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善聚品第三十

导读

(一)[0673c2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善聚,汝等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善聚?所谓五根是也。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谓,比丘!有此五根。若有比丘修行五根者,便成须陀洹,得不退转法,必成至道;转进其行斯陀含,而来此世尽其苦际;转进其道成阿那含,不复来此世,即复取般涅槃;转进其行,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言善聚者,即五根是也。所以然者,此最大聚,众聚中妙。若不行此法者,则不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如来.至真.等正觉也。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三乘之道。言善聚者,此五根为上。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五根。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苻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二+(五法初)【明】

  “二”,明本作“二五法初”。
  大正藏无“五法初”三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A. V. 2.

  ???

复=彼【元】【明】

  “复”,元、明二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彼”。

[注解]

善聚:善法的类聚;善的一类。

信根:对佛、法、僧、戒的信心。

精进根:勇猛精勤地修行。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念根:心念持续专注于身、受、心、法四念处。

定根:心念专注而不散乱。

慧根:灭除烦恼的智慧。

须陀洹:见到真理,而断身见(执著于有“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的圣人,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门果(解脱的四阶段果位)的初果,又称为预流果。

转进其行:辗转精进用功。

斯陀含: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的圣者,最多投生至天界再投生人间,往返一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门果(解脱的四阶段果位)的第二果,又称为一来果。

阿那含: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的圣者,不再生于欲界,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是四沙门果(解脱的四阶段果位)的第三果,又称为不还果。

自游戏:比喻纯熟自在。

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对应经典]

 

(二)[0674a1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不善之聚,汝等当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不善聚?所谓五盖。云何为五?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盖,是谓名为五盖。欲知不善聚者,此名为五盖。所以然者,比丘当知,若有此五盖,便有畜生、饿鬼、地狱之分,诸不善法皆由此起。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灭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 52. Rāsi.

  ???

谓=为【明】

  “谓”,明本作“为”。
  “为”,大正藏原为“谓”,今依据明本改作“为”。

[注解]

贪欲:贪求而不知足的欲念。

瞋恚:生气;忿怒。

睡眠:意识昏暗不明、觉照能力微弱。

调戏:即“掉举”,心浮动不安。

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

[对应经典]

 

(三)[0674a2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礼佛的五种利益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礼佛获利益的原因复以何因缘礼佛而得端[*]正?以见佛形像已,发欢喜心,以此因缘而得端正。复以何因缘得好音声?以见如来形像已,三自称号: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此因缘得好音声。复以何因缘多财饶宝?缘彼见如来而作大施,散华、然灯,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缘获大财宝。复以何因缘生长者家?若见如来形已,心无染著,右膝着地,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生长者家。复以何因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诸佛世尊常法,诸有众生,以五事因缘礼如来者,便生善处天上。是谓,比丘!有此五因缘礼佛功德。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礼佛者,当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正=政【圣】*

  “正”,圣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圣本改作“政”。

〔见〕-【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见”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功=之【圣】

  “功”,圣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功”,今依据圣本改作“之”。

[注解]

承事:听从、侍奉。

无与等:没有比得上的。

善色成就:具有庄严的身体形象。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佛陀说明礼佛的五种利益,以及得到这五种利益的原因:

  1. 长得好看:因为见佛时有欢喜心。
  2. 声音好听:因为见佛后念佛名号。
  3. 财宝多多:因为供佛、布施。
  4. 家世尊贵:因为虚心拜佛。
  5. 往生天界:综合以上,而能生天。

(四)[0674b1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屋舍有两门相对,有人在中住,复有人在上住,观其下出入行来皆悉知见。我亦如是。以天眼观众生之类,生者、终者,善趣、恶趣,善色、恶色,若好、若丑,随行所种,皆悉知之。

“若复有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行正见法与等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名众生行善。若复有众生,行此善法不造恶行,身坏命终,来生人中。若复有众生,身、口、意行恶,造不善行,命终之后,生饿鬼中。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与邪见相应,命终之后,生畜生中。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恶,造不善行,诽谤贤圣,命终之后,生地狱中。

是时,狱卒将此罪人示阎罗王,并作是说:‘大王当知,此人前世身意行恶,作诸恶行已,生此地狱中。大王!当观此人以何罪治?’是时,阎罗王渐与彼人私问其罪,告彼人曰:‘云何,男子!汝本前世为人身时,不见人有生者得作人身,处胎之时极为困厄,痛实难处,及其长大,将养乳哺,沐浴身体耶?’是时,罪人报曰:‘实见,大王!’阎罗王曰:‘云何,男子!汝自不知生法之要行耶?身、口、意法修诸善趣。’罪人报曰:‘如是,大王!如大王教。但为愚惑,不别善行。’阎罗王曰:‘如卿所说,其事不异,亦复知卿不作身、口、意行,但为今日,当究汝放逸罪行。非父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之所为也,本自作罪,今自受报。’

“是时,阎罗王先问其罪,却敕治之。次复,第二天使问彼人曰:‘汝本为人时,不见老人形体极劣,行步苦竭,衣裳垢坌,进止战掉,气息呻吟,无复少壮之心。’是时,罪人报曰:‘如是,大王!我已见之。’阎罗王报曰:‘汝当自知:“我今亦有此形老之法,为老所厌,当修其善行。”’罪人报曰:‘如是,大王!尔时,实不信之。’阎罗王报曰:‘我实知之,汝不作身、口、意行,今当治汝罪,使后不犯。汝所作恶,非父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人民所造,汝今自造其罪,当自受报。’

“是时,阎罗王以此第二天使约敕已,复以第三天使告彼人曰:‘汝前身作人时,不见有病人乎?卧在屎尿之上,不能自起居。’罪人报曰:‘如是。大王!我实见之。’阎罗王曰:‘云何,男子!汝不自知:“我亦当有此病,不免此患?”’罪人报曰:‘实尔,大王!我实不见之。’阎罗王曰:‘我亦知之,愚惑不解,我今当处汝罪,使后不犯此之罪行。非父、非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之所造作。’

“是时,阎罗王以此教敕已,复以第四天使告彼人曰:‘云何,男子,身如枯木风去火歇而无情想,五亲围遶而号哭?’罪人报曰:‘如是。大王!我已见之。’阎罗王曰:‘汝何故不作是念:“我亦当不[*]免此死。”’罪人报曰:‘实尔,大王!我实不觉。’阎罗王曰:‘我亦信汝不觉此法,今当治汝使后不犯。此不善之[*]罪,非父、非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人民所造,汝本自作,今自受罪。’

“是时,阎罗王复以第五天使告彼人曰:‘汝本为人时,不见有贼穿墙破舍,取他财宝,或以火烧,或道路隐藏。设当为国王所擒得者,或截手足,或取杀之,或闭着牢狱,或反缚诣市,或使负沙石,或取倒悬,或箭射,或以融铜而灌其身,或以火炙,或剥其皮还使食之,或开其腹以草之,或以汤中煮之,或以刀斫轮其头,或以象脚杀,或标头乃至于死?’罪人报曰:‘我实见之。’阎罗王曰:‘汝何故私盗他物?情知有事,何为犯之?’‘如是,大王!我实愚惑。’阎罗王曰:‘我亦信汝所言,今当治汝罪,使后不犯。此之罪者,非父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人民所为,自作其罪,还自受报。’

“是时,阎罗王以问罪已,便敕狱卒:‘速将此人往著狱中!’是时,狱卒受王教令,将此罪人往著狱中。地狱左侧极为火然,铁城、铁廓,地亦铁作;有四城门极为臭处,如似屎[*]尿所见染污,刀山、剑树围遶四面,复以铁疏笼而覆其上。”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四壁四城门,  广长实为牢,
 铁笼之所覆,  求出无有期。
 彼时铁地上,  火然极为炽,
 壁方百由旬,  洞然一种色。
 中央有四柱,  睹之实恐畏,
 及其剑树上,  铁𠿘乌所止。
 臭处实难居,  睹之衣毛竖,
 种种之畏器,  隔子有十六。

“比丘当知,是时,狱卒以若干苦痛[歹*支]打此人。若彼罪人举脚著狱中时,血肉斯尽,唯有骨在。是时,狱卒将此罪人,复以利斧斫其形体,苦痛难计,求死不得。要当罪灭之后,尔乃得脱;彼于人间所作罪业,要使除尽,后乃得出。

“是时,彼狱卒将此罪人,缘刀剑树,或上或下。是时,罪人以在树上,便为此铁[*]𠿘乌所食,或啄其头,取脑食之;或取手脚,打骨取髓。然罪未毕,若罪毕者,然后乃出。

“是时,狱卒取彼罪人使抱热铜柱坐。前世时,喜淫泆故,故致此罪;为罪所追,终不得脱。是时,狱卒从脚跟拔筋,乃至项中而前挽之;或使车载,或进、或退不得自在,其中受苦不可称计。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是时,狱卒取彼罪人,着火山上驱使上下。是时,极为烂尽,然后乃出。是时,罪人由此因缘求死不得,要当使罪除尽,然后乃出。

“是时,狱卒复取罪人,拔其舌掷著背后,于中受苦不可称计,求死不得。是时,狱卒复取罪人著刀山上,或断其脚,或断其头,或断其手。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是时,狱卒复以热大铁叶覆罪人身,如生时着衣,当时苦痛毒为难处,皆由贪欲之故,故致斯罪。是时,狱卒复使罪人,五种作役,驱令偃卧,取其铁钉钉其手足,复以一钉而钉其心,于中受斯苦痛,实不可言。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是时,狱卒复取罪人,颠倒其身,举著中。时,身至下皆悉烂尽。若还至上亦复烂尽。若至四边亦复烂尽,酸楚毒痛不可称计,现亦烂,不现亦烂,犹如大釜而煮小豆,或上或下。今此罪人亦复如是,现亦烂,不现亦烂,于中受苦不可称计,要当受罪毕,然后乃出。

“比丘当知,或复有时彼地狱中,经历数年,东门乃开。是时,罪人复往趣门,门自然闭。是时,彼人皆悉倒地,于中受苦不可具称。或时,各各自称怨债:‘我由汝等,不得出门。’”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愚者常喜悦,  亦如光音天,
 智者常怀忧,  如似狱中囚。

“是时,大地狱中经历百千万岁,北门复开。是时,罪人复向北门,门便复闭,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是时,彼罪人复经数百万岁,乃复得出,人中所作罪,要当使毕。是时,狱卒复取罪人,以铁斧[*]斫罪人身,经尔许之罪,使令更之。要当使罪苦毕尽,然后乃出。

“比丘当知,或复有时彼东门复更一开。是时,彼众生复诣东门,门复自闭而不得出;设复得出,外复有大山,而往趣之,彼入山中,为两山所压犹如[*]压麻油,于中受苦不可称计。要当苦尽,然后乃出。尔时,彼罪人转得前进,复值热灰地狱,纵广数千万由旬,于中受苦不可称计。要当毕其罪原,然后乃出。转复前进,次有刀刺地狱。是时,罪人复入此刀刺地狱中,便有大风起,坏此罪人身体筋骨,于中受苦不可称计。要当罪灭,然后乃出。

“次复,有大热灰地狱。是时,罪人复入此大热灰地狱中,形体融烂,受苦无量。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是时,罪人虽得出此热灰地狱,复值刀剑地狱,纵广数千万里。是时,罪人入此刀剑地狱中,于中受苦不可称计,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次复,有沸屎地狱,中有细虫,入骨彻髓食此人,虽得出此地狱,前值狱卒。是时,狱卒问罪人曰:‘卿等欲何所至?为从何来?’罪人报曰:‘我等不知所从来处,亦复不知当何所至。但我等今日极为饥困,意欲须食。’狱卒报曰:‘我等当相供给。’是时,狱卒取罪人仰卧,取大热铁丸,使罪人吞之,然罪人受苦不可称计。是时,热铁丸从口下过,肠胃烂尽,受苦难量。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然彼罪人不堪受此苦痛,还复入热屎地狱、刀剑地狱、大热灰地狱,还来经尔许地狱。是时,彼众生不堪受苦,还回头至热屎地狱中。是时,狱卒语彼众生曰:‘卿等欲何所至?为从何来?’罪人报曰:‘我等不能自知为从何所来,今复不知当何所至。’狱卒问曰:‘今须何物?’罪人报曰:‘我等极渴,欲须水饮。’是时,狱卒取罪人仰卧,[*]融铜灌口,使令下过,于中受罪不可具计,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是时,彼人不堪受此苦,还入沸屎地狱、剑树地狱、热灰地狱,还入大地狱中。

“比丘当知,尔时,罪人苦痛,难可称计,设彼罪人眼见色者,心不爱乐,设复闻声、嗅香、知味、身更细滑、意知法,皆起瞋恚。所以然者,由本不作善行之报,恒作恶业,故致斯罪。

“是时,阎罗王敕彼罪人曰:‘卿等不得善利,昔在人中受人中福,身、口、意行不与相应,亦不惠施、仁爱、利人、等利,以是之故,今受此苦。此之恶行,非父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之所为也。诸有众生身、口、意清净,无有沾污,如似光音天;诸有众生作诸恶行,如似地狱中。卿等身、口、意不净,故致斯罪。’比丘当知,阎罗王便作是说:‘我当何日脱此苦难,于人中生?已得人身,便得出家,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阎罗王尚作是念,何况汝等今得人身,得作沙门!是故,诸比丘!常当念行身、口、意行,无令有缺;当灭五结,修行五根。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M. 130. Devadūta.,[No. 26.(64), Nos.42, 43]

  ????

犹如=如独【宋】【元】【明】

  “犹如”,宋、元、明三本作“如独”。
  “如独”,大正藏原为“犹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独”。

正=等【宋】【元】【明】【圣】

  “正”,宋、元、明、圣四本作“等”。
  “等”,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等”。

若=者【宋】【元】【明】

  “若”,宋、元、明三本作“者”。
  “者”,大正藏原为“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者”。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阎罗~Yama.

  ???

行=得【元】

  “行”,元本作“得”。
  “得”,大正藏原为“行”,今依据元本改作“得”。

观=处【圣】

  “观”,圣本作“处”。
  “处”,大正藏原为“观”,今依据圣本改作“处”。

哺=铺【圣】

  “哺”,圣本作“铺”。
  “铺”,大正藏原为“哺”,今依据圣本改作“铺”。

罪=罗【元】*

  “罪”,元本作“罗”。
  “罗”,大正藏原为“罪”,今依据元本改作“罗”。

却=约【宋】【元】【明】

  “却”,宋、元、明三本作“约”。
  “约”,大正藏原为“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约”。

苦=枯【宋】【元】【明】

  “苦”,宋、元、明三本作“枯”。
  “枯”,大正藏原为“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枯”。

坌=圿【元】【明】【圣】

  “坌”,元、明、圣三本作“圿”。
  “圿”,大正藏原为“坌”,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圿”。

战掉=颤𩑣【明】,=战𣏞【圣】

  ????

形老之法~Jarādhamma.

  ???

乎=于【圣】*

  “乎”,圣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为“乎”,今依据圣本改作“于”。

尿=溺【宋】【元】【明】【圣】*

  “尿”,宋、元、明、圣四本作“溺”。
  “溺”,大正藏原为“尿”,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溺”。

免=勉【圣】*

  “免”,圣本作“勉”。
  “勉”,大正藏原为“免”,今依据圣本改作“勉”。

歇=次【宋】【元】【圣】,=冷【明】

  ????

穿=窃【宋】,=𤗇【元】【明】

  ????

擒=禽【圣】

  “擒”,圣本作“禽”。
  “禽”,大正藏原为“擒”,今依据圣本改作“禽”。

融=镕【明】*

  “融”,明本作“镕”。
  “镕”,大正藏原为“融”,今依据明本改作“镕”。

或=而【明】

  “或”,明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为“或”,今依据明本改作“而”。

轹=落【圣】

  “轹”,圣本作“落”。
  “落”,大正藏原为“轹”,今依据圣本改作“落”。

标=摽【宋】【元】【明】,=㯹【圣】

  ????

〔如是…惑〕八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如是…惑”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如是…惑”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令=今【元】【明】

  “令”,元、明二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为“令”,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今”。

左=佐【圣】

  “左”,圣本作“佐”。
  “佐”,大正藏原为“左”,今依据圣本改作“佐”。

(丑)+臭【圣】

  “臭”,圣本作“丑臭”。
  大正藏无“丑”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𠿘=觜【宋】*【元】*【明】*

  “𠿘”,宋、元、明三本作“觜”。
  “觜”,大正藏原为“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觜”。

隔=鬲【宋】【元】【明】【圣】

  “隔”,宋、元、明、圣四本作“鬲”。
  “鬲”,大正藏原为“隔”,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鬲”。

〔[歹*支]〕-【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歹*支]”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歹*支]”三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斫=破【宋】*【元】*【明】*【圣】

  “斫”,宋、元、明、圣四本作“破”。
  “破”,大正藏原为“斫”,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破”。

尔乃=乃尔【宋】【元】【明】

  “尔乃”,宋、元、明三本作“乃尔”。
  “乃尔”,大正藏原为“尔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乃尔”。

淫=淫【圣】

  “淫”,圣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圣本改作“淫”。

跟=根【宋】【元】【明】【圣】

  “跟”,宋、元、明、圣四本作“根”。
  “根”,大正藏原为“跟”,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根”。

车载=载车【圣】

  “车载”,圣本作“载车”。
  “载车”,大正藏原为“车载”,今依据圣本改作“载车”。

大=火【宋】【元】【明】

  “大”,宋、元、明三本作“火”。
  “火”,大正藏原为“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火”。

叶=鐷【宋】,=鍱【明】,[ ]【元】

  ????

〔使〕-【圣】

  圣本无“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使”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至下=下至【宋】【元】【明】【圣】

  “至下”,宋、元、明、圣四本作“下至”。
  “下至”,大正藏原为“至下”,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下至”。

今=令【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债=责【圣】

  “债”,圣本作“责”。
  “责”,大正藏原为“债”,今依据圣本改作“责”。

后=复【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压=押【圣】*

  “压”,圣本作“押”。
  “押”,大正藏原为“压”,今依据圣本改作“押”。

原=源【宋】【元】【明】

  “原”,宋、元、明三本作“源”。
  “源”,大正藏原为“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源”。

坏=怀【元】

  “坏”,元本作“怀”。
  “怀”,大正藏原为“坏”,今依据元本改作“怀”。

(罪)+人【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罪人”。
  大正藏无“罪”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还=受【宋】【元】,=复【明】

  ????

爱=受【宋】

  “爱”,宋本作“受”。
  “受”,大正藏原为“爱”,今依据宋本改作“受”。

闻声嗅香=闻声香【宋】,=耳闻声鼻嗅香舌【元】【明】

  ????

沾=玷【元】【明】,=治【圣】

  ????

已=以【宋】【元】【明】【圣】*

  “已”,宋、元、明、圣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以”。

常当=当常【宋】【元】【明】

  “常当”,宋、元、明三本作“当常”。
  “当常”,大正藏原为“常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当常”。

[注解]

天眼:能见到不论远近的事物的神通。又译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

等见:正确的见解。又译为“正见”。

邪见: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见解。

处胎:胎儿时期。

天使:天神的使者;神圣讯息的信差。

苦竭:苦痛艰难。

进止战掉:战掉本为恐惧发抖的意思,在此为行步之间颤抖的样子。

形老之法:形体衰老。

身如枯木:身体像枯死的木头一样僵硬,指死尸。

风去火歇而无情想:风指身体四大的风,例如出入息;火指身体四大的火,例如体温;无情想,像石头等无情之物般没有思想。皆为尸体的状态。(暂注,请删改)

攒:聚积。

擆:音浊,放置。

刀斫轮轹:斫音灼,以刀斧砍削;轹音力,以车轮辗过。

蹈:踩踏。

著标头:此处指为长枪所刺。

铁疏笼:铁制的笼子。

偃卧:仰卧。

镬: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锅。

五结:结,意指像绳结一样系缚众生,使众生流转于三界而不得出离的五种烦恼。即五下分结,贪欲结、瞋恚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

五根: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记载行恶的众生死后入地狱,阎罗王在审问行恶众生时,表示生、老、病、死、刑罚等五种天使在世上提醒人们不要作恶放逸,但人们不理会而堕入地狱。

阎罗王虽然审问新进的地狱众生,但地狱的业报是众生自召,如阎罗王所说:“此之罪者,非父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人民所为,自作其罪,还自受报。”

经中并描述众生在地狱受罪报的惨状,和《中阿含经》卷十二〈王相应品6〉第64经天使经、《长阿含经》世记品等经中对地狱的记载一致。

(五)[0676b28]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东苑鹿母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世尊七月十五日于露野地敷座,比丘僧前后围遶,佛告阿难曰:“汝今于露地速击揵椎。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岁之日。”

是时,尊者阿难右膝着地,长跪叉手,便说此偈:

“净眼无与等,  无事而不练,
 智慧无染著,  何等名受岁?”

尔时,世尊复以偈报阿难曰:

“受岁三业净,  身口意所作,
 两两比丘对,  自陈所作短。
 还自称名字,  今日众受岁,
 我亦净意受,  唯愿原其过。”

尔时,阿难复以偈问其义曰:

“过去恒沙佛,  辟支及声闻,
 尽是诸佛法?  独是释迦文?”

尔时,佛复以偈报阿难曰:

“恒沙过去佛,  弟子清净心,
 皆是诸佛法,  非今释迦文。
 辟支无此法,  无岁无弟子,
 独逝无伴侣,  不与他说法。
 当来佛世尊,  恒沙不可计,
 彼亦受此岁,  如今瞿昙法。”

是时,尊者阿难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昇讲堂,手执揵椎,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

尔时,复说此偈:

“降伏魔力怨,  除结无有余,
 露地击揵椎,  比丘闻当集。
 诸欲闻法人,  度流生死海,
 闻此妙响音,  尽当运集此。”

尔时,尊者阿难[*]已击揵椎,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言:“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何所敕使。”

是时,世尊告阿难曰:“汝随次坐,如来自当知时。”是时,世尊坐于草座告诸比丘:“汝等尽当坐于草座。”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时,诸比丘各坐草座。

是时,世尊默然观诸比丘已,便敕诸比丘:“我今欲受岁。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如来说此语已,诸比丘默然不对。是时,复再三告诸比丘:“我今欲受岁。然我无过于众人乎?”

是时,尊者舍利弗即从坐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诸比丘众观察如来,无身、口、意过。所以然者,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脱者脱,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无救者为作救护,盲者作眼目,为病者作大医王,三界独尊无能及者,最尊、最上,未起道意者使发道意,众人未寤尊令寤之,未闻法者使令闻之,为迷者作径路,恒以正法;以此事缘,如来无咎于众人,亦无身、口、意过。”

是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向如来自陈,然无咎于如来及比丘僧乎?”

世尊告曰:“汝今,舍利弗!都无身、口、意所作非行。所以然者,汝今智慧无能及者,种种智慧、无量智慧、无边之智、无与等智、疾智、捷智、甚深之智、平等之智,少欲知足,乐静之处,多诸方便,念不错乱,总持三昧,根原具足: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勇悍能忍,所说无恶,不为非法,心性庠序,不行卒暴。犹如转轮圣王最大太子,当绍王位,转于法轮。舍利弗亦如是,转于无上法轮,诸天、世人及龙、鬼、魔、若魔天,本所不转,汝今所说,常如法义,未曾违理。”

是时,舍利弗白佛言:“此五百比丘尽当受岁。此五百人尽无咎于如来乎?”

世尊告曰:“亦不责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所以然者,此舍利弗大众之中极为清净,无瑕秽,今此众中最小下坐,得须陀洹道,必当上及不退转法;以是之故,我不怨责此众。”

尔时,多耆奢在此众中即从[*]坐起,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我今堪任欲有所论。”

世尊告曰:“欲有所说,今正是时。”

多耆奢即于佛前叹佛及比丘僧,而说此偈:

“十五清净日,  五百比丘集,
 诸结缚悉解,  无爱更不生。
 转轮大圣王,  群臣所围遶,
 普遍诸世界,  天上及世间。
 大将人中尊,  为人作导师,
 弟子乐徒从,  三达六通彻。
 皆是真佛子,  无有尘垢者,
 能断欲爱刺,  今日自归命。”

尔时,世尊可多耆奢所说。是时,多耆奢作是念:“如来今日可我所说。”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从坐起,礼佛却退,还就本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造偈弟子,所谓多耆奢比丘是。所说无疑难,亦是多耆奢比丘是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Pravāraṇa. (Fragment, Hoernle, p. 36)~S. 8. 7. Pavāraṇā.,[Nos. 26(121), 61, 63, 99(1212), 100(228)]

  ????

座=坐【宋】【元】【明】

  “座”,宋、元、明三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诸)+比【元】【明】

  “比”,元、明二本作“诸比”。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响=向【圣】*

  “响”,圣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为“响”,今依据圣本改作“向”。

运=云【宋】【元】【明】

  “运”,宋、元、明三本作“云”。
  “云”,大正藏原为“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云”。

椎=槌【宋】【元】

  “椎”,宋、元二本作“槌”。
  “槌”,大正藏原为“椎”,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槌”。

坐=座【元】【明】*

  “坐”,元、明二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未=夫【宋】

  “未”,宋本作“夫”。
  “夫”,大正藏原为“未”,今依据宋本改作“夫”。

今=令【元】

  “今”,元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元本改作“令”。

捷=健【宋】

  “捷”,宋本作“健”。
  “健”,大正藏原为“捷”,今依据宋本改作“健”。

〔解脱成就〕-【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解脱成就”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解脱成就”四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无恶不=知恶之【宋】【元】【明】【圣】

  “无恶不”,宋、元、明、圣四本作“知恶之”。
  “知恶之”,大正藏原为“无恶不”,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知恶之”。

非法=法非【圣】

  “非法”,圣本作“法非”。
  “法非”,大正藏原为“非法”,今依据圣本改作“法非”。

〔有〕-【宋】【圣】

  宋、圣二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圣二本删去。

多耆奢~Vaṅgīsa.

尊=导【圣】

  “尊”,圣本作“导”。
  “导”,大正藏原为“尊”,今依据圣本改作“导”。

从=众【宋】【元】【明】

  “从”,宋、元、明三本作“众”。
  “众”,大正藏原为“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众”。

佛=弟【宋】【元】【明】

  “佛”,宋、元、明三本作“弟”。
  “弟”,大正藏原为“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弟”。

[注解]

东苑鹿母园:佛陀的道场之一,是由鹿母出资设立的大讲堂,在舍卫城。鹿母本名毘舍佉,儿子名为鹿,因此又称为鹿母,又译为鹿子母。

露地:户外没有遮蔽物的地方。

揵椎:亦作“犍槌”。梵语的音译。意为“声鸣”。指寺院中的木鱼、钟、磬之类。

受岁:僧团雨季安居的最后一天检讨会议(自恣)之后,比丘、比丘尼的僧腊(出家年资)即增加一岁,谓之“受岁”,或作“受新岁”。

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暂定)

庠序:安详肃穆。“庠”通“详”。

多耆奢:比丘名,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诗人,常以即兴的诗偈赞叹三宝,佛陀称赞他“能造偈颂叹如来德”、“言论辩了而无疑滞”第一。又译为“鹏耆舍”、“婆耆舍”。

[对应经典]

 

(六)[0677b28]

闻如是:

一时,佛在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瑞应。云何为五?一者华冠自萎,二者衣裳垢,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乐本位,五者玉女违叛。尔时,彼天子愁忧苦恼,捶胸叹息。时,释提桓因闻此天子愁忧苦恼,[*]捶胸叹息,便敕一天子:“此何等音声,乃彻此间?”

彼天子报言:“天子当知,今有一天子,命将欲终,有五死[*]瑞应:一者华冠自萎,二者衣裳垢[*]坋,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乐本位,五者玉女违[*]叛。”

尔时,释提桓因往至彼欲终天子所,语彼天子言:“汝今何故愁忧苦恼,乃至于斯?”

天子报言:“尊者因提,那得不愁忧苦恼,命将欲终,有五死怪华萎,衣裳垢腻,腋下流[*]汗,不乐本处,玉女违叛,今此七宝宫殿悉当忘失,及五百玉女亦当星散,我所食甘露者今无气味。”

是时,释提桓因语彼天子言:“汝岂不闻如来说偈乎?

“一切行无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则不死,  此灭为最乐。

“汝今何故愁忧乃至于斯,一切行无常之物,欲使有常者,此事不然。”

天子报言:“云何,天帝!我那得不愁忧,我今天身清净无瑕秽,光喻日月,靡所不照;舍此身已,当生罗[*]阅城中猪腹中生,生恒食屎,死时为刀所割。”

是时,释提桓因语彼天子言:“汝今可自归佛、法、众,若当尔时,便不堕三恶趣。”

是时,天子报言:“岂当以归三尊,不堕三恶趣乎?”

释提[*]桓因曰:“如是,天子!其有自归三尊者,终不堕三恶趣也。如来亦说此偈:

“‘诸有自归佛,  不堕三恶趣,
  尽漏处天人,  便当至涅槃。’”

尔时,彼天问释提[*]桓因:“今如来竟为所在?”

释提[*]桓因曰:“今如来在摩竭国罗[*]阅城中,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天子报言:“我今无有此力,可得至彼觐省如来。”

释提[*]桓因报言:“天子当知,右膝着地,长跪叉手,向下方界,而作是说:‘唯愿世尊善观察之,今在垂穷之地,愿矜愍之!今自归三尊,如来无所著。’”

是时,彼天子随释提[*]桓因言,即便长跪向下方,自称姓名,自归佛、法、众,尽其形寿为真佛子,非用天子。如是,至三说此语已,不复处猪胎,乃当更生长者家。

是时,彼天见此缘已,即向释提[*]桓因而说此偈:

“善缘非恶缘,  为法非为财,
 导引以正道,  此者尊所叹。
 蒙尊不堕恶,  猪胎甚难因,
 自察生长者,  因彼当见佛。”

是时,天子随时寿长短,生罗[*]阅城中大长者家。是时,长者妇自知有娠,十月欲满,生一男儿,端[*]正无双,世之希有。是时,释提[*]桓因以知此儿向十岁,数数往告:“汝可本所作缘本,自言:‘我当因彼见佛。’今正是时,可见世尊;若不往者,后必有悔。”

是时,尊者舍利弗到时,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渐渐往至彼长者家,在门外静然而住。

尔时,长者子见舍利弗着衣持钵,容貌殊特,见已,便往至舍利弗前,而作是说:“汝今是谁?为谁弟子?为行何法?”

舍利弗言:“我师出释种,于中出家学道,师名如来.至真.等正觉,恒从彼受法。”

是时,小儿即向舍利弗,而说此偈:

“尊今静然立,  持钵容貌整,
 今欲求何等?  与谁在此住?”

是时,舍利弗复以偈报曰:

“我今不求财,  非食非服饰,
 故来为汝故,  善察听我语。
 忆汝本所说,  天上言誓时,
 人中当见佛,  故来相告耳。
 诸佛出兴难,  说法亦复然,
 人身不可获,  亦如优昙花。
 汝今随我来,  俱觐如来容,
 必当为汝说,  至要之善趣。”

是时,长者子闻舍利弗语已,即往至父母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是时,长者子白父母言:“唯愿听许,至世尊所,承事礼敬,问讯康强。”

父母报曰:“今正是时。”

长者子即集香花及好白,共尊者舍利弗,相随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尔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此长者子居此罗[*]阅城中,不识三尊,唯愿世尊善与说法,令得度脱。”

是时,长者子遥见世尊威容端正,诸根寂静,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亦如须弥山王,面如日月,视之无厌。前进礼足,在一面住。尔时,长者子即以香华散如来上,复以新白[*]㲲奉上如来,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是时,世尊渐与说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漏为是大患,出家为要。是时,世尊[*]以知小儿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是时世尊尽与彼长者子说。

是时,长者子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无复瑕秽。是时,长者子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使出家,得作沙门。”

世尊告曰:“夫为道者,不辞父母,不得作沙门。”

是时,长者子白世尊言:“要当使父母听许。”

世尊告曰:“今正是时。”

尔时,长者子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所在,白父母言:“唯愿听许,得作沙门。”

父母报言:“我等今日唯有一子,然家中生业饶财多宝,行沙门法,甚为不易。”

长者子报言:“如来出世,亿劫乃有,甚不可遇,时时乃出耳。亦如优昙钵华时时乃有耳。如来亦复如是,亿劫乃出耳。”

是时,长者子父母各共叹息而作是言:“今正是时,随汝所宜。”

是时,长者子头面礼足,便辞而去。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彼长者子白世尊言:“父母见听,唯愿世尊听使作道。”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度此长者子使作沙门。”

舍利弗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舍利弗从佛受教。度作沙弥,日日教诲。

是时,彼沙弥在闲静处而自克修,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剃除须发,修无上梵行者,欲得离苦。是时,沙弥即成阿罗汉,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我今已见佛闻法,都无有疑。”

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见佛闻法而无狐疑?”

沙弥白佛言:“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痛、想、行、识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无我,无我者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此智者所觉知,此五盛阴无常、苦、空、无我、非有,多诸苦恼,不可疗治,恒臭处,不可久保,悉观无有我,今日观察此法,便为见如来已。”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沙弥!即听汝为大沙门。”

尔时,彼沙弥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阅=越【明】*

  “阅”,明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阅”,今依据明本改作“越”。

(相)+瑞【圣】*

  “瑞”,圣本作“相瑞”。
  大正藏无“相”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坋=圿【元】【明】*

  “坋”,元、明二本作“圿”。
  “圿”,大正藏原为“坋”,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圿”。

叛=畔【圣】*

  “叛”,圣本作“畔”。
  “畔”,大正藏原为“叛”,今依据圣本改作“畔”。

捶=推【圣】*

  “捶”,圣本作“推”。
  “推”,大正藏原为“捶”,今依据圣本改作“推”。

子=王【宋】【元】【明】

  “子”,宋、元、明三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为“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王”。

〔将〕-【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将”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将”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汗=污【元】*

  “汗”,元本作“污”。
  “污”,大正藏原为“汗”,今依据元本改作“污”。

华+(冠自)【宋】【元】【明】

  “华”,宋、元、明三本作“华冠自”。
  大正藏无“冠自”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叛=离【宋】【元】【明】【圣】

  “叛”,宋、元、明、圣四本作“离”。
  “离”,大正藏原为“叛”,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离”。

忘=已【元】【明】

  “忘”,元、明二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忘”,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已”。

桓=洹【圣】*

  “桓”,圣本作“洹”。
  “洹”,大正藏原为“桓”,今依据圣本改作“洹”。

(我)+今【圣】

  “今”,圣本作“我今”。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娠=身【宋】【元】【明】【圣】

  “娠”,宋、元、明、圣四本作“身”。
  “身”,大正藏原为“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身”。

以=已【元】【明】*

  “以”,元、明二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已”。

忆=亿【圣】

  “忆”,圣本作“亿”。
  “亿”,大正藏原为“忆”,今依据圣本改作“亿”。

恒=正【宋】

  “恒”,宋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为“恒”,今依据宋本改作“正”。

俱=但【宋】【元】【明】

  “俱”,宋、元、明三本作“但”。
  “但”,大正藏原为“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但”。

趣=处【宋】【元】【明】

  “趣”,宋、元、明三本作“处”。
  “处”,大正藏原为“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处”。

强=彊【圣】

  “强”,圣本作“彊”。
  “彊”,大正藏原为“强”,今依据圣本改作“彊”。

㲲=叠【圣】*

  “㲲”,圣本作“叠”。
  “叠”,大正藏原为“㲲”,今依据圣本改作“叠”。

威容=容仪【圣】

  “威容”,圣本作“容仪”。
  “容仪”,大正藏原为“威容”,今依据圣本改作“容仪”。

王=上【宋】【圣】,=出众山上【元】【明】

  ????

(为)+不【元】【明】

  “不”,元、明二本作“为不”。
  大正藏无“为”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使=受【宋】【元】【明】

  “使”,宋、元、明三本作“受”。
  “受”,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大正藏无“五”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在)+臭【元】【明】

  “臭”,元、明二本作“在臭”。
  大正藏无“在”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注解]

五死瑞应:天人命终前的五个现象,又译为“五衰”。“瑞应”指征兆的应验。

坋:尘土撒落在物体上。读音同“笨”。

不乐本位:不能安坐于自己的座位上,而焦虑踱步。又译为“不乐本座”。

五死怪:即五死瑞应。

悉当忘失:全部都将消逝。

三尊:即佛、法、僧三宝。

矜愍:哀怜、同情。

如来无所著:即如来十号的前两个,这里以如来十号的前两个来称呼佛陀。“无所著”为“阿罗汉”的另译。

时寿长短:(随着)寿命长短(自然死亡)。

数数:频繁地。

本所作:过去的造作,又作“本行所作”。

缘本:原因。

㲲:细致的棉布。读音同“叠”。

三十二相:古印度相术认为最有福报的人的三十二个形体相貌特征,相传有这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可成为转轮圣王,出家可成佛。

苦习尽道:即“苦集灭道”。

法眼净:清楚明白地见到真理(四圣谛)。初果圣者即有法眼净。

听许:允许。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皈依佛不堕恶道

有同学提问:“本经中为何帝释天跟天子说皈依佛即不堕恶道?不是要证初果才能不堕恶道吗?”

证初果后永不堕恶道,不再有堕恶道的可能性,但在证初果前仍可修行而往生善道,如《增壹阿含经》〈广演品 3〉所载的十念(包含念佛)。

决定命终去向的因素有三种:随念、随习、随业。天子在临终时念佛,持着念佛的善念,而“随念”避开一世的恶道。但若天人在下一世没有善用人身修行,则命终之后还是很可能会依其过往的业力堕入畜牲道。本经中借由帝释天的提醒及舍利弗尊者的教化,天子转生的小儿精进修行,因此不只避开了恶道,更证得涅槃。

  • 无常、苦、无我、空

沙弥说:“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为什么无常者即是苦?为什么苦者是无我?为什么无我者即是空?

  1. 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身体及物理世界都是会变的、无常的,会衰老甚至死亡,因此有逼迫性、是苦的。
  2. 苦者是无我:既然无常、苦,自然没有恒常、自在、能主宰的“真我”或永生的“灵魂”。
  3. 无我者即是空:连“我”都不是恒常实在的,我所拥有的事物也不是恒常实在的,都只是因缘生灭、具有空的特性,不须执著。
  4. 空者非有、非不有:体会空性,即不会执著于有(常见),也不会执著于无(断灭见),详见《杂阿含经》卷十第262经:“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CBETA, T02, no. 99, p. 67, a2-4)
  •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沙弥说:“此五盛阴无常、苦、空、无我、非有,多诸苦恼,不可疗治,恒臭处,不可久保,悉观无有我,今日观察此法,便为见如来已。”也可说有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味。

[进阶辨正]

(七)[0679a08]

闻如是:

一时,尊者那罗陀在波罗梨国长者竹林中。

尔时,文茶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终,王甚爱敬,念未曾去怀。是时,有一人至王所,而白王言:“大王当知,第一夫人今已命终。”

是时,王闻夫人无常,即怀愁忧,告来人曰:“汝速夫人死尸,著麻油中,使我见之。”

是时,彼人受王教命,即往持夫人身,著麻油中。

尔时,王闻夫人逝丧,极怀愁恼,不食不饮,持法,不理王事

是时,左右有一人名曰善念,恒与大王执剑,白大王曰:“大王当知,此国界中有沙门,名那罗陀,得阿罗汉,有大神足,博识多知,无事不辩才勇慧,语常含笑。愿王当往至彼,听其说法。若王闻法,无复愁忧苦恼。”

王报之曰:“善哉!善哉!善说此语。汝今,善念!先往语彼沙门。所以然者,夫转轮圣王欲有所至,先当遣人,不先遣信而至者,此事不然。”

时,善念报曰:“如大王教。”即受王教,往至长者竹园中,至那罗陀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善念白尊者那罗陀言:“尊当知之,大王夫人今已命终,缘此苦恼,不食不饮,亦复不治王法、国事,今欲来觐省尊颜,唯愿善与说法,使王无复愁苦。”

那罗陀报言:“欲来者,今正是时。”

是时,善念已闻教令,即头面礼足,便退而去。往至王所,而白王言:“已语沙门!王宜知之。”

是时,即敕善念:“汝速严驾宝羽之车,吾今欲往与沙门相见。”

是时,善念即严驾[*]宝羽之车,前白王言:“严驾[*]已办,王知是时。”

是时,王乘[*]宝羽之车,出城诣那罗陀所,步入长者竹园中。夫人王法,除五威容,舍著一面,至那罗陀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那罗陀告王曰:“大王当知,梦幻之法起于愁忧,泡沫之法及以雪揣而起愁忧,亦复不可以华法之想起于愁忧。所以然者,今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来之所说也。云何为五?夫物应尽,欲使不尽者,此不可得;夫物应灭,欲使不灭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复次,病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复次,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是谓,大王!此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来之所说。”

尔时,那罗陀便说此偈:

“不以愁忧恼,  而获其福祐
 设有怀愁忧,  外境得其便
 若使有智者,  终不思惟是,
 外敌便有愁,  而不得其便。
 威仪礼节具,  好施无吝心,
 当求此方便,  使获其大利。
 设使不可得,  我及彼众人,
 无愁便无患,  行报知如何

“又大王当知,应失之物便失之,已失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已失,是谓失物便失之,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是谓,大王!第一愁刺,染着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失物便失之,是时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失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愁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便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复次,大王!应灭之物便灭之,已灭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已灭,是谓灭物便灭之,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是谓,大王!第二愁刺,染着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灭物便灭之,是时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灭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便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复次,大王!应老之物便老,已老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已老,是谓老物便老,于中起忧、愁、苦、恼,痛不可言。是谓,大王!第三愁忧之刺,染着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老物便老,是时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老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者,此非其宜。或能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次复,大王!应病之物便病,已病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以病,是谓病物便病,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是谓,大王!第四愁忧之刺,染着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病物便病,是谓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病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复次,大王!应死之物便死,已死是谓死物,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是谓,大王!第五愁忧之刺,染着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死者便死,是时彼人不起忧愁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死者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我设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是时,大王白尊者那罗陀曰:“此名何法?当云何奉行?”

那罗陀言:“此经名曰除忧之患,当念奉行。”

时王报言:“实如所说,除去愁忧。所以然者,我闻此法已,所有愁苦今日永除。若尊者有所教敕者,数至宫中,当相供给,使国土人民长受福无穷。唯愿尊者广演此法,永存于世,使四部之众长夜安隐,我今自归尊者那罗陀。”

那罗陀曰:“大王!莫自归我,当自归于佛。”

时王问曰:“今佛在何处?”

那罗陀曰:“大王当知,迦毘罗卫大国,转轮圣王种出于释姓,彼王有子,名曰悉达,出家学道,今自致成佛,号释迦文,当自归彼。”

大王复问:“今在何方?去此几所?”

那罗陀曰:“如来已取涅槃。”

大王曰:“如来取灭度何其速疾?若当在世者,经数千万由旬,当往觐省。”

是时,即从[*]坐起,长跪叉手,而作是说:“我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尽形寿听为优婆塞,不复杀生。国事猥多,今欲还宫。”

那罗陀曰:“今正是时。”是时,王从[*]坐起,礼足遶三而去。

尔时,文[*]茶王闻那罗陀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 50. Nārada.(那罗陀)

  ???

波罗梨~Pāṭaliputta.,波=彼【圣】

  ????

林=村【圣】

  “林”,圣本作“村”。
  “村”,大正藏原为“林”,今依据圣本改作“村”。

文茶~Muṇḍa.,茶=荼【宋】【元】【明】【圣】*

  ????

〔王〕-【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王”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王言=言王【元】

  “王言”,元本作“言王”。
  “言王”,大正藏原为“王言”,今依据元本改作“言王”。

尸=尸【圣】

  “尸”,圣本作“尸”。
  “尸”,大正藏原为“尸”,今依据圣本改作“尸”。

复=不【宋】【元】【明】

  “复”,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不持法=治王法【宋】【元】【明】~Na kammantam payojeti.,=非法治【圣】

  ????

(是)+得【圣】

  “得”,圣本作“是得”。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辩=辨【圣】*

  “辩”,圣本作“辨”。
  “辨”,大正藏原为“辩”,今依据圣本改作“辨”。

〔先遣〕-【宋】,〔遣〕-【圣】

  ????

而=面【元】

  “而”,元本作“面”。
  “面”,大正藏原为“而”,今依据元本改作“面”。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宝羽=羽葆【元】【明】*

  “宝羽”,元、明二本作“羽葆”。
  “羽葆”,大正藏原为“宝羽”,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羽葆”。

以=可【明】

  “以”,明本作“可”。
  “可”,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明本改作“可”。

设=说【元】

  “设”,元本作“说”。
  “说”,大正藏原为“设”,今依据元本改作“说”。

〔失〕-【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失”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失”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当=常【宋】【元】【明】【圣】*

  “当”,宋、元、明、圣四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常”。

〔除〕-【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除”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复次=次复【圣】

  “复次”,圣本作“次复”。
  “次复”,大正藏原为“复次”,今依据圣本改作“次复”。

愁+(忧)【元】【明】

  “愁”,元、明二本作“愁忧”。
  大正藏无“忧”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能+(使)【明】

  “能”,明本作“能使”。
  大正藏无“使”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恼+(病)【宋】【元】【明】

  “恼”,宋、元、明三本作“恼病”。
  大正藏无“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我今=今我【宋】【元】【明】

  “我今”,宋、元、明三本作“今我”。
  “今我”,大正藏原为“我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今我”。

苦恼=恼苦【圣】

  “苦恼”,圣本作“恼苦”。
  “恼苦”,大正藏原为“苦恼”,今依据圣本改作“恼苦”。

〔能〕-【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能”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曰〕-【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曰”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姓=性【圣】

  “姓”,圣本作“性”。
  “性”,大正藏原为“姓”,今依据圣本改作“性”。

已=以【宋】【圣】

  “已”,宋、圣二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以”。

[注解]

舆:扛抬。读音同“余”。

持法:执行法律。

王事:政事。

神足:能依意念飞行、前往不论远近的地方、或转变物质的神通。又译为“神足通”、“如意足”。

练:练达,即通达的意思。

严驾:整备车马。

梦幻之法:梦,为睡眠中之妄想;幻,为幻术师之化作。二者皆为虚假不实之事。

泡沫之法及以雪揣:雪揣为雪球。泡沫和雪球都是转眼便会消失之物。表示只存在很短暂的时间,无法恒久。

华法之想:推测为有下列其一的想法:1. 如优昙钵花一样难得希有,或:2. 如空花般虚幻不真实。(???)

福祐:保祐。

外境得其便:内心沾染外境而起烦恼;心随境转。

行报知如何:业报已发生了又能怎么办呢?指已发生的事无法更改,忧愁也没有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业是坚固的,如今我又能做什么呢?”

染着心意:

凡夫:指凡庸之人。就修行而言,指未见四圣谛的道理,见识浅薄者,均称凡夫。

有此法:会这么想。

所来处:是如何而来;如何而发生的。

余人:其他人。

此非其宜:这样并不是很适宜。

烦热:烦闷躁热。相对于“清凉”而言。清凉为无恼热,涅槃之意。

教敕:教导及告诫。

四部之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尽形寿:终身;一辈子。

匝:环绕一圈称为一匝。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因为凡夫的心意染著于自己所爱之人事物的失、灭、老、病,所以不能如实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八)[0680b1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时差。

“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时差。

“如是,比丘!前五法者当念舍离,后五法者当共奉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 124. Upaṭṭhāna.

  ???

褥=蓐【宋】【元】【明】【圣】*

  “褥”,宋、元、明、圣四本作“蓐”。
  “蓐”,大正藏原为“褥”,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蓐”。

选=撰【圣】

  “选”,圣本作“撰”。
  “撰”,大正藏原为“选”,今依据圣本改作“撰”。

药=师【圣】

  “药”,圣本作“师”。
  “师”,大正藏原为“药”,今依据圣本改作“师”。

[注解]

差:同“瘥”,病痊愈。读音为“拆”作四声。

随时而食:在适当的时间饮食。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生病时,得以痊愈,免于病苦的方法:

  1. 选择有益健康的饮食。
  2. 在适当的时间进食。
  3. 找医生诊治、服用需要的药物。
  4. 保持内心平静,不起烦恼;不因身体生病而忧愁或怨天尤人。
  5. 以慈心对待照顾自己的人。

(九)[0680c0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是,瞻病之人不别良药;懈怠无勇猛心,常喜瞋恚,亦好睡眠;但贪食故瞻视病人;不以法供养故,亦不与病人语谈往返。是谓,比丘!若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时差。

“若复,比丘!瞻病之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不着床[*]褥。云何为五?于是,瞻病之人分别良医;亦不懈怠,先起后卧;恒善言谈,少于睡眠;以法供养,不贪饮食;堪任与病人说法。是谓,比丘!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便得时差。

“是故,比丘!若瞻病人时,当舍前五法,就后[王>五]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返=反【圣】

  “返”,圣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为“返”,今依据圣本改作“反”。

“善”,大正藏原为“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善”。

[注解]

瞻:看顾(病人)。

恒善言谈:常能善于说话。按出家人会避免聊俗事,通常以少说话为佳,但在探病时,由于病人通常没有力气说话,出家人反而要主动说话关心,并开导病人。

[对应经典]

 

(一〇)[0680c18]

闻如是:

一时,佛在毘舍离猕猴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师子大将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佛告师子:“云何,师子!家中恒布施乎?”

师子白佛言:“常于四城门外及都市,随时布施,不令有缺,须食给食,衣裳、香华、车马、坐具,随彼所须,皆令给与。”

佛告师子:“善哉!善哉!乃能惠施,不怀吝想。施主檀越随时惠施,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檀越施主名闻四远,众人叹誉:‘某甲村落有檀越施主,恒喜接纳沙门、婆罗门,随所给与,不令有乏。’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一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若至沙门、刹利、婆罗门、长者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犹如师子兽王,在群鹿中亦无畏难。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二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众人敬仰,见者欢悦,如子见父,瞻视无厌。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三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当生二处,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在天为天所敬,在人为人尊贵。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四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智慧远出众人上,现身尽漏,不经后世。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五之德。夫人惠施有五德,恒随己身。”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心常喜惠施,  功德具足成,
 在众无疑难,  亦复无所畏。
 智者当惠施,  初无变悔心
 在三十三天,  玉女而围遶。

“所以尔者,师子当知,檀越施主生二善处,现身尽漏,至无为处。”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施为后世粮,  要至究竟处,
 善神常将护,  亦复致欢喜。

“所以然者,师子当知,布施波罗蜜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如实而知之。云何如实而知?苦集、苦尽、苦出要如实而知。是故,师子!当求方便,随时惠施,若欲得声闻道、辟支佛道,皆悉如意。如是,师子!当作是学。”

尔时,师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 34. Sīha.,此经无【圣】

  ????

师子~Sīha.

  ???

香华=华香【宋】【元】【明】

  “香华”,宋、元、明三本作“华香”。
  “华香”,大正藏原为“香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华香”。

施主檀越~Dānapati.

  ???

人=大【元】【明】

  “人”,元、明二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大”。

有=主此【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主此”。
  “主此”,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主此”。

斯=此【明】

  “斯”,明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斯”,今依据明本改作“此”。

知+(苦谛如实而知)【宋】【元】【明】

  “知”,宋、元、明三本作“知苦谛如实而知”。
  大正藏无“苦谛如实而知”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道+(佛道)【宋】【元】【明】

  “道”,宋、元、明三本作“道佛道”。
  大正藏无“佛道”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毘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译为“毘耶离”、“鞞舍离”、“广严城”。

香华:即香与花,又作华香。多为供佛用,为六供养之二。六种供养为水、香、花、果、饮食、灯。六供养的出处(相关经文)?

坐具:坐时或卧时垫在身下,以保持衣服干净的长方形布。又译为尼师坛、敷具。

檀越:为音译,义译为“施主”,施与僧众衣食等的人。

不怀惭愧:不会觉得自己不足而畏惧。

现身:当生。

智者当惠施,初无变悔心:“初”从来;完全之意。这种用法用于否定句,例如“初不”指“从来不”。全句意思为:有智慧的人应当布施,并且从最开始发心布施(一直到布施后),都不曾心生变悔。

身意牢固:身心安稳。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如实而知之”,即是由布施而让身心轻安,因此容易得定(三昧),再因定发慧(如实而知之)。也符合七觉支中: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的次第。

这也可以说是以布施入手而到彼岸(布施波罗蜜)的次第。

(一一)[0681a2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施命,二者,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辩,是谓为五。复次,檀越施主施命之时,欲得长寿;施色之时,欲得端[*]正;施安之时,欲得无病;施力之时,欲令无能胜;施[*]辩之时,欲得无上正真之[*]辩。比丘当知,檀越施主惠施之[曰>日],有此五功德。”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施命色及安,  力[*]辩为第五,
 五功德[*]已备,  后受无穷福。
 智者当念施,  除去贪欲心,
 今身有名誉,  生天亦复然。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五功德者,当行此五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 37. Bhojana.,[No. 136]

  ????

〔施〕-【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施”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色~Vaṇṇa.

  ???

[注解]

施命:以布施食物为例,提供食物让人能够延续生命,称为施命。施命者能够获得世世长寿、财富无量的福报。

施色:以布施食物为例,人没有进食就会气色憔悴,提供食物让人增润气色,称为施色。施色者能够获得世世端正、人见欢喜的福报。

施安:以布施食物为例,人没有进食就会烦恼身体将会衰弱败坏,而心不安稳,提供食物让人心得安稳,称为施安。施安者能够获得世世安稳、不遇灾患的福报。

施力:以布施食物为例,人没有进食就会没有体力,提供食物让人增强体力,称为施力。施力者能够获得世世多力而无耗减的福报。

施辩:以布施食物为例,人没有进食就没有力气说话,提供食物让人有力气说话,称为施辩。施辩者能够获得辩慧通达、闻者喜悦的福报。

[对应经典]

 

(一二)[0681b1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时施,五者若初得果蓏、若谷食,先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是谓,比丘!应时之施,有此五事。”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智者应时施,  信心不断绝,
 于此快受乐,  生天众德备。
 随时念惠施,  受福如[*]响应,
 永已无短乏,  所生常富贵。
 施为众行具,  得至无上位,
 亿施不起想,  欢喜遂增益。
 心中生此念,  乱意永无余,
 觉知身安乐,  心便得解脱。
 是故有智人,  不问男与女,
 当行此五施,  无失方便宜。

“是故,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此五事者,当念随时施。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善.不善.礼佛  天使.岁.五瑞
 文茶.亲.瞻病  五施.随时施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

[校勘]

~A. V. 36. Kāla.

  ???

俭时~Dubbhikkha.

  ???

新果蓏~Navasassāni, navaphalāni.,果=果【宋】【元】【明】

  ????

(施)+与【宋】【元】【明】

  “与”,宋、元、明三本作“施与”。
  大正藏无“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已=以【元】【明】【圣】

  “已”,元、明、圣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以”。

智=知【圣】

  “智”,圣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为“智”,今依据圣本改作“知”。

(比丘)+善【圣】

  “善”,圣本作“比丘善”。
  大正藏无“比丘”二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茶亲=荼观【宋】【元】【明】【圣】

  “茶亲”,宋、元、明、圣四本作“荼观”。
  “荼观”,大正藏原为“茶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荼观”。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四=三【圣】

  “四”,圣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圣本改作“三”。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俭:饥荒。

果蓏:瓜果。“蓏”读音同“裸”,草本或蔓生植物所结的果实。

亿施不起想:作非常多的布施,但不会念念不忘,不执著于相。例如不执著于自己、接受的人、所施的东西。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这几经在偈中都有进一步提到能因此而解脱的原因。

 
agama1/增壹阿含經善聚品第三十二.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21 14:4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084104537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