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佛说长阿含第三分究罗檀头经第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俱萨罗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人间,至俱萨罗佉㝹婆提婆罗门村北,止宿尸舍婆林中。

时,有婆罗门名究罗檀头,佉㝹婆提村,其村丰乐,人民炽盛,园观浴池,树木清凉,波斯匿王即封此村与究罗檀头婆罗门,以为梵分。此婆罗门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占候吉凶、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时,婆罗门欲设大祀,办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犊、五百牸犊、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供祀。

时,佉㝹婆提村诸婆罗门、长者、居士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从俱萨罗国人间游行,至佉㝹婆提村北尸舍婆林止,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应往觐现,今我等宁可往共相见。”作此语已,即便相率,出佉㝹婆提村,队队[*]相随,欲诣佛所。

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在高楼上,遥见众人队队[*]相随,顾问侍者:“彼诸人等,以何因缘队队[*]相随?欲何所至?”

侍者白言:“我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俱萨罗国游行人间,诣佉㝹婆提村北尸舍婆林中止,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此村诸婆罗门、长者、居士众聚相随,欲往问讯沙门瞿昙耳[*]。”

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敕侍者:“汝速持我声,往语诸人言:‘卿等小住,须待我往,当共俱诣沙门瞿昙所。’”

时,彼侍者即承教命,往语诸人言:“且住!须我往到,当共俱诣沙门瞿昙所。”

诸人报使者言:“汝速还白婆罗门:‘今正是时,宜共行也。’”

侍者还白,诸人已住,言:“今正是时,宜共行也。”时,婆罗门即便下楼,出中门立。

时,有余婆罗门五百人在中门外坐,助究罗檀头施设大祀,见究罗檀头,皆悉起迎问言:“大婆罗门!欲何所至?”

报言:“我闻有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俱萨罗国人间游行,诣佉㝹婆提村北尸舍婆林,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人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宜往觐现。诸婆罗门!我又闻瞿昙知三种祭祀、十六祀具,今我众中先学旧识所不能知,我今欲大祭祀,牛羊已备,欲诣瞿昙问三种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得此祭祀法已,功德具足,名称远闻。”

时,五百婆罗门白究罗檀头言:“大师勿往,所以者何?彼应来此,此不应往。大师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若成此法者,彼应来此,此不应诣彼。”

又言:“大师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无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相吉凶、祭祀仪礼,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颜貌端正,得梵色像,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所言柔和,辩才具足,义味清净,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又大师为众导首,弟子众多,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常教授五百婆罗门,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四方学者皆来请受,问诸技术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养,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富有财宝,库藏盈溢,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智慧明达,所言通利,无有怯弱,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大师若具足此十一法,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时,究罗檀头言:“如是,如是,如汝等言。我实有此德,非不有也,汝当复听我说,沙门瞿昙所成功德,我等应诣彼,彼不应来此。沙门瞿昙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彼成此法者,我等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颜貌端正,出刹利种,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生尊贵家,出家为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光明具足,种姓真正,出家修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生财富家,有大威力,出家修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具贤圣戒,智慧成就,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善于言语,柔软和雅,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为众导师,弟子众多,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永灭欲爱,无有卒暴,忧畏已除,衣毛不竖,欢喜和悦,人见称善,善说行报,不毁余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常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礼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为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礼敬供养,亦为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种德婆罗门、首伽摩纳兜耶子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及诸鬼神之所恭敬,释种、俱梨、冥宁、跋祇、末罗、苏摩皆悉宗奉,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等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弟子受三归五戒,诸天、释种、俱梨[*]等,皆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所游行处,为一切人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城郭村邑,无不倾动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非人、鬼神不敢触娆,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其处人民皆见光明,闻天乐音,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若欲去时,众人恋慕,涕泣而送,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初出家时,父母宗亲涕泣恋恨,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少壮出家,舍诸饰好、象马、宝车、五欲、璎珞,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舍转轮王位,出家修道,若其在家,王四天下,统领民物,我等皆属,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明解梵法,能为人说,亦与梵天往返语言,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明解三种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宿旧所不能知,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三十二相皆悉具足,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智慧通达,无有怯弱,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彼瞿昙来至此佉㝹婆提村,于我为尊,又是贵客,宜往觐现。”

时,五百婆罗门白究罗檀头言:“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使瞿昙于诸德中成就一者,尚不应来,况今尽具?宜尽相率,共往问讯。”

究罗檀头言:“欲行者,宜知是时。”

时,婆罗门即严驾宝车,与五百婆罗门及佉㝹婆提诸婆罗门长者、居士,前后围遶,诣尸舍婆林,到已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时,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或有礼佛而坐者,或问讯而坐者,或有称名而坐者,或有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众坐已定,究罗檀头白佛言:“欲有所问,若有闲暇得见听者,乃敢请问。”

佛言:“随意所问。”

时,婆罗门白佛言:“我闻瞿昙明解三种祭祀及十六种祭具,我等先宿耆旧所不能知,我等今者欲为大祭祀,已办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犊、五百牸犊、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祭祀,今日故来,问三祭法及十六祭具,若得成此祀者,得大果报,名称远闻,天人所敬。”

尔时,世尊告究罗檀头婆罗门曰:“汝今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婆罗门言:“唯然。瞿昙!愿乐欲闻。”

尔时,佛告究罗檀头曰:“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刹利王,水浇头种,欲设大祀,集婆罗门大臣而告之曰:‘我今大有财宝具足,五欲自恣,年已朽迈,士众强盛,无有怯弱,库藏盈溢。今欲设大祀,汝等说祀法斯何所须?’时,彼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大王!如王所言,国富兵强,库藏盈溢。但诸民物多怀恶心,习诸非法,若于此时而为祀者,不成祀法,如遣盗逐盗,则不成使。大王!勿作是念言,此是我民,能伐能杀,能呵能止。诸近王者当给其所须,诸治生者当给其财宝,诸修田业者当给其牛犊、种子,使彼各各自营。王不逼迫于民,则民人安隐,养育子孙,共相娱乐。’”

佛告究罗檀头:“时,王闻诸臣语已,诸亲近者给其衣食,诸有商贾给其财宝,修农田者给牛、种子。是时人民各各自营,不相侵恼,养育子孙,共相娱乐。”

佛言:“时,王复召诸臣语言:‘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给诸人民,使无所乏,养育子孙,共相娱乐。我今欲设大祀,汝说祀法悉何所须?’诸臣白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说。国富兵强,库藏盈溢,给诸人民,使其无乏,养育子孙,共相娱乐。王欲祀者,可语宫内使知。’时,王即如臣言,入语宫内:‘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多有财宝,欲设大祀。’时,诸夫人寻白王言:‘如是,如是,如大王言。国富兵强,库藏盈溢,多有珍宝,欲设大祀,今正是时。’王出报诸臣言:‘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给诸人民,使其无乏,养育子孙,共相娱乐。今欲大祀,已语宫内,汝尽语我,斯须何物?’”

“时,诸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如王所说。欲设大祀,已语宫内,而未语太子、皇子、大臣、将士,王当语之。’时,王闻诸臣语已,即语太子、皇子、群臣、将士言:‘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欲设大祀。’时,太子、皇子及诸群臣、将士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大王!今国富兵强,库藏盈溢,欲设祀者,今正是时。’时,王复告大臣曰:‘我国富兵强,多有财宝,欲设大祀。已语宫内、太子、皇子,乃至将士,今欲大祀,斯何所须?’诸臣白王:‘如大王言,欲设祀者,今正是时。’王闻语已,即于城东起新堂舍,王入新舍,被鹿皮衣,以香酥油涂摩其身,又以鹿角戴之头上,牛屎涂地,坐卧其上,及第一夫人、婆罗门、大臣,选一黄牸牛,一乳王食,一乳夫人食,一乳大臣食,一乳供养大众,余与犊子。时,王成就八法,大臣成就四法。”

“云何王成就八法?彼刹利王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毁,是为成就初法。彼王颜貌端正,刹利种族,是为二法。彼王戒德增盛,智慧具足,是为三法。彼王习种种技[*]术,乘象、马车、刀矛、弓矢、战斗之法,无不具知,是为四法。彼王有大威力,摄诸小王,无不靡伏,是为五法。彼王善于言语,所说柔软,义味具足,是为六法。彼王多有财宝,库藏盈溢,是为七法。彼王智谋勇果,无复怯弱,是为八法。彼刹利种王,成此八法。”

“云何大臣成就四法?彼婆罗门大臣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毁,是为初法。复次,彼大臣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是为二法。复次,大臣善于言语,所说柔和,义味具足,是为三法。复次,大臣智谋勇果,无有怯弱,凡祭祀法无不解知,是为四法。时,彼王成就八法,婆罗门大臣成就四法,彼王有四援助、三祭祀法、十六祀具。”

“时,婆罗门大臣于彼新舍,以十六事开解王意,除王疑想。云何十六?大臣白王,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七世以来父母不正,常为他人所见轻毁。’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颜貌丑陋,非刹利种。’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颜貌端正,刹利种族。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无增上戒,智慧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戒德增上,智慧具足。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不善诸术,乘象、马车、种种兵法不能解知。’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诸技术,战阵兵法,无不解知。或有人言:‘王欲为大祀,而无大威力摄诸小王。’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有大威力,摄诸小王。”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善于言语,所说麤犷,义味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于言语,所说柔软,义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无多财宝。’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库藏盈溢,多有财宝。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无智谋,志意怯弱。’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智谋勇果,无有怯弱。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语宫内。’设有是语,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宫内。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语太子、皇子。’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太子、皇子。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语群臣。’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大祀,先语群臣。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语将士。’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将士。”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婆罗门大臣七世以来父母不正,常为他人之所轻毁。’设有是语,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毁。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于异学三部讽诵不利,种种经书不能分别,世典幽微亦不综练,不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三部异典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别,世典幽微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不善言语,所说麤犷,义味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善言语,所说柔和,义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智谋不具,志意怯弱,不解祀法。’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智谋勇果,无有怯弱,凡祭祀法,无不解知。”

佛告究罗檀头:“彼王于十六处有疑,而彼大臣以十六事开解王意。”

佛言:“时,大臣于彼新舍,以十事行示、教、利、喜于王。云何为十?大臣言:‘王祭祀时,诸有杀生、不杀生来集会者,平等施与,若有杀生而来者,亦施与,彼自当知,不杀而来者,亦施与,为是故施,如是心施。若复有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来在会者,亦施与,彼自当知,若有不盗,乃至正见来者,亦施与,为是故施,如是心施。’”

佛告婆罗门:“彼大臣以此十行示、教、利、喜。”

又告婆罗门:“时,彼刹利王于彼新舍生三悔心,大臣灭之。云何为三?王生悔言:‘我今大祀,已为大祀、当为大祀、今为大祀,多损财宝,起此三心,而怀悔恨。’大臣语言:‘王已为大祀,已施、当施、今施,于此福祀不宜生悔。’是为王入新舍生三悔心,大臣灭之。”

佛告婆罗门:“尔时,刹利王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出彼新舍,于舍前露地大火𧂐,手执油瓶注于火上,唱言:‘与,与。’时,彼王夫人闻王以十五日月满时出彼新舍,于舍前然大火𧂐,手执油瓶注于火上,唱言:‘与,与。’彼夫人、婇女多持财宝,来诣王所,而白王言:‘此诸杂宝,助王为祀。’婆罗门!彼王告夫人、婇女言:‘止!止!汝便为供养已,我自大有财宝,足以祭祀。’诸夫人、婇女自生念言:‘我等不宜将此宝物还于宫中,若王于东方设大祀时,当用佐助。’婆罗门!其后王于东方设大祀时,夫人、婇女即以此宝物助设大祀。”

“时,太子、皇子闻王十五日月满时出新舍,于舍前然大火𧂐,手执油瓶注于火上,唱言:‘与,与。’彼太子、皇子多持财宝,来诣王所,白王言:‘以此宝物,助王大祀。’王言:‘止!止!汝便为供养已,我自大有财宝,足已祭祀。’诸太子、皇子自生念言:‘我等不宜持此宝物还也,王若于南方设大祀者,当以佐助。’如是大臣持宝物来:‘愿已助王祭祀西方。’将士持宝物来:‘愿已助王祭祀北方。’”

佛告婆罗门:“彼王大祭祀时,不杀牛、羊及诸众生,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以为祭祀。”

佛告婆罗门:“彼刹利王为大祀时,初喜、中喜,后亦喜,此为成办祭祀之法。”

佛告婆罗门:“彼刹利王为大祀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为道,修四无量心,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时,王夫人为大施已,亦复除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坏命终,生梵天上。婆罗门大臣教王四方祭祀已,亦为大施,然后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坏命终,生梵天上。”

佛告婆罗门:“时,王为三祭祀法、十六祀具,而成大祀,于汝意云何?”

时,究罗檀头闻佛言已,默然不对。时,五百婆罗门语究罗檀头言:“沙门瞿昙所言微妙,大师何故默然不答?”

究罗檀头答言:“沙门瞿昙所说微妙,我非不然可,所以默然者。自思惟耳,沙门瞿昙说此事,不言从他闻,我默思惟:‘沙门瞿昙将无是彼刹利王耶?或是彼婆罗门大臣耶?’”

尔时,世尊告究罗檀头曰:“善哉,善哉,汝观如来,正得其宜。是时,刹利王为大祀者,岂异人乎?勿造斯观,即吾身是也,我于尔时极大施惠。”

究罗檀头白佛言:“齐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得大果报,复有胜者耶?”

佛言:“有。”

问曰:“何者是?”

供养众僧佛言:“于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养众僧,使不断者,功德胜彼。”

又问:“于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养众僧使不断者,为此功德最胜,复有胜者耶?”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供养四方僧佛言:“若以三祭祀及十六祀具供养众僧使不断者,不如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此施最胜。”

又问:“为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养众僧使不断绝,及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为此福最胜,复有胜者耶?”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三归依佛言:“若为三种祭祀、十六祀具,供养众僧使不断绝,及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不如起欢喜心,口自发言:‘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此福最胜。”

又问:“齐此三归,得大果报耶?复有胜者?”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受持五戒佛言:“若以欢喜心受、行五戒,尽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此福最胜。”

又问:“齐此三祀,至于五戒,得大果报耶?复有胜者?”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慈心念众佛言:“若能以慈心念一切众生,如𣪬牛乳顷,其福最胜。”

又问:“齐此三祀,至于慈心,得大果报耶?复有胜者?”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出家修道、远尘离垢佛言:“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众德悉备,乃至具足三明,灭诸痴冥,具足慧明,所以者何?以不放逸、乐闲静故,此福最胜。”

究罗檀头又白佛言:“瞿昙!我为祭祀,具诸牛羊各五百头,今尽放舍,任其自游随逐水草。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以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及诸大众明受我请。”尔时,世尊默然受之。

时,婆罗门见佛默然受请已,即起礼佛,绕三匝而去,还家供办种种肴膳。明日时到,尔时,世尊着衣持钵,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婆罗门舍,就座而坐。时婆罗门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去钵,行澡水毕,佛为婆罗门而作曰:

“祭祀火为上,  讽诵读为上,
 人中王为上,  众流海为上,
 星中月为上,  光明日为上,
 上下及四方,  诸有所生物,
 天及世间人,  唯佛为最上,
 欲求大福者,  当供养三宝。”

尔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取一小座于佛前坐。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分布显示诸清净行。尔时,世尊观彼婆罗门志意柔软,阴盖轻微,易可调伏,如诸佛常法,为说苦圣谛,分别显示,说集圣谛、集灭圣谛、出要圣谛。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叠,易为受色,檀头婆罗门亦复如是,见法得法,获果定住,不由他信,得无所畏,而白佛言:“我今重再三归依佛、法、圣众,愿佛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重白佛言:“唯愿世尊更受我七日请。”尔时,世尊默然受之。时,婆罗门即于七日中,手自斟酌,供佛及僧,过七日已,世尊游行人间。

佛去未久,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得病命终。时,众多比丘闻究罗檀头供养佛七日,佛去未久,得病命终,各自念言:“彼人命终,当何所?”时,诸比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坐。而白佛言:“彼究罗檀头今者命终,当生何所?”

佛告诸比丘:“彼人净修梵行,法法成就,亦不于法有所触娆,以断五下分结,于彼现涅槃,不来此世。”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五

[校勘]

明本无“佛说长阿含”五字。

“佉㝹婆提”,巴利本作 Khānumata。

“占”,大正藏原为“瞻”,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占”。[*]

宋、元二本无“门”字。

“舍婆林”,大正藏原为“舍林”,宋本作“舍婆村”,元、明二本作“舍婆林”,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舍婆林”。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住”,元本作“往”。

“林”,宋本作“村”。

“识”,宋本作“谙”。

“柔和”,宋、元、明三本作“和软”。

“技”,宋、圣二本作“伎”。[*]

“人见”,大正藏原为“见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人见”。

“梨”,明本作“利”。[*]

“戒”,宋本作“戒供敬”,元、明二本作“戒不敬”。

大正藏无“皆”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皆悉”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林”,宋本作“村”。

“暇”,元本作“假”。

“故”,大正藏原为“顾”,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故”。

“斯”,明本作“所”。

“大”,元、明二本作“火”。

“矛”,大正藏原为“牟”,明本作“矛”,圣本作“鉾”,今依据明本改作“矛”。

“而”,宋本作“无”。

大正藏在“我”字之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祭”,元本作“察”。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惠”,大正藏原为“慧”,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惠”。

“为三祭”,元、明二本作“三祭为”。

“耶”,圣本作“不耶”。

大正藏在“尽”字之后有一“形”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𣪬”,大正藏原为“构”,今依据明本改作“𣪬”。

宋、元、明三本无“乳”字。

“明”,大正藏原为“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明”。

“已”,大正藏原为“巳”,今依据经文意义改作“已”。

“读”,大正藏原为“诗”,今依据宋、元、明、明嘉兴藏四本改作“读”。

“宝”,宋、元、明三本作“佛”。

“苦圣谛”,大正藏原为“苦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苦圣谛”。

“㲲”,大正藏原为“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㲲”。

“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㲲”,圣本作“诸法法眼生譬如新衣”。

“色”,大正藏原为“染”,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色”。

“檀头”,圣本作“彼”。

“各”,大正藏原为“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各”。

大正藏无“而白佛言”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宋、元、明、圣四本无“般”字。

圣本无“佛说”二字。

圣本在“五”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注解]

俱萨罗: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部,其首都为舍卫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国。另译为“憍萨罗”、“拘萨罗”、“居萨罗”。

尸舍婆:印度黄檀,为豆科黄檀属的落叶大乔木,原产于印度。又译为“申恕”、“身恕”、“尸摄惒”。

特牛:公牛。

牸牛:母牛。“牸”读音同“子”。

特犊:小公牛。“犊”读音同“独”,幼牛。

羖羊:雄山羊。“羖”读音同“股”。

羯羊:被阉割过的羊。

导首:领导。又作导师。

宗亲:同宗族的亲属,也称为“族亲”。

水浇头种:新国王即位时,举行灌顶之礼,将水浇灌于头上,意指王族。

朽迈:衰老。

民物:人民。

近王者:接近国王的人,指王室或朝廷中的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王事上”。

酥油:从牛奶提炼出来的脂肪。可供作食品或油灯燃料。

靡伏:顺服。“靡”是顺势倒下的意思。如:“所向披靡”。

三祭祀法:三种祭祀的方法。按:经文没有清楚界定是哪三种,有不同的解法。第一种解法是平等施(布施给有、无德性的人)、无罪施(不杀众生)、欢喜施(初喜、中喜,后亦喜)。第二种解法是以王成就八法、婆罗门大臣成就四法、彼王有四援助,这三大类称为三种。第三种解法是不在过去、现在、未来因祭祀耗费财宝而后悔。

开解:开导劝解。

增上戒:崇高的、有助益的戒律。

兵法:练兵和作战的方法、策略,如同今日的军事学。

三部异典:印度教的三部经典。通常指《吠陀经》、《奥义书》、《薄伽梵歌》。

邪见: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见解。

正见:正确的见解;布施是善的、咒愿(祝福)是善的、供养是善的、有善行恶行、有善恶业报、有轮回、有父母(要孝顺)、有众生轮回受生(非断灭见)、有办法证得涅槃,以及四圣谛等出世间的智慧。

然:同“燃”。

𧂐:堆积的燃料。“𧂐”通“积”字。

婇女:宫女。

佐助:辅助;帮助。

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这四种修定的方法。其中“慈无量”的修法要发起慈心(愿给众生安乐的心),让慈心没有限制、没有边际,以无边无际的慈心遍满十方,最终超越人、我的界限,平等没有分别,所以称为“无量”。

然可:同意。

异人:别人。

并:通“并”。

招提僧:游化四方的僧人。

𣪬:取牛羊乳。读音同“构”。“𣪬牛乳顷”是如同挤牛奶很短的时间。//参考:https://www.cbeta.org/revised_research.php?notekey=T01.0100c18.13

不放逸:不怠惰。

肴膳:美食。“肴”读音同“姚”。

颂:诗颂。梵语“偈陀”中译为“颂”,合并称为“偈颂”。

不由他信,得无所畏:不是因为他人而相信,信受佛法而没有任何畏惧。

头面礼足:五体(两肘、两膝、头额)投地,以头碰触受礼者的脚或地面的最高礼法。

法法成就:每一法都达成。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显正而破邪

《杂阿含经》卷四十六1234经,波斯匿王以上千只公牛作祭祀的大会,即《杂阿含经》卷四第93经提到的“邪盛大会”。第93经提到若对祭祀大会上杀伤众生,则反而是造作罪业。《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利益存亡品7〉也说道:“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CBETA, T13, no. 412, p. 784, a17-20)

然而本经中佛陀并没有指责究罗檀头婆罗门,而是说明净信三宝及慈心的功德远远大于祭祀大会。供养众僧→供养四方僧(心量更大)→归依三宝→受持五戒→慈心护众→出家修行具足三明。

《杂阿含经》第93经中佛陀也没有责备长身婆罗门,而是客观地分析善业与恶业,究罗檀头婆罗门知道了善恶业的差别,有了智慧,就不再作杀生祭祀的愚行了。佛陀的应对,也是显正自然破邪的好例子。

  • 平等布施

本经提到国王布施时,不因对方是否犯戒,都平等布施,例如:“王祭祀时,诸有杀生、不杀生来集会者,平等施与,若有杀生而来者,亦施与,彼自当知,不杀而来者,亦施与,为是故施,如是心施。”

这个原理可见《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心品3〉第180经 瞿昙弥经:“或有布施,因施主净,非受者;或有布施,因受者净,非施主;[……]或有布施,因施主净,受者亦然。”(CBETA 2023.Q3, T01, no. 26, p. 722b28-c2)

如果布施者的心清净,为了利益他人而布施,纵使对方是坏人也布施给他,因为坏人也需要吃饭、也要维生,则这个布施是清净的。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布施者是为了想要自己获得布施的“功德”而布施给坏人,那么布施者的心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只想利益自己,是不清净的,就不是平等施,而是基于愚痴、心住于法而行布施了。举个极端的例子,若在有人准备持刀抢劫时,为了自己要“平等施”的功德而布施给他刀具,这样的布施害人造作恶业,自然不清净、不平等。

  • 布施不后悔

c.f. http://buddhaspace.org/post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73&hotmode=0

 
agama3/長阿含經第二十三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9/07 16:5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2534201145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