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九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导读

(三六)未曾有法品地动经第五(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金刚国,城名曰地。

尔时,彼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于是,尊者阿难见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尊者阿难见已恐怖,举身毛竖,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今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于是,世尊语尊者阿难曰:“如是,阿难!今地大动。如是,阿难!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有几因缘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世尊答曰:“阿难!有三因缘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云何为三?阿难!此地止水上,水止风上,风依于空。阿难!有时空中大风起,风起则水扰,水扰则地动,是谓第一因缘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复次,阿难!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心自在如意足。彼于地作小想,于水作无量想,彼因是故,此地随所欲、随其意,扰复扰,震复震[*]。护比丘天亦复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心自在如意足。彼于地作小想,于水作无量想,彼因是故,此地随所欲、随其意,扰复扰,震[*]复震[*],是谓第二因缘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复次,阿难!若如来不久过三月已当般涅槃,由是之故,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是谓第三因缘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于是,尊者阿难闻是语已,悲泣涕零,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所以者何?谓如来不久过三月已当般涅槃,是时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世尊语尊者阿难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甚奇!甚特!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所以者何?谓如来不久过三月已当般涅槃,是时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复次,阿难!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我往诣无量百千刹利众,共坐谈论,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声,我音声亦然;如彼威仪礼节,我威仪礼节亦然;若彼问义,我答彼义。复次,我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彼处没,我既没已,彼不知谁,为人,为非人?阿难!如是甚奇!甚特!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如是梵志众、居士众、沙门众。

“阿难!我往诣无量百千四王天众,共坐谈论,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声,我音声亦然;如彼威仪礼节,我威仪礼节亦然;若彼问义,我答彼义。复次,我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彼处没,我既没已,彼不知谁,为天,为异天?阿难!如是甚奇!甚特!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如是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哆天、化乐天、他化乐天、梵身天、梵富楼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晃昱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罣碍天、受福天、果实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

“阿难!我往诣无量百千色究竟天众,共坐谈论,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声,我音声亦然;如彼威仪礼节,我威仪礼节亦然;若彼问义,我答彼义。复次,我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彼处没,我既没已,彼不知谁,为天,为异天?阿难!如是甚奇!甚特!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地动经第五竟(一千二百三十三字)

[校勘]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皆”,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前后文补上。

“震”,宋、元、明三本作“振”。[*]

“焰”,大正藏原为“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明本无“地动经第五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一千二百三十三字”八字。

[注解]

如意足:神通,超乎常人能力。另译为“神足”。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佛陀。如来、无所著(又译为“应供”、“阿罗汉”)、等正觉(又译为“正遍知”)是如来十号的前三个,此处以这三个称号来代表佛陀。

令可彼意:让他的心意适宜;获得他的认同,让他可以接受说法。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地震的原因

本经表示地震有三种可能的原因:物理现象、神通造成、佛陀入灭。

《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04经记载大目揵连尊者在天宫以一脚指造成天宫震动,即第二种,本经所载则为第三种。

《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七〈八难品42〉第5经提到地震的八种因缘,大致也可区分成因为物理现象、神通造成、佛陀引起、还有战争所致。

  • 地震的物理原因

本经中记载“此地止水上,水止风上,风依于空。”若就现代地球科学来看,有合理的对应现象: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分别代表坚固性、湿润性、温热性、移动性,是古代印度人认为物质的四种特性。固体中的地大特别明显,液体中的水大特别明显,热能即火大,动能即风大。

人们是居住在露出海面的地壳上,而地下有地下水层,支撑着地表,因此超抽地下水的地方就会地层下陷。更大范围来看,地壳的底部是岩浆,大陆板块在岩浆上的缓慢漂移,造就了火山、地震等现象。再大范围来看,整个地球是在太空的空间中,由万有引力支配其运动。

佛经中的“风大”指移动性、动能。地球在宇宙中的转动及其动能,是板块漂移的根本原因,即地震成因中的“空中大风起”。

板块漂移的磨擦同时将动能转换为热能,融化了岩石成为岩浆,板块于是能在岩浆上移动,造成了地震,这个过程当中地下水层也常参与而产生交互作用。或许因此说“风起则水扰,水扰则地动”是地震的原因之一。

  •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本经“我往诣无量百千刹利众”开始的各段落,描述佛陀有能力可以“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早课的课诵本及二时临斋仪上写道“南无大慈大悲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许也是基于这类记载。

在世俗的角度,也可说佛陀基于佛法的修证,能在各领域都出类拔萃,做什么像什么,达成四摄法当中的“同事”(与他人共事;又译为“同利”),以接引他人,也类似《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68经所说:“同利最胜者,谓阿罗汉以阿罗汉、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须陀洹以须陀洹、净戒者以净戒而授于彼。”(CBETA, T02, no. 99, p. 185, a7-10)

(三七)中阿含未曾有法品瞻波经第六(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瞻波,在恒伽池边。

尔时,世尊月十五日说从解脱时,于比丘众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即便入定,以他心智观察众心,观众心已,至初夜竟,默然而坐。

于是,有一比丘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讫,佛及比丘众集坐来久,唯愿世尊说从解脱。”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于是,世尊复至中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再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过,中夜将讫,佛及比丘众集坐来久,唯愿世尊说从解脱。”世尊亦再默然不答。

于是,世尊复至后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三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既过,中夜复讫,后夜垂尽,将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众集坐极久,唯愿世尊说从解脱。”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于此众中,有一比丘已为不净。”彼时尊者大目干连亦在众中,于是,尊者大目干[*]连便作是念:“世尊为何比丘而说此众中有一比丘已为不净?我宁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观察众心。”尊者大目干[*]连即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观察众心,尊者大目干[*]连便知世尊所为比丘说,此众中有一比丘已为不净。

于是,尊者大目干[*]连即从定起,至彼比丘前,牵臂将出,开门置外:“痴人远去,莫于此住,不复得与比丘众会,从今已去,非是比丘。”闭门下钥,还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所为比丘说,此众中有一比丘已为不净,我已逐出。世尊!初夜既过,中夜复讫,后夜垂尽,将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众集坐极久,唯愿世尊说从解脱。”

世尊告曰:“大目干[*]连!彼愚痴人当得大罪,触娆世尊及比丘众。大目干[*]连,若使如来在不净众说从解脱者,彼人则便头破七分。是故大目干[*]连!汝等从今已后说从解脱,如来不复说从解脱。所以者何?大目干[*]连!如彼大海,从下至上,周回渐广,均调转上,以成于岸,其水常满,未曾流出。大目干[*]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渐作渐学,渐尽渐教。大目干[*]连!若我正法、律渐作渐学,渐尽渐教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复次,大目干[*]连!如大海潮,未曾失时。大目干[*]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施设禁戒,诸族姓子乃至命尽,终不犯戒。大目[*]干连!若我正法、律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施设禁戒,诸族姓子乃至命尽,终不犯戒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复次,大目干[*]连!如大海水,甚深无底,极广无边。大目干[*]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诸法甚深,甚深无底,极广无边。大目干[*]连!若我正法、律诸法甚深,甚深无底,极广无边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复次,大目干[*]连!如海水咸,皆同一味。大目干[*]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无欲为味,觉味、息味及道味。大目干[*]连!若我正法、律无欲为味,觉味、息味及道味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复次,大目干[*]连!如大海中多有珍宝,无量璝异,种种珍奇,充满其中,珍宝名者,谓金、银、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壁、珊瑚、琥珀、马瑙、玳瑁、赤石、琁珠。大目[*]干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多有珍宝,无量璝[*]异,种种珍琦,充满其中。珍宝名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大目干[*]连!若我正法、律多有珍宝,无量璝[*]异,种种珍奇,充满其中,珍宝名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复次,大目干[*]连!如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谓阿修罗、干沓和、罗刹、鱼摩竭、龟、鼍、婆留泥、帝麑、帝麑伽罗、提帝麑伽罗。复次,大海中甚奇甚特,众生身体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大目干[*]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圣众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谓阿罗诃、向阿罗诃、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须陀洹、向须陀洹。大目干[*]连!若我正法、律圣众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谓阿罗诃、向阿罗诃、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须陀洹、向须陀洹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复次,大目干[*]连!如大海清净,不受死尸。若有命终者,过夜风便吹着岸上。大目干[*]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圣众清净,不受死尸。若有不精进人恶生,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彼虽随在圣众之中,然去圣众远,圣众亦复去离彼远。大目干连!若我正法、律圣众清净,不受死尸。若有不精进人恶生,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彼虽随在圣众之中,然去圣众远,圣众亦复去离彼远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复次,大目干[*]连!如彼大海阎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摇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罗婆提,五曰摩企,皆入大海,及大海中龙水从空雨堕,滴如车轴,是一切水不能令大海有增减也。大目干[*]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刹利种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不移动心解脱,自作证成就游。大目干[*]连!不移动心解脱,于我正法、律中无增无减,如是梵志种、居士种工师种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不移动心解脱,自作证成就游。大目干[*]连!不移动心解脱,于我正法、律中无增无减。大目干[*]连!若我正法、律刹利种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不移动心解脱,自作证成就游。大目干[*]连!不移动心解脱,于我正法、律中无增无减,如是梵志种、居士种、工师种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不移动心解脱,自作证成就游。大目干[*]连!不移动心解脱,于我正法、律中无增无减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佛说如是。尊者大目干[*]连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瞻波经第六竟(一千八百一十四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从解脱”,巴利本作 Pātimokkha。

“干”,宋、元、明三本作“揵”。[*]

“夷”,大正藏原为“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夷”。[*]

“璝”,宋、元、明三本作“贵”。

“奇”,宋、元、明三本作“琦”。[*]

“螺壁”,大正藏原为“车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螺壁”。

“琥”,大正藏原为“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马瑙”,宋、元、明三本作“码瑙”。

“修”,宋、元、明三本作“脩”。

“干沓”,宋、元、明三本作“揵塔”。

“滴”,大正藏原为“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轴”,大正藏原为“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轴”。

明本无“瞻波经第六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一千八百一十四字”八字。

[注解]

瞻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鸯伽国的首都,位于恒河南岸。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鸯伽国又称为瞻波国,为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陀国的东北边,曾隶属于摩竭陀国。又译为“瞻婆”、“占波”。

渐作渐学,渐尽渐教:此处指戒律是渐次制定教授。相当的《十诵律》经文作“次第结戒、次第立制、次第教学”。???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佛陀只对清净的僧众亲自说戒。本经所载的事件中,佛陀透过三次沉默的回应,给破戒比丘一整晚的机会发露忏悔,但破戒比丘仍没有作为,因此大目干连尊者将破戒比丘驱出僧团,僧团才开始诵戒。

(三八)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郁伽长者经第七(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鞞舍离,住大林中。

尔时,郁伽长者唯妇女侍从,在诸女前从鞞舍离出,于鞞舍离大林中间唯作女妓,娱乐如王。于是郁伽长者饮酒大醉,舍诸妇女,至大林中,郁伽长者饮酒大醉,遥见世尊在林树间,端正姝好,犹星中月,光曜𬀩晔,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诸根寂定,无有蔽碍,成就调御,息心静默。彼见佛已,即时醉醒,郁伽长者醉既醒已,便往诣佛,稽首礼足,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说正法要,世尊即为彼说苦、习、灭、道,彼时郁伽长者即于座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郁伽长者亦复如是,即于坐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

于是,郁伽长者已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即从座[*]起,为佛作礼,白曰:“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世尊!我从今日,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

郁伽长者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即集诸妇人,集已,语曰:“汝等知不?我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于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不欲住者,各自还归,若汝欲得嫁者,我当嫁汝。”

于是,最大夫人白郁伽长者:“若尊从佛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者,便可以我与彼某甲。”

郁伽长者即为呼彼人,以左手执大夫人臂,右手执金澡罐,语彼人曰:“我今以大夫人与汝作妇。”

彼人闻已,便大恐怖,身毛皆竖,白郁伽长者:“长者!欲杀我耶?长者!欲杀我耶?”

长者答曰:“我不杀汝,然我从佛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是故我以最大夫人与汝作妇耳。”郁伽长者已与大夫人,当与、与时都无悔心。

是时,世尊无量百千大众围绕,于中咨嗟称叹郁伽长者,郁伽长者有八未曾有法。

于是,有一比丘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往诣郁伽长者家,郁伽长者遥见比丘来,即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比丘白曰:“尊者善来!尊者久不来此,愿坐此床。”彼时,比丘即坐其床,郁伽长者礼比丘足,却坐一面。

比丘告曰:“长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谓世尊为汝无量百千大众围绕,于中咨嗟称叹,郁伽长者有八未曾有法。长者!汝有何法?”

郁伽长者答比丘曰:“尊者!世尊初不说异,然我不知世尊为何因说?但尊者听,谓我有法。一时,世尊游鞞舍离,住大林中。尊者!我于尔时唯妇女侍从,我最在前出鞞舍离,于鞞舍离大林中间唯作女妓,娱乐如王。尊者!我于尔时饮酒大醉,舍诸妇女,至大林中。尊者!我时大醉,遥见世尊在林树间,端正姝好,犹星中月,光耀𬀩晔,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诸根寂定,无有蔽碍,成就调御,息心静默,我见佛已,即时醉醒。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醉醒已,便往诣佛,稽首礼足,却坐一面。世尊为我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我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世尊为我说如是法已,佛知我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说正法要,世尊即为我说苦、习、灭、道。我尔时即于座[*]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尊者!我亦如是,即于座[*]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尊者!我尔时即从座[*]起,稽首佛足:‘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世尊!我从今日,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尊者!若我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未曾知己犯戒。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尔时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集诸妇女,集已,语曰:‘汝等知不?我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于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不欲住者,各自还归,若汝欲得嫁者,我当嫁汝。’于是,最大夫人来白我曰:‘若尊从佛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者,便可以我与彼某甲。’尊者!我尔时即为呼彼人,以左手执大夫人臂,右手执金澡罐[*],语彼人曰:‘我今以大夫人与汝作妇。’彼人闻已,便大恐怖,身毛皆竖,而白我曰:‘长者欲杀我耶?长者欲杀我耶?’尊者!我语彼曰:‘不欲杀汝,然我从佛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是故我以最大夫人与汝作妇耳。’尊者!我已与大夫人,当与、与时都无悔心。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诣众园时,若初见一比丘,便为作礼,若彼比丘经行者,我亦随经行,若彼坐者,我亦于一面坐,坐已听法。彼尊为我说法,我亦为彼尊说法,彼尊问我事,我亦问彼尊事,彼尊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我未曾忆轻慢上中下长老上尊比丘。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在比丘众行布施时,天住虚空而告我曰:‘长者!此是阿罗诃,此是向阿罗诃,此是阿那含,此是向阿那含,此是斯陀含,此是向斯陀含,此是须陀洹,此是向须陀洹,此精进,此不精进。’尊者!我施比丘众时,未曾忆有分别意。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在比丘众行布施时,有天住虚空中而告我曰:‘长者!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善趣向。’尊者!我不从彼天信,不从彼欲乐,不从彼所闻,但我自有净智,知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善趣向。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谓佛所说五下分结,贪欲、瞋恚、身见、戒取、疑、我见此五,无一不尽令缚我还此世间,入于胎中。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郁伽长者白比丘曰:“愿尊在此食。”

比丘为郁伽长者故,默然受请。郁伽长者知彼比丘默然受已,即从坐起,自行澡水,以极净美种种丰饶食啖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饱满,食讫收器,行澡水竟,持一小床,别坐听法。比丘为长者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从坐起去,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谓与郁伽长者本所共论,尽向佛广说。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我以是故,咨嗟称叹郁伽长者有八未曾有法。”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郁伽长者经第七竟(二千三百二十九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中阿含”三字。

“经”,明本作“经上”。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鞞舍离”,巴利本作 Vesālī。

“曜”,大正藏原为“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曜”。

“昇”,大正藏原为“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昇”。[*]

“习”,元、明二本作“集”。[*]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罐”,宋本作“灌”。[*]

大正藏无“长者”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我”,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日”,大正藏原为“目”,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日”。

宋、元、明三本无“广”字。

“丘”,宋、元、明三本作“丘甲”。

明本无“郁伽长者经第七竟”八字。

宋、元、明三本无“二千三百二十九字”八字。

[注解]

大林:可能指“大林精舍”,佛陀的道场之一,在毘舍离城北边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讲堂。又译为“重阁讲堂”、“高楼台观”。

郁伽:长者名,鞞舍离人,佛陀称赞他“建立善本”第一,“于众僧中常施饮食”。又译为“优迦毘舍离”,义译为“最首”。

尽形寿:终身;一辈子。

咨嗟:咨读音同“资”,嗟读音同“接”。咨嗟有“赞叹、叹赏”的意思。

善趣向:向着良善而行。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郁伽长者有八个未曾有法:

  1. 见佛已,即时醉醒
  2. 于座中见四圣谛
  3. 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未曾知己犯戒
  4. 与大夫人,当与、与时都无悔心
  5. 未曾忆轻慢上中下长老上尊比丘
  6. 施比丘众时,未曾忆有分别意
  7. 自有净智
  8. 断五下分结,不再回到人间

(三九)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郁伽长者经第八(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众多上尊长老比丘游鞞舍离,在猕猴水边高楼台观

尔时,郁伽长者施设如是大施,谓与远来客食,与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设粥食,常设饭食,供给守僧园人,常请二十众食,五日都请比丘众食,施设如是大施;复于海中有一舶船,载满货还,价直百千,一时没失。众多上尊长老比丘闻郁伽长者施设如是大施,谓与远来客食,与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设粥食,常设饭食,供给守僧园人,常请二十众食,五日都请比丘众食,闻已共作是议:“诸贤!谁能往语郁伽长者:‘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彼作是念:‘尊者阿难是佛侍者,受世尊教,佛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阿难能往语郁伽长者:“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诸贤!我等共往诣尊者阿难所,说如此事。”

于是,众多上尊长老比丘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语曰:“贤者阿难知不?郁伽长者施设如是大施,谓与远来客食,与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设粥食,常设饭食,供给守僧园人,常请二十众食,五日都请比丘众食,施设如是大施;复于海中有一舶船,载满货还,价直百千,一时没失。我等共作是议,谁能往语郁伽长者而作是语:‘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复作是念:‘尊者阿难是佛侍者,受世尊教,佛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阿难能往语郁伽长者:“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贤者阿难可往诣郁伽长者而语彼曰:‘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

尊者阿难白诸长老上尊比丘曰:“诸尊!郁伽长者其性严整,若我自为语者,傥能致大不喜。诸尊!我为谁语?”

诸长老上尊比丘答曰:“贤者!称比丘众语,称比丘众语已,彼无所言。”尊者阿难便默然受诸长老上尊比丘命。于是,诸长老上尊比丘知尊者阿难默然许已,即从座起,绕尊者阿难,各自还去。

尊者阿难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往诣郁伽长者家。郁伽长者遥见尊者阿难来,即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尊者阿难,白曰:“善来!尊者阿难!尊者阿难久不来此,愿坐此床。”尊者阿难即坐其床,郁伽长者礼尊者阿难足,却坐一面。

尊者阿难告曰:“长者知不?长者施设如是大施,与远来客食,与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设粥食,常设饭食,供给守僧园人,常请二十众食,五日都请比丘众食,施设如是大施;复于海中有一舶船,载满货还,价直百千,一时没失。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

长者白曰:“尊者阿难!为是谁语?”

尊者阿难答曰:“长者!我宣比丘众语。”

长者白曰:“若尊者阿难宣比丘众语者,无所复论,若自语者,或能致大不喜。尊者阿难!若我如是舍与,如是惠施,一切财物皆悉竭尽,但使我愿满,如转轮王愿。”

尊者阿难问曰:“长者云何转轮王愿?”

长者答曰:“尊者阿难!村中贫人作是念:‘令我于村中最富!’即是彼愿。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于邑中最富!’即是彼愿。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于城中最富!’即是彼愿。城中富人作是念:‘令我于城中作宗正!’即是彼愿。城中宗正作是念:‘令我作国相!’即是彼愿。国相作是念:‘令我作小王!’即是彼愿。小王作是念:‘令我作转轮王!’即是彼愿。转轮王作是念:‘令我如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谓无上梵行讫,令我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即是彼愿。尊者阿难!若我如是舍与,如是惠施,一切财物皆悉竭尽,但使我愿满,如转轮王愿。尊者阿难!我有是法。”

尊者阿难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复次,尊者阿难!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难!我诣僧园时,若初见一比丘,便为作礼,若彼比丘经行者,我亦随经行,若彼坐者,我亦于一面坐,坐已听法,彼尊为我说法,我亦为彼尊说法,彼尊问我事,我亦问彼尊事,彼尊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阿难!我未曾忆轻慢上中下长老上尊比丘。尊者阿难!我有是法。”

尊者阿难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复次,尊者阿难!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难!我在比丘众行布施时,天住虚空而告我曰:‘长者!此是阿罗诃,此是向阿罗诃,此是阿那含,此是向阿那含,此是斯陀含,此是向斯陀含,此是须陀洹,此是向须陀洹,此精进,此不精进。’尊者阿难!我施比丘众时未曾忆有分别意。尊者阿难!我有是法。”

尊者阿难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复次,尊者阿难!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难!我在比丘众行布施时,天住虚空而告我曰:‘长者!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善趣向。’我不从彼天信,不从彼欲乐,不从彼所闻,但我自有净智,知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善趣向。尊者阿难!我有是法。”

尊者阿难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复次,尊者阿难!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难!我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尊者阿难!我有是法。”

尊者阿难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于是,郁伽长者白曰:“尊者阿难!愿在此食。”

尊者阿难为郁伽长者故,默然受请。郁伽长者知尊者阿难默然受已,即从坐起,自行澡水,以极净美种种丰饶食啖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饱满,食讫收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别坐听法。尊者阿难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从坐起去。

尊者阿难所说如是。郁伽长者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

郁伽长者经第八竟(一千七百四十八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中阿含”三字。

“经”,明本作“经下”。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能”,大正藏原为“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能”。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办”,大正藏原为“辨”,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办”。

“特”,大正藏原为“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特”。[*]

“问”,大正藏原为“间”,今依据前后文改作“问”。

大正藏在“此”字之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奇”,大正藏原为“希”,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奇”。

明本无“郁伽长者经第八竟”八字。

宋、元、明三本无“一千七百四十八字”八字。

[注解]

二十众︰二十人是出僧残罪的最少限度的人数,这也是能够成就一切羯磨的人数了。??

舶船:即“船舶”,泛称各种船只。

一时没失:突然沉没。

傥能致大不喜:或许会造成他很不高兴。“傥”同“倘”,如果、假如,读音同“躺”。

善来:欢迎来人的客套话,意指来得正好。

宗正:官名,掌管皇族亲属的事务。

国相:宰相。

阿罗诃:“阿罗汉”的另译,也是如来十号之一,义译为“应供”。

愿在此食:希望你在这里吃饭。

行澡水:饭前洗手以及饭后漱口、洗手用水。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有同学提问:“为什么僧众在郁伽长者的货船沉没时,请他布施适可而止,还要说‘长者后自当知’(长者你以后自然就知道)?”

有可能郁伽长者的货船突然沉没了,僧众中有神通的人已知道,但一般人还不知道,郁伽长者也还没接到通知。佛陀禁止僧众在未受大戒者前示现神通,因此僧众不方便讲明原因,只能善意提醒他布施适可而止。倒是阿难尊者心肠软,还是把原因说出来了。

郁伽长者纵使知道沉船了,会造成很大的财务损失,仍旧不改散尽家财布施的发心,只求回向“转轮王愿”。“转轮王愿”不是指想成为转轮圣王,而是如同已拥有各种世间珍宝的转轮圣王,进一步发愿出家解脱生死。

(四〇)中阿含未曾有法品手长者经第九(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阿逻伽逻,在惒林中。

尔时,手长者与五百大长者俱,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五百长者亦礼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告曰:“手长者!汝今有此极大众,长者!汝以何法摄此大众?”

彼时手长者白曰:“世尊!谓有四事摄,如世尊说,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以利,四者等利。世尊!我以此摄于大众,或以惠施,或以爱言,或以利,或以等利。”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手长者!汝能以如法摄于大众,又以如门摄于大众,以如因缘摄于大众。手长者!若过去有沙门、梵志以如法摄大众者,彼一切即此四事摄于中或有余。手长者!若有未来沙门、梵志以如法摄大众者,彼一切即此四事摄,于中或有余。手长者!若有现在沙门、梵志以如法摄大众者,彼一切即此四事摄于中或有余。”

于是,世尊为手长者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于是,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坐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尔时,三十三天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诸贤!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于是,毘沙门大天王色像巍巍,光曜𬀩晔夜将向旦,往诣手长者家,告曰:“长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为长者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诸贤!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是时,手长者默然不语,不观、不视毘沙门大天王。所以者何?以尊重定,守护定故

尔时,世尊于无量百千众中,咨嗟称叹手长者:“手长者有七未曾有法。彼手长者,我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坐起,为我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今三十三天为彼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诸贤!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今毘沙门大天王色像巍巍,光曜𬀩晔,夜将向旦,诣手长者家,告曰:‘长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为长者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诸贤!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于是,有一比丘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往诣手长者家,手长者遥见比丘来,即从坐起,叉手向比丘白曰:“尊者善来!尊者久不来此,愿坐此床。”彼时比丘即坐其床,手长者礼比丘足,却坐一面。

比丘告曰:“长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世尊为汝于无量百千众中,咨嗟称叹手长者:‘手长者有七未曾有法,手长者我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坐起,为我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今三十三天为彼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诸贤!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于是,毘沙门大天王色像巍巍,光曜[*]𬀩晔,夜将向旦,诣手长者家,告曰:“长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为手长者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诸贤!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时,手长者默然不语,亦不观视毘沙门大天王。所以者何?以尊重定、守护定故。’”

于是,手长者白比丘曰:“尊者!是时无白衣耶?”

比丘答曰:“无白衣也。”又问曰:“若有白衣者,当有何咎?”

长者答曰:“尊者!或有不信世尊语者,彼当长夜不义不忍,生极恶处,受苦无量。若有信佛语者,彼因此事故,便能尊重恭敬礼事我。尊者!我亦不欲令尔也。尊者!愿在此食。”

彼比丘为手长者故,默然受请。手长者知彼比丘默然受已,即从座[*]起,自行澡水,以极净美种种丰饶食啖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饱满,食讫收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别坐听法。彼比丘为手长者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从座[*]起去,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谓与手长者本所共论尽向佛说。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我以是故,称说手长者有七未曾有法。复次汝等当知,手长者复有第八未曾有法,手长者无求无欲。”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手长者经第九竟(二千六百五十八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中阿含”三字。

“经”,明本作“经上”。

元、明二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逻”,宋、元、明三本作“罗”。[*]

“阿逻鞞”,巴利本作 Ālavī。

“伽逻”,巴利本作 Aggāḷava。

“手长者”,巴利本作 Hatthaka。

“四事摄”,巴利本作 Cattāri saṃgahavatthūni。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绕三匝”,元、明二本作“三匝绕”。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曜”,大正藏原为“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曜”。[*]

明本无“手长者经第九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二千六百五十八字”八字。

[注解]

阿逻鞞:古印度国名、城名,在舍卫城以南二百多公里的恒河沿岸,位于佛陀从舍卫城前往王舍城的路途中。又译为“阿罗毘”,义译为“旷野”、“旷野禽兽住处”。

伽逻:佛陀的道场之一,位于阿逻鞞国,原为外道的祠堂,后来转为佛教道场。又译为“阿罗毘祠”、“旷野精舍”。

手长者:优婆塞名,佛陀称赞他“恒坐禅思”第一,他已证得三果,命终后往生五净居天中的无热天。又译为“首长者”、“手阿罗婆长者子”、“旷野长者”、“呵侈阿罗婆”。

毗沙门天王像,奈良法隆寺国宝,照片取自奈良国立博物馆

惠施: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又译为“布施”。

爱言:说亲切关怀对方的话。又译为“爱语”。

以利:行善利益他人。又译为“利行”。

等利:与他人一起做事。又译为“同事”、“同利”。

如法:依照正法。

如门:依照法门;依照佛法。

如因缘:依照适合的因缘。

毘沙门大天王: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北方毘沙门天的天王。此天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守护道场、听闻佛法,因此又称为“多闻天王”。

以尊重定、守护定故:因为尊重修定、守护修定的缘故(所以没有分心去理会天王)。

不义不忍:无法了解法义,且不愿意接受。

八未曾有法:手长者的八未曾有法,详见下一经(《中阿含经》卷九第41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四摄

手长者带领大众的方法,即为“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摄引归于正道。

同学们不管是带社团、领导小组、专案管理、建立组织、经营企业等等,都可以学习手长者。以“同事”为例,如果领导者自认为高高在上,一向只指派工作而从不与属下一起做事,恐怕团队较难有向心力;而领导者若能将心比心、与团队一起做事,自然较带得动人。

佛陀表示过去、未来、现在的修行人都是以这四摄来如法带领大众。时至今日,四摄自然一样有效。

  • 有德的人不欲人知

手长者不希望佛陀向僧众称赞他时有在家人在场,因为如果有在家人不信佛说,则会感招苦果;如果有在家人信了佛说而崇拜手长者,手长者并不喜欢这样被崇拜。因此他是真正有德而不欲人知的人。

[进阶辨正]

(四一)中阿含未曾有法品手长者经第十(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阿逻鞞伽逻[*],在惒林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手长者有八未曾有法。云何为八?手长者有少欲、有信、有惭、有愧、有精进、有念、有定、有慧。

“手长者有少欲者,此何因说?手长者自少欲,不欲令他知我少欲,有信、有惭、有愧、有精进、有念、有定、有慧,手长者自有慧,不欲令他知我有慧。手长者有少欲者,因此故说。

“手长者有信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得信坚固,深著如来,信根已立,终不随外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手长者有信者,因此故说。

“手长者有惭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常行耻,可惭知惭,恶不善法、秽污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手长者有惭者,因此故说。

“手长者有愧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常行羞,可愧知愧,恶不善法,秽污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手长者有愧者,因此故说。

“手长者有精进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常行精进,除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手长者有精进者,因此故说。

“手长者有念者,此何因说?手长者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手长者有念者,因此故说。

“手长者有定者,此何因说?手长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手长者有定者,因此故说。

“手长者有慧者,此何因说?手长者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手长者有慧者,因此故说。手长者有八未曾有法者,因此故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手长者经第十竟(四百七十三字)

中阿含未曾有法品第四竟(一万九百四十六字)(初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第九(一万二千八十八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中阿含”三字。

“经”,明本作“经下”。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逻”,宋、元、明三本作“罗”。[*]

宋、元、明三本无“精”字。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羞”,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大正藏在“可”字之后有一“羞”字,今依据高丽藏删去。

明本无“手长者经第十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四百七十三字”六字。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宋、元、明三本无“一万九百四十六字”八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明本无“一万二千八十八字”八字。

大正藏原将“中阿含经卷第九(一万二千八十八字)”置于“中阿含未曾有法品第四竟(一万九百四十六字)(初一日诵)”之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置于卷末。

[注解]

手长者自少欲,不欲令他知我少欲:参见前一经(《中阿含经》卷九第40经)中手长者的第八未曾有法。

惭:羞耻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惭愧”二字中,“惭”较重著在自己反省而羞耻,例如“自惭形秽”。)

愧:愧疚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惭愧”二字中,“愧”较重著在面对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对父母”。)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手长者的八未曾有法,即五根:“信、精进、念、定、慧”,加上少欲、有惭、有愧。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九.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2/05 15:3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31771087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