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十五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导读(六九)中阿含ⓐ王相应品三十喻经第五ⓑ(第二小土城诵)ⓒ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加兰哆园,与大比丘众俱,共受夏坐①。 尔时,世尊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在比丘众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便入定意,观诸比丘心。于是,世尊见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无有睡眠,除阴盖②故,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极息、妙极妙。 是时,尊者舍梨子亦在众中。于是,世尊告曰:“舍梨子!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无有睡眠,除阴盖故,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极息、妙极妙。舍梨子!谁能敬重奉事③比丘众者?” 于是,尊者舍梨子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如是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无有睡眠,除阴盖故,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极息、妙极妙。世尊!无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 世尊告曰:“舍梨子!如是,如是。无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严饰具,缯彩④锦罽⑤、指环⑥、臂钏⑦、肘璎⑧、咽钳⑨、生色⑩像ⓓ珠鬘。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严饰具。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戒德为严饰具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五仪式,剑、盖、天冠、珠柄之拂及严饰屣,守卫其身,令得安隐。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持禁戒为卫梵行。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禁戒为卫梵行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守阁人⑪。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护六根为守阁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护六根为守阁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守门将,聪明智慧,分别晓了。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守门将。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守门将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浴池,清泉平满。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息ⓔ心⑫为浴池泉。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息[*]心为浴池泉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沐浴人,常使洗浴。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善知识为沐浴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善知识为沐浴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涂身香,木蜜⑬、沈水⑭、栴ⓕ檀⑮、苏合⑯、鸡舌⑰、都梁⑱。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涂香。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戒德为涂香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衣服,刍ⓖ摩衣⑲、锦缯衣⑳、白㲲㉑衣、加陵伽波惒罗ⓗ衣㉒。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惭㉓愧为衣服。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惭愧为衣服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床座,极广高大。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禅为床座。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禅为床座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工剃师,常使洗浴。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剃师。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剃师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肴馔美食,种种异味。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喜为食。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于喜以为食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饮,㮈饮、瞻波饮、甘蔗饮、蒲桃ⓘ饮、末蹉提饮㉔。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法味为饮。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法味以为饮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妙华鬘,青莲华鬘、瞻卜华鬘、修摩那华鬘、婆师华鬘、阿提牟哆华鬘。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三定为华鬘,空、无愿、无相㉕。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三定为华鬘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诸屋舍、堂阁、楼观。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三室为屋舍,天室、梵室、圣室㉖。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三室为屋舍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典守者㉗,谓守室人。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守室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智慧为守室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诸国邑四种租税,一分供王及给皇后、宫中婇女;二分供给太子、群臣;三分供国一切民人;四分供给沙门、梵志。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念处为租税。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念处为租税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正断为四种军。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正断为四种军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舆㉘,象舆、马舆、车舆、步舆。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如意足㉙为扛舆。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如意足以为舆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车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织成杂色种种庄饰。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止观为车。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止观以为车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驾御者,谓御车人。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驾御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驾御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极高幢。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己心为高幢。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己心为高幢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道路,平正坦然,唯趣园观。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八支圣道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八支圣道以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主兵臣,聪明智慧,分别晓了。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主兵臣。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智慧为主兵臣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大正殿,极广高敞。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大正殿。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智慧为大正殿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昇高殿上,观殿下人往来走踊、住立坐卧。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昇无上智慧高殿,为自观己心,周正柔软,欢喜远离。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无上智慧高殿,为自观己心,周正柔软,欢喜远离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宗正㉚卿,谙练宗族。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圣种㉛为宗正卿。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圣种为宗正卿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名良医,能治众病。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良医。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良医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正御床,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锦绮罗縠,有衬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罗[*]、波遮悉多罗那。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无碍定㉜为正御床。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无碍定为正御床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名珠宝。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不动心解脱㉝为名珠宝。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不动心解脱为名珠宝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极净沐浴,好香涂身,身极清净。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自观己心为身极净。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自观己心为身净者,便能敬重奉事世尊、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 佛说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十喻经第五竟ⓚ(二千三百八十八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中阿含”三字。 ⓑ “五”,明本作“十二”。 ⓒ 明本无“第二小土城诵”六字。 ⓓ 大正藏无“像”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息”,大正藏原为“自”,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息”。[*] ⓕ “栴”,明本作“旃”。 ⓖ “刍”,大正藏原为“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刍”。 ⓗ “罗”,大正藏原为“逻”,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罗”。[*] ⓘ “桃”,明本作“菊”。 ⓙ “梨”,大正藏原为“利”,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梨”。 ⓚ 明本无“三十喻经第五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无“二千三百八十八字”八字。 [注解]① 夏坐:结夏安居。僧团制度,在印度夏季中雨季的三个月中,出家众选择一固定处所居住,不游历各地。 ② 阴盖:指“五盖”,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这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烦恼。 ③ 敬重奉事:尊重、服侍。按:佛陀明白地知道圣众的清净,因此能尊重圣众,佛陀并且能以佛法来教导圣众,有如服侍、照顾圣众以帮助他们。 ④ 缯彩:彩色缯帛。 ⑤ 锦罽:丝织品和毛织品。“罽”读音同“季”。 ⑥ 指环:戒指。 ⑦ 臂钏:手镯。“钏”读音同“串”。 ⑧ 肘璎:手肘上的璎珞(美石)。 ⑨ 咽钳:项链。 ⑩ 生色:黄金。 ⑪ 守阁人:阁通“阁”,宫室、宫殿。守阁人即守卫宫殿的守卫。 ⑫ 息心:止息的心。 ⑬ 木蜜:采自瑞香科沉香属常绿乔木的香料,这种木材在朽败或开采时,由中心木质部分渗出树脂,黑色树脂和黄白色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称为“木蜜”或“蜜香”,常态下几乎闻不到香味,熏烧时则香气浓郁,可作香料、药用、或雕刻材料。 ⑭ 沈水:“木蜜”当中投入水中会沉底的即为“沈水香”,质地愈密实、颜色愈深,表示凝聚的树脂愈多,品质也愈好。又译为“沈水香”、“沈香”。 ⑮ 栴檀:檀香,为檀香科檀香属的常绿小乔木,有白檀、赤檀等种类。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二米,心材黄褐色,有强烈香味,可作香料、药用、或雕刻材料。 ⑯ 苏合:香名,把各种香加起来煎其汁液,即是苏合香。 ⑰ 鸡舌: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 ⑱ 都梁:有香气的兰花。古代都梁县有小山,山上都是兰花,因此以此县名为香名。 ⑲ 刍摩衣:精细的亚麻衣。另译为“初摩衣”。 ⑳ 锦缯衣:“缯”读作“增”。“锦衣”为羊毛衣,“缯衣”为丝绸衣。 ㉑ 㲲:细致的棉布。读音同“叠”。 ㉒ 加陵伽波惒罗衣:加陵伽国所产的衣服。 ㉓ 惭:“惭”的异体字。 ㉔ 㮈饮、瞻波饮、甘蔗饮、蒲桃饮、末蹉提饮:芒果汁、阎浮果浆、甘蔗汁、葡萄汁、酒。 ㉕ 空、无愿、无相: ㉖ 天室、梵室、圣室:行善(得以升天)的住处、清净修行(得以入定)的住处、圣人的住处。 ㉗ 典守:保管。 ㉘ 舆:车箱。 ㉙ 四如意足:基于四种因素产生禅定、成就神通:(1)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2)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断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又译为“四神足”。 ㉚ 宗正:官名,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 ㉛ 四圣种:四种能生贤圣的种子:(1)衣服喜足、(2)饮食喜足、(3)卧具喜足、(4)乐断乐修。也就是知足于衣服、饮食、卧具,乐于断贪修行。又译为“四贤圣族”。 ㉜ 无碍定: ㉝ 不动心解脱: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Also c.f.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1686714214835741/ (七〇)中阿含ⓐ王相应品转轮王经第六ⓑ(第二小土城诵)ⓒ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摩兜丽ⓓ刹利,在㮈林驶河岸。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当自然法灯①,自归己法②,莫然余灯,莫归余法ⓔ。诸比丘!若自然法灯,自归己法,不然余灯,不归余法者,便能求学得利,获福无量。所以者何?比丘!昔时有王名曰坚念ⓕ,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云何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如前所说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③。 “于是,坚念王而于后时,天轮宝移,忽离本处。有人见之,诣坚念王白曰:‘天王!当知天轮宝移离于本处。’坚念王闻已,告曰:‘太子!我天轮宝移离于本处。太子!我自曾从古人闻之,若转轮王天轮宝移离本处者,彼王必不久住,命不久存。太子!我已得人间之欲,今当复求于天上欲。太子,我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太子!我今以此四天下付授于汝,汝当如法治化,莫以非法,无令国中有诸恶业、非梵行人。太子!汝后若见天轮宝移离本处者,汝亦当复以此国政授汝太子,善教敕之。授太子国已,汝亦当复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于是。’坚念王授太子国,善教敕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时,坚念王出家学道七日之后,彼天轮宝即没不现,失天轮已,刹利顶生王④ⓗ便大忧恼,愁戚不乐,刹利顶生王即诣父坚念王仙人所。到已,白曰:‘天王!当知天王学道七日之后,彼天轮宝便没不现。’父坚念王仙人告子刹利顶生王曰:‘汝莫以失天轮宝故而怀忧戚。所以者何?汝不从父得此天轮。’刹利顶生王复白父曰:‘天王!我今当何所为?’ “父坚念王仙人告其子曰:‘汝当应学相继之法,汝若学相继之法者,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昇正殿已,彼天轮宝必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𤈷,光明昱烁。’刹利顶生王复白父曰:‘天王!云何相继之法欲令我学?令ⓙ我学已,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昇正殿已,彼天轮宝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𤈷,光明昱烁。’ “父坚念王仙人复告子曰:‘汝当观法如法,行法如法,当为太子、后妃、婇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蜫虫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𭯫、綩𫄧、给使、明灯。若汝国中有上尊、名德、沙门、梵志者,汝当随时往诣彼所,问法受ⓚ法:“诸尊!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为罪?何者为福?何者为妙?何者非妙?何者为黑?何者为白?黑白之法从何而生?何者现世义⑤?何者后世义?云何作行受善不受恶?”从彼闻已,行如所说。若汝国中有贫穷者,当出财物,以给恤之。子ⓛ!是谓相继之法,汝当善学。汝善学已,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昇正殿已,彼天轮宝必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𤈷ⓜ,光明昱烁。’ “刹利顶生王便于后时观法如法,行法如法,而为太子、后妃、婇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蜫虫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𭯫、綩𫄧,给使、明灯。若其国中有上尊、名德、沙门、梵志者,便自随时往诣彼所,问法受法:‘诸尊!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为罪?何者为福?何者为妙?何者非妙?何者为黑?何者为白?黑白之法从何而生?何者现世义?何者后世义?云何作行受善不受恶?’从彼闻已,行如所说。若其国中有贫穷者,即出财物,随时给恤。刹利顶生王于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昇正殿已,彼天轮宝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𤈷,光明昱烁,彼亦得转轮王,亦成就七宝,亦得人四种如意之德。云何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亦如前说。 “彼转轮王而于后时,天轮宝移,忽离本处。有人见之,诣转轮王白曰:‘天王!当知天轮宝移离于本处。’转轮王闻已,告曰:‘太子!我天轮宝移离本处。太子!我曾从父坚念王仙人闻之:若转轮王天轮宝移离本处者,彼王必不久住,命不久存。太子!我已得人间之欲,今当复求于天上欲。太子!我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太子!我今以此四天下付授于汝,汝当如法治化,莫以非法,无令国中有诸恶业、非梵行人。太子!汝后若见天轮宝移离本处者,汝亦当复以此国政授汝太子,善教敕之。授太子国已,汝亦当复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于是。’转轮王授太子国,善教敕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彼转轮王出家学道七日之后,彼天轮宝即没不现,失天轮已,刹利顶生王而不忧戚,但染欲著欲,贪欲无厌,为欲所缚,为欲所触,为欲所使,不见灾患,不知出要⑥,便自出意治国⑦,以自出意治国故,国遂衰减,不复增益,犹如昔时诸转轮王学相继法,国土人民转增炽盛,无有衰减。刹利顶生王亦复如是,自出意治国,以自ⓝ出意治国故,国遂衰减,不复增益。 “于是,国师梵志按ⓞ行⑧国界,见国人民转就衰减,不复增益,便作是念:‘刹利顶生王自出意治国,以自出意治国故,国土人民转就衰减,不复增益,犹如昔时诸转轮王学相继法,国土人民转增炽盛,无有衰减。此刹利顶生王亦复如是,自出意治国,以自出意治国故,国土人民转就衰减,不复增益。’ “国师梵志即共往诣刹利顶生王,白曰:‘天王!当知天王自出意治国,以自出意治国故,国土人民转就衰减,不复增益,犹如昔时诸转轮王学相继法,国土人民转增炽盛,无有衰减。今天王亦复如是,自出意治国,以自出意治国故,国土人民转就衰减,不复增益。’刹利顶生王闻已告曰:‘梵志!我当云何?’国师梵志白曰:‘天王!国中有人聪明智慧,明知算数,国中有大臣眷属学经明经,诵习受持相继之法,犹如我等一切眷属。天王!当学相继之法。学相继法已,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昇正殿已,彼天轮宝必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𤈷,光明昱烁。’ “刹利顶生王复问曰:‘梵志!云何相继之法欲令我学?令我学已,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昇正殿已,彼天轮宝必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𤈷,光明昱烁。’国师梵志白曰:‘天王!当观法如法,行法如法,当为太子、后妃、婇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蜫虫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𭯫、綩𫄧,给使、明灯。若王国中有上尊、名德、沙门、梵志者,当自随时往诣彼所,问法受法:“诸尊!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为罪?何者为福?何者为妙?何者非妙?何者为黑?何者为白?黑白之法从何而生?何者现世义?何者后世义?云何作行受善不受恶?”从彼闻已,行如所说。若王国中有贫穷者,当出财物,用给恤之。天王!是谓相继之法,当善取学。善取学已,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昇正殿已,彼天轮宝必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𤈷,光明昱烁。’ “刹利顶生王便于后时观法如法,行法如法,而为太子、后妃、婇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蜫虫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𭯫、綩𫄧,给使、明灯。若其国中有上尊、名德、沙门、梵志者,便自随时往诣彼所,问法受法:‘诸尊!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为罪?何者为福?何者为妙?何者非妙?何者为黑?何者为白?黑白之法从何而生?何者现世义?何者后世义?云何作行受善不受恶?’从彼闻已,行如所说。 “然国中民有贫穷者,不能出物⑨,用给恤之,是为困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便盗他物;因偷盗故,其主捕伺收缚,送诣刹利顶生王,白曰:‘天王!此人盗我物,愿天王治。’刹利顶生王问彼人曰:‘汝实盗耶?’彼人白曰:‘天王!我实偷盗。所以者何?天王!以贫困故,若不盗者,便无以自济。’刹利顶生王即出财物而给与之,语盗者曰:‘汝等还去,后莫复作。’于是,国中人民闻刹利顶生王若国中人有行盗者,王便出财物而给与之。由斯之故,人作是念:‘我等亦应盗他财物。’于是,国人各各竞行盗他财物。是为困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甚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八万岁,子寿四万岁。比丘!彼人寿四万岁时,有人便行盗他财物,其主捕伺收缚,送诣刹利顶生王,白曰:‘天王!此人盗我物,愿天王治。’刹利顶生王问彼人曰:‘汝实盗耶?’彼人白曰:‘天王!我实偷盗。所以者何?以贫困故,若不盗者,便无以自济。’刹利顶生王闻已,便作是念:‘若我国中有盗他物,更出财物尽给与者,如是唐空竭国藏⑩,盗遂滋甚。我今宁可作极利刀,若我国中有偷盗者,便收捕取,坐高标下,斩截其头。’ “于是,刹利顶生王后便敕令,作极利刀:‘若国中有盗他物者,即敕捕取,坐高标下,斩截其头。’国中人民闻刹利顶生王敕作利刀,若国中有盗他物者,即便捕取,坐高标下,斩截其头。‘我亦宁可效作利刀,持行劫物,若从劫物者,捉彼物主而截其头。’于是,彼人则于后时效作利刀,持行劫物,捉彼物主,截断其头。是为困ⓟ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甚故,刀杀转增。因刀杀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四万岁,子寿二万岁。 “比丘!人寿二万岁时,有人盗他财物,其主捕伺收缚,送诣刹利顶生王,白曰:‘天王!此人盗我财物,愿天王治。’刹利顶生王问彼人曰:‘汝实盗耶?’时,彼盗者便作是念:‘刹利顶生王若知其实,或缚鞭我,或挽ⓠ⑪或摈,或罚钱物,或种种苦治,或贯标上,或枭其首,我宁可以妄言欺诳刹利顶生王耶?’念已,白曰:‘天王!我不偷盗,是为困ⓡ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甚故,刀杀转增;因刀杀增故,便妄言、两舌转增。因妄言、两舌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二万岁,子寿一万岁。 “比丘!人寿万岁时,人民或有德,或无德,若无德者,彼为有德人起嫉妒意而犯其妻。是为困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甚故,刀杀转增;因刀杀增故,便妄言,两舌转增;因妄言、两舌增故,便嫉妒、邪淫转增。因嫉妒、邪淫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万岁,子寿五千岁。 “比丘!人寿五千岁时,三法转增,非法欲、恶ⓢ贪、邪法⑫。因三法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五千岁,子寿二千五百岁。比丘!人寿二千五百岁时,复三法转增,两舌、麤言、绮语。因三法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二千五百岁,子寿千岁。比丘!人寿千岁时,一法转增,邪见是也。因一法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千岁,子寿五百岁。 “比丘!人寿五百岁时,彼人尽寿ⓣ不孝父母,不能尊敬沙门、梵志,不行顺事,不作福业,不见后世罪。彼因不孝父母,不能尊敬沙门、梵志,不行顺事,不作福业,不见后世罪故,比丘!父寿五百岁,子寿或二百五十、或二百岁。比丘!今若有长寿,或寿百岁,或不啻⑬者。” 佛复告曰:“比丘!未来久远时,人寿十岁。比丘!人寿十岁时,女生五月,即便出嫁。比丘!人寿十岁时,无ⓤ有谷名稗子,为第一美食,犹如今人,粳粮为上馔。比丘!如是人寿十岁时,无[*]有谷名稗子,为第一美食。比丘!人寿十岁时,若今日所有美味,酥油、盐、蜜、甘ⓥ蔗、粳粮ⓦ,彼一切尽没。比丘!人寿十岁时,若行十恶业道者,彼便为人所敬重,犹如今日若行十善业道者,彼便为人所敬重。比丘!人寿十岁时亦复如是,若行十恶业道者,彼便为人之所敬重。比丘!人寿十岁时都无有善名,况复有行十善业道? “比丘!人寿十岁时,有人名弹罚⑭,周行遍往,家家弹罚。比丘!人寿十岁时,母于其子极有害心,子亦于母极有害心,父子、兄弟、姊妹、亲属,展转相向,有贼害心,犹如猎师见彼鹿已,极有害心。比丘!人寿十岁时亦复如是,母于其子极有害心,子亦于母极有害心,父子、兄弟、姊妹、亲属,展转相向,有贼害心。比丘!人寿十岁时,当有七日刀兵劫,彼若捉草,即化成刀,若捉樵木,亦化成刀,彼以此刀各各相杀,彼于七日刀兵劫,过七日便止。 “尔时,亦有人生惭耻羞愧,厌恶不爱,彼人七日刀兵劫[*]时,便入山野,在隐处藏,过七日已,则从山野于隐处出,更互相见,生慈愍心,极相爱念。犹如慈母,唯有一子,与久离别,从远来还,安隐归家,相见欢喜ⓧ,生慈愍心,极相爱念。如是彼人过七日后,则从山野于隐处出,更互相见,生慈愍心,极相爱念,共相见已,便作是语:‘诸贤!我今相见,令ⓨ得安隐,我等坐生不善法故,今值见此,亲族死尽,我等宁可共行善法。云何当共行善法耶?我等皆是杀生之人,今宁可共离杀、断杀,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十岁人生子寿二十。比丘!寿二十岁人复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共离杀、断杀,然故共行不与而取。我等宁可离不与取、断不与取,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二十岁人生子寿四十Ⓐ。 “比丘!寿四十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然故行邪淫。我等宁可离邪淫、断邪淫,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四十岁人生子寿八十。 “比丘!寿八十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然故行妄言。我等宁可离妄言、断妄言,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八十岁人生子寿百六十。 “比丘!寿百六十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然故行两舌。我等宁可离两舌、断两舌,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百六十岁人生子寿三百二十岁。 “比丘!寿三百二十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然故行麤言。我等宁可离麤言、断麤言,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三百二十岁人生子寿六百四十。 “比丘!寿六百四十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离麤言、断麤言,然故行绮语。我等宁可离绮语、断绮语,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六百四十岁人生子寿二千五百。 “比丘!寿二千五百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离麤言、断麤言,离绮语、断绮语,然故行贪嫉。我等宁可离贪嫉、断贪嫉,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二千五百岁人生子寿五千Ⓑ。 “比丘!寿五千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离麤言、断麤言,离绮语、断绮语,离贪嫉、断贪嫉,然故行瞋恚。我等宁可离瞋恚、断瞋恚,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五千岁人生子寿一万。 “比丘!寿万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离麤言、断麤言,离绮语、断绮语,离贪嫉、断贪嫉,离瞋恚、断瞋恚,然故行邪见。我等宁可离邪见、断邪见,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万岁人生子寿二万。 “比丘!寿二万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离麤言、断麤言,离绮语、断绮语,离贪嫉、断贪嫉,离瞋恚、断瞋恚,离邪见、断邪见,然故有非法欲、恶贪、行邪法。我等宁可离此三恶不善法、断三恶不善法,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二万岁人生子寿四万Ⓒ。 “比丘!人寿四万岁时孝顺父母,尊重恭敬沙门、梵志,奉行顺事,修习福业,见后世罪。彼因孝顺父母,尊重恭敬沙门、梵志,奉行顺事,修习福业,见后世罪故,比丘!寿四万岁人生子寿八万[*]。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丰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 “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比丘!诸刹利顶生王得为人主,整御天下,行自境界,从Ⓔ父所得,彼因行自境界,从父所得,寿不转减,形色不恶,未曾失乐,力亦不衰。诸比丘!汝等亦应如是,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行自境界,从父所得。诸比丘!汝等因行自境界,从父所得,寿不转减,形色不恶,未曾失乐,力亦不衰。 “云何比丘行自境界,从父所得?此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是谓比丘行自境界,从父所得。云何比丘寿?此比丘修欲定如意足⑮,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尽,趣向出要;修精进定⑯,修心定⑰,修思惟定如意足⑱,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尽,趣向出要,是谓比丘寿。云何比丘色?此比丘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是谓比丘色。云何比丘乐?此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比丘乐。云何比丘力?此比丘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谓比丘力。 “比丘!我不更见有力不可降伏如魔王力,彼Ⓖ漏尽比丘则以无上圣慧之力而能降伏。”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转轮王经第六竟Ⓗ(六千三百一十三字)Ⓘ第二小土城诵Ⓙ 中阿含经卷第十五(八千七百二十一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六”,明本作“十三”。 ⓒ “第二小土城诵”,宋、元二本置于“中阿含王相应品转轮王经第六”次行,明本无此六字。 ⓓ “摩兜丽”,巴利本作 Mātulā。 ⓔ “当自然法灯,自归己法,莫然余灯,莫归余法”,巴利本作 Atta-dīpā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ṃ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 “坚念”,巴利本作 Daḷhanemi。 ⓖ “裟”,大正藏原为“娑”,今依据前后文改作“裟”。[*] ⓗ “刹利顶生王”,巴利本作 Khattiya muddhāvasitta。 ⓘ “辐”,大正藏原为“幅”,今依据前后文改作“辐”。 ⓙ “令”,元本作“今”。 ⓚ “受”,宋、元二本作“授”。 ⓛ “子”,大正藏原为“天王”,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子”。 ⓜ “𤈷”,大正藏原为“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𤈷”。 ⓝ 宋、元、明三本无“自”字。 ⓞ “按”,大正藏原为“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按”。 ⓟ “困”,宋、元二本作“因”。 ⓠ “挽”,大正藏原为“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挽”。 ⓡ “困”,宋、元、明三本作“因”。 ⓢ “恶”,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 宋、元、明三本无“寿”字。 ⓤ 大正藏无“无”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甘”,宋、元、明三本作“苷”。 ⓦ “粳粮”,大正藏原为“糖”,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粳粮”。 ⓧ “欢喜”,大正藏原为“喜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欢喜”。 ⓨ “令”,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 “便”,宋、元、明三本作“更”。 Ⓐ “十”,宋、元、明三本作“十岁”。 Ⓑ “千”,宋、元、明三本作“千岁”。 Ⓒ “万”,宋、元、明三本作“万岁”。[*] Ⓓ “饮”,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 Ⓔ “从”,明本作“彼”。 Ⓕ “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巴利本作 Āsavānaṃ khayā anāsavaṃ ceto-vimuttiṃ paññā-vimuttiṃ diṭṭhe va dhamme sayam abhiññā sacchi katvā upasampajja viharati。 Ⓖ “彼”,宋、元、明三本作“故”。 Ⓗ 明本无“转轮王经第六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无“六千三百一十三字”八字。 Ⓙ 大正藏无“第二小土城诵”六字,今依据宋、元二本补上。 Ⓚ 宋、元、明三本无“八千七百二十一字”七字。 [注解]① 自然法灯:自己点燃佛法的明灯。又译为“当作自洲而自依”。 ② 自归己法:依照亲自修行而能证得的法。又译为“当作法洲而法依”。 ③ 如前所说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参见前一卷(卷十四)第67经中对于转轮圣王的“七宝”及“四种如意之德”的说明。 ④ 顶生王:远古以前的一位转轮圣王,极有福报,财宝无数,统一人间四大洲后拜访忉利天,天帝释分一半的座位给他坐,以示尊重。然而顶生王还不满足,起了篡天帝释位的念头,此时却坠落回人间,重病而死。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之一。详见卷十一〈王相应品 6〉第60经四洲经、《增壹阿含经》卷八〈安般品 17〉第7经。 ⑤ 现世义:今世的利益;于今生有益。 ⑥ 出要:出离;离欲。 ⑦ 自出意治国:随自己的意思而不是依法治理国家。 ⑧ 按行:巡行。 ⑨ 出物: ⑩ 唐空竭国藏:白白地让国库空虚。 ⑪ 挽: ⑫ 非法欲、恶贪、邪法:违法的欲望、严重的贪心、错误的法。相当的《长阿含经》经文作“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贪,三者邪见”。 ⑬ 不啻: ⑭ 弹罚:责罚、处罚。 ⑮ 欲定如意足:依“意欲”所引发的禅定成就神通。其中“欲定”是指由(对禅定的、圣果的)意愿、欲望而引发的禅定;“如意足”又译为“神足”,即神通的基础。又译为“欲定心成就断如意足”、“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欲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以修神足”、“自在三昧行尽神足”、“自在三昧神力”。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欲定勤行成就神足”。 ⑯ 精进定:依“精进”所引发的禅定成就神通。“精进定”又译为“勤定”。 ⑰ 心定:依“心念专注”所引发的禅定成就神通。“心定”又译为“意定”。 ⑱ 思惟定如意足:依“慧观”所引发的禅定成就神通。“思惟定”又译为“观定”、“诫三昧”。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2、有谷名稗子,为第一美食 经校勘加回“无”字,变成: 无有谷名稗子,为第一美食 不过,标点符号似乎需要更动,意义会比较明确: 无有谷名,稗(音同拜)子为第一美食。 稗:植物名。田间杂草,外形如水稻,常与水稻长在一起,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若此校勘不适合,再改。参考)
本经中“当自然法灯,自归己法,莫然余灯,莫归余法”,其中的“灯”为梵文的 dvīpa 或巴利文的 dīpa,有“洲”、“灯”两个意思,例如在其余《阿含经》中: 《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38经:“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CBETA, T02, no. 99, p. 177, a6-7) 《中阿含经》卷十五〈王相应品 1〉第70经:“当自然法灯,自归己法,莫然余灯,莫归余法。”(CBETA, T01, no. 26, p. 520, b19-21) 《增壹阿含经》卷十二〈三供养品22〉第3经:“云何,比丘!当自炽然,当自修行,得修行法,获无比法?于是,比丘!内自观身,外自观身,内外自观身而自游戏;内观痛,外观痛,内外观痛;内观意,外观意,内外观意;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游戏。”(CBETA, T02, no. 125, p. 607, b17-22) 《长阿含经》卷二第2经游行经:“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怠,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身外身,精勤不懈怠,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CBETA, T01, no. 1, p. 15, b7-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