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十三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中阿含王相应品第一(有七经第二日诵名小土城有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经)

 乌鸟喻、说本  天㮈林、善见
 三十喻、转轮  蜱肆最在后

导读

(六五)中阿含王相应品乌鸟喻经第一(第二小土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加兰哆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转轮王欲试珠宝时,便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集四种军已,于夜暗中竖立高幢,安珠置上,出至园观,珠之光耀,照四种军,明之所及,方半由延。彼时,有一梵志而作是念:‘我宁可往见转轮王及四种军,观琉璃珠。’尔时,梵志复作是念:‘且置见转轮王及四种军、观琉璃珠,我宁可往至彼林间。’

“于是,梵志便往诣林,到已入中,至一树下,坐已未久,有一獭兽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獭兽!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时清泉盈溢,饶藕多华,鱼龟满中,我昔所依,而今枯稿。梵志当知!我欲舍去,入彼大河,我今欲去,唯畏于人。’时,彼獭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复有究暮鸟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究暮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时清泉盈溢,饶藕多华,鱼龟满中,我昔所依,而今枯稿[*]。梵志当知!我欲舍去,依彼死牛聚处栖宿,或依死驴,或依死人聚处栖宿,我今欲去,唯畏于人。’彼究暮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复有鹫鸟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鹫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从大墓复至大墓杀害而来,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于人。’时,彼鹫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复有食吐鸟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食吐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见向者鹫鸟去耶?我食彼吐,我今欲去,唯畏于人。’彼食吐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复有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犲兽[*]!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从深涧至深涧,从榛莽至榛莽,从僻静至僻静处来,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于人。’时,彼犲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复有乌鸟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乌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强额痴狂,何为问我:“汝从何来,为欲何去?”’彼时,乌鸟面诃梵志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复有狌狌兽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狌狌兽!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从园至园,从观至观,从林至林,饮清泉水,念好果来,我今欲去,不畏于人。’彼狌狌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

佛告诸比丘:“吾说此喻,欲令解义,汝等当知此说有义。时,彼獭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护于身,不守诸根,不立正念,而彼说法,或佛所说,或声闻所说,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触猗,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犹如梵志见獭兽已,而问之曰:‘善来,獭兽!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时清泉盈溢,饶藕多华,鱼龟满中,我昔所依,而今枯稿[*]。梵志当知!我欲舍去,入彼大河,我今欲去,唯畏于人。’吾说比丘亦复如是,入恶不善秽污法中,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以比丘莫行如獭,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著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彼究暮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护于身,不守诸根,不立正念,彼入他家教化说法,或佛所说,或声闻所说,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触猗,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犹如梵志见究暮已,而问之曰:‘善来,究暮!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时清泉盈溢,饶藕多华,鱼龟满中,我昔所依,而今枯稿[*]。梵志当知!我今欲去,依彼死牛聚处栖宿,或依死驴,或依死人聚处栖宿,我今欲去,唯畏于人。’吾说比丘亦复如是,依恶不善秽污之法,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以比丘莫行如究暮,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著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时,彼鹫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护于身,不守诸根,不立正念,彼入大家教化说法,或佛所说,或声闻所说,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触猗,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犹如梵志见鹫鸟已,而问之曰:‘善来,鹫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从大墓复至大墓杀害而来,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于人。’吾说比丘亦复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鹫鸟,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著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彼食吐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护于身,不守诸根,不立正念,彼入比丘尼房教化说法,或佛所说,或声闻所说,彼比丘尼入若干家说好说恶,受信施物持与比丘,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触猗,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犹如梵志见食吐鸟已,而问之曰:‘善来,食吐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见向者鹫鸟去耶?我食彼吐,我今欲去,唯畏于人。’吾说比丘亦复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食吐鸟,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著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时,彼犲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若有比丘依贫村住,彼若知村邑及城郭中多有智慧精进梵行者,即便避去,若知村邑及城郭中无有智慧精进梵行者,而来住中,或九月,或十月。诸比丘见已,便问:‘贤者!何处游行?’彼即答曰:‘诸贤!我依某处贫村邑行。’诸比丘闻已即作是念:‘此贤者难行而行。所以者何?此贤者乃能依某贫村邑行。’诸比丘等便共恭敬礼事供养,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触猗,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犹如梵志见犲兽已,而问之曰:‘善来,犲兽!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从深涧至深涧,从榛莽至榛莽,从僻静至僻静处来,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于人。’吾说比丘亦复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犲,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著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彼时,乌鸟面诃梵志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若有比丘依贫无事处而受夏坐,彼若知村邑及城郭中多有智慧精进梵行者,即便避去,若知村邑及城郭中无有智慧精进梵行者,而来住中二月、三月。诸比丘见已,问曰:‘贤者!何处夏坐?’答曰:‘诸贤!我今依某贫无事处而受夏坐,我不如彼诸愚痴辈,作床成讫,具足五事而住于中,中前中后、中后中前,口随其味,味随其口,求而求,索而索。’时,诸比丘闻已,即作是念:‘此贤者难行而行。所以者何?此贤者乃能依某贫无事处而受夏坐。’诸比丘等便共恭敬礼事供养,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触猗,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犹如梵志见乌鸟已,而问之曰:‘善来,乌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强额痴狂,何为问我:汝从何来,为欲何去?’吾说比丘亦复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乌,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著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彼狌狌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于身,守摄诸根,立于正念,彼从村邑乞食已竟,食讫,中后收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或至无事处,或至树下,或至空屋中,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正身正愿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于善法中无有犹豫,彼于疑惑净除其心,彼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彼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习,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已,则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犹如梵志见狌狌已,而问之曰:‘善来,狌狌!汝从何来,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从园至园,从观至观,从林至林,饮清泉水,啖好果来,我今欲去,不畏于人。’吾说比丘亦复如是。

“是以比丘莫行如獭,莫行如究暮,莫行如鹫,莫行如食吐鸟,莫行如犲,莫行如乌,当行如狌狌。所以者何?世中无著真人如狌狌兽。”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乌鸟喻经第一竟(三千一百七十八字)

[校勘]

宋、元二本无“中阿含”三字。

“日”,宋、元二本作“一日”。

明本无“中阿含王相应品第一(有七经第二日诵名小土城有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经)”三十字。

“蜱”,元本作“埤”。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元、明二本无“经”字。

“一”,明本作“八”。

“第二小土城诵”,大正藏原无此六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稿”,大正藏原为“熇”,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稿”。[*]

“来”,明本作“哉”。

“兽”,宋本作“狩”。[*]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二本补上。

“念”,大正藏原为“食”,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念”。

大正藏无“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大正藏原为“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食”,宋、元二本作“命”。

“讫”,大正藏原为“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讫”。

“檀”,大正藏原为“擅”,宋、元、明三本作“坛”,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檀”。[*]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反”,宋、元、明三本作“及”。

“掉”,大正藏原为“调”,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掉”。

“习”,元、明二本作“集”。

“乌鸟喻经第一竟”,宋、元二本无“竟”字,明本无此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三千一百七十八字”八字。

[注解]

七经第二日诵名小土城有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经:七经指第65经鸟喻经~第71经蜱肆经,为第二日诵,此七经为小土城诵。小土城诵有王相应品、长寿王品、秽品、因品、林品,因王相应品有七经在初诵,另外七经在小土城诵,故称半品。五十二经指王相应品:7经、长寿王品:15经、秽品:10经、因品:10经、林品:10经,计52经。

獭兽:水獭,一种肉食性的哺乳类动物,以鱼类为食。

稿:稻草等植物的茎秆。

唯畏于人:只怕人类。按:本经中提到的动物除了猩猩外都怕人类。或许譬喻不当收取供养者心虚、怕遇到真正的修行人。

栖宿:停留、居住。“栖”通“栖”。

犲兽:“犲”为“豺”的异体字,读音同“柴”。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的肉食性动物,形状似狗但较瘦,口大耳小,毛色浅黄,性凶残。为群体活动生物,常结群捕食各种兽类。

榛莽:“榛”读音同“针”,丛生之树木;“莽”,丛生之草。榛莽的意思是长满杂草的树林。

乌鸟:乌鸦。

强额痴狂:厚脸皮的狂妄愚痴人。

狌狌兽:“狌”是“猩”之异体字。狌狌兽应是指猩猩。

染著触猗:染著于所触、所依(的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猗”在这里同“倚”,读音同“依”,依靠的意思。

无事: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又译作“无事处”、“空闲”、“空闲处”,音译为“阿兰若”、“阿练若”。

信施:基于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作床:铺床。

五事:覆盖障碍修道之事。(哪五事???)

中前中后、中后中前:解读为“不论在前、中、后;在任何情况都...”。

正身正愿:挺直身体,端正意愿(例如志在修习定慧以解脱或自利利他)。又译为“正身正意”。

反念不向:念头不向相反的方向;专注于当下。又译为“系念在前”。

羸:衰弱。读音同“雷”。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动物 食物的来源 比喻供养物的来源
獭兽 大河中的所有食物 说法
究暮鸟 死牛、死驴、死人聚处 入他家教化说法
鹫鸟 大墓中的死象、死马、死牛、死人之肉 入大家教化说法
食吐鸟 鹫鸟吃剩的食物 入比丘尼房教化说法
犲兽 深涧、榛莽、僻静处中的死象、死马、死牛、死人之肉 住在无智慧精进梵行的贫村以骗取供养
乌鸟 (只会批评) 住在无智慧精进梵行的贫无事处以骗取供养
狌狌兽 清泉水、好果实 乞食

[进阶辩正]

(六六)中阿含王相应品说本经第二(第二小土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波罗㮈,在仙人住处鹿野园中。

时,诸比丘于中食后,以小因缘集坐讲堂,共论此事:“云何?诸贤!居士在家何者为胜?为比丘等持戒妙法,成就威仪,入家受食耶?为朝朝利益百千万倍乎?”

或有比丘作是说者:“诸贤!何用利益[*]百千万倍,唯此至要。若有比丘持戒妙法,成就威仪,入家受食,非为朝朝利益[*]百千万倍。”

是时,尊者阿那律陀亦在众中。于是,尊者阿那律陀告诸比丘:“诸贤!何用利益[*]百千万倍?设复过是,唯此至要。若有比丘持戒妙法,成就威仪,入家受食,非为朝朝利益[*]百千万倍。所以者何?我忆昔时在此波罗㮈国为贫穷人,唯仰捃拾客担生活。是时,此波罗㮈国灾旱、早霜、虫蝗,不熟,人民荒俭,乞求难得。是时,有一辟支佛,名曰无患,依此波罗㮈住。于是,无患辟支佛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波罗㮈而行乞食。我于尔时为捃拾故,早出波罗㮈。诸贤!我登出时,遥见无患辟支佛入彼。时,无患辟支佛持净钵入,如本净钵出。

“诸贤!我时捃还入波罗㮈,复见无患辟支佛出。彼见我已,便作是念:‘我旦入时,见此人出,我今还出,复见此人入。此人或能未得食也,我今宁可随此人去。’时,辟支佛便追寻我,如影随形。诸贤!我持捃还到家,舍担而回顾视,便见无患辟支佛来追寻我后,如影随形。我见彼已,便作是念:‘我旦出时,见此仙人入城乞食,今此仙人或未得食,我宁可自阙己食,分与此仙人。’作是念已,即持食分与辟支佛,白曰:‘仙人!当知此食是我己分,为慈愍故,愿哀受之。’时,辟支佛即答我曰:‘居士!当知今年灾旱、早霜、虫蝗[*],五谷不熟,人民荒俭,乞求难得。汝可减半着我钵中,汝自食半,俱得存命,如是者好。’我复白曰:‘仙人!当知我在居家,自有釜灶、有樵薪、有谷米,饮食早晚亦无时节。仙人!当为慈愍我故,尽受此食。’时,辟支佛为慈愍故,便尽受之。

“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七反生天,得为天王,七反生人,复为人王。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得生如此释种族中,大富丰饶,多诸畜牧、封户、食邑,资财无量,珍宝具足。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弃舍百千姟金钱王,出家学道,况复其余种种杂物?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为王、王臣、梵志、居士、一切人民所见识待,及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见敬重。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常为人所请求,令受饮食、衣被、氍氀毾𣰆、床褥、綩𫄧、病瘦汤药、诸生活具,非不请求。若我尔时知彼沙门是无著真人者,所获福报当复转倍,受大果报,极妙功德,明所彻照,极广甚大。”

于是,尊者阿那律陀无著.真人.逮正解脱,说此颂曰:

“我忆昔贫穷,  唯仰捃拾活,
 阙己供沙门,  无患最上德。
 因此生释种,  名曰阿那律,
 善解能歌舞,  作乐常欢喜。
 我得见世尊,  正觉如甘露,
 见已生信乐,  弃舍家学道。
 我得识宿命,  知本之所生,
 生三十三天,  七往反于彼。
 此七彼亦七,  世受生十四,
 人间及天上,  初不堕恶处。
 我今知死生,  众生往来处,
 知他心是非,  贤圣五娱乐。
 得五支禅定,  常息心静默,
 已得静正住,  便逮净天眼。
 所为今学道,  远离弃舍家,
 我今获此义,  得入佛境界。
 我不乐于死,  亦不愿于生,
 随时任所适,  建立正念智。
 随耶离竹林,  我命在彼尽,
 当在竹林下,  无余般涅槃。”

尔时,世尊在于燕坐,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共论此事。

世尊闻已,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至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问诸比丘:“汝等今日以何事故集坐讲堂?”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今日以尊者阿那律陀因过去事而说法故,集坐讲堂。”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今日欲从佛闻因未来事而说法耶?”

诸比丘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因未来事而说法者,诸比丘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诸比丘!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

“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彼当竖之。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𫄧、给使、明灯。彼施此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尔时,尊者阿夷哆在众中坐。于是,尊者阿夷哆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我当有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我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我当竖之。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花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𫄧、给使、明灯。我施此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我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于是,世尊诃尊者阿夷哆曰:“汝愚痴人!应更一死,而求再终。所以者何?谓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我当有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我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我当竖之。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𫄧、给使、明灯。我施此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我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世尊告曰:“阿夷哆!汝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汝当有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汝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汝当竖之,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𫄧、给使、明灯。汝施此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汝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犹如我今已成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犹如我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犹如我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彼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犹如我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彼当有无量百千比丘众,犹如我今无量百千比丘众。”

尔时,尊者弥勒在彼众中。于是,尊者弥勒即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如今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我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如今世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我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今世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我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如今世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我当有无量百千比丘众,如今世尊无量百千比丘众。”

于是,世尊叹弥勒曰:“善哉,善哉,弥勒!汝发心极妙,谓领大众。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如今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我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如今世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我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今世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我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如今世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佛复告曰:“弥勒!汝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犹如我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汝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犹如我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汝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犹如我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汝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犹如我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汝当有无量百千比丘众,犹如我今无量百千比丘众。”

尔时,尊者阿难执拂侍佛。于是,世尊回顾告曰:“阿难!汝取金缕织成衣来,我今欲与弥勒比丘。”

尔时,尊者阿难受世尊教,即取金缕织成衣来,授与世尊。于是,世尊从尊者阿难受此金缕织成衣已,告曰:“弥勒!汝从如来取此金缕织成之衣,施佛、法、众。所以者何?弥勒!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为世间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于是,尊者弥勒从如来取金缕织成衣已,施佛、法、众。

时,魔波旬便作是念:“此沙门瞿昙游行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园中,彼为弟子因未来说法,我宁可往而娆乱之。”时,魔波旬往至佛所,到已向佛即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  容貌妙第一,
 华鬘璎珞身,  明珠佩其臂,
 若在鸡头城,  螺王境界中。”

于是,世尊而作是念:“此魔波旬来到我所,欲相娆乱。”世尊知已,为魔波旬即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  无伏无疑惑,
 断生老病死,  无漏所作讫,
 若行梵行者,  弥勒境界中。”

于是,魔王复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  名衣上妙服,
 旃檀以涂体,  身佣直姝长
 若在鸡头城,  螺王境界中。”

尔时,世尊复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  无主亦无家,
 手不持金宝,  无为无所忧,
 若行梵行者,  弥勒境界中。”

于是,魔王复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  名财好饮食,
 善能解歌舞,  作乐常欢喜,
 若在鸡头城,  螺王境界中。”

尔时,世尊复说颂曰:

“彼为必度岸,  如鸟破网出,
 得禅自在游,  具乐常欢喜,
 汝魔必当知,  我已相降伏。”

于是,魔王复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见我。”愁恼忧戚不能得住,即于彼处忽没不现。

佛说如是。弥勒、阿夷哆、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说本经第二竟(四千一字)(第二小土城诵)

中阿含经卷第十三(七千一百七十九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二”,明本作“九”。

“第二小土城诵”,宋、元二本置于“中阿含王相应品说本经第二”次行,明本无此六字。

“利益”,大正藏原为“益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利益”。[*]

“蝗”,大正藏原为“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蝗”。[*]

“遥”,大正藏原为“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遥”。

“夷”,宋、元、明三本作“私”。

“请”,宋、元、明三本作“请请”。

“己”,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己”。

“往反”,大正藏原为“反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往反”。

“支”,宋本作“枝”。

“耶”,宋、元、明三本作“邪”。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谓”。

“轮”,宋、元、明三本作“转轮”。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宋、元、明三本无“犹”字。

大正藏无“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明本无“说本经第二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四千一字”四字。

“第二小土城诵”,大正藏原置于“中阿含经卷第十三(七千一百七十九字)”之后,今依据宋、元二本改置于“说本经第二竟(四千一字)”后,明本无此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七千一百七十九字”八字。

[注解]

波罗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恒河河畔,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迦尸国又称为波罗㮈国。另译为“波罗奈”。

仙人住处:传说鹿野园是远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处鹿野园”。

鹿野园:中印度波罗㮈城的地名,当地林中有许多鹿,因此称鹿野园。佛陀成道后,在此地度化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证阿罗汉。又译为“鹿野苑”、“鹿苑”。

居士在家何者为胜?为比丘等持戒妙法,成就威仪,入家受食耶?为朝朝利益百千万倍乎:在家人怎样比较好?是供养如法持戒、仪态庄严的来乞食的比丘?还是赚到每天所得的百千万倍?

阿那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闻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译为“阿那律”。

唯仰捃拾客担生活:只能靠帮人扛担子运送东西赚钱过日子。“捃”音作“俊”,是“拾取”的意思。

辟支佛:没有老师教导而自己觉悟解脱,且不为大众说法的圣者。又译为“独觉”、“缘觉”。

自阙己食,分与此仙人:“阙”,读音同“缺”,短少的意思。将自己的食物分出,供养这位仙人。

氍氀:读音同“渠驴”,毛织品、毛织的地毯。

毾𣰆:另作“毾㲪”,读作“踏登”,质料上佳的毛被与毛席。

綩𫄧:读音同“晚延”,古代垂覆在帽子前后的饰物。

初不:从来不。“初”指从来、始终,这种用法用于否定句。

五支禅定:具有觉、观、喜、乐、一心等禅支(禅定的要素)而证得禅定。参见卷五十八第210经:“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

给使:一般生活所需用品。(?)

应更一死,而求再终:目标应该放在(这一世证得涅槃而)只剩一死,你却求取一再的生死(成为转轮圣王后才证得涅槃)。相当的《古来世时经》经文作“当以一生究成道德,而反更求周旋生死”。

旃檀:檀香。

身佣直姝长:身体挺直,又高又帅。“佣”是平、直的意思。“姝”指容貌美丽。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供养持戒比丘是造善因,成就未来的大福报;赚大钱则是得善果,由过往的善因而来,善果享受完就没有了。造善因自然比得善果来得重要。

阿夷哆尊者求来世成为转轮圣王而解脱,被佛陀所呵斥,因为今生就可求解脱,何必为了成为转轮圣王而多了这些生死。弥勒尊者则发愿成佛,利益众生,因此虽然多了一生,但被佛陀所赞许。

[进阶辨正]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十三.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03/12 22:4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16330528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