者时不曾起过欲望,但不想被误认为是阿罗汉,因此只强调自己仍在学,不是阿罗汉。

无学:阿罗汉已无惑可断、毕业了,因此称为“无学”。

足足相累:(膝盖弯曲)将左脚放在右脚上。

右胁而卧:向右侧躺。“胁”是胸部两侧,由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

频呻:打呵欠、伸懒腰。又作“频伸”。

襞:折叠。读音为“必”。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所必须穿着。

拘尸那竭:古代印度末罗国的城名,在中印度的东北方,佛陀在这城的娑罗园双树间圆寂。又作拘尸、拘夷那竭、鸠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北首:头在北,脚朝南。

逆知:预知。

金刚子:指大迦叶尊者,因为大迦叶尊者俗家的父亲名为迦毘罗,义译为黄头仙人,而称他的儿子为金刚子。??

下头未至枕顷:身体躺下,头正准备要摆到枕头上、却还没接触到枕头的那一个片刻。

[对应经典]

  • Thera Gāthā 1018-1050。

[读经拾得]

佛陀曾有几位侍者,例如优波摩尊者、罗陀尊者、弥酰尊者、那伽波罗尊者,以及阿难尊者等五位,其中以阿难尊者从佛陀五十五岁侍佛到八十岁灭度为止,共二十五年,时间最久。

阿难的未曾有法:

  1. 不心起贡高。
  2. 初不非时见佛。
  3. 未曾为佛所见诃责,除其一过,此亦为他故。
  4. 受八万法聚,受持不忘且不贡高。
  5. 受八万法聚,初不再问,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
  6. 受持八万法聚,初不见从他人受法。
  7. 自御自息,自般涅槃。
  8. 谓四部众来诣我所而听法。有来问者,我当如是如是答。
  9. 异学沙门、梵志来问我事。来问者,我当如是如是答。
  10. 二十五年,不曾起欲心
  11. 世尊教我师子喻卧法,从是已来,初不复以左胁而卧
  12. 比丘众往见阿难,若默然时,见已欢喜,若所说时,闻已欢喜。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见...四未曾有
  13. 为比丘众至心说法,非不至心。彼比丘众亦作是念:‘愿尊者阿难常说法,莫令中止。’...为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
  14. 坐床上,下头未至枕顷,便断一切漏,得心解脱。
  15. 结跏趺坐而般涅槃。

[进阶辨正]

(三四)中阿含未曾有法品薄拘罗经第三(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尊者薄拘罗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尔时,有一异学,是尊者薄拘罗未出家时亲善朋友,中后仿佯,往诣尊者薄拘罗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异学曰:“贤者薄拘罗!我欲有所问,为见听不?”

尊者薄拘罗答曰:“异学!随汝所问,闻已当思。”

异学问曰:“贤者薄拘罗!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几时?”

尊者薄拘罗答曰:“异学!我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已来八十年。”

异学复问曰:“贤者薄拘罗!汝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已来八十年,颇忆曾行淫欲事耶?”

尊者薄拘罗语异学曰:“汝莫作是问,更问余事。‘贤者薄拘罗!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已来八十年,颇忆曾起欲想耶?’异学!汝应作是问。”

于是,异学便作是语:“我今更问贤者薄拘罗!汝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已来八十年,颇忆曾起欲想耶?”

于是,尊者薄拘罗因此异学问,便语诸比丘:“诸贤!我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已来八十年,以此起贡高者,都无是想。若尊者薄拘罗作此说,是谓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

复次,尊者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已来八十年,未曾有欲想。若尊者薄拘罗作此说,是谓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

复次,尊者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持粪扫衣来八十年,若因此起贡高者,都无是相。若尊者薄拘罗作此说,是谓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

复次,尊者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持粪扫衣来八十年,未曾忆受居士衣,未曾割截作衣,未曾他比丘作衣,未曾用针缝衣,未曾持针𫄧,乃至一缕。若尊者薄拘罗作此说,是谓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

复次,尊者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乞食来八十年,若因此起贡高者,都无是相。若尊者薄拘罗作此说,是谓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

复次,尊者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乞食来八十年,未曾忆受居士请,未曾超越乞食,未曾从大家乞食于中当得净好极妙丰饶食啖含消,未曾视女人面,未曾忆入比丘尼房中,未曾忆与比丘尼共相问讯,乃至道路亦不共语。若尊者薄拘罗作此说,是谓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

复次,尊者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已来八十年,未曾忆畜沙弥,未曾忆为白衣说法,乃至四句颂亦不为说。若尊者薄拘罗作此说,是谓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

复次,尊者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已来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弹指顷头痛者,未曾忆服药,乃至一片诃梨勒。若尊者薄拘罗作此说,是谓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

复次,尊者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结跏趺坐,于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树。若尊者薄拘罗作此说,是谓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

复次,尊者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于三日夜中得三达证。若尊者薄拘罗作此说,是谓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

复次,尊者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结跏[*]趺坐而般涅槃,尊者薄拘罗便结跏[*]趺坐而般涅槃。若尊者薄拘罗结跏[*]趺坐而般涅槃,是谓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

尊者薄拘罗所说如是,彼时异学及诸比丘,闻所说已,欢喜奉行。

薄拘罗经第三竟(九百八十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迦”,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迦”。

“仿佯”,宋、元、明三本作“彷徉”。

“𫄧”,大正藏原为“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𫄧”。

“房”,大正藏原为“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房”。

“是”,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是”。

“诃梨勒”,巴利本作 Harītakī。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倚”,大正藏原为“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倚”。[*]

“所”,宋、元、明三本作“佛所”。

明本无“薄拘罗经第三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九百八十字”五字。

[注解]

薄拘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寿命极长,终不中夭”。他在过去毘婆尸佛时代受三皈依并慈心持不杀戒,且布施佛一钱,而在之后的九十一劫得以无病又富有。另译为“婆拘罗”。

倩:请。

针𫄧囊:“𫄧”,读音为“延”,原指古代垂覆在帽子前后之饰物;在《集韵》又读为“线”,即缕,缕与线为同义字。针𫄧囊大概是指针线包之类?在律藏中可见“针线囊”和“针𫄧囊”的用法,而“针𫄧囊”在宋、元、明本中则作“针线囊”,而“针线囊”在宋、元、明的《十诵律》亦作“鍼筒”。(DL:再请注解同学修正,感谢)

大家:世家望族。

白衣:在家人。古印度的在家人多穿白色衣服,因此以“白衣”称之。

诃梨勒:是音译,即“余甘子”,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约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涩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后甘,口中尚余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药用。又译为“阿摩勒”、“菴罗摩罗”、“菴摩罗”。

三达证:证得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尽明(漏尽神通)。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三五)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阿修罗经第四(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鞞兰若,在黄芦园。

尔时,婆罗逻阿修[*]罗王、牟梨遮阿修[*]罗子,色像巍巍,光耀𬀩晔,夜将向旦,往诣佛所,礼世尊足,却住一面。

世尊问曰:“婆罗逻[*]!大海中阿修[*]罗无有衰退阿修[*]罗寿、阿修[*]罗色、阿修[*]罗乐、阿修[*]罗力,诸阿修[*]罗乐大海中耶?”

婆罗逻[*]阿修[*]罗王、牟梨遮阿修[*]罗子答曰:“世尊!我大海中诸阿修[*]罗无有衰退于阿修[*]罗寿、阿修[*]罗色、阿修[*]罗乐、阿修[*]罗力,诸阿修[*]罗乐大海中。”

世尊复问曰:“婆罗逻[*]!大海中有几未曾有法,令诸阿修[*]罗见已乐中。”

婆罗逻[*]答曰:“世尊!我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令诸阿修[*]罗见已乐中。云何为八?世尊!我大海从下至上,周回渐广,均调转上,以成于岸,其水常满,未曾流出。世尊!若我大海从下至上,周回渐广,均调转上,以成于岸,其水常满,未曾流出者,是谓我大海中第一未曾有法,诸阿修[*]罗见已乐中。

“复次,世尊!我大海潮未曾失时。世尊!若我大海潮未曾失时者,是谓我大海中第二未曾有法,诸阿修[*]罗见已乐中。

“复次,世尊!我大海水甚深无底,极广无边。世尊!若我大海甚深无底,极广无边者,是谓我大海中第三未曾有法,诸阿修[*]罗见已乐中。

“复次,世尊!我大海水咸,皆同一味。世尊!若我大海水咸,皆同一味者,是谓我大海中第四未曾有法,诸阿修[*]罗见已乐中。

“复次,世尊!我大海中多有珍宝,无量,种种珍琦,充满其中,珍宝名者,谓金、银、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璧、珊瑚、琥珀、马瑙玳瑁、赤石、珠。世尊!若我大海中多有珍宝,无量璝[*]异、种种珍琦,充满其中,珍宝名者,谓金、银、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璧、珊瑚、琥[*]珀、马瑙[*]、玳瑁、赤石、琁珠者,是谓我大海中第五未曾有法,诸阿修[*]罗见已乐中。

“复次,世尊!我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谓阿修[*]罗、干塔和、罗刹、鱼摩竭、龟、、婆留泥、帝、帝麑伽罗、提帝麑伽罗。复次,大海中甚奇!甚特!众生身体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世尊!若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谓阿修[*]罗、干[*]塔和、罗刹、鱼摩竭、龟、鼍、婆留泥、帝麑、帝麑伽罗、提帝麑伽罗。复次,大海中甚奇!甚特!众生身体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者,是谓我大海中第六未曾有法,诸阿修[*]罗见已乐中。

“复次,世尊!我大海清净,不受死尸。若有命终者,过夜风便吹着岸上。世尊!若我大海清净,不受死尸。若有命终者,过夜风便吹着岸上者,是谓我大海中第七未曾有法,诸阿修[*]罗见已乐中。

“复次,世尊!我大海阎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摇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罗婆提,五曰-摩企,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舍本名,皆曰大海。世尊!若我大海阎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摇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罗婆提,五曰摩企,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舍本名,皆曰大海者,是谓我大海中第八未曾有法,诸阿修[*]罗见已乐中。

“世尊!是谓我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诸阿修[*]罗见已乐中。世尊!于佛正法、律中有几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

世尊答曰:“婆罗逻[*]!我正法、律中亦有八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云何为八?婆罗逻[*]!如大海从下至上,周回渐广,均调转上,以成于岸,其水常满,未曾流出。婆罗逻[*]!我正法、律亦复如是,渐作渐学,渐尽渐教。婆罗逻[*]!若我正法、律中渐作渐学,渐尽渐教者,是谓我正法、律中第一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

“复次,婆罗逻[*]!如大海潮,未曾失时。婆罗逻[*]!我正法、律亦复如是,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施设禁戒,诸族姓子乃至命尽,终不犯戒。婆罗逻!若我正法、律中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施设禁戒,诸族姓子乃至命尽,终不犯戒者,是谓我正法、律中第二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

“复次,婆罗逻[*]!如大海水,甚深无底,极广无边。婆罗逻[*]!我正法、律亦复如是,诸法甚深,甚深无底,极广无边。婆罗逻[*]!若我正法、律中诸法甚深,甚深无底,极广无边者,是谓我正法、律中第三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

“复次,婆罗逻[*]!如大海水咸,皆同一味,婆罗逻[*]!我正法、律亦复如是,无欲为味,觉味、息味及道味。婆罗逻[*]!若我正法、律中无欲为味,觉味、息味及道味者,是谓我正法、律中第四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

“复次,婆罗逻[*]!如大海中多有珍宝,无量璝[*]异、种种珍琦,充满其中,珍宝名者,谓金、银、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璧、珊瑚、琥[*]珀、马瑙[*]、玳瑁、赤石、琁珠。婆罗逻[*]!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多有珍宝,无量璝[*]异,种种珍琦,充满其中,珍宝名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婆罗逻[*]!若我正法、律中多有珍宝,无量璝[*]异,种种珍琦,充满其中,珍宝名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者,是谓我正法、律中第五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

“复次,婆罗逻[*]!如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谓阿修[*]罗、[*]干塔和、罗刹、鱼摩竭、龟、鼍、婆留泥、帝麑、帝麑伽罗、提帝麑伽罗。复次,大海中甚奇!甚特!众生身体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婆罗逻[*]!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圣众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谓阿罗诃、向阿罗诃、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须陀洹、向须陀洹。婆罗逻[*]!若我正法、律中圣众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谓阿罗诃、向阿罗诃、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须陀洹、向须陀洹者,是谓我正法、律中第六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

“复次,婆罗逻[*]!如大海清净,不受死尸,若有命终者,过夜风便吹着岸上。婆罗逻[*]!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圣众清净,不受死尸。若有不精进人恶生,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彼虽随在圣众之中,然去圣众远,圣众亦复去离彼远。婆罗逻[*]!若我正法、律中圣众清净,不受死尸。若有不精进人恶生,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彼虽随[*]在圣众之中,然去圣众远,圣众亦复去离彼远者,是谓我正法、律中第七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

“复次,婆罗逻[*]!如大海阎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摇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罗婆提,五曰摩企,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舍本名,皆曰大海。婆罗逻[*]!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刹利种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舍本名,同曰沙门,梵志种、居士种工师种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舍本名,同曰沙门。婆罗逻[*]!若我正法、律中刹利种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舍本名,同曰沙门,梵志种、居士种、工师种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舍本名,同曰沙门者,是谓我正法、律中第八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

“婆罗逻[*]!是谓正法、律中有八未曾有法,令诸比丘见已乐中。婆罗逻[*]!于意云何?若我正法、律中有八未曾有法,若汝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此二种未曾有法,何者为上、为胜、为妙、为最?”

婆罗逻[*]白曰:“世尊!我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不及如来八未曾有法,不如千倍万倍,不可比,不可喻,不可称,不可数,但世尊八未曾有法为上、为胜、为妙、为最。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婆罗逻[*]阿修[*]罗王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阿修[*]罗经第四竟(二千三百六十二字)(初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第八(一万六百五十八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修”,宋、元、明三本作“脩”。[*]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鞞兰若”,巴利本作 Verañjā。

“逻”,宋、元、明三本作“罗”。[*]

“婆罗逻”,巴利本作 Pahārāda。

“住”,宋、元、明三本作“坐”。

“璝”,宋、元、明三本作“贵”。[*]

“琥”,大正藏原为“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马瑙”,宋、元、明三本作“码瑙”。[*]

“干”,宋、元、明三本作“揵”。[*]

“伽”,元、明二本作“加”。

大正藏在“有”字之后有一“至”,今依据高丽藏删去。

“延”,大正藏原为“廷”,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延”。

“恒伽”,巴利本作 Gaṅgā。

“摇尤那”,巴利本作 Yamunā。

“舍牢浮”,巴利本作 Sarabhū。

“阿夷罗婆提”,巴利本作 Aciravatī。

“摩企”,巴利本作 Mahī。

“夷”,大正藏原为“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夷”。[*]

“勤”,宋、元、明三本作“断”。[*]

“尸”,大正藏原为“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尸”。

“随”,大正藏原为“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随”。[*]

“今”,宋、元、明三本作“今日”。

明本无“阿修罗经第四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二千三百六十二字”八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大正藏原将“初一日诵”四字置于“中阿含经卷第八(一万六百五十八字)”之后,今依据宋、元二本改置于“阿修罗经第四竟(二千三百六十二字)”之后。

宋、元、明三本无“一万六百五十八字”八字。

[注解]

光耀𬀩晔:光明闪亮耀眼。“𬀩”是光辉的样子,读音同“伟”;“晔”是光明的样子,读音同“叶”。

大海中阿修罗无有衰退阿修罗寿:生活于大海中时,阿修罗不会折损寿命。

大海潮未曾失时:大海的潮汐不曾错失时间过,也就是指每天都会发生。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作“大海以时朝贺,不失时节”,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大海稳定,不超越界限”。

璝异:奇珍异宝;珍奇的东西。“璝”是“瑰”在古代的异体字,指珍奇的。

玳瑁:即“玳瑁”,海中像大龟的爬行动物,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很光滑,可做装饰品。“玳”是“玳”的异体字,读音同“代”。

琁:“璇”在古代的异体字,美玉。读音同“玄”。

鼍:爬行纲短吻鳄科(学名:Alligatoridae),也称鼍科,为吻部短而宽的鳄鱼。读音同“陀”。

麑:读音同“泥”。

无欲为味,觉味、息味及道味:没有贪欲的味道、觉悟的味道、止息的味道、正道的味道。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作“贤圣八品道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解脱味”。

居士种: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中产阶级,从事农牧工商。又译为“毘舍”、“鞞舍”。

工师种: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奴隶阶级,为工人、农奴。又译为“首陀罗”。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八.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0/02 00:5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590349674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