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八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世记经]

《长阿含经》的第四分为《世记经》。这部分的内容在佛典传抄的历程中,有的部派称为经,也有的部派称为论,例如汉译的对应经典有称为经的《大楼炭经》、《起世因本经》、《起世经》,也有称为论的《立世阿毘昙论》,南传《长部尼柯耶》则没有对应的经文。

在佛典的定义中,一个世界是有众生居住的一个恒星所照亮的范围,如《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04经:“日所周行,照于诸方”,本经也定义一个世界为:“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也可说是一个行星系。一千个这样的行星系是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大千世界,而一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也就是佛陀教化的范围,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世记经》主要有四个部分,分别描述这个世界的状况、世界坏灭时经历的各种劫难、新的世界成立时的状况,乃至此世间众生的诞生,含盖了这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四个时期,显示了宇宙尺度的无常。以现代用语来说,即是古印度对于太阳系的成立、存续、坏灭、空无的描述。

(三〇)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

阎浮提洲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俱利窟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众比丘于食后集讲堂上议言:“诸贤!未曾有也,今此天地何由而败?何由而成?众生所居国土云何?”

尔时,世尊于闲静处天耳彻听,闻诸比丘于食后集讲堂上议如此言。尔时世尊于静窟起,讲堂坐,知而故问,问诸比丘:“向者所议,议何等事?”

诸比丘白佛言:“我等于食后集法讲堂议言:‘诸贤!未曾有也,今是天地何由而败?何由而成?众生所居国土云何?’我等集堂议如是事。”

佛告诸比丘言:“善哉,善哉,凡出家者应行二法:一贤圣默然,二讲论法语。汝等集在讲堂,亦应如此贤圣默然,讲论法语。诸比丘!汝等欲闻如来天地成败、众生所居国邑不耶?”

时,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正是时,愿乐欲闻。世尊说已,当奉持之。”

佛言:“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佛告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四千、四千大龙、四千金翅鸟、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四千大恶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树、八千大泥犁、十千大山、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刹。”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地止于水,水深三千三十由旬,其边无际,水止于风,风深六千四十由旬,其边无际。比丘!其大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其边无际,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下根连地,多固地分,其山直上,无有阿曲,生种种树,树出众香,香遍山林,多诸贤圣,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纯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出,高七百由旬,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四埵斜,曲临海上。

“须弥山王有七宝阶道,其下阶道广六十由旬,挟道两边有七重宝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金墙银门,银墙金门,水精琉璃门,琉璃墙水精门,赤珠马瑙门,马瑙墙赤珠门,车璩墙众宝门。其栏楯者,金栏银,银栏金桄,水精栏琉璃桄,琉璃栏水精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车璩栏众宝桄。其栏楯上有宝罗网,其金罗网下悬银铃,其银罗网下悬金铃,琉璃罗网悬水精铃,水精罗网悬琉璃铃,赤珠罗网悬马瑙铃,马瑙罗网悬赤珠铃,车璩罗网悬众宝铃。其金树者金根金枝银叶华实,其银树者银根银枝金叶华实,其水精树水精根枝琉璃华叶,其琉璃树琉璃根枝水精华叶,其赤珠树赤珠根枝马瑙华叶,其马瑙树者马瑙根枝赤珠华叶,车璩树者车璩根桄众宝华叶。

“其七重墙,墙有四门,门有栏楯,七重墙上皆有楼阁台观,周匝围遶有园观浴池,生众宝华叶,宝树行列,花果繁茂,香风四起,悦可人心,鸳鸯,异类奇鸟,无数千种,相和而鸣

“又须弥山王中级阶道广四十由旬,挟道两边有七重宝墙、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如下阶。上级阶道广二十由旬,挟道两边有七重宝墙、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如中阶。”

佛告比丘:“其下阶道有鬼神住,名曰伽楼罗足。其中阶道有鬼神住,名曰持鬘。其上阶道有鬼神住,名曰喜乐。其四捶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宫殿,有七重宝城、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诸宝铃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过三十三天由旬一倍有焰摩天宫,过焰摩天宫由旬一倍有兜率天宫,过兜率天宫由旬一倍有化自在天宫,过化自在天宫由旬一倍有他化自在天宫,过他化自在天宫由旬一倍有梵加夷天宫。

“于他化自在天、梵加夷天中间,有摩天宫,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过梵伽夷天宫由旬一倍有光音天宫,过光音天由旬一倍有遍净天宫,过遍净天由旬一倍有果实天宫,过果实天由旬一倍有无想天宫,过无想天由旬一倍有无造天宫,过无造天由旬一倍有无热天宫,过无热天由旬一倍有善见天宫,过善见天由旬一倍有大善见天宫,过大善见天由旬一倍有色究竟天宫,过色究竟天上有空处智天、识处智天、无所有处智天、有想无想处智天,齐此名众生边际、众生世界,一切众生生、老、病、死、受阴、受有,齐此不过。”

四洲形状及人脸

佛告比丘:“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其土正方,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像彼地形。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其土形如半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尔,像彼地形。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尔,像此地形。须弥山北面天金所成,光照北方。须弥山东面天银所成,光照东方。须弥山西面天水精所成,光照西方。须弥山南面天琉璃所成,光照南方。

“郁单[*]曰有大树王,名菴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弗于逮有大树王,名伽蓝浮,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俱耶尼有大树王,名曰斤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又其树下有石牛幢,高一由旬。阎浮提有大树王,名曰阎浮,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金翅鸟王及龙王树,名俱利睒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阿修罗王有树,名,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忉利天有树,名曰昼度,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

须弥山边群山

“须弥山边有山,名伽陀罗,高四万二千由旬,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其山去须弥山八万四千由旬,其间纯生优钵罗花、钵头摩花、俱物头花、分陀利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亦充遍。去佉陀罗山不远有山,名伊沙陀罗,高二万一千由旬,纵广二万一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去佉陀罗山四万二千由旬,其间纯生优钵罗花、钵头摩花、俱勿头花、[*]分陀利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去伊沙陀罗山不远有山,名树巨陀罗,高万二千由旬,纵广万二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去伊沙陀罗山二万一千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去树[*]巨陀罗山不远有山,名善见,高六千由旬,纵广六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去树巨陀罗山万二千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

“去善见山不远有山,名马食上,高三千由旬,纵广三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去善见山六千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去马食山不远有山,名尼民陀罗,高千二百由旬,纵广千二百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去马食山三千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去尼民陀罗山不远有山,名调伏,高六百由旬,纵广六百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去尼民陀罗山千二百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去调伏山不远有山,名金刚围,高三百由旬,纵广三百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去调伏山六百由旬,其间纯生四种杂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气充遍。

“去大金刚山不远有大海水,海水北岸有大树王,名曰阎浮,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边空地复有丛林,名菴婆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阎婆,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娑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多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那多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为男,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为女,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男女,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散那,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栴檀,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佉酬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波㮈婆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毗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香㮈,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为梨,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安石留,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曰为甘,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呵梨勒,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毗酰勒,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阿摩勒,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阿摩犁,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㮈,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甘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苇,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竹,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舍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舍罗业,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木瓜,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大木瓜,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解脱华,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瞻婆,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婆罗罗,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修摩那,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婆师,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多罗梨,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伽耶,纵广五十由旬。复有丛林名葡萄,纵广五十由旬。

“过是地空,其空地中复有花池,纵广五十由旬,复有钵头摩池、俱物头池、[*]分陀利池,毒蛇满中,各纵广五十由旬。过是地空,其空地中有大海水,名郁禅那,此水下有转轮圣王道,广十二由旬。[*]挟道两边有七重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阎浮提地转轮圣王出于世时,水自然去,其道平现。去海不远有山,名郁禅,其山端严,树木繁茂,花果炽盛,众香芬馥,异类禽兽所不有。去郁禅山不远有山,名金壁,中有八万窟,八万象王此窟中,其身纯白,头有杂色,口有六牙,齿间金填。过金壁山已,有山名雪山,纵广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东西入海,雪山中间有宝山,高二十由旬。

“雪山埵出高百由旬,其山顶上有阿耨达池,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净无秽,七宝砌垒、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种种异色,七宝合成。其栏楯者,金栏银桄,银栏金桄,琉璃栏水精桄,水精栏琉璃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车璩栏众宝所成。金网银铃,银网金铃,琉璃网水精铃,水精网琉璃铃,车璩网七宝所成。金多罗树金根金枝银叶银果,银多罗树银根银枝金叶金果,水精树水精根枝琉璃花果,赤珠树赤珠根枝马瑙叶马瑙花果,车璩树车璩根枝众宝花果。

“阿耨达池侧皆有园观浴池,众花积聚,种种树叶,花果繁茂,种种香风,芬馥四布,种种异类,诸鸟哀鸣相和。阿耨达池底,金沙充满。其池四边皆有梯,金桄银陛,银桄金陛,琉璃桄水精陛,水精桄琉璃陛,赤珠桄马瑙陛,马瑙桄赤珠陛,车璩桄众宝陛。周匝皆有栏楯,生四种花,青、黄、赤、白,杂色参间,华如车轮,根如车,花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如蜜。阿耨达池东有恒伽河,从牛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阿耨达池南有新头河,从师子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阿耨达池西有婆叉河,从马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阿耨达池北有斯陀河,从象口中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阿耨达宫中有五柱堂,阿耨达龙王恒于中。”

佛言:“何故名为阿耨达?阿耨达其义云何?此阎浮提所有龙王尽有三,唯阿耨达龙无有三患。云何为三?一者举阎浮提所有诸龙,皆被热风、热沙著身,烧其皮肉,及烧骨髓以为苦恼,唯阿耨达龙无有此患。二者举阎浮提所有龙宫,恶风暴起,吹其宫内,失宝饰衣,龙身自现以为苦恼,唯阿耨达龙王无如是患。三者举阎浮提所有龙王,各在宫中相娱乐时,金翅大鸟入宫或始生方便,欲取龙食,诸龙怖惧,常怀热恼,唯阿耨达龙无如此患;若金翅鸟生念欲住,即便命终,故名阿耨达(阿耨达秦言无恼热)。”

佛告比丘:“雪山右面有城,名毗舍离,其城北有七黑山,七黑山北有香山,其山常有歌伎乐音乐之声。山有二窟,一名为昼,二名善昼,天七宝成,香洁,犹如天衣,妙音闼婆王从五百乾闼婆在其中止。昼、善昼窟北有娑罗树王,名曰善住,有八千树王围遶四面。善住树王下有象王,亦名善住,止此树下,身体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其头赤色,杂色毛间,六牙纤佣,金为间填,有八千象围遶随从;其八千树王下八千象,亦复如是。

“善住树王北有大浴池,名摩陀延,纵广五十由旬,有八千浴池周匝围遶,其水清凉,无有尘秽,以七宝堑周匝砌垒,遶池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七宝成,金栏银桄,银栏金桄,水精栏琉璃桄,琉璃栏水精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车璩栏众宝桄。其金罗网下银铃,其银罗网下埀金铃,水精罗网埀琉璃铃,琉璃桄网埀水精铃,赤珠罗网垂马瑙铃,马瑙罗网埀赤珠铃,砗璩罗网埀众宝铃。其金树者金根金枝银叶花实,其银树者银根银枝金叶花实,水精树者水精根枝琉璃花实,琉璃树者琉璃根枝水精花实,赤珠树者赤珠根枝马瑙花实,马瑙树者马瑙根枝赤珠花实,砗璩树者车璩根枝众宝花实。

“又其池底金沙布散,遶池周匝有七宝阶道,金陛银,银陛金[*]蹬,水精陛琉璃[*]蹬,琉璃陛水精[*]蹬,赤珠陛马瑙[*]蹬,马瑙陛赤珠[*]蹬,车璩陛众宝[*]蹬。挟陛两边有宝栏楯。又其池中生四种华,青、黄、赤、白,众色参间,华如车轮,根如车毂,花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如蜜。遶池四面有众园观、丛林、浴池,生种种花,树木清凉,花果丰盛,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善住象王念欲游戏,入池浴时,即念八千象王,时,八千象王复自念言:‘善住象王今以念我,我等宜往至象王所。’于是,众象即往前立。

“时,善住象王从八千象至摩陀延池,其诸象中有为王持盖者,有执宝扇扇象王者,中有作倡伎乐前导从者。时,善住象王入池洗浴,作倡伎乐,共相娱乐,或有象为王洗鼻者,或有洗口、洗头、洗牙、洗耳、洗腹、洗背、洗尾、洗足者,中有拔华根洗之与王食者,中有取四种花散王上者。尔时,善住象王洗浴、饮食,共相娱乐已,即出岸上,向善住树立。其八千象然后各自入池洗浴、饮食,共相娱乐。讫已还出,至象王所。

“时,象王从八千象前后导从,至善住树王所,中有持覆象王者,有执宝扇扇象王者,中有作倡伎乐在前导者。时,善住象王诣树王已,坐卧行步随意所游,余八千象各自在树下,坐卧行步随意所游。其树林中有围八寻者,有围九寻至十寻、十五寻者,唯善住象王婆罗树王围十六寻,其八千婆罗树枝叶堕落时,清风远吹置于林外,又八千象大小便时,诸夜叉鬼除之林外。”

佛告比丘:“善住象王有大神力,功德如是,虽为畜生,受福如是。”

[校勘]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姚秦三藏法师”,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

大正藏无“长阿含”三字,今依据宋、元二本补上。

“经”,明本作“经第十一”。

“洲”,大正藏原为“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洲”。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天”,宋、元、明三本作“天王”。

三=二【宋】【元】【明】

  “三”,宋、元、明三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二”。

十=千【元】

  “十”,元本作“千”。
  “千”,大正藏原为“十”,今依据元本改作“千”。

直=真【元】

  “直”,元本作“真”。
  “真”,大正藏原为“直”,今依据元本改作“真”。

斜=邪【宋】【元】【明】

  “斜”,宋、元、明三本作“邪”。
  “邪”,大正藏原为“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邪”。

低=俹【元】【明】

  “低”,元、明二本作“俹”。
  “俹”,大正藏原为“低”,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俹”。

挟=侠【宋】,夹【元】【明】

  ????

围=缭【宋】【元】【明】

  “围”,宋、元、明三本作“缭”。
  “缭”,大正藏原为“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缭”。

〔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叶”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列=烈【宋】

  “列”,宋本作“烈”。
  “烈”,大正藏原为“列”,今依据宋本改作“烈”。

阶+(其)【宋】【元】【明】

  “阶”,宋、元、明三本作“阶其”。
  大正藏无“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伽=迦【宋】【元】【明】

  “伽”,宋、元、明三本作“迦”。
  “迦”,大正藏原为“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迦”。

四+(出)【宋】【元】【明】

  “四”,宋、元、明三本作“四出”。
  大正藏无“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诸宝铃=宝铃七重【宋】【元】【明】

  “诸宝铃”,宋、元、明三本作“宝铃七重”。
  “宝铃七重”,大正藏原为“诸宝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宝铃七重”。

加=迦【宋】【元】【明】

  “加”,宋、元、明三本作“迦”。
  “迦”,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迦”。

曰=越【明】*

  “曰”,明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明本改作“越”。[*]

明校讹曰。梵语弗于逮讹也。当作东毗提诃洲此云胜

  ???

下=上【宋】【元】【明】

  “下”,宋、元、明三本作“上”。
  “上”,大正藏原为“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上”。

〔提〕-【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提”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树=其树【元】【明】

  “树”,元、明二本作“其树”。
  “其树”,大正藏原为“树”,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其树”。

修=脩【宋】

  “修”,宋本作“脩”。
  “脩”,大正藏原为“修”,今依据宋本改作“脩”。

画=昼【宋】【元】【明】

  “画”,宋、元、明三本作“昼”。
  “昼”,大正藏原为“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昼”。

十=千【元】【明】

  “十”,元、明二本作“千”。
  “千”,大正藏原为“十”,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千”。

陀=罗【宋】【元】【明】

  “陀”,宋、元、明三本作“罗”。
  “罗”,大正藏原为“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罗”。

分=芬【明】*

  “分”,明本作“芬”。[*]
  “芬”,大正藏原为“分”,今依据明本改作“芬”。[*]

亦=气【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气”。
  “气”,大正藏原为“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气”。

陀=罗【宋】【元】

  “陀”,宋、元二本作“罗”。
  “罗”,大正藏原为“陀”,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罗”。

勿=物【宋】【元】【明】

  “勿”,宋、元、明三本作“物”。
  “物”,大正藏原为“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物”。

巨=臣【宋】【元】【明】*

  “巨”,宋、元、明三本作“臣”。[*]
  “臣”,大正藏原为“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臣”。[*]

上=山【宋】【元】【明】

  “上”,宋、元、明三本作“山”。
  “山”,大正藏原为“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山”。

栴=旃【宋】【元】

  “栴”,宋、元二本作“旃”。
  “旃”,大正藏原为“栴”,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旃”。

梨=㮈【宋】【元】【明】

  “梨”,宋、元、明三本作“㮈”。
  “㮈”,大正藏原为“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㮈”。

留=榴【宋】【元】【明】

  “留”,宋、元、明三本作“榴”。
  “榴”,大正藏原为“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榴”。

业=叶【宋】【元】【明】

  “业”,宋、元、明三本作“叶”。
  “叶”,大正藏原为“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叶”。

名+(波)【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名波”。
  大正藏无“波”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婆=波【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葡萄=蒲桃【宋】【元】,蒲萄【明】

  ????

校=交【宋】【元】【明】*

  “校”,宋、元、明三本作“交”。[*]
  “交”,大正藏原为“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交”。[*]

净=清【宋】【元】【明】

  “净”,宋、元、明三本作“清”。
  “清”,大正藏原为“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清”。

所成=为桄【宋】【元】【明】

  “所成”,宋、元、明三本作“为桄”。
  “为桄”,大正藏原为“所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桄”。

所成=为铃【宋】【元】【明】

  “所成”,宋、元、明三本作“为铃”。
  “为铃”,大正藏原为“所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铃”。

〔马瑙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马瑙叶”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马瑙叶”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是=此【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搏=博【宋】

  “搏”,宋本作“博”。
  “博”,大正藏原为“搏”,今依据宋本改作“博”。

宋作本文。明无夹注。

  ???

唱伎乐=舞唱妓(【宋】伎)【宋】【元】【明】

  ???
  

濡=软【宋】,软【元】【明】*

  ????

闼=沓【宋】【元】【明】

  “闼”,宋、元、明三本作“沓”。
  “沓”,大正藏原为“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沓”。

〔画〕-【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画”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画”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蹬=隥【元】【明】*

  “蹬”,元、明二本作“隥”。[*]
  “隥”,大正藏原为“蹬”,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隥”。[*]

盛=茂【宋】【元】【明】

  “盛”,宋、元、明三本作“茂”。
  “茂”,大正藏原为“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茂”。

〔共〕-【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共”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至”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十=至十【宋】【元】【明】

  “十”,宋、元、明三本作“至十”。
  “至十”,大正藏原为“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至十”。

婆=娑【宋】【明】

  “婆”,宋、明二本作“娑”。
  “娑”,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明二本改作“娑”。

婆=娑【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娑”。
  “娑”,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娑”。

[注解]

俱利窟:??见进阶辩正??祇树给孤独园内的主要建筑物之一,窟前种植了迦利树(花带麝香气味的一种蔷薇),又译为花林窟。

未曾有:希有而值得赞叹的事。

向者:刚才;不久前。

贤圣默然:贤圣的静默,指修习禅定。

记:即“记说”。决定说;确定说。

今正是时,愿乐欲闻:现在正是解说的时机,(比丘们)欢喜愿意听闻。

周行:循环运行;巡行、绕行。

须弥山王:佛经所载此世界最高的山。

龙:形状似蛇、能呼风唤雨的众生,有福报但由于瞋或痴而堕龙身。

金翅鸟:佛经所载世界上最大的鸟,展翅有三百多万里,以吃地龙(鳄鱼之类)维生,一般人见不到,是天龙八部之一。音译为“迦楼罗”、“迦留罗”。

泥犁:“地狱”的音译。

阎罗王:地狱中的鬼王。又译为“阎摩”、“阎魔”、“阎摩罗”、“琰魔”、“琰摩”、“焰摩”。是地狱的审判者,同时也承受地狱的烧炙毒痛之苦。在中国民间更进一步发展成十阎罗王乃至十八阎罗王的信仰。

周匝:环绕一周。??

佛刹:一个大千世界是一位佛的教化之境。

由旬:长度单位,公牛挂轭行走一日的距离,约七、八公里。另译作“由延”。

埵:坚硬的土。读音同“朵”。

杂色间厕:各种颜色间杂、混杂。“厕”读音同“次”。

七宝:金、银、瑠璃、颇梨(玻瓈)、车渠(砗磲)、赤真珠、玛瑙。

七重:七列。

栏楯:栏杆。直的木条是栏,横的木条是楯。

罗网:网子,在此特指由珠宝连缀而成,装饰用的网子。帝释天宫殿中的罗网又称为“因陀罗网”。

行树:成列的树林。

水精:水晶。

琉璃:青色的宝石。

赤珠:红色的宝珠。

马瑙:一种隐晶质矿物。为结晶石英、石髓及蛋白石的混合物。有赤、白、灰各色相间,成平行环状波纹,中心部的空隙常附着有石英结晶,可作饰物。又译作“玛瑙”。

车璩:一种蛤类。软体动物砗磲贝科。世界最大的二枚贝,长者可达一米,厚达二十五公分,壳表有形似车轮的纹路,生活于热带海底。肉色白如玉,可食,壳可作装饰品。又译作“砗磲”、“车渠”。

桄:器物上的横木。如:“门桄”、“织机桄”。读音同“逛”。

悦可:取悦认可。

凫:动物名。鸟纲雁形目。状如鸭而略大。体长二尺许,嘴扁,脚短,趾间有蹼,翼长能飞翔,常群居于湖沼中。也称为“野鸭”。读音同“浮”。

雁:同“雁”。

相和而鸣:互相应和、呼应而鸣叫。

伽楼罗:??伽楼罗、持鬘、喜乐。可能为四天王统领的夜叉部众。??

遍净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是第三禅天中的最上层天。这天的天人相应于三禅的境界而身心清净光明,充分体验胜妙的快乐。又译为“遍净天”、“遍净光天”。

果实天:色界四禅天的第三天。此天是色界天中凡夫所能达到果报最殊胜的天界,因此称为“果实”。果实天中有一寂静的高处称为无想天,是外道修无想定所往生的地方,上座部等部派则将无想天算作另一天。又译为“广果天”、“因性果实天”、“严饰果实天”。

无想天:广果天中有一寂静的高处称为无想天,是外道修无想定所往生的地方,上座部等部派则将无想天算作另一天。

无造天:离欲界苦、色界乐,不令苦乐烦扰身心的天界,是三果阿那含圣者才能往生的五净居天之一。又译为“无烦天”。

无热天:意乐调柔,离于热恼的天界,是三果阿那含圣者才能往生的五净居天之一。

善见天: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的天界,是三果阿那含圣者才能往生的五净居天之一。

色究竟天:色界十八天的最高天、四禅天的最高天,也是五净居天的最高天。音译为“阿迦尼吒天”。

边际:尽头。

郁单曰: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千岁,是四大洲中果报最殊胜的大同世界,但没有佛法。另译为“北俱卢洲”、“郁单越”、“郁多罗提舍”。

弗于逮: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五百岁,义译为“东胜身洲”,因为此洲的人类身形殊胜。另译为“弗婆提舍”、“弗婆提”、“弗婆鞞陀提”。

俱耶尼: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二百五十岁,义译为“西牛货洲”,因为此洲以牛作为货币。另译为“拘耶尼”、“拘陀尼”、“瞿耶尼”、“瞿陀尼”、“瞿陀尼迦”。

阎浮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们居住于此。另译为“南赡部洲”、“阎浮洲”、“阎浮里”。

阎浮提:肯氏蒲桃树,为桃金娘科赤楠属的大乔木,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二十五米,果实成熟时呈紫黑色,近葡萄香味,可供食用及药用,为古代为重要的药材,在糖尿病药物发明前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印度古代称地球为“阎浮提”即因此树而命名。

俱利睒婆罗:金翅鸟所栖息的巨树,其性状类似吉贝木棉树。音译为“究罗睒摩罗树”、“居吒奢摩离树”。

善画:阿修罗居住处一株知名的树。过去当阿修罗被三十三天赶出原居住地,撤退到现在的居住地时,见到了善昼树,而知道到了哪里。【校勘建议:画改为昼】

昼度:刺桐树,为豆科刺桐属的落叶大乔木。在这里特指三十三天一株知名的树,义译为“香遍树”。

挟道:??本卷中的“挟道两边”、“挟岸两边”、“挟陛两边”或许该依第二品元明两本的校勘改为“夹道两边”、“夹岸两边”、“夹陛两边”??因为教育部字典有夹道一词,而无挟道,异体字典也没在“挟道”这个意义上有合理的解释。

端严:端正庄严。

芬馥:香气浓盛。读音同“吩咐”。

岩:高峻的山崖。

止:居住。

阿耨达池:义译为“无热恼池”,位于雪山山顶,香醉山以南,是四条大河的发源地,住有阿耨达龙王。又译为“阿耨达池”、“阿耨大池”、“阿耨大萨罗”。

砌垒:一层层往上砌筑积累。

陛:台阶、阶梯。

遶:围绕。

毂:车轮中心的圆木。读音同“谷”。

恒伽:恒河,是四大河之一。又译为“恒河”、“恒水”、“殑伽”。

新头:即今日的印度河,是四大河之一。又译为“辛头”、“私头”。

婆叉:即今日的阿姆河(Amu Darya),是中亚最长的河流,是内流河,历史上曾注入里海,今日注入咸海南部。四大河之一。又译为“博叉”。

斯陀:??此河位置较有异说【一切经音义:于阿耨达池四面出四大河。皆共旋流遶池一匝流入四海。东面出者名私多河。古译名斯陀河。南面者名兢伽河。古名恒河。西面出者名信度河。古名辛头河。北而出者名缚蒭河。古名博叉河。】--这条河似乎不属于恒河四大支流。??可参考大唐西域记卷十二;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二。

五柱堂:阿耨达龙王的居所。

患:祸患。

搏:扑打、打斗。

撮:抓取。读音同“搓”。

热恼:逼于剧苦,而身热心恼。

生念欲住,即便命终:??按:依他经看来,这边欲住似乎应该是【生念欲往】?阿耨达龙王有大福报,所以金翅鸟想过去吃他的时候,一生起这个念头就马上命终了。??(注:CBETA 最新校订为“生念欲往”。)

伎乐:音乐。

柔濡:校勘建议:可能“柔软”较合理,查字典“软”是“软”的异体字,“濡”则是湿润的意思。ref: “濡”,宋、元、明三本作“软”。ⓔ 濡=软【宋】,软【元】【明】*

乾闼婆:义译香神,很会弹琴,是音乐神。不食酒肉,以香气为食,其身也有香气。又译为“乾沓和”、“揵沓和”。

娑罗树:南亚常见的龙脑香科娑罗属高大乔木。

纤佣:柔美细长。

埀:“垂”的异体字

蹬:??原意亦指阶梯、石阶【与陛重复】,在这边或许指向台阶前缘供脚踩踏的地方。通“隥”。??

倡伎乐:歌舞音乐。

前导:前方引导。

葢:“盖”的异体字。

夜叉:义译为“疾行鬼”,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类或守护正法的鬼类,行动极为迅速。

[对应经典]

  • 《大楼炭经》
  • 《起世因本经》
  • 《起世经》
  • 《立世阿毘昙论》

 

[进阶辨正]

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郁单曰品第二

郁单曰宜人的地貌及气候

佛告比丘:“郁单[*]曰天下多有诸山,其彼山侧有诸园观浴池,生众杂花,树木清凉,花果丰茂,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其山中多众流水,其水洋顺,无有卒暴,众花覆上,汎汎徐流。挟岸两边多众树木,枝条柔弱,花果繁炽,地生[*]濡草,槃萦右旋,色如孔翠,香如婆师,濡若天衣,其地柔[*]濡,以足踏地,地凹四寸,举足还复,地平如掌,无有高下。

“比丘!彼郁单[*]曰土四面有四阿耨达池,各纵广百由旬,其水澄清,无有垢秽,以七宝厕砌其边,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与摩陀延池严饰无异。彼四大池各出四大河,广十由旬,其水洋顺,无有卒暴,众花覆上,汎汎徐流。挟岸两边多众树木,枝条柔弱,花果繁炽,地生[*]濡草,槃萦右旋,色如孔翠,香犹婆师,[*]濡若天衣,其地柔濡,以足蹈地,地凹四寸,举足还复,地平如掌,无有高下。又彼土地无有沟涧、坑坎、荆棘、株,亦无蚊蛇、蜂蝎、虎豹、恶兽,地纯众宝,无有石沙,阴阳调柔,四气和顺,不寒不热,无众恼患,其地润泽,尘秽不起,如油涂地,无有游尘,百草常生,无有冬夏,树木繁茂,花果炽盛,地生[*]濡草,[*]槃萦右旋,色如孔翠,香犹婆师,[*]濡若天衣,其地柔[*]濡,以足蹈地,地凹四寸,举足还复,地平如掌,无有高下。

自然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的环境

自然生出的粮食其土常有自然粳米,不种自生,无有糠糩,如白花聚,犹忉利天食,众味具足。自然烹调的锅具其土常有自然,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于[*]鍑下,饭熟光灭,不假火,不劳人功。自然生成的树屋其土有树,名曰曲躬,叶叶相次,天雨不漏,彼诸男女止宿其下。各种树提供各种日用品复有香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壳自裂,自然香出,其树或高六十里,或五十、四十,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壳自裂,自然香出。

“复有衣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衣,其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种种衣。复有庄严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严身之具,其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里,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种种严身之具。复有花鬘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鬘,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里,极小高五里,亦皆花果繁茂,出种种鬘。复有器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器,其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种种器。复有果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果,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种种果。复有乐器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乐器,其树或高六十里、五十、四十,极小高五里,皆花果繁茂,出种种乐器。

娱乐设施

“其土有池,名曰善见,纵广百由旬,其水清澄,无有垢秽,以七宝堑厕砌其边,遶池四面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善见池北有树,名菴婆罗,周围七里,上高百里,枝叶四布遍五十里。其善见池东出善道河,广一由旬,其水徐流,无有洄澓,种种杂花覆蔽水上,[*]挟岸两边树木繁茂,枝条柔弱,花果炽盛,地生[*]濡草,[*]槃萦右旋,色如孔翠,香如婆师,[*]濡若天衣,其地柔[*]濡,足踏地时,地凹四寸,举足还复,地平如掌,无有高下。

“又其河中有众宝船,彼方人民欲入中洗浴游戏时,脱衣岸上,乘船中流,游戏娱乐讫已,度水遇衣便著,先出先著,后出后著,不求本衣。次至香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杂香,以自涂身。次到衣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杂衣,随意所著。次到庄严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庄严,以自严饰。次到鬘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杂鬘,以著头上。次到器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宝器,取宝器已。次到果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美果,或啖食者,或口含者,或漉汁饮者。次到乐器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乐器,调之,并以妙声和[*]弦,而行诣于园林,随意娱乐,或一日、二日至于七日,然后复去,无有定处。

“善见池南出妙体河,善见池西出妙味河,善见池北出光影河,亦复如是。善见池东有园林名善见,纵广百由旬,遶园四边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其园四面有四大门,周匝栏楯,皆七宝成。园内清净,无有荆棘,其地平正,无有沟涧、坑坎、陵阜,亦无蚊虻、蝇蚤虱、蚖蛇、蜂蝎、虎狼、恶兽,地纯众宝,无有石沙,阴阳调柔,四气和顺,不寒不热,无众恼患,其地润泽,无有尘秽,如油涂地,游尘不起,百草常生,无有冬夏,树木繁茂,花果炽盛,地生[*]濡草,盘萦右旋,色如孔翠,香如婆师,[*]濡若天衣,其地柔[*]濡,足蹈地时,地凹四寸,举足还复。

“其园常生自然粳米,无有糠糩,如白花聚,众味具足,如忉利天食。其园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于[*]鍑下,饭熟光灭,不假樵火,不劳人功。其园有树,名曰曲躬,叶叶相次,天雨不漏,使诸男女止宿其下。复有香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香,树有高六十里、五十、四十,至高五里,花果繁茂,出种种香,乃至乐器树,亦复如是。其土人民至彼园中游戏娱乐,一日、二日,至于七日,其善见园无人守护,随意游戏,然后复去。

“善见池南有园林,名大善见。善见池西有园林,名曰娱乐。善见池北有园林,名曰等花,亦复如是。精致利人的生活细节其土中夜、后夜,阿耨达龙王数数随时起清净云,周遍世界而降甘雨,构牛顷,以八味水润泽普洽,水不留停,地无泥淖,犹如鬘师以水洒华,使不萎枯,润泽鲜明。时,彼土于中夜后无有云翳,空中清明,海出凉风,清净柔和,微吹人身,举体快乐。其土丰饶,人民炽盛须食时,以自然粳米著于釜中,以焰光珠置于釜下,饭自然熟,珠光自灭。诸有来者,自恣食之,其主不起,饭终不尽;若其主起,饭则尽赐。其饭鲜洁,如白花[*]聚,其味具足,如忉利天食,彼食此饭,无有众病,气力充足,颜色和悦,无有衰耗。

郁单曰人的特色

健壮好看的形貌又其上人身体相类形貌同等,不可分别,其貌少壮,如阎浮提二十许人,其人口齿平正洁白,密致无间,发绀青色,无有尘垢,发八指,齐眉而止,不长不短。婚丧礼俗若其土人起欲心时,则熟视女人而舍之去,彼女随后往诣园林,若彼女人是彼男子父亲、母亲骨肉中表不应行欲者,树不曲荫,各自散去。若非父亲、母亲骨肉中表应行欲者,树则曲躬,回荫其身,随意娱乐,一日、二日,或至七日,尔乃散去。彼人怀,七日、八日便产,随生男女,置于四衢交道头,舍之而去。诸有行人经过其边,出指令,指出甘乳,充适儿身。过七日已,其儿长成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

“彼人命终,不相哭泣,庄严死尸,置四衢道,舍之而去;有鸟名忧慰禅伽,接彼死尸置于他方。又其土人,大小便时,地即为开,便利已,地还自合。

个性洒脱其土人民无所系恋,亦无畜积长命千岁,死后生天寿命常定,死尽生天。

修十善得生郁单曰

“彼人何故寿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善行,身坏命终,生郁单[*]曰,寿命千岁,不增不减。是故彼人寿命正等

“复次,杀生者堕恶趣,不杀者生善趣,如是窃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者,堕恶趣中;不盗,不淫,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贪取、嫉妒、邪见者,则生善趣。若有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贪取、嫉妒、邪见,身坏命终,生郁单曰,寿命千岁,不增不减。是故彼人寿命正等。复次,悭悋贪取,不能施惠,死堕恶道;开心不悋,能为施惠者,则生善处。有人施沙门、婆罗门,及施贫穷乞儿、疮病、困苦者,给其衣服、饭食、乘舆、花鬘、涂香、床、房舍,又造立塔庙,灯烛供养,其人身坏命终,生郁单曰,寿命千岁,不增不减。是故彼人寿命正等。

“何故称郁单[*]曰为胜?其土人民不受十善,举动自然与十善合,身坏命终,生天善处,是故彼人得称为称郁单[*]曰。郁单曰[*]者,其义云何?于三天下,其土最上最胜,故名郁单[*]曰(郁单曰秦言最上)。”

[校勘]

〔佛说长…世记经〕-【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佛说长…世记经”七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长…世记经”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曰=越【明】*

  “曰”,明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明本改作“越”。[*]

挟=夹【元】【明】

  “挟”,元、明二本作“夹”。
  “夹”,大正藏原为“挟”,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夹”。

槃=盘【明】

  “槃”,明本作“盘”。
  “盘”,大正藏原为“槃”,今依据明本改作“盘”。

豹=狼【宋】【元】【明】

  “豹”,宋、元、明三本作“狼”。
  “狼”,大正藏原为“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狼”。

花聚=华丛【宋】【元】【明】

  “花聚”,宋、元、明三本作“华丛”。
  “华丛”,大正藏原为“花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华丛”。

味=物【宋】【元】【明】

  “味”,宋、元、明三本作“物”。
  “物”,大正藏原为“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物”。

“鍑”,宋、元、明三本作“镬”。[*]

壳=𣫘【宋】【元】*,[谷-(一/禾)+卵]【明】*

  ????

树=其树【元】【明】

  “树”,元、明二本作“其树”。
  “其树”,大正藏原为“树”,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其树”。

无=亦无【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亦无”。
  “亦无”,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亦无”。

船=舡【宋】

  “船”,宋本作“舡”。
  “舡”,大正藏原为“船”,今依据宋本改作“舡”。

度=渡【宋】【元】【明】

  “度”,宋、元、明三本作“渡”。
  “渡”,大正藏原为“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渡”。

弦=弦【宋】【元】【明】*

  “弦”,宋、元、明三本作“弦”。[*]
  “弦”,大正藏原为“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弦”。[*]

〔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蚤”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石沙=砂石【宋】【元】【明】

  “石沙”,宋、元、明三本作“砂石”。
  “砂石”,大正藏原为“石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砂石”。

盘=槃【宋】【元】

  “盘”,宋、元二本作“槃”。
  “槃”,大正藏原为“盘”,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槃”。

使=彼【宋】【元】【明】

  “使”,宋、元、明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构=𤙲【宋】,[(壳-一)/牛]【元】【明】

  ????

枯=茄【宋】

  “枯”,宋本作“茄”。
  “茄”,大正藏原为“枯”,今依据宋本改作“茄”。

赐=儩【宋】【元】【明】

  “赐”,宋、元、明三本作“儩”。
  “儩”,大正藏原为“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儩”。

形=颜【宋】【元】【明】

  “形”,宋、元、明三本作“颜”。
  “颜”,大正藏原为“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颜”。

尘垢=痿落【宋】【元】【明】

  “尘垢”,宋、元、明三本作“痿落”。
  “痿落”,大正藏原为“尘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痿落”。

眉=肩【宋】【元】【明】

  “眉”,宋、元、明三本作“肩”。
  “肩”,大正藏原为“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肩”。

人=人民【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人民”。
  “人民”,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人民”。

嗽=𠲿【宋】【元】【明】

  “嗽”,宋、元、明三本作“𠲿”。
  “𠲿”,大正藏原为“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𠲿”。

长成=成长【宋】【元】【明】

  “长成”,宋、元、明三本作“成长”。
  “成长”,大正藏原为“长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成长”。

饭=饮【宋】【元】【明】

  “饭”,宋、元、明三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

为=人为【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人为”。
  “人为”,大正藏原为“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人为”。

〔郁单…上〕七字-【明】

  明本无“郁单…上”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郁单…上”四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注解]

卒暴:(水流)急遽起伏。“卒”是仓猝、突然的意思,读音同“促”。

汎汎:水顺流无阻的样子。

槃萦右旋:如圆盘般向右旋绕。

孔翠:孔雀、翠鸟的羽毛。

婆师:婆利师迦花的简称。素馨的一种,花白色,很香。

其地柔[*]濡:校勘建议-→可能“地生软草”、“其地柔软”较合理,查字典“软”是“软”的异体字,“濡”则是湿润的意思。ref: “濡”,宋、元、明三本作“软”。ⓔ 濡=软【宋】,软【元】【明】*

举足还复:抬起脚又恢复原来的高度。

堑:坑、壕沟。亦指护城河,读音同“欠”。如:“沟堑”。

严饰:装饰。

沟涧:溪涧,两山之间的溪流。

荆棘:多刺的灌木。

杌:只有主干而没有旁枝的树。

虻:昆虫纲双翅目虻科动物的通称。头阔、眼大、体粗壮多毛,小者体形如家蝇,大者体形如熊蜂,有刺吸式口器,吸食牛等牲畜血液,有时也吸食人血。读音同“盟”。

蚖:蜥蜴类动物。古文作“螈”。

四气: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

自然粳米:远古时代自然生长的稻米,没有糠、没有壳、有香气,采收后可直接食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被耕种的熟米”。

糠糩:“糠”、“糩”都指谷物的外壳。

釜: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即今之铁锅。如:“破釜沉舟”。

鍑: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为大口径的锅子。读音同“复”。

摩尼珠:宝珠。

樵:柴。

相次:按照次第排列。

严身:整理、打扮身体。

花鬘:以花结串而成的饰品。

洄澓:蜿蜒曲折的水流、漩涡。

啖食:吃东西。

漉汁:过滤、滤清果汁。

鼓:敲击、拍击、弹奏。如:“鼓琴”、“鼓瑟”。

陵阜:土山。“阜”读音同“父”。

周遍:遍布。

如构牛顷:如同挤牛奶般短暂的时间。

八味水:??应是八功德水,但八味的定义有两种。一: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二: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

泥淖:烂泥浆。“淖”读音同“闹”。

云翳:阴暗的云。

举体快乐:全身快乐。

丰饶:富足。

颜色:容貌、气色。

相类:相似;相像。

绀青:颜色青而含赤。

中表:父亲的姊妹之子为外兄弟,母亲的兄弟姊妹之子为内兄弟,合称为“中表”。

妊:“妊”的异体字。

四衢:十字路口。“衢”读音同“渠”。

交道:交叉的道路。

嗽:以口吸吮。如:“嗽饮”。

系恋:比喻难以割舍。

畜积:储存;积聚。“畜”通“蓄”。

寿命正等:寿命刚好一千岁,不多也不少。

悭悋:吝啬。

施惠:给予恩惠、德泽。

乘舆:车子、轿子,泛指交通工具。

涂香:印度夏天酷热,人体易流汗发臭,发展出以各种香如沉水、旃檀磨成粉末,拌水调和后涂抹身上,消除体臭的风俗习惯。

㯓:“榻”的异体字,类似床的坐卧用具。读音同“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郁单曰的优缺点

郁单曰,也就是北俱卢洲,完全符合而且超越孔子在《礼运大同篇》对于大同世界的要求,也可说接近多数人希望生活所在的理想人间。

要往生到这样的理想人间,就需要在此生奉行十善,由于善业而能出生在人人自在快乐、不分你我、长命千岁的郁单曰。

然而郁单曰也是“八难”(见佛闻法的八个障难)之一,由于生活只有快乐、没有痛苦,而没有修行解脱的动机,也不会产生觉悟的圣人,使得郁单曰人无法听闻佛法乃至超脱轮回。

  • 互惠的生态系

郁单曰有许多种特殊树木,可像全自动生产线般产出各种生活用品。树木是完美的太阳能系统(100%绿电),而且负碳排(比零碳排还环保)。从本经种种叙述来看,郁单曰人的生活与生态完美结合并且互惠。

从郁单曰的例子,可见人类只要将资源投入在正确的方向,有办法做到科技与环境完全共存的永续发展。只可惜南瞻部洲的人类不时过于贪心而短视近利、牺牲环境,过多瞋心而将资源投入军事等毁灭性的用途,在愚痴造业之下终将招感极端气候等天灾反扑,以及人祸所致的刀兵劫。

  • 四大洲所指为何

佛典中描述世界组成的名词,许多是采用古印度当时的既有词汇,然而古印度婆罗门教认为世界有常存不灭的成分,佛陀则表明世界的所有组成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

那么四大洲在哪儿?

一种解读是四大洲指四个不同的行星,居住有不同物质组成但同为人形的人类。由于太空中没有绝对的东南西北,不同的行星位于不同的公转轨道,只是以古人所能理解的东南西北来称呼其位置。不同洲的人类由于物质身体的组成不同,不一定能直接看得到别洲的人类,如同人和鬼纵使处于同个空间但彼此通常看不到对方。

也有学者认为经中对于四大洲的细部解说,在传抄过程中混入了论师采用古印度世界观来作的注解,因此包含了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传说。以这种看法,佛典中世界组成的叙述就视为传说即可,不须如同佛经的其他部分视为真理,也就不须过于讲究。

还有人认为这些描述除了传说外,也包含古代修行者借由神通所感应到的世间现象,然而神通感应容易扭曲,将不同洲的人类之间的差异过度放大了。这些叙述古人难以精确理解,辗转口传及翻译而更加失真。有些这样解读的学者认为四大洲相当于地球上的四块大陆,例如三角形的阎浮提(南瞻部洲)为印度半岛,半月形的俱耶尼(西牛货洲)为美洲、方形的郁单曰(北俱卢洲)为欧亚大陆至印度以北的部分,圆形的弗于逮(东胜身洲)为东亚大陆。但这种解读难以说明佛典所载四大洲人种迥然不同的习性及寿命。

总之,佛典中四大洲的描述可能混合了古印度传说、神通所见、当时人们有限的理解、以及长年口传和翻译的失真,甚至不同的论师所提到的四大洲也可能基于不同的定义。因此不须要将这些叙述当作精确的说明,只要把握住背后的重点:世间一切是由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转轮圣王品第三

佛告比丘:“世间有转轮圣王,成就七宝,有四神德。云何转轮圣王成就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云何转轮圣王金轮宝成就?若转轮圣王出阎浮提地,刹利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上高殿上,与婇女众共相娱乐,天金轮宝忽现在前,轮有千其光色具足,天金所成,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轮径丈四。转轮圣王见已,默自念言:‘我曾从先宿诸旧闻如是语:“若刹利王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昇法殿上,婇女围遶,自然金轮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轮径丈四,是则名为转轮圣王。”今此轮现,将无是耶?今我宁可试此轮宝。’

“时,转轮王即召四兵,向金轮宝,偏露右臂,右膝着地,以右手摩扪金轮语言:‘汝向东方,如法而转,勿违常则。’轮即东转。时,转轮王即四兵随其后行,金轮宝前有四神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尔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以金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诣王所,拜首白言:‘善哉!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多诸珍宝,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唯愿圣王于此治政,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当。’时,转轮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枉,无令国内有非法行,身不杀生,教人不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之人,此即名为我之所治。’

“时,诸小王闻是教已,即从大王巡行诸国,至东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随轮所至,其诸国王各献国土,亦如东方诸小王比。此阎浮提所有名曰土沃野丰,多出珍宝,林水清净,平广之处,轮则周行,封图度东西十二由旬,南北十由旬,天神于中夜造,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造此城已,金轮宝复于其城中,图度封地东西四由旬,南北二由旬,天神于中夜造宫殿,宫墙七重,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造宫殿已,时,金轮宝在宫殿上虚空中住,完具而不动转。转轮圣王踊跃而言:‘此金轮宝真为我,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金轮宝成就。

“云何白象宝成就?转轮圣王清旦于正殿上坐,自然象宝忽现在前,其毛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其首杂色,六牙纤佣,真金间填。时,王见已念言:‘此象贤良,若善调者可御乘。’即试调习,诸能悉备。时,转轮王欲自试象,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时以还。时,转轮王踊跃而言:‘此白象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象宝成就。

“云何转轮圣王绀马宝成就?时,转轮圣王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马宝忽现在前,绀青色,尾,头颈如象,力能飞行。时,王见已念言:‘此马贤良,若善调者,可中御乘。’即试调习,诸能悉备。时,转轮圣王欲自试马宝,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时已还。时,转轮王踊跃而言:‘此绀马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绀马宝成就。

“云何神珠宝成就?时,转轮圣王于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神珠忽现在前,质色清彻,无有瑕秽。时,王见已言:‘此珠妙好,若有光明,可照宫内。’时,转轮王欲试此珠,即召四兵,以此宝珠置高幢上,于夜冥中,出城。其珠光明照一由旬,现城中人皆起作务,谓为是昼。时,转轮圣王踊跃而言:‘今此神珠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神珠宝成就。

“云何玉女宝成就?时,玉女宝忽然出现,颜色溶溶,面貌端正,不长不短,不麤不细,不白不黑,不刚不柔,冬则身温,夏则身凉,举身毛孔出栴檀香,口出优钵罗花香,言语柔[*]濡,举动安详,先起后坐,不失宜则。时,转轮圣王见已无著,心不暂念,况复亲近?时,转轮圣王见已,踊跃而言:‘此玉女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玉女宝成就。

“云何居士宝成就?时,居士丈夫忽然自出,宝藏自然财富无量,居士宿福,眼能彻视地中伏藏,有主无主皆悉见知,其有主者能为拥护,其无主者取给王用。时,居士宝往白王言:‘大王!有所给与,不足为忧,我自能办。’转轮圣王欲试居士宝,即[*]船于水游戏,告居士曰:‘我须金宝,汝速与我。’居士报曰:‘大王小待,须至岸上。’王寻逼言:‘我今须用,正尔得来。’时,居士宝被王严敕,即于[*]船上长跪,以右手内著水中,水中宝瓶随手而出,如虫缘树,彼居士宝亦复如是,内手水中,宝[*]缘手出,充满[*]船上,而白王言:‘须宝用,为须几许?’时,转轮圣王语居士言:‘止!止!吾无所须,相试耳,汝今便为供养我已。’时,居士闻王语已,寻以宝物还没水中。时,转轮圣王踊跃而言:‘此居士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居士宝成就。

“云何主兵宝成就?时,主兵宝忽然出现,智谋雄猛,英略独决,即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不足为忧,我自能办。’时,转轮圣王欲试主兵宝,即集四兵而告之曰:‘汝今用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严者严,已严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时,主兵宝闻王语已,即令四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严者严,已严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时,转轮圣王见已,踊跃而言:‘此主兵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转轮圣王七宝成就。

谓四神德,一者长寿不夭无能及者,二者身强无患无能及者,三者颜貌端正无能及者,四者宝藏盈溢无能及者,是为转轮圣王成就七宝及四功德。

“时,转轮圣王久乃命驾出游后园,寻告御者:‘汝当善御而行。所以然者?吾欲谛观国土人民安乐无患。’时,国人民路次观者,复语侍人:‘汝且徐行,吾欲谛观圣王威颜。’时,转轮圣王慈育民物如父爱子,国民慕王如子仰父,所有珍琦尽以贡王,愿纳受,在意所与。时,王报曰:‘且止!诸人!吾自有宝,汝可自用。’

“转轮圣王治此阎浮提时,其地平正,无有荆棘、坑坎、堆阜,亦无蚊虻、蜂蝎、蝇蚤、蛇蚖、恶虫,石沙、瓦砾自然沉没,金银宝玉现于地上,四时和调,不寒不热,其地柔[*]濡,无有尘秽,如油涂地,洁净光泽,无有尘秽。转轮圣王治于世时,地亦如是,地出流泉,清净无竭,生柔濡草,冬夏常青,树木繁茂,花果炽盛,地生[*]濡草,色如孔翠,香若婆师,[*]濡如天衣,足蹈地时,地凹四寸,举足还复,无空缺处,自然粳米无有糠糩,众味具足。时有香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果自然裂,出自然香,香气馥熏。复有衣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衣。复有庄严树,花果炽盛,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庄严具。复有鬘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鬘。复有器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器。复有果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果。复有乐器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众乐器。

“转轮圣王治于世时,阿耨达龙王于中夜后起大密云,弥满世界而降大雨,如[*]构牛顷,雨八味水,润泽周普,地无停水,亦无泥洹,润泽沾洽,生长草木。犹如鬘师水洒花鬘,使花鲜泽,令不萎枯,时雨润泽,亦复如是。又时于中夜后,空中清明,净无云曀,海出凉风,清净调柔,触身生乐。圣王治时,此阎浮提五谷丰贱,人民炽盛,财宝丰饶,无所匮乏

“当时,转轮圣王以正治国,无有,修十善行,尔时诸人民亦修正见,具十善行。其王久久,身生重患,而取命终。时犹如乐人,食如小过,身小不适,而便命终,生梵天上。时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及国土民作倡伎乐,葬圣王身。其王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国内士民,以香汤洗浴王身,以劫贝缠五百张叠,次如缠之,奉举王身,置金棺里,以香油灌置铁里。复以木椁重衣其外,积众香薪重衣其上,而耶维之,于四衢道头起七宝塔,纵广一由旬,杂色参间,以七宝成。其塔四面各有一门,周匝栏楯,以七宝成。其塔四面空地纵广五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金墙银门,银墙金门,琉璃墙水精门,水精墙琉璃门,赤珠墙马瑙门,马瑙墙赤珠门,车璩墙众宝门。其栏楯者,金栏银桄,银栏金桄,水精栏琉璃桄,琉璃栏水精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车璩栏众宝桄。其金罗网下悬银铃,其银罗网下悬金铃,琉璃罗网悬水精铃,水精罗网悬琉璃铃,赤珠罗网悬马瑙铃,马瑙罗网悬赤珠铃,车璩罗网悬众宝铃。其金树者银叶花实,其银树者金叶花实,其琉璃树水精花叶,水精树琉璃花叶,赤珠树者马瑙花叶,马瑙树赤珠花叶,车璩树众宝花叶。其四园墙复有四门,周匝栏楯。又其墙上皆有楼阁宝台,其墙四面有树木园林、流泉浴池,生种种花,树木繁茂,花果炽盛,众香芬馥,异鸟哀鸣。其塔成已,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举国士民皆来供养此塔,施诸穷乏,须食与食,须衣与衣,象马宝乘,给众所须,随意所与。转轮圣王威神功德,其事如是。”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八

[校勘]

〔佛说…世记经〕十一字-【明】

  明本无“佛说…世记经”六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世记经”六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所+(须)【元】【明】

  “所”,元、明二本作“所须”。
  大正藏无“须”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身=自【宋】【元】【明】

  “身”,宋、元、明三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为“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为=曰【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提=地【宋】【元】【明】

  “提”,宋、元、明三本作“地”。
  “地”,大正藏原为“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地”。

土=土地【宋】【元】【明】

  “土”,宋、元、明三本作“土地”。
  “土地”,大正藏原为“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土地”。

广=旷【宋】【元】【明】

  “广”,宋、元、明三本作“旷”。
  “旷”,大正藏原为“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旷”。

尽=画【宋】【元】【明】

  “尽”,宋、元、明三本作“画”。
  “画”,大正藏原为“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画”。

十=七【宋】【元】【明】

  “十”,宋、元、明三本作“七”。
  “七”,大正藏原为“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七”。

墎=郭【宋】【元】【明】

  “墎”,宋、元、明三本作“郭”。
  “郭”,大正藏原为“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郭”。

已=邑【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邑”。
  “邑”,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邑”。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朱鬃=珠毛【宋】【元】【明】

  “朱鬃”,宋、元、明三本作“珠毛”。
  “珠毛”,大正藏原为“朱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珠毛”。

质=其【元】【明】

  “质”,元、明二本作“其”。
  “其”,大正藏原为“质”,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其”。

〔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时”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时+(王)【宋】

  “时”,宋本作“时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本补上。

溶溶=从容【宋】【元】【明】

  “溶溶”,宋、元、明三本作“从容”。
  “从容”,大正藏原为“溶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从容”。

栴=旃【宋】【元】

  “栴”,宋、元二本作“旃”。
  “旃”,大正藏原为“栴”,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旃”。

明 讹曰宜当作仪

  ???

转=时转【宋】【元】【明】

  “转”,宋、元、明三本作“时转”。
  “时转”,大正藏原为“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时转”。

缘=淞【宋】【元】,沿【明】*

  ????

王+(见)【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王见”。
  大正藏无“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没=投【宋】【元】【明】

  “没”,宋、元、明三本作“投”。
  “投”,大正藏原为“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投”。

罚=伐【元】【明】

  “罚”,元、明二本作“伐”。
  “伐”,大正藏原为“罚”,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伐”。

已=以【宋】【元】

  “已”,宋、元二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以”。

谓=河谓【宋】【元】【明】

  “谓”,宋、元、明三本作“河谓”。
  “河谓”,大正藏原为“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河谓”。

强=彊【宋】【元】,疆【明】

  ????

琦=奇【宋】【元】【明】

  “琦”,宋、元、明三本作“奇”。
  “奇”,大正藏原为“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奇”。

在=任【元】

  “在”,元本作“任”。
  “任”,大正藏原为“在”,今依据元本改作“任”。

堆=埠【宋】【元】【明】

  “堆”,宋、元、明三本作“埠”。
  “埠”,大正藏原为“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埠”。

蛇蚖=蚖蛇【宋】【元】【明】

  “蛇蚖”,宋、元、明三本作“蚖蛇”。
  “蚖蛇”,大正藏原为“蛇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蚖蛇”。

曀=翳【宋】【元】【明】

  “曀”,宋、元、明三本作“翳”。
  “翳”,大正藏原为“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翳”。

“贱”,明校讹曰:“贱当作穰”。

玉=王【明】

  “玉”,明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为“玉”,今依据明本改作“王”。

浴=沐【宋】【元】【明】

  “浴”,宋、元、明三本作“沐”。
  “沐”,大正藏原为“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沐”。

叠=㲲【元】【明】

  “叠”,元、明二本作“㲲”。
  “㲲”,大正藏原为“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㲲”。

奉=捧【宋】【元】【明】

  “奉”,宋、元、明三本作“捧”。
  “捧”,大正藏原为“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捧”。

耶=阇【宋】【元】【明】

  “耶”,宋、元、明三本作“阇”。
  “阇”,大正藏原为“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阇”。

罗=为罗【宋】【元】【明】

  “罗”,宋、元、明三本作“为罗”。
  “为罗”,大正藏原为“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罗”。

〔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佛说〕-【宋】【元】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二字,今依据宋、元二本删去。

[注解]

主兵宝:勇健又有智谋,善于统领军队的大臣。又译作“主兵臣宝”、“典兵宝”。

香汤:加入香料煮成的热水。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圆外框的直木。

将无是耶:将无是耶:莫非我是(转轮圣王)?(将无是莫非的意思)

常则:一定的规则。

钵:泛称可盛酒、装东西或洗涤东西的圆形金属或陶瓷用具。如:“酒钵”、“饭钵”。“钵”是“钵”的异体字。

志性:心性;心念。

给使左右:在一旁辅佐,供你差遣。

偏枉:偏袒、冤枉。

图度:规划、度量、规度,对应的《起世经》文为:“东西经度阔七由旬,南北规划十二由旬,如是规度为界分已,尔时诸天即于其夜从空来下,为转轮王造立宫殿,应时成就。”。先规划宫殿的大小、方位,然后施工、建造宫殿。

城墎:城墙、城市。“墎”是“郭”的异体字。

校饰:间杂装饰。

踊跃:欢欣鼓舞的样子。

瑞:吉祥的征兆。

中:适合。

鬃:同“鬃”,马颈上的长毛。读音同“宗”。

高幢:高举的圆柱状旗帜,在旗柱顶端的圆顶周围系上丝帛或布幔,垂下后呈现圆筒状

夜冥:幽暗的黑夜。

赍:拿、持。读音同“机”。

憧:应为“幢”,该句于《起世因本经》中作:“重云黑暗,电光出时,转轮圣王取此珠宝,悬置幢上,出游苑中,验珠德故。”

作务:起来工作、劳动。

溶溶:明净且洁白的样子。

栴檀:檀香,为檀香科檀香属的常绿小乔木,有白檀、赤檀等种类。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二米,心材黄褐色,有强烈香味,可作香料、药用、或雕刻材料。

宜则:仪则,“仪”与“宜”同义。校勘明本作“仪则”。

无著:没有执著。

彻视:透视。

伏藏:埋于地里的宝藏。

给与:交付、拿财物给别人。如:“给与奖状”、“给与救济”。

向:刚刚、不久前。

讨ⓠ罚:讨伐,参考校勘本注解:ⓠ 罚=伐【元】【明】。

谛观:仔细观察。

路次:路途中。

瓦砾:砖瓦、砂砾。泛指鄙贱的物品。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弥满:充满;满布。

泥洹:疑为“泥淖”的讹误,参见上一品中类似叙述的段落。

沾洽:雨泽充足。“沾”文献异文作“霑”。

丰贱:物多价廉。

匮乏:贫穷;缺乏、不足。

阿:迎合、偏袒。如:“阿附”、“阿私”、“谄媚阿谀”。

抂:偏袒、冤枉的“枉”。“转轮圣王以正治国,无有阿抂,修十善行”等句,为同品“但当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枉,无令国内有非法行,身不杀生,教人不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之人。”等句的简化说明。

倡伎乐:歌舞、演戏、音乐。

劫贝:棉花的音译,在这里指棉花所织的布。

椁:棺材外面的套棺。读音同“果”。

耶维:火化。又译为阇维、蛇旬、荼毘。

[对应经典]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九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

第四分世记经地狱品第四

地狱所在

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围遶其外,复有大海水周匝围遶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彼有八大地狱,其一地狱有十六小地狱。

八大地狱

“第一大地狱名想,第二名黑绳,第三名堆压,第四名叫唤,第五名大叫唤,第六名烧炙,第七名大烧炙,第八名无间。其想地狱有十六小狱,小狱纵广五百由旬,第一小狱名曰黑沙,二名沸屎,三名五百,四名饥,五名渴,六名一铜釜,七名多铜釜,八名石磨,九名脓血,十名量火,十一名灰河,十二名铁丸,十三名𬬱斧,十四名犲狼,十五名剑树,十六名寒

“云何名想地狱?其中众生手生铁爪,其爪长利,迭相瞋忿,怀毒害想以爪相𭺙,应手肉堕,想为已死;冷风来吹,皮肉还生,寻活起立。自想言:‘我今已活。’余众生言:‘我想汝活。’以是想故,名想地狱。

“复次,想地狱其中众生怀毒害想,共相触娆,手执自然刀剑,刀剑锋利,迭相剌,脔割,身碎在地,想谓为死;冷风来吹,皮肉更生,寻活起立。彼自想言:‘我今已活。’余众生言:‘我想汝活。’以此因缘故,名想地狱。

“复次,想地狱其中众生怀毒害想,迭相触娆,手执刀剑,刀剑锋利,共相斫剌,㓟剥脔割,想谓为死;冷风来吹,皮肉更生,寻活起立。自言:‘我活。’余众生言:‘我想汝活。’以此因缘故,名想地狱。

“复次,想地狱其中众生怀毒害想,迭相触娆,手执油影刀,其刀锋利,更相斫刺,㓟剥脔割,想谓为死;冷风来吹,皮肉更生,寻活起立。自言:‘我活。’余众生言:‘我想汝活。’以是因缘,名为想地狱。

“复次,想地狱其中众生怀毒害想,迭相触娆,手执小刀,其刀锋利,更相斫剌,㓟剥脔割,想谓为死;冷风来吹,皮肉更生,寻活起立。自言:‘我活。’余众生言:‘我想汝活。’以是因缘故,名想地狱。

想地狱的十六小地狱

“其中众生久受罪已,出想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牵,不觉忽到黑沙地狱。时,有热风暴起,吹热黑沙,来着其身,举体尽黑,犹如黑云,热沙烧皮,尽肉彻骨,罪人身中有黑焰起,遶身回旋,还入身内,受诸苦恼,烧炙燋烂。以罪因缘,受此苦报,其罪未毕,故使不死。

“于此久受苦已,出黑沙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牵,不觉忽到沸屎地狱。其地狱中有沸屎铁丸自然满前,驱迫罪人使抱铁丸,烧其身手,至其头面,无不周遍。复使探撮,举著口中,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有铁𭉨虫,食皮肉,彻骨达髓,苦毒辛酸忧恼无量。以罪未毕,犹复不死。

“于沸屎地狱久受苦已,出沸屎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到铁钉地狱。到已,狱卒扑之令堕,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钉钉手、钉足、钉心,周遍身体,尽五百钉,苦毒辛酸,号咷呻吟。余罪未毕,犹复不死。

“久受苦已,出铁钉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到饥饿地狱。狱卒来问:‘汝等来此,欲何所求?’报言:‘我饿。’狱卒即捉扑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铁钩钩口使开,以热铁丸著其口中,燋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苦毒辛酸,悲号啼哭。余罪未尽,犹复不死。

“久受苦已,出饥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到渴地狱。狱卒问言:‘汝等来此,欲何所求?’报言:‘我渴。’狱卒即捉扑热铁上,舒展其身,以热铁钩钩口使开,消铜灌口,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苦毒辛酸,悲号啼哭。余罪未尽,犹复不死。

“久受苦已,出渴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牵,不觉忽到一铜地狱。狱卒怒目捉罪人足,倒投[*]鍑中,随汤涌沸,上下回旋,从底至口,从口至底,或在[*]鍑腹,身体烂熟。譬如煮豆,随汤涌沸,上下回转,中外烂坏,罪人在[*]鍑,随汤上下,亦复如是,号咷悲叫,万毒普至。余罪未尽,故复不死。

“久受苦已,出一铜[*]鍑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牵,不觉忽至多铜[*]鍑地狱。多铜[*]鍑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狱鬼怒目捉罪人足,倒投鍑中,随汤涌沸,上下回旋,从底至口,从口至底,或在[*]鍑腹,举身烂坏。譬如煮豆,随汤涌沸,上下回转,中外皆烂,罪人在[*]鍑,亦复如是,随汤上下,从口至底,从底至口,或手足现,或腰腹现,或头面现,狱卒以铁钩钩取置余[*]鍑中,号咷悲叫,苦毒辛酸。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出多铜[*]鍑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至石磨地狱。石磨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狱卒大怒,捉彼罪人扑热石上,舒展手足,以大热石[*]压其身上,回转磨,骨肉糜碎脓血流出,苦毒切痛,悲号辛酸。余罪未尽,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出石磨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至脓血地狱。脓血地狱纵广五百由旬,其地狱中有自然脓血,热沸涌出,罪人于中东西驰走,脓血沸热,汤其身体,手足头面皆悉烂坏;又取脓血而自食之,汤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烂坏,苦毒辛酸,众痛难忍。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脓血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牵,不觉忽至量火地狱。量火地狱纵广五百由旬,其地狱中有大火聚,自然在前。其火焰,狱卒瞋怒驰迫罪人,手执铁斗,使量火聚,彼量火时,烧其手足,遍诸身体,苦毒热痛,呻吟号哭。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量火地狱,慞惶驰走,自求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到灰河地狱。灰河地狱纵广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灰汤涌沸,恶气㶿回波相搏,声响可畏,从底至上,铁剌纵广锋长八寸,其河岸边生长刀剑,其边皆有狱卒-[26-狐狼,又其岸上有剑树林,枝叶花实皆是刀剑,锋刃八寸。罪人入河,随波上下,回覆沉没,铁刺刺身,内外通彻,皮肉烂坏,脓血流出,苦痛万端,悲号酸毒。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灰河地狱至彼岸上,岸上利剑割剌身体,手足伤坏。尔时,狱卒问罪人言:‘汝等来此,欲何所求?’罪人报言:‘我等饥饿。’狱卒即捉罪人扑热铁上,舒展身体,以铁钩僻口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复有犲狼,牙齿长利,来罪人,生食其肉。于是,罪人为灰河所煮,利剌所剌,洋铜灌口,犲狼所食已,即便𩧼驰走上剑树,上剑树时,剑刃下向,下剑树时,剑刃上向,手攀手绝,足蹬足绝,剑刃刺身,中外通彻,皮肉堕落,脓血流出,遂有白骨筋相连。时,剑树上有铁𭉨鸟,啄头骨坏,唼食其脑,苦毒辛酸,号咷悲叫。余罪未毕,故使不死。还复来入灰河狱中,随波上下,回覆沉没,铁剌剌身,内外通彻,皮肉烂坏,脓血流出,唯有白骨浮漂于外,冷风来吹,肌肉还复,寻便起立,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至铁丸地狱。铁丸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热铁丸自然在前,狱鬼驱捉,手足烂坏,举身火然,苦痛悲号,万毒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至出铁丸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至𬬱斧地狱。𬬱斧地狱纵广五百由旬,彼入狱已,狱卒瞋怒捉此罪人扑热铁上,以热铁𬬱斧破其手足、耳鼻、身体,苦毒辛酸,悲号叫唤。余罪未尽,犹复不死。

“久受罪已,出𬬱斧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牵,不觉忽至犲狼地狱。犲狼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群犲狼竞来𪙾,肉堕伤骨,脓血流出,苦痛万端,悲号酸毒。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犲狼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至剑树地狱。剑树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罪人入彼剑树林中,有大暴风起吹,剑树叶堕其身上,着手手绝,著足足绝,身体头面无不伤坏。有铁𭉨鸟立其头上,啄其两目,苦痛万端,悲号酸毒。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久受苦已,乃出剑树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牵,不觉忽至寒冰地狱。寒冰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大寒风来吹其身,举体冻,皮肉堕落,苦毒辛酸,悲号叫唤,然后命终。”

佛告比丘:“黑绳大地狱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遶,各各纵广五百由旬,从黑绳地狱至寒冰地狱。何故名为黑绳地狱?其诸狱卒捉彼罪人扑热铁上,舒展其身,以热铁绳之使直,以热铁斧逐绳道,絣彼罪人,作百千段,犹如工匠以绳絣木,利斧随斫,作百千段。治彼罪人,亦复如是,苦毒辛酸,不可称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名为黑绳地狱。

“复次,黑绳地狱狱卒捉彼罪人扑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铁绳絣,以锯锯之,犹如工匠以绳絣木,以锯锯之,治彼罪人,亦复如是,苦痛辛酸,不可称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黑绳地狱。

“复次,黑绳地狱捉彼罪人扑热铁上,舒展其身,以热铁绳置其身上,烧皮彻肉,燋骨沸髓,苦毒辛酸,痛不可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黑绳地狱。

“复次,黑绳地狱狱卒,悬热铁绳交横无数,驱迫罪人,使行绳间,恶风暴起,吹诸铁绳,其身,烧皮彻肉,燋骨沸髓,苦毒万端,不可称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黑绳。

“复次,黑绳狱卒以热铁绳衣驱罪人被之,烧皮彻肉,燋骨沸髓,苦毒万端,不可称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黑绳。其彼罪人久受苦已,乃出黑绳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冰地狱,然后命终,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堆[*]压大地狱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遶,各各纵广五百由旬。何故名为堆[*]压地狱?其地狱中有大石山,两两相对,罪人入中,山自然合,堆[*]压其身,骨肉糜碎,山还故处,犹如以木掷木,弹却还离,治彼罪人,亦复如是,苦毒万端,不可称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曰堆[*]压地狱。

“复次,堆[*]压地狱有大铁象,举身火然呼而来,罪人,宛转其上,身体糜碎,脓血流出,苦毒辛酸,号咷悲叫。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堆[*]压。

“复次,堆[*]压地狱其中狱卒。捉诸罪人置于磨石中,以磨磨之,骨肉糜碎,脓血流出,苦毒辛酸,不可称计。其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堆[*]压。

“复次,堆[*]压狱卒捉彼罪人卧大石上,以大石[*]压,骨肉糜碎,脓血流出,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堆[*]压。

“复次,堆[*]压狱卒取彼罪人卧铁中,以铁𢭏从足至头,皮肉糜碎,脓血流出,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堆[*]压。其彼罪人久受苦已,乃出堆[*]压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牵,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冰地狱,然后命终,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叫唤大地狱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遶,各各纵广五百由旬。何故名为叫唤地狱?其诸狱卒捉彼罪人掷大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叫唤地狱。

“复次,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掷大铁中,热汤涌沸而煮罪人,号咷叫唤,苦切辛酸。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叫唤。

“复次,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置大铁[*]鍑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苦痛辛酸。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叫唤。

“复次,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掷小[*]鍑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苦痛辛酸。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叫唤地狱。

“复次,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掷大上,反复煎熬,号咷叫唤,苦痛辛酸。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叫唤。久受苦已,乃出叫唤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冰地狱,尔乃终。”

佛告比丘:“大叫唤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遶。何故名为大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著大铁釜中,热汤涌沸而煮罪人,号咷叫唤、大叫唤,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大叫唤地狱。

“复次,大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掷大铁瓮中,热汤涌沸而煮罪人,号咷叫唤、大叫唤,苦切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大叫唤地狱。

“复次,大叫唤狱卒取彼罪人置铁镬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苦毒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大叫唤地狱。

“复次,大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掷小[*]鍑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大叫唤,苦痛辛酸,万毒并至,故名大叫唤。

“复次,大叫唤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掷大鏊上,反复煎熬,号咷叫唤、大叫唤,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大叫唤。久受苦已,乃出大叫唤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冰地狱,尔乃命终。”

佛告比丘:“烧炙[*]大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遶,何故名为烧炙[*]大地狱?尔时,狱卒将诸罪人置铁城中,其城火然,内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烧炙地狱。

“复次,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将彼罪人入铁室内,其室火然,内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烧炙地狱。

“复次,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著铁楼上,其楼火然,内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烧炙地狱。

“复次,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掷著大铁中,其陶火燃,内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烧炙地狱。

“复次,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掷大鏊上,其鏊火然,中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久受苦已,乃出烧炙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牵,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冰地狱,然后命终,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大烧炙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遶,各各纵广五百由旬。云何名大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将诸罪人置铁城中,其城火然,内外俱赤,烧炙罪人,重大烧炙,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大烧炙地狱。

“复次,大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将诸罪人入铁室中,其室火燃,内外俱赤,烧炙罪人,重大烧炙,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大烧炙地狱。

“复次,大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著铁楼上,其楼火燃,内外俱赤,烧炙罪人,重大烧炙,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曰大烧炙地狱。

“复次,大烧炙地狱其诸狱卒,取彼罪人著大铁陶中,其陶火然,内外俱赤,烧炙罪人,重大烧炙,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大烧炙地狱。

“复次,大烧炙地狱中自然有大火坑,火焰炽盛,其坑两岸有大火山,其诸狱卒捉彼罪人贯铁上,竖着火中,烧炙其身,重大烧炙,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久受苦已,然后乃出大烧炙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至黑沙地狱,乃至寒冰地狱,尔乃命终,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无间大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遶,各各纵广五百由旬。云何名无间地狱?其诸狱卒捉彼罪人剥其皮,从足至顶,即以其皮缠罪人身,着火车轮,疾驾火车,辗热铁地,周行往,身体碎烂,皮肉堕落,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

“复次,无间大地狱有大铁城,其城四面有大火起,东焰至西,西焰至东,南焰至北,北焰至南,上焰至下,下焰至上,焰炽回遑,无间空处,罪人在中,东西驰走,烧炙其身,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

“复次,无间大地狱中有铁城,火起洞然,罪人在中,火焰身,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

“复次,大无间地狱罪人在中,久乃门开,其诸罪人𩧼走往趣。彼当走时,身诸肢节,皆火焰出,犹如力士执大草炬逆风而走,其焰炽然。罪人走时,亦复如是。走欲至门,门自然闭,罪人𮛻蹈,伏热铁地,烧炙其身,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

“复次,无间地狱其中罪人,举目所见,但见恶色,耳有所闻,但闻恶声,鼻有所闻,但闻臭恶,身有所触,但触苦痛,意有所念,但念恶法。又其罪人弹指之顷,无不苦时,故名无间地狱。其中众生久受苦已,从无间出,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到黑沙地狱,乃至寒冰地狱,尔乃命终,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身为不善业,  口意亦不善,
 斯堕想地狱,  怖惧衣毛竖
 恶意向父母,  佛及诸声闻,
 则堕黑绳狱,  苦痛不可称。
 但造三恶业,  不修三善行,
 堕堆[*]压地狱,  苦痛不可称。
 瞋恚怀毒害,  杀生血污手,
 造诸杂恶行,  堕叫唤地狱。
 常习众邪见,  为爱网所覆,
 造此卑陋行,  堕大叫唤狱。
 常为烧炙行,  烧炙诸众生,
 堕烧炙地狱,  长夜受烧炙。
 舍于善果业,  善果清净道,
 为众弊恶行,  堕大烧炙狱。
 为极重罪行,  必生恶趣业,
 堕无间地狱,  受罪不可称。
 想及黑绳狱,  堆[*]压二叫唤,
 烧炙大烧炙,  无间为第八。
 此八大地狱,  洞然火光色,
 斯由宿恶殃,  小狱有十六。”

增佉大风

佛告比丘:“彼二大金刚山间有大风起,名为增佉,若使此风来至此四天下及八千天下者,吹此大地及诸名山须弥山王去地十里,或至百里,飞飏空中,皆悉糜碎。譬如壮士,手把轻散于空中。被大风力,若使来者,吹此天下,亦复如是。由有二大金刚山遮止此风,故使不来。比丘!当知此金刚山多所饶益,亦是众生行报所致。

“又彼二山间风,焰炽猛热,若使彼风来至此四天下者,其中众生、山河、江海、草木、丛林皆当燋枯。犹如盛夏断生濡草,置于日中,时萎枯。彼风如是,若使来至此世界,热气烧炙,亦复如是。由此二金刚山遮止此风,故使不来。比丘!当知此金刚山多所饶益,亦是众生行报所致。

“又彼二山间风,臭处不净,腥秽酷烈,若使来至此天下者,熏此众生皆当失目。由此二大金刚山遮止此风,故使不来。比丘!当知此金刚山多所饶益,亦是众生行报所致。

十地狱

“又彼二山中间复有十地狱:一名厚云,二名无云,三名呵呵,四名奈何,五名羊鸣,六名须干提,七名优钵罗,八名拘物头,九名分陀利,十名钵头摩。云何厚云地狱?其狱罪人自然生身,譬如厚云,故名厚云。云何名曰无云?其彼狱中受罪众生,自然生身,犹如段肉,故名无云。云何名呵呵?其地狱中受罪众生,苦痛切身,皆称呵呵,故名呵呵。云何名奈何?其地狱中受罪众生,苦痛酸切,无所归依,皆称奈何,故名奈何。云何名羊鸣?其地狱中受罪众生,苦痛切身,欲举声语,舌不能转,直如羊鸣,故名羊鸣。云何名须干提?其地狱中举狱皆黑,如须干提华色,故名须干提。云何名优钵罗?其地狱中举狱皆青,如优钵罗华,故名优钵罗。云何名俱物头?其地狱中举狱皆红,如俱物头华色,故名俱物头。云何名[*]分陀利?其地狱中举狱皆白,如[*]分陀利华色,故名[*]分陀利。云何名钵头摩?其地狱中举狱皆赤,如钵头摩华色,故名钵头摩。”

佛告比丘:“喻如有受六十四满中胡麻,有人百岁持一麻去,如是至尽,厚云地狱受罪未竟,如二十厚云地狱寿与一无云地狱寿等,如二十无云地狱寿与一呵呵地狱寿等,如二十呵呵地狱寿与一奈何地狱寿等,如二十奈何地狱寿与一羊鸣地狱寿等,如二十羊鸣地狱寿与一须干提地狱寿等,如二十须干提地狱寿与一优钵罗地狱寿等,如二十优钵罗地狱寿与一拘物头地狱寿等,如二十拘物头地狱寿与一[*]分陀利地狱寿等,如二十[*]分陀利地狱寿与一钵头摩地狱寿等,如二十钵头摩地狱寿,名一中劫,如二十中劫,名一大劫。钵头摩地狱中火焰热炽盛,罪人去火一百由旬,火已烧炙;去六十由旬,两耳已聋,无所闻知;去五十由旬,两目已盲,无所复见。瞿波梨比丘已怀恶心,谤舍利弗、目犍连,身坏命终,堕此钵头摩地狱中。

“尔时,梵王说此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口。
  应毁者誉,  应誉者毁,
  口为恶业,  身受其罪。
  技术取财,  其过薄少,
  毁谤贤圣,  其罪甚重。
  百千无云寿,  四十一云寿,
  谤圣受斯殃,  由心口为恶。’”

佛告比丘:“彼梵天说如是偈,为真正言,佛所印可。所以者何?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亦说此义。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应毁者誉,  应誉者毁,
 口为恶业,  身受其罪。
 [*]技术取财,  其过薄少,
 毁谤贤圣,  其罪甚重。
 百千无云寿,  四十一云寿,
 谤圣受斯殃,  由心口为恶。”

阎罗王宫

佛告比丘:“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然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畏怖,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畏怖,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受罪已,复与诸婇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同受福者,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有三使者,云何为三?一者老,二者病,三者死。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心念恶,身坏命终,堕地狱中。狱卒此罪人阎罗王所,到已,白言:‘此是天使所召也,唯愿大王善问其辞。’王问罪人言:‘汝不见初使耶?’罪人报言:‘我不见也。’王复告曰:‘汝在人中时,颇见老人头白齿落,目视蒙蒙皮缓肌🄐𣎅偻脊🄑柱杖,呻吟而行,身体战掉,气力衰微。见此人不?’罪人言:‘见。’王复告曰:‘汝何不自念:“我亦🄒如是。”’彼人报言:‘我时放逸,不自觉知。’王复语言:‘汝自放逸,不能修身、口、意,改恶从善,今当令汝知放逸苦。’王又告言:‘今汝受罪,非父母过,非兄弟过,亦非天帝,亦非先祖,亦非知识僮仆使人,亦非沙门、婆罗门过。汝自有恶,汝今自受。’

“时,阎罗王以第一天使问罪人已,复以第二天使问罪人言:‘云何汝不见第二天使耶?’对曰:‘不见。’王又问言:‘汝本为人时,颇见人疾病困笃,卧著,屎尿臭处,身卧其上,不能起居,饮食须人,百节酸疼,流泪呻吟,不能言语。汝见是不?’答曰:‘见。’王又报言:‘汝何不自念:“如此病苦,我亦当尔?”’罪人报言:‘我时放逸,不自觉知。’王🄓又语言:‘汝自放逸,不能修身、口、意,改恶从善,今当令汝知放逸苦。’王又告言:‘🄔今汝受罪,非父母过,非兄弟过,亦非天帝过,亦非先祖,亦非知识、僮仆、使人,亦非沙门、婆罗门过。汝自为恶,汝今自受。’

“时,阎罗王以第二天使问罪人已,复以第三天使问罪人言:‘云何汝不见第三天使耶?’答🄕言:‘不见。’王又问言:‘汝本为人时,颇见人死,身坏命终,诸根永灭,身体挺直,犹如枯木,捐弃冢间,鸟兽所食,或衣棺,或以火烧。汝见是不?’罪人报曰:‘实见。’王又报言:‘汝何不自念:“我亦当死,与彼无异。”’罪人报言:‘我时放逸,不自觉知。’王复语言:‘汝自放逸,不能修身、口、意,改恶从善,今当令汝知放逸苦。’王又告言:‘汝今受罪,非父母过,非兄弟过,亦非天帝,亦非先祖,亦非知识、僮仆、使人,亦非沙门、婆罗门过。汝自为恶,汝今自受。’时,阎罗王以三🄖天使诘问已,即狱卒。时,彼狱卒即将罪人诣大地狱,其大地狱纵广百由旬,下深百由旬。”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四方有四门,  巷陌皆相当,
 以铁为狱墙,  上覆铁罗🄗网。
 以铁为下地,  自然火焰出,
 纵广百由旬,  安住不倾动。
 黑焰㶿起,  赫烈难可睹
 小狱有十六,  火炽由行恶。”

佛告比丘:阎王看众生受地狱苦,也发愿修行“时,阎罗王自生念言:‘世间众生迷惑无识,身为恶行,口、意为恶,其后命终,少有不受此苦。世间众生若能改恶,修身、口、意为善行者,命终受乐,如彼天神。我若命终生人中者,若遇如来,当于正法中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清净信🄘修净梵行,所作已办,断除生死,于现法中自身作证,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虽见天使者,  而犹为放逸,
 其人常怀忧,  生于卑贱处。
 若有智慧人,  见于天使者,
 亲近贤圣法,  而不为放逸。
 见生恐畏,  由生老病死,
 无受则解脱,  生老病死尽。
 彼得安隐处,  现在得无为
 已🄙渡诸忧畏,  决定般涅槃。”

[校勘]

〔佛说〕-【宋】【元】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二字,今依据宋、元二本删去。

后秦弘始年=姚秦三藏法师【宋】【元】【明】

  “后秦弘始年”,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师”。
  “姚秦三藏法师”,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

(长阿含)+第【宋】【元】,〔第四分世记经〕六字-【明】

  ????

压=𥑐【宋】【元】【明】*

  “压”,宋、元、明三本作“𥑐”。[*]
  “𥑐”,大正藏原为“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𥑐”。[*]

小+(地)【宋】【元】【明】

  “小”,宋、元、明三本作“小地”。
  大正藏无“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丁=钉【宋】【元】【明】

  “丁”,宋、元、明三本作“钉”。
  “钉”,大正藏原为“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钉”。

㓟=皮【宋】【元】*

  “㓟”,宋、元二本作“皮”。[*]
  “皮”,大正藏原为“㓟”,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皮”。[*]

执+(自然)【宋】【元】【明】

  “执”,宋、元、明三本作“执自然”。
  大正藏无“自然”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其=于【宋】【元】【明】

  “其”,宋、元、明三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为“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毕=尽【宋】【元】【明】*

  “毕”,宋、元、明三本作“尽”。[*]
  “尽”,大正藏原为“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尽”。[*]

饿=饥【宋】【元】【明】

  “饿”,宋、元、明三本作“饥”。
  “饥”,大正藏原为“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饥”。

以热铁…口中=销铜灌口【宋】【元】【明】

  “以热铁…口中”,宋、元、明三本作“销铜灌口”。
  “销铜灌口”,大正藏原为“以热铁…口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销铜灌口”。

消铜灌口=以热铁丸著其口中【宋】【元】【明】

  “消铜灌口”,宋、元、明三本作“以热铁丸著其口中”。
  “以热铁丸著其口中”,大正藏原为“消铜灌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热铁丸著其口中”。

“鍑”,宋、元、明三本作“镬”。[*]

体=壤【宋】【元】【明】

  “体”,宋、元、明三本作“壤”。
  “壤”,大正藏原为“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壤”。

普=并【宋】【元】【明】

  “普”,宋、元、明三本作“并”。
  “并”,大正藏原为“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并”。

复=使【宋】【元】【明】

  “复”,宋、元、明三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卒=鬼【宋】【元】【明】

  “卒”,宋、元、明三本作“鬼”。
  “鬼”,大正藏原为“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鬼”。

沸热=热沸【宋】【元】【明】

  “沸热”,宋、元、明三本作“热沸”。
  “热沸”,大正藏原为“沸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热沸”。

舌=口【宋】【元】【明】

  “舌”,宋、元、明三本作“口”。
  “口”,大正藏原为“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口”。

驰=驱【宋】【元】【明】

  “驰”,宋、元、明三本作“驱”。
  “驱”,大正藏原为“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驱”。

斗使=升以【宋】【元】【明】

  “斗使”,宋、元、明三本作“升以”。
  “升以”,大正藏原为“斗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升以”。

自求=求自【宋】【元】【明】

  “自求”,宋、元、明三本作“求自”。
  “求自”,大正藏原为“自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求自”。

汤=河【宋】【元】【明】

  “汤”,宋、元、明三本作“河”。
  “河”,大正藏原为“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河”。

广=横【元】【明】

  “广”,元、明二本作“横”。
  “横”,大正藏原为“广”,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横”。

[26] 狐=犲【宋】【元】【明】

  “狐”,宋、元、明三本作“犲”。
  “犲”,大正藏原为“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犲”。

悲号酸毒=酸毒并至【宋】【元】【明】

  “悲号酸毒”,宋、元、明三本作“酸毒并至”。
  “酸毒并至”,大正藏原为“悲号酸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酸毒并至”。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𩧼=奔【宋】【元】【明】*

  “𩧼”,宋、元、明三本作“奔”。[*]
  “奔”,大正藏原为“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奔”。[*]

蹬=蹈【元】【明】

  “蹬”,元、明二本作“蹈”。
  “蹈”,大正藏原为“蹬”,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蹈”。

遂=唯【宋】【元】【明】

  “遂”,宋、元、明三本作“唯”。
  “唯”,大正藏原为“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唯”。

鸟=乌【宋】【元】【明】

  “鸟”,宋、元、明三本作“乌”。
  “乌”,大正藏原为“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乌”。

〔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来”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至”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破=斫【宋】【元】【明】

  “破”,宋、元、明三本作“斫”。
  “斫”,大正藏原为“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斫”。

𪙾=栌【宋】【元】【明】

  “𪙾”,宋、元、明三本作“栌”。
  “栌”,大正藏原为“𪙾”,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栌”。

啮=啮【宋】【元】【明】

  “啮”,宋、元、明三本作“啮”。
  “啮”,大正藏原为“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啮”。

抴=拽【宋】【元】【明】

  “抴”,宋、元、明三本作“拽”。
  “拽”,大正藏原为“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拽”。

〔大〕-【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大”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鸟=乌【宋】【元】【明】

  “鸟”,宋、元、明三本作“乌”。
  “乌”,大正藏原为“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乌”。

〔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来”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从黑绳…地狱〕-【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从黑绳…地狱”六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从黑绳…地狱”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是+(故)【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故”。
  大正藏无“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落=络【宋】【元】【明】

  “落”,宋、元、明三本作“络”。
  “络”,大正藏原为“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络”。

〔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石”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狱=地狱狱【宋】【元】【明】

  “狱”,宋、元、明三本作“地狱狱”。
  “地狱狱”,大正藏原为“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地狱狱”。

罪=对【宋】【元】【明】

  “罪”,宋、元、明三本作“对”。
  “对”,大正藏原为“罪”,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对”。

〔大〕-【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大”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至=命【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命”。
  “命”,大正藏原为“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命”。

终+(亦复如是)【宋】【元】【明】

  “终”,宋、元、明三本作“终亦复如是”。
  大正藏无“亦复如是”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铁=镬【宋】【元】

  “铁”,宋、元二本作“镬”。
  “镬”,大正藏原为“铁”,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镬”。

唤+(地狱其诸)【宋】【元】【明】

  “唤”,宋、元、明三本作“唤地狱其诸”。
  大正藏无“地狱其诸”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终+(亦复如是)【宋】【元】【明】

  “终”,宋、元、明三本作“终亦复如是”。
  大正藏无“亦复如是”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痛=毒【宋】【元】【明】

  “痛”,宋、元、明三本作“毒”。
  “毒”,大正藏原为“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毒”。

其=时【宋】【元】

  “其”,宋、元二本作“时”。
  “时”,大正藏原为“其”,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时”。

叉=钗【宋】【元】【明】

  “叉”,宋、元、明三本作“钗”。
  “钗”,大正藏原为“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钗”。

剥+(取)【宋】【元】【明】

  “剥”,宋、元、明三本作“剥取”。
  大正藏无“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返=反【宋】【元】【明】

  “返”,宋、元、明三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为“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𩧼=奔【宋】【元】【明】

  “𩧼”,宋、元、明三本作“奔”。
  “奔”,大正藏原为“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奔”。

肢=支【宋】【元】【明】

  “肢”,宋、元、明三本作“支”。
  “支”,大正藏原为“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支”。

𮛻[跳-兆+匋]=<span class=‘gaiji’ data-id=‘CB03234’ data-des='[跳-兆+唐]' data-nor=‘踼’ data-uni=‘𨃠’ data-imgfile=‘C:\CBETA\CBReader2X\Bookcase\CBETA\gaiji-CB\03\CB03234.gif’>踼</span>跌【宋】【元】【明】

  “𮛻[跳-兆+匋]”,宋、元、明三本作“<span class='gaiji' data-id='CB03234' data-des='[跳-兆+唐]' data-nor='踼' data-uni='𨃠' data-imgfile='C:\CBETA\CBReader2X\Bookcase\CBETA\gaiji-CB\03\CB03234.gif'>踼</span>跌”。
  “<span class='gaiji' data-id='CB03234' data-des='[跳-兆+唐]' data-nor='踼' data-uni='𨃠' data-imgfile='C:\CBETA\CBReader2X\Bookcase\CBETA\gaiji-CB\03\CB03234.gif'>踼</span>跌”,大正藏原为“𮛻[跳-兆+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span class='gaiji' data-id='CB03234' data-des='[跳-兆+唐]' data-nor='踼' data-uni='𨃠' data-imgfile='C:\CBETA\CBReader2X\Bookcase\CBETA\gaiji-CB\03\CB03234.gif'>踼</span>跌”。

到=至【宋】【元】【明】

  “到”,宋、元、明三本作“至”。
  “至”,大正藏原为“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弊=蔽【元】【明】

  “弊”,元、明二本作“蔽”。
  “蔽”,大正藏原为“弊”,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蔽”。

增=僧【宋】【元】【明】

  “增”,宋、元、明三本作“僧”。
  “僧”,大正藏原为“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僧”。

千=万【宋】【元】【明】

  “千”,宋、元、明三本作“万”。
  “万”,大正藏原为“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万”。

濡=软【元】【明】

  “濡”,元、明二本作“软”。
  “软”,大正藏原为“濡”,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软”。

分=芬【明】*

  “分”,明本作“芬”。[*]
  “芬”,大正藏原为“分”,今依据明本改作“芬”。[*]

何+(名)【宋】【元】【明】

  “何”,宋、元、明三本作“何名”。
  大正藏无“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转=啭【宋】【元】【明】

  “转”,宋、元、明三本作“啭”。
  “啭”,大正藏原为“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啭”。

俱=拘【宋】【元】【明】*

  “俱”,宋、元、明三本作“拘”。[*]
  “拘”,大正藏原为“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拘”。[*]

优=忧【宋】【元】

  “优”,宋、元二本作“忧”。
  “忧”,大正藏原为“优”,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忧”。

已=以【明】

  “已”,明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明本改作“以”。

口=言【宋】【元】【明】

  “口”,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为“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技=伎【宋】*

  “技”,宋本作“伎”。[*]
  “伎”,大正藏原为“技”,今依据宋本改作“伎”。[*]

明校讹曰无当作厚

  ???

明校讹曰四十一云当作一钵头摩

  ???

〔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然”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已=以【宋】【元】

  “已”,宋、元二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以”。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 𣎅=皱【宋】【元】【明】

  “𣎅”,宋、元、明三本作“皱”。
  “皱”,大正藏原为“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皱”。

🄑 柱=拄【宋】【元】【明】

  “柱”,宋、元、明三本作“拄”。
  “拄”,大正藏原为“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拄”。

🄒 如是=当尔【宋】【元】【明】

  “如是”,宋、元、明三本作“当尔”。
  “当尔”,大正藏原为“如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当尔”。

🄓 又=复【宋】【元】【明】

  “又”,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 今汝=汝今【宋】【元】【明】

  “今汝”,宋、元、明三本作“汝今”。
  “汝今”,大正藏原为“今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汝今”。

🄕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 天=大【元】

  “天”,元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为“天”,今依据元本改作“大”。

🄗 网=纲【元】

  “网”,元本作“纲”。
  “纲”,大正藏原为“网”,今依据元本改作“纲”。

🄘 修净=净修【宋】【元】【明】

  “修净”,宋、元、明三本作“净修”。
  “净修”,大正藏原为“修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净修”。

🄙 渡=度【宋】【元】【明】

  “渡”,宋、元、明三本作“度”。
  “度”,大正藏原为“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度”。

[注解]

金刚山:环绕世界的山,又译作“铁围山”、“斫迦罗山”。

窈窈冥冥:形容精深微妙、渺茫恍惚。

八大地狱:《增壹阿含经》卷36〈八难品 42〉第2经称为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叫地狱、炎热地狱、大热地狱、无间地狱。

五百ⓕ丁:??丁应为钉。??

冰:“冰”的异体字。

迭相瞋忿,怀毒害想:彼此间互相忿恨,怀着伤害对方的恶毒想法。

以爪相𭺙,应手肉堕:以手上的爪扑抓对方,一碰到身上的肉就整片掉下来。“爴”是“攫”的异体字。“攫”读音同“绝”,鸟兽用爪扑抓、捕取猎物,如:“老鹰攫鸡”、“饿虎攫羊”。

寻活起立:风一吹随即复活站起来。

迭相:互相。“迭”读音同“跌”,交替、轮流之意。

㓟:以刀割剥,将皮、肉析离。读音同“皮”。

脔割:分割。

慞惶:恐惧惊惶。

驰走:奔走。

烧炙:烧烤;烧灼。“炙”读音同“至”。

燋烂:烧伤;烧烂。“燋”读音同“交”,用火烧的意思。

驱迫:驱使强迫。

探撮:抓取。

通彻:贯通。

唼:虫咬东西。读音同“煞”。

辛酸:悲伤痛苦。如:“满怀辛酸”。

忧恼:忧愁烦恼。

偃:卧倒。

舒展:伸展。

号咷:大声哭。也作“嚎咷”。“咷”读音同“桃”。

悲号:悲伤的痛哭。

消铜:高温融化成液态的铜浆。

鍑: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为大口径的锅子。读音同“复”。

涌沸:水沸腾滚动的样子。“涌”同“涌”,水从下向上冒出,如:“泉涌”。

石磨:一种用来磨碎去壳谷粒或杂粮的器具,由一对水平磨盘组成。操作时,一扇磨盘固定不动,另一扇磨盘在其上作水平转动。经由上磨盘中的孔,不断将待磨物放入固定磨盘内,几经转动,最后将其磨成粉状。

揩:擦、抹。如:“揩汗”、“揩桌椅”。“揩”读音同“开”。

糜碎:碎烂。糜是烂掉的样子。

脓血:伤口溃烂所化的黏液与血液。

切痛:迫切沉痛。

炽:火势旺盛。如:“炽热”。“炽”读音同“赤”。

熢:“烽”的异体字。读音同“烽”。

㶿:烟升起的样子。读音同“伯”。

回波相搏:回荡的水波互相碰撞。

铁钩僻口:??用铁钩将嘴巴打开。“僻”是“辟”的异体字,“辟”是开拓的意思。??【按:查无僻口一词】

洋铜:高温融化成液态的铜浆。??洋是炀的通用字,炀在字典的解释:镕化金属,同“烊”。如:“烊铜”、“烊铁”。??

犲狼:“犲”为“豺”的异体字,读音同“柴”。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的肉食性动物,形状似狗但较瘦,口大耳小,毛色浅黄,性凶残。为群体活动生物,常结群捕食各种兽类。

𩧼驰:奔驰;奔走。“𩧼”是“奔”的异体字。

手攀手绝,足Ⓒ蹬足绝:攀爬剑树时,手抓到哪里手就断掉,脚一用力踩踏脚就断掉。“蹬”读音同“邓”,脚底踩在某物,用力往前跳。

脉:血管。“脉”的异体字。

并:“并”的异体字。

𬬱:以刀斧砍断。读音同“银”。

𪙾:??罕见字,康熙字典才有。查无意义,从字的形相上看,可能也是撕咬相关意思。??

掣:牵引、牵动。读音同“彻”。这边指犲狼咬着拖动。

䶩:啃、咬。读音同“记”。

啮:“啮”的异体字,也是啃咬的意思。“啮”读音同“聂”。

瘃:手足的冻疮。读音同“竹”。

絣:缠、捆。读音同“崩”。

交横:纵横错杂。

历落:参差不齐。

不可称计:没办法衡量计算。

举身火然:全身燃烧着火焰。“然”是“燃”的古字,《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哮:吼叫。如:“怒哮”、“大肆咆哮”。读音同“消”。

蹴:踏踩。读音同“促”。

蹹:“蹋”的异体字,脚着地或踩物。“蹋”通“踏”。

宛转:身体转动,翻来覆去。

臼:中间下凹的舂米器具。如:“石臼”、“磨臼”。

杵:舂米、𢭏药、𢭏衣或𢭏实砂土时用的圆木棒。由上细下粗的坚木做成。如:“药杵”、“杵臼”。

𢭏:舂、撞击。如:“𢭏米”、“𢭏药”。读音同“岛”。

镬: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锅。读音同“获”。

瓮:“瓮”的异体字,口小腹大,用以盛东西的器具。读音同“瓮”。

鏊:一种烙饼用的平底锅。读音同“敖”。

陶:用黏土烧制的器物。如:“黑陶”、“彩陶”,这里是指铁铸成的陶器状容器。

叉:一端有分歧的器物。如:“刀叉”、“鱼叉”、“音叉”。

无间地狱:即“阿鼻地狱”。无间有五义:(一)趣果无间。(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五)形无间。

周行往返:来回绕行。

焰炽回遑,无间空处:??火焰旋转环绕,没有丝毫的空隙。??

火起洞然:起火而熊熊燃烧。“洞然”是火熊熊燃烧的样子。

燎:焚烧。如:“燎原之火”。

草炬:草束做成的火把。

炽然:猛烈燃烧的样子。

𮛻蹈:??罕见字型难显示,Cbeta上可看到。趴在地上的意思??

弹指之顷:捻弹手指作声,比喻很短暂的时间。

怖惧衣毛竖:全身的毛都恐惧地竖起来。

瞋恚:生气;忿怒。简称“瞋”。

长夜:长时间。

为众⒥弊恶行:造作各种有坏处的行为。

洞然:火熊熊燃烧的样子。又作“洞燃”。

宿恶殃:过去罪恶造成的灾祸。

飞飏:高举飘扬。“飏”通“扬”,风吹。

糠:谷粒上剥落下的外皮。如:“米糠”、“麦糠”。

遮止:拦阻、阻止。

行报:业报。

酷烈:残酷暴烈。

段肉:长条的肉块。

苦痛切身:切身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意思。这边是指身体受到相当大的苦痛。

篅:竹制的圆形榖仓。读音同“船”。

斛:量词。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斛,后改作五斗为一斛。读音同“胡”。

满中:装满。

胡麻:植物名。胡麻科胡麻属,一年生草本。高六十至一百五十公分,茎方形。叶椭圆形或卵形,对生或互生。花单生或二至三朵并生叶腋,向侧方下垂;花萼小,表面有毛,花冠唇形筒状,色白。蒴角长椭圆形,熟后纵裂,种子小而扁平,有白色及黑色等数种。嫩叶可食,种子供食用或榨油。原产中国大陆及印度。也称为“芝麻”、“脂麻”、“油麻”。

瞿波梨:??提婆达多的弟子。??

已怀恶心:??校勘建议:明本“以”可能较合理。??

昼夜三时:??参考《业报迷踪-11》【閰罗王火锅】、【什么是_昼四时_夜四时】,仍不确定其次数及详细时间。或许是昼三次+夜三次,那就是一天六次??

将:拿、持。如:“将酒来”。读音同“江”。

诣:到、前往。

蒙蒙:昏暗不明。

皮缓肌🄐𣎅:皮肤肌肉松弛有皱纹。??建议“𣎅”改为宋元明三本“皱”,因“𣎅”在异体字典为鸟名。??

偻脊柱杖:背部弯曲柱著拐杖。“偻”是弯曲的背部,如“佝偻”,读音同“楼”。

战掉:本为恐惧发抖的意思,在此为颤抖的样子。

知识:熟识的人;朋友。

使人:仆人。

疾病困笃:病势沉重。又作“病笃”。

床:“床”的异体字。

褥:坐卧时铺在身体下面的垫子。如:“床褥”、“被褥”。读音同“入”。

百节酸疼:全身酸痛。节是动物骨骼相连接的部分。如:“关节”、“骨节”。

具:皆、都、全。通“俱”。

诘问:询问、责问。

付:交付。

巷陌:街巷。“陌”是小路的意思,读音同“莫”。

赫烈难可睹:??火焰赤红猛烈,难以直视。“赫”是盛红的样子,《说文解字.赤部》:“赫,大赤貌。”??【按:睹是睹的异体字,在他经是看见的意思,所以这边有可能有另一种解读:火焰赤红猛烈,稀有难以见到。】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按:这边可能是说明“身受而心不受”的概念,参见《中阿含经》卷六十第221经箭喻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地狱的结构

依据本经的记载,二金刚山(又译为“铁围山”)之间、光照不到的地方,有着:

  • 八大地狱:一个比一个凶险,每个周遭都有十六小地狱。
  • 十地狱:一个比一个折磨的时间久。
  • 增佉大风:猛、热、臭。

中国民间传说的“十八层地狱”是误解,因为地狱并不是分“层”的,而这“十八”可能是八大地狱和十地狱相加而成的数字。

  • 恶业感召地狱

地狱业报是由恶业所感召。自己如何对付他人,自然会感召如何的业报。

其中“想地狱”是由地狱众生之间互相残杀,其余地狱则是受环境或狱卒的残害,而苦毒辛酸。

人们会为自己做的坏事找借口,然而业报并不会因有借口而能逃避,能骗自己但骗不了因果。损人利己者通常主张自己不做的话也会有别人做这些坏事,发动斗争或战争的人则都有充分的借口,还会自称正义,然而动机不外乎贪、瞋、或痴,结果无一不害人而自害,终将引致地狱业果。

  • 地狱因的实例

若想要深究八大地狱及十六小地狱的业因业果,可参考《正法念处经》卷五〈3 地狱品〉。

当中举例说明,因杀生而往生“想地狱”:“彼杀生者,若杀善人、若受戒人、若善行人,有他众生、有众生想、有杀生心,断其命根,此业究竟,心不生悔,向他赞说而复更作,复教他杀、劝杀随喜、赞叹杀生,若使他杀;如是痴人,自作教他,罪业成就,命终生于活地狱中。”

依恶见说法而往生“黑绳地狱”:“若人说法依恶见论,以因譬喻,一切不实;不顾一切投崖自杀;无正善戒。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在黑绳大地狱中。”

因三恶业而往生“堆压地狱”:“众生三种作集恶业,生合地狱,受恶果报,所谓杀生、偷盗、邪行。”

  • 地狱之苦也是由六触

《杂阿含经》第210经提到有六触地狱、有六触天,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对应到地狱的苦或天界的乐。佛陀则表示“莫乐莫苦”,不要向地狱之苦去,也不要沉迷于天界之乐。

  • 天使

人们讨厌老、病、死,但修行人见到老、病、死却能获得启发,如阎罗王说老、病、死为天使(上天的信使),佛陀也是因为见到生、老、病、死而出家求道。这样的“天使”概念,在《中阿含经》卷十四第67经大天㮈林经、《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32〉第4经也有说明。

[进阶辨正]

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龙鸟品第五

佛告比丘:“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是为四种。有四种金翅鸟。何等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是为四种。大海水底有娑竭龙王宫,纵广八万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严饰,皆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王与佉陀罗山二山中间,有难陀、婆难陀二龙王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大海北岸有一大树,名究罗睒摩,龙王、金翅鸟共有此树。其树下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此大树东有卵生龙王宫、卵生金翅鸟宫,其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其究罗睒摩罗树南有胎生龙王宫、胎生金翅鸟宫,其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究罗睒摩罗树西有湿生龙宫、湿生金翅鸟宫,其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究罗睒摩罗树北有化生龙王宫、化生金翅鸟宫,其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若卵生金翅鸟欲搏食龙时,从究罗睒摩罗树东枝飞下,以翅大海水,海水两搏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随意自在,而不能取胎生、湿生、化生诸龙。

“若胎生金翅鸟欲搏食卵生龙时,从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自在随意。若胎生金翅鸟欲食胎生龙时,从树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龙食之,随意自在,而不能取湿生、化生诸龙食也。

“湿生金翅鸟欲食卵生龙时,从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自在随意。湿生金翅鸟欲食胎生龙时,于树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龙食之,自在随意。湿生金翅鸟欲食湿生龙时,于树西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八百由旬,取湿生龙食之,自在随意,而不能取化生龙食。

“化生金翅鸟欲食卵生龙时,从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自在随意。化生金翅鸟欲食胎生龙时,从树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龙食之,随意自在。化生金翅鸟欲食湿生龙时,从树西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八百由旬,取湿生龙食之。化生金翅鸟欲食化生龙时,从树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千六百由旬,取化生龙食之,随意自在。是为金翅鸟所食诸龙。

“复有大龙,金翅鸟所不能得。何者是?娑竭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伊那婆罗龙王、提头赖吒龙王、善见龙王、阿卢龙王、伽拘罗龙王、[*]伽毗罗龙王、阿波罗龙王、[*]伽㝹龙王、瞿[*]伽㝹龙王、阿耨达龙王、善住龙王、优睒[*]伽波头龙王、得叉伽龙王,此诸大龙王皆不为金翅鸟之所搏食,其有诸龙在近彼住者,亦不为金翅鸟之所搏食。”

佛告比丘:“若有众生奉持龙戒,心意向龙,具龙法者,即生龙中。若有众生奉持金翅鸟戒,心向金翅鸟,具其法者,便生金翅鸟中。或有众生持兔者,心向兔枭,具其法者,堕兔枭中。若有众生奉持狗戒,或持牛戒,或持鹿戒,或持戒,或持摩尼婆陀戒,或持火戒,或持月戒,或持日戒,或持水戒,或持供养火戒,或持苦行秽污法,彼作是念:‘我持此痖法、摩尼婆陀法、火法、日月法、水法、供养火法、诸苦行法,我持此功德,欲以生天。’此是邪见。”

佛言:“我说此邪见人必二处,若生地狱,有堕四生。或有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论、如是见:‘我、世间有常,此实余虚;我及世间无常,此实余虚;我及世间有常无常,此实余虚;我及世间非有常非无常,此实余虚。我、世有边,此实余虚;我、[*]世无边,此实余虚;我、[*]世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我、[*]世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是命是身,此实余虚;命异身异,此实余虚;非有命非无命,此实余虚;无命无身,此实余虚。’或有人言:‘有如是他死,此实余虚。’有言:‘无如是他死,此实余虚。’或言:‘有如是无如是他死,此实余虚。’又言:‘非有非无如是他死,此实余虚。’

“彼沙门、婆罗门若作如是论、如是见者,言世是常,此实余虚者,彼于行有我见身见世间见,是故彼作是言:‘我、世间有常。’彼言无常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是故彼言:‘我、世间无常。’彼言有常无常者,行于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故言:‘世间有常无常。’彼言非有常非无常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故言:‘我、世间非有常非无常。’

“彼言我、世间有边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言:‘命有边,身有边,世间有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故彼言:‘我有边。’彼言我、世间无边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言:‘命无边,身无边。世间无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言:‘我、世间无边。’彼作是言:‘此世间有边无边。’彼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命有边无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故言:‘我有边无边。’彼作是言:‘我、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命身非有边非无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故言:‘我非有边非无边。’

“彼言是命是身者,于此身有命见,于余身有命见,是故言:‘是命是身。’言命异身异者,于此身有命见,于余身无命见,是故言:‘命异身异。’彼言身命非有非无者,于此身无命见,于余身有命见,是故言:‘非有非无。’彼言无身命者,此身无命见,余身无命见,是故言:‘无命无身。’彼言有如是他死者,其人见今有命,后更有身、命游行,是故言:‘有如是他死。’无如是他死者,彼言今世有命,后世无命,是故言:‘无如是他死。’有如是他死无如是他死者,彼言今世命断灭,后世命游行,是故言:‘有如是他命无如是他命。’非有非无如是他死者,彼言今身、命断灭,后身、命断灭,是故言:‘非有非无如是他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瞎子摸象“乃往过去有王名镜面,时,集生盲人聚在一处,而告之曰:‘汝等生盲,宁识象不?’对曰:‘大王!我不识、不知。’王复告言:‘汝等欲知彼形类不?’对曰:‘欲知。’时,王即侍者,使象来,令众盲子手自象。中有摸象得鼻者,王言此是象,或有摸象得其牙者,或有摸象得其耳者,或有摸象得其头者,或有摸象得其背者,或有摸象得其腹者,或有摸象得其者,或有摸象得其者,或有摸象得其者,或有摸象得其尾者,王皆语言:‘此是象也。’

“时,镜面王即彼象,问盲子言:‘象何等类?’其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辕,得象牙者,言象如,得象耳者,言象如,得象头者,言象如,得象背者,言象如丘阜,得象腹者,言象如壁,得象髀者,言象如树,得象膊者,言象如柱,得象迹者,言象如,得象尾者,言象如。各各共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尔,云云不已,遂至斗诤。时,王见此,欢喜大笑。

“尔时,镜面王即说曰:

“‘诸盲人群集,  于此竞诤讼
  象身本一体,  异相生是非。’”

佛告比丘:“诸外道异学亦复如是,不知苦谛,不知习谛、尽谛、道谛,各生异见,互相是非,谓己为是,便起诤讼。若有沙门、婆罗门能如实知苦圣谛、苦[*]习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彼自思惟,相共和合,同一受,同一师,同一水乳炽然佛法,安乐久住。”

尔时,世尊而说言:

“若人不知苦,  不知苦所起,
 亦复不知苦,  所可灭尽处,
 亦复不能知,  灭于苦集道,
 失于心解脱,  慧解脱亦失,
 不能苦本,  生老病死源。
 苦能知苦,  知苦所起因,
 亦能知彼苦,  所可灭尽处,
 又能善分别,  灭苦集圣道,
 则得心解脱,  慧解脱亦然。
 斯人能究竟,  苦阴之根本
 尽生老病死,  受有[*]之根原。

“诸比丘!是故汝等当勤方便思惟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九

[校勘]

〔佛说…记经〕十一字-【明】

  明本无“佛说…记经”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记经”五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婆=跋【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跋”。
  “跋”,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跋”。

千=十【明】

  “千”,明本作“十”。
  “十”,大正藏原为“千”,今依据明本改作“十”。

校=交【宋】【元】

  “校”,宋、元二本作“交”。
  “交”,大正藏原为“校”,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交”。

〔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罗”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校=绞【宋】

  “校”,宋本作“绞”。
  “绞”,大正藏原为“校”,今依据宋本改作“绞”。

校=交【宋】【元】*

  “校”,宋、元二本作“交”。[*]
  “交”,大正藏原为“校”,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交”。[*]

明校讹曰。龙下失王字。

  ???

得=食【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食”。
  “食”,大正藏原为“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食”。

卢=芦【宋】【元】【明】

  “卢”,宋、元、明三本作“芦”。
  “芦”,大正藏原为“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芦”。

伽=迦【宋】【元】【明】

  “伽”,宋、元、明三本作“迦”。
  “迦”,大正藏原为“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迦”。

〔在〕-【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在”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在”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四=畜【宋】【元】【明】

  “四”,宋、元、明三本作“畜”。
  “畜”,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畜”。

世+(间)【宋】【元】【明】*

  “世”,宋、元、明三本作“世间”。[*]
  大正藏无“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有+(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有有”。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是+(他死)【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他死”。
  大正藏无“他死”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见+(有)【宋】【元】【明】

  “见”,宋、元、明三本作“见有”。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行于=于行【宋】【元】【明】

  “行于”,宋、元、明三本作“于行”。
  “于行”,大正藏原为“行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行”。

言=故言【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故言”。[*]
  “故言”,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故言”。[*]

边+(身)【宋】【元】【明】

  “边”,宋、元、明三本作“边身”。
  大正藏无“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见”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有+(身)【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有身”。
  大正藏无“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言”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䏶=髀【宋】【元】【明】

  “䏶”,宋、元、明三本作“髀”。
  “髀”,大正藏原为“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髀”。

膊=腨【元】*【明】*

  “膊”,元、明二本作“腨”。[*]
  “腨”,大正藏原为“膊”,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腨”。[*]

互=迭【宋】【元】【明】

  “互”,宋、元、明三本作“迭”。
  “迭”,大正藏原为“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迭”。

相=想【宋】【元】【明】

  “相”,宋、元、明三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为“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想”。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相=善【宋】【元】【明】

  “相”,宋、元、明三本作“善”。
  “善”,大正藏原为“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善”。

安乐=乐法【宋】【元】【明】

  “安乐”,宋、元、明三本作“乐法”。
  “乐法”,大正藏原为“安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乐法”。

源=原【宋】【元】

  “源”,宋、元二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为“源”,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原”。

之根=根之【明】

  “之根”,明本作“根之”。
  “根之”,大正藏原为“之根”,今依据明本改作“根之”。

老病死=苦死病【宋】【元】【明】

  “老病死”,宋、元、明三本作“苦死病”。
  “苦死病”,大正藏原为“老病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苦死病”。

〔佛说〕-【宋】【元】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二字,今依据宋、元二本删去。

[注解]

卵生:受精卵自母体排出,由卵内蛋黄提供营养,在体外孵化成新的个体。如鸟类、鱼类、爬虫类等皆属卵生动物。

胎生:受精卵在母体中,靠母体补给的营养,经过适当发育而后产生新的个体。

湿生:依湿气而生的动物,如蚊蝇。

化生:变化而生,如诸天,地狱,及劫初的人类都是化生的。

难陀、ⓑ婆难陀二龙王:??佛陀在以神足通飞行前往忉利天为母说法前,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两兄弟看不顺眼有人能在他们头上的天空飞行,因此放大火起烟试图阻碍飞行,后来由大目犍连尊者降伏,受三皈五戒,成为护法龙神。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 36〉第5经。??

究罗睒摩ⓔ罗:金翅鸟所栖息的巨树,其性状类似吉贝木棉树。又译为“居吒奢摩离树”、“铁叉树”。

搏食:扑打、打斗后捕食。

搏:拍打。

披:分散、散开。如:“披头散发”、“披发左衽”。

枭:鸟纲鸱鸮科鸟类的总称。

痖:“哑”的异体字。

摩尼婆陀:??佛光字典注释为夜叉大将之一。??

四生:四种出生型态。

有如是他死:如来死后常存,又作“如来死后有”。??

无如是他死:如来死后就没了,又作“如来死后无”。??

有如是无如是他死: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又作“如来死后有无”。??

非有非无如是他死: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又作“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我见:执著于有“我”的见解。

命ⓢ见:??认为生命(灵魂)恒常存在。??

身见:执著于五阴有“我”的见解。

世间见:执著于世间实有的见解,不了知世间是因缘生灭的。??

彼ⓣ行于有我见:??宋元明三本“彼于行有我见”较合理:ⓣ 行于=于行【宋】【元】【明】

清净聚:清净的类聚、清净的一类。聚是种类、聚集的意思。

生盲:出生时即为盲人;一出生就看不到。

形类:形相。

髀: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读音同“必”。

膊:身体肩以下手腕以上的部位。近肩部分称为“上膊”,近手部分称为“下膊”。如:“胳膊”。读音同“伯”。

迹:足迹;脚印。

却:退。如:“退却”、“却步”。“却”是“却”的异体字。这里指让象退下、离开。

曲辕:弯曲的直木。辕是车前用来套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左右各一。

箕:筛米去糠的圆形竹器。俗称为“簸箕”。读音同“机”。

鼎:古代用来烹煮食物的金属器具。圆腹、三足两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于商、周时代。

丘阜:山丘。“阜”读音同“父”,土山。

絙:系在玉饰或印信上的丝带。读音同“环”。

诤:诤论;为了主张自己的看法而与人争执。

是非:泛称口舌的争论。

云云:纷纭的议论。

斗诤:争吵;争执。

外道:佛教以外的宗教。另译作“异学”。

同一受,同一师,同一水乳:同一个老师所教授,如同水乳交融没有分别。

炽然:猛烈燃烧的样子,在这里引申指明亮、明白的样子。

心解脱:心自由了,解脱于贪爱等束缚。

慧解脱:以智慧断除烦恼而解脱。

究:??字典有两义,似乎都可用??一、探寻、推求。如:“推究”、“研究”、“追根究底”。二、穷、尽。《说文解字.穴部》:“究,穷也。”《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苦本:苦的根源。

谛:??仔细、详细。如:“谛视”、“凝神谛听”。建议注解整句【苦能谛知苦,知苦所起因】??

斯人能究竟,苦阴Ⓗ之根本:??究竟有两义,请选择??一、穷尽、推求到完全明白。二、完毕、结束。??

勤方便:勤奋努力。

思惟:在这里特指禅修的思惟,例如“思惟七觉意”中的用法。

[对应经典]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

(七)第四分世记经阿须伦品第六

佛告比丘:“须弥山北大海水底有罗呵阿须伦城,纵广八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城高三千由旬,广二千由旬。其城门高一千由旬,广千由旬,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阿须伦王所治小城,当大城中,名轮输摩跋吒,纵广六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城高三千由旬,广二千由旬。其城门高二千由旬,广千由旬,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于其城内别立议堂,名曰七尸利沙,堂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议堂下基纯以车璩,其柱梁纯以七宝,其堂中柱千由旬,高万由旬,当此柱下有正法座,纵广七百由旬,雕文刻镂,七宝所成。堂有四,周匝栏楯,阶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议堂北有阿须伦宫殿,纵广万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其议堂东有一园林,名曰娑罗,纵广万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其议堂南有一园林,名曰极妙,纵广万由旬,如娑罗园。其[*]议堂西有一园林,名曰睒摩,纵广万由旬,亦如娑罗园林。其议堂北有一园林,名曰乐林,纵广万由旬,亦如娑罗园林。

“娑罗、极妙二园中间生昼度树,下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树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又其睒摩、乐林二园中间有跋难陀池,其水清凉,无有垢秽。宝七重,周匝,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于其池中生四种华,华叶纵广一由旬,香气流布亦一由旬,根如车,其汁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其池边有七重阶亭,门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奈良兴福寺阿修罗像

“其阿须伦王臣下宫殿,有纵广万由旬者,有九千、八千,极小宫殿至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小阿须伦宫殿有纵广千由旬、九百、八百,极小宫殿至百由旬,皆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其[*]议堂北有七宝阶道入于宫中,复有阶道娑罗园,复有阶道趣极妙园,复有阶道趣睒摩园,复有阶道趣乐林园,复有阶道趣昼度树,复有阶道趣跋难陀池,复有阶道趣大臣宫殿,复有阶道趣小阿须伦宫殿。若阿须伦王欲诣娑罗园游观时,即念毗摩质多阿须伦王,毗摩质多阿须伦王复自念言:‘罗呵阿须伦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遶罗呵阿须伦王前,于一面立。时,阿须伦王复念波罗呵阿须伦王,[*]波罗呵阿须伦王复自念言:‘王今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遶,诣我罗呵王前,于一面立。

“时,阿须伦王复念睒摩罗阿须伦王,睒摩罗阿须伦王复自念言:‘今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遶,诣罗呵王前,于一面立。时,王复念大臣阿须伦,大臣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大众侍从围遶,诣罗呵王前,于一面立。时,王复念小阿须伦,小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即自庄严,与诸大众诣罗呵王前,于一面立。

“时,罗呵王身着宝衣,驾乘宝车,与无数大众前后围遶,诣娑罗林中,有自然风,吹门自开;有自然风,吹地令净;有自然风,吹花散地,花至于膝。时,罗呵王入此园已,共相娱乐,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娱乐已,便还本宫。其后游观极妙园林、睒摩园林、乐园林,亦复如是。时,罗匝王常有五大阿须伦侍卫左右:一名提持,二名雄力,三名武夷,四名头首,五名摧伏。此五大阿须伦常侍卫左右。其罗呵王宫殿在大海水下,海水在上,四风所持:一名住风,二名持风,三名不动,四者坚固。持大海水,悬处虚空,犹如浮云,去阿须伦宫一万由旬终不堕落。阿须伦王福报、功德、威神如是。”

[校勘]

〔佛说〕-【宋】【元】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二字,今依据宋、元二本删去。

后秦弘始年=姚秦三藏法师【宋】【元】【明】

  “后秦弘始年”,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师”。
  “姚秦三藏法师”,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

(长阿含)+第【宋】【元】,〔第四分世记经〕-【明】

  ????

校=交【宋】*

  “校”,宋本作“交”。[*]
  “交”,大正藏原为“校”,今依据宋本改作“交”。[*]

一=二【宋】【元】【明】

  “一”,宋、元、明三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二”。

饰+(以)【宋】【元】【明】

  “饰”,宋、元、明三本作“饰以”。
  大正藏无“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所”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议=义【宋】【元】【明】*

  “议”,宋、元、明三本作“义”。[*]
  “义”,大正藏原为“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义”。[*]

梁=梁【宋】【元】【明】

  “梁”,宋、元、明三本作“梁”。
  “梁”,大正藏原为“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梁”。

雕=雕【宋】【元】【明】

  “雕”,宋、元、明三本作“雕”。
  “雕”,大正藏原为“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雕”。

亭=庭【宋】【元】【明】

  “亭”,宋、元、明三本作“庭”。
  “庭”,大正藏原为“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庭”。

〔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一”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于=又【宋】【元】【明】

  “于”,宋、元、明三本作“又”。
  “又”,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又”。

波=彼【元】【明】*

  “波”,元、明二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为“波”,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彼”。[*]

王今=今王【宋】【元】【明】

  “王今”,宋、元、明三本作“今王”。
  “今王”,大正藏原为“王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今王”。

提=捉【宋】【元】【明】

  “提”,宋、元、明三本作“捉”。
  “捉”,大正藏原为“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捉”。

者=名【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名”。
  “名”,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名”。

[注解]

阿须伦:即“阿修罗”,六道众生之一,喜爱战斗,有福报但因为瞋、慢、疑而生为阿修罗。

罗呵阿须伦:阿修罗王名,前世曾以救佛塔免于被火吞噬的功德,回向身体巨大,因此生为欲界身形最大的众生,能变大变小。又译为“罗睺罗阿修罗”。

围:四周、周边的大小长度。如:“周围”、“外围”。

雕文刻镂:精美的雕刻、修饰。“镂”是雕刻,读音同“漏”。《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如:“镂金刻玉”。

户:一扇门称为“户”。亦指房屋的出入口。如:“小心门户”、“夜不闭户”。

亭:??可能宋元明三本的【庭】较适当??院子、大厅台阶前的空地。如:“庭院”。《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昼度树:??刺桐树,为豆科刺桐属的落叶大乔木。在这里特指三十三天一株知名的树,义译为“香遍树”。??【三十三天的昼度树?】

砌:堆叠。如:“砌墙”、“堆砌”。

厕:间杂。读音同“次”。

毗摩质多:阿修罗王名,他的女儿舍脂为帝释天的第一天后。又译为“毘摩质多罗”。

游观:游玩观览。

[对应经典]

 

 

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四天王品第七

佛告比丘:“须弥山王东千由旬提头赖吒天王城,名贤上,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南千由旬有毗楼勒天王城,名善见,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西千由旬有毗楼婆叉天王城,名周罗善见,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北千由旬有毗沙门天王,王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众归城北有园林,名伽毗延头,纵广四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园城中间有池名那邻尼,纵广四十由旬,其水清澄,无有垢秽,以七宝堑厕砌其边,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中生莲花,青、黄、赤、白、杂色,光照半由旬,其香芬薰闻半由旬,又其花根大如车毂,其汁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除日月宫殿,诸四天王宫殿纵广四十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诸宫殿有四十由旬、二十由旬,极小纵广五由旬。从众归城有宝阶道至贤上城,复有阶道至善见城,复有阶道至周罗善见城,复有阶道至可畏城、天敬城,复有阶道至伽毗延头园,复有阶道至那邻尼池,复有阶道至四天王大臣宫殿。

“若毘沙门天王欲伽毘延头园游观时,即念提头赖天王,提头赖天王复自念言:‘今毘沙门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与无数乾沓和神前后围遶,诣毘沙门天王前,于一面立。时,毘沙门王复念毘楼勒天王,毘楼勒天王复自念言:‘今毘沙门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与无数究槃神前后围遶,诣毘沙门天王前,于一面立。毘沙门王复念毘楼婆叉,毘楼婆叉复自念言:‘今毘沙门[*]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龙神前后围遶,诣毘沙门王前,于一面立。毘沙门王复念四天王大臣,四天王大臣复自念言:‘今毘沙门王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无数诸天前后导从,诣毘沙门天王前,于一面立。

“时,毘沙门天王即自庄严,著宝饰衣,驾乘宝车,与无数百千天神诣伽毘延头园。有自然风,吹门自开;有自然风,吹地令净;有自然风,吹花散地,花至于膝。时,王在园共相娱乐,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游观讫已,还归本宫。毘沙门王常有五大鬼神侍卫左右:一名般阇楼,二名檀陀罗,三名酰摩跋陀,四名提偈罗,五名修逸路摩。此五鬼神常随侍卫。毘沙门王福报、功德、威神如是。”

[校勘]

〔佛说…记经〕-【明】

  明本无“佛说…记经”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记经”五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婆=博【宋】【元】,博【明】*

  ????

伽=加【宋】【元】

  “伽”,宋、元二本作“加”。
  “加”,大正藏原为“伽”,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加”。

千=十【宋】【元】【明】

  “千”,宋、元、明三本作“十”。
  “十”,大正藏原为“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十”。

〔那〕-【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那”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王〕-【宋】

  宋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王”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王=天王【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天王”。
  “天王”,大正藏原为“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天王”。

干=揵【宋】【元】【明】

  “干”,宋、元、明三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为“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揵”。

荼=茶【宋】【元】【明】

  “荼”,宋、元、明三本作“茶”。
  “茶”,大正藏原为“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茶”。

伽=迦【宋】

  “伽”,宋本作“迦”。
  “迦”,大正藏原为“伽”,今依据宋本改作“迦”。

[注解]

提头赖吒天王:佛教的护法天神,是欲界六天的第一天(四天王天)中,东方提头赖吒天的天王。此天率领乾闼婆、毘舍阇等二神众护持国土,安抚众生,因此又称为“持国天”。又译为“帙栗帝罗色吒罗天王”。

毗楼勒天王: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南方毘琉璃天(毘楼勒迦天)的天王。此天率领领鸠槃荼、薜荔多等二神众助人善根增长,因此又称为“增长天王”。又译为“毘留勒天王”、“毘楼勒天王”、“毘楼勒迦天王”。

毗楼ⓑ婆叉天王: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西方毘楼匐叉天的天王。此天率领龙、富单那等二神众,常以净天眼观察护持阎浮提众生,因此又称为“广目天王”。又译为“毘留博叉天王”、“毘楼匐叉天王”。

毗沙门天王: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北方毘沙门天的天王。此天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守护道场、听闻佛法,因此又称为“多闻天王”。

乾沓和:八部众之一,很会弹琴,是音乐神。不食酒肉,以香气为食,其身也有香气。又译为“乾闼婆”。

究槃ⓘ荼:??Kumbhāṇḍa,又作弓槃荼、究槃荼、恭畔荼、拘槃荼、俱槃荼、吉槃荼、拘辨荼、鸠满拏。鬼名。啖人精气之鬼。译作瓮形鬼、冬瓜鬼。南方增长天王之领鬼。??

[对应经典]

 

 

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忉利天品第八

佛告比丘:“须弥山王顶上有三十三天城,纵广八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城高百由旬,上广六十由旬。城门高六十由旬,广三十由旬,相去五百由旬有一门,其一一门有五百鬼神守侍卫护三十三天,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其大城内复有小城,纵广六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城高百由旬,广六十由旬,城门相去五百由旬,高六十由旬,广三十由旬,一一城门有五百鬼神侍卫门侧,守护三十三天。金城银门,银城金门,水精城琉璃门,琉璃城水精门,赤珠城马瑙门,马瑙城赤珠门,车璩城众宝门。

“其栏楯者,金栏银桄,银栏金桄,水精栏琉璃桄,琉璃栏水精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车璩栏众宝桄。其栏楯上有宝罗网,其金罗网下悬银铃,其银罗网下悬金铃,琉璃罗网悬水精铃,水精罗网悬琉璃铃,赤珠罗网悬马瑙铃,马瑙罗网悬赤珠铃,车璩罗网悬众宝铃。其金树者金根金枝银叶花实,其银树者银根银枝金叶花实,其水精树水精根枝琉璃花叶,其琉璃树琉璃根枝水精花叶,其赤珠树赤珠根枝马瑙花叶,马瑙树者马瑙根枝赤珠花叶,车璩树者车璩根枝众宝花叶。

“其七重城,城有四门,门有栏楯,七重城上皆有楼阁台观周匝围遶,有园林浴池,生众宝花,杂色参间,宝树行列,华果繁茂,香风四起,悦可人心,凫雁、鸳鸯、异类奇鸟,无数千种,相和而鸣。其小城外中间有伊罗钵龙宫,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其善见城内有善法堂,纵广百由旬,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其堂下基纯以真金,上覆琉璃,其堂中柱围十由旬,高百由旬,当其柱下敷天帝御座,纵广一由旬,杂色间厕,以七宝成,其座柔软,软若天衣,夹座两边左右十六座。

“堂有四门,周匝栏楯,以七宝成,其堂阶道纵广五百由旬,门郭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善见堂北有帝释宫殿,纵广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善见堂东有园林,名曰麤涩,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麤涩园中有二石,天金[*]校饰,一名贤,二名善贤,纵广各五十由旬,其石柔软,软若天衣。

“善见宫南有园林,名曰画乐,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园内有二石垛,七宝所成,一名昼,二名善[*]昼,各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善见堂西有园林,名杂,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善见,二名顺善见,天金[*]校饰,七宝所成,各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善见堂北有园林,名曰大喜,纵广千由旬,园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喜,二名大喜,车璩[*]校饰,纵广五十由旬,其垛柔软,软若天衣。

“其麤涩园、乐园中间有难陀池,纵广百由旬,其水清澄,无有垢秽,七重宝堑周匝砌厕,栏楯七重、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其池四面有四梯陛,周匝栏楯间以七宝,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又其池中生四种花,青、黄、赤、白、红缥杂色间厕,其一花叶荫一由旬,香气芬熏闻一由旬,根如车毂,其汁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其池四面复有园林。其杂园林、大喜园林二园中间有树名昼度,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树外空亭纵广五百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其余忉利天宫殿纵广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其诸宫殿有纵广九百、八百,极小百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诸小天宫纵广百由旬,有九十、八十,极小至十二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围遶,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善见堂北有二阶道至帝释宫殿,善见堂东有二阶道至麤涩园,复有阶道至画乐园观,复有阶道至杂园中,复有阶道至大喜园,复有阶道至大喜池,复有阶道至昼度树,复有阶道至三十三天宫,复有阶道至诸天宫,复有阶道至伊罗钵龙王宫。若天帝释欲麤涩园中游观时,即念三十三天臣,三十三天臣即自念言:‘今帝释念我。’即自庄严驾乘宝车,与无数众前后围遶至帝释前,于一面立。帝释复念其余诸天,诸天念言:‘今帝释念我。’即自庄严,与诸天众相随至帝释前,于一面立。帝释复念伊罗钵龙王,伊罗钵龙王复自念言:‘今帝释念我。’龙王即自变身出三十三头,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有七浴池,一一浴池有七大莲华,一一莲花有一百叶,一一花叶有七玉女,鼓乐弦歌,抃舞其上。时,彼龙王作此化已,诣帝释前,于一面立。

“时,释提桓因着众宝饰,璎珞其身,坐伊罗钵龙王第一顶上,其次两边各有十六天王,在龙顶上次第而坐。时,天帝释与无数诸天眷属围遶诣麤涩园。有自然风,吹门自开;有自然风,吹地令净;有自然风,吹花散地,众花积聚,花至于膝。时,天帝释于贤、善贤二石垛上随意而坐,三十三王各次第坐,复有诸天不得侍从见彼园观,不得入园五欲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复有诸天得见园林而不得入,不得五欲共相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复有诸天得见、得入,不得五欲共相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不同。复有诸天得入、得见,五欲娱乐。所以者何?斯由本行功德同故。

“游戏园中,五欲自娱,一日、二日,至于七日,相娱乐已,各自还宫。彼天帝释游观画乐园、杂园、大喜园时,亦复如是。何故名之为麤涩园?入此园时,身体麤涩。何故名为画乐园?入此园时,身体自然有种种画色以为娱乐。何故名为杂园?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除阿须伦女,放诸婇女与诸天子杂错游戏,是故名为杂园。何故名为大喜园?入此园时,娱乐欢乐,故名大喜。何故名为善法堂?于此堂上思惟妙法,受清净乐,故名善法堂。何故名为昼度树?此树有神,名曰漫陀,常作伎乐以自娱乐,故名昼度。又彼大树枝条四布,花叶繁茂如大宝云,故名昼度。

“释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何等为十?一者名因陀罗,二名瞿夷,三名毘楼,四名毘楼婆提,五名陀罗,六名婆罗,七名耆婆,八名灵酰嵬,九名物罗,十名难头。释提桓因有大神力,威德如是。阎浮提人所贵水花:优钵罗花、钵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须干头花,柔软香洁。其陆生花:解脱花、薝卜花、婆罗陀花、须曼周那花、婆师花、童女花。拘耶尼、郁单曰、弗于逮、龙宫、金翅鸟宫水陆诸花,亦复如是。阿须伦宫水中生花:优钵罗花、钵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柔软香洁。陆生花:殊好花、频浮花、大频浮花、伽伽利花、大伽伽利花、曼陀罗花、大曼陀罗花。四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所贵水陆诸花,亦复如是。

“天有十法,何等为十?一者飞去无限数。二者飞来无限数。三者去无碍。四者来无碍。五者天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六者身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者身无疲极。八者天女不产。九者天目不。十者身随意色,好青则青,好黄则黄,赤、白众色,随意而现。此是诸天十法。人有七色。云何为七?有人金色,有人火色,有人青色,有人黄色,有人赤色,有人黑色,有人白色。诸天、阿须伦有七色,亦复如是。

“诸比丘!萤火之明不如灯烛,灯烛之明不如炬火,炬火之明不如积火,[*]积火之明不如四天王宫殿、城墎、璎珞、衣服、身色光明,四天王宫殿、城墎、璎珞、衣服、身色光明不如三十三天光明,三十三天光明不如焰摩天光明,焰摩天光明不如兜率天光明,兜率天光明不如化自在天光明,化自在天光明不如他化自在天光明,他化自在天光明不如梵迦夷天宫殿、衣服身色光明,梵迦夷天宫殿、衣服、身色光明不如光念天光明,光[*]念天光明不如遍净天光明,遍净天光明不如果实天光明,果实天光明不如无想天光明,无想天光明不如无造天,无造天光明不如无热[*]天,无热天光明不如善见[*]天,善见天光明不如大善[*]天,大[*]善天光明不如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光明不如地自在天,[*]地自在天光明不如佛光明。从萤火光至佛光明,合集尔所光明,不如苦谛光明,集谛、灭谛、道谛光明。是故,诸比丘!欲求光明者,当求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光明,当作是修行。

“阎浮提人身长三肘半,衣长七肘,广三肘半;瞿耶尼、弗于逮人身亦三肘半,衣长七肘,广三肘半;郁单[*]曰人身长七肘,衣长十四肘,广七肘,衣重一两;阿须伦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衣重六铢;四天王身长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广半由旬,衣重半两;忉利天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衣重六铢;焰摩天身长二由旬,衣长四由旬,广二由旬,衣重三铢;兜率天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衣重一铢半;化自在天身长八由旬,衣长十六由旬,广八由旬,衣重一铢;他化自在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长三十二由旬,广十六由旬,衣重半铢。自上诸天,各随其身而着衣服。

“阎浮提人寿命百岁,少出多减拘耶尼人寿命二百岁,少出多减。弗于逮人寿三百岁,少出多减。郁单[*]曰人尽寿千岁,无有增减。饿鬼寿七万岁,少出多减。龙、金翅鸟寿一劫,或有减者。阿须伦寿天千岁,少出多减。四天王寿天五百岁,少出多减。忉利天寿天千岁,少出多减。焰摩天寿天二千岁,少出多减。兜率天寿天四千岁,少出多减。化自在天寿天八千岁,少出多减。他化自在天寿天万六千岁,少出多减。梵迦夷天寿命一劫,或有减者。光音天寿命二劫,或有减者。遍净天寿命三劫,或有减者。果实天寿命四劫,或有减者。无想天寿命五百劫,或有减者。无造天寿命千劫,或有减者。无热天寿命二千劫,或有减者。善见天寿命三千劫,或有减者。大善见天寿命四千劫,或有减者。色究竟天寿命五千劫,或有减者。空处天寿命万劫,或有减者。识处天寿命二万一千劫,或有减者。不用处天寿命四万二千劫,或有减者。有想无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劫,或有减者。齐此为众生,齐此为寿命,齐此为世界,齐此名为生、老、病、死往来所趣,界、入聚也。”

佛告比丘:“一切众生以四食存。何谓为四?搏、细滑食为第一,触食为第二,念食为第三,识食为第四。彼彼众生所食不同。阎浮提人种种饭、𪎊面、鱼肉以为[*]搏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拘耶尼、弗于逮人亦食种种饭𪎊面、鱼肉以为[*]搏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郁单[*]曰人唯食自然粳米,天味具足以为[*]搏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龙、金翅鸟食鼋鼍、鱼鳖以为[*]搏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阿须伦食净[*]搏食以为[*]搏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食净搏食以为[*]搏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自上诸天以禅定喜乐为食。何等众生触食?卵生众生触食。何等众生念食?有众生因念食得存,诸根增长,寿命不绝,是为念食。何等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天,是名识食。

“阎浮提人以金银、珍宝、谷帛、奴仆治生贩卖以自生活。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宝市易生活。弗于逮人以谷帛、珠玑市易自活。郁单[*]曰人无有市易治生自活。阎浮提人有婚姻往来、男娶女嫁。[*]拘耶尼人、弗于逮人亦有婚姻、男娶女嫁。郁单[*]曰人无有婚姻、男女嫁娶。龙、金翅鸟、阿须伦亦有婚姻、男女嫁娶。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自上诸天无复男女。阎浮提人男女交会,身身相触以成阴阳。拘耶尼、弗于逮、郁单[*]曰人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龙、金翅鸟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阿须伦身身相近,以气成阴阳。四天王、忉利天亦复如是。焰摩天相近以成阴阳。兜率天执手成阴阳。化自在天熟视成阴阳。他化自在天暂视成阴阳。自上诸天无复淫欲。

“若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识不断生灭此后识灭,泥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堕畜生中,此后识灭,畜生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堕饿鬼中,此后识灭,饿鬼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得生人中,此后识灭,人中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四天王,此后识灭,四天[*]王识初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彼天初生,如此人间一、二岁儿,自然化现,在天膝上坐,彼天即言:‘此是我子。’由行报故,自然智生,即自念言:‘我由何行,今生此间?’即复自念:‘我昔于人间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由此行故,今得生天。我设于此命终,复生人间者,当净身、口、意,倍复精勤,修诸善行。’儿生未久便自觉饥,当其儿前有自然宝器,盛天百味自然净食,若福多者饭色为白,其福中者饭色为青,其福下者饭色为赤。彼儿以手探饭著口中,食自然消化,如酥投火。彼儿食讫,方自觉渴,有自然宝器盛甘露浆,其福多者浆色为白,其福中者浆色为青,其福下者浆色为赤。其儿取彼浆饮,浆自消化,如酥投火。

“彼儿饮食已讫,身体长大,与余天等,即入浴池沐浴澡洗,以自娱乐。自娱乐已,还出浴池,诣香树下,香树曲躬,手取众香,以自涂身。复诣劫贝衣树,树为曲躬,取种种衣,著其身上。复诣庄严树,树为曲躬,取种种庄严,以自严身。复诣鬘树,树为曲躬,取鬘贯首。复诣器树,树为曲躬,即取宝器。复诣果树,树为曲躬,取自然果,或食或含,或漉汁而饮。复诣乐器树,树为曲躬,取天乐器,以清妙声和[*]弦而歌,向诸园林。彼见无数天女鼓乐[*]弦歌,语笑相向,其天游观,遂生染著,视东忘西,视西忘东,其初生时,知自念言:‘我由何行,今得生此?’当其游处观时,尽忘此念。于是便有婇女侍从。

“若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后识灭,彼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彼天初生,如阎浮提二、三岁儿,自然化现,在天膝上,彼天即言:‘此是我男,此是我女。’亦复如是。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焰摩天,其天初生,如阎浮提三、四岁儿。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兜率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四、五岁儿。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化自在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五、六岁儿。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他化自在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六、七岁儿,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半月三斋。云何为三?月八日斋、十四日斋、十五日斋,是为三斋。何故于月八日斋?常以月八日,四天王告使者言:‘汝等案行世间,观视万民,知有孝顺父母,敬顺沙门、婆罗门,宗事长老,斋戒布施,济诸穷乏者不?’尔时,使者闻王教已,遍案行天下,知有孝顺父母,宗事沙门、婆罗门,恭顺长老,持戒守斋,布施穷乏者,具观察已,见诸世间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济穷乏者,还曰王言:‘天王!世间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净修斋戒,施诸穷乏者,甚少!甚少!’尔时,四天王闻已,愁忧不悦,答言:‘咄此为哉!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修斋戒,不施穷乏,减损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若使者见世间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则还白天王言:‘世间有人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施诸穷乏者。’四天王闻已,即大欢喜,唱言:‘善哉!我闻善言,依正见行善有利诸天世间乃能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何故于十四日斋?十四日斋时,四天王告太子言:‘汝当案行天下,观察万民,知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不?’太子受王教已,即[*]案行天下,观察万民,知有孝顺父母,宗[*]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具观察已,见诸世间有不孝顺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者,还白王言:‘天王!世间孝顺父母,敬顺师长,净修斋戒,济诸贫乏者,甚少!甚少!’四天王闻已,愁忧不悦言:‘咄此为哉!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修斋戒,不济穷乏,减损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太子若见世间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即还白王言:‘天王!世间有人孝顺父母,敬顺师长,勤修斋戒,施诸[*]贫乏者。’四天王闻已,即大欢喜,唱言:‘善哉!我闻善言,世间能有孝事父母,宗敬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是故十四日斋。

“何故于十五日斋?十五日斋时,四天王躬身自下,[*]案行天下,观察万民,世间宁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不?见世间人多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勤斋戒,不施贫乏。时,四天王诣善法殿,白帝释言:‘大王!当知世间众生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帝释及忉利诸天闻已,愁忧不悦言:‘咄此为哉!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穷乏,减损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四天王若见世间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还诣善法堂,白帝释言:‘世人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帝释及忉利诸天闻是语已,皆大欢喜,唱言:‘善哉!世间乃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者,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是故十五日斋戒。是故有三斋。尔时,帝释欲使诸天倍生欢喜,即说偈言:

“‘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斋戒,  其人与我同。’”

佛告比丘:“帝释说此偈,非为善受,非为善说,我所不可。所以者何?彼天帝释淫、怒、痴未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说其人未离苦本。若我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平等解脱。如此比丘应说此偈:

“‘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斋戒,  其人与我同。’”

佛告比丘:“彼比丘说此偈者,乃名善受,乃名善说,我所印可。所以者何?彼比丘淫、怒、痴尽已,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说其人离于苦本。”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

佛告比丘:“设有外道梵志问言:‘诸贤!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守护;其欲死时,彼守护鬼神摄其精气,其人则死者。今人何故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设有此问,汝等应答彼言:‘世人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至有一神护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若有人修行善法,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譬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以是缘故,世人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

佛告比丘:“阎浮提人有三事胜[*]拘耶尼人。何等为三?阎浮提人的优势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拘耶尼。[*]拘耶尼人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多牛,二者多羊,三者多珠玉。以此三事胜阎浮提。阎浮提有三事胜弗于逮。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弗于逮。弗于逮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其土极广,二者其土极大,三者其土极妙。以此三事胜阎浮提。

“阎浮提有三事胜郁单[*]曰。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郁单[*]曰。郁单[*]曰复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无所系属,二者无有我,三者寿定千岁。以此三事胜阎浮提。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饿鬼趣。饿鬼趣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身大,三者他作自受。以此三事胜阎浮提。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龙、金翅鸟。龙、金翅鸟复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身大,三者宫殿。以此三事胜阎浮提。

“阎浮提以上三事胜阿须伦。阿须伦复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宫殿高广,二者宫殿庄严,三者宫殿清净。以此三事胜阎浮提。阎浮提人以此三事胜四天王。四天王复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端正,三者多乐。以此三事胜阎浮提。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此诸天复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端正,三者多乐。”

佛告比丘:“欲界众生有十二种。何等为十二?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人,五者阿须伦,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众生有二十二种: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辅天,三者梵众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无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净天,十者少净天,十一者无量净天,十二者遍净天,十三者严饰天,十四者小严饰天,十五者无量严饰天,十六者严饰果实天,十七者无想天,十八者无造天,十九者无热天,二十者善见天,二十一者大善见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吒天。无色界众生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识智天,三者无所有智天,四者有想无想智天。”

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何等为四?一者地神,二者水神,三者风神,四者火神。昔者,地神生恶见言:‘地中无水、火、风。’时,我知此地神所念,即往语言:‘汝当生念言:“地中无水、火、风。”耶?’地神报言:‘地中实无水、火、风也。’我时语言:‘汝勿生此念,谓地中无水、火、风。所以者何?四大不独自存在地中有水、火、风,但地大多故,地大得名。’”

佛告比丘:“我时为彼地神次第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我时知其心净,柔软欢喜,无有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尔时,地神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譬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遂得法眼,无有狐疑,见法决定,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而白我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水神生恶见言:‘水中无地、火、风。’时,地神知彼水神心生此见,往语水神言:‘汝实起此见,言:“水中无地、火、风。”耶?’答曰:‘实尔。’地神语言:‘汝勿起此见,谓水中无地、火、风。所以者何?水中有地、火、风,但水大多故,水大得名。’时,地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时,地神知彼水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时,彼水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得法眼净,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地神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火神生恶见言:‘火中无地、水、风。’时,地神、水神知彼火神心生此见,共语火神言:‘汝实起此见耶?’答曰:‘实尔。’二神语言:‘汝勿起此见。所以者何?火中有地、水、风,但火大多故,火大得名耳。’时,二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二神知彼火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时,彼火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遂得法眼,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二神言:‘我今归依佛、法、圣众,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风神生恶见言:‘风中无地、水、火。’地、水、火神知彼风神生此恶见,往语之言:‘汝实起此见耶?’答曰:‘实尔。’三神语言:‘汝勿起此见。所以者何?风中有地、水、火,但风大多故,风大得名耳。’时,三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三神知彼风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演布开示。时,彼风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譬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逮得法眼,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三神言:‘我今归依佛、法、圣众,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慈心一切,不娆众生。’”

佛告比丘:“云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白色,二者黑色,三者赤色。四者红色。其白色者地大偏多,其黑色者水大偏多,其赤色者火大偏多,其红色者风大偏多。其云去地或十里、二十里、三十里,至四十四千里,除劫初复时云上至光音天。电有四种。云何为四?东方电名身光,南方电名难毁,西方电名流炎,北方电名定明。以何缘故,虚空云中有此电光?电位差造成闪电有时身光与难毁相触,有时身光与流炎相触,有时身光与定明相触,有时难毁与流炎相触,有时难毁与定明相触,有时流炎与定明相触。以是缘故,虚空云中有电光起。复有何缘,虚空云有雷声起?冲击造成雷声虚空云中有时地大与水大相触,有时地大与火大相触,有时地大与风大相触,有时水大与火大相触,有时水大与风大相触。以是缘故,虚空云中有雷声起

“相师占雨有五因缘不可定知,使占者迷惑。云何为五?一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以火大多故,烧云不雨,是为占师初迷惑缘。二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有大风起,吹云四散,入诸山间,以此缘故,相师迷惑。三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时,大阿须伦接揽浮云,置大海中,以此因缘,相师迷惑。四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而云师、雨师放逸淫乱,竟不降雨,以此因缘,相师迷惑。五者云有雷电,占谓当雨,而世间众庶非法放逸,行不净行,悭贪嫉妒,所见颠倒,故使天不降雨,以此因缘,相师迷惑。是为五因缘,相师占雨不可定知。”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

[校勘]

〔佛说…经〕十一字-【明】

  明本无“佛说…经”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经”四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侍=卫【宋】【元】【明】

  “侍”,宋、元、明三本作“卫”。
  “卫”,大正藏原为“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卫”。

人=众【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众”。
  “众”,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众”。

当其=其堂【宋】【元】【明】

  “当其”,宋、元、明三本作“其堂”。
  “其堂”,大正藏原为“当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其堂”。

夹=侠【宋】

  “夹”,宋本作“侠”。
  “侠”,大正藏原为“夹”,今依据宋本改作“侠”。

昼=画【明】*

  “昼”,明本作“画”。[*]
  “画”,大正藏原为“昼”,今依据明本改作“画”。[*]

〔四〕-【宋】

  宋本无“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四”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荫=阴【宋】

  “荫”,宋本作“阴”。
  “阴”,大正藏原为“荫”,今依据宋本改作“阴”。

芬熏=氛氲【宋】【元】【明】

  “芬熏”,宋、元、明三本作“氛氲”。
  “氛氲”,大正藏原为“芬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氛氲”。

欲+(至)【宋】【元】【明】

  “欲”,宋、元、明三本作“欲至”。
  大正藏无“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自〕-【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自”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自”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大=天【元】

  “大”,元本作“天”。
  “天”,大正藏原为“大”,今依据元本改作“天”。

一一莲花有一百=有百一【宋】【元】【明】

  “一一莲花有一百”,宋、元、明三本作“有百一”。
  “有百一”,大正藏原为“一一莲花有一百”,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有百一”。

弦=弦【宋】【元】【明】*

  “弦”,宋、元、明三本作“弦”。[*]
  “弦”,大正藏原为“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弦”。[*]

抃=弄【宋】

  “抃”,宋本作“弄”。
  “弄”,大正藏原为“抃”,今依据宋本改作“弄”。

〔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名”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乐=喜【宋】【元】【明】

  “乐”,宋、元、明三本作“喜”。
  “喜”,大正藏原为“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喜”。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嵬=㝹【宋】【元】【明】

  “嵬”,宋、元、明三本作“㝹”。
  “㝹”,大正藏原为“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㝹”。

须=头【宋】【元】【明】

  “须”,宋、元、明三本作“头”。
  “头”,大正藏原为“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头”。

耶=那【宋】【元】【明】

  “耶”,宋、元、明三本作“那”。
  “那”,大正藏原为“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那”。

曰=越【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越”。

优=忧【宋】【元】

  “优”,宋、元二本作“忧”。
  “忧”,大正藏原为“优”,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忧”。

“白”,大正藏原为“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白”。

积=𧂐【宋】【元】【明】*

  “积”,宋、元、明三本作“𧂐”。[*]
  “𧂐”,大正藏原为“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𧂐”。[*]

墎=郭【宋】【元】【明】

  “墎”,宋、元、明三本作“郭”。
  “郭”,大正藏原为“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郭”。

念=音【元】【明】*

  “念”,元、明二本作“音”。[*]
  “音”,大正藏原为“念”,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音”。[*]

天+(光明)【宋】【元】【明】*

  “天”,宋、元、明三本作“天光明”。[*]
  大正藏无“光明”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善+(见)【宋】【元】【明】*

  “善”,宋、元、明三本作“善见”。[*]
  大正藏无“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地=他化【宋】*

  “地”,宋本作“他化”。[*]
  “他化”,大正藏原为“地”,今依据宋本改作“他化”。[*]

明+(当作是学)【宋】【元】【明】

  “明”,宋、元、明三本作“明当作是学”。
  大正藏无“当作是学”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拘=瞿【宋】【元】【明】*

  “拘”,宋、元、明三本作“瞿”。[*]
  “瞿”,大正藏原为“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瞿”。[*]

〔命〕-【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命”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界+(阴)【宋】【元】【明】

  “界”,宋、元、明三本作“界阴”。
  大正藏无“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搏=揣【宋】【元】【明】*

  “搏”,宋、元、明三本作“揣”。[*]
  “揣”,大正藏原为“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揣”。[*]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以=已【宋】

  “以”,宋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本改作“已”。

众生=者【宋】【元】【明】

  “众生”,宋、元、明三本作“者”。
  “者”,大正藏原为“众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者”。

〔众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众生”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众生”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食”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女嫁娶龙=娶女嫁【宋】【元】【明】

  “女嫁娶龙”,宋、元、明三本作“娶女嫁”。
  “娶女嫁”,大正藏原为“女嫁娶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娶女嫁”。

梨=黎【宋】【元】

  “梨”,宋、元二本作“黎”。
  “黎”,大正藏原为“梨”,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黎”。

〔初〕-【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初”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王+(天)【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王天”。[*]
  大正藏无“天”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探=掬【元】【明】

  “探”,元、明二本作“掬”。
  “掬”,大正藏原为“探”,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掬”。

〔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然”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酥=苏【宋】*

  “酥”,宋本作“苏”。[*]
  “苏”,大正藏原为“酥”,今依据宋本改作“苏”。[*]

取彼浆=所【宋】【元】【明】

  “取彼浆”,宋、元、明三本作“所”。
  “所”,大正藏原为“取彼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所”。

已=色【宋】

  “已”,宋本作“色”。
  “色”,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本改作“色”。

知=口【元】

  “知”,元本作“口”。
  “口”,大正藏原为“知”,今依据元本改作“口”。

处=戯【宋】【元】【明】

  “处”,宋、元、明三本作“戯”。
  “戯”,大正藏原为“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戯”。

案=按【明】【明】*

  “案”,明、明二本作“按”。[*]
  “按”,大正藏原为“案”,今依据明、明二本改作“按”。[*]

事=敬【宋】【元】【明】*

  “事”,宋、元、明三本作“敬”。[*]
  “敬”,大正藏原为“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敬”。[*]

老=者【元】【明】

  “老”,元、明二本作“者”。
  “者”,大正藏原为“老”,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者”。

天=大【元】【明】

  “天”,元、明二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为“天”,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大”。

乃=若【宋】【元】【明】

  “乃”,宋、元、明三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为“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若”。

〔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顺”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贫=穷【宋】【元】【明】*

  “贫”,宋、元、明三本作“穷”。[*]
  “穷”,大正藏原为“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穷”。[*]

穷=贫【宋】【元】【明】

  “穷”,宋、元、明三本作“贫”。
  “贫”,大正藏原为“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贫”。

王=天【元】【明】

  “王”,元、明二本作“天”。
  “天”,大正藏原为“王”,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天”。

乏=之【明】

  “乏”,明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乏”,今依据明本改作“之”。

乃=能【宋】【元】【明】

  “乃”,宋、元、明三本作“能”。
  “能”,大正藏原为“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能”。

是=以是【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以是”。
  “以是”,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是”。

〔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至”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我+(所)【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所”。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寿定=定寿【宋】【元】【明】

  “寿定”,宋、元、明三本作“定寿”。
  “定寿”,大正藏原为“寿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定寿”。

提+(人)【宋】【元】【明】

  “提”,宋、元、明三本作“提人”。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饰=胜【宋】【元】【明】

  “饰”,宋、元、明三本作“胜”。
  “胜”,大正藏原为“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胜”。

为受=受染【宋】【元】【明】

  “为受”,宋、元、明三本作“受染”。
  “受染”,大正藏原为“为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受染”。

遂=逮【宋】【元】【明】

  “遂”,宋、元、明三本作“逮”。
  “逮”,大正藏原为“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逮”。

集+(谛)【宋】【元】【明】

  “集”,宋、元、明三本作“集谛”。
  大正藏无“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灭+(谛)【宋】【元】【明】

  “灭”,宋、元、明三本作“灭谛”。
  大正藏无“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盗=妄【宋】【元】【明】

  “盗”,宋、元、明三本作“妄”。
  “妄”,大正藏原为“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妄”。

〔里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里至”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里至”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四=至四【宋】【元】【明】

  “四”,宋、元、明三本作“至四”。
  “至四”,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至四”。

后=复【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有=以【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云+(中)【宋】【元】【明】

  “云”,宋、元、明三本作“云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揽=搅【元】【明】

  “揽”,元、明二本作“搅”。
  “搅”,大正藏原为“揽”,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搅”。

此=是【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谓=为【宋】【元】

  “谓”,宋、元二本作“为”。
  “为”,大正藏原为“谓”,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为”。

行不=污清【宋】【元】,污清【明】

  ????

〔佛说〕-【宋】【元】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二字,今依据宋、元二本删去。

[注解]

垛:合拢成堆的东西。读音同“堕”。

梵迦夷天:色界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通称,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又译为“梵身天”。

画:同“画”。

眴:眼动,指眨眼。读音同“眩”。

少出多减:少数人活超过这个岁数,多数人活不到这个岁数。

半月三斋:农历每半个月有三个斋日,也就是每个月有六个斋日,即农历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案行:“案”、“按”同义,按行是巡行、巡视、考察的意思。《起世经》卷六译作:“各往遍观”(汝等各往遍观四方,于世间中,颇亦有人修行孝顺供养父母,恭敬沙门婆罗门不?)。

敬顺:恭敬顺服。

宗事:尊崇效法、侍奉。

咄此为哉:这件事真是让人感到痛惜。

减损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天众的势力减弱,阿修罗众的势力增加。因为行善的动机要清净才能往生天界,动机不纯正则往生为阿修罗甚至入三恶道,人心向恶则往生天界的人减少。

躬身:亲身。

善受:善能纳受。“善受”通常与“善持”并用,作“善受、善持”(纳受、接受法义的同时,念持不失)。

不可:不认同。

漏尽阿罗汉:断尽一切烦恼而住于阿罗汉之位的人。

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该做的修学都已办到,舍离生死的重担。

尽诸有结:灭尽所有“生命存在”的束缚,也就是不再有来生。“有”指生命的存在。

平等解脱:彻底地解脱。

屠儿:屠户、屠脍之坊、屠脍之家。

市肆:城市中的商店。

丘冢:坟墓。

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人命该绝的时候,守护他的鬼神会牵引他的精气,这个人就死亡了。相当的《起世因本经》经文作“唯习行恶及命终时,(天神)方始舍去”。

颠倒:违反真理的见解。

勇猛强记,能造业行:坚持而不忘,有意志力,而能造作业力(行善、行恶、或修行解脱)。相当的《起世因本经》经文作“勇健”。按:阎浮提优胜的三事,在《起世因本经》则作五事:“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阎浮佛出世处、四者阎浮是修业地、五者阎浮行梵行处”。

系属:牵挂;附属。

他作自受:他人所作能影响自己,例如他人奉上香火即成为饿鬼的食物。相当的《起世因本经》经文作“自然衣食活命”。

梵身天:色界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通称,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又译为“梵迦夷天”。

梵辅天:色界初禅天的第二天,是辅佐大梵天的大臣。又译为“梵富楼天”。

梵众天:色界初禅天的第一天,是大梵天所带领的子民。

四大:古代印度人认为一切物质及物理现象,有四种组成: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不过在佛教的观点,四大并非不可分割、永存的,四大彼此也是互为因缘、无常的。一个东西的地大特别明显时,我们称它为地,但它其实还是有其他三大的特性,只是不那么明显。

红色:相当的《起世因本经》经文作“黄色”。

除劫初复时云上至光音天:只有在世界刚生成、回复时,云会往上遍布到光音天。按:这是说云只存在于距地表一定的高度内,只有在物理世界刚生成或回复时才会散布到极高处。根据下一卷的描述,坏劫时火灾烧光光音天之下的物理世界,而本卷则提到世界再次形成的初期云遍布到光音天。依据现代地球科学的观测,大部分的云在距地表十二公里内,少部分可到三十公里高度,夏季高纬度地区偶尔在八十公里高度附近形成夜光云。另一方面,天文物理学认为太阳系是由巨大分子云的重力坍缩而逐渐形成成块的天体,最大质量的中心成为太阳,次之的则成为各行星。

以是缘故,虚空云中有电光起:由于不同位置的不同电相互接触,天空上的云中产生闪电。按:闪电是由于云和云之间、或云和地面之间的巨大电位差造成放电现象,放电过程中发出强光所造成。“不同位置的不同电”可解为“电位差”。

以是缘故,虚空云中有雷声起:由于地大接触其他三大,或是水大接触其他三大,天空上的云中起了雷声。相当的《起世因本经》经文则是写云中的风界接触地界、水界、或火界,而产生雷声。按:雷声是放电过程中释放高能量,将周围的空气急剧膨胀产生冲击而形成的声波,整个过程也可说伴随着四大之间激烈的反应。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

(三〇)第四分世记经三灾品第九

佛告比丘:大劫“有四事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云何为四?一者世间灾渐起,此世时,中间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二者此世间坏已,中间旷,无有世间,长久迥远,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三者天地初起,向欲时,中间长久,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四者天地成已,久不坏,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是为四事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岁数而计量也。”

佛告比丘:三灾“世有三灾。云何为三?一者火灾,二者水灾,三者风灾。有三灾上际。云何为三?一者光音天,二者遍净天,三者果实天。若火灾起时,至光音天,光音天为际。若水灾起时,至遍净天,遍净天为际。若风灾起时,至果实天,果实天为际

火灾

“云何为火灾?火灾始欲起时,此世间人皆行正法,正见不倒,修十善行,行此法时,有人得第二禅者,即踊身上升于虚空中,住圣人道、天道、梵道,高声唱言:‘诸贤!当知无觉、无观第二禅乐,第二禅乐。’时,世间人闻此声已,仰语彼言:‘善哉!善哉!唯愿为我说无觉、无观第二禅道。’时,空中人闻其语已,即为说无觉、无观第二禅道。此世间人闻彼说已,即修无觉无观第二禅道,身坏命终,生光音天。

“是时,地狱众生罪毕命终,来生人间,复修无觉、无观第二禅,身坏命终,生光音天;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忉利天、炎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众生命终,来生人间,修无觉、无观第二禅,身坏命终,生光音天。由此因缘地狱道尽,畜生、饿鬼、阿须伦乃至梵天皆尽。当于尔时,先地狱尽,然后畜生尽;畜生尽已,饿鬼尽;饿鬼尽已,阿须伦尽;阿须伦尽已,四天王尽;四天王尽已,忉利天王尽;忉利天[*]王尽已,炎摩天尽;炎摩天尽已,兜率天尽;兜率天尽已,化自在天尽;化自在天尽已,他化自在天尽;他化自在天尽已,梵天尽;梵天尽已,然后人尽,无有遗余。人尽无余已,此世败坏,乃成为灾,其后天不降雨,百谷草木自然枯死。”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有为诸法,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两个太阳“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吹大海水,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吹使两披,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半,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二日出。二日出已,令此世间所有小河、汱浍、渠流皆悉干竭。”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三个太阳“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吹使两披,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半,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三日出。三日出已,此诸大水,恒河、耶婆那河、婆罗河、阿夷罗婆提河、阿摩怯河、辛陀河、故舍河皆悉干竭,无有遗余。

“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四个太阳“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吹使两披,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四日出。四日出已,此诸世间所有泉源、渊池,善见大池、阿耨大池、四方陀延池、优钵罗池、拘物头池、分陀利池、离池,纵广五十由旬皆尽干竭。

“以是故知,一切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五个太阳“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吹大海水,使令两披,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五日出。五日出已,大海水稍减百由旬,至七百由旬。以是可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是时,大海稍尽,余有七百由旬、六百由旬、五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百由旬在。以是可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时,大海水稍稍减尽,至七由旬、六由旬、五由旬,乃至一由旬在。”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其后海水稍尽,至七多罗树、六多罗树,乃至一多罗树。”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其后海水转浅,七人、六人、五人、四人、三人、二人、一人,至腰、至膝,至于[跳-兆+尃]、踝。”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其后海水犹如春雨后,亦如牛迹中水,遂至涸尽,不渍人指。”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六个太阳“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吹海底沙,深八万四千由旬,令著两,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六日出。六日出已,其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皆烟起燋燃,犹如陶家初然陶时,六日出时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七个太阳“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吹海底沙,八万四千由旬,令著两[*]岸飘,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七日出。七日出已,此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皆悉洞然,犹如陶家然灶焰起,七日出时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以此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此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须弥山皆悉洞然;一时,四天王宫、忉利天宫、炎摩天宫、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宫亦皆洞然。”

佛告比丘:“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法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此四天下,乃至梵大火洞然已,风吹火焰至光音天,其彼初生天子见此火焰,皆生怖畏言:‘咄!此何物?’先生诸天语后生天言:‘勿怖畏也,彼火曾来,齐此而止。’以念前火光,故名光念天。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火洞然已,须弥山王渐渐颓落,百由旬、二百由旬,至七百由旬。”

佛告比丘:“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火洞然已,其后大地及须弥山尽无灰烬。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其此大地火烧尽已,地下水尽,水下风尽。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佛告比丘:“火灾起时,天不复雨,百谷草木自然枯死。谁当信者?独有见者,自当知耶?如是乃至地下水尽,水下风尽。谁当信者?独有见者,自当知[*]耶?是为火灾。

火灾后重新生成世界

“云何火劫还复?其后久久,有大黑云在虚空中,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渧如车轮,如是无数百千岁雨,其水渐长,高无数百千由旬,乃至光音天。”

“时,有四大风起,持此水住。何等为四?一名住风,二名持风,三名不动,四名坚固。其后此水稍减百千由旬,无数百千万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风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动,鼓荡涛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于空中自然坚固,变成天宫,七宝校饰,由此因缘有梵迦夷天宫。其水转减至无数百千万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风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动,鼓荡涛波,起沫积聚,风吹波离水,在于空中自然坚固,变成天宫,七宝校饰,由此因缘有他化自在天宫。

“其水转减至无数千万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风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动,鼓荡涛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虚空中自然坚固,变成天宫,七宝[*]校饰,由此因缘有化自在天宫。其水转减至无数百千由旬,有僧伽风,吹水令动,鼓荡涛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虚空中自然坚固,变成天宫,七宝[*]校饰,由此因缘有兜率天宫。其水转减至无数百千由旬,有僧伽风,吹水令动,鼓荡涛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虚空中自然坚固,变成天宫,由此因缘有炎摩天宫。其水转减至无数百千由旬,水上有沫,深六十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譬如此间,穴泉流水,水上有沫,彼亦如是。

“以何因缘有须弥山?有乱风起,吹此水沫造须弥山,高六十万八千由旬,纵广八万四千由旬,四宝所成,金、银、水精、琉璃。以何因缘有四阿须伦宫殿?其后乱风吹大海水吹大水沫,于须弥山四面起大宫殿,纵广各八万由旬,自然变成七宝宫殿。复何因缘有四天王宫殿?其后乱风吹大海水沫,于须弥山半四万二千由旬,自然变成七宝宫殿,以是故名为四天王宫殿。以何因缘有忉利天宫[*]殿?其后乱风吹大水沫,于须弥山上自然变成七宝宫[*]殿。

“复以何缘有伽陀罗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须弥山不远,自然化成宝山,下根入地四万二千由旬,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间厕,七宝所成,以是缘故有伽陀罗山。复以何缘有伊沙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伽陀罗山不远,自然变成伊沙山,高二万一千由旬,纵广二万一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缘故有伊沙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伊沙山不远,自然变成树辰陀罗山,高万二千由旬,纵广万二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因缘有树辰陀罗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树辰陀罗山不远,自然变成阿般泥楼山,高六千由旬,纵广六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缘故有阿般尼楼山。

“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阿般尼楼山不远,自然变成弥邻陀罗山,高三千由旬,纵广三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因缘有尼邻陀罗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尼邻陀罗山不远,自然变成比尼陀山,高千二百由旬,纵广千二百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缘故有比尼陀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去比尼陀山不远,自然变成金刚轮山,高三百由旬,纵广三百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是因缘有金刚轮山。

“何故有月、有七日宫殿?其后乱风吹大水沫,自然变成一月宫殿、七日宫殿,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为黑风所吹还到本处,以是因缘有日、月宫殿。

“其后乱风吹大水沫,自然变成四天下及八万天下,以是因缘有四天下及八万天下。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在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自然变成大金刚轮山,高十六万八千由旬,纵广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限,金刚坚固,不可毁坏,以是因缘有大金刚轮山。其后久久,有自然云遍满空中,周遍大雨,[*]渧如车轮,其水弥漫,没四天下,与须弥山等,其后乱风吹地为大坑,涧水尽入中,因此为海,以是因缘有四大海水。海水咸苦的三个原因海水咸苦有三因缘。何等为三?天降及岩石洗出的矿物质一者有自然云遍满虚空,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洗濯天宫,涤荡天下,从梵迦夷天宫、他化自在天宫,下至炎摩天宫、四天下、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皆洗濯涤荡,其中诸处有秽恶咸苦诸不净汁,下流入海,合为一味,故海水咸。人为二者昔有大仙人禁咒海水,长使咸苦,人不得饮,是故咸苦。众生排泄三者彼大海水杂众生居,其身长大,或百由旬、二百由旬,至七百由旬,呼哈吐纳,大小便中,故海水咸。是为火灾。”

水灾

佛告比丘:“云何为水灾?水灾起时,此世间人皆奉正法,正见,不邪见,修十善业,修善行已。时,有人得无喜第三禅者,踊身上升于虚空中,住圣人道、天道、梵道,高声唱言:‘诸贤!当知无喜第三禅乐,无喜第三禅乐。’时,世间人闻此声已,仰语彼言:‘善哉!善哉!愿为我说是无喜第三禅道。’时,空中人闻此语已,即为演说无喜第三禅道,此世间人闻其说已,即修第三禅道,身坏命终,生遍净天。

“尔时,地狱众生罪毕命终,来生人间,复修第三禅道,身坏命终,生遍净天;畜生、饿鬼、阿须轮、四天王、忉利天、炎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众生命终,来生人间,修第三禅道,身坏命终,生遍净天。由此因缘,地狱道尽,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乃至光音天趣皆尽。当于尔时,先地狱尽,然后畜生尽;畜生尽已,饿鬼尽;饿鬼尽已,阿须伦尽;阿须伦尽已,四天王尽;四天王尽已,忉利天尽;忉利天尽已,炎摩天尽;炎摩天尽已,兜率天尽;兜率天尽已,化自在天尽;化自在天尽已,他化自在天尽;他化自在天尽已,梵天尽;梵天尽已,光音天尽;光音天尽已,然后人尽无余。人尽无余已,此世间败坏,乃成为灾。

“其后久久,有大黑云暴起,上至遍净天,周遍大雨,纯雨热水,其水沸涌,煎熬天上,诸天宫殿皆悉消尽,无有遗余。犹如酥油置于火中,煎熬消尽,无有遗余,光音天宫亦复如是。以此可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有为诸法,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其后此雨复浸梵迦夷天宫,煎熬消尽,无有遗余。犹如[*]酥油置于火中,无有遗余,梵迦夷宫亦复如是。其后此雨复浸他化自在天、化自在天、兜率天、炎摩天宫,煎熬消尽,无有遗余。犹如[*]酥油置于火中,无有遗余,彼诸天宫亦复如是。其后此雨复浸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煎熬消尽,无有遗余。犹如酥油置于火中,煎熬消尽,无有遗余,彼亦如是。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其后此水煎熬大地,尽无余已,地下水尽,水下风尽。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佛告比丘:“遍净天宫煎熬消尽。谁当信者?独有见者,乃能知耳。梵迦夷宫煎熬消尽,乃至地下水尽,水下风尽。谁当信者?独有见者,乃当知耳。是为水灾。

水灾后重新生成世界

“云何水灾还复?其后久久,有大黑云充满虚空,至遍净天,周遍降雨,[*]渧如车轮,如是无数百千万岁,其水渐长,至遍净天。有四大风,持此水住。何等为四?一名住风,二名持风,三名不动,四名坚固。其后此水稍减无数百千由旬,四面有大风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动,鼓荡涛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虚空中,自然变成光音天宫,七宝[*]校饰,由此因缘有光音天宫。其水转减无数百千由旬,彼僧伽风吹水令动,鼓荡涛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虚空中,自然变成梵迦夷天宫,七宝[*]校饰;如是乃至海水一味咸苦,亦如火灾复时。是为水灾。”

风灾

佛告比丘:“云何为风灾?风灾起时,此世间人皆奉正法,正见,不邪见,修十善业,修善行时,时,有人得清净护念第四禅,于虚空中住圣人道、天道、梵道,高声唱言:‘诸贤!护念清净第四禅乐,护念清净第四禅乐。’时,此世人闻其声已,仰语彼言:‘善哉!善哉!愿为我说护念清净第四禅道。’时,空中人闻此语已,即为说第四禅道,此世间人闻其说已,即修第四禅道,身坏命终,生果实天。

“尔时,地狱众生罪毕命终,来生人间,复修第四禅,身坏命终,生果实天;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乃至遍净天众生命终,来生人间,修第四禅,身坏命终,生果实天。由此因缘,地狱道尽,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乃至遍净天趣皆尽。尔时,地狱先尽,然后畜生尽;畜生尽已,饿鬼尽;饿鬼尽已,阿须伦尽;阿须伦尽已,四天王尽;四天王尽已,如是展转至遍净天尽;遍净天尽已,然后人尽无余。人尽无余已,此世间败坏,乃成为灾。其后久久,有大风起,名曰大僧伽,乃至果实天,其风四布,吹遍净天宫、光音天宫,使宫宫相拍,碎若粉尘。犹如力士执二铜杵,杵杵相拍,碎尽无余,二宫相拍亦复如是。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其后此风吹梵迦夷天宫、他化自在天宫,宫宫相拍,碎如粉尘,无有遗余。犹如力士执二铜[*]杵,杵杵相拍,碎尽无余,二宫相拍亦复如是。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其后此风吹化自在天宫、兜率天宫、炎摩天宫,宫宫相拍,碎若粉尘,无有遗余。犹如力士执二铜[*]杵,杵杵相拍,碎尽无余,彼宫如是碎尽无余。以是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其后此风吹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置于虚空,高百千由旬,山山相拍,碎若粉尘。犹如力士手执轻糠散于空中,彼四天下、须弥诸山碎尽分散,亦复如是。以是可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其后风吹大地尽,地下水尽,水下风尽。是故当知,一切行无常,为变易法,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

佛告比丘:“遍净天宫、光音天宫,宫宫相拍,碎若粉尘。谁当信者?独有见者,乃能知耳。如是乃至地下水尽,水下风尽。谁能信者?独有见者,乃能信耳。是为风灾。

风灾后重新生成世界

“云何风灾还复?其后久久,有大黑云周遍虚空,至果实天,而降大雨,[*]渧如车[*]轮,霖雨无数百千万岁,其水渐长,至果实天。时,有四风持此水住。何等为四?一名住风,二名持风,三名不动,四名坚固。其后此水渐渐稍减无数百千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风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动,鼓荡涛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于空中自然变成遍净天宫,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以此因缘有遍净天宫。其水转减无数百千由旬,彼僧伽风吹水令动,鼓荡涛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于空中自然变成光音天宫,杂色参间,七宝所成;乃至海水一味咸苦,亦如火灾复时。是为风灾。是为三灾,是为三复。”

[校勘]

〔佛说〕-【宋】【元】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二字,今依据宋、元二本删去。

后秦弘始年=姚秦三藏法师【宋】【元】【明】

  “后秦弘始年”,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师”。
  “姚秦三藏法师”,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

(长阿含)+第【宋】【元】,〔第四分世记经〕-【明】

  ????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泉=众【宋】【元】【明】

  “泉”,宋、元、明三本作“众”。
  “众”,大正藏原为“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众”。

耨+(达)【宋】【元】【明】

  “耨”,宋、元、明三本作“耨达”。
  大正藏无“达”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优=忧【宋】【元】

  “优”,宋、元二本作“忧”。
  “忧”,大正藏原为“优”,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忧”。

〔离池〕-【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离池”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离池”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切+(行)【宋】【元】【明】

  “切”,宋、元、明三本作“切行”。
  大正藏无“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浅=深【宋】

  “浅”,宋本作“深”。
  “深”,大正藏原为“浅”,今依据宋本改作“深”。

[跳-兆+尃]=𨄔【宋】【元】【明】

  “[跳-兆+尃]”,宋、元、明三本作“𨄔”。
  “𨄔”,大正藏原为“[跳-兆+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𨄔”。

岸=[山*岸]【宋】【元】【宋】【元】【明】

  “岸”,宋、元、宋、元、明五本作“[山*岸]”。
  “[山*岸]”,大正藏原为“岸”,今依据宋、元、宋、元、明五本改作“[山*岸]”。

〔宫〕-【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宫”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念=音【宋】【元】【明】

  “念”,宋、元、明三本作“音”。
  “音”,大正藏原为“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音”。

灾=炎【宋】

  “灾”,宋本作“炎”。
  “炎”,大正藏原为“灾”,今依据宋本改作“炎”。

耶=耳【宋】【元】【明】*

  “耶”,宋、元、明三本作“耳”。[*]
  “耳”,大正藏原为“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耳”。[*]

渧=滴【宋】【元】【明】*

  “渧”,宋、元、明三本作“滴”。[*]
  “滴”,大正藏原为“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校=交【宋】*

  “校”,宋本作“交”。[*]
  “交”,大正藏原为“校”,今依据宋本改作“交”。[*]

〔波〕-【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波”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波”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穴泉=泉源【宋】【元】【明】

  “穴泉”,宋、元、明三本作“泉源”。
  “泉源”,大正藏原为“穴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泉源”。

六十=十六【宋】【元】【明】

  “六十”,宋、元、明三本作“十六”。
  “十六”,大正藏原为“六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十六”。

〔纵〕-【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纵”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纵”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海水吹大〕-【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海水吹大”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海水吹大”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海〕-【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海”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海”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殿”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风+(起)【宋】【元】【明】

  “风”,宋、元、明三本作“风起”。
  大正藏无“起”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泥=尼【宋】【元】【明】

  “泥”,宋、元、明三本作“尼”。
  “尼”,大正藏原为“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尼”。

是+(因)【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因”。
  大正藏无“因”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弥=尼【宋】【元】【明】

  “弥”,宋、元、明三本作“尼”。
  “尼”,大正藏原为“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尼”。

缘故=因缘【宋】【元】【明】

  “缘故”,宋、元、明三本作“因缘”。
  “因缘”,大正藏原为“缘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因缘”。

有+(一)【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有一”。
  大正藏无“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下+(表)【宋】【元】【明】

  “下”,宋、元、明三本作“下表”。
  大正藏无“表”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弥=弥【宋】【元】【明】

  “弥”,宋、元、明三本作“弥”。
  “弥”,大正藏原为“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弥”。

哈=噏【宋】【元】【明】

  “哈”,宋、元、明三本作“噏”。
  “噏”,大正藏原为“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噏”。

轮=伦【宋】【元】【明】

  “轮”,宋、元、明三本作“伦”。
  “伦”,大正藏原为“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伦”。

水=灰【宋】【元】【明】

  “水”,宋、元、明三本作“灰”。
  “灰”,大正藏原为“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灰”。

酥=苏【宋】【元】【明】*

  “酥”,宋、元、明三本作“苏”。[*]
  “苏”,大正藏原为“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苏”。[*]

遍=齐遍【宋】【元】【明】

  “遍”,宋、元、明三本作“齐遍”。
  “齐遍”,大正藏原为“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齐遍”。

轮=轴【宋】【元】【明】*

  “轮”,宋、元、明三本作“轴”。[*]
  “轴”,大正藏原为“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轴”。[*]

〔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时”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杵=[金*午]【宋】,釪【元】【明】

  ????

离=其【宋】【元】【明】*

  “离”,宋、元、明三本作“其”。[*]
  “其”,大正藏原为“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其”。[*]

[注解]

若火灾起时,至光音天,光音天为际。若水灾起时,至遍净天,遍净天为际。若风灾起时,至果实天,果实天为际:火灾的漫延以光音天(色界二禅天的最高天)为边界;水灾的漫延以遍净天(色界三禅天的最高天)为边界;风灾的漫延以果实天(色界四禅天的最高天)为边界。相当的《起世因本经》经文作“其火灾时,光音诸天,首免其灾;水灾之时,遍净诸天,首免其灾;风灾之时,广果诸天,首免其灾。”

有大黑风暴起,吹大海水,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吹使两披,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半,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二日出:有猛烈的大黑风生起,吹向大海水,将深八万四千由旬的大海水吹得分成两边,吹出了一个太阳并将它吹到离地四万二千由旬的空中,放到太阳运行的轨道上,因此世上出现两个太阳。相当的《起世因本经》经文作“有迦梨迦大风,吹散八万四千由旬大海水已,于下即出日之宫殿,掷置海上须弥留山王半腹四万二千由旬,安日道中。诸比丘!此名世间第二日出”。按:天文物理认为在约五十到七十五亿年后,太阳将成为红巨星,届时太阳将变得异常巨大,逐一吞噬包含地球在内的内侧行星。本段经文可解读为在红巨星吞噬各行星前,太阳黑子活跃极大期的太阳风暴(“大黑风暴起”)伴随的强烈电磁波及热能,将逐一点燃较靠近太阳的行星及卫星,使得这些天体成为太空中的火球。如果在海边来看,就像是急遽的高温加上天体形变造成的重力变化引发海啸后,从海平面下升起更多太阳。

汱浍:涓涓细流。其中“汱”是伏流,读音同“太”;“浍”是田间的水沟,读音同“会”。

其后海水稍尽,至七多罗树、六多罗树,乃至一多罗树:之后海水渐渐变浅,浅到只剩多罗树高度的七倍、六倍、甚至只剩一株多罗树的高度。

飘:“飘”的异体字。

大地及须弥山尽无灰烬:大地和须弥山都烧到连灰都不剩。相当的《起世因本经》经文作“无有余残灰墨燋烬,可得知别”。按:对照天文物理,本段经文可解读为火灾时红巨星将附近的天体烧融汽化,不剩任何固体,只剩下分子云。

吹水令动,鼓荡涛波,起沫积聚,风吹离水,在于空中自然坚固:风大(移动性)吹动水大(黏聚性、湿润性),让水大鼓动激荡、波涛汹涌,产生泡沫积聚起来,这些泡沫被风大吹离水大后,在空中自然凝固。按:天文物理学认为太阳系是由巨大分子云的重力坍缩而逐渐形成成块的天体。本段经文可解读为先前火灾时天体烧融汽化而仅剩具黏聚性(“水”大)的分子云,在火灾结束后,分子云的各部分由于重力作用而移动(“风”大),互相冲击激荡,其中较早脱离分子云的较轻、较细的部分(泡“沫”),重力坍缩(“积聚”)而在太空中逐渐凝结(“在于空中自然坚固”)成较高层次天界的质材。

有大黑云暴起,上至遍净天,周遍大雨,纯雨热水,其水沸涌,煎熬天上:有猛烈的大黑云生起,上到遍净天,到处降大雨,这雨都是热水,热到沸腾,烧煮天上。相当的《起世因本经》经文作“大云遍覆,乃至光音诸天已来,雨沸灰水,无量多年,略说乃至,百千亿年”。按:天文物理显示各星系是持续移动的,在极久远的宇宙时间尺度来看,也会有星系碰撞的时候。本段经文的一种解读是当太阳系与较高浓度的星际云或分子云碰撞时,分子云将淹没太阳系大多区域,例如以氢分子占据大多数空间,也稀释地球富含氧气的大气层,需要氧气的生物因而无法生存。而分子云中粒子间的位能高,遇到太阳系物质时释放的潜热即如同烧煮般,释放出巨大的热能。在此事件中,太阳系较外围的区域将先被分子云淹没,之后地球等较内侧的区域才被淹没,也符合本经描述四天下较晚被淹没的次序。

有大风起,名曰大僧伽,乃至果实天,其风四布,吹遍净天宫、光音天宫,使宫宫相拍,碎若粉尘:有名为大僧伽的大风吹起,上到果实天。这个风遍布四方,吹到遍净天的宫殿、光音天的宫殿,使宫殿间互相拍打而粉碎为灰尘。相当的《起世因本经》经文作“有大风起,彼之大风,名僧伽多(隋言和合)。诸比丘!彼和合风,吹于遍净诸天宫殿,令其相著揩磨坏灭,无有形相余残可知”。按:天文物理显示各星系是持续移动的,在极久远的宇宙时间尺度来看,也会有星系碰撞的时候。本段经文中的“僧伽”义译为“和合”,“大僧伽”可引申解读为“大引力”。当太阳系行经质量极高的天体时,异常高的万有引力造成的异常移动(“大僧伽风”),将使得太阳系大地震,各天体乃至物件相撞粉碎。在此事件中,太阳系较外围的区域将先被影响,之后地球等较内侧的区域才被影响,也符合本经描述四天下较晚碎若微尘的次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人道利于修行

本经记载在火灾刚要开始时,正值人们奉行正法、修十善行的时代,因此人们纷纷修到第二禅,而得以前往二禅天,避开火灾。

之后从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阿修罗道、天道命终的众生,往生人间后,也陆续修到第二禅,而避开火灾。因此火灾毁灭世界时,众生皆已避居到二禅天以上。

可留意的是众生是在往生人道后,才再修到第二禅。也可呼应前面经文提到南阎浮提众生“勇猛强健,能造业行”:人道最容易造业,人类行善、作恶、或修行特别有力,因此在世界即将灭亡的压力下,一一努力修行都能证到第二禅。相对地,其余五道由于太苦或是太乐,一般是以受报为主,很难修行。

不只火灾时如此,水灾、风灾时众生也是经由人道修行而转生更高层次的天界。

  • 三灾所及的范围

火灾是由欲界往天界烧,烧至初禅天中的最高天光音天之下。

水灾是由二禅天中的最高天遍净天之下开始淹,往下淹至欲界。

风灾是由三禅天中凡夫可及的最高天果实天之下开始吹,往下吹至欲界。

  • 生助世界的火水风与毁坏世界的火水风

古代印度人认为一切物质及物理现象有四种组成,即地水火风这“四大”,其中“火大”指温热性,“水大”指凝聚性或湿润性,“风大”指移动性。在佛教的观点中,四大并非不可分割、永存的,四大彼此也是互为因缘、无常的,只是佛教也采用四大的文字来描述物理世界的现象。

本经描述世界毁坏然后空了之后,虚空中的“大黑云”及“僧伽风”让世界重新生成。“大黑云”是水大,“僧伽风”是风大,在适量时能生助世界。

然而“大黑云暴起”造成了水灾,“大僧伽风”造成了风灾。也就是过度的水造成水灾、过度的风造成风灾,风不调水不顺就造成天灾。

就火大来说,经中表示“一日一月一世界”,也就是有众生居住的地方一定有太阳,太阳即有充分的火大,然而火灾即火大过度(最高达七个太阳)所造成。

在人体内四大失调时即罹患疾病,在宇宙的尺度上四大不调时即发生世界级的灾害。

  • 三灾的天文物理解读

本经提到毁灭世界的火灾、水灾、风灾,以及世界的重新生成,虽然许多人可能觉得难以想像甚至荒诞不经,但从天文物理的观点也都有对应的宇宙尺度的现象。

火灾的一种解读:天文物理认为在约五十到七十五亿年后,太阳将成为红巨星,届时太阳将变得异常巨大,逐一吞噬包含地球在内的内侧行星。在红巨星吞噬各行星前,太阳黑子活跃极大期的太阳风暴(“大黑风暴起”)伴随的强烈电磁波及热能,将逐一点燃较靠近太阳的行星及卫星,使得这些天体成为太空中的火球。如果在海边来看,就像是急遽的高温加上天体形变造成的重力变化引发海啸后,从海平面下升起更多太阳。

水灾的一种解读:天文物理显示各星系是持续移动的,在极久远的宇宙时间尺度来看,也会有星系碰撞的时候。当太阳系与较高浓度的星际云或分子云碰撞时,分子云将淹没太阳系大多区域,例如以氢分子占据大多数空间,也稀释地球富含氧气的大气层,需要氧气的生物因而无法生存。而分子云中粒子间的位能高,遇到太阳系物质时释放的潜热即如同烧煮般,释放出巨大的热能。在此事件中,太阳系较外围的区域将先被分子云淹没,之后地球等较内侧的区域才被淹没,也符合本经描述四天下较晚被淹没的次序。

风灾的一种解读:在极久远的宇宙时间尺度来看,当太阳系与其他星系碰撞而且行经质量极高的天体时,异常高的万有引力造成的异常移动(“大僧伽风”,其中“僧伽”义译为“和合”,“大僧伽”可引申解读为“大引力”),将使得太阳系大地震,各天体乃至物件相撞粉碎。在此事件中,太阳系较外围的区域将先被影响,之后地球等较内侧的区域才被影响,也符合本经描述四天下较晚碎若微尘的次序。

世界重新生成的一种解读:天文物理学认为太阳系是由巨大分子云的重力坍缩而逐渐形成成块的天体。在三灾时太阳系的天体烧融、煮溶或粉碎,仅剩具黏聚性(“水”大)的分子云,在三灾后分子云的各部分由于重力作用而移动(“风”大),互相冲击激荡,其中较早脱离分子云的较轻、较细的部分(泡“沫”),重力坍缩(“积聚”)而在太空中逐渐凝结(“在于空中自然坚固”)成较高层次天界的质材。

[进阶辨正]

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战斗品第十

佛告比丘:“昔者,诸天与阿须伦共斗。时,释提桓因命忉利诸天而告之曰:‘汝等今往与彼共战,若得胜者,捉毘摩质多罗阿须伦,以五系系缚,将诣善法讲堂,吾欲观之。’时,忉利诸天受帝释教已,各自庄严。时,毘摩质多罗阿须伦命诸阿须伦而告之曰:‘汝等今往与彼共战,若得胜者,捉释提桓因,以五系系缚,将诣七叶讲堂,吾欲观之。’时,诸阿须伦受毘摩质多阿须伦教已,各自庄严。

“于是,诸天、阿须伦众遂共战斗,诸天得胜,阿须伦退。时,忉利诸天捉阿须伦王,以五系系缚,将诣善法堂所,示天帝释。时,阿须伦王见天上快乐,生慕乐心,即自念言:‘此处殊胜,即可居止,用复还归阿须伦宫为?’发此念时,五系即得解,五乐在前。若阿须伦生念欲还诣本宫殿,五系还缚,五乐自去。时,阿须伦所被系缚,转更牢固。魔所系缚复过于是,计吾我人为魔所缚,不计吾我人魔缚得解,爱我为缚,[*]爱爱为缚,我当有为缚,我当无为缚,有色为缚,无色为缚,有色无色为缚,我有想为缚,无想为缚,有想无想为缚,我为大患、为痈、为刺。是故,贤圣弟子知我为大患、为痈、为刺,舍吾我想,修无我行,观彼我为重担、为放逸、为有。当有我是有为,当有无我是有为,有色是有为,无色是有为,有色无色是有为,有想是有为,无想是有为,有想无想是有为,有为为大患、为剌、为疮。是故,贤圣弟子知有为为大患、为剌、为疮故,舍有为,为无为行。”

佛告比丘:“昔者,诸天子与阿须伦共斗。时,释提桓因命忉利天而告之曰:‘汝等今往与阿须伦共斗,若得胜者,捉毘摩质多罗阿须伦,以五系系缚,将诣善法讲堂,吾欲观之。’时,忉利诸天受帝释教已,各即自庄严。时,毘摩质多阿须伦复命诸阿须伦而告之曰:‘汝等今往与彼共战,若得胜者,捉释提桓因,以五系系缚,将诣七叶讲堂,吾欲观之。’时,诸阿须伦受毘摩质多阿须伦教已,各自庄严。于是,诸天、阿须伦众遂共战斗,诸天得胜,阿须伦退。忉利诸天捉阿须伦,以五系系缚,将诣善法堂所,示天帝释。彷徉游善法堂上,阿须伦王遥见帝释,于五系中恶口骂詈。时,天帝侍者于天帝前,即说偈言:

“‘天帝何恐怖,  自现己劣弱,
  须质面毁呰,  默听其恶言。’

“时,天帝释即复以偈答侍者曰:

“‘彼亦无大力,  我亦不恐畏,
  如何大智士,  与彼无智诤。’

“尔时,侍者复作偈颂白帝释言:

“‘今不折愚者,  恐后转难忍,
  宜加以杖捶,  使愚自改过。’

“时,天帝释复作偈颂答侍者曰:

“‘我常言智者,  不应与愚诤,
  愚骂而智默,  即为信胜彼。

“尔时,侍者复作偈颂白帝释言:

“‘天王所以默,  恐损智者行,
  而彼愚𫘤人,  谓王怀怖畏。
  愚不自忖量,  谓可与王敌,
  没死来触突,  欲王如牛退。’

“时,天帝释复作偈颂答侍者曰:

“‘彼愚无知见,  谓我怀恐怖,
  我观第一义,  忍默为最上。
  恶中之恶者,  于瞋复生瞋,
  能于瞋不瞋,  为战中最上。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众人诤有讼,  不报者为胜。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见无诤讼者,  乃谓为愚𫘤。
  若人有大力,  能忍无力者,
  此力为第一,  于忍中最上。
  愚自谓有力,  此力非为力,
  如法忍力者,  此力不可沮。’”

佛告比丘:“尔时,天帝释岂异人乎?勿造斯观。时,天帝释即我身是也。我于尔时,修习忍辱,不行卒暴,常亦称赞能忍辱者。若有智之人欲弘吾道者,当修忍默,勿怀忿诤。”

佛告比丘:“昔者,忉利诸天与阿须伦共斗。时,释提桓因语质多阿须伦言:‘卿等何为严饰兵仗,怀怒害心,共战诤为?今当共汝讲论道义,知有胜负。’彼质多阿须伦语帝释言:‘正使舍诸兵仗,止于诤讼论义者,谁知胜负?’帝释教言:‘但共论议,今汝众中、我天众中,自有智慧知胜负者。’时,阿须伦语帝释言:‘汝先说偈。’帝释报言:‘汝是旧天,汝应先说。’尔时,质多阿须伦即为帝释而作颂曰:

“‘今不折愚者,  恐后转难忍,
  宜加以杖捶,  使愚自改过。’

“时,阿须伦说此偈已,阿须伦众即大欢喜,高声称善;唯诸天众默然无言。时,阿须伦王语帝释言:‘汝次说偈。’尔时,帝释即为阿须伦而说偈言:

“‘我常言智者,  不应与愚诤,
  愚骂而智默,  即为胜彼愚。’

“时,天帝释说此偈已,忉利诸天皆大欢喜,举声称善;时,阿须伦众默然无言。尔时,天帝语阿须伦言:‘汝次说偈。’时,阿须伦复说偈言:

“‘天王所以默,  恐损智者行,
  而彼愚𫘤人,  谓王怀怖畏。
  愚不自忖量,  谓可与王敌,
  没死来触突,  欲王如牛退。’

“时,阿须伦王说此偈已,阿须伦众踊跃欢喜,举声称善;时,忉利天众默然无言。时,阿须伦王语帝释言:‘汝次说偈。’时,天帝释为阿须伦而说偈言:

“‘彼愚无知见,  谓我怀恐畏,
  我观第一义,  忍默为最上。
  恶中之恶者,  于瞋复生瞋,
  能于瞋不瞋,  为战中最胜。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众人为诤讼,  不报者为胜。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见无诤讼者,  不谓为愚𫘤。
  若人有大力,  能忍无力者,
  此力为第一,  于忍中最上。
  愚自谓有力,  此力非为力,
  如法忍力者,  此力不可沮。’

“释提桓因说此偈已,忉利天众踊跃欢喜,举声称善;阿须伦众默然无言。时,天众、阿须伦众各小退却,自相谓言:‘阿须伦王所说偈颂,有所触犯,起刀剑雠,生斗讼根,长诸怨结,树三有本。天帝释所说偈者,无所触娆,不起刀剑,不生斗讼,不长怨结,绝三有本。天帝所说为善,阿须伦所说不善。诸天为胜,阿须伦负。’”

佛告比丘:“尔时,释提桓因岂异人乎?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即我身是。我于尔时,以柔濡言,胜阿须伦众。”

佛告比丘:“昔者,诸天复与阿须伦共斗。时,阿须伦胜,诸天不如。时,释提桓因乘千辐宝车怖惧而走,中路见晱婆罗树上有一巢,巢有两子,即以偈颂告御者言,颂曰:

“‘此树有二鸟,  汝当回车避,
  正使贼害我,  勿伤二鸟命。’

“尔时,御者闻帝释偈已,寻便住车回避鸟。尔时,车头向阿须伦,阿须伦众遥见宝车回向,其军即相谓言:‘今天帝释乘千辐宝车回向我众,必欲还斗,不可当也。’阿须伦众即便退散,诸天得胜,阿须伦退。”

佛告比丘:“尔时,帝释者岂异人乎?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即我身是也。我于尔时,于诸众生起慈愍心。诸比丘!汝等于我法中出家修道,宜起慈心,哀愍黎庶。”

佛告比丘:“昔者,诸天与阿须伦共斗。”尔时,诸天得胜,阿须伦退。时,天帝释战胜还宫,更造一堂,名曰最胜,东西长百由旬,南北广六十由旬。其堂百间,间间有七交露台,一一台上有七玉女,一一玉女有七使人。释提桓因亦不忧供给诸玉女衣被、饮食、庄严之具,随本所造,自受其福,以战胜阿须伦,因欢喜心而造此堂,故名最胜堂。又千世界中所有堂观无及此堂,故名最胜。

佛告比丘:“昔者,阿须伦自生念言:‘我有大威德,神力不少,而忉利天、日月诸天常在虚空,于我顶上游行自在,今我宁可取彼日月以为耳珰,自在游行耶?’时,阿须伦王瞋恚炽盛,即念捶打阿须伦,捶打阿须伦即复念言:‘今阿须伦王念我,我等当速庄严。’即敕左右备具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阿须伦众前后导从,诣阿须伦王前,于一面立。时,王复念舍摩梨阿须伦,舍摩[*]梨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敕左右备具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阿须伦众前后导从,诣阿须伦王前,在一面立。

“时,王复念毘摩质多阿须伦,毘摩质多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敕左右备具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阿须伦众前后导从,往诣王前,在一面立。时,王复念大臣阿须伦,大臣阿须伦即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敕左右备具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阿须伦众前后导从,往诣王前,于一面立。时,王复念诸小阿须伦,诸小阿须伦复自念言:‘今王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自庄严,备具兵仗,与无数众相随,往诣王前,于一面立。时,罗呵阿须伦王即自庄严,身着宝铠,驾乘宝车,与无数百千阿须伦众兵仗严事,前后围遶出其境界,欲往与诸天共斗。”

“尔时,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以身缠遶须弥山七匝,震动山谷,薄布微云,渧渧稍雨,以尾打大海水,海水波涌,至须弥山顶。时,忉利天即生念言:‘今薄云微布,[*]渧渧稍雨,海水波涌,乃来至此。将是阿须伦欲来战斗,故有此异瑞耳。’

“尔时,海中诸龙兵众无数巨亿,皆持戈鉾、弓矢、刀剑,重被宝铠,器仗严整,逆与阿须伦共战,若龙众胜时,即逐阿须伦入其宫殿。若龙众退,龙不还宫,即𩧼趣伽楼罗鬼神所,而告之曰:‘阿须伦众欲与诸天共战,我往逆斗,彼今得胜;汝等当备诸兵仗,众共并力,与彼共战。’时,诸鬼神闻龙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与诸龙众共阿须伦斗,得胜时,即逐阿须伦入其宫殿。若不如时,不还本宫,即退走𩧼持华鬼神界,而告之言:‘阿须伦众欲与诸天共斗,我等逆战,彼今得胜;汝等当备诸兵仗,众共并力,与彼共战。’

“诸持华鬼神闻龙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众共并力,与阿须伦斗,若得胜时,即逐阿须伦入其宫殿。若不如时,不还本宫,即退[*]走𩧼常乐鬼神界,而告之言:‘阿须伦众欲与诸天共斗,我等逆战,彼今得胜;汝等当备诸兵仗,与我并力,共彼战斗。’时,诸常乐鬼神闻是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众共并力,与阿须伦斗,若得胜时,即逐阿须伦入其宫殿。若不如时,不还本宫,即退[*]走𩧼四天王,而告之曰:‘阿须伦众欲与诸天共斗,我等逆战,彼今得胜;汝等当备诸兵仗,众共并力,与彼共战。’

“时,四天王闻此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众共并力,与阿须伦共斗,若得胜时,即逐阿须伦入其宫殿。若不如者,四天王即诣善法讲堂,白天帝释及忉利诸天言:‘阿须伦欲与诸天共斗,今忉利诸天当自庄严,备诸兵仗,众共并力,往共彼战。’时,天帝释命一侍天而告之曰:‘汝持我声往告[*]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子言:“阿须伦与无数众欲来战斗,今者诸天当自庄严,备诸兵仗,助我斗战。”’时,彼侍天受帝教已,即诣焰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持天帝释声而告之曰:‘彼阿须伦数无来战斗,今者诸天当自庄严,备诸兵仗,助我战斗。’

“时,[*]焰摩天子闻此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驾乘宝车,与无数巨亿百千天众前后围遶,在须弥山东面住。时,兜率天子闻此语已,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驾乘宝车,与无敷巨亿百千天众围遶,在须弥山南面住。时,化自在天子闻此语已,亦严兵众,在须弥山西面住。时,他化自在天子闻此语已,亦严兵众,在须弥山北住。

“时,天帝释即念三十三天忉利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即自念言:‘今帝释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敕左右备诸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巨亿诸天众前后围遶,诣天帝释前,于一面立。时,天帝释复念余忉利诸天,余忉利诸天即自念言:‘今帝释念我,我等宜速庄严。’即敕左右备诸兵仗,驾乘宝车,与无数巨亿诸天众前后围遶,诣帝释前,于一面立。时,帝释复念妙匠鬼神,妙匠鬼神即自念言:‘今帝释念我,我宜速庄严。’即敕左右备诸兵仗,驾乘宝车,无数千众前后围遶,诣帝释前立。时,帝释复念善住龙王,善住龙王即自念言:‘今天帝释念我,我今宜往。’即诣帝释前立。

“时,帝释即自庄严,备诸兵仗,身被宝铠,乘善住龙王顶上,与无数诸天鬼神前后围遶,自出天宫与阿须伦往斗。所谓严兵仗、刀剑、鉾矟、弓矢、𬬱、斧、旋轮、羂索,兵仗铠器,以七宝成,复以锋刃加阿须伦身,其身不伤,但刃触而已。阿须伦众执持七宝刀剑、[*]鉾矟、弓矢、[*]斲[*]𬬱、钺斧、旋轮、羂索,以锋刃加诸天身,但触而已,不能伤损。如是欲行诸天共阿须伦斗,欲因欲是。”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校勘]

〔佛说…记经〕-【明】

  明本无“佛说…记经”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记经”五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多+(罗)【宋】【元】【明】

  “多”,宋、元、明三本作“多罗”。
  大正藏无“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慕=募【宋】

  “慕”,宋本作“募”。
  “募”,大正藏原为“慕”,今依据宋本改作“募”。

即可=可即【宋】【元】【明】

  “即可”,宋、元、明三本作“可即”。
  “可即”,大正藏原为“即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可即”。

爱=受【宋】【元】【明】*

  “爱”,宋、元、明三本作“受”。[*]
  “受”,大正藏原为“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有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为”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有为”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子〕-【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子”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即”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释+(时天帝释)【宋】【元】【明】

  “释”,宋、元、明三本作“释时天帝释”。
  大正藏无“时天帝释”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彷=傍【宋】

  “彷”,宋本作“傍”。
  “傍”,大正藏原为“彷”,今依据宋本改作“傍”。

游+(行)【宋】【元】【明】

  “游”,宋、元、明三本作“游行”。
  大正藏无“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帝+(傍)【宋】【元】【明】

  “帝”,宋、元、明三本作“帝傍”。
  大正藏无“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怖=畏【宋】【元】【明】

  “怖”,宋、元、明三本作“畏”。
  “畏”,大正藏原为“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畏”。

呰=骂【宋】【元】【明】

  “呰”,宋、元、明三本作“骂”。
  “骂”,大正藏原为“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骂”。

默=嘿【宋】【元】【明】

  “默”,宋、元、明三本作“嘿”。
  “嘿”,大正藏原为“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嘿”。

即为信胜彼=则为胜彼愚【宋】【元】【明】

  “即为信胜彼”,宋、元、明三本作“则为胜彼愚”。
  “则为胜彼愚”,大正藏原为“即为信胜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则为胜彼愚”。

诤有=有诤【元】【明】

  “诤有”,元、明二本作“有诤”。
  “有诤”,大正藏原为“诤有”,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有诤”。

乃=反【宋】【元】【明】

  “乃”,宋、元、明三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为“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义=议【宋】

  “义”,宋本作“议”。
  “议”,大正藏原为“义”,今依据宋本改作“议”。

彼=时【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时”。
  “时”,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时”。

论义=共论义【宋】【元】【明】

  “论义”,宋、元、明三本作“共论义”。
  “共论义”,大正藏原为“论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共论义”。

杖=仗【宋】

  “杖”,宋本作“仗”。
  “仗”,大正藏原为“杖”,今依据宋本改作“仗”。

胜=上【宋】【元】【明】

  “胜”,宋、元、明三本作“上”。
  “上”,大正藏原为“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上”。

不=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濡=软【宋】【元】【明】

  “濡”,宋、元、明三本作“软”。
  “软”,大正藏原为“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软”。

巢巢=樔樔【宋】【元】【明】

  “巢巢”,宋、元、明三本作“樔樔”。
  “樔樔”,大正藏原为“巢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樔樔”。

〔颂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颂曰”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颂曰”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头=径【宋】【元】【明】

  “头”,宋、元、明三本作“径”。
  “径”,大正藏原为“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径”。

遥=逢【宋】【元】【明】

  “遥”,宋、元、明三本作“逢”。
  “逢”,大正藏原为“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逢”。

〔间〕-【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间”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严=饰【宋】【元】【明】

  “严”,宋、元、明三本作“饰”。
  “饰”,大正藏原为“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饰”。

名=曰【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梨=黎【宋】【元】【明】*

  “梨”,宋、元、明三本作“黎”。[*]
  “黎”,大正藏原为“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黎”。[*]

渧渧=滴滴【宋】【元】【明】*

  “渧渧”,宋、元、明三本作“滴滴”。[*]
  “滴滴”,大正藏原为“渧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滴滴”。[*]

鉾=矛【元】【明】

  “鉾”,元、明二本作“矛”。
  “矛”,大正藏原为“鉾”,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矛”。

斗+(龙)【宋】【元】【明】

  “斗”,宋、元、明三本作“斗龙”。
  大正藏无“龙”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走𩧼=[马*奔]走【宋】【元】【明】*

  “走𩧼”,宋、元、明三本作“[马*奔]走”。[*]
  “[马*奔]走”,大正藏原为“走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马*奔]走”。[*]

(既)+闻【宋】【元】【明】

  “闻”,宋、元、明三本作“既闻”。
  大正藏无“既”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并=并【宋】【元】【明】

  “并”,宋、元、明三本作“并”。
  “并”,大正藏原为“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并”。

伦+(王)【宋】【元】【明】

  “伦”,宋、元、明三本作“伦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斗战=战斗【宋】【元】【明】

  “斗战”,宋、元、明三本作“战斗”。
  “战斗”,大正藏原为“斗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战斗”。

帝+(释)【宋】【元】【明】

  “帝”,宋、元、明三本作“帝释”。
  大正藏无“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众+(欲)【宋】【元】【明】

  “众”,宋、元、明三本作“众欲”。
  大正藏无“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来=求【明】

  “来”,明本作“求”。
  “求”,大正藏原为“来”,今依据明本改作“求”。

〔天〕-【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天”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天”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释”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往=共【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共”。
  “共”,大正藏原为“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共”。

鉾=牟【宋】*,矛【元】【明】*

  ????

𣃆=斵【元】【明】*

  “𣃆”,元、明二本作“斵”。[*]
  “斵”,大正藏原为“𣃆”,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斵”。[*]

𬬱=斤【宋】【元】【明】

  “𬬱”,宋、元、明三本作“斤”。
  “斤”,大正藏原为“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斤”。

欲因欲=缘欲因如【宋】【元】【明】

  “欲因欲”,宋、元、明三本作“缘欲因如”。
  “缘欲因如”,大正藏原为“欲因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缘欲因如”。

〔佛说〕-【宋】【元】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二字,今依据宋、元二本删去。

 

[对应经典]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

第四分世记经三中劫品第十一

佛告比丘:“有三中劫。何等为三?一名刀兵劫,二名谷贵劫,三名疾疫劫。云何为刀兵劫?此世间人本寿四万岁,其后稍减寿二万岁,其后复减寿万岁,转寿千岁,转寿五百岁,转寿三百岁、二百岁,如今人寿于百岁少出多减;其后人寿稍减,当寿十岁,是时女人生五月行嫁。时,世间所有美味,酥油、蜜、石蜜、黑石蜜,诸有美味皆悉自然消灭,五谷不生,唯有稊稗。是时,有上服锦绫、缯绢、劫贝、刍摩皆无复有,唯有麤织草衣。尔时,此地纯生荆棘、蚊虻、蜂螫、蚖蛇、毒虫,金银、琉璃、七宝珠玉自然没地,唯有石沙秽恶充满。是时,众生但增十恶,不复闻有十善之名,乃无善名,况有行善者?尔时,人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能为恶者,则得供养,人所敬待,如今人孝顺父母,敬事师长,能为善者,则得供养,人所敬待。彼人为恶,便得供养,亦复如是。时人命终堕畜生中,犹如今人得生天上。时,人相见怀毒害心,但欲相杀。犹如猎师见彼群鹿,但欲杀之,无一善念。其人如是,但欲相杀,无一善念。尔时,此地沟涧、溪谷、山陵、塠阜,无一平地,时,人来恐怖惶惧,衣毛为竖。

“时,七日中有刀剑劫起,时,人手执草木、瓦石,皆变成刀剑,刀剑锋利,所拟皆断,展转相害。其中有黠慧者见刀兵相害,恐怖逃避,入山林、坑涧无人之处,七日藏避,心口自言:‘我不害人,人勿害我。’其人于七日中,食草木根,以自存活,过七日已,还出山林。时,有一人得共相见,欢喜而言:‘今见生人,今见生人。’犹如父母与一子别,久乃相见,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彼亦如是,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是时,人民于七日中,哭泣相向,复于七日中,共相娱乐,欢喜庆贺。时人身坏命终,皆堕地狱中。所以者何?斯由其人常怀瞋怒,害心相向,无慈仁故,是为刀兵劫。”

佛告比丘:“云何为饥饿劫?尔时,人民多行非法,邪见颠倒,为十恶业,以行恶故,天不降雨,百草枯死,五谷不成,但有茎秆。云何为饥饿?尔时,人民收扫田里、街巷、道陌、粪土遗谷,以自存活,是为饥饿。复次,饥饿时,其人于街巷、市里、屠杀之处及丘冢间,拾诸骸骨,煮汁饮之,以此自存,是为白骨饥饿。复次,饥饿劫时,所种五谷尽变成草木,时,人取华煮汁而饮。复次,饥饿时,草木华落,覆在土下,时,人掘地取华煮食,以是自存,是为草木饥饿。尔时,众生身坏命终,堕饿鬼中。所以者何?斯由其人于饥饿劫中,常怀悭贪,无施惠心,不肯分割,不念厄人故也,是为饥饿劫。”

佛告比丘:“云何为疾疫劫?尔时,世人修行正法,正见,不颠倒见,具十善行。他方世界有鬼神来,此间鬼神放逸淫乱,不能护人,他方鬼神侵娆此世间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使人心乱,驱逼将去。犹如国王敕诸将帅有所守护,余方有贼寇来侵娆,此放逸之人劫于村国。此亦如是,他方世界有鬼神来,取此间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驱逼将去。”

佛告比丘:“正使此间鬼神不放逸淫乱,他方世界有大力鬼神来,此间鬼神畏怖避去,彼大鬼神侵娆此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杀之而去。譬如国王、若王大臣,遣诸将帅守卫人民,将帅清慎,无有放逸;他方有强猛将帅,人兵众多来破村城,掠夺人物。彼亦如是,正使此间鬼神不敢放逸,他方世界有大力鬼神来,此间鬼神恐怖避去,彼大鬼神侵娆此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杀之而去。时,疾疫劫中人民身坏命终,皆生天上。所以者何?斯由时人慈心相向,展转相问:‘汝病差不?身安隐不?’以此因缘得生天上。是故名为疾疫劫。是为三中劫也。”

[校勘]

〔佛说〕-【宋】【元】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二字,今依据宋、元二本删去。

后秦弘始年=姚秦三藏法师【宋】【元】【明】

  “后秦弘始年”,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师”。
  “姚秦三藏法师”,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

(长阿含)+第【宋】【元】,〔经〕-【宋】【元】,〔第四分世记经〕-【明】

  ????

酥=苏【宋】

  “酥”,宋本作“苏”。
  “苏”,大正藏原为“酥”,今依据宋本改作“苏”。

螫=蝎【宋】,蝎【元】【明】

  ????

便=更【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更”。
  “更”,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更”。

塠=埠【宋】,堆【元】【明】

  ????

逃+(走)【元】【明】

  “逃”,元、明二本作“逃走”。
  大正藏无“走”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怒=忿【宋】【元】【明】

  “怒”,宋、元、明三本作“忿”。
  “忿”,大正藏原为“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忿”。

秆=干【宋】*

  “秆”,宋本作“干”。[*]
  “干”,大正藏原为“秆”,今依据宋本改作“干”。[*]

活=命【宋】

  “活”,宋本作“命”。
  “命”,大正藏原为“活”,今依据宋本改作“命”。

存=命【宋】【元】【明】

  “存”,宋、元、明三本作“命”。
  “命”,大正藏原为“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命”。

此+(世)【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世”。
  大正藏无“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力)【宋】【元】【明】

  “大”,宋、元、明三本作“大力”。
  大正藏无“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使)+守【宋】【元】【明】

  “守”,宋、元、明三本作“使守”。
  大正藏无“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石蜜:以蔗糖和牛奶为主成分的坚硬糖块。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世本缘品第十二

佛告比丘:“火灾过已,此世天地还欲成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处,于彼生染着心,爱乐彼处,愿余众生共生彼处。发此念已,有余众生福、行、命尽,于光音天身坏命终,生空梵处。时,先生梵天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无造我者,我自然有,无所承受,于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化万物,我即是一切众生父母。’其后来诸梵复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无造彼者,于千世界最尊第一,无所承受,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万物,是众生父母,我从彼有。’彼梵天王颜貌容状常如童子,是故梵王名曰童子。

“或有是时,此世还成世间,众生多有生光音天者,自然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寿命长久。其后此世变成大水,周遍弥满。当于尔时,天下大暗,无有日月、星辰、昼夜,亦无岁月、四时之数。其后此世还欲变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皆悉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久住此间。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是时,此地有自然地味出,凝停于地,犹如醍醐,地味出时,亦复如是,犹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后众生以手试尝知为何味,初尝觉好,遂生味着。如是展转尝之不已,遂生贪著,便以手掬,渐成抟食,[*]抟食不已,余众生见,复效食之,食之不已。时,此众生身体麤涩,光明转灭,无复神足,不能飞行。尔时,未有日月,众生光灭,是时,天地大暗,如前无异。其后久久,有大暴风吹大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使令两披飘,取日宫殿,著须弥山半,安日道中,东出西没,周旋天下。

“第二日宫从东出西没,时,众生有言:‘是昨日也。’或言:‘非昨日也。’第三日宫绕须弥山,东出西没,彼时众生言:‘定是一日。’日者,义言是前明因,是故名为日。日有二义:一曰住常度,二曰宫殿。

“宫殿四方远见故圆,寒温和适,天金所成,颇梨间厕,二分天金,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一分颇梨,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宫墙及地薄如梓柏。”

“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宝铃、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金墙银门,银墙金门,琉璃墙水精门,水精墙琉璃门,赤珠墙马碯门,马碯墙赤珠门,车璩墙众宝门,众宝墙车璩门。又其栏楯,金栏银桄,银栏金桄,琉璃栏水精桄,水精栏琉璃桄,赤珠栏马碯桄,马碯栏赤珠桄,众宝栏车璩桄,车璩栏众宝桄。金网银铃,银网金铃,水精网琉璃铃,琉璃网水精铃,赤珠网马碯铃,马碯网赤珠铃,车璩网众宝铃,众宝网车璩铃。其金树者银叶华实,银树者金叶华实,琉璃树者水精华实,水精树者琉璃华实,赤珠树者马碯华实,马碯树者赤珠华实,车璩树者众宝华实,众宝树者车璩华实。宫墙四门,门有七阶,周匝栏楯,楼阁台观、园林浴池,次第相比,生众宝华,行行相当,种种果树,华叶杂色,树香芬馥,周流四远,杂类众鸟相和而鸣。

其日宫殿为五风所持:一曰持风,二曰养风,三曰受风,四曰转风,五曰调风。日天子所止正殿,纯金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门,周匝栏楯。日天子座纵广半由旬,七宝所成,清净柔软,犹如天衣。日天子自身放光照于金殿,金殿光照于日宫,日宫光出照四天下。日天子寿天五百岁,子孙相承,无有间异。其宫不坏,终于一劫。日宫行时,其日天子无有行意,言我行住,以常五欲自相娱乐。日宫行时,无数百千诸大天神在前导从,欢乐无倦,好乐捷疾,因是日天子名为捷疾。

“日天子身出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业功德,故有此千光,是故日天子名为千光。宿业功德云何?或有一人供养沙门、婆罗门,济诸穷乏,施以饮食、衣服、汤药、象马、车乘、房舍、灯烛,分布时与,随其所须,不逆人意,供养持戒诸贤圣人。由彼种种无数法喜光明因缘,善心欢喜。如刹利王水浇头种初登王位,善心欢喜,亦复如是。以此因缘,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得日宫殿,有千光明,故言善业得千光明。

复以何等故,名为宿业光明?或有人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贪取,不瞋恚、邪见,以此因缘,善心欢喜。犹如四衢道头有大浴池,清净无秽,有人远行,疲极热渴,来入此池,澡浴清凉,欢喜爱乐。彼十善者,善心欢喜,亦复如是。其人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居日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光明。

“复以何缘名千光明?或有人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以此因缘,善心欢喜,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居日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明。

六十念顷名一罗耶,三十罗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优波摩日宫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极南不过阎浮提,日北行亦复如是。”

“以何缘故日光炎热?有十因缘。何等为十?一者须弥山外有佉陀罗山,高四万二千由旬,顶广四万二千由旬,其边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一缘日光[*]炎热。二者佉陀罗山表有伊沙陀山,高二万一千由旬,纵广二万一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二缘日光[*]炎热。三者伊沙陀山表有树提陀罗山,上高万二千由旬,纵广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三缘日光[*]炎热。四者去树提陀罗山表有山名善见,高六千由旬,纵广六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四缘日光[*]炎热。五者善见山表为马祀山,高三千由旬,纵广三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五缘日光[*]炎热。六者去马祀山表有尼弥陀罗山,高千二百由旬,纵广千二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六缘日光[*]炎热。七者去尼弥陀罗山表有调伏山,高六百由旬,纵广六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七缘日光[*]炎热。八者调伏山表有金刚轮山,高三百由旬,纵广三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八缘日光[*]炎热。复次,上万由旬有天宫殿,名为星宿,瑠璃所成,日光照彼,触而生热,是为九缘日光[*]炎热。复次,日宫殿光照于大地,触而生热,是为十缘日光[*]炎热。”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以此十因缘,  日名为千光,
 光明[*]炎炽热,  佛日之所说。”

佛告比丘:“何故冬日宫殿寒而不可近,有光而冷?有十三缘,虽光而冷。云何为十三?一者须弥山、佉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八万四千由旬,周匝无量,其水生杂华:优钵罗华、拘勿头、钵头摩、分陀利、须干提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一缘日光为冷。二者佉陀罗山、伊沙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四万二千由旬,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有水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二缘日光为冷。三者伊沙陀罗山去树提陀罗山中间有水,广二万一千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三缘日光为冷。四者善见山、树提山中间有水,广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四缘日光为冷。五者善见山、马祀山中间有水,广六千由旬,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五缘日光为冷。六者马祀山、尼弥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千二百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六缘日光为冷。尼弥陀罗山、调伏山中间有水,广六百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七缘日光为冷。调伏山、金刚轮山中间有水,广三百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八缘日光为冷。复次,此阎浮利地大海江河,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九缘日光为冷。阎浮提地河少,拘耶尼地水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缘日光为冷。拘耶尼河少,弗于逮水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一缘日光为冷。弗于逮河少,郁单曰河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二缘日光为冷。复次,日宫殿光照大海水,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三缘日光为冷。”佛时颂曰:

“以此十三缘,  日名为千光,
 其光明清冷,  佛日之所说。”

佛告比丘:“月宫殿有时损质盈亏,光明损减,是故月宫名之为损。月有二义:一曰住常度,二曰宫殿。四方远见故圆,寒温和适,天银、琉璃所成,二分天银,纯真无杂,内外清彻,光明远照,一分琉璃,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月宫殿纵广四十九由旬,宫墙及地薄如[*]梓柏,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宝铃、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

“其月宫殿为五风所持:一曰持风,二曰养风,三曰受风,四曰转风,五曰调风。月天子所止正殿,琉璃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门,周匝栏楯。月天子座纵广半由旬,七宝所成,清净柔软,犹如天衣。月天子身放光明,照琉璃殿,琉璃殿光照于月宫,月宫光出照四天下。月天子寿天五百岁,子孙相承,无有异系。其宫不坏,终于一劫。月宫行时,其月天子无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娱乐。月宫行时,无数百千诸大天神常在前导,好乐无倦,好乐捷疾,因是月天名为捷疾。

“月天子身出千光明,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业功德故有此光明,是故月天子名曰千光。宿业功德云何?世间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施诸穷乏饮食、衣服、汤药、象马、车乘、房舍、灯烛,分布时与,随意所须,不逆人意,供养持戒诸贤圣人。犹是种种无数法喜,善心光明。如刹利王水浇头种初登王位,善心欢喜,亦复如是。以是因缘,身坏命终,为月天子,月宫殿有千光明,故言善业得千光明。

“复以何业得千光明?世间有人不杀,不盗,不邪淫,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贪取、瞋恚、邪见,以此因缘,善心欢喜。犹如四衢道头有大浴池清净无秽,有人远行,疲极热渴,来入此池,澡浴清凉,欢喜快乐。彼行十善者,善心欢喜,亦复如是。其人身坏命终,为月天子,居月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

“复以何因缘得千光明?世间有人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以此因缘,善心欢喜。身坏命终,为月天子,居月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六十念顷名一罗耶,三十罗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优婆摩。若日宫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极南不过阎浮提,是时,月宫殿半岁南行,不过阎浮提;月北行亦复如是。

以何缘故月宫殿小小损减?有三因缘故月宫殿小小损减:一者月出于维,是为一缘故月损减。复次,月宫殿内有诸大臣身着青服,随次而上,住处则青,是故月减,是为二缘月日日减。复次,日宫有六十光,光照于月宫,映使不现,是故所映之处月则损减。是为三缘月光损减。

“复以何缘月光渐满?复有三因缘使月光渐满。何等为三?一者月向正方,是故月光满。二者月宫诸臣尽著青衣,彼月天子以十五日处中而坐,共相娱乐,光明遍照,遏诸天光,故光普满。犹如众灯烛中燃大炬火,遏诸灯明。彼月天子亦复如是,以十五日在天众中,遏绝众明,其光独照,亦复如是,是为二因缘。三者日天子虽有六十光照于月宫,十五日时月天子能以光明逆照,使不掩翳,是为三因缘月宫团满无有损减。复以何缘月有黑影?以阎浮树影在于月中,故月有影。”

告比丘:“心当如月,清凉无热,至檀越家,专念不乱。复以何缘有诸江河?因日月有热,因热有炙,因炙有汗,因汗成江河,故世间有江河。有何因缘世间有五种子?有大乱风,从不败世界吹种子来生此国,一者根子,二者茎子,三者节子,四者虚中子,五者子子,是为五子。以此因缘,世间有五种子出。

时差阎浮提日中时,弗于逮日没,拘耶尼日出,郁单[*]曰夜半;拘耶尼日中阎浮提日没,郁单[*]曰日出,弗于逮夜半;郁单[*]曰日中,拘耶尼日没,弗于逮日出,阎浮提夜半;若弗于逮日中,郁单[*]曰日没,阎浮提日出,拘耶尼夜半。阎浮提东方,弗于逮为西方;阎浮提为西方,拘耶尼为东方;拘耶尼为西方,郁单[*]曰为东方;郁单[*]曰为西方,弗于逮为东方。

“所以阎浮提名阎浮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因阎浮树生,故得名为阎浮金。阎浮树其果如蕈,其味如蜜。树有五大,四面四觚[*],上有一觚[*],其东觚[*]果乾闼和所食;其南觚[*]者七国人所食:一曰拘楼国、二曰拘罗婆、三名毘提、四名善毘提、五名漫陀、六名婆罗、七名婆梨;其西觚[*]果海虫所食;其北觚[*]果者禽兽所食;其上觚[*]果者星宿天所食。七大国北有七大黑山:一曰裸十,二曰白鹤,三曰守宫,四者仙山,五者高山,六者禅山,七者土山。此七黑山上有七婆罗门仙人,此七仙人住处,一名善帝,二名善光,三名守[*]宫,四名仙人,五者护宫,六者伽那那,七者增益。”

佛告比丘:“劫初众生食地味已,久住于世,其食多者颜色麤悴,其食少者颜色光润,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言:‘我胜汝,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怀诤竞故,地味消竭。又地皮生,状如薄饼,色味香洁。尔时,众生聚集一处,懊恼悲泣,椎胸而言:‘咄哉为祸!今者地味初不复现。’犹如今人得盛美味,称言美善,后复失之以为忧恼,彼亦如是忧恼悔恨。后食地皮,渐得其味,其食多者颜色麤悴,其食少者颜色润泽,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言:‘我胜汝,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怀诤竞故,地皮[*]消竭。

“其后复有地肤出,转更麤厚,色如天华,软若天衣,其味如蜜。时,诸众生复取共食,久住于世,食之多者颜色转损,食甚少者颜色光泽,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言:‘我胜汝,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怀诤竞故,地肤[*]消竭。其后复有自然粳米,无有糠糩,不加调和,备众美味。尔时,众生聚集而言:‘咄哉为祸!今者地肤忽不复现。’犹如今人遭祸逢难,称言:‘苦哉!’尔时,众生亦复如是懊恼悲叹。

“其后众生便共取[*]粳米食之,其身麤丑,有男女形,互相瞻视,遂生欲想,共在屏处为不净行。余众生见言:‘咄此为非!云何众生共生有如此事?’彼行不净男子者,见他呵责,即自悔过言:‘我所为非。’即身投地。其彼女人见其男子以身投地,悔过不起,女人即便送食。余众生见,问女人言:‘汝持此食,欲以与谁?’答曰:‘彼悔过众生堕不善行者,我送食与之。’因此言故,世间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饭与夫,因名之为妻。

“其后众生遂为淫逸,不善法增,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缘故,始有舍名。其后众生淫逸转增,遂成夫妻。有余众生寿、行、福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在母胎中,因此世间有处胎名。尔时,先造瞻婆城,次造伽尸婆罗🄐捺城,其次造王舍城。日出时造,即日出时成。以此因缘,世间便有城郭、郡邑王所治名。

“尔时,众生初食自然粳米时,朝🄑收暮熟,暮收朝熟,[*]收后🄒复生,无有茎[*]秆。时,有众生默自念言:‘日日[*]收获,疲劳我为?今当并取以供数日。’即时并获,积数日粮。余人于后语此人言:‘今可相与共取[*]粳米。’此人答曰:‘我已先积,不须更取。汝欲取者,自随意去。’后人复自念言:‘前者能取二日余粮,我岂不能取三日粮耶?’此人即积三日余粮。复有余人🄓语言:‘共取粮去来。’此人答曰:‘我已取三日余粮。汝欲取者,自随汝意。’此人念言:‘彼人能取三日🄔粮,我岂不能取五日粮🄕耶?’取五日粮已。时,众生竞积余粮故,是时[*]粳米便生糠糩,[*]收已不生,有枯🄖秆现。

“尔时,众生集在一处,懊恼悲泣,拍胸而言:‘咄此🄗为哉!’自悼责言:‘我等本皆化生,以念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其后地味始生,色味具足,时,我等食此地味,久住于世。其食多者颜色转麤,其食少者🄘色犹光泽,于是众生心怀彼我,生憍慢心言:“我色胜,汝色不如。”诤色憍慢故,地味[*]消灭。更生地皮,色香味具。我等🄙时复共取食之,久住于世。其食多者色转麤悴,其食少者色犹光泽,于是众生心怀彼我,生憍慢心言:“我色胜,汝色不如。”诤色憍慢故,地皮[*]消灭。更生地肤,转更麤厚,色香味具。我等时复共取食之,久住于世。其食多者色转麤悴,其食少者色犹光泽,于是众生心怀彼我,生憍慢心言:“我色胜,汝色不如。”诤色憍慢故,地肤🄚灭。更生自然[*]粳米,色香味具。我等时复共取食之,朝获暮熟,暮获朝熟,[*]收以随生,无有载[*]收。由我尔时竞共积聚故,🄛便生糠糩,收🄜已不生,现有🄝根[*]秆。我等今者宁可🄞共封田宅,以分疅畔。’

“时,即共分田以异🄟疅畔,计有彼我。其后遂自藏己米,盗他田谷。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云何自藏己物,盗他财物?’即呵责言:‘汝后勿复为盗。’如是不已,犹复为盗,余人复呵言:‘汝所为非,何故不休?’即便以手杖打,将诣众中,告众人言:‘此人自藏[*]粳米,盗他田谷。’盗者复言:‘彼人打我。’众人闻已,懊恼涕泣,拊胸而言:‘世间转恶,乃是恶法生耶?’遂生忧结热恼苦报,此是生、老、病、死之原,🄠坠堕恶🄡趣。有田宅疅畔别异,故生诤讼,以致怨雠,无能决者。‘我等今者宁可立一平等主,善护人民,赏善罚恶,我等众人各共减割以供给之。’

“时,彼众中有一人形质长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众人语言:‘我等今欲立汝为主,善护人民,赏善罚恶,当共减割以相供给。’其人闻之,即受为主,应赏者赏,应罚者罚,于是始有民主之名。初民主有子,名曰珍宝。珍宝有子,名曰好味,好味有子,名曰静斋,静斋有子,名曰顶生,顶生有子,名曰善行,善行有子,名曰宅行,宅行有子,名曰妙味,妙味有子,名曰味帝,味帝有子,名曰🄢水仙,水仙有子,名曰百智,百智有子,名曰嗜欲,嗜欲有子,名曰善欲,善欲有子,名曰断结,断结有子,名曰大断结,大断结有子,名曰宝藏,宝藏有子,名曰大宝藏,大宝藏有子,名曰善见,善见有子,名曰大善见,大善见有子,名曰无忧,无忧有子,名曰洲渚,洲渚有子,名曰🄣殖生,殖生有子,名曰山岳,山岳有子,名曰神天,神天有子,名曰🄤遣力,[*]遣力有子,名曰🄥牢车,[*]牢车有子,名曰十车,十车有子,名曰百车,百车有子,名曰[*]牢弓,[*]牢弓有子,名曰百弓,百弓有子,名曰养🄦牧,养[*]牧有子,名曰善思。

“从善思[*]已来有十族,转轮圣王相续不绝。一名伽㝹🄧麤,二名多罗🄨婆,三名阿叶摩,四🄩名持🄰施,五[*]名伽楞伽🄱,六[*]名瞻婆,七[*]名拘罗🄲婆,八者般阇罗,九者弥私罗,十者🄳声摩。伽㝹[*]麤王有五转轮圣王,多罗[*]婆王有五转轮圣王,阿叶摩王有七转轮圣王,持[*]施王有七转轮圣王,🄴伽楞伽王有九转轮圣王,瞻婆王有十四转轮圣王,拘罗婆🄵王有三十一转轮圣王,般阇罗王有三十二转轮圣王,弥私罗王有八万四千转轮圣🄶王,[*]声摩王有百一转轮圣王,最后有王,🄷名大善生从。

“[*]声摩王有子,名乌罗婆,乌罗婆有子,名渠罗婆,渠罗婆有子,名尼求罗,尼求罗有子,名师子颊,师子颊有子,名曰🄸白净王,[*]白净王有子,名菩萨,菩萨有子,名罗睺罗。由此本缘有刹利名。

“尔时,有一众生作是念言:‘世间所有家属万物皆为刺棘痈疮,今宜舍离,入山行道,静处思惟。’时,即远离家刺,入山静处,树下思惟,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见已,加敬供养,众共称善:‘此人乃能舍离家累,入山求道,以其能离恶不善法。’因是称曰为婆罗门。婆罗门众中有不能行禅者,便出山林,游于人间,自言:‘我不能坐禅。’因是名曰无禅婆罗门,经过下村,为不善法,施行毒法,因是相生,遂便名毒。由此因缘,世间有婆罗门种。

“彼众生中习种种业以自营生,因是故世间有居士种。

“彼众生中习诸🄹技艺以自生活,因是世间有首陀罗种。

“世间先有此释种出已,然后有沙门种。刹利种中有人自思惟:‘世间恩爱污秽不净,何足贪著也?’于是舍家,剃除须发,法服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众中有人自思惟:‘世间恩爱污秽不净,何足贪著?’于是舍家,剃除须发,法服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

“若刹利众中,有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行不善已,身坏命终,一向受苦。或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彼行不善已,身坏命终,一向受苦。刹利种身行善、口行善、意🄺念善,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行善、口行善、意🄻等念善,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刹利种🄼身中有二种行,口、意🄽有二种行,彼身、意行二种已,身坏命终,受苦乐报。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二种行,口、意二种行,彼身、意行二种行已,身坏命终,受苦乐报。

“刹利众中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觉意,彼以信坚固出家为道,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我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觉意,彼以信坚固出家为道,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作证:我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后有。此四种中,出明行成,得阿罗汉为最第一。是时,梵天说是偈言:

“‘刹利生为最,  能集诸种姓,
  明行成具足,  天人中为最。’”

佛告🄿诸比丘:“彼梵天说此偈为善说,非不善说,善受,非不善受,我所印可。所以者何?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亦说此偈:

“‘刹利生为最,  能集诸种姓,
  明行成具足,  天人中为最。’”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长阿🅀含具足,归命一切智,一切众安乐,众生处无为,我亦在其例。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校勘]

〔佛说…记经〕十一字-【明】

  明本无“佛说…记经”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佛说…记经”五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cf D. 27, 10-23.参考D. 27, 10-23.

此世天地…寿命长久 cf D. 24, 2. 15-16.

  ???

(忽)+变【宋】【元】【明】

  “变”,宋、元、明三本作“忽变”。
  大正藏无“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味=水【宋】【元】【明】

  “味”,宋、元、明三本作“水”。
  “水”,大正藏原为“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水”。

(时)+地【宋】【元】【明】

  “地”,宋、元、明三本作“时地”。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时”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掬=探【宋】

  “掬”,宋本作“探”。
  “探”,大正藏原为“掬”,今依据宋本改作“探”。

抟=揣【宋】【元】【明】*

  “抟”,宋、元、明三本作“揣”。[*]
  “揣”,大正藏原为“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揣”。[*]

〔尔〕-【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尔”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大正藏在“是”字之下有一“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大正藏无“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外内=内外【宋】【元】【明】*

  “外内”,宋、元、明三本作“内外”。[*]
  “内外”,大正藏原为“外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内外”。[*]

宫+(殿)【宋】【元】【明】

  “宫”,宋、元、明三本作“宫殿”。
  大正藏无“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一”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梓柏=苇箨【宋】【元】【明】*

  “梓柏”,宋、元、明三本作“苇箨”。[*]
  “苇箨”,大正藏原为“梓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苇箨”。[*]

校=交【宋】*

  “校”,宋本作“交”。[*]
  “交”,大正藏原为“校”,今依据宋本改作“交”。[*]

光+(出)【宋】【元】【明】

  “光”,宋、元、明三本作“光出”。
  大正藏无“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光出=出光【宋】【元】【明】

  “光出”,宋、元、明三本作“出光”。
  “出光”,大正藏原为“光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出光”。

〔子〕-【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子”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日”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复”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淫+(不欺)【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淫不欺”。
  大正藏无“不欺”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爱=受【宋】【元】【明】

  “爱”,宋、元、明三本作“受”。
  “受”,大正藏原为“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炎=焰【宋】【元】【明】*

  “炎”,宋、元、明三本作“焰”。[*]
  “焰”,大正藏原为“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顶=纵【宋】【元】【明】

  “顶”,宋、元、明三本作“纵”。
  “纵”,大正藏原为“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纵”。

陀+(罗)【宋】【元】【明】

  “陀”,宋、元、明三本作“陀罗”。
  大正藏无“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者+(去)【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者去”。
  大正藏无“去”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九=光【元】

  “九”,元本作“光”。
  “光”,大正藏原为“九”,今依据元本改作“光”。

勿头钵头摩=物头摩华【宋】【元】【明】

  “勿头钵头摩”,宋、元、明三本作“物头摩华”。
  “物头摩华”,大正藏原为“勿头钵头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物头摩华”。

有水广=水【宋】【元】【明】

  “有水广”,宋、元、明三本作“水”。
  “水”,大正藏原为“有水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水”。

〔四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四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四者”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山=照【元】【明】

  “山”,元、明二本作“照”。
  “照”,大正藏原为“山”,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照”。

(复次…江河)十一字=金刚轮山阎浮提地中间有水【宋】【元】【明】

  “(复次…江河)十一字”,宋、元、明三本作“金刚轮山阎浮提地中间有水”。
  “金刚轮山阎浮提地中间有水”,大正藏原为“(复次…江河)十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金刚轮山阎浮提地中间有水”。

曰=越【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越”。[*]

损=圆【宋】【元】【明】

  “损”,宋、元、明三本作“圆”。
  “圆”,大正藏原为“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圆”。

殿+(宫殿)【宋】【元】【明】

  “殿”,宋、元、明三本作“殿宫殿”。
  大正藏无“宫殿”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圆=团【宋】

  “圆”,宋本作“团”。
  “团”,大正藏原为“圆”,今依据宋本改作“团”。

〔月〕-【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月”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月”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座=坐【宋】【元】

  “座”,宋、元二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坐”。

系=继【宋】【元】【明】

  “系”,宋、元、明三本作“继”。
  “继”,大正藏原为“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继”。

好=欢【元】【明】

  “好”,元、明二本作“欢”。
  “欢”,大正藏原为“好”,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欢”。

犹=由【宋】【元】【明】

  “犹”,宋、元、明三本作“由”。
  “由”,大正藏原为“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由”。

〔因〕-【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因”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因”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优=忧【宋】【元】【明】

  “优”,宋、元、明三本作“忧”。
  “忧”,大正藏原为“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忧”。

〔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岁”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复”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使”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光明=明光【宋】【元】【明】

  “光明”,宋、元、明三本作“明光”。
  “明光”,大正藏原为“光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明光”。

天=大【宋】【元】【明】

  “天”,宋、元、明三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为“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是为二因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为二因缘”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是为二因缘”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团=圆【宋】【元】【明】

  “团”,宋、元、明三本作“圆”。
  “圆”,大正藏原为“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圆”。

告+(诸)【宋】【元】【明】

  “告”,宋、元、明三本作“告诸”。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界=间【宋】【元】【明】

  “界”,宋、元、明三本作“间”。
  “间”,大正藏原为“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间”。

虚=捷【宋】,接【元】,疐【明】

  ????

提=地【宋】【元】【明】

  “提”,宋、元、明三本作“地”。
  “地”,大正藏原为“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地”。

三=二【宋】【元】【明】

  “三”,宋、元、明三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二”。

蕈=箪【宋】【元】【明】

  “蕈”,宋、元、明三本作“箪”。
  “箪”,大正藏原为“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箪”。

“觚”,大正藏原为“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觚”。[*]

大正藏在“果”字之上有一“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和=婆【宋】【元】【明】

  “和”,宋、元、明三本作“婆”。
  “婆”,大正藏原为“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婆”。

漫=曼【宋】【元】【明】

  “漫”,宋、元、明三本作“曼”。
  “曼”,大正藏原为“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曼”。

鹤=鹄【宋】【元】【明】

  “鹤”,宋、元、明三本作“鹄”。
  “鹄”,大正藏原为“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鹄”。

守宫=狩𧎡【宋】*

  “守宫”,宋本作“狩𧎡”。[*]
  “狩𧎡”,大正藏原为“守宫”,今依据宋本改作“狩𧎡”。[*]

消=销【宋】【元】【明】

  “消”,宋、元、明三本作“销”。
  “销”,大正藏原为“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销”。

椎=槌【宋】,拊【元】【明】

  ????

初=忽【宋】【元】【明】

  “初”,宋、元、明三本作“忽”。
  “忽”,大正藏原为“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忽”。

甚=鲜【宋】【元】【明】

  “甚”,宋、元、明三本作“鲜”。
  “鲜”,大正藏原为“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鲜”。

粳=秔【明】【宋】【元】【明】

  “粳”,明、宋、元、明四本作“秔”。
  “秔”,大正藏原为“粳”,今依据明、宋、元、明四本改作“秔”。

忽+(然)【宋】【元】【明】

  “忽”,宋、元、明三本作“忽然”。
  大正藏无“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共+(众)【宋】【元】【明】

  “共”,宋、元、明三本作“共众”。
  大正藏无“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此=是【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逸=泆【元】【明】

  “逸”,元、明二本作“泆”。
  “泆”,大正藏原为“逸”,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泆”。

逸=侄【宋】,泆【元】【明】

  ????

伽=迦【宋】【元】【明】

  “伽”,宋、元、明三本作“迦”。
  “迦”,大正藏原为“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迦”。

婆=波【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 捺=奈【宋】【元】【明】

  “捺”,宋、元、明三本作“奈”。
  “奈”,大正藏原为“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奈”。

🄑 收=刈【宋】【元】【明】*

  “收”,宋、元、明三本作“刈”。[*]
  “刈”,大正藏原为“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刈”。[*]

🄒 复生=随复【宋】【元】【明】

  “复生”,宋、元、明三本作“随复”。
  “随复”,大正藏原为“复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随复”。

🄓 语=谓【宋】【元】【明】

  “语”,宋、元、明三本作“谓”。
  “谓”,大正藏原为“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谓”。

🄔 〔粮〕-【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粮”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粮”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耶(【元】邪)+(即)【宋】【元】【明】

  “(即)”,宋、元、明三本作“【元】邪(即)”。
  大正藏无“【元】邪”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秆=株【宋】【元】【明】*

  “秆”,宋、元、明三本作“株”。[*]
  “株”,大正藏原为“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株”。[*]

🄗 为+(祸)【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为祸”。
  大正藏无“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色犹=颜色【宋】【元】【明】

  “色犹”,宋、元、明三本作“颜色”。
  “颜色”,大正藏原为“色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颜色”。

🄙 时复=食时【宋】【元】【明】

  “时复”,宋、元、明三本作“食时”。
  “食时”,大正藏原为“时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食时”。

🄚 灭=销灭【宋】【元】【明】

  “灭”,宋、元、明三本作“销灭”。
  “销灭”,大正藏原为“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销灭”。

🄛 便=米【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米”。
  “米”,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米”。

🄜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根=故【宋】【元】【明】

  “根”,宋、元、明三本作“故”。
  “故”,大正藏原为“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故”。

🄞 共=各【宋】【元】【明】*

  “共”,宋、元、明三本作“各”。[*]
  “各”,大正藏原为“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各”。[*]

🄟 疅=壃【宋】【元】【明】

  “疅”,宋、元、明三本作“壃”。
  “壃”,大正藏原为“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壃”。

🄠 坠=遂【元】【明】

  “坠”,元、明二本作“遂”。
  “遂”,大正藏原为“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遂”。

🄡 趣+(因)【宋】【元】【明】

  “趣”,宋、元、明三本作“趣因”。
  大正藏无“因”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水=外【宋】【元】【明】*

  “水”,宋、元、明三本作“外”。[*]
  “外”,大正藏原为“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外”。[*]

🄣 殖=植【宋】【元】【明】

  “殖”,宋、元、明三本作“植”。
  “植”,大正藏原为“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植”。

🄤 遣=进【宋】【元】【明】*

  “遣”,宋、元、明三本作“进”。[*]
  “进”,大正藏原为“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进”。[*]

🄥 牢=窂【宋】【元】【明】*

  “牢”,宋、元、明三本作“窂”。[*]
  “窂”,大正藏原为“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窂”。[*]

🄦 牧=收【宋】【元】【明】*

  “牧”,宋、元、明三本作“收”。[*]
  “收”,大正藏原为“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收”。[*]

🄧 麤=遮【宋】【元】【明】*

  “麤”,宋、元、明三本作“遮”。[*]
  “遮”,大正藏原为“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遮”。[*]

🄨 婆=业【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业”。[*]
  “业”,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业”。[*]

🄩 名=者【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者”。
  “者”,大正藏原为“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者”。

🄰 施=地【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地”。[*]
  “地”,大正藏原为“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地”。[*]

🄱 “伽楞伽”,元、明二本作“枝术”,宋本作“伎术”。

🄲 婆=娑婆【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娑婆”。
  “娑婆”,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娑婆”。

🄳 声=懿【宋】【明】*

  “声”,宋、明二本作“懿”。[*]
  “懿”,大正藏原为“声”,今依据宋、明二本改作“懿”。[*]

🄴 伽楞=迦陵【宋】【元】【明】

  “伽楞”,宋、元、明三本作“迦陵”。
  “迦陵”,大正藏原为“伽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迦陵”。

🄵 大正藏原为“婆罗”,今依据丽本改作“罗婆”。

🄶 王=下【宋】

  “王”,宋本作“下”。
  “下”,大正藏原为“王”,今依据宋本改作“下”。

🄷 名+(曰)【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名曰”。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白〕-【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白”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技=伎【宋】

  “技”,宋本作“伎”。
  “伎”,大正藏原为“技”,今依据宋本改作“伎”。

🄺 念=行【宋】【元】【明】

  “念”,宋、元、明三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为“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 〔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等”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身中=中身【宋】【元】【明】

  “身中”,宋、元、明三本作“中身”。
  “中身”,大正藏原为“身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中身”。

🄽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立=五【宋】【元】

  “立”,宋、元二本作“五”。
  “五”,大正藏原为“立”,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五”。

🄿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含=舍【明】*

  “含”,明本作“舍”。[*]
  “舍”,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明本改作“舍”。[*]

🅁 (第四分)+卷【宋】【元】

  “卷”,宋、元二本作“第四分卷”。
  大正藏无“第四分”三字,今依据宋、元二本补上。

[注解]

第二日宫从东出西没,时,众生有言:‘是昨日也。’或言:‘非昨日也。’第三日宫绕须弥山,东出西没,彼时众生言:‘定是一日。’:第二次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这时,众生有的说:“这就是昨天那个太阳。”也有的说:“不是昨天那个太阳。”第三次太阳绕须弥山而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后,那些众生都说:“(这三天的太阳)应该是同一个太阳没错了。按:这边讲太阳刚形成,第二次日出日落时,众生不知这是同一个太阳的第二次经过空中,还是第二个太阳经过空中?但第三次日出日落时,众生就明白其实都是同一个太阳反复在日出日落了。

其日宫殿为五风所持:太阳是由五种移动性所支持而运行(而能保持形状及移动位置)。相当的《起世经》经文作“彼日天胜大宫殿,有五种风吹转而行”。按:太阳是由核融合的热电浆而形成的球体,虽然电浆不是固体,但能维持几乎完美的球形,而且有运行的轨道,是由于各种移动性互相影响的结果,例如太阳自转引起的柯里奥利力、核融合反应产生热量造成的膨胀、热传输引起的对流运动、太阳相对于银河系的公转、分子之间排斥的凡得瓦力等。

日天子所止正殿:以日为名的天神所依止的太阳本体。按:《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8〉第30经世记经:“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太阳这个天体称为日宫殿,依附太阳的天神称为日天子。

六十念顷名一罗耶,三十罗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优波摩:六十“念顷”(音译:“刹那”)即一“罗耶”(义译:“少时”),三十“罗耶”即一“摩睺多”(另译:“须臾”),一百“摩睺多”即一“优波摩”。按:这边是说明古印度用来表示短时间的几个名词之间的单位换算法。

日宫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极南不过阎浮提,日北行亦复如是:太阳所处的轨道有六个月渐渐偏南,每天往南偏移三十里,最南不超过阎浮提,另外六个月则反之。按:这是指太阳在天上运行的轨道,最北不超过北回归线,最南不超过南回归线,其中有六个月轨道是渐渐从北回归线往南回归线偏移,接下来的六个月轨道是渐渐从南回归线往北回归线偏移。

日光照山,触而生热:太阳光照射在山上,接触土地后,产生热量。按:太阳辐射经由电磁波穿过太空,传达到地面后,造成地表升温加热。这一段提到各种高度的山,在接受日光照射时,地表都会生温而加热。

有光而冷:有日光照射,但是温度较低。按:当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会吸热,造成环境温度下降。这一段提到各处的水池,都有吸收热量而蒸散的功能,让环境较凉爽,因此有日照而冷凉。这边列举十三处的水池,即十座山中间有九个凹处,加上四天下,九加四即为十三,只是列举而不是说世界上的水池只有十三处。

以何缘故月宫殿小小损减:月亮为什么会渐渐从盈变亏?按:本经这段叙述由天文学来看不知所云,但对应的《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卷六〈云何品 20〉则表示月亮的阴晴圆缺是由日与月的相对位置所造成,符合天文学的观点:“云何黑半?云何白半?由日黑半,由日白半。日恒逐月行,一一日相近四万八千八十由旬,日日相离亦复如是。若相近时,日日月圆被覆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以是事故,十五日月被覆则昼,是日黑半满。日日离月亦四万八千八十由旬,月日日开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以是事故,十五日月则开净圆满,世间则名白半圆满日月。若最相离行,是时月圆,世间则说白半圆满日月。”对应的《起世经》经文则介于《长阿含经》和《佛说立世阿毘昙论》之间,不同的传抄和翻译者造成差异颇大的中译。

阎浮提日中时,弗于逮日没:阎浮提洲日正当中的时候,弗于逮洲已经日落了。按:这段表明四大洲有时差,而古印度当时的外道认为世界如龟背的圆盘状,则不会有时差的现象,可见佛教的世界观并非承袭自古印度外道传说,虽然有采用古印度旧有的名词。

觚:角,指大枝干。读音同“孤”。

毒法:在这里特指能让人成瘾的事物。相当的《起世经》经文作“诸欲法”。

[对应经典]

是否考虑加上:

  • 参考《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

[读经拾得]

依本经所载,印度四种姓的产生也是依因缘生灭。早期刹帝利种被视为第一的种姓,不像后来婆罗门种被视为最尊贵的种姓,因此种姓尊卑也是因缘生灭。依佛法修行身口意才是解脱之道。

[进阶辨正]

 
agama3/長阿含經第三十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0/04 13:4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06598377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