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十九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导读(七八)中阿含ⓐ长寿王品梵天请佛经第七(第二小土城诵)ⓑ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梵天①住梵天上,生如是邪见:“此处有常,此处恒有ⓒ,此处长存,此处是要,此处不终法②,此处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梵天心之所念,即入如其像定③,以如其像定,犹若力士屈伸ⓓ臂顷,于舍卫国胜林给孤独园忽没不现,往梵天上。 时,彼梵天见世尊来,即请世尊:“善来大仙人!此处有常,此处恒有[*],此处长存,此处是要,此处不终法,此处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于是,世尊告曰:“梵天!汝无常称说常,不恒称说恒,不存称说存,不要称说要④,终法称说不终法,非出要称说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梵天!汝有是无明。梵天!汝有是无明。” 时,魔波旬在彼众中。于是,魔波旬语世尊曰:“比丘!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比丘!若汝违此梵天所说,逆此梵天所说者,是为比丘犹如有人吉祥事来,而排却之。比丘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我语汝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比丘!若汝违此梵天所说,逆此梵天所说者,是为,比丘!犹如有人从山上堕,虽以手足扪摸⑤于空而无所得。比丘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我语汝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比丘!若汝违此梵天所说,逆此梵天所说者,是为,比丘!犹如有人从树上堕,虽以手足扪摸枝叶而无所得。比丘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我语汝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所以者何?此梵天梵,福祐、能化、最尊、能作、能造、是父,已有、当有一切众生皆从是生,此所知尽知、所见尽见。 “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憎恶他ⓔ、毁呰他[*]者,彼身坏命终,必生余下贱妓乐神中,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⑥,憎恶梵天、毁呰梵天者,彼身坏命终,必生余下贱妓乐神中。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爱乐他[*]、称叹他[*]者,彼身坏命终,必生最上尊梵天中,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彼身坏命终,必生最上尊梵天中。大仙人!汝不见此梵天大眷属坐如我辈耶?” 彼魔波旬非是梵天,亦非梵天眷属,然自称说我是梵天。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此魔波旬非是梵天,亦非梵天眷属,然自称说我是梵天;若说有魔波旬者,此即是魔波旬。” 世尊知已,告曰:“魔波旬!汝非梵天,亦非梵天眷属,然汝自称说我是梵天;若说有魔波旬者,汝即是魔波旬。”于是,魔波旬而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见我。”知已愁忧,即于彼处忽没不现。 时,彼梵天至再三请世尊:“善来大仙人!此处有常,此处恒有,此处长存,此处是要,此处不终法,此处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世尊亦至再三告曰:“梵天!汝无常称说常,不恒称说恒,不存称说存,不要称说要,终法称说不终法,非出要称说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梵天!汝有是无明。梵天!汝有是无明。”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昔有沙门、梵志,寿命极长,存住极久。大仙人!汝寿至短,不如ⓕ彼沙门、梵志一燕坐顷。所以者何?彼所知尽知、所见尽见,若实有出要者,更无余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若无有实出要者,更无余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大仙人!汝于出要不出要想,不出要出要想,如是汝不得出要,便成大痴。所以者何?以无境界故。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爱乐他[*]、称叹他[*]者,彼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彼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大仙人!若汝爱乐他[*]、称叹他[*]者,汝亦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汝亦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 于是,世尊告曰:“梵天!如是梵天所说真谛:若有沙门、梵志,爱乐他[*]、称叹他[*]者,彼为汝自在,为随汝所欲,为随汝所使。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彼为汝自在,为随汝所欲,为随汝所使。梵天!若我爱乐他[*]、称叹他[*]者,我亦为汝自在,为随汝所欲,为随汝所使。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我亦为汝自在,为随汝所欲,为随汝所使。 “梵天!若此八事,我随其事爱乐称叹者,彼亦有如是。梵天!我知汝所从来处、所往至处、随所住、随所终、随所生。若有梵天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汝云何知我所知、见我所见。云何识悉ⓖ我?如日自在,明照诸方,是为千世界,于千世界中,汝得自在耶?知彼彼处无有昼夜,大仙人曾经ⓗ历彼,数经历彼耶?” 世尊告曰:“梵天!如日自在,明照诸方,是为千世界,于千世界中,我得自在,亦知彼彼处无有昼夜。梵天!我曾经[*]历彼,我数经历彼。梵天!有三种天,光天⑦、净光天⑧、遍净光天⑨。梵天!若彼三种天有知有见者,我亦有彼知见。梵天!若彼三种天无知无见者,我亦自有知见。梵天!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我亦有彼知见。梵天!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我亦自有知见。梵天!若汝有知有见者,我亦有此知见。梵天!若汝无知无ⓘ见者,我亦自有知见。梵天!若汝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我亦有此知见。梵天!若汝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我亦自有知见。梵天!汝不与我一切等,不与我尽等,但我于汝最胜最上。”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何由得彼三种天有知有见者,汝亦有彼知见;若彼三种天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汝亦有彼知见,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若我有知有见者,汝亦有此知见;若我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若我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汝亦有此知见;若我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大仙人!非为爱言耶?问已不知增益愚痴。所以者何?以识无量境界故,无量知、无量见、无量种别,我各各知别,是地知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是梵天知梵天。” 于是,世尊告曰:“梵天!若有沙门、梵志于地有地想,地是我,地是我所,我是地所;彼计地是我已,便不知地⑩。如是于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于ⓙ净有净想,净是我,净是我所,我是净所;彼计净是我已,便不知净。梵天!若有沙门、梵志,地则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彼不计地是我已,彼便知地。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则知净,净非是我,净非我所,我非净所;彼不计净是我已,彼便知净。梵天!我于地则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我不计地是我已,我便知地。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则知净,净非是我,净非我所,我非净所;我不计净是我已,我便知净。”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此众生爱有、乐有、习有,汝已拔有根本。所以者何?谓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故。”便说颂曰:
“于有见恐怖, 无有见不惧, “大仙人!我今欲自隐形。” 世尊告曰:“梵天!汝若欲自隐形者,便随所欲。” 于是,梵天即随所处自隐其形。世尊即知,“梵天!汝在彼,汝在此,汝在中。” 于是,梵天尽现如意,欲自隐形而不能隐,还住梵天中。于是,世尊告曰:“梵天!我今亦欲自隐其形。” 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若欲自隐形者,便随所欲。” 于是,世尊而作是念:“我今宁可现如其像如意足,放极妙光明,照一切梵天而自隐住,使诸梵天及梵天眷属但闻我声而不见形。”于是,世尊即现如其像如意足,放极妙光明,照一切梵天,便自隐住,使诸梵天及梵天眷属但闻其声而不见其形。于是,梵天及梵天眷属各作是念:“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谓放极妙光明,照一切梵天而自隐住,使我等及眷属但闻彼声而不见形。” 于是,世尊复作是念:“我已化此梵天及梵天眷属,我今宁可摄⑪如意足。”世尊便摄如意足,还住梵天中。 于是,魔王亦至再三在彼众中。尔时,魔王白世尊曰:“大仙人善见、善知、善达,然莫训诲教呵弟子,亦莫为弟子说法,莫著弟子;莫为着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所以者何?大仙人!此唐自烦劳。大仙人!昔有沙门、梵志训诲弟子,教呵弟子,亦为弟子说法,乐着弟子;彼以著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大仙人!是故我语汝,莫得训诲教呵弟子,亦莫为弟子说法,莫著弟子;莫为着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烦劳。” 于是,世尊告曰:“魔波旬!汝不为我求义故说,非为饶益故,非为乐故,非为安隐故:‘莫得训诲教呵弟子,莫为弟子说法,莫著弟子,莫为着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烦劳。’魔波旬!汝作是念:‘此沙门瞿昙为弟子说法,彼弟子闻法已,出我境界。’魔波旬!是故汝今语我:‘莫得训诲教呵弟子,亦莫为弟子说法,莫著弟子;莫为着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烦劳。’ “魔波旬!若有沙门、梵志训诲弟子,教呵弟子,为弟子说法,乐着弟子;为着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彼沙门、梵志,彼非沙门称说沙门,非梵志称说梵志,非阿罗诃称说阿罗诃,非等正觉称说等正觉。魔波旬!我实沙门称说沙门,实梵志称说梵志,实阿罗诃称说阿罗诃,实等正觉称说等正觉。魔波旬!若我为弟子说法,若不说者,汝且自去,我今自知应为弟子说法、不应为弟子说法。” 是为梵天请,魔波旬违逆世尊随顺说,是故此经名梵天请佛。 佛说如是。梵天及梵天眷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梵天请佛经第七竟ⓜ(三千九十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中阿含”三字。 ⓑ 明本无“第二小土城诵”六字。 ⓒ “恒有”,大正藏原为“有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恒有”。[*] ⓓ “伸”,大正藏原为“申”,今依据明本改作“伸”。 ⓔ “他”,大正藏原为“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他”。[*] ⓕ “如”,大正藏原为“知”,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如”。 ⓖ “识悉”,明本作“悉识”。 ⓗ “经”,大正藏原为“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经”。[*] ⓘ 宋、元、明三本无“无”字。 ⓙ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 “可不”,大正藏原为“不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可不”。 ⓛ “于有见恐怖…有何可不断”,巴利本作 Bhave vāhaṃ bhayaṃ disvā bhavañ ca vibhavesinaṃ bhavaṃ nābhivadiṃ kañci nandiñ ca na upādiyin ti。 ⓜ 明本无“梵天请佛经第七竟”八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三千九十字”五字。 [注解]① 梵天:婆罗门教认为的造物主。佛教中则认为梵天为初禅天之一,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 ② 不终法:永恒不灭。 ③ 如其像定:如雕像般不动而入禅定。 ④ 不要称说要:不重要的,说是重要的。 ⑤ 扪摸:抓取。“扪”读音同“门”。 ⑥ 生主:印度教神话中的创造神。又译为“世界根本主”,音译为“波阇波提”。 ⑦ 光天:大梵天之上、少光天之下的一天,是第二禅中的最基层天。大梵天为初禅最高天,而经中较常以少光天为二禅最基层天,有些经典分类更细,特别在少光天下区分出此天。?? ⑧ 净光天:即“光音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是第二禅中的最上层天。 ⑨ 遍净光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是第三禅天中的最上层天。这天的天人相应于三禅的境界而身心清净光明,充分体验胜妙的快乐。又译为“遍净天”、“遍净天”。 ⑩ 地是我,地是我所,我是地所;彼计地是我已,便不知地:将地大(坚固性)当作是我,或将地大当作是我所有的,或是将我当作是地大所拥有的;像这样将地大视为有我,就无法看清地大(的本质、真相)。 ⑪ 摄:整理。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此经文提到:“如日自在,明照诸方,是为千世界,于千世界中,汝得自在耶?知彼彼处无有昼夜,大仙人曾经历彼,数经历彼耶?” 这段经文是自认为有常的梵天与释迦牟尼佛的辩论,其中提到了“一个恒星所含摄的世界,有的地方是没有白天晚上之分的”。从地球上来看,所有地方都有白天夜晚之分,南极北极的永昼或永夜只持续几天而已。然而从现代天文学来看,就整个星系而言,由于每个行星的自转速度不同,一些行星的日夜变化可能非常慢,甚至若一个行星的自转速度与公转速度一样,那么就没有昼夜之分了。(类似月球对地球的公转速及其自转速一样,因此月球永远同一面朝向地球)。 三千年前的人就有这样的观念,蛮有趣的。不过当然这边是梵天提到事,因此并不是佛教的专门知识。
有时候汉译与巴利经典在同一部经互相更正,我们可以在《中部.49经, Brahmanimantanika-sutta》与《中阿含.78经.梵天请佛经》看到这样的例子。此经叙述佛陀遇到自负的梵天,梵天自认为常住永存。为了斥责梵天的邪见,佛陀指出他知道梵天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因此梵天现在的状态离长住永存尚远。 (5)《中阿含.78经》:“梵天,我知汝所从来处、所往至处。” 不过,《中部.49 经》里,佛陀告诉梵天知道他的去处与“荣耀”, te ahaṃ, Brahme, gatiñca pajānāmi jutiñca pajānāmi 。经文此处出现“荣耀 juti”这个字令人困惑,因为佛陀完全了知梵天,因此也了知梵天的所有荣耀,在质疑梵天的常见时去提他的荣耀并不实际,如《中阿含.78经》,佛陀指出梵天的所从来、所去处,已足以破斥梵天自以为常的见解。至于提及对梵天荣耀的了解,在经文中并不贴切。 《中阿含》版本的读法得到PTS 版本与Sinhalese 古锡兰语版本的支持,在这两个版本均读为“死亡 cuti”而不是“荣耀 juti”。就经文而言,“死亡 cuti”显得是较合适的读法,也与《中阿含》版本吻合。如此《中阿含》的对应经文协助我们决定不同版本的巴利经文中那一版本比较合适。 c.f. yifertw.blogspot.tw/2011/04/2_18.html (七九)中阿含ⓐ长寿王品有胜天经第八(第二小土城诵)ⓑ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于是,仙余①财主告一使人:“汝往诣佛,为我稽首,礼世尊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作如是语:‘仙余财主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汝既为我问讯佛已,往诣尊者阿那律陀所,为我稽首礼彼足已,问讯尊者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不?作如是语:‘仙余财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问讯尊者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不?仙余财主请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供ⓒ明日食。’若受请者,复作是语:‘尊者阿那律陀!仙余财主多事多为,为王众事料ⓓ理臣佐,唯愿尊者阿那律陀为慈愍故,与四人俱,明日早来至仙余财主家。’” 于是,使人受仙余财主教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仙余财主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 尔时,世尊告使人曰:“令仙余财主安隐快乐,令天及人、阿修罗、揵塔和、罗刹及余种种身安隐快乐。” 于是,使人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尊者阿那律陀!仙余财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问讯尊者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不?仙余财主请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供[*]明日食。” 是时,尊者真迦旃延去尊者阿那律陀不远而燕坐也。于是,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贤者迦旃延!我向所道,明日我等为乞食故,入舍卫国,正谓此也。今仙余财主遣人请我等四人,供[*]明日食。” 尊者真迦旃延即时白曰:“愿尊者阿那律陀为彼人故,默然受请。我等明日出此暗林,为乞食故,入舍卫国。”尊者阿那律陀为彼人故,默然而受。 于是,使人知尊者阿那律陀默然受已,寻复白曰:“仙余财主白尊者阿那律陀!仙余财主多事多为,为王众事料[*]理臣佐,愿尊者阿那律陀为慈愍故,与四人俱,明日早来,至仙余财主家。” 尊者阿那律陀告使人曰:“汝便还去,我自知时。”于是,使人即从坐起,稽首作礼,绕三匝而去。 于是,尊者阿那律陀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四人共俱,往诣仙余财主家。尔时,仙余财主婇女围遶,住中门下,待尊者阿那律陀。仙余财主遥见尊者阿那律陀来,见已,叉手向尊者阿那律陀,赞曰:“善来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阿那律陀久不来此。”于是,仙余财主敬心扶抱尊者阿那律陀,将入家中,为敷好床,请使令坐。 尊者阿那律陀即坐其床,仙余财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却坐一面,坐已,白曰:“尊者阿那律陀!欲有所问,唯愿见听。”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财主!随汝所问,闻已当思。” 仙余财主便问尊者阿那律陀:“或有沙门、梵志来至我所,语我:‘财主!汝当修大心解脱ⓕ②。’尊者阿那律陀!复有沙门、梵志来至我所,语我:‘财主!汝当修无量心解脱ⓖ③。’尊者阿那律陀!大心解脱、无量心解脱,此二解脱,为文异义异耶?为一义文异耶?”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财主!汝前问此事,汝ⓗ先自答,我当后答。” 仙余财主白曰:“尊者阿那律陀!大心解脱、无量心解脱,此二解脱一义文异,仙余财主不能答此事。”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财主!当听我为汝说大心解脱、无量心解脱。大心解脱者,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依一树意解大心解脱遍满成就游,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若不依一树者,当依二三树,意解大心解脱遍满成就游,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若不依二三树者,当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当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者,当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当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当依一国,若不依一国者,当依二三国,若不依二三国者,当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大心解脱遍满成就游,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是谓大心解脱。 “财主!云何无量心解脱?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谓无量心解脱。财主!大心解脱,无量心解脱,此二解脱为义异文异,为一义文异耶?” 仙余财主白尊者阿那律陀曰:“如我从尊者闻,则解其义,此二解脱义既异文亦异。”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财主!有三种天,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于中光天者,彼生在一处,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光天随其所往,即乐彼中。财主!犹如蝇在肉段,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蝇随肉段去,即乐彼中。如是彼光天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光天随其所往,即乐彼中。有时光天集在一处,虽身有异而光不异。财主!犹如有人然无量灯,著一室中,彼灯虽异而光不异。如是彼光天集在一处,虽身有异而光不异。有时光天各自散去,彼ⓙ各散去时,其身既异,光明亦异。财主!犹如有人从一室中出众多灯,分著诸室,彼灯即异,光明亦异。如是彼光天各自散去,彼各散去时,其身既异,光明亦异。” 于是,尊者真迦旃ⓚⓛ延白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光天生在一处,可知有胜如④、妙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可说彼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妙。” 尊者真迦旃延复问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光天生在一处,何因何缘知有胜如、妙与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依一树,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心作光明想极盛,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若不依一树者,或依二三树,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心作光明想极盛,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贤者迦旃[*]延!此二心解脱,何解脱为上、为胜、为妙、为最耶?” 尊者真迦旃[*]延答曰:“尊者阿那律陀!若有沙门、梵志不依一树者,或依二三树,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心作光明想极盛,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尊者阿那律陀!二解脱中,此解脱为上、为胜、为妙、为最。” 尊者阿那律陀复问曰:“贤者迦旃[*]延!若不依二三树者,或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或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者,或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或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或依一国,若不依一国者,或依二三国,若不依二三国者,或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心作光明想极盛,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贤者迦旃延!此二解脱,何解脱为上、为胜、为妙、为最?” 尊者真迦旃延答曰:“尊者阿那律陀!若有沙门、梵志不依二三树者,或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或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者,或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或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或依一国,若不依一国者,或依二三国,若不依二三国者,或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心作光明想极盛,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尊者阿那律陀!二解脱中此解脱为上、为胜、为妙、为最。”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迦旃[*]延!因是缘是,彼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胜如故,修便有精麤,因修有精麤故,得人则有胜如。贤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说,人有胜如。” 尊者真迦旃[*]延复问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净ⓞ光天生在一处,可知有胜如、妙与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可说彼净[*]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妙。” 尊者真迦旃[*]延复问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净[*]光天生在一处,何因何缘,知有胜如、妙与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此定不修、不习、不广,不极成就。彼于后时,身坏命终,生净[*]光天中。彼生已,不得极ⓟ止息,不得极寂静,亦不得尽寿讫。贤者迦旃[*]延!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水底时,尔时根、茎、叶、华,彼一切水渍水浇,水所润,无处不渍。贤者迦旃[*]延!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此定不修、不习、不广,不极成就,彼身坏命终,生净[*]光天中。彼生ⓠ已,不得极止息,不得极寂静,亦不得尽寿讫。 “贤者迦旃[*]延!复有沙门、梵志意解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此定数修、数习、数广,极成就,彼身坏命终,生净[*]光天中。彼生已,得极止息,得极寂静,亦得寿尽讫。贤者迦旃[*]延!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出水上住,水所不污ⓡ。贤者迦旃[*]延!如是复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此定数修、数习、数广,极成就,彼身坏命终,生净[*]光天中。彼生已,得极止息,得极寂静,亦得寿尽讫。 “贤者迦旃[*]延!因是缘是,彼净[*]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胜如故,修便有精麤,因修有精麤故,得人则有胜如。贤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说,人有胜如。” 尊者真迦旃[*]延复问曰:“尊者阿那律陀!彼遍净光天生在一处,可知有胜如、妙与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可说彼遍净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妙。” 尊者真迦旃[*]延复问曰:“尊者阿那律陀!彼遍净光天生在一处,何因何缘知有胜如、妙与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遍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不极止睡眠,不善息掉ⓢ悔,彼于后时身坏命终,生遍净光天中。彼生已,光不极净。贤者迦旃[*]延!譬如燃ⓣ灯,因缘油炷,若油有滓,炷复不净,因是灯光生不明净。贤者迦旃[*]延!如是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遍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不极止睡眠,不善息掉[*]悔,彼身坏命终,生遍净光天中。彼生已,光不极净。 “贤者迦旃[*]延!复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遍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极止睡眠,善息掉[*]悔,彼身坏命终,生遍净光天中。彼生已,光极明净。贤者迦旃[*]延!譬如燃[*]灯,因缘油炷,若油无滓,炷复极净,因是灯光生极明净。 “贤者迦旃[*]延!如是复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遍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极止睡眠,善息掉[*]悔,彼身坏命终,生遍净光天中。彼生已,光极明净。 “贤者迦旃[*]延!因是缘是,彼遍净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胜如故,修便有精麤,因修有精麤故,得人则有胜如。贤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说,人有胜如。” 于是,尊者真迦旃[*]延叹仙余财主曰:“善哉,善哉,财主!汝为我等多所饶益。所以者何?初问尊者阿那律陀有胜天,我等未曾从尊者阿那律陀闻如是义,是谓彼天、有彼天、如是彼天。” 于是,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贤者迦旃[*]延!多有彼天,谓此日月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以光不及光,彼与我集,共相慰劳,有所论说,有所答对,然我不如是说,是谓彼天、有彼天、如是彼天。” 尔时,仙余财主知彼尊者所说已讫,即从座ⓤ起,自行澡水,以极净美种种丰饶食啖含消,手自斟酌,令得饱满。食讫举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别坐听法。仙余财主坐已,尊者阿那律陀而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从座[*]起去。 尊者阿那律陀所说如是。仙余财主及诸比丘,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欢喜奉行。 有胜天经第八竟ⓥ(二千五百九十九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第二小土城诵”六字,明本置于“中阿含长寿王品有胜天经第八”次行。 ⓒ “供”,宋、元、明三本作“共”。[*] ⓓ “料”,大正藏原为“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料”。[*] ⓔ “佛”,明本作“礼”。 ⓕ “大心解脱”,巴利本作 Mahaggatā cetovimutti。 ⓖ “无量心解脱”,巴利本作 Appamāṇā cetovimutti。 ⓗ 宋、元、明三本无“汝”字。 ⓘ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 大正藏在“彼”字之后有一“时”字,今依据高丽藏删去。 ⓚ “旃”,宋、元二本作“栴”。[*] ⓛ “旃”,巴利本作 Kaccāna。 ⓜ “明”,宋、元、明三本作“天”。[*] ⓝ 宋、明二本无“林”字。 ⓞ “净”,宋、元二本作“清”。[*] ⓟ 宋、元、明三本无“极”字。 ⓠ “生”,宋、元、明三本作“生天”。 ⓡ “污”,大正藏原为“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污”。 ⓢ “掉”,大正藏原为“调”,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掉”。[*] ⓣ “燃”,宋、元、明三本作“然”。[*]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 明本无“有胜天经第八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无“二千五百九十九字”八字。 [注解]① 仙余:佛弟子,“仙余”指从仙人处求得的孩子,音译为“梨师达多”,和其兄弟(富那罗)二人是佛世时波斯匿王的大臣,拘萨罗国的首富。《杂阿含经??》:“富兰罗耑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华,远诸凡鄙,持戒为胜。梨师达不耑精梵行,然其智足达四圣谛,智慧为胜。后时二俱命终。佛记二人,一持戒胜,一智慧胜,二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尽苦边际。” (注:见《杂阿含经》990 经。上述句子应为后人将990经中句子重组改写,并非经中完整原句。 ywliu) ② 大心解脱:心量广大而成就的禅定。此词中的“解脱”是外道说词,是指“禅定”而非佛教的解脱生死。 ③ 无量心解脱:起慈、悲、喜、舍四种心,广大没有边界,所成就的定。此词中的“解脱”是当时世俗外道的用语,是指定境而非佛教的解脱生死。又译为“无量心三昧”、“无量三昧”。 ④ 胜如:优劣。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菩提比丘:“大心三摩地”的修法为遍处定的修法,可修到色界定,“无量心三摩地”的修法为四无量心的修法,可修到无量空处定、无量识处定。两者修法是想阴的差别,后者打破了边界、没有了边界。 初禅、二禅天人的天身都是内有光明、外无光明,三禅天人内外都有光明。 c.f. 《瑜伽师地论》卷12:“云何无量三摩地。谓或由所缘故。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故。或由作意故。无量无边无际信欲胜解故。此中大心三摩地者。谓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乃至广说。无量三摩地者。谓四无量。云何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谓于欲界极厌坏已得初静虑。为令此定善清净故。更修方便。又闻诸天身带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遍一树下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发生胜解。由三摩地。后后转增。有差别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别。云何作意得成唯二。谓随胜解分齐。施设作意故。云何作意唯二为缘修成唯二。谓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设所修定有差别。圆满清净转增胜故。云何以修唯二为缘行成唯二。谓如如善修定转增胜。如是如是施设所感生有差别。云何以行唯二为缘补特伽罗建立唯二。谓此因缘所生有情。施设高下胜劣差别。问初二静虑诸天光明有何差别。答如末尼珠外有光明内无光明。初静虑身亦复如是。外放光明内则不尔。譬如明灯外发光明内自照了。第二静虑身亦如是。若内若外俱有光明。是故经说彼地已上唯一种身。非于下地。”(CBETA 2020.Q1, T30, no. 1579, pp. 337c25-338a24)
增支部10集29经/憍萨罗经第一(庄春江译) 《中阿含111经》:“云何知想?谓有四想。比丘者,小想亦知,大想亦知,无量想亦知,无所有处想亦知,是谓知想。”(CBETA 2020.Q1, T01, no. 26, p. 599c26-28)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1:“云何建立想蕴?谓六想身,眼触所生想乃至意触所生想。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无相、或了小大无量、或了无少所有无所有处。有[26]相想者,谓除不善言说、无相界定及有顶定想所余想。无相想者,谓前所除想。小想者,谓能了欲界想。大想者,谓能了色界想。无量想者,谓能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想。无所有处想者,谓能了无所有处想。不善言说想者,谓未学语言故,虽于色起想而不能了此名为色故,名无相想。无相界定想者,谓离色等一切相无相,涅槃想故,名无相想。有[27]顶定想者,谓彼想不明利,不能于境图种种相故,名无相想。小者,谓欲界下劣故。大者,谓色界增上故。无量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边际故。是故缘彼诸想,亦名小大无量。”(CBETA 2020.Q1, T31, no. 1606, pp. 696c18-697a4) “仙余财主请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 别众食
比 丘(尼)四人或四人以上一同接受饭、𪎊、干饭、鱼及肉等五种可以吃饱的食物中的任何一种,就叫别众食。由于比丘(尼)四人以上就可以议决大部分僧团事务,且当时印度人生活普遍拮据,若太多人一起向同一位居士乞食,会增加居士负担,因此除非有特殊因缘,佛陀不允许比丘(尼)别众食。 (八〇)中阿含ⓐ长寿王品迦𫄨那经第九(第二小土城诵)ⓑⓒ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那律陀亦在舍卫国,住娑罗逻岩山中。于是,尊者阿那律陀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舍卫乞食。尊者阿难亦复平旦着衣持钵,入舍卫乞食。 尊者阿那律陀见尊者阿难亦行乞食,见已,语曰:“贤者阿难!当知我三衣①麤素坏尽。贤者!今可倩诸比丘为我作衣。”尊者阿难为尊者阿那律陀默然许倩。 于是,尊者阿难舍卫乞食已ⓓ,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手执户钥,遍诣房房,见诸比丘便语之曰:“诸尊!今往诣娑罗逻岩山中,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于是,诸比丘闻尊者阿难语,皆往诣娑罗逻岩山中,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于是,世尊见尊者阿难手执户钥,遍诣房房,见已,问曰:“阿难!汝以何事,手执户钥,遍诣房房?”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我今倩诸比丘,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世尊告曰:“阿难!汝何以故不请ⓕ如来为阿那律陀比丘作衣?” 于是,尊者阿难即叉手向佛,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往诣娑罗逻岩山中,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世尊为尊者阿难默然而许。 于是,世尊将尊者阿难,往诣娑罗逻岩山中比丘众前,敷坐而坐。尔时,娑罗逻岩山中有八百比丘及世尊共集坐,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彼时,尊者大目揵连亦在众中。于是,世尊告曰:“目揵连!我能为阿那律陀舒张衣裁,割截连缀而缝合之。”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即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唯愿世尊为贤者阿那律陀舒张衣裁,诸比丘当共割截,连缀缝合。” 于是,世尊即为尊者阿那律陀舒张衣裁,诸比丘便共割截,连缀缝合,即彼一日为尊者阿那律陀成三衣讫。 尔时,世尊知尊者阿那律陀三衣已成,则便告曰:“阿那律陀!汝为诸比丘说迦𫄨那②法,我今腰痛,欲小自息。”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唯然。世尊!” 于是,世尊四叠优多罗僧③以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作光明想,立正念正智,常作起想。 彼时,尊者阿那律陀告诸比丘:“诸贤!我本未出家学道时,厌生老病死、啼哭懊恼、悲泣忧戚,欲断此大苦聚。诸贤!我厌已而作是观:‘居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修诸梵行,我宁可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贤!我于后时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贤!我出家学道,舍族姓已,受比丘学,修行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诸贤!我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我于杀生净除其心。诸贤!我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我于不与取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非梵行,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我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我于妄言净除其心。诸贤!我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说群党,我于两舌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麤言,断麤言,若有所言,辞气麤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我于麤言净除其心。诸贤!我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顺时得宜,善教善诃,我于绮语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治生,断治生,弃舍称量及斗斛,不受财货,不缚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于人,我于治生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寡妇、童女,断受寡妇、童女,我于受寡妇、童女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奴婢,断受奴婢,我于受奴婢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象、马、牛、羊,断受象、马、牛、羊,我于受象、马、牛、羊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鸡、猪,断受鸡、猪,我于受鸡、猪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肆,我于受田业、店肆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生稻、麦、豆,断受生稻、麦、豆,我于受生稻、麦、豆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酒,断酒,我于饮酒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我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我于花鬘、璎珞、涂香、脂粉净除其心。诸贤!我离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断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我于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我于受生色像宝净除其心。诸贤!我离过中食,断过中食,一食,不夜食,学时食,我于过中食净除其心。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当复学极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诸贤!我亦如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当复学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④。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当复学正知出入,善观分别⑤,屈申ⓚ低仰,仪容庠序⑥,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正知之。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正知出入,当复学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岩石室、露地穰ⓝ𧂐,或至林中,或在冢间。诸贤!我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正身正愿,反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我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嗔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我于疑惑净除其心。诸贤!我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如意足智通作证。诸贤!我得无量如意足,谓分一为众,合众为一,一则住一,有知有见⑦,不碍石壁,犹如行空;没地如水,履水如地,结跏[*]趺坐,上升虚空,犹如鸟翔。今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以手扪摸身至梵天。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天耳智通作证。诸贤!我以天耳闻人、非人音声,近远、妙与不妙。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他心智通作证。诸贤!我为他众生所念、所思、所为、所行,以他心智知他心如真,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无秽、合散、高下、小大、修不修、定不定,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忆宿命智通作证。诸贤!有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谓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成败劫,彼众生名某,彼昔更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生死智通⑧作证。诸贤!我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妙与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昇善处,上生天中。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漏尽智通作证。诸贤!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习[*]、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诸贤!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终无是处。诸贤!犹去村不远,有楼观堂阁,其中安梯或施十隥ⓢ,或十二隥[*],若有人来,求愿欲得昇彼堂阁,若不登此梯第一隥[*]上,欲登第二隥[*]者,终无是处;若不登第二隥[*],欲登第三、四,至昇堂阁者,终无是处。诸贤!如是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终无是处。 “诸贤!若有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必有是处。诸贤!犹去村不远,有楼观堂阁,其中安梯或施十隥[*],或十二隥[*],若有人来,求愿欲得昇彼堂阁,若登此梯第一隥[*]上,欲登第二隥[*]者,必有是处;若登第二隥[*],欲登第三、四,至昇堂阁者,必有是处。诸贤!如是若有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必有是处。 “诸贤!我依戒立戒,以戒为梯,昇无上慧堂正法之阁,以小方便观千世界。诸贤!犹有目人住高楼上,以小方便观下露地,见千土墩ⓣ。诸贤!我亦如是,依戒立戒,以戒为梯,昇无上慧堂正法之阁,以小方便观千世界。诸贤!若王大象,或有七宝,或复减八⑨,以多罗叶覆之,如我覆藏于此六通。 “诸贤!若于我如意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诸贤!若于我天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诸贤!若于我他心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诸贤!若于我宿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诸贤!若于我生死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诸贤!若于我漏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于是,尊者阿难白曰:“尊者阿那律陀!今娑罗逻ⓤ岩山集坐八百比丘及世尊在中,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若于尊者阿那律陀如意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于尊者阿那律陀天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于尊者阿那律陀他心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于尊者阿那律陀宿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于尊者阿那律陀生死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于尊者阿那律陀漏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但我等长夜以心识尊者阿那律陀心,如尊者阿那律陀,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于是,世尊所患已除ⓥ而得安隐,即时便起,结跏[*]趺坐。世尊坐已,叹尊者阿那律陀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极善。阿那律陀!谓汝为诸比丘说迦𫄨那法。阿那律陀!汝复为诸比丘说迦𫄨那法。阿那律陀!汝为诸比丘数数说迦𫄨那法。”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比丘!汝等受迦𫄨那法,诵习迦𫄨那法,善持迦𫄨那法。所以者何?迦𫄨那法与法相应,为梵行本,致通致觉,亦致涅槃。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应当至心受迦𫄨那法,善受善持迦𫄨那法。所以者何?我不见过去时诸比丘作如是衣,如阿那律陀比丘;不见未来、现在诸比丘作如是衣,如阿那律陀比丘。所以者何?谓今娑罗逻[*]岩山集坐八百比丘及世尊在中,为阿那律陀比丘作衣,如是阿那律陀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佛说如是。尊者阿那律陀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迦𫄨那ⓦ经第九竟ⓧ(三千七百八十字)ⓨ 中阿含经卷第十九(一万四百六十九字)ⓩ(第二小土城诵)Ⓐ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明本无此六字。 ⓒ 宋、元二本将“第二小土城诵”置于“中阿含长寿王品迦𫄨那经第九”次行。 ⓓ “已”,宋、元、明三本作“讫”。 ⓔ “檀”,宋、元、明三本作“坛”。 ⓕ “请”,元、明二本作“倩”。 ⓖ “座”,宋本作“坐”。 ⓗ “介”,明本作“芥”。 ⓘ “躯”,宋本作“体”。 ⓙ 宋、元、明三本无“亦”字。 ⓚ “申”,明本作“伸”。 ⓛ “梨”,明本作“黎”。 ⓜ “觉”,大正藏原为“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觉”。 ⓝ “穰”,大正藏原为“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穰”。 ⓞ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 “习”,元、明二本作“集”。[*] ⓢ “隥”,宋本作“橙”。[*] ⓣ “墩”,大正藏原为“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墩”。 ⓤ “逻”,宋、元二本作“罗”。[*] ⓥ “除”,大正藏原为“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除”。 ⓦ “那”,宋、元二本作“那衣”。 ⓧ 明本无“迦𫄨那经第九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三千七百八十字”七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一万四百六十九字”八字。 Ⓐ 宋、元、明三本无“第二小土城诵”六字。 [注解]① 三衣:出家人的三种袈裟,包括安陀会(日常劳务或就寝时用;贴身的衣)、郁多罗僧(礼拜、听法、听戒时加披于安陀会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钵或入聚落王宫,说法教化时用;外套)。 ② 迦𫄨那:功德衣。僧团的制度,在结夏安居中或结束当天起,出家众可以在三件衣服外,保有额外的衣服四个月。 ③ 优多罗僧:三法衣中的上衣。礼拜、听法、听戒时加披于内衣之外。又译为“郁多罗僧”。 ④ 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当眼根见到色境时,不执著于所见的相,也不回味、爱着于色境,就没有瞋恨、冲突的原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眼见色后,不要成为相的执取者、细相的执取者”。 ⑤ 正知出入,善观分别:清楚觉知自己的每个行为举止。 ⑥ 庠序:安详肃穆。“庠”通“详”。 ⑦ 一则住一,有知有见:心意收摄为一而不变,明明白白的了知。?? ⑧ 生死智通:基于天眼,而能得知众生轮回生死的前后因果的神通。 ⑨ 或复减八:或者小于八,意指大象或七宝有少其中一些。 [对应经典]加上:中部107经 [读经拾得]本经中僧团帮阿那律陀缝衣服,可能是因为阿那律陀尊者当时已失明了。 本经提到的修行次第大致为:持戒(心净除恶业)为必须的基础 → 修念处 → 修定(除五盖证初禅→四禅)→ 证六通(包含漏尽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