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六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四姓]印度古代传统婆罗门教,将人民分为四个阶级:
这四个阶级是世袭的,阶级的优劣是命定的,所作的职业也是世袭的,父亲是什么职业、儿子也必须作那个职业。 佛陀则表示四姓平等,主张打破种姓制度,在印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第二分初小缘经ⓑ第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清信园林ⓓ鹿母讲堂①ⓔ,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种姓制度的偏见 尔时,有二婆罗门以坚固信往诣佛所,出家为道,一名婆悉吒ⓕ,二名婆罗堕ⓖ。尔时,世尊于静室出,在讲堂上彷徉经行②。时,婆悉吒见佛经行,即寻速疾诣婆罗堕,而语之言:“汝知不耶?如来今者出于静室,堂上经行,我等可共诣世尊所,傥③闻如来有所言说。”时,婆罗堕闻其语已,即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随佛经行。 尔时,世尊告婆悉吒曰:“汝等二人出婆罗门种,以信坚固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耶?” 答曰:“如是!” 佛言:“汝ⓗ今在我法中出家为道,诸婆罗门得无嫌责汝耶ⓘ?” 答曰:“唯然!蒙佛大恩,出家修道,实自为彼诸婆罗门所见嫌责。” 佛言:“彼以何事而嫌责汝?” 寻白佛言:“彼言:‘我婆罗门种最为第一,余者卑劣;我种清白,余者黑冥;我婆罗门种出自梵天④,从梵口生,于现法中得清净解,后亦清净;汝等何故舍清净种,入彼瞿昙异法中耶?’世尊!彼见我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以如此言而呵责⑤我。” 种姓制度没道理 佛法修证无关出身佛告婆悉吒:“汝观诸人愚冥无识犹如禽兽,虚假自称:‘婆罗门种最为第一,余者卑劣;我种清白,余者黑冥;我婆罗门种出自梵天,从梵口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婆悉吒!今我无上正真道⑥中不须种姓⑦,不恃⑧吾我⑨憍慢⑩之心,俗法须此,我法不尔。若有沙门、婆罗门,自恃种姓,怀憍慢心,于我法中终不得成无上证也。若能舍离种姓,除憍慢心,则于我法中得成道证,堪受正法。人恶下流,我法不尔⑪。” 四姓都有行善行恶者佛告婆悉吒:“有四种姓ⓙ,善恶杂居ⓚ,智者所誉ⓛ,智者所责。何谓为四?一者刹利ⓜ⑫种,二者婆罗门ⓝ种,三者居士⑬ⓞ种,四者首陀罗⑭ⓟ种。婆悉吒!汝听刹利种中有杀生者,有盗窃者,有淫乱者,有欺妄者,有两舌⑮者,有恶口⑯者,有绮语⑰者,有悭贪⑱者,有嫉妒者,有邪见⑲者;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亦皆如是,杂⑳十恶行。婆悉吒!夫不善行有不善报,为黑冥行则有黑冥报,若使此报独在刹利、居士、首陀罗种,不在婆罗门种者,则婆罗门种应得自言:‘我婆罗门种最为第一,余者卑劣;我种清白,余者黑冥;我婆罗门种出自梵天,从梵口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若使行不善行有不善报,为黑冥行有黑冥报,此报ⓠ必在婆罗门种、刹利、居士、首陀罗种者,则婆罗门不得独称:‘我种清净,最为第一。’ “婆悉吒!若刹利种中有不杀者,有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悭贪、不嫉妒、不邪见;婆罗门种、居士、首陀罗种亦皆如是,同修十善。夫行善法必有善报,行清白行必有白报,若使此报独在婆罗门,不在刹利、居士、首陀罗者,则婆罗门种应得自言:‘我种清净,最为第一。’若使四姓同有此报者,则婆罗门不得独称:‘我种清净,最为第一。’” 婆罗门也是妈妈生的,而不是由梵天口中生佛告婆悉吒:“今者现见婆罗门种,嫁娶产生㉑,与世无异,而自ⓡ诈称:‘我是梵种,从梵口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婆悉吒!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问:‘汝谁种姓?’当答彼言:四姓出家皆称释种‘我是沙门释种子㉒也。’亦可自称:‘我是沙ⓢ门种,亲从口生,从法化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所以者何?大梵名者即如来号,如来为世间眼,为ⓣ世间智,为世间法,为世间梵,为世间法轮㉓,为世间甘露㉔,为世间法主。 四姓都有信佛法僧戒者“婆悉吒!若刹利种中有笃信于佛、信ⓤ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笃信于法,信如来法,微妙清净,现可修行,说无时节㉕,示泥洹㉖要,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教;笃信于僧,性善质直㉗,道果成就,眷属成就,佛真弟子法法成就;所谓众者,戒众成就,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成就。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㉘,是为如来弟子众也。可敬可尊,为世福田,应受人供养ⓥ;笃信于戒,圣戒具足,无有缺漏,无诸瑕隙ⓦ,亦无玷ⓧ污,智者所称,具足善寂。婆悉吒!诸婆罗门种、居士、首陀罗种亦应如是笃信于佛、信法、信众,成就圣戒。婆悉吒!刹利种中亦有供养罗汉㉙,恭敬礼拜者;婆罗门、居士、首陀罗亦皆供养罗汉,恭敬礼拜。” 佛告婆悉吒:“今我亲族释种㉚亦奉波斯匿㉛ⓨ王㉜,宗事礼敬,波斯匿王复来供养礼敬于我,彼不念言:‘沙门瞿昙ⓩ出于豪族,我姓Ⓐ卑下;沙门瞿昙出大财富、大威德家,我生下穷鄙陋小家故,致供养礼敬如来也。’敬法因此敬佛波斯匿王于法观法,明识真伪,故生净信,致敬如来耳。 种姓的起因 “婆悉吒!今当为汝说四姓本Ⓑ缘㉝。光音天人下生人间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㉞Ⓒ,自然化生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生此间。虽来生此,犹以念食,神足㊱飞空,身光自照,于此久住Ⓔ,各自称言:‘众生!众生!’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彼初来天性轻躁㊲Ⓖ者,见此泉已,默自念言:‘此为何物?可试尝㊳之。’即内指泉中,而试尝之,如是再三,转觉其美,便以手抄自恣㊴食之,如是乐着㊵,遂无厌足㊶,其余众生复效㊷食之,如是再三,复觉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转麤,肌肉坚䩕㊸Ⓗ,失天妙色,无复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转灭,天地大冥。 “吃的多少影响美丑,美丑影响人心婆悉吒!当知天地常法,大冥之后,必有日月星象Ⓘ现于虚空,然后方有昼夜晦㊹明、日月岁数。尔时,众生但食地味,久住世间,其食多者,颜色㊺麤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㊻,好丑端正Ⓙ,于是始有;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轻丑陋者;其丑陋者,生嫉恶心,憎㊼端正[*]者。众生于是各共忿诤㊽,是时甘泉自然枯涸㊾,其后此地生自然地肥㊿,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世间。其食多者,颜色麤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轻丑陋者;其丑陋者,生嫉恶心,憎端正[*]者,众生于是各共诤讼⑴,是时地肥遂不复生。 “其后此地复生麤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世间。其食多者,色转麤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端正丑陋,迭相⑵是非,遂生诤讼,地肥于是遂不复生;其后此地生自然粳米⑶,无有糠糩⑷,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于世,婚嫁的开始便有男女,互共相视,渐有情欲,转相亲近,其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即被Ⓚ摈驱⑸遣出于人外,过三月已,然后还归。” 佛告婆悉吒:“房舍的开始昔所非者,今以为是。时,彼众生习于非法,极情恣欲,无有时节⑹,以惭⑺愧故,遂造屋舍,世间于是始有房舍。胞胎的开始玩习⑻非法,淫欲转增,便有胞胎⑼,因不净生,世间胞胎始于是也。时,彼众生食自然粳米,随取随生,无可穷尽。囤积粮食的开始时,彼众生有懈惰者,默自念言:‘朝食朝取,暮食暮取,于我劳勤,今欲并取,以终一日。’即寻并取;于后等侣唤共取米Ⓛ,其人答曰:‘我已并取,以供一日,汝欲取者,自可随意。’彼人复自念言:‘此人黠慧⑽,能先储积,我今亦欲积粮⑾,以Ⓜ供三日。’其人即储三日余粮。有余众生复来语言:‘可共取米。’答言:‘吾已Ⓝ先积三日余粮,汝欲取者可往自取。’彼人复念:‘此人黠慧,先积余粮,以供三日,吾当效彼,积粮以供五日。’即便往取。 滥采梗米“时,彼众生竞储积已,粳米荒秽,转生糠糩,刈⑿已不生。时,彼众生见此不悦,遂成忧迷,各自念言:‘我本初生,以念为食,神足飞空,身光自照,于世久住Ⓞ,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香美可食,我等时共食之;食之转久,其食多者,颜色麤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由是食故,使我等颜色有异,众生于是各怀是非,迭相憎嫉,是时甘泉自然枯竭,其后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美可食,时我曹⒀等复取食之。其食多者,颜色麤丑,其食少者,颜色悦泽,众生于是复怀是非,迭相憎嫉,是时地肥遂不复生。其后复生麤厚地肥,亦香美可食,时,我曹等复取食之;多食色麤,少食色悦,复生是非,共相憎嫉,是时地肥遂不复现。更生自然粳米,无有糠糩,时,我曹等复取食之,久住于世,其懈怠者,竞共储积,由是粳米荒秽,转生糠糩,刈已不生,今当如何?’划分土地的开始复Ⓟ相谓言:‘当共分地,别立幖帜⒁。’即寻分地,别立幖帜Ⓠ。 “婆悉吒!由Ⓡ此因缘,始有田地名生。偷盗的开始彼时众生别封田地,各立疆畔⒂,渐生盗心,窃他禾稼⒃,其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自有田地,而取他物,自今已后,勿复尔也。’其彼众生犹盗不已,其余众生复重呵责而犹不已,便以手加之,告诸人言:‘此人自有田稼,而盗他物。’其人复告:‘此人打我。’时,彼众人见二人诤⒄已,愁忧不悦,懊恼而言:‘众生转恶,世间乃有此不善,生秽恶不净,此是生、老、病、死之原⒅,烦恼苦报堕三恶道,由有田地致此诤讼。刹帝利种(王)的开始今者宁可立一人为主以治理之,可护者护,可责者责,众共减米,以供给之,使理诤讼。’ “时,彼众中自选一人,形体长大,颜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语之言:‘汝今为我等作平等主,应护者护,应责者责,应遣者遣,当共集米,以相供给。’时,彼一人闻众人言,即与为主,断理诤讼,众人即共集米供给。时,彼一人复以善言慰劳众人,众人闻已,皆大欢喜,皆共称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于是,世间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刹利,于是世间始有刹利名生。 婆罗门种(修道)的开始“时,彼众中独有一人作如是念:‘家为大患,家为毒刺,我今宁可舍此居家,独在山林,闲静修道。’即舍居家,入于山林,寂默思惟,至时持器入村乞食,众人见已,皆乐供养,欢喜称赞:‘善哉!此人能舍家居,独处山林,静默修道,舍离众恶。’于是,世间始有婆罗门名生。彼婆罗门中有不乐闲静坐禅思惟者,便入人间,诵习⒆为业,又自称言:‘我是不禅人⒇!’于是,世人称不禅婆罗门。由入人间故,名为人间婆罗门,于是,世间有婆罗门种;居士种(中产阶级)的开始彼众生中有人好营居业,多积财宝,因是众人名为居士;首陀罗种(工人)的开始彼众生中有多机巧,多所造作,于是世间始有首陀罗工巧之名。 “各种姓都能出家婆悉吒!今此世间有四种名,第五有沙门众名。所以然者?婆悉吒!刹利众中,或时有人自厌己法,剃除须发,法服修道Ⓢ,于是始有沙门名生。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或时有人自厌己法,剃除须发,法服修道,名为沙门。各种姓都是善有乐报恶有苦报婆悉吒!刹利种中,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坏命终,必受苦报。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坏命终,必受苦报。婆悉吒!刹利种中,有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坏命终,必受乐报。婆罗门、居士、首陀罗种中,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坏命终,必受乐报。婆悉吒!刹利种中Ⓣ,身行二种,口、意行二种,身坏命终,受苦乐报。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身行二种,口、意行二种,身坏命终,受苦乐报。 各种姓出家证阿罗汉为第一“婆悉吒!刹利种中,有剃除须发,法服修道,修七觉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无上梵行➊,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婆罗门、居士、首陀罗种中,有剃除须发,法服修道,修七觉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婆悉吒!此四种中皆出明行成就➋罗汉,于五种中为最第一。” 佛告婆悉吒:“梵天王颂曰:
“‘生中刹利胜, 能舍种姓去; 佛告婆悉吒:“此梵善说,非不善说;此梵善受➌,非不善受。我时即印可➍其言,所以者何?今我如来、至真亦说是义:
“‘生中刹利胜, 能舍种姓去;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婆悉吒、婆罗堕无漏心解脱➎,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圣本无“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十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第二分初小缘经”,元本作“第二分初四姓经”,明本作“第二分四姓经”。 ⓒ “舍卫”,巴利本作 Sāvatthī。 ⓓ “清信园林”,巴利本作 Pubbaârāma。 ⓔ “鹿母讲堂”,巴利本作 Migāramātupāsāda。 ⓕ “婆悉吒”,巴利本作 Vāseṭṭha。 ⓖ “婆罗堕”,巴利本作 Bhāradvāja。 ⓗ “汝”,大正藏原为“婆罗门”,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汝”。 ⓘ “耶”,宋、元、明三本作“也”。 ⓙ “种姓”,大正藏原为“姓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种姓”。 ⓚ “杂居”,大正藏原为“居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杂居”。 ⓛ “誉”,大正藏原为“举”,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誉”。 ⓜ “刹利”,巴利本作 Khattiya。 ⓝ “婆罗门”,巴利本作 Brāhmaṇa。 ⓞ “居士”,巴利本作 Vessa。 ⓟ “首陀罗”,巴利本作 Sudda。 ⓠ 大正藏无“此报”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自”,大正藏原为“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 “沙”,大正藏原为“婆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沙”。 ⓣ 大正藏在“为”字之前有一“法”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大正藏无“信”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大正藏无“养”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隙”,圣本作“郄”。 ⓧ “玷”,大正藏原为“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玷”。 ⓨ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 “瞿昙”,巴利本作 Gotama。 Ⓐ “姓”,宋、元、明、圣四本作“性”。 Ⓑ 宋、元、明三本无“本”字。 Ⓒ “光音天”,巴利本作 Ābhassara。 Ⓓ “大”,圣本作“天”。 Ⓔ “久住”,大正藏原为“住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久住”。 Ⓕ “酥”,宋本作“苏”。 Ⓖ “躁”,大正藏原为“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躁”。 Ⓗ “䩕”,宋、元、明三本作“鞭”。 Ⓘ “象”,大正藏原为“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象”。 Ⓙ “正”,圣本作“政”。[*] Ⓚ “被”,大正藏原为“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被”。 Ⓛ “米”,圣本作“来”。 Ⓜ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 “久住”,宋、元、明三本作“住久”。 Ⓟ 大正藏在“复”字之后有一“自”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幖帜”,宋本作“摽帜”,元本作“标帜”,圣本作“㯹识”。 Ⓡ “由”,大正藏原为“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由”。 Ⓢ “法服修道”,大正藏原为“而披法服”,宋、元、明三本作“法服修道”,圣本作“法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法服修道”。 Ⓣ “种中”,大正藏原为“众中”,元本作“众生”,明本作“种中”,今依据明本改作“种中”。 Ⓤ “最”,宋、元、明三本作“为”。 [注解]① 鹿母讲堂:佛陀的道场之一,是由鹿母出资设立的大讲堂,在舍卫城。 ② 彷徉经行:来回缓步经行。“彷徉”读音同“旁羊”。 ③ 傥:如果、倘若。同“倘”。 ④ 梵天:婆罗门教认为的造物主。佛教中则认为梵天为初禅天之一,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 ⑤ 呵责:呵骂责难。 ⑥ 无上正真道:佛陀的智慧,音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⑦ 种姓:家世;血统;阶级。 ⑧ 恃:依赖;依仗。 ⑨ 吾我:我见。 ⑩ 憍慢:骄傲;傲慢。 ⑪ 人恶下流,我法不尔:世俗的人厌恶低下的种姓,佛法则不如此。 ⑫ 刹利: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阶级,掌管政治及军事。又译为“刹帝利”。 ⑬ 居士: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中产阶级,从事农牧工商。又译为“毘舍”、“鞞舍”。 ⑭ 首陀罗: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奴隶阶级,为工人、农奴。又译为“工师种”。 ⑮ 两舌:挑拨离间。 ⑯ 恶口:骂人;口出恶言。 ⑰ 绮语:花言巧语。 ⑱ 悭贪:吝啬与贪心。“悭”是吝啬,不舍得给别人东西;“贪”是贪心,想要更多而不满足。 ⑲ 邪见: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见解。 ⑳ 杂:混合;掺入。 ㉑ 产生:生育、生产。 ㉒ 释种子:传统印度依血统、阶级、职业、种族将人划归为各种姓,佛陀打破此区分,归依佛陀出家修行者皆以佛法(释)的种姓自居。 ㉓ 法轮:指佛法。佛法能摧破众生的烦恼,犹如巨轮能碾压经过的地方,又不停滞于一地,辗转传人,有如车轮,所以比喻为“法轮”。 ㉔ 甘露: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脱法门,因为解脱的圣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㉕ 说无时节:说法即时、不须等待。?? ㉖ 泥洹:即涅槃。 ㉗ 质直:朴实正直。 ㉘ 四双八辈:四组共八种圣人,即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㉙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即断尽烦恼、不再轮回的四果圣人。 ㉚ 释种:姓释迦的一族。 ㉛ 波斯匿:优婆塞名,是舍卫城的城主、拘萨罗国的国王,相传与佛陀同年纪。年长后继承王位,早年暴恶无信,后来因末利夫人的引导,笃信佛法,治理拘萨罗国及迦尸国,国威强盛。他将妹妹为韦提希夫人嫁给摩竭提国频婆娑罗王,女儿胜鬘夫人嫁给阿逾阇国友称王。又译为“胜军”。 ㉜ 今我亲族释种亦奉波斯匿王:我俗家的亲属释迦族人,也尊波斯匿王为王。按:古印度的小国有如部落,会附庸于更大的国家,释迦族即附庸于波斯匿王的憍萨罗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释迦族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附庸”。 ㉝ 本缘:本来的因缘;事物的由来。 ㉞ 光音天:色界二禅天的最高天。光音天人不用口语沟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称为“光音”。坏劫开始的时候,宇宙发生大火灾,将光音天之下全部烧毁,但无法烧到光音天,此时光音天之下的各界众生会辗转生于光音天。 ㉟ 化生:变化而生,如天人、地狱的众生、劫初的人类都是化生的。 ㊱ 神足:能依意念飞行、前往不论远近的地方、或转变物质的神通。又译为“神足通”、“如意足”。 ㊲ 轻躁:轻浮急躁。 ㊳ 尝:“尝”的异体字。 ㊴ 自恣:自在;随意。 ㊵ 乐着:喜爱、执著。 ㊶ 厌足:满足。 ㊷ 效:模仿。 ㊸ 坚䩕:坚牢。“䩕”读音同“硬”。 ㊹ 晦:昏暗。 ㊺ 颜色:容貌、气色。 ㊻ 悦泽:美好润泽的样子。 ㊼ 憍慢:骄傲、傲慢。 ㊽ 憎:厌恶。 ㊾ 忿诤:瞋恨、冲突。 ㊿ 枯涸:水干竭。 ⑴ 地肥:远古时代像磨菇般自然出现的美味,颜色如酥酪,滋味如蜂蜜。相当的《长阿含经》经文作“地肥”或“地皮”,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地饼”。 ⑵ 诤讼:争执;争辩是非。 ⑶ 自然粳米:远古时代自然生长的稻米,没有糠、没有壳、有香气,采收后可直接食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被耕种的熟米”。 ⑷ 糠糩:“糠”、“糩”都指谷物的外壳。 ⑸ 摈驱:排斥、驱逐。 ⑹ 极情恣欲,无有时节: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欲望。 ⑺ 惭:“惭”的异体字。 ⑻ 玩习:反复研习。“玩”读音同“万”,研习。 ⑼ 胞胎:胞是包裹在胎儿外面的薄膜,又称胞衣;胎是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借指由母胎而受生。 ⑽ 黠慧:聪明有智慧。“黠”读音同“狭”,聪明的意思。 ⑾ 粮:粮食。粮为“粮”的异体字。 ⑿ 刈:割取。读作“易”。 ⒀ 我曹:我们。 ⒁ 摽帜:用以识别的旗帜或记号。也作“标帜”。 ⒂ 疆畔:土地的界限、边界。 ⒃ 禾稼:农作物。 ⒄ 诤:竞争、争执。 ⒅ 原:根本。 ⒆ 诵习:诵读学习。相当的南传经文字义为“学习、研究、指导”。 ⒇ 我是不禅人:我不是离群索居坐禅的修行者,而是在人间诵读学习的修行者。 ➊ 无上梵行:无上的清净修行。 ➋ 明行成就: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行为(戒、定等)皆圆满成就。 ➌ 善受:善能纳受。 ➍ 印可:印证、认可。 ➎ 无漏心解脱:断尽烦恼并解脱贪爱等束缚。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婆罗门种姓为肤色较白的雅利安人后裔,认为自己从梵天口中出生,是最清净、优等的种姓,因而两位婆罗门青年跟随佛陀出家修行备受诃责。佛陀因此为他们开示四姓平等,所有人依据自身行为善恶而得到苦乐,不因种姓有所差别。 接着说最早四姓的起源,以及在所有种姓中以明行成就的阿罗汉为第一。 另一方面,依本经的记载,人类自远古以来就习惯于破坏大自然,由于人类的贪欲破坏大自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消失以及环境的恶化。
有同学提问:“光音天人刚下来人间时,由于竞相争夺、囤积食物而造成环境的恶化。但是现在的人要好好过日子的话都会储蓄,是否储蓄是不健康的?” 人生于世“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人需要食物乃至物资以维生,这不见得就是贪欲;想要超过所需的食物或物资,想要愈来愈多,才是贪欲。 光音天人刚下来人间时,并不需要食物,却因“想要的太多”而囤积食物,这是基于贪欲,最终耗尽资源而导致食物不再自然产生的恶果。 在环境日渐恶化之后,人类需要食物才能生存,没有食物就会饿死,因此食物已逐渐变为“需要的”,不一定是“想要的太多”了。 储蓄也是如此,人们需要储蓄以保障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下,人们通常不是基于贪欲而储蓄,若因吝啬而过度储蓄才是贪欲的表现。 《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说“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在家人合法地赚钱、合理地储蓄,在佛法来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长阿含经》卷十一第16经善生经、《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中都有记载佛陀为善生童子开示,可将个人所得大致分为四份:一份供应生活所需(饮食)、一份要储蓄起来,二份作赚钱的资本(例如一份投入工作所需、一份则可投资或借给他人)。因此佛陀也教在家弟子适量地储蓄。 然而过于吝啬而过度储蓄,如同无法节制自己而乱花钱,都不出贪及痴,《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即说:“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华,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2经即记载一位长者多财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钱而生活得像个穷人,也不帮助他人、施与他人,这就是因为太贪而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不到福报的利益,福报用完即堕三恶道。 了解财物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正确看待财富的因缘生灭,自然能妥善地运用及累积资财,而得到现世的安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