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六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罗陀尊者;罗陀相应]

罗陀尊者是佛陀的侍者之一,照顾佛陀的起居,因此有许多机会听闻佛陀的教导。

罗陀尊者是婆罗门种贵族出身,但晚年子女不奉养他,穷困潦倒,到佛陀的僧团打杂糊口。他想要出家,但其他的比丘看他年纪那么大,不知道是否还有学习佛法及戒律的能力,因此不敢答应。最后是佛陀的安排下,由舍利弗尊者剃度他。而他没多久就证阿罗汉了。

佛陀曾经以罗陀尊者为例,要大家学习他服从教导、接受批评、不生瞋恨的态度。或许因为他是年老潦倒后出家,历经世态炎凉,因此也特别顺从,不与人争。或许也因此,本卷记载了外道听了他说佛法后不信服,而恶言相向,他也没有回应,反而自己先反省是否有说错佛法。

罗陀尊者一向忍辱、不与人争,随时反省自身对佛法的理解,也是功不唐捐的。本卷第123经即记载罗陀尊者证得了阿罗汉。

《杂阿含经》“罗陀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111~129经,包含佛陀对罗陀尊者关于五阴的开示,跟《杂阿含经》前几卷的内容互相呼应。第113~119经即记载了外道向罗陀尊者询问为何要跟随佛陀出家,他所作的回答。

(一一一)[0037c06]

如是我闻:

一时,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礼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有流。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灭?”

佛告罗陀:“善哉所问,当为汝说。所谓有流者,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不如实知故,于色爱乐、赞叹、摄受、染著。缘爱乐色故,缘取故,缘有故,缘生故老、病、死、忧、悲、恼、苦增。如是纯大苦聚集起亦复如是。是名有流。

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于彼色不起爱乐、赞叹、摄受、染著;不爱乐、赞叹、摄受、染著故,色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纯大苦聚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如来所说有流、有流灭。”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罗陀”,巴利本作 Rādha。

“苦、恼”,宋、元、明三本作“恼、苦”。[*]

大正藏无“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有”,宋本作“有有”。

[注解]

有流:生命存在的相续。“有”即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之管道”。

有:(因为执取,所以有)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有三种:欲有、色有、无色有。

生:(生命存在而)出生。例如众生的出生、身心的产生等。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一一二)[0037c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礼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色断知,受、想、行、识断知。世尊!云何色断知,受、想、行、识断知?”

佛告罗陀:“善哉所问,当为汝说。于色忧、悲、苦、恼[*]尽,离欲、灭、息、没,是名色断知;于受、想、行、识,忧、悲、恼、苦尽,离欲、灭、息、没,是名受、想、行、识断知。”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断知”,巴利本作 Pariññeyya。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一一三)[0038a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在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诣尊者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尊者罗陀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尊者罗陀答言:“我为断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复问:“汝为断何等苦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罗陀答言:“为断色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断受、想、行、识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时,诸外道出家闻尊者罗陀所说,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尔时,尊者罗陀知诸外道出家去已,作是念:“我向如是说,将不毁谤世尊耶?如说说耶?如法说法次法说耶?将不为他难问诘责堕负处耶?”

尔时,尊者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向所说,得无过耶?将不毁谤世尊耶?不为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耶?如说说耶?如法说、法次法说耶?”

佛告罗陀:“汝诚实说,不毁如来,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所以者何?罗陀!色苦,为断彼苦故,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识苦,为断彼苦故,出家修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在”字。

大正藏无“时,有”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宋、元、明三本无“知”字。

“住”,宋、元、明三本作“坐”。

“诚”,大正藏原为“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诚”。

[注解]

外道出家:泛称佛弟子以外的出家人,另译作“异学”。

将不为他难问诘责堕负处耶:是否使得他人出难题责问时,我们被人问倒、落入败方?

 

(一一四)[0038a2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为何等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罗陀答言:“我为知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时,诸外道闻罗陀所说,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尔时,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向所说,得无毁谤世尊耶?将不令他难问诘责堕负处耶?不如说说、非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毁如来,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也,是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所以者何?色是苦,为知彼苦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识是苦,为知彼苦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对应经典]

 

(一一五)[0038b1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为何等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罗陀答言:“为于色忧、悲、恼、苦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为于受、想、行、识,忧、悲、恼、苦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尔时,众多外道出家闻是已,心不喜,座[*]坐起,呵骂而去。

尔时,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得无谤世尊耶?不令他人来难问诘责堕负处耶?不如说说、非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谤如来,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也,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所以者何?罗陀,色忧、悲、恼、苦,为断彼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识,忧、悲、恼、苦,为断彼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也”,明本作“耶”。

 

 

(一一六)[0038c0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罗陀答言:“于色见我所我慢使系着,彼若尽、离欲、灭、寂、没,于受、想、行、识,见我、我所、我慢使系着,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诸外道出家闻是语,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罗陀比丘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说,得无毁谤世尊耶?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耶?不如说说、不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谤如来,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也,是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所以者何?于色见我、我所、我慢使系着,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受、想、行、识,见我、我所、我慢使系着,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陀”,宋、元、明三本作“陀比丘”。

“慢”,大正藏原为“漫”,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慢”。

[注解]

我慢使系着:被自我中心、傲慢的烦恼束缚。

 

(一一七)[0038c2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罗陀答言:“于色有漏,障热恼、忧悲,彼若尽、离欲、灭、寂、没。受、想、行、识有漏,障阂、热恼、忧悲,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时,众多外道出家闻是已,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尔时,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说,将无谤世尊耶?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耶?不如说说、不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谤如来。所以者何?色有漏,有障阂[*]、热恼、忧悲,彼若尽、离欲、灭、寂、没。受、想、行、识有漏,障阂[*]、热恼、忧悲,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阂”,宋、元、明三本作“碍”。[*]

宋、元、明三本在“来”字之后尚有“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也,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二十二字。

 

 

(一一八)[0039a1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外道出家至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罗陀答言:“于色贪、恚、痴,彼若尽、离欲、灭、寂、没;于受、想、行、识,贪、恚、痴,彼若尽、离欲、灭、寂、没,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诸外道闻是语已,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罗陀比丘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说,将无谤世尊耶?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耶?不如说说、不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谤如来,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也,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所以者何?于色贪、恚、痴,彼若尽、离欲、灭、寂、没;于受、想、行、识,贪、恚、痴,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骂”,大正藏原为“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骂”。

“法”,宋、元、明三本作“如法”。

 

 

(一一九)[0039b0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罗陀答言:“于色欲、爱、喜,彼若尽、离欲、灭、寂、没;于受、想、行、识,欲、爱、喜,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时,诸外道闻是语已,心不喜,从座[*]起,呵骂而去。

罗陀比丘晡时从禅觉,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说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说,不谤如来耶?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耶?不如说说、不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谤如来,不令他人难问呵责堕负处也,如说说、如法说、如法次法说。所以者何?于色欲、爱、喜,彼若尽、离欲、灭、寂、没;于受、想、行、识,欲、爱、喜,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告”,元本作“答”。

“责”,大正藏原为“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责”。

宋、元、明三本无“如”字。

 

 

(一二〇)[0039b2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魔所作;诸所有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魔所作。”

佛告罗陀:“色为常耶?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问:“罗陀,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告罗陀:“若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不见是我、是我所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罗陀”,巴利本作 Rādha。

大正藏无“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皆是魔所作:都是魔所主宰的。

[对应经典]

 

(一二一)[0039c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比丘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所有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佛告罗陀:“色为常耶?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复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罗陀:“若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如实观察非我、非我所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罗”,宋本作“维”。

宋、元、明三本无“若”字。

“常”,宋、元、明三本作“常耶”。

[注解]

死法:会败坏灭去的事物。

[对应经典]

 

(一二二)[0040a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白佛言:“世尊!所谓众生者,云何名为众生?”

佛告罗陀:“于色染著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著缠绵,名曰众生。”

佛告罗陀:“我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苦尽者我说作苦边。譬如聚落中诸小男小女嬉戏,聚土作城郭宅舍,心爱乐着,爱未尽、欲未尽、念未尽、渴未尽,心常爱乐、守护,言:‘我城郭,我舍宅。’若于彼土聚爱尽、欲尽、念尽、渴尽,则以手拨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罗陀,于色散坏消灭爱尽,爱尽故苦尽,苦尽故我说作苦边。”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罗陀”,巴利本作 Rādha。 “蹴”,宋、元、明三本作“蹈”。

[注解]

城郭宅舍:城墙、房舍。

以手拨足蹴,令其消散:用手拨开、脚踏踩,让它消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手脚打散、破坏、粉碎泥土屋,不玩游戏了”。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众生”的梵语sattva或巴利语satta,中文音译“萨埵”,又义译为“有情”。此经中的“众生”一词,一语双关,同时指其“众生”、“有情”两个意义。

(一二三)[0040a1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我当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身着染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增加精进,修诸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罗陀曰:“善哉,罗陀!能于佛前问如是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陀!当知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何等为有身?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有身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于彼彼爱乐,是名有身集。云何有身灭?谓当有爱,喜、贪俱,彼彼爱乐无余断、舍、吐、尽、离欲、寂、没,是名有身尽。云何有身灭道迹?谓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灭道迹。有身当知,有身集当断,有身灭当证,有身灭道迹当修。罗陀!若多闻圣弟子于有身若知、若断,有身集若知、若断,有身灭若知、若证,有身灭道迹若知、若修已,罗陀!名断爱、离爱、转结,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从座[*]起,作礼而去。世尊如是教授已,罗陀比丘独一静处,专精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染色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增益精进,修诸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迹”,宋、元、明三本作“迹当知”。

“喜”,宋、元、明三本作“喜随喜”。

“以”,宋、元、明三本作“以者何”。

[注解]

有身:由五阴构成的我。音译为萨迦耶。举例而言,执著于“五阴是我”的见解,则称为身见、有身见、萨迦耶见。

当来有爱:对未来存在的渴爱;导致来生的渴爱。其中的“有”即是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当来有爱”这词的结构像佛经中常见的“欲爱、色爱、无色爱”,是指“当来有”的这种“爱”。

贪、喜俱:伴随着贪欲、喜爱。

彼彼爱乐:到处喜爱。

止慢无间等:完全地破除我慢。

[对应经典]

 

(一二四)[0040b1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比丘言:“诸比丘!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魔。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魔。罗陀!于意云何?色为常耶?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不?”

答曰:“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罗陀!多闻圣弟子于色生,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答曰:“不也,世尊!”’六字。

[注解]

诸比丘:参考前后文及相当的南传经文,此处疑为“罗陀!”的讹误。

[对应经典]

 

(一二五)[0040c0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比丘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是魔所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告罗陀:“于意云何?色是常耶?为非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复问:“受、想、行、识为是常耶?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佛告罗陀:“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是故,罗陀!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厌故不乐;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三经亦如是。所异者,佛告罗陀:“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阴阴观察非我、非我所。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不取故不着,不着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十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宋、元、明三本无“阴阴”二字。

 

[对应经典]

 

(一二六)[0040c2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当观彼一切皆是死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余如前说。

 

[对应经典]

 

(一二七)[0041a0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言:“色、受、想、行、识当观是断法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断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观察断法,如是——观察灭法,观察弃舍法,观察无常法,观察苦法,观察空法,观察非我法,观察无常、苦、空、非我法,观察病法,观察痈法,观察刺法,观察杀法,观察杀根本法,观察病、痈、刺、杀、杀根本法。——如是诸经,皆如上说。

[校勘]

“彼”,宋、元、明三本作“彼若”。

“法”,明本作“于”。

“者”,明本作“若”。

[注解]

断法:应当舍断者。

[对应经典]

 

(一二八)[0041a2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断法。观察已,于色欲贪断,色贪断已,我说心善解脱。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比十四经,亦如上说。

[校勘]

“色”,宋、元、明三本作“欲”。

 

[对应经典]

  • 参考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罗陀相应23〉第11经~第46经。

 

(一二九)[0041a2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

尔时,世尊告罗陀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断法。观察断法已,于色欲贪断,欲贪断已,我说心善解脱。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欲贪断已”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对应经典]

 

[导读:断知相应 (1/2)]

《杂阿含经》“断知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130~132经及卷七第172~187经,“断”知的“断”有二种意涵,一是“断除”,二是“彻底地”,因此“断知”指因舍断而彻底地了知五阴。

(一三〇)[0041b0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欲断五受阴者,当求大师。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欲断此五受阴,当求大师。”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当断,如是当知、当吐、当息、当舍,亦复如是。如求大师,如是胜师者、顺次师者、教诫者、胜教诫者、顺次教诫者、通者、广通者、圆通者、导者、广导者、究竟导者、说者、广说、顺次说者、正者、伴者、真知识者、亲者、愍者、悲者、崇义者、安慰者、崇乐者、崇触者、崇安慰者、欲者、精进者、方便者、勤者、勇猛者、固者、强者、堪能者、专者、心不退者、坚执持者、常习者、不放逸者、和合者、思量者、忆念者、觉者、知者、明者、慧者、受者、思惟者、梵行者、念处者、正[*]勤者、如意足者、者、者、觉分者、道分者、者、者、念身者、正[*]忆念者,亦复如是。

[校勘]

“断”,明本作“闻”。

“正”,宋本作“政”。[*]

[注解]

止:心专注于一处(或一境)而不散乱。音译为“奢摩他”、“三昧”、“三摩地”。

观:洞察。音译为“毘婆舍那”。

[] 胜师者、顺次师者、教诫者、胜教诫者、顺次教诫者、通者、广通者、圆通者、导者、广导者、究竟导者、说者、广说、顺次说者:大师、顺着次第的老师、教导众生的老师、广为教导众生的老师、顺着次第教导众生的老师、通达的人、广为通达的人、圆融通达的人、导师、大导师、究竟导师、说法的人、广为说法的、顺着次第说法的人。

[] 崇义者、安慰者、崇乐者、崇触者、崇安慰者、欲者:重视法义的人、安抚劝慰的人、重视安乐的人、重视接触的人、重视安抚劝慰的人、求(善法)的人。又译为“欲义、欲安、欲乐、欲触、欲通、欲者”。

[对应经典]

 

(一三一)[0041b2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习于色者,随魔自在,入于魔手,随魔所欲,为魔所缚,不脱魔系。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不习色。如是沙门、婆罗门不随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随魔所欲,解脱魔缚,解脱魔系。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习近者、习著者、者、决定着者、止者、使者、往者、选择者、不舍者、不吐者,如是等沙门、婆罗门随魔自在,如上说。

[校勘]

大正藏无“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选”,大正藏原为“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选”。

[注解]

习于:习惯于。

决定着:必定执著。

 

(一三二)[0041c0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习近者,不随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随魔所欲,非魔缚所缚,解脱魔系;不习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乃至吐色亦复如是。

 

 

[导读:证初果的条件;见相应 (1/2)]

修行人观察非我、非我所,能断除“身见”;自己亲身体证佛法,自然断除对三宝的狐“”,成就“四不坏净”:

  • 佛不坏净:对于佛的不坏的信心。
  • 法不坏净:对于法的不坏的信心。
  • 僧不坏净:对于僧的不坏的信心。
  • 圣戒成就:持戒清净。

初果圣人(须陀洹)圣戒成就,自然对持戒有正确的见解,而断“戒取”,并且不造恶业,永不堕于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在天界与人间最多往返七次,就能证得涅槃。

因此证初果的条件是断三结:

  • 身见:执著于五阴有“我”的见解。
  • 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
  • :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

《杂阿含经》“见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133~138经及卷七第139~171经,也就是接下来的几经及卷七的前半部,破斥不如实知五阴而起的各种邪见。断了这些身见、戒取、疑,而能证得须陀洹果,入圣者之流。

(一三三)[0041c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观无我,能断于三宝及四谛的狐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头,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是见、闻、觉、识得、求、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身、口、意业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其”,大正藏原为“我”,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其”。

“知”,大正藏原为“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得、求”,大正藏原为“求、得、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得、求”。

[注解]

爱系其首:被贪爱绑着而牵着走(如同牛被轭给拉着走)。

驱驰:奔走。

本际:源头。

见、闻、觉、识:看、听、感觉、知道。又译为“见、闻、觉、知”,其中“见”是眼识的作用,“闻”是耳识的作用,“觉”是鼻舌身三识的作用,“识(知)”是意识的作用。

得、求、忆、随觉、随观:所获得的、所寻求的、所忆念的、投向的注意力、持续的注意力。这些是由粗到细列举“意识”相关的造作,以指明前一“识”字特指“意识”而不是指整体的识阴。其中“觉、观”新译为“寻、伺”,寻是投向的注意力,是粗的心相,伺是持续的注意力,是细的心相。

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即“常见”,认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变的见解。例如认为有“真我”或“造物主”永恒不变的见解。

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没有此世的我、没有此世我所拥有的、没有未来世的我、没有未来世我所拥有的;在此经特指“断见”的一种。与佛法的不同在于佛法的“无我”是基于因缘生灭的结论,而不是否定因果的断灭论。

六见处:六个观察处。这六个观察处为“五阴”加上外道虚妄的边见(常见、断见)所见,都是无我的。

不复堪任:不再能够。

身、口、意业:统称三业,有善有恶。身善业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善业指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善业指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反之为恶业。

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正使放逸:纵使懈怠于修行。

决定向三菩提:必定正确地趋向正觉,指初果圣者不会退转,迟早会证得涅槃。三菩提为音译,义译为“正觉”,另译作“三佛”,指真正的觉悟。

七有天人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七次;为证得“须陀洹果”者。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六见处”可能是指:

  1. 色: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
  2. 识:见、闻、觉、识(得、求、忆、随觉、随观)
  3. 边见:常见(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断见(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

这六见处所见,通通都是“无我”的(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前五见处是经中常提的五阴,在第一个“色”及最后一个“识”额外有举例说明,这是佛经中常见的说法形式。

第六见处是说不管根据什么理论或见解,例如有人声称有“常恒不变易法”或“我是断灭不存在的”,不管怎么讲,圣者知道这些所描述的东西通通都是无我的。

说“我是断灭不存在的”,其实仍然是基于“我见”,因为这仍是由有“我见”的凡夫根据“我见”而作的臆测,硬说“我”是“断灭不存在”,不是如实观因缘生灭而无我。例如唯物论者主张死后一了百了的断灭见,但唯物论者不会没有“我见”或“我执”,也无法脱离轮回,只是由于唯物论者无法如实知轮回相续的现象而作错误的推论。

第六见处可以引申包含各种边见,像是若有新兴宗教声称其供奉的佛是超出三界的“造物主”,或发明某高于五阴的识是不灭的“真我”,声称:“这些不在五阴之内,因此佛陀说的‘五阴无我’不适用”,虽然号称不属于五阴(第一见处至第五见处),其实仍不出五阴,都属于第六见处的边见,佛陀两千六百年前就讲明这一切都是无我的。

卷三第63经就说了:“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CBETA, T02, no. 99, p. 16, b15-16) 从佛教的角度,外道声称的我其实不出五阴。

相关的诸多经文佐证,可参照线上“进阶辨正”的内容。

[进阶辨正]

(一三四)[0042a1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苦狐疑断,于集、灭、道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如是广说,乃至“作苦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一三五)[0042a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广说如上。差别者:“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狐疑断,于法、僧、苦、集、灭、道狐疑断……”如是广说,乃至“作苦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国”,宋、元、明三本作“城”。

 

 

(一三六)[0042b0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何所是事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诸比丘!令彼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是色事起,于色系着,于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比丘!色是常耶?为非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着、见我,令彼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是观者,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有见言有我、有此世、有他世、有常、有恒、不变易,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狐疑断,于法、僧狐疑断。是名,比丘!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诸圣弟子皆悉决定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作苦后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宋、元、明三本无“彼”字。

“见”,明本作“根”。

“决定”,大正藏原为“不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决定”。

 

 

(一三七)[0042c05]

第二经亦如是。差别者,于苦、集、灭、道狐疑断。

 

 

(一三八)[0042c07]

第三经亦如是。差别者,于佛、法、僧狐疑断,于苦、集、灭、道狐疑断。

杂阿含经卷第六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者,于”二字。

 

[读经拾得]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六.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17 19:07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9097089767456