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三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导读

(一三四)大品释问经第十八(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摩竭陀国,在王舍城东,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罗石室

尔时,天王释闻佛游摩竭陀国,在王舍城东,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罗石室。时,天王释告五结乐子:“我闻世尊游摩竭陀国,在王舍城东,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罗石室。五结!汝来共往见佛。”

五结乐子白曰:“唯然。”于是,五结乐子挟琉璃琴从天王释行,三十三天闻天王释其意至重,欲往见佛,三十三天亦复侍从天王释行。于是,天王释及三十三天、五结乐子犹如力士屈申臂顷,于三十三天忽没不现已,住摩竭陀国王舍城东,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去石室不远。

尔时,鞞陀提山光曜极照,火𤈷,彼山左右居民见之,便作是念:“鞞陀提山火烧普燃。”

时,天王释住一处已,告曰:“五结!世尊如是住无事处山林树下,乐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有大威德,诸天共俱,乐彼远离,宴[*]坐安隐,快乐游行。我等未通,不应便前。五结!汝往先通,我等然后当进。”

执乐神以情歌赞佛

五结乐子白曰:“唯然。”于是,五结乐子受天王释教已,挟琉璃[*]琴即先往至因陀罗石室,便作是念:“知此处离佛不近不远,令佛知我,闻我音声。”住彼处已,调琉璃[*]琴,作欲相应偈、龙相应偈、沙门相应偈、阿罗诃相应偈,而歌颂曰:

礼汝父母,  月及耽浮楼
 谓生汝殊妙,  令我发欢心。
 烦热求凉风,  渴欲饮冷水,
 如是我爱汝,  犹罗诃爱法
 如收水甚难,  著欲亦复然,
 无量生共会,  如施与无著。
 池水清且凉,  底有金粟沙
 如龙象热逼,  入此池水浴。
 犹如钩牵象,  我意为汝伏,
 所行汝不觉,  窈窕未得汝。
 我意极著汝,  烦冤烧我心,
 是故我不乐,  如人入虎口。
 如释子思禅,  常乐在于一,
 如牟尼得觉,  得汝妙净然。
 如牟尼所乐,  无上正尽觉,
 如是我所乐,  常求欲得汝。
 如病欲得药,  如饥欲求食,
 贤汝止我心,  犹如水灭火。
 若我所作福,  供养诸无著,
 彼是志净妙,  我共汝受报。
 愿我共汝终,  不离汝独活
 我宁共汝死,  不用相离生。
 释为与我愿,  三十三天尊,
 汝人无上尊,  是我愿最坚。
 是故礼大雄,  稽首人最上,
 断绝诸爱刺,  我礼日之亲。”

于是,世尊从三昧起,赞叹五结乐子曰:“善哉,善哉,五结!汝歌音与琴声相应,琴声与歌音相应,歌音不出琴声外,琴声不出歌音外。五结!汝颇忆昔时歌颂此欲相应偈、龙相应偈、沙门相应偈、阿罗诃相应偈耶?”

五结乐子白曰:“世尊!唯大仙人自当知之。大仙人!昔时世尊初得觉道,游郁鞞罗尼连禅岸,阿阇和罗尼拘类树下。尔时,耽浮楼乐王女,名贤月色。有天名结,摩兜丽御车子,求欲彼女。大仙人!彼当求欲于彼女时,我亦复求欲得彼女。然,大仙人!求彼女时竟不能得,我于尔时住彼女后,便歌颂此欲相应偈、龙相应偈、沙门相应偈、阿罗诃相应偈。大仙人!我歌颂此偈时,彼女回顾,怡然含笑而语我曰:‘五结!我未曾见彼佛世尊,然我已从三十三天闻彼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五结!若汝能数称叹世尊者,可与汝共事大仙人。’我唯一共会,自后不复见。”

天帝释求教于佛

于是,天王释而作是念:“五结乐子已令世尊从定觉起已,通我于善逝。”彼时,天王释告曰:“五结!汝即往彼,为我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作如是语:‘大仙人!天王释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大仙人!天王释及三十三天欲见世尊!’”

五结乐子白曰:“唯然。”

于是,五结乐子舍琉璃[*]琴,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大仙人!天王释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大仙人!天王释及三十三天欲见世尊!”

尔时,世尊告曰:“五结!今天王释安隐快乐,及诸天、人、阿修罗、揵沓和[*]、罗刹及余种种身安隐快乐。五结!天王释欲见我者,随其所欲。”

于是,五结乐子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天王释所,白曰:“天王!我已为白世尊,世尊今待天王,唯愿天王自当知时。”

于是,天王释及三十三天、五结乐子往诣佛所。时,天王释稽首佛足,再三自称名姓言:“唯大仙人!我是天王释,我是天王释。”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拘翼!汝是天王释。”

时,天王释再三自称名姓[*],稽首佛足,却住一面;三十三天及五结乐子亦稽首佛足,却住一面。时天王释白曰:“唯大仙人!我去世尊近远坐耶?”

世尊告曰:“汝近我坐。所以者何?汝有大天眷属。”于是,天王释稽首佛足,却坐一面,三十三天及五结乐子亦稽首佛足,却坐一面。尔时,因陀罗石室忽然广大。所以者何?佛之威神及诸天威德。

时,天王释坐已,白曰:“唯大仙人!我于长夜欲见世尊,欲请问法。大仙人!往昔一时世尊游舍卫国,住石岩中,大仙人!我尔时自为及为三十三天,乘千象车,往至鞞沙门大王家。尔时,鞞沙门大王家有妾,名槃阇那,尔时,世尊入定寂然,彼妾叉手礼世尊足。大仙人!我语彼曰:‘妹!我今非往见世尊时,世尊入定,若世尊从定觉者,妹便为我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作如是说:“唯大仙人!天王释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大仙人!彼妹为我稽首佛足,问讯世尊,世尊为忆不耶?”

世尊告曰:“拘翼!彼妹为汝稽首我足,具宣汝意,问讯于我,我亦忆,拘翼!当汝去时,闻此音声,便从定觉[*]。”

女居士生为天子,三比丘生为低阶天众

“大仙人!昔时我闻,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于世时,增诸天众,减阿修罗。大仙人!我自眼见世尊弟子比丘从世尊修习梵行,舍欲离欲,身坏命终,得至善处,生于天中。大仙人!瞿毘释女是世尊弟子,亦从世尊修习梵行,憎恶是女身,爱乐男形,转女人身,得男子形,舍欲离欲,身坏命终,得生妙处三十三天,为我作子。彼既生已,诸天悉知,瞿婆天子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大仙人!我复见有世尊弟子三比丘等,亦从世尊修习梵行,不舍离欲,身坏命终,生余下贱伎乐宫中,彼既生已,日日来至三十三天供事诸天,奉侍瞿婆天子。天子见彼已,而说颂曰:

“‘与眼优婆私,  我字名瞿毘,
  奉敬佛及法,  净意供养众。
  我已蒙佛恩,  释子大祐德,
  妙生三十三,  彼知祐天子。
  见彼本比丘,  受生伎[*]乐神,
  叉手面前立,  瞿婆为说偈。
  是本瞿昙子,  我本为人时,
  来至到我家,  饮食好供养。
  汝本与圣等,  行无上梵行,
  今为他所使,  日来奉事天。
  我本承事汝,  闻圣善说法,
  得信成就戒,  妙生三十三。
  汝本受奉事,  行无上梵行,
  今为他所使,  日来奉事天。
  以汝何为面,  受持佛法已,
  反背不向法,  是眼觉善说。
  我昔见汝等,  今生下伎[*]乐,
  自行非法行,  自生于非法。
  我本在居家,  观我今胜德,
  转女成天子,  自在五欲乐。’

两位低阶天众被苛责后忆起前世而离欲,往生梵天

“彼诃瞿昙子,厌已叹瞿昙:‘我今当进行,天子真谛说。’

“二于彼勤行,忆瞿昙法律,知欲有灾患,即彼舍离欲。彼为欲结缚,即得舍远离,如象断羁绊,度三十三天。因陀罗天梵,一切皆来集,即彼座上去,雄猛舍尘欲。

帝释见已厌,胜天天中天:‘彼本生下贱,度三十三天。’”

“厌已妙息言,瞿婆后说曰:

 ‘人中有佛胜,  释牟尼知欲。
  彼子中失念,  我诃更复得,
  于三中之一,  则生伎[*]乐中。
  二成等正道,  在天定根乐,
  汝说如是法,  弟子无有惑。
  度漏断邪疑,  礼佛胜伏根,
  若彼觉诸法,  二得昇进处。’

“彼得昇[*]进已,生于梵天中,我等知彼法,大仙来至此。”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此长夜无有谀谄,亦无欺诳,无幻质直。若有问者,尽欲知故,不欲触娆彼之所问亦复如是,我宁可说甚深阿毘昙。”世尊知已,为天王释说此颂曰:

“于现法乐故,  亦为后世乐,
 拘翼自恣问,  随意之所乐,
 彼彼之所问,  尽当为决断。
 世尊已见听,  日天求见义,
 在摩竭陀国,  贤婆娑婆问。”

众生互相伤害的因缘

于是,天王释白曰:“世尊!天、人、阿修罗、揵沓和[*]、罗刹及余种种身,各各有几结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天、人、阿修罗、揵沓和[*]、罗刹及余种种身,各各有二结,及嫉也。彼各各作是念:‘令我无、无、无怨、无恚、无诤、无斗、无苦,安乐游行。’彼虽作是念,然故有杖、有结、有怨、有恚、有诤、有斗、有苦,无安乐游行。”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天、人、阿修罗、揵沓和[*]、罗刹及余种种身,各各有二结。彼作是念:‘令我无杖、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无斗、无苦,安乐游行。’彼虽作是念,然故有杖有结、有怨、有恚、有诤、有斗、有苦,无安乐游行。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悭、嫉者,何因何缘,为从何生,由何而有?复何因由无悭、嫉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悭、嫉者,因爱、不爱,缘爱、不爱,从爱、不爱生,由爱、不爱有。若无爱、不爱者,则无悭、嫉也。”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悭、嫉者,因爱、不爱,缘爱、不爱,从爱、不爱生,由爱、不爱有。若无爱、不爱者,则无悭、嫉也。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爱、不爱者,何因何缘,为从何生,由何而有?复何因由无爱、不爱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爱、不爱者,因欲缘欲,从欲而生,由欲故有。若无欲者,则无爱、不爱。”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爱、不爱者,因欲缘欲,从欲而生,由欲故有,若无欲者,则无爱、不爱。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欲者,何因何缘,为从何生,由何而有?复何因由无有欲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欲者,因念缘念,从念而生,由念故有。若无念者,则无有欲。”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欲者,因念缘念,从念而生,由念故有,若无念者,则无有欲。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念者,何因何缘,为从何生,由何而有?复何因由无有念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念者,因思缘思,从思而生,由思故有,若无思者,则无有念,由念故有欲,由欲故有爱、不爱,由爱、不爱故有悭、嫉,由悭、嫉故有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心中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如是此纯大苦阴生。若无思者,则无有念,若无念者,则无有欲,若无欲者,则无爱、不爱,若无爱、不爱者,则无悭、嫉,若无悭、嫉者,则无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心中不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如是此纯大苦阴灭。”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念者,因思缘思,从思而生,由思故有,若无思者,则无有念,由念故有欲,由欲故有爱、不爱,由爱、不爱故有悭、嫉,由悭、嫉故有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心中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如是此纯大苦阴生。若无思者,则无有念,若无念者,则无有欲,若无欲者,则无爱、不爱,若无爱、不爱者,则无悭、嫉,若无悭、嫉者,则无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心中不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如是此纯大苦阴灭。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灭除烦恼的途径

复问曰:“大仙人!何者灭戏道迹?比丘何行趣向灭戏道迹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灭戏道迹者,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拘翼,是谓灭戏道迹。比丘者,行此趣向灭戏道迹。”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灭戏道迹者,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大仙人!是为灭戏道迹。比丘者,行此趣向灭戏道迹。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断几法,行几法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断三法,修行三法。云何为三?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拘翼!念者,我说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念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念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为成就彼念故;言亦如是。拘翼!求者,我说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求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求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求故。”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断三法,修行三法。云何为三?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大仙人说念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念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便断彼,若念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念故;言亦如是。大仙人说求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求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便断彼。若求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求故。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有几法,护从解脱行几法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有六法,护从解脱行六法也。云何为六?眼视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拘翼!眼视色者,我说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眼视色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眼视色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如是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者,我说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意知法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意知法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者有六法,护从解脱行六法。云何为六?眼视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大仙人说眼视色者,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眼视色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即断彼。若眼视色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如是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大仙人说意知法者,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意知法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即断彼,若意知法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命存一时顷,复断几法,行几法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命存一时顷,复断三法,行三法。云何为三?一曰喜,二曰忧,三曰舍。拘翼!喜者,我说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喜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喜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忧亦如是。拘翼!舍者,我说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舍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舍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命存一时顷,断三法,行三法。云何为三?一曰喜,二曰忧,三曰舍。大仙人说喜者,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喜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即断彼,若喜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忧亦如是。大仙人说舍者,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舍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即断彼。若舍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修行人的差别

复问曰:“大仙人!一切沙门、梵志同一说、一欲、一爱、一乐、一意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一切沙门、梵志不同一说、一欲、一爱、一乐、一意也。”

时,天王释复问曰:“大仙人!一切沙门、梵志以何等故,不同一说、一欲、一爱、一乐、一意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此世有若干种界,有无量界,彼随所知界,即彼界随其力,随其方便,一向说此为真谛,余者虚妄。拘翼!是故一切沙门、梵志不同一说、一欲、一爱、一乐、一意耳。”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此世有若干种界,有无量界,彼随所知界,即彼界随其力,随其方便,一向说此为真谛,余者虚妄。大仙人!以是故,一切沙门、梵志不同一说、一欲、一爱、一乐、一意耳。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一切沙门、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不必一切沙门、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

时,天王释复问曰:“大仙人!以何等故?不必一切沙门、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若有沙门、梵志于无上爱尽,不正善心解脱者,彼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拘翼!若有沙门、梵志于无上爱尽,正善心解脱者,彼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于无上爱尽,不正善心解脱者,彼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于无上爱尽,正善心解脱者,彼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白曰:“大仙人!我于长夜有疑惑刺,世尊今日而拔出之。所以者何?谓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故。”

佛陀高于外道修行人

世尊问曰:“拘翼!汝颇忆昔时曾问余沙门、梵志如此事耶?”

时,天王释答曰:“世尊!唯大仙人自当知之。大仙人!三十三天集在法堂,各怀愁戚,数数叹说,我等若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必当往见。大仙人!然我等不得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已,便行具足五欲功德。大仙人!我等放逸,行放逸已,大威德天子于极妙处,即便命终,大仙人!我见大威德天子于极妙处,即命终时,便生极厌,身毛皆竖,莫令我于此处速命终。

“大仙人!我因此厌、因此忧戚故,若见余沙门、梵志在无事处山林树下,乐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彼乐远离,宴[*]坐安隐,快乐游行。我见彼已,便谓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即往奉见。彼不识我,而问我言:‘汝为是谁?’我时答彼:‘大仙人!我是天王释。大仙人!我是天王释。’彼复问我:‘我曾见释,亦见释种姓,以何等故名为释?以何等故为释种姓?’我便答彼:‘大仙人!若有来问我事者,我便随所能、随其力而答彼。是故我名为释。’彼作是说:‘我等若随其事以问释者,释亦随其事答我,彼问我事,我不问彼,彼归命我,我不归命彼。’大仙人!从彼沙门、梵志竟不得威仪法教,况复得如是问耶?”

时,天王释而说颂曰:

“释往释往已,  释今作是说,
 远离意所念,  除疑诸犹豫。
 久远行于世,  推求索如来,
 见沙门梵志,  在远离宴[*]坐。
 谓是正尽觉,  往奉敬礼事,
 云何得昇[*]进?  如是我问彼。
 问已不能知,  圣道及道迹。
 世尊今为我,  若意有所疑,
 所念及所思,  其意之所行,
 知心隐及现,  明者为我说。
 尊佛尊为师,  尊无著牟尼,
 尊断诸结使,  自度度众生。
 觉者第一觉,  御者最上御,
 息者尊妙息,  大仙自度度。
 故我礼大雄,  稽首人最上,
 断绝诸爱刺,  我礼日之亲。”

于是,世尊问曰:“拘翼!汝颇忆昔时,得如是离,得如是欢喜,谓于我得法喜耶?”

时,天王释答曰:“世尊!唯大仙人自当知之。大仙人!昔一时天及阿修罗而共斗战。大仙人!天及阿修[*]罗共斗战时,我作是念:‘令天得胜,破阿修[*]罗,诸天食及阿修[*]罗食,尽令三十三天食。’大仙人!天及阿修[*]罗共斗战时,天便得胜,破阿修[*]罗,诸天食及阿修[*]罗食,尽令三十三天食。大仙人!尔时有离有喜,杂刀杖、结怨、斗诤、憎嫉,不得神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大仙人!今日得离得喜,不杂[*]刀杖、结怨、斗诤、憎嫉,得通得觉,亦得涅槃。”

天帝释的未来

世尊问曰:“拘翼!汝何因得离得喜?谓于我得法喜耶?”

时,天王释答曰:“大仙人!我作是念:‘我于此命终,生于人间,彼若有族,极大富乐,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谓刹利长者族、梵志长者族、居士长者族及余族,极大富乐,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生如是族已,成就诸根,如来所说法、律有得信者。得信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智。学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边。学智[*],学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智[*]者。若有诸天,有大福祐,色像巍巍,光曜𬀩晔极有盛力,安隐快乐,长住宫殿,生于最上,我生彼中。’”

于是,天王释说此颂曰:

“舍离于天身,  来下生人间,
 不愚痴入胎,  随我意所乐。
 得身具足已,  逮质直正道,
 行具足梵行,  常乐于乞食。

“学智[*],学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边,学智[*],学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智[*]者,当作最上妙天,诸天闻名,色究竟天,往生彼中。大仙人!愿当得阿那含。大仙人!我今定得须陀洹。”

世尊问曰:“拘翼!汝何因得此极好、极高、极广差降,而自称说得须陀洹耶?”

时,天王释以偈答曰:

“不更有余尊,  唯世尊境界,
 得最上差降,  未曾有此处。
 大仙我此坐,  即于此天身,
 我更得增寿,  如是自眼见。”

说此法时,天王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诸天亦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于是,天王释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归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有情人终成眷属

于是,天王释称叹五结乐子曰:“善哉,善哉,汝五结大益于我。所以者何?由汝故,佛从定觉[*],以汝先使世尊从定觉[*]故,令我等后得见佛。五结!我从此归,以耽浮楼伎[*]乐王女贤月色嫁与汝作妇,及其父乐王本国拜与汝作伎[*]乐王。”

净信人得法眼净

于是,天王释告三十三天曰:“汝等共来!若我等本为梵天王,住梵天上,再三恭敬礼事者,彼今尽为世尊恭敬礼事。所以者何?世尊梵天,梵天当造化最尊生众生,有及当有彼所,可知尽知,可见尽见。”

于是,天王释及三十三天、五结乐子,若本为梵天,住梵天上,再三恭敬礼事者,彼尽为世尊恭敬礼事,稽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是,天王释及三十三天、五结乐子再三为世尊恭敬礼事,稽首佛足,绕三匝已,即于彼处忽没不现。

尔时,梵天色像巍巍,光曜𬀩晔[*],夜将向旦,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即时以偈白世尊曰:

“为多饶益义,  见利义曰天,
 贤住摩竭国,  婆娑婆问事。

“大仙人说此法时,天王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诸天亦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于是,世尊告梵天曰:“如是,如是。如🄑梵天所说:

“‘为多饶益义,  见利义曰天,
  贤住摩竭国,  婆娑婆问事。’

“梵天!我说法时,天王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诸天亦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佛说如是。时,天王释及三十三天、五结乐子并大梵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释问经第十八竟🄒(七千三百六十八字)🄓

[校勘]

“含”,圣本作“鋡”。

圣本无“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十三字。

明、圣二本无“第三念诵”四字。

“㮈林”,巴利本作 Ambasaṇḍā。

“鞞陀提”,巴利本作 Vediyaka。

“挟琉璃”,圣本作“协流离”。[*]

“申”,大正藏原为“伸”,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申”。

“曜”,大正藏原为“耀”,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曜”。

“燃”,大正藏原为“然”,今依据圣本改作“燃”。

“宴”,大正藏原为“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耽浮楼”,巴利本作 Timbaru。

“犹”,圣本作“犹如”。

“金粟沙”,巴利本作 Kiñjakkha。

“求”,大正藏原为“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求”。

“志”,大正藏原为“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志”。

“活”,大正藏原为“沽”,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活”。

“郁鞞罗”,巴利本作 Uruvela。

“禅”,宋、元、明、圣四本作“然”。

“尼连禅河”,巴利本作 Nerañjarā。

“和”,大正藏原为“惒”,今依据圣本改作“和”。[*]

“阿阇和罗尼拘类”,巴利本作 Ajapālanigrodha。

“贤月色”,巴利本作 Bhaddā Suriya。

“往”,宋本作“任”,元、明、圣三本作“住”。

“今”,宋、元、明三本作“乐子”,圣本作“令”。

“绕”,大正藏原为“遶”,今依据圣本改作“绕”。

“姓”,圣本作“性”。[*]

“法”,圣本作“汝”。

“觉”,大正藏原为“寤”,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觉”。[*]

“闻”,宋、元二本作“问”。

“减”,圣本作“灭”。

“瞿毘”,巴利本作 Gopikā。

“得”,大正藏原为“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得”。

“瞿婆”,巴利本作 Gopaka。

“伎”,元、明二本作“妓”。[*]

“私”,圣本作“夷”。

“汝”,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汝”。

“以汝”,大正藏原为“汝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汝”。

“生”,圣本作“坐”。

“子”,大正藏原为“等”,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子”。

“勤”,大正藏原为“懃”,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勤”。

“羁绊”,大正藏原为“羁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羁绊”。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于”,圣本作“施”。

“昇”,圣本作“升”。[*]

“谀”,圣本作“谕”。[*]

“娆”,圣本作“绕”。

“日”,明本作“曰”。

“揵沓和”,巴利本作 Gandhabha。

“纯”,元本作“结”。

“憎”,元、明二本作“悭”。

“支”,圣本作“枝”。

“减”,圣本作“灭”。

圣本无“曰”字。

“减”,大正藏原为“灭”,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减”。

“智”,圣本作“知”。

宋、元二本无“一”字。

圣本无“一欲”二字。

“彼随”,宋、元、明三本作“随彼”。

圣本无“数”字。

“宴”,大正藏原为“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明”,宋本作“眼”。

“大雄”,大正藏原为“天尊”,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大雄”。

“修”,元、明二本作“脩”。[*]

“杂”,圣本作“离”。[*]

“喜”,宋本作“菩”。

“智”,圣本作“知”。[*]

“曜𬀩晔”,大正藏原为“耀炜烨”,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曜𬀩晔”。[*]

“盛”,大正藏原为“威”,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盛”。

“说此”,大正藏原为“而说”,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说此”。

“妙天”,宋本作“天妙”。

“含”,圣本作“鋡”。

“豫”,宋、元二本作“预”。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耽”,大正藏原为“耽”,今依据明本改作“耽”。

“天”,大正藏原为“天王”,宋、元、明三本作“天”,圣本作“志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天”。

大正藏在“众生”字之后有“众生”二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大正藏无“三”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绕”,大正藏原为“遶”,今依据圣本改作“绕”。

🄐 圣本无“离”字。

🄑 大正藏无“如”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明本无“释问经第十八竟”七字。

🄓 宋、元、明、圣四本无“七千三百六十八字”八字。

[注解]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另译为“摩竭提”。

鞞陀提山因陀罗石室:王舍城东边鞞陀提山上的一个石窟,天帝释(音译“因陀罗”)曾在此问法,是佛陀时代王舍城地区的五个佛教精舍之一。又作“毘陀山因陀娑罗窟”、“界隔山天帝释石窟”、“隔界山石窟”。

天王释:欲界六天当中,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的天主。又译为“天帝释”。

五结:一位执乐神(天龙八部中的乾闼婆神)的名字,常为天帝释演奏音乐,参见《长阿含经》卷十第14经释提桓因问经。又译“五髻”,音译为“波遮旬”、“般遮翼”。

乐子:演奏音乐的师傅。

火𤈷:火焰。“𤈷”指火的样子,意义同“焰”。

无事处: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又译作“无事处”、“空闲”、“空闲处”,音译为“阿兰若”、“阿练若”。

欲相应偈、龙相应偈、沙门相应偈、阿罗诃相应偈:五结执乐神所作,为追求执乐神女贤月色,而以龙、沙门、阿罗汉作比喻的情诗。

贤:执乐神女“贤月色”的简称。音译为“跋陀”。

耽浮楼:执乐神之王的名字,他是贤月色的父亲。

罗诃爱法:阿罗汉对佛法坚定不移的喜爱。按:根据《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61经,修行人以修习善法的欲望来断爱欲,达成解脱后修习善法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不是一直有欲望,这里只是五结执乐神感性的比喻。

无上尊:即佛陀。没有人、天能超越佛陀的智慧及慈悲,因此称佛陀为无上尊。

日之亲:即“日种”,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在这里指释迦牟尼佛。印度神话传说释迦族的远祖,是由甘蔗中孕育,之后甘蔗经过日晒裂开而出生,因此称为“日种”、“甘蔗种”,音译为“瞿昙”。

郁鞞罗:摩揭提国的村名,佛陀曾苦行六年的地方,今日印度比哈尔邦的 Urel 村,义译为“苦行林”,又译为“郁毘罗”、“优楼频螺”。

尼连禅河:恒河支流。位于中印度摩竭提国伽耶城的东方,相当于今日印度比哈尔邦的帕尔古河。又译为“尼连然河”。

拘翼:天帝释过去世身为人时的姓,清净布施而得到成为天主的果报。又译为“憍尸迦”。

优婆私: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又译为“优婆夷”。

帝释见已厌,胜天天中天:(两位低阶天众因为被呵责而反省,得以超越三十三天,往生梵天,)天帝释见到了,起了厌离的心,三十三天中的胜出者(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看见他们后婆娑婆作急迫感,征服天在天众中(说)”。

鬼:这里指人类以外的天龙八部众生,特指天帝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夜叉”。

阿毘昙:为音译,其中“阿毘”指殊胜,“阿毘昙”字面直译为“胜法”,又译为“论”,指为阐明法义的问答论议,后来也指佛弟子对经的论述。又译作“阿毘达磨”。

现法乐:当生的安乐、幸福。

婆娑婆:天帝释的别名之一。天帝释的众多别名,可参见《杂阿含经》卷四十第1106经。又译为“娑婆婆”。

揵沓和:义译香神,很会弹琴,是音乐神。不食酒肉,以香气为食,其身也有香气。又译为“乾沓和”、“乾闼婆”。“沓”读音同“踏”。

杖:拷打、争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杖罚”。

结:结使;烦恼。

爱、不爱:在这里特指喜爱与讨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可爱、不可爱”。

灭戏道迹:灭除戏论(违反真理或不能增进善法的见解,也近似于前句中的“思”)的途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虚妄想之部分灭之行道的道迹”。

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一、惦记,二、口说,三,寻求。按:例如想念娱乐、争论政治、寻求名利,不能增进善法;念佛、论法、求解脱,则增进善法。相当的《长阿含经》经文作“调戏有三: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喜[……]忧[……]舍[……]”。

从解脱:戒条,另译作“波罗提木叉”。

命存一时顷:生命快结束时;临终时。

五欲功德: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这五种欲的功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种欲”。

身毛皆竖:全身的毛发都竖立起来。

色究竟天:色界十八天的最高天、四禅天的最高天,也是五净居天的最高天。音译为“阿迦尼吒天”。

阿那含: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的圣人,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是四沙门果(解脱的四阶段果位)的第三果,又称为不还果。

须陀洹:见到真理,而断身见(执著于有“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的圣人,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门果(解脱的四阶段果位)的初果,又称为预流果。

差降:不同的程度。

若我等本为梵天王,住梵天上,再三恭敬礼事者,彼今尽为世尊恭敬礼事:就像我们原先再三恭敬礼拜在梵天上的梵天王,现在通通都要这样地恭敬礼拜释迦牟尼佛。按:梵天是色界初禅天的最高天,梵天王是欲界及色界初禅天中,层次最高的天神,因此天帝释恭敬礼事梵天。

[对应经典]

  • 待加上:《长阿含经》卷十第14经释提桓因问经。
  • 待加上:《佛说帝释所问经》。
  • 待加上:《杂宝藏经》卷六第73经帝释问事缘。
  • 待加上:南传《长部尼科耶》〈大品2〉 第21经帝释所问经。

[读经拾得]

  • 苦的集起及灭苦的八正道

众生互相伤害的因缘,也是一种生起苦的过程,本经中举例为:

思 → 念 → 欲 → 爱、不爱 → 悭、嫉 → 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心中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如是此纯大苦阴生
(这个过程只是举例,并不是公式,也没有和十二因缘在文字上直接的对应关系,虽然大方向上是相通的。)

举例而言,办公室里常可见到有人因为觉得无聊而搬弄别人的是非,加油添醋。这种因为无聊而制造小剧场的行为,也是因为躁动的心行(“行”),浮现某些歪念头(“念”),而想要(“欲”)讲别人是非,接着同喜好的人成为小团体、受害者则讨厌这些人(“爱、不爱”),人际上的不平等就会增长嫉妒和更多是非(“悭、嫉”),甚至引起各种爱恨情仇(“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心中生无量恶不善之法”)。

要导向去除思(“灭戏”)、去除这些烦恼的方法,则为八正道。

行于八正道,意业上要如理思维,不做(“不可行”)增长恶法的恶念、恶言、恶求,做(“行”)增长善法的善念、善言、善求,而正念正知(“有念有智”)。

行于八正道,身业上要持戒,就要善护根门,不做增长恶法的眼视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做增长善法的眼视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而正念正知。

临终时,面对可爱的境界会生喜受、面对不可爱的境界会生忧受、面对没差别的境界会生舍受(不苦不乐受),凡夫贪求喜受、憎恶忧受、痴于舍受,而落于轮回。行于八正道的修行人,则不追求增长恶法的喜、忧、舍,追求增长善法的喜、忧、舍。例如忧于堕落而正念正知,正念正知进而心定则产生喜禅支,进一步则不贪求这喜禅支,追求舍禅支,乃至最后达到无贪瞋痴的涅槃。

  • 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的情节

本经内容丰富,除了与四圣谛相关的法义外,也含括了天界一些人事的因果,首尾呼应,例如:

  • 五结乐子在佛陀刚成道时说赞佛偈以追求贤月色,本经中他说赞佛偈请佛说法后,和贤月色结为夫妻。
  • 五结乐子将情诗和赞佛偈结合,通报佛陀天帝释即将拜访,最后五结乐子获得妻子,天帝释获得佛法的果证。
  • 佛陀说修行人得不得究竟,要看是否爱尽解脱:女居士转生为天帝释的王子,三比丘转生为低阶乐子,其中二比丘回忆起佛法而离欲后,超越三十三天、转生梵天;天帝释过往遇过无法回答他问题的修行人,终于遇上能回答他问题的佛陀。
  • 三十三天原先礼拜梵天,佛说法后三十三天礼拜佛陀,梵天也随喜。


  • 天帝释在鞞陀提山因陀罗石室(义译为“界隔山天帝释石窟”)中问法*

本经记载天帝释于石窟中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当中佛陀提到:“若有沙门、梵志于无上爱尽,正善心解脱者,彼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

基于这句话,日后天帝释向佛陀进一步询问什么是“爱尽解脱”,该段对话又引生后续的问答及事件,算是横跨四部阿含、尼柯耶,传诵天上与人间的问答接龙。这些经载彼此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进阶辨正]

(一三五)中阿含大品善生经第十九(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敕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曰:“唯。当如尊敕。”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命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彼时,世尊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时,遥见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世尊见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问曰:“居士子!受何沙门、梵志教,教汝恭敬、供养、礼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耶?’”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也。世尊!我父临命终时,因六方故,遗敕于我,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世尊!我受父遗教,恭敬、供养、礼事故,平旦沐浴,著新摩[*]磨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世尊闻已,告曰:“居士子!我说有六方,不说无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于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上生天中。居士子!众生有四种业、四种秽。云何为四?居士子!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淫、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杀生不与取,  邪淫[*]犯他妻,
 所言不真实,  慧者不称誉。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欲恚怖及痴,  行恶非法行,
 彼必灭名称,  如月向尽没。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断欲无恚怖,  无痴行法行,
 彼名称普闻,  如月渐盛满。

“居士子!有损财富的六种行为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伎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居士子!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五者使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不护妻子。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居士子!若人伎[*]乐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六者喜[*]大聚会。居士子!若人喜[*]伎[*]乐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居士子!若有惰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者大寒不作业。四者大热不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居士子!若人懒惰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种种戏逐色,  嗜酒喜[*]作乐,
 亲近恶知识,  懒[*]惰不作业,
 放恣不自护,  此处坏败人。
 行来不防护,  邪淫[*]犯他妻,
 心中常结怨,  求愿无有利,
 饮酒念女色,  此处坏败人。
 重作不善行,  很戾不受教,
 骂沙门梵志,  颠倒有邪见,
 凶暴行黑业,  此处坏败人。
 自乏无财物,  饮酒失衣被,
 负债如涌泉,  彼必坏门族。
 数往至酒𬬻,  亲近恶朋友,
 应得财不得,  是伴党为乐。
 多有恶朋友,  常随不善伴,
 今世及后世,  二俱得败坏。
 人习恶转减,  习善转兴盛,
 习胜者转增,  是故当习胜。
 习昇[*]则得昇[*],  常逮智慧昇[*],
 转获清净戒,  及与微妙止
 昼则喜卧,  夜则好游行。
 放逸常饮酒,  居家安得成,
 大寒及大热,  谓有懒[*]惰人。
 至竟不成业,  终不获财利,
 若寒及大热,  不计犹如草。
 若人作是业,  彼终不失乐。

“居士子!有四不亲而似亲。云何为四?一者知事非亲似如亲。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居士子!因四事故,知事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以知事夺财。二者以少取多。三者或以恐怖。四者或为利狎习。”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人以知为事,  言语至柔软,
 怖为利狎习,  知非亲如亲,
 常当远离彼,  如道有恐怖。

“居士子!因四事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制妙事。二者教作恶。三者面前称誉。四者背说其恶。”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若制妙善法,  教作恶不善,
 对面前称誉,  背后说其恶。
 若知妙及恶,  亦复觉二说,
 是亲不可亲,  知彼人如是。
 常当远离彼,  如道有恐怖。

“居士子!因四事故言语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认过去事。二者必辩当来事。三者虚不真说。四者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认过及未来,  虚论现灭事,
 当作不作说,  知非亲如亲,
 常当远离彼,  如道有恐怖。

“居士子!因四事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教种种戏。二者教非时行。三者教令饮酒。四者教亲近恶知识。”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教若干种戏,  饮酒犯他妻,
 习下不习胜,  彼灭如月尽,
 常当远离彼,  如道有恐怖。

“居士子!善亲当知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二者愍念,当知是善亲。三者求利,当知是善亲。四者饶益,当知是善亲。居士子!因四事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为彼舍己。二者为彼舍财。三者为彼舍妻子。四者所说堪忍。”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舍欲财妻子,  所说能堪忍,
 知亲同苦乐,  慧者当狎习。

“居士子!因四事故愍念,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教妙法。二者制恶法。三者面前称说。四者却怨家。”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教妙善制恶,  面称却怨家,
 知善亲愍念,  慧者当狎习。

“居士子!因四事故求利,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密事发露。二者密不覆藏。三者得利为喜。四者不得利不忧。”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密事露不藏,  利喜无不忧,
 知善亲求利,  慧者当狎习。

“居士子!因四事故饶益,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便给与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常以愍念。”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知财尽与物,  放逸教愍念,
 知善亲饶益,  慧者当狎习。

“居士子!圣法律中有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居士子!如东方者,如是子观父母,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子以此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云何为五?一者爱念儿子。二者供给无乏。三者令子不负债[*]。四者婚娶称可。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财物尽以付子。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居士子!如是东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东方者,谓子、父母也。居士子!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如南方者,如是弟子观师,弟子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于师。云何为五?一者善恭顺。二者善承事。三者速起[*]。四者所作业善。五者能奉敬师。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养于师,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云何为五?一者教技术。二者速教。三者尽教所知。四者安处善方。五者付嘱善知识。师以此五事善念弟子。居士子!如是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南方者,谓弟子、师也。居士子!若人慈顺于师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如北方者,如是大家观奴婢使人,大家当以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云何为五?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二者随时食之。三者随时饮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给汤药。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云何为九?一者随时作业。二者专心作业。三者一切作业。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七者急时不远离。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九者称大家庶几。奴婢使人以此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北方者,谓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如下方者,如是亲友观亲友臣,亲友当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云何为五?一者爱敬。二者不轻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与珍宝。五者拯念亲友臣。亲友以此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亲友臣亦以五事善念亲友,云何为五?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爱念。五者急时可归依。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观沙门梵志,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云何为五?一者不禁制门。二者见来赞善。三者敷设床待。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五者拥护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闻。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门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谓施主、沙门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有四摄事,云何为四?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惠施及爱言,  常为他行利,
 众生等同利,  名称普远至,
 此则摄持世,  犹如御车人。
 若无摄持者,  母不因其子,
 得供养恭敬,  父因子亦然
 若有此法摄,  故得大福祐。
 照远于日光,  速利翻捷疾,
 不麤说聪明,  如是得名称。
 定护无贡高,  速利翻捷疾,
 成就信尸赖,  如是得名称。
 常起不懒[*]惰,  喜施人饮食,
 将去调御正,  如是得名称。
 亲友臣同恤,  爱乐有齐限,
 谓摄在亲中,  殊妙如师子。
 初当学技[*]术,  于后求财物,
 后求财物已,  分别作四分。
 一分作饮食,  一分作田业,
 一分举藏置,  急时赴所须,
 耕作商人给,  一分出息利,
 第五为取妇,  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  不增快得乐,
 彼必饶钱财,  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财,  犹如蜂采花
 长夜求钱财,  当自受快乐。
 出财莫令远,  亦勿令普漫,
 不可以财与,  凶暴及豪强。
 东方为父母,  南方为师尊,
 西方为妻子,  北方奴婢使
 下方亲友臣,  上沙门梵志。
 愿礼此诸方,  二俱得大称,
 礼此诸方已,  施主得生天。”

佛说如是。善生居士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善生经第十九竟(四千二百五十五字)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三(第三念诵)(万一千六百二十三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第三念诵”四字。

“摩”,大正藏原为“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摩”。[*]

圣本无“事”字。

“淫”,圣本作“淫”。[*]

“伎”,大正藏原为“妓”,今依据圣本改作“伎”。

“懒惰”,圣本作“事堕”。

“喜”,大正藏原为“憙”,今依据圣本改作“喜”。[*]

“懒”,圣本作“懒”。[*]

“放”,元、明二本作“于”。

“很”,大正藏原为“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很”。

“凶”,大正藏原为“凶”,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凶”。

“债”,圣本作“责”。[*]

“逮”,圣本作“逐”。

“止”,大正藏原为“上”,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止”。

“喜”,圣本作“憙”。

“睡”,大正藏原为“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睡”。

“安”,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安”。

“似”,宋、元二本作“以”。

“居”,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前后文补上。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技”,宋、圣二本作“伎”。[*]

“侍”,圣本作“待”。[*]

“拯”,宋、元、明三本作“极”。

“已”,圣本作“以”。

“待”,圣本作“侍”。

“于”,大正藏原为“犹”,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于”。

“护无贡”,大正藏原为“获无功”,宋、元、明三本作“护无贡”,圣本作“护无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护无贡”。

“喜”,圣本作“善”。

“耕”,宋本作“𮇛”,元、明、圣三本作“𥞩”。

“花”,圣本作“华”。

“奴婢使”,大正藏原为“为奴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奴婢使”。

明本无“善生经第十九竟”七字。

“四千二百五十五字”,宋、元、明三本无“四千二百五十五字”八字,圣本作“第三念诵”。

大正藏无“第三念诵”四字,今依据宋、元二本补上。

宋、元、明、圣四本无“万一千六百二十三字”九字。

圣本在“字”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注解]

平旦:天亮的时候。

行怖:让他人恐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去恐怖的不应该行处作恶业”。

戏:指“博戏”,赌博游戏。

非时行:不适当时间的外出,例如半夜离家交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适合时间之街道行”。

不亲而似亲:假朋友装作是朋友。

知事:耍小聪明而唬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无论什么东西都取走的人”。

面前爱言:只讲我爱听的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阿谀者”。

言语:只会出一张嘴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光说不练者”。

恶趣伴:坏朋友。

承事:听从、侍奉。

安处善方:为弟子在各方面作妥善的安排。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各方上作庇护”。

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妻子应该以这十三件事恭敬顺从丈夫。按:本经经文区别地较细,相当的《长阿含经》经文为五项:“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相当的南传经文为五项:“以这五处怜愍丈夫:她是善整备工作者、摄持从仆者、不通奸者,她守护已得的,她对一切应该作的事是善巧者与不懒惰者。”一种可能性为本经的十三事包括传抄者的注解混入经文,例如“对一切应该作的事是善巧者与不懒惰者”可区分为其它小项。

前以瞻侍:比丈夫早起而照顾侍奉。

后以爱行:比丈夫晚睡而照顾他。

大家:世家望族,此处指奴婢所事奉的主人家。

称大家庶几:称赞主人的贤明。按: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维护名声与赞美者”。

如果没有四摄这样的善巧,母亲(没带好儿子)就不会因为儿子而得到供养与恭敬,父亲教儿子也是这样。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果没有这些摄集,母亲不因儿子,得到尊敬与供养,父亲也一样。”

举藏:收藏。

[对应经典]

  • 待加上:杂阿含1283经
  • 待加上:别译杂阿含281经
  • 待加上:长阿含16经
  • 待加上:佛说善生子经
  • 待加上: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 待加上:南传:长部31经

[读经拾得]

不利在家居士求财的行为
本经 长阿含善生经佛说善生子经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一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 二者博戏 三为博戏游逸 二者喜博掩
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 三者放荡 二为不时入他房 六者憍慢轻人
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 一者耽湎于酒 一为嗜酒游逸 一者喜饮酒
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 五者恶友相得五为恶友 五者喜与恶知识相随
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 四者迷于伎乐 四为大好伎乐 四者喜请客,亦欲令人请之
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六者懈堕 六为怠惰 三者喜早卧晚起
四类恶友
本经 长阿含善生经 佛说善生子经
一者知事非亲似如亲 一者畏伏 一为取异物
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 二者美言 二为言佞
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 三者敬顺 三为面爱
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四者恶友 四为邪教
四类善友
本经 长阿含善生经 佛说善生子经
一者同苦乐 一者止非 一为同苦乐
二者愍念 二者慈愍 二为利相摄
三者求利 三者利人 三为与本业
四者饶益 四者同事 四为仁愍伤


佛陀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的回应
→ 要自身离四方恶不善业垢
→ 要分别善恶知识
→ 要合理处理人际关系(佛陀所说的六方)
→ 要用四摄法


作者 chakwos (五五)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在家居士的理财观念
时间 Tue May 10 01:07:40 2011

对一般在家人来说,生活中最怕面临的问题便是没钱了。故而在经典上世尊 便曾叮咛说:俗人在家要能够现法安、现法乐的话,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 圆掌护,能极守护是很重要的。

不过,相信大家也曾听过一则老故事:有一天,佛陀与阿难尊者走在路上, 看到了地底里的黄金,世尊便说:“财物危身犹如毒蛇。”要阿难不要去贪 着它。

那么,如此般具有天使与魔鬼两种特性的财物,为佛弟子该怎么来面对它呢 ?这其实是我的疑问之一,也因此找了一些相关的经文。虽然或许有所不足 ,但毕竟是抛砖引玉嘛。希望透过大家一起补充,使得这方面的资料更为齐 全。 ^_^

关于在家居士的理财观念,我将之分成三个部分。一开始是说明求财所需具 备的心态,接着则是取得财物后该如何的分配,最后则是如何避免已获取财 物的减损。

◎ 求财心态

在家居士求财营生是难免的,但如何才是正确的心态呢?在<中阿含>中佛陀 便说了“不染不着,不缚不缴”是最好的了。

 [佛子营生求财的心态] <中阿含、三十、五、一二六>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  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昇  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已,不染不着,不缚不缴;  不缴已染著,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于诸行欲人为最  第一。

除此之外,也要避免六种错误的方法:

 [求财要避免六种错误方法] <中阿含、三十三、一、一三五>

 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  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  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  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  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  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  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 财物的分配

透过如法求财获取财物后,接着的问题便是该如何来分配了。这一方面,佛 陀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解答给善生童子,这可说是古今通用的解答。相关的经 文如底下所列:

 <中阿含、三十三、一、一三五>  <长阿含第二分善生经第十二>  <杂阿含、四十八、一二八三>

在经文中,佛陀是鼓励善生童子将个人所得分成四份,这四份大略的分法为 :四分之一为生活必需(饮食)、四分之一要存起来,剩下的四分之二则是 用在赚钱方面。详情可参考之前的讨论串 → http://0rz.tw/ofBe5

除了佛陀对善生童子的开示外,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亦提供过去久远 时某一长者的财物分配法,亦可作为参考。

 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  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两者相较下,可以发觉无论怎么分配,日常生活的费用需保留,发展事业的 费用亦需保留,剩下的则是看要存在地上的银行,或是天上的银行(布施) ,随个人所好。 ^_^

除了民众级(以善生童子为例)的财物分配外,在《大宝积经》中,则是有 提到国王级的财物分配法,提供大财主们参考。 :Q

 我(波斯匿王)今愿以财物库藏金银之属。分为三分。  一分奉施如来世尊及比丘众。  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  一分财物留资国用。

◎ 避免财物减损的方法

财物获取了,也配置好后,剩下最后一项工作便是该怎么避免它们不翼而飞 。钱财之所以会不翼而飞,可能的原因可归纳为外在与内在。就外在而言, 在 <杂阿含、三十二、九一四> 中便提出了九个财物减损的原因:

 王所逼、贼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减、抵债不还、  怨憎残破、恶子费用…无常

内在而言,则可分为自己的行为与心态。以行为来说,在 <长阿含第二分善 生经第十二> 中,佛陀便说有六种行为会让人破财:

 一者耽湎于酒,  二者博戏,  三者放荡,  四者迷于伎乐,  五者恶友相得,  六者懈堕,  是为六损财业。

至于心态方面,若人在求财过程中,严重贪著,成了金钱的奴隶时,则会深 受其害,可说是被毒蛇咬到般。如 <杂阿含、四十六、一二三二> 中便说:

 彼诸世人得胜财利,于财放逸,而起贪著,作邪行者,  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

及《佛般泥洹经》中说的:

 人在世间,其有贪欲,自放恣者,即有五恶。何等为五?  一者财产日耗减。

以上便是一些与理财相关经文的整理,不知有没有遗珠之憾或是疑异之处。 若大家有想到什么,随时欢迎帮忙补充。 ^^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三.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4/14 22:3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528718471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